不列颠太阳下的美国海权之路

不列颠太阳下的美国海权之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章骞 著
图书标签:
  • 海权
  • 美国
  • 不列颠
  • 历史
  • 战略
  • 海军
  • 国际关系
  • 大西洋
  • 地缘政治
  • 英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13154408
版次:1
商品编码:1196665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特种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不列颠太阳下的美国海权之路》是著名海军史学者章骞生前最后一部作品,分析美国如何在海上霸权争夺中取得胜利,启示中国该如何破解和平崛起的战略难题。

内容简介

  《不列颠太阳下的美国海权之路》:在十九世纪,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拥有了无可争议的海上统治权,然而,这一支规模空前的海上力量逐渐被美国所取代,一些同样企图以对抗形式攫取海上霸权的其他力量却遭遇衰败。这对于二十一世纪的现在依然有着耐人寻味的启示。本书以十九到二十世纪各国海权发展之路作眼,对于美国如果一步一步走向海权大国的历程加以考察和分析,寻求对于当今中国的启示。

作者简介

  章骞(1967--2016),字德淳,曾供职于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以“聖寶劍橡葉騎士”涉足网络。主要研究方向为海上力量史和海上冲突史等。主要专著:《无畏之海:第一次世界大战海战全史》、《艨艟夜谭》等,还在多种报刊发文百余篇,主要有《十九世纪英国海权与全球化》、《海权与海上丝绸之路》、《海那边:海上自卫队将领谈岛屿防御》、《迈向“蓝海”的第一步:西沙海战》、《从橙色到彩虹:二战前美国海军对日战略计划追踪》、《探寻战后日本的航母梦》以及《迎来还历之年的日本海上自卫队》等,并在《现代舰船》等杂志设有专栏。

精彩书评

  《不列颠太阳下的美国海权之路》一书较为难得的就是,作者敏锐地从变化中的大国关系角度来观察和分析现代海权的兴衰与转移。迄今为止,国内对海权的讨论往往局限于海洋力量,从海军力量与海洋利益方面来描述海权,而本书则是从大国关系角度讨论海权,把动态均衡的国际关系历史发展作为全球海权变化的动力,这样的视角既丰富了海权研究的方法维度,也拓展了国内海权思维的历史时空深广度。
  ——赵楚

  章骞的《不列颠治下的美国海权之路》系统而全面地回顾了那段王权更迭的历史,为我们带来了极好的梳理,让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博弈的关键、制胜的奥秘以及避免零和的可能,相信这些对于当今中国,大有助益。
  ——崔轶亮

目录

序幕 女王们的钻石庆典
第一章 日不落帝国治下的新海权
一、基于自由贸易的新海权
二、工业时代的海军
第二章 英国的传统对手们
一、法国海军
二、俄国海军
第三章 “德意志的未来在海上!”
一、统一前的德意志地区海上力量
二、德意志帝国海军的诞生及其特征  
三、俾斯麦巧妙的外交政策
四、审慎的殖民地扩展以及海军建设
五、醉心于大海军的威廉二世
六、提尔皮茨的登场
七、英德海军竞赛的展开
八、“奢侈品舰队”的终曲
第四章 大洋彼岸的崭新海上力量
一、从大陆海军到合众国海军
二、海上技术与制度的先进
三、美英战争之后的海军政策与组织
四、南北战争中的美国海军
五、通往新海军的阵痛
第五章 新海军和海权论
一、ABCD舰的建造与新海军
二、美国海军建军思想的转变
三、马汉与“海权论”
四、美国装甲舰队的诞生
五、门罗主义和门户开放
第六章 从冲突走向合作
一、珍重,再见!夏威夷王国
二、围绕萨摩亚的三国争夺
三、排挤英国在南美的势力
四、第一次委内瑞拉危机
第七章 大白舰队1
一、精彩的小战争
二、“太平洋帝国”的形成
三、西奥多·罗斯福与美国海军的发展四、无畏舰革命之下
五、温言和大棒
六、巴拿马运河的建设
七、大白舰队环球行
第八章 迈向世界大战之路
一、海军的革新时代
二、“橙色计划”与两洋舰队构想的产生
三、威尔逊无与伦比的海军
四、英美《伦敦宣言》之争
五、致命的水下潜影
六、“五月花”的归来
七、“民主主义兵工厂”的端倪
第九章 海上主宰权的移交
一、巴黎的海军之战
二、“红色”还是“橙色”?
三、日本海军的兴起与英日同盟的结局
四、对等时代的开始
五、条约时期的美国海军
六、海上帝国的落日
七、美利坚治下的和平?
结语 驶向新时代的海洋
一、美国是一个例外吗?
二、代价巨大的海上主宰权
三、全球化的海上新秩序

精彩书摘

  2012年6月3日,伦敦城披着节日的盛装。尽管这一天阴雨绵绵,但是城内到处点缀了红蓝白三种英国国旗之色,大街小巷上聚集着身披国旗、头戴国旗图案三角帽的庆祝人群。而这些人群最为密集的,莫过于泰晤士河的两岸,以及横跨河面一座座古色古香的桥上。60年前的1952年6月2日,已经在位近4个月的英国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在伦敦威斯特敏斯特教堂正式进行了加冕式,成为温莎王朝的第四位君王。而2012年6月2~5日这四天,为了庆祝女王加冕60周年,英国以及英联邦各国举行了各种钻石庆典,而其中的高潮则当推3日下午的泰晤士河巡游活动。
  下午2点15分,一台黑色与栗色的“伊丽莎白公主”号蒸汽机车吐着白色蒸汽在巴特锡铁道桥来回行驶。这台6201型机车建于1933年,是以当时尚为长公主、年仅7岁的伊丽莎白命名的。随着汽笛的鸣响,宣告了泰晤士河巡游的开始。桥下的泰晤士河上开始热闹起来,首先启航的,是一艘带有8个巨大铜钟的驳船,在洪亮的钟声引导下,停泊在岸边的各种小舟纷纷开始在河面上竞相逐浪而行。在大群的划桨小舟之后,停靠在阿尔伯特桥下码头上的一艘带有17世纪风格的皇家驳船缓缓离岸而行。这艘名为“查特威尔精神(犛狆犻狉犻狋狅犳犆犺犪狉狋狑犲犾犾)”号的驳船长大约64米,宽不到7米,其侧舷为深褐色,则装饰着锃锃发光的镀金船艏像,船艏像上镶嵌着皇家纹章,游船上面的旗杆上飘扬着皇室旗。透过两舷围着的绛红色帷幔可以看到船的舱室为深黄色的,船舱顶端露台的中央搭建有一个金色的天幕,天幕下站立着向民众挥手致意的皇室成员,中间最为醒目的自然是86岁高龄、身着白色礼服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这支独特的船队在蜿蜒的泰晤士河中长达12公里,其中大部分都是划桨小艇,当然也有些青史留名或者是见证过历史上重要时刻的船只,比如说:一艘曾经参加过敦刻尔克撤退(“发电机行动”)的消防艇“梅塞·肖”号;一艘编号为102的鱼雷快艇,1944年6月3日丘吉尔首相和艾森豪威尔总司令曾经乘坐这艘艇检阅过参加“霸王行动”的船队;一艘交通艇则搭载在1916年隶属于第四轻巡洋舰分舰队的“保皇党人”号轻巡洋舰上,这艘交通艇也算是亲历过举世闻名的日德兰大海战。
  除了机动船以外,也少不了帆船的参加。这些帆船中,有一艘是著名的德雷克爵士的座舰“金鹿”号,当然是复制船。还有一艘白色的小型游艇“阿玛宗”(犃犿犪狕狅狀)号却是货真价实见过大世面的。这艘58吨的双桅小船于1885年下水,曾经于1897年参加过另一位女王的钻石庆典。而当时的那位女王在位之时,英国所处于的,正是她最为隆盛的时期。这个时期甚至常常被冠于这位女王的尊名:维多利亚时期。
  ……

前言/序言

  序一:李亚强
  章先生的新作《不列颠太阳下的美国海权之路》面世了。这是继《无畏之海》后章先生关于“海权”问题的又一力作,可喜可贺,既为业界取得新成果,也为章先生的研究又有新斩获。在《不列颠太阳下的美国海权之路》一书中,章先生以开阔的视野、深邃的目光、独特的视角,开启了一个严肃战略课题的研讨大门,对于当下如火如荼开展的海洋强国研究,当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作为专事海洋问题研究的同仁,本人有幸对章先生的大作先睹为快,受益匪浅,感触多多,不吐不快。现权以管见祝贺《不列颠太阳下的美国海权之路》正式出版并期望增添些许锦上之花。
  海权理论滥觞自西方,海洋国家多在西方。西方国家最早将海权理论作为海上行动的指南,对海权理论有最充分的实践,积累了最丰富的经验。基于营养最丰富的沃土,西方学者在此领域历经多年的研究,成果多多,论著可谓汗牛充栋,建立了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而中国作为东方大国,在海权理论与实践方面实在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纵观历史,中国在向海洋进军的征途上是一只半路睡觉的兔子。古代中国虽然发明了指南针、“牵星过洋术”并曾拥有先进的造船技术,也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创造了“七下西洋”的航海壮举,但古代中国毕竟是以农耕为主、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大国,社会发展的基本空间与物质基础均在东亚大陆,没有巨大的海上财富来源,没有面临来自海洋方向的生死威胁,没有真正从海洋获取促使国家经济腾飞、社会发展跃变的战略利益,对海洋的探索与开发缺乏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内在动力,总体上只是个别事件、自发行为,更谈不上战略筹划、理论总结,根本不知海权为何物,更不可能有海权的持续发展。尤其是近200年的“禁海”,使中国向海洋进军的进程“休眠”了。中国落后了,中国挨打了。几艘西方的炮舰就可以轰开中国的大门,在中国的沿海甚至内河任意往来、耀武扬威。其所造成的结果是国家的财富、民族的血液被源源抽往国外,中华民族几乎坠入万劫不复的悲剧境地。沧海桑田,觉醒的中国已自立于世界东方,并打开国门昂首走向海洋、走向世界。然而,在当今全球化时代,特别是中国提出要“建设海洋强国”的形势下,不能不客观地说,海权对于国人而言,是一个相当陌生的概念。即使在国内的“专业”研究人员中,也有仅凭汉语字词表面上的相近,望文生义,将海权与制海权、海权与海洋权益混为一谈的。其原因是深刻的,既缘于“海权”的概念与理论发源于西方,与中国的历史发展和文化传统有较大的距离,也由于海权概念本身就定义模糊,甚至用其“母语”去解释,其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毋庸置疑,研究“海洋强国”问题,不能沿中国的传统思维“想当然”,必须从了解西方海权理论与实践入手。章先生的《不列颠太阳下的美国海权之路》一书的面世,恰逢其时!
  当下,在世界范围内“海权”已是较为成熟与完整的社会学理论。海权概念也越来越多地被提及、被引用、被论述,其理论体系越来越普遍地被分析、被接受、被扩展。在此大背景下,仅解释何为海权不仅落后于国际社会,也不足以适应中国走向海洋的理论指导需要。特别是在海权研究中,将海上军事斗争与海军建设作为关注焦点,似是中外的通病。因此,认识海权的科学内涵,把握其实质与精髓,至关重要。在本书开篇章节中,简述“日不落帝国”盛世及海权对其影响时,章先生就深刻指出:“经济发展相对而言可谓是英国政策的核心所在。”其后,在论及英美两国海权异同时,章先生又指出:“英美双方都是属于海洋型贸易国家,这两个国家的思考方式以及战略取向也是以经济为主导的。”其实,马汉在其海权理论代表作《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书中就直言不讳地置疑:没有足够的商业活动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怎能够维持强大的海军?纯粹的军事性海上力量如同无根的植物,必会枯萎。不言而喻,海权的经济意义最具根本性。发展海权的最终目的是国家民族的富强,经济利益是国家强大的物质基础,也是国家发展的基本需求。而海权发展本身,也首先是具有经济意义的社会活动。就社会演变进程而言,战争是社会发展中的“突变”,其导致变化的能量必须在较长的和平时期中逐步积聚,也是和平时期渐变到临界程度时的“质变”。要在海战场夺取最终胜利,就必须要在和平时期谋求最快的发展,争取最有利的战略态势。因此,尽管在和平时期海权并不如战争条件下耀眼夺目,但却具有决定战争胜败的决定性意义。海权的要义在于“制海”或“控海”,最终是要“用海”。如果不能“用海”,“制海”也好、“控海”也罢,就都将失去实际意义。
  作为曾经最强大的“海权”,英国曾拥有最强大的舰队和最广阔的殖民地,且英国从未在决定性的战争特别是海战中失败过,但英国并没有因此而保住其“日不落帝国”的地位。探究大英帝国衰败的根本原因,其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落后于时代,特别是其建立的殖民主义体制已不再适应国际社会的发展才是根本。当下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在国内,临着产能严重过剩,生态环境形势空前严峻,今后若干年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将加速涌入城市,工厂将增加、住房将扩建、道路将伸展、城市将扩大,耕地面积不断减少,逼向18亿亩的“红线”。一方面就业面临着较大的压力,另一方面众多企业又面临着“用工荒”的问题。与经济问题紧密相关、却又远远超越经济范畴的贫富差距问题、医疗问题、社保问题、教育问题、人口老龄化加速造成的“未富先老”的困境等都必须要解决……有人疑问:中国能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能不能持续发展?中国面临的问题虽然比较严重,但正确分析危机形势,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国能够克服困难,战胜危机,并取得更伟大、更稳定、更健康的发展。建设“海洋强国”就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以古为镜,可知兴替”。回顾海权历史,大国的兴衰、更替大多伴随着对抗、争夺和战争,甚至就是海上决定性战争的结果。在风帆战舰时代,英国舰队先与西班牙舰队战于英吉利海峡,后与荷兰海军在欧洲沿海厮杀,再与法国海军大战地中海。
  历经圣文森特、坎珀当、尼罗河、哥本哈根、特拉法尔加等大海战后,英国海军摧毁了“无敌舰队”、征服了“海上马车夫”、粉碎了拿破仑扬威海洋并征服英伦的梦想,使英国成为真正的世界海洋霸主,开创了整整一个世纪的“日不落帝国”时代。而美国恰恰是在英国的海权阴影下发展起来的。回到现实中,中国目前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这对于国家发展是一次重大的战略转变。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有人“担心”中国必然会落入“修昔底德陷阱”,并按此思维推理,当中国走向海洋时就会引发激烈的海上军事斗争,甚至爆发“大海战”。由此不难看出,国际主流社会还不知道中国的未来发展将对现行国际秩序产生多大影响,也不太清楚如何与一个正在崛起的中国相处、打交道。中国反复声明将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永远不称霸,可“中国威胁论”总有市场,总有人愿意相信中国的“威胁”。的确,中国的发展道路是前无古人的,走向海洋也无前辙可循。如何和平地“走出去”、建设新型的“海洋强国”,必无现成的答案。学术研究的价值在于“求异”。一个成功的学者必须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之上,直面挑战,勇于求异,善于求异。章先生在海权史研究上甚下功夫,颇有心得,积淀丰厚。新作《不列颠太阳下的美国海权之路》秉持独立思考、实事求是的学术精神,独辟蹊径,充分显示其功力。研读一下章先生的《不列颠太阳下的美国海权之路》一书,对于深刻理解海权理论、破解中国发展海权的战略难题,必将有所收获和启迪。、
  序二:张耀
  摆在读者诸君面前的是海军史专家章骞先生的新作《不列颠太阳下的美国海权之路》。
  海权,在当前中国是个非常热门的词,关于海权、海洋战略的学术研究也已经成为当下的显学。的确,经过几十年快速的经济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是当今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同时中国也是世界最大的能源资源输入国,中国的海外投资和在海外工作经商生活的公民人数也与日俱增。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的海外利益已经成为当今中国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切都使得中国对海洋和海洋通道的安全需求达到了史无前例的水准。与此同时,中国与一些海上邻国的海洋主权权益的争端也使得广大国民对于国家海洋权益和海上安全有了全新的认识。作为一个传统的陆地大国,中国民众今天对海洋的关注是从未有过的。
  在意识到海洋对于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之后,接下来的一个顺乎逻辑的问题就是如何才能确保我们的海洋权益和海上安全。在很多时候,这个问题被简单地归结为中国如何才能获得海权?
  以史为镜,可以明兴替。自从新航路开辟以后,争夺海上霸权几乎成了西方列强近代历史的一条基本线索。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俄国、德国、日本、美国,几乎每一个新崛起的列强都会卷入这个历史漩涡。你方唱罢我登场,在几百年的血与火的海洋争霸历史中,所谓的“海权”几度易手,而每当一个国家成为海上霸主时,几乎同时就成为当时的世界霸主。那么,到底什么是海权,如何才能得到海权呢?章骞先生的这本新作正是从历史的角度切入,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自己的思考。
  关于海权是什么,几百年来各种理论概念和文献可谓汗牛充栋,迄今国内外并没有一个精准的定义。自从美国海军少将马汉提出了其海权论的理论之后,马汉关于海权的阐述成为被接受度和认可度最高的概念。马汉认为,海权应该包括海上军事力量和非军事力量。前者包括一个国家所拥有的舰队、附属的基地、港口等各种设施,后者则包括以海外贸易为核心的,和海洋相关的附属机构及其能力,也就是国家海洋经济力量的总和。从物质形态上来说,海权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在海洋上的综合实力。建立和发展强大的海上力量对促进国家经济的繁荣和财富的积累、夺取制海权和打赢海上战争以及维护国家国际政治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一个国家能否获取海权则取决于6个要素,即:地理位置;自然构造;领土范围;人口数量;民族性格;政府的特征和政策。马汉的海权论对之后100多年的世界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有痴迷海权的人把马汉的海权论奉为圭皋,以为只要按图索骥,就可以获取那海神手中的三叉戟。
  对于一个海军历史爱好者而言,能够知晓一些基本的历史事实,探究一些历史的秘闻和趣闻、考证一些战役的细节就可以获得很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然而,对于一个历史专家而言,知其然之后的知其所以然才是更为重要的境界。
  在本书中,章骞先生对海权的概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海上力量当然是所有海权的基础,但是光有力量不能组成海权,只有当国家的海上力量不但能控制海洋,而且这种控制不仅仅是耀武扬威,更是能够促进本国经济和贸易的良性循环发展、一定程度上也能让其他国家甚至竞争者也能从中获益,才是有意义的海权。
  在世界近代史上,真正获取过全球性海上霸权的只有英国和美国两个国家,其中英国更是执世界海权之牛耳达250年之久,成为显赫一时的日不落帝国。在英国成为世界海洋霸主的历史进程中,法国、俄国、德国先后对英国的海上霸权提出过挑战、形成过威胁,然而他们最终都失败了。章骞先生在本书中对这些历史案例都进行了阐述,对法国、俄国、德国的海上力量由兴到衰的历史都进行了简练而精到的分析,对其中涉及的各种海权理论和思想、战争进程和得失、成败原因和影响都一一进行了梳理。法俄德三国对英国海上霸权发起的挑战均归于失败固然有地理、历史、经济、军事、外交等诸方面的原因,但一个共同的原因是,仅仅试图依靠力量优势来超越、压倒对手是很难成功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成功地取代了英国成为新的海洋和世界霸主。与法俄德诸国不同的是,美国并没有直接用力量来挑战英国,虽然美国的国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就已超过了英国。章骞先生在自己的著作中对美国立国以后海军200年的发展历史进行了总体上的观察,并就几个重要历史案例进行了具体分析。章骞先生认为,美国在自身力量不断发展并最终超越英国的过程中,并没有过分滥用自己的优势力量来解决自己和英国及其他列强之间的矛盾,而是在加强自己的力量建设的同时不断在理念和制度上进行创新,从而在利用力量把其他竞争者逐渐挤开的同时从内部和平解构了大英帝国海上霸权的基础,使得大英帝国最后既无可奈何、又心甘情愿地向美国移交了海上霸主的地位。章骞先生认为,美国之所以能取代英国的海上霸主地位,力量是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因素,甚至也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制度的创新、理念的创新、道义高度的抢占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章骞先生的结论自然只是他自己的思考和观点,不是历史的定论,但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启发。今天的中国正在迅速发展,其发展速度与力度和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相比可谓不遑多让,中国对自己的海洋权益和海外利益的关切可谓史无前例,中国国内对于如何定义中国的“海权”、获取保障中国利益的“海权”的研究和讨论也在不断深入。
  笔者以为,虽然中国未来的海洋权益保障、海上力量建设的理论、道路、方法还很难在短期内定论,但中国断无可能、也无必要重复西方列强海上争霸的老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在未来,单一的、绝对的、排他的、零和的海上权利将越来越不能被世界所接受。中国走向海洋的道路应该是和平的,能够给地区和世界带来更多合作;中国走向海洋的道路也应该是共赢的,它将不仅能保障中国的权益,也能够为其他国家带来机遇。中国的海上能力和力量当然会不断得到发展,我们的海洋权益也将得到坚决维护,与此同时,中国也应该为世界海洋治理贡献更多的思想、理念和公共产品。
  从少年时代,章骞先生就和笔者是有着共同爱好的好友,我们都对海洋和海军事务有着浓厚的兴趣。在资讯不甚发达的上世纪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发现任何一点相关资料都会让我们兴奋好一阵子,他不但喜欢动脑,尤其勤于动手,我的海外亲友寄来的各种相关杂志图书,他几乎都是亲手抄录了其中大部分数据资料,甚至把大部分军舰的线条图临摹下来,还想象设计了不少架空场景。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正是他的这种痴迷,使得我们今天得以看到了他的众多成果。
  历史,在很多时候被人们看作是故事,欧美文字中的“历史”一词不少带有“故事”的词根。在今天的互联网信息时代,传统的、考据式的历史研究应该得到更多方法的补充以让普通民众能够更好地理解专家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意义。章骞先生的这本书一改传统历史著作引经据典的考证式写法,用一种讲故事的方法与读者娓娓道来,使得本书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无论是对于专业人员还是业余爱好者,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我们希望,在未来能看到章骞先生更多既专业、又有趣的研究成果。

《海风之潮:不列颠的帝国回响与美洲的逐梦者》 一、 历史的长河,帝国的光影 故事始于一个被海浪和硝烟编织的时代。当“不列颠太阳”的光芒照耀着广袤的殖民地时,一个崭新的世界正在暗流涌动。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几个世纪的时光,深入探寻不列颠帝国如何凭借其无与伦比的海权,将触角伸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构建起一个横跨大洋的庞大网络。我们将审视那些塑造了不列颠海上霸权的战略决策,那些在波涛中闪耀的战舰,以及那些为了帝国荣耀而奋斗的水手和将领。 本书并非简单罗列历史事件,而是试图捕捉那些隐藏在宏大叙事下的时代精神。我们会从“海上巨兽”的诞生讲起,分析那些关键的海战,如特拉法加海战,如何决定了欧洲的格局;我们将剖析不列颠海军的组织、训练和技术革新,理解其为何能够长期保持对其他海上力量的压倒性优势。同时,我们也关注海权背后的经济逻辑,殖民地的资源如何支撑起海军的扩张,贸易路线的控制又如何巩固了帝国的根基。 然而,历史的巨轮滚滚向前,总有新的力量在孕育。不列颠帝国的强大,也为其他民族的崛起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动力。当不列颠的舰队在遥远的东方巡弋时,在西半球的大陆上,一个截然不同的未来正在悄然萌芽。本书将聚焦于这段跌宕起伏的历史进程,描绘出不列颠帝国辉煌的巅峰,以及它不可避免的衰落,为读者理解日后风云变幻的世界格局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星条旗的崛起:大洋彼岸的海洋雄心 在“不列颠太阳”的阴影下,北美大陆上的人们,特别是那些被称为“美洲人”的开拓者们,也在默默地耕耘着自己的未来。他们从欧洲带来了技艺、思想,更带来了对自由和独立的渴望。本书将细腻地描绘美洲殖民地在不列颠统治下的生活图景,从波士顿的港口到弗吉尼亚的种植园,从新英格兰的渔村到中部的农场,勾勒出不同地区人民的日常生活、经济活动以及与海洋的天然联系。 美洲的土地虽然辽阔,但其发展始终与海洋紧密相连。渔业、航运、贸易,这些与海洋相关的产业,是殖民地经济的重要支柱。然而,当不列颠帝国试图将这些经济活动纳入其帝国体系,施加各种税收和贸易限制时,美洲人民心中的不满也逐渐累积。本书将深入探讨那些导致殖民地与宗主国关系破裂的关键事件,如“印花税法案”、“波士顿倾茶事件”,以及那些在革命的烽火中催生出的海洋战略。 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在战争中,一支崭新的、代表着新兴国家的海军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本书将详述美国如何在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下,依靠战略智慧、海盗式攻击和国际援助,在与强大的不列颠皇家海军的较量中,逐步掌握战场的主动权。我们将看到,那些在海上冒险的私掠者如何成为战争的利刃,那些简陋却坚韧的船只如何在惊涛骇浪中为独立事业搏斗。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揭示独立战争不仅仅是一场陆地上的较量,更是一场围绕海洋控制权的争夺。对港口的封锁与突破,对贸易路线的争夺,以及最终法国等欧洲列强的介入,都显示出海权在决定战争走向中的核心作用。通过对这些历史细节的梳理,读者将能更深刻地理解,美洲的独立,是如何在一系列海上斗争中得到巩固和保障的。 三、 时代的回响,未来的召唤 “不列颠太阳下的美国海权之路”这条脉络,并非仅仅是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未来趋势的洞察。当美洲人民在战火中锻造出自己的国家,并在海洋上赢得了发言权,一个全新的地缘政治格局正在形成。本书将探讨美国独立后,如何开始构建自己的海军力量,如何在商业航海中积累财富,以及如何逐渐显露出其在太平洋和加勒比海的战略野心。 我们将审视那些奠定美国海军基础的早期思想家和军事家,理解他们如何从不列颠的经验中汲取教训,又如何走出自己的道路。从早期的蒸汽动力舰船的研发,到海军学院的建立,再到对世界各地贸易航线的探索,美国的海权之路,每一步都充满着挑战与机遇。 本书并非仅仅聚焦于军事层面,更深入地探讨了海权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外交政策乃至民族精神的影响。海洋,既是美国实现其贸易扩张和国家利益的工具,也是其文化和思想传播的通道。通过观察美国如何利用其不断增长的海上力量,与欧洲列强进行博弈,维护其国家主权和海外利益,我们可以窥见一个新兴大国如何在全球舞台上确立自己的地位。 最终,本书旨在勾勒出一个宏大的历史画卷,展示在不列颠帝国的光辉与阴影之下,美洲这片土地上涌现出的澎湃力量,以及他们如何从海洋的召唤中,找到了通往独立与繁荣的道路。这是一个关于勇气、智慧、机遇与挑战的故事,是一个关于从被殖民者到世界强国的转变,是一段值得我们深思和铭记的历史篇章。通过对这段历史的细致解读,读者将能更好地理解当前世界格局的形成,以及海洋在塑造人类文明进程中的永恒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列颠太阳下的美国海权之路”——光是这个书名,就足以让我想象出无数精彩的内容。我一直觉得,任何一个国家的崛起,其海洋力量的发展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而美国,作为近代史上最成功的例子之一,其海权之路更是充满了传奇色彩。更何况,这本书巧妙地加入了“不列颠太阳下”这个限定词,这让我意识到,这本书的视角将会非常独特,它不仅仅是叙述美国海军的成长史,更是将这一过程置于当时全球海上霸主——大英帝国——的强大背景之下。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美国是如何在英帝国的影响和限制下,摸索并发展自己的海军,如何利用各种机会,甚至在不经意间,逐渐壮大自己的海上实力。我猜测书中可能会包含关于早期美国海军的舰船设计、军事战术、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深入分析,并且会重点探讨美国在独立战争后,如何重新定位自己的海洋战略,以及如何在这种战略中,与曾经的宗主国进行微妙的互动。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故事性,我非常好奇它将如何讲述这段不平凡的海权之路。

评分

这个书名——“不列颠太阳下的美国海权之路”——有一种莫名的吸引力,让我立刻联想到那些在大英帝国光辉之下,却暗流涌动,悄然崛起的潜在力量。我一直对历史上的海军发展非常感兴趣,尤其是美国从一个年轻的国家,如何逐步发展成为一个海洋强国。而“不列颠太阳下”这个限定,更是为这段旅程增添了戏剧性和深度。我迫切地想知道,书中是如何描绘美国海军在起步阶段,如何应对来自当时海上霸主的压力和影响的?是否会深入分析美国在贸易、航运和军事上的策略,是如何在不直接挑战英国权威的前提下,稳步积累实力?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那个时代复杂的国际政治格局,以及美国如何在这个棋局中,巧妙地走出自己的“海权之路”。这本书听起来就不仅仅是关于军事技术的堆砌,更可能包含对政治、经济、外交等多方面的深刻洞察,去理解美国是如何在历史的缝隙中,为自己的未来铺就了一条通往海洋霸权的道路。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不列颠太阳下的美国海权之路”实在是太吸引人了。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几个画面:殖民地时期的北美海岸线,无数帆船在海上航行,以及背后那个庞大而强盛的不列颠帝国。我非常好奇,在这位“太阳”的照耀下,美国是如何悄悄地孕育和发展自己的海上力量的?书中是否会揭示出一些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关于美国海军是如何在缺乏强大本土工业基础的情况下,逐步建立起一支能够与老牌海军抗衡的力量?我特别想知道,在当时的国际格局中,美国是如何利用地缘政治优势,或者说是巧妙地避开与英国的正面冲突,来逐步拓展自己的海洋权益的?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包含了一种矛盾的张力,既有依附,又有独立的潜质。我希望作者能够在这本书中,深入剖析美国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其海军发展所面临的挑战、采取的策略,以及最终取得的成就。这本书听起来就充满了深度和探索性,我迫不及待地想看看作者是如何解读这段复杂而重要的历史篇章的。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复古的韵味,那种泛黄的书页感,加上“不列颠太阳下的美国海权之路”这个书名,立刻勾起了我对于大航海时代和殖民扩张历史的好奇心。我一直对美国如何从一个新兴国家崛起成为世界海洋强国充满了兴趣,而“不列颠太阳下”这个定语,更是暗示了这本书的切入点会非常独特,或许会深入探讨美国在英帝国影响力下,如何巧妙地发展自己的海军力量,甚至最终挑战其宗主国地位。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描绘那个时代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分析英美两国在海洋战略上的互动,以及美国的海军技术、舰船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是如何一步步取得突破的。同时,我也希望作者能够不仅仅局限于宏观的国家层面,更能通过一些生动的故事和人物,展现普通水手、海军将领、甚至是政治家们在那个波澜壮阔时代所扮演的角色,让历史的脉络更加清晰可见,也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带有一种史诗感,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去探寻那段充满传奇色彩的美国海权之路。

评分

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我一直对“海权论”这个概念情有独钟。而“不列颠太阳下的美国海权之路”这个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它不仅仅是关于美国海军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它将这个过程置于当时全球霸主——大英帝国——的巨大阴影之下。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分析和阐述这种“在庇护中成长,又在挑战中独立”的海权发展模式的。书中是否会详细分析美国早期海军的建设,例如如何克服技术和资金的限制,如何借鉴英国的经验,又如何在关键时刻进行创新?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美国与英国在贸易、殖民地问题、以及海上航行自由等方面的摩擦与合作,这些都是塑造美国海权的关键节点。此外,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具体的战役,或者重要的海军将领的故事?这些细节无疑能让历史变得更加鲜活。这本书的标题就仿佛在描绘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让我对其中可能展现的政治博弈、军事策略以及经济驱动力充满了期待。

评分

张骞先生的遗作,所以还是要收藏滴。

评分

慢慢看,挺好的,写的不错。

评分

杰夫里·迪弗,一九五〇年出生于芝加哥,十一岁时写出了他的第*本小说,从此笔耕不辍。迪弗毕业于密苏里大学新闻系,后进入福德汉姆法学院研 修法律。在法律界实践了一段时间后,他在华尔街一家大律师事务所开始了律师生涯。他兴趣广泛,曾自己写歌唱歌,进行巡演,也曾当过杂志社记者。与此同时, 他开始发展自己真正的兴趣:写悬疑小说。一九九〇年起,迪弗成为一名全职作家。

评分

章先生遗作。

评分

吧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阿啊啊吧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阿啊啊

评分

美国海权之路,值得好好研究与品读

评分

老公是军事迷,这本书是他指定要买的,应该不错。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很好,章骞先生的书值得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