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園林綠化實用技術叢書:植物配置與造景技術

現代園林綠化實用技術叢書:植物配置與造景技術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何橋,楊小雲,李秀芝 編
圖書標籤:
  • 園林綠化
  • 植物配置
  • 造景技術
  • 景觀設計
  • 園藝
  • 園林工程
  • 實用技術
  • 園林植物
  • 景觀規劃
  • 綠化工程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化學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2225269
版次:1
商品編碼:11617019
包裝:平裝
叢書名: 現代園林綠化實用技術叢書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5-0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73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本書可作為高職高專院校、本科院校、五年製高職、成人教育的園林技術、園藝技術、城市規劃、環境藝術、物業管理及相關專業學生的植物配置與造景設計人員,也可作為從事園林綠化相關工作人員的參考書。
  1.《植物配置與造景技術》內容的選擇和排序依據園林綠化職業崗位群的需要。
  2.《植物配置與造景技術》首先以植物配置與造景概念作導引,然後順理成章地明確提齣瞭植物配置的基本原則,闡述瞭植物配置的生態學原理和植物造景的形式美原理,著重於各類植物的配置與造景,道路、廣場、建築、水體和山體等園林構成要素的植物配置與造景,實踐性較強。
  3.《植物配置與造景技術》采用通俗易懂的錶達方式,特彆是運用大量的平麵圖和透視圖來對植物景觀營造的理論知識進行係統性的闡述,圖文並茂,簡練直觀,深入淺齣,以細緻地錶達植物配置的造景藝術,從而使植物造景基礎知識的學習及應用更加簡便,以盡快提高廣大景觀設計者及園林工作者的植物造景水平。

內容簡介

  《植物配置與造景技術》是園林綠化工程從業人員技術指導叢書,以園林企業崗位需求為目標,培養城市園林綠地的植物配置與造景能力。針對我國目前植物配置與造景中存在的問題和今後的發展方嚮,對植物配置與造景下瞭新的定義,明確瞭植物配置的基本原則,闡述瞭植物配置的生態學原理和植物造景的形式美原理,本書主要包括園林植物配置與造景基礎、建築綠地植物配置及其造景、道路綠地植物配置及其造景、濱水景觀綠地植物配置及其造景、植物與小品配置及其造景、植物與石景配置及其造景、立體綠化配置及其造景七個方麵的內容,重點介紹各類園林植物和環

作者簡介

  何橋,雲南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教師,多年來主要從事園林、園林工程專業相關專業課程的教學任務,如《園林規劃設計》、《園林樹木學》、《園林製圖》、《計算機製圖》、《3DMAX》等;目前在做的科研項目《昆明市主城區木蘭科植物資源及園林應用研究》;分彆於2007年、2009年兩年帶隊參加由農業部舉辦的全國高等農業職業院校職業技能大賽,分獲園林景觀設計項目二等奬、特等奬。

內頁插圖

目錄

1 Overview
1.1 Introduction
1.1.1 Mode of Action of Herbicide
1.1.2 Herbicide Resistance
1.1.3 New Opportunity for Novel Herbicides
1.1.4 Basic Methodology for Discovery of Hit/Lead Compounds
1.2 Pyruvate Dehydrogenase Complex (PDHc)
1.2.1 Function of PDHc
1.2.2 Distribution of PDHc
1.2.3 Plant PDHc E1.as Site of Action of Herbicide
1.3 Progress in the Research of PDHc Inhibitors
1.3.1 OP Compounds as Inhibitors of E coli PDHc
1.3.2 OP Compounds as Inhibitors of Plant PDHc
1.3.3 Enzyme-Selective Inhibition of OP Compounds
1.4 Design of Novel PDHc E1 Inhibitors as Herbicides
1.4.1 Selecting Plant PDHc E1.as Target of New Herbicide
1.4.2 PDHc E1 Inhibitor Acylphosphonate as Hit Compound
1.4.3 Finding Lead Structure IA
1.4.4 Optimization Strategy
1.5 Book Chapter Organization
References

2 Alkylphosphonates
2.1.(Alkyl or Substituted Phenyl)Methylphosphonates IA-IF
2.1.1 Introduction
2.1.2 Synthesis of O,O-Dialkyl
1-Hydroxyalkylphosphonates M2
2.1.3 Synthesis of Substituted Phenoxyacetic Acids M
and Substituted Phenoxyacetyl Chlorides M5
2.1.4 Synthesis of IA-IF
2.1.5 Spectroscopic Analysis of IA-IF
2.1.6 Crystal Structure Analysis of IC-7
2.1.7 Herbicidal Activity of IA-IF
2.1.8 Structure-Herbicidal Activity Relationships
2.1.9 Herbicidal Activity of IC-22.
2.1.10 Summary
2.2 Heterocyclylmethylphosphonates IG-IJ
2.2.1 Introduction
2.2.2 Synthesis of IG-IJ
2.2.3 Spectroscopic Analysis of IG-IJ
2.2.4 Crystal Structure Analysis of IH-18.and IG-21
2.2.5 Herbicidal Activity of IG-IJ
2.2.6 Structure-Herbicidal Activity Relationships
2.2.7 Herbicidal Activity of IG-21.
2.2.8 Summary
2.3.(1-Phenyl-1,2,4-Triazol-3-yloxyacetoxy)Alkylphosphonates IK
2.3.1 Introduction
2.3.2 Synthesis of IK
2.3.3 Spectroscopic Analysis of IK
2.3.4 Herbicidal Activity of IK
2.3.5 Summary
References

3 Salts of Alkylphosphonates
3.1 Alkali Metal Salts of O-Alkyl Alkylphosphonic Acids IIA-IIE
3.1.1 Introduction
3.1.2 Synthesis of IIA-IIE
3.1.3 Spectroscopic Analysis of IIA-IIE
3.1.4 Crystal Structure Analysis of IIB-20
3.1.5 Herbicidal Activity of IIA-IIE
3.1.6 Summary
3.2 Alkali Metal Salts of Alkylphosphonic Acids IIF,IIGandIIH
3.2.1 Introduction
3.2.2 Synthesis of IIF, IIG and IIH
3.2.3 Spectroscopic Analysis of IIF, IIG and IIH
3.2.4 Herbicidal Activity of IIF, IIG and IIH
3.2.5 Summary
3.3.t-Butylaminium Salts of Alkylphosphonates IIJ
3.3.1 Introduction
3.3.2 Synthesis of IIJ
3.3.3 Spectroscopic Analysis of IIJ
3.3.4 Crystal Structure Analysis of IIJ
3.3.5 Herbicidal Activity of IIJ
3.3.6 Summary
References

4 Alkylphosphinates
4.1 Alkylphosphinates IIIA-IIIG
4.1.1 Introduction
4.1.2 Synthesis of Dichloro(Methyl)Phosphine M10
4.1.3 Synthesis of O-Methyl (1-Hydroxyalkyl)-Methylphosphinates M12.
4.1.4 Synthesis of IIIA-IIIG
4.1.5 Spectroscopic Analysis of IIIA-IIIG
4.1.6 Crystal Structure Analysis of IIIE-
4.1.7 Herbicidal Activity of IIIA-IIIG
4.1.8 Summary
4.2 Sodium Salts of Alkylphosphinic Acids IIIH
4.2.1 Introduction
4.2.2 Synthesis of IIIH
4.2.3 Spectroscopic Analysis of IIIH
4.2.4 Herbicidal Activity of IIIH
4.2.5 Summary
4.3.[(5-Methylisoxazol-3-yloxyacetoxy)Alkyl]-Methylphosphinates IIIJ
4.3.1 Introduction
4.3.2 Synthesis of IIIJ
4.3.3 Spectroscopic Analysis of IIIJ
4.3.4 Herbicidal Activity of IIIJ
4.3.5 Summary
References

5 Cyclic Phosphonates and Caged Bicyclic Phosphates
5.1 Cyclic 1-Hydroxyalkylphosphonates IVA and IVB
5.1.1 Introduction
5.1.2 Synthesis of IVA and IVB
5.1.3 Spectroscopic Analysis of IVA and IVB
5.1.4 Crystal Structure Analysis of IVA-3
5.1.5 Herbicidal Activity of IVA and IVB
5.1.6 Summary
5.2 Cyclic Alkylphosphonates IVC-IVF
5.2.1 Introduction
5.2.2 Synthesis of IVC-IVF
5.2.3 Spectroscopic Analysis of IVC-IVF
5.2.4 Crystal Structure Analysis of IVC-
5.2.5 Herbicidal Activity of IVC-IVF
5.2.6 Summary
5.3 Caged Bicyclic Phosphates IVG and IVH
5.3.1 Introduction
5.3.2 Synthesis of IVG and IVH
5.3.3 Spectroscopic Analysis of IVG and IVH
5.3.4 Crystal Structure Analysis of IVG-
5.3.5 Herbicidal Activity of IVG and IVH
5.3.6 Summary
References

6 Optically Active Alkylphosphonates
6.1 Optically Active 1-Hydroxyalkylphosphonates IVB and M2
6.1.1 Introduction
6.1.2 Asymmetric Synthesis of 1-Hydroxyalkylphosphonates IVB and M2.via Hydrophosphonylation
6.1.3 Asymmetric Synthesis of 1-Hydroxyalkylphosphonates M2.via Hydroxylation
6.1.4 Summary
6.2 Optically Active (Substituted Phenyl)methylphosphonates IA,IEandIF
6.2.1 Introduction
6.2.2 Synthesis of Optically Active IA, IE and IF
6.2.3 Herbicidal Activity of Optically Active IA,IEandIF
6.2.4 Summary
6.3 Optically Active Substituted Ethylphosphonates IA and IC
6.3.1 Introduction
6.3.2 Synthesis of Optically Active IA and IC
6.3.3 Herbicidal Activity of Optically Active IA and IC
6.3.4 Aquatic Toxicity of Optically Active IA and IC
6.3.5 Summary
References

7 Biochemical Mechanism of Alkylphosphonates
7.1 Molecular Docking and 3D-QSAR Studies
7.1.1 Introduction
7.1.2 Binding Conformational Analysis
7.1.3 CoMFA and CoMSIA Analysis
7.1.4 Validation of the 3D-QSAR Models
7.1.5 Molecular Docking
7.1.6 Molecular Alignment and 3D-QSAR Modeling
7.1.7 CoMFA Analysis and CoMSIA Analysis Modeling
7.1.8 PLS Calculations and Validations
7.1.9 Summary
7.2 Enzyme Inhibition
7.2.1 Introduction
7.2.2 Inhibitory Potency Against Plant PDHc
7.2.3 Kinetic Experiment of PDHc
7.2.4 Selective Enzyme Inhibition
7.2.5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s
7.2.6 Assay of PDHc from Plant
7.2.7 Assay of PDHc from E coli and Pig Heart
7.2.8 Assay of Other Enzymes
7.2.9 Summary
References

8 Evalu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Clacyfos and HWS
8.1 Evaluation of Clacyfos
8.1.1 Introduction
8.1.2 Physiochemical Properties
8.1.3 Stability of Clacyfos
8.1.4 Herbicidal Activity in Greenhouse
8.1.5 Systemic Property of Clacyfos
8.1.6 Rainfast Characteristics of Clacyfos
8.1.7 Field Trials of Clacyfos
8.1.8 Toxicity Evaluation
8.1.9 Environmental Fate
8.1.10 Residues
8.1.11 Adsorption of Clacyfos on Soils
8.1.12 Ecological Effects
8.1.13 Summary
8.2 Evaluation of HWS
8.2.1 Introduction
8.2.2 Physiochemical Properties
8.2.3 Herbicidal Activity in Greenhouse
8.2.4 Systemic Property of HWS
8.2.5 Rainfast Characteristics of HWS
8.2.6 Field Trials of HWS
8.2.7 Toxicity Evaluation
8.2.8 Ecological Effects
8.2.9 Summary
References

9 General Methodology
9.1 General Synthetic Procedure
9.1.1 Chemicals, Reagents, and Solvents
9.1.2 O,O-Dialkyl Phosphonates M1.
9.1.3 O,O-Dialkyl 1-Hydroxyalkylphosphonates M2.
9.1.4 O,O-Dialkyl 1-(Chloroacetoxy)-Alkylphosphonates M3.
9.1.5 Substituted Phenoxyacetic Acids M4.
9.1.6 Substituted Phenoxyacetyl Chlorides M5.
9.1.7 O,O-Dialkyl 1-(Substituted Phenoxyacetoxy)-Alkylphosphonates IA-IJ
9.1.8 Phenylhydrazinecarboxamide M6.and Sodium
Triazol-3-olate M7.
9.1.9.(1-Phenyl-1,2,4-Triazol-3-yloxyacetoxy)-Alkylphosphonates IK
9.1.10 Alkali Metal Salts of O-Alkyl Alkylphosphonic Acids IIA-IIE
9.1.11 O,O-Bis(Trimethylsilyl) Alkylphosphonates M8.and Alkylphosphonic Acids M9.
9.1.12 Alkali Metal Salts of Alkylphosphonic Acids IIF-IIH
9.1.13.t-Butylaminium Salts of Alkylphosphonates IIJ
9.1.14 Dichloro(Methyl)Phosphine M10.
9.1.15 O-Methyl Methylphosphinate M11.
9.1.16 O-Methyl (1-Hydroxyalkyl)Methylphosphinates M12
9.1.17 Alkylphosphinates IIIA-IIIG
9.1.18 Sodium Salts of Alkylphosphinic Acids IIIH
9.1.19.3-Hydroxy-5-Methylisoxazole Derivatives M13-M16.
9.1.20 O-Methyl [1-(5-Methylisoxazol-3-yloxyacetoxy)-Alkyl]Methylphosphinates IIIJ
9.1.21.1-Phenyl-2,2-Dimethyl-1,3-Propanediol M17
9.1.22 Cyclic Phosphonates M18.
9.1.23 Cyclic 1-Hydroxyalkylphosphonates IVA and IVB
9.1.24 Substituted Phenoxypropionic Acids M19
9.1.25 Substituted Phenoxypropionyl Chlorides M20
9.1.26 Cyclic Alkylphosphonates IVC-IVF
9.1.27.4-(Hydroxymethyl)-2,6,7-Trioxa-1-Phosphabicyclo-[2.2.2]Octane-1-One/Thione M21/M22.
9.1.28 Caged Bicyclic Phosphates IVG and IVH
9.1.29 Optically Active Cyclic 1-Hydroxyalkylphosphonates IVB
9.1.30 O,O-Diethyl (Substituted Benzyl)Phosphonates M23
9.1.31 Optically Active 1-Hydroxyalkylphosphonates M2
9.1.32 Optically Active (Substituted Phenyl)-Methylphosphonates IA, IE, and IF
9.1.33.1-Keto Phosphonates M24.and Vinylphosphonates M25.
9.1.34 Optically Active 1-Substituted Ethylphosphonates IAandIC
9.2 General Information of 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9.3 Herbicidal Activity Assay
9.3.1 Test in Petri Dishes
9.3.2 Test in Greenhouse
References
Index

前言/序言


現代園林綠化實用技術叢書:植物配置與造景技術 前言 園林綠化,作為城市建設和人居環境改善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核心在於如何通過科學的植物配置和精妙的造景藝術,創造齣既美觀又實用的綠色空間。本書《植物配置與造景技術》正是基於這一理念,力求為廣大園林工作者、愛好者以及相關專業學生提供一套係統、實用且富有啓發性的技術指南。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速,人們對生活品質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對綠色、健康、宜人的居住環境的需求愈發迫切。園林綠化不再僅僅是簡單的綠化覆蓋,而是承載著生態修復、文化傳承、休閑娛樂等多重功能的復閤型空間。因此,掌握科學的植物配置原則,運用靈活多樣的造景手法,對於提升園林綠化的整體水平,滿足社會多元化需求至關重要。 本書的編寫,旨在填補當前園林綠化實踐中可能存在的理論與實踐脫節,以及技術更新滯後等問題。我們匯聚瞭多位在園林植物學、風景園林學、景觀設計等領域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專傢學者,深入研究瞭國內外最新的園林綠化理念和技術,結閤我國不同地區的地理氣候條件和園林發展特點,提煉齣一套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實用技術體係。 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技術手冊,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引導。我們希望通過對植物生命力、生態適應性、景觀錶現力等要素的深入剖析,幫助讀者建立起科學的植物選擇和應用觀。同時,通過對不同造景風格、手法、元素的解讀,激發讀者在設計和施工過程中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本書的內容覆蓋瞭從植物的分類、特性研究,到植物群落的構建、色彩與季相的搭配,再到空間形態的塑造、人文主題的融入等各個環節。我們力求理論聯係實際,每一項技術和方法都輔以大量的案例分析和圖片說明,便於讀者理解和掌握。 我們深知,園林綠化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藝術和科學,理論的掌握終將服務於實踐的創新。因此,本書強調“實用”二字,希望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能夠積極思考,勇於實踐,不斷探索和完善自己的技術,為創造更加美好的綠色傢園貢獻力量。 在此,我們誠摯地感謝所有為本書編寫付齣辛勤努力的專傢學者、編輯以及給予我們支持和鼓勵的各界人士。願本書能成為您在園林綠化領域探索與創新的得力助手,共同描繪齣更加絢麗多彩的城市畫捲。 第一章 植物配置的理論基礎 1.1 園林植物的生態學特性與選擇原則 園林植物的選擇是園林綠化工作的首要環節,其科學性直接影響到綠化效果的可持續性和園林景觀的穩定性。本章將深入探討園林植物的生態學特性,並在此基礎上,提齣一套係統性的植物選擇原則。 1.1.1 光照、水分、土壤的要求與適應性 光照: 詳細分析不同植物對光照的需求,例如喜陽性、半陰性、耐陰性植物的界定與應用。理解光照對植物生長發育、開花結果、色彩變化的影響。介紹如何根據場地光照條件,閤理配置不同光照需求等級的植物,避免因光照不適造成的生長不良。 水分: 闡述植物的耐旱性、喜濕性、耐澇性等特性。講解不同降雨量、地下水位、灌溉條件對植物選擇的限製與指導。分析土壤持水性、排水性與植物根係生長的關係。指導讀者如何根據場地水文條件,選擇能夠適應或有效改善水文環境的植物。 土壤: 剖析土壤的酸堿度(pH值)、有機質含量、質地(砂土、黏土、壤土等)、通氣性、肥力等關鍵因素對植物生長的影響。介紹不同植物對土壤類型的偏好,例如喜酸性土壤的杜鵑、梔子,喜堿性土壤的月季等。講解土壤改良的技術,以及如何選擇適應性強的植物來應對復雜土壤條件。 1.1.2 溫度、氣候適應性與抗性 溫度: 深入解讀植物的耐寒性、耐熱性,以及對生長季、休眠期的要求。分析不同植物的年平均氣溫、極端最低溫、極端最高溫等氣候指標的適宜範圍。重點介紹不同地區(如北方寒冷地區、南方濕熱地區)的氣候特點,以及如何選擇能夠適應當地氣候條件的植物,避免凍害、日灼等問題。 抗性: 探討植物對風、鹽堿、汙染(如SO2、NOx、PM2.5)、病蟲害等環境脅迫的抵抗能力。介紹具有抗風性的樹種(如側柏、雪鬆)在防風固沙、減緩風蝕中的作用。分析鹽堿地適生植物(如檉柳、香蒲)的應用。講解抗汙染植物(如銀杏、梧桐)在改善城市空氣質量方麵的優勢。強調選擇抗病蟲害能力強的植物,以減少農藥使用,降低養護成本。 1.1.3 生長習性、形態特徵與景觀錶現力 生長習性: 詳細介紹喬木、灌木、藤本、草本等不同類型植物的生長高度、冠幅、分枝習性、蔓延性等。分析這些習性如何影響其在園林空間中的應用,例如高大喬木用於遮蔭、屏障,低矮灌木用於綠籬、花壇。 形態特徵: 涵蓋植物的樹形(挺拔、圓球、垂枝)、枝乾(光滑、粗糙、有刺)、葉片(大小、形狀、質感、顔色)、花(顔色、花期、花形、香味)、果實(顔色、形狀、觀賞期)等視覺元素。分析這些特徵如何組閤,構成不同的景觀效果,例如挺拔的樹形營造莊重感,垂枝的樹形增添柔美感。 景觀錶現力: 總結植物在不同季節的色彩變化(春花、夏葉、鞦葉、鼕枝)、質感對比(光滑與粗糙、細密與稀疏)、形態韻律等方麵所能呈現的豐富景觀效果。指導讀者如何通過植物的組閤,營造齣四季有景、步移景異的生動畫麵。 1.2 植物群落構建與生態平衡 園林綠化並非孤立地種植單株植物,而是要構建穩定、健康的植物群落,以實現生態效益和景觀效益的最大化。 1.2.1 群落結構與層次配置 結構: 介紹自然界植物群落的典型結構,如喬木層、灌木層、草本層、地被層、附生層等。分析不同層次在空間利用、生態功能、景觀效果上的作用。 層次配置: 講解如何在園林設計中模擬和創造多層次的植物群落。強調垂直空間的閤理利用,例如利用高大喬木形成林冠層,中層灌木構成灌木層,底層草本和地被植物形成地被層。指導讀者如何通過層次配置,豐富景觀的立體感和層次感,提升空間的利用效率。 1.2.2 植物物種多樣性與生態穩定性 多樣性: 強調引入多種不同科屬、不同習性的植物,構建高多樣性的植物群落。分析物種多樣性對提高群落抵抗病蟲害、抵禦環境脅迫、增強生態功能(如吸引鳥類、昆蟲)的重要性。 穩定性: 探討植物群落在長期演替過程中的穩定性。介紹如何通過閤理的物種選擇和配置,形成自我維持、自我調節的生態係統。分析單一種植帶來的風險,以及多樣化配置如何增強群落的韌性。 1.2.3 生態功能與環境效益 生態功能: 詳細闡述植物在淨化空氣(吸收CO2、釋放O2、吸附PM2.5)、調節微氣候(降溫增濕、減緩風速)、涵養水源、固土防 erosión、維持生物多樣性等方麵的作用。 環境效益: 結閤具體案例,展示園林綠化如何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提升居民生活質量。例如,通過植被緩衝帶降低噪音汙染,通過綠色屋頂和垂直綠化緩解城市熱島效應。 1.3 植物配置的藝術原則 除瞭科學的理論基礎,植物配置更是一門藝術,需要將科學與美學完美結閤。 1.3.1 色彩的運用與季相變化 色彩搭配: 分析植物色彩在園林景觀中的作用,包括主色調、輔助色、點綴色。講解色彩的冷暖、對比與協調。介紹如何根據季節變化,選擇不同花色、葉色的植物,營造豐富的季相景觀。例如,春季以淡雅的粉、白、黃為主,夏季以濃鬱的綠、紅、紫為主,鞦季以金黃、火紅、褐為主,鼕季以深綠、灰白為主。 季相變化: 重點強調植物的季節性景觀變化,從春天的萌發新綠、繁花似錦,到夏天的鬱鬱蔥蔥、花果纍纍,再到鞦天的層林盡染、碩果壓枝,以及鼕天的傲雪寒枝、蒼勁挺拔。指導讀者如何通過閤理的植物組閤,實現“四季有景”的藝術效果。 1.3.2 形態的對比與協調 形態對比: 運用不同形態的植物(如挺拔的喬木與低矮的灌木,光滑的葉片與粗糙的樹皮,縴細的枝條與飽滿的花序)形成視覺上的對比,增強景觀的動感和錶現力。 形態協調: 在對比中尋求和諧,避免形態的雜亂無章。通過植物的高度、冠幅、枝條舒展度等要素的協調搭配,使整體景觀顯得統一、和諧。例如,將具有相似風格的植物組閤在一起,營造齣寜靜或活潑的氛圍。 1.3.3 質感與韻律的營造 質感: 強調植物葉片、樹皮、花朵等不同部分的質感差異(如光澤、粗糙、絨感、蠟感)。通過不同質感的植物組閤,豐富景觀的觸覺和視覺感受,增加景觀的深度和層次。 韻律: 利用植物的重復、漸變、對比等手法,創造齣富有節奏感和韻律感的景觀。例如,成行種植的樹木形成整齊的韻律,自然散植的灌木則營造齣舒緩的韻律。 1.3.4 空間構成與景觀節點 空間構成: 探討植物在界定空間、引導視綫、塑造空間形態(開敞、封閉、過渡)方麵的作用。例如,高大的喬木可以圍閤齣私密的空間,低矮的灌木可以劃分齣不同的功能區域。 景觀節點: 強調利用特色植物或植物組閤,營造吸引人的景觀節點。例如,一株孤植的造型樹、一個色彩鮮艷的花境,都可以成為吸引遊客的焦點。 第二章 園林造景技術與實踐 2.1 幾何式造景與自然式造景 根據園林風格的不同,造景手法也各有側重。本章將重點介紹兩種主要的造景風格及其技術要點。 2.1.1 幾何式造景(規則式造景) 風格特徵: 詳細闡述幾何式造景的特點,如嚴謹的對稱、清晰的輪廓、規整的綫條、平整的地麵。強調其秩序感、莊重感和人工雕琢的痕跡。 植物配置特點: 介紹幾何式造景中常用植物的類型,如常綠喬木(柏樹、雪鬆)、規則修剪的灌木(黃楊、女貞)用於製作綠籬、綠球、綠牆等。強調植物的整齊度、觀賞性以及易於修剪塑形的特性。 造景手法: 講解如何利用植物進行對稱式配置,形成花壇、樹陣、綠籬、噴泉池周邊的裝飾。介紹植物的規則式修剪技藝,如球形、錐形、柱形、螺鏇形等。 典型應用: 列舉幾何式造景在皇傢園林、古典園林、法式園林、對稱式廣場綠化中的應用案例。 2.1.2 自然式造景(寫意式造景) 風格特徵: 深入分析自然式造景的特點,如模仿自然、自由舒展、麯摺變化、含蓄雋永。強調其寫意性、野趣和與自然環境的融閤。 植物配置特點: 介紹自然式造景中常用植物的類型,如形態自然、姿態優美的喬木(柳樹、楓樹)、灌木(綉綫菊、溲疏)、觀賞草等。強調植物的天然形態、季相變化以及豐富的色彩和質感。 造景手法: 講解如何利用植物模仿山水、地形,形成山林、草甸、溪流等自然景觀。介紹樹木的自然種植(如疏密有緻、高低搭配),以及運用藤本植物攀爬岩石、樹乾,增加野趣。 典型應用: 列舉自然式造景在英式園林、中國古典園林(山水園)、田園風格景觀、生態濕地公園中的應用案例。 2.2 專項造景技術 除瞭整體風格的把握,針對特定的功能和景觀需求,還需要掌握專項的造景技術。 2.2.1 花境與花壇設計 花境的構成要素: 介紹花境的定義、功能(色彩展示、季節變化、吸引遊客)。分析花境的結構,包括背景層(高大花卉或灌木)、中層(中等高度花卉)、前沿層(矮生花卉或觀葉植物)。 色彩與季相的組閤: 講解如何設計不同主題的花境,如“春之歌”(以早春花卉為主)、“夏之艷”(以色彩鮮艷的夏季花卉為主)、“鞦之韻”(以鞦葉植物和宿根花卉為主)。強調色彩的搭配原則,如鄰近色、對比色、同類色。 花壇的設計: 介紹規則式花壇、自然式花壇、主題花壇等不同類型。重點講解如何利用不同花卉的顔色、高度、花期,組成圖案,錶達主題。 植物選擇與養護: 強調選擇花期長、觀賞期長、適應性強的花卉。介紹花壇的土壤準備、種植、日常養護(澆水、施肥、修剪、病蟲害防治)要點。 2.2.2 綠籬、模紋與地被植物的應用 綠籬: 介紹密植綠籬、疏植綠籬、自然綠籬等。重點講解綠籬的功能(圍閤、分隔、屏障、背景),植物的選擇(常綠、易於修剪、生長速度適中),以及修剪技術(平頂、圓頂、尖頂、雕塑綠籬)。 模紋: 講解模紋的定義、特點(平麵圖案、色彩鮮艷、觀賞期集中)。介紹如何利用不同顔色的葉片植物(如彩葉草、紅葉草、金葉女貞)組閤成圖案。強調模紋的精細化管理和季節性更換。 地被植物: 介紹地被植物的定義、功能(覆蓋裸露地錶、保持水土、美化環境)。講解不同類型地被植物(如常綠地被、開花地被、觀葉地被)的選擇原則,以及在坡地、樹下、林緣等區域的應用。 2.2.3 水景與植物的結閤 水岸植物配置: 介紹濕生植物、挺水植物、浮葉植物、沉水植物等在水體邊緣的配置原則。強調植物的淨化水質、穩定邊坡、營造景觀的作用。 跌水、溪流旁植物: 講解如何在跌水、溪流旁種植能夠模擬自然山水景緻的植物,如蕨類、苔蘚、附生植物等,營造齣濕潤、野趣的景觀。 水生植物的觀賞性: 介紹睡蓮、荷花、鳶尾等水生觀賞植物的種植要求和觀賞價值,以及它們如何為水景增添色彩和生機。 2.2.4 喬木、灌木的孤植、對植、群植與林緣配置 孤植: 講解孤植樹的選型原則(姿態優美、造型獨特、四季有景),以及其在空間中的點綴和強調作用。 對植: 介紹對植在入口、道路兩側、建築前的對稱或均衡配置,以及其營造的儀式感和引導性。 群植: 講解群植如何通過植物的疏密、高低、色彩搭配,形成豐富的景觀效果,如“林”的感覺,或模擬自然的山林場景。 林緣配置: 強調林緣植物的過渡性,即從林地嚮開闊地帶的自然過渡,通常采用灌木和草本植物,以豐富景觀層次,增加生物多樣性。 第三章 園林植物的養護與管理 3.1 灌溉與排水管理 3.1.1 灌溉方式與技術 噴灌、滴灌、滲灌等方式的特點與適用性 根據植物需水特性和土壤條件製定的灌溉計劃 節水灌溉技術與理念 3.1.2 排水係統的設計與維護 地錶排水、地下排水的重要性 排水溝、盲溝、雨水花園的設計與應用 防止土壤闆結與根係腐爛的措施 3.2 土壤改良與施肥管理 3.2.1 土壤理化性質的檢測與分析 pH值、有機質、速效養分等指標的意義 土壤闆結、鹽堿化的原因與改良對策 3.2.2 有機肥與化肥的閤理使用 基肥、追肥的時機與方法 植物生長調節劑的應用 測土配方施肥技術 3.3 修剪與整形技術 3.3.1 喬木、灌木的修剪目的與原則 培養修剪、維持修剪、復壯修剪 疏剪、短截、抹芽、摘心等基本技法 3.3.2 綠籬、花球、綠雕的整形技術 保持形狀、促進分枝、控製生長 專業工具的應用與安全事項 3.4 病蟲害防治與草坪管理 3.4.1 預測預報與綜閤防治(IPM) 識彆常見病蟲害及其發生規律 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學防治的閤理搭配 3.4.2 草坪的建植、修剪、施肥與病蟲害防治 選擇適宜草種,優化土壤條件 科學的修剪、灌溉和施肥策略 常見草坪病蟲害的識彆與治理 第四章 園林綠化設計與實施中的問題探討 4.1 設計與施工的銜接與協調 4.1.1 設計圖紙的理解與執行 4.1.2 施工過程中的技術難題與解決方案 4.1.3 設計師與施工人員的有效溝通 4.2 現有綠地的改造與提升 4.2.1 評估與診斷現有綠地存在的問題 4.2.2 針對性地進行植物更換、景觀優化 4.2.3 結閤生態修復理念進行改造 4.3 可持續園林綠化的理念與實踐 4.3.1 節水、節材、節能的設計與施工 4.3.2 推廣本土植物與鄉土樹種 4.3.3 關注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生態友好型材料的應用 結語 本書力求為讀者提供一套全麵、深入且實用的園林綠化植物配置與造景技術指南。我們深信,通過理論的學習與實踐的結閤,每位讀者都能在未來的園林綠化工作中,創作齣更具藝術性、更富生態性、更符閤人性需求的綠色空間,為建設美麗中國、美麗傢園貢獻自己的力量。

用戶評價

評分

坦率地說,我在這本書裏找瞭不少關於本土植物物種的詳細介紹,但這部分內容遠比我預期的要精簡。我原本希望它能像一本“中華植物圖鑒”那樣,對各種喬木、灌木、地被的形態特徵、病蟲害防治以及耐修剪性做詳盡的圖文對比。結果,書中更多篇幅放在瞭“空間序列的構建”和“光影效果的模擬”這些偏嚮設計哲學的探討上。我理解,園林設計不僅是擺放植物,更是一種藝術錶達,但對於一個一綫施工管理者來說,對具體植物的細緻瞭解是保障工程質量的關鍵。書中提到的一些先進的配置手法,比如“垂直綠化的立體層次感營造”,理論上很美,但在實際操作中,如何保證這些植物在不同光照下的長期存活率和維護成本,書裏提供的解決方案略顯單薄。我倒是從中學到瞭如何用更富有詩意的方式去描述景觀的意境,但實操層麵的技術細節,我還需要去其他資料裏補充。總體感覺,它更偏嚮於設計院的方案深化階段參考,而不是苗圃采購或現場養護的工具書。

評分

這本書的排版和印刷質量確實配得上它的定價,紙張的質感一流,即便是高密度的文字內容,閱讀起來也不容易産生視覺疲勞。不過,閱讀體驗上我遇到一個睏擾,那就是圖錶的運用方式。我期望看到更多直觀的、能直接對應文字描述的實例照片或者剖麵圖,幫助我理解那些抽象的“流綫組織”和“界麵滲透”概念。例如,當作者討論到如何利用高差來劃分功能區域時,一個清晰的等高綫示意圖或者一個簡潔的施工剖麵圖,勝過韆言萬語。但書中使用的插圖多以概念性的設計草圖為主,雖然能體現設計思路,但在技術層麵上,信息密度偏低。這使得我在試圖將書中的高級理念轉化為具體的設計圖紙時,總感覺少瞭一層連接的橋梁。對於那些正在努力從純粹的綠化技術嚮景觀設計師轉型的讀者,這種理論與圖示的“不對等”可能會增加理解的難度,需要讀者自己花費大量的精力去想象和補足視覺信息。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專業且嚴謹,幾乎沒有齣現任何口語化的錶達,處處體現著作者深厚的學術背景和行業沉澱。讀起來就像是在聽一位資深教授的課堂講座,邏輯清晰,論證有力。然而,這種高度的專業性也帶來瞭一定的閱讀門檻。對於非科班齣身,或者剛剛接觸園林行業不久的新手來說,閱讀體驗可能會比較吃力。書中充斥著大量諸如“拓撲結構”、“景觀異質性指標”、“生物多樣性指數計算”等術語,雖然腳注對部分名詞做瞭簡要解釋,但整體上要求讀者具備較強的抽象思維能力和專業詞匯的快速理解能力。我個人喜歡這種挑戰性,因為它強迫我去查閱和思考,從而提升瞭知識的內化程度。但對於那些隻想快速解決日常工作難題的同行而言,他們可能會覺得這本書顯得過於“高冷”,不如那些圖例豐富的速成指南來得解渴。總而言之,這是一部需要沉下心來,帶著筆記本去啃讀的書籍,它給予的迴報是紮實的理論框架,而非即時的速效藥方。

評分

作為一名有著十多年經驗的景觀設計師,我通常對市麵上大多數“技術叢書”抱持一種審慎的態度——往往是把陳舊的資料重新包裝一下。然而,這本關於配置與造景技術的書,確實在某些前沿議題上觸及瞭新的痛點。尤其是在氣候變化背景下,如何進行“耐逆境植物群落的構建”這一章節,給我帶來瞭極大的啓發。它沒有停留在簡單的抗旱或耐鹽堿描述,而是深入剖析瞭土壤微生物群落與植物根係共生關係對係統穩定性的影響,這明顯是近些年生態學研究的最新成果。這種將生態學前沿理論無縫嫁接到園林實踐中的嘗試,是這本書最寶貴的價值所在。唯一的遺憾是,盡管理論高度領先,但對於如何將這種復雜的生物學知識轉化為成本可控、易於施工的工程標準,書中的引導還不夠清晰。我希望能看到更多關於“生態敏感型”項目在招投標和驗收標準製定中的具體條款建議,讓這些先進理念真正落地生根。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和設計感簡直是驚喜,封麵設計簡潔大氣,用色沉穩又不失活力,拿在手裏就感覺沉甸甸的,內容厚度也讓人對它寄予厚望。我本來是衝著“實用技術”這幾個字去的,希望能找到一些能立刻應用到實際項目中的乾貨。然而,當我翻開內頁時,發現它更像是一本理論與案例深度結閤的教材,而不是一本操作手冊。比如,關於植物選擇的標準,它沒有直接給齣“這個季節該用什麼植物”的清單,而是花瞭大篇幅去解析不同氣候區、不同土壤條件下的植物生理特性與生態適應性。這種深度挖掘讓我意識到,這本書的目的不是教你“怎麼做”,而是讓你明白“為什麼這麼做”。特彆是其中對於曆史園林風格演變與現代設計理念衝突與融閤的探討,視角獨特,引人深思。如果期待一本快速上手、圖文並茂的速查手冊,可能會有些失望,但對於想要建立係統、紮實的園林設計知識體係的專業人士來說,這絕對是一本值得反復研讀的寶典。它要求讀者有一定的基礎知識儲備,否則初期的理論部分可能會顯得有些晦澀。

評分

一般般

評分

東西不錯,推薦給大傢!

評分

商品很好 京東物流果然快。

評分

好的好的不錯

評分

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

評分

感覺這本書對初學者很好

評分

好的好的不錯

評分

送價速度慢,書紙質很一般

評分

商品很好 京東物流果然快。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