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逻辑大全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逻辑大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奥卡姆(occam.w) 著
图书标签:
  • 逻辑学
  • 哲学
  • 学术
  • 译著
  • 经典
  • 西方哲学
  • 推理学
  • 思想
  • 文化
  • 名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68772
版次:1
商品编码:11623106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0-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关于奥卡姆的生平,人们知道得很少。根据一般的记载,他早年加入了天主教方济各会,在牛津大学学习,大约在1318年获得神学学士学位。这以后他又用了两年的时间修完了神学硕士学位所要求的全部课程,但是一直没有获得硕士学位,这与牛津大学校长路特维尔(john luttewell)对他持反对意见有很大关系。路特维尔从奥卡姆写的《论辩注释》中挑选出他认为有异端倾向的56段送交阿维农教廷审查。

目录

上篇 词项理论
1.论一般词项
2.论词项的三种含义
3.论声音表达的词项和思想中的词项的相应性
4.论范畴词和助范畴词
5.论不是同义词的具体的名和抽象的名
6.论是同义词的具体的名和抽象的名
7.对抽象的名和具体的名的正确说明
8.论具体的名和抽象的名的第三种方式
9.论具体的名和抽象的名的第四种方式
10.论含蓄的名和绝对的名
11.论第一指定的名和第二指定的名
12.论第一意向的名和第二意向的名
13.论一义词项和多义词项
14.论普遍的东西
15.普遍的东西不是心外的东西
16.驳斥司各托对普遍的东西的说明
17.回答反对意见
18.论一般的五种普遍的东西
19.论个体
20.论属
21.论种
22.论种和属的比较
23.论种差
24.论固有属性
25.论偶性
26.论定义
27.论描述
28.论描述定义
29.论被定义项
30.论主项
31.论谓项
32.论固有和在之中
33.论意义
34.论划分
35.论整体
36.论对立
37.论感受
38.论是
39.论
40.论范畴
41.论范畴的区别
42.论实体
43.论实体的特性
44.针对现代人的观点论量
45.回答反对意见
46.论量这个范畴中的东西
47.论量的特性
48.论符合一般意见的量
49.论符合亚里士多德观点的关系
50.代表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的论证
51.回答反对意见
52.论关系范畴中的东西
53.论关系词的特性
54.论符合其他人意见的关系
55.论质这个范畴
56.论根据其他人意见的质
57.论活动
58.论遭受
59.论何时
60.论何处
61.论状态
62.论具有
63.论指代
64.论指代的划分
65.论必须如何区别词项的指代
66.回答反对意见
67.论实质指代
68.论简单指代
69.论人称指代
70.论人称指代的划分
71.论确切指代的规则
72.回答反对意见
73.论仅仅模糊的指代
74.论模糊和周延的指代
75.带有“开始”和“两度”这样的表达式的问题
76.论关系词的指代
77.论不恰当的指代

下篇 命题
1.论命题的一般分类
2.单称非模态命题的真所要求的条件
3.不定命题和特称命题的真所要求的条件
4.论全称命题
5.论符号只涵盖两个事物的全称命题
6.论符号涵盖了整体部分(即带有“整个”这个符号)的全称命题
7.论过去时和将来时命题
8.如何发现一个其端项之一处于间接格的命题何时为真何时为假

精彩书摘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逻辑大全》:
  
  像下面这样的命题是或然的:“实体是有量的”;“所有火都是热的”;“人笑”。而像下面这样的命题是必然的:“每个人都是可能受戒律的影响的”;“每个物体都是可动的”;“每个人都是能笑的”。也就是说,当使有关主项具有存在性的命题是真的时,这些命题不能是假的;但是这并不是说它们等价于表达可能性的模态命题。例如,“每个人是能笑的”等价于“每个人都能笑”。在第二个命题中,主项被看作是它所是的东西。(这样,就限制了一种幼稚的反对意见。)
  第一组命题之所以是或然的(也就是说,当相应的命题是真的时它们之所以能够是假的),原因在于上帝能够创造一个对象而不同时创造一个与它不同的实体。至少当前者是在先的而后者是在后的时,上帝能够这样做。
  总之,应该说,固有属性,正像我们一直使用这个词那样(这里,固有属性是一种与其他普遍的东西不同的普遍的东西),是一种可以以说明是什么的方式谓述某个种并与它可以互换的意向。它肯定地或否定地表达主项所表示的事物的某种外在的东西。然而,外在的东西不一定是心灵之外的并且存在于事物本性中的某个实体物。它可以是本性上可谓述的东西,或者它可以是一个在心灵中存在或能够在心灵中存在的命题。关于感受(即以第二种本质性质模式谓述主项的普遍的东西)也是如此;它们不是心灵之外的实体所固有的东西。否则,一种感受就不能谓述某种东西,它也不能是一个证明中结论的谓词;这两点对于感受都是有效的。我们必须承认,一种感受是心灵的一种意向。
  ……

前言/序言

  奥卡姆是中世纪著名哲学家和逻辑学家,唯名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出生于英国苏莱郡的奥卡姆村。关于他出生的日期,没有准确的记载,说法不一,一种说法是在1280到1285年之间,一种说法是在1290至1300年之间,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的说法,则是在1300年左右。关于他去世的时间,看法比较一致,即大约在1349或1350年。
  关于奥卡姆的生平,人们知道得很少。根据一般的记载,他早年加入了天主教方济各会,在牛津大学学习,大约在1318年获得神学学士学位。这以后他又用了两年的时间修完了神学硕士学位所要求的全部课程,但是一直没有获得硕士学位,这与牛津大学校长路特维尔(john luttewell)对他持反对意见有很大关系。路特维尔从奥卡姆写的《论辩注释》中挑选出他认为有异端倾向的56段送交阿维农教廷审查。1324年,奥卡姆受传来到阿维农教廷,为受到的指控进行辩护。审判过程进展得非常缓慢,奥卡姆在阿维农一待就是四年。在此期间,他认识了方济各会中两个著名的人物,一个是当时方济各会的总会长迈克尔·西塞那(michael cesena),另一个是伯纳格拉蒂亚(bonagratia)。他们当时也在那里受审答辩,罪名是与教皇唱反调,主张福音绝对贫困论。
探秘思维的奥秘:逻辑学经典著作导览 思维的严谨性与表达的清晰度,是人类认知进步的基石。自古以来,哲学家、数学家、语言学家等各领域智者,都致力于探索和梳理思维的规则,以期达到更深刻的理解和更准确的表达。本书系,精选了西方逻辑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著作,旨在为读者呈现一场穿越时空的思想盛宴,引领大家深入探究思维的本质、推理的规律以及知识的构建。 第一卷:亚里士多德与古典逻辑的奠基 本卷聚焦于被誉为“逻辑学之父”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的《工具论》集,系统地阐述了关于概念、判断、推理以及科学方法的基本理论,为后世逻辑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概念与范畴: 亚里士多德深入剖析了概念的形成过程,提出了“十个范畴”的理论,将一切事物归纳为实体、量、质、关系、处所、时间、体位、所有、状态、承受等十种最普遍的类。这些范畴不仅是对世界万物存在的“顶层分类”,更是理解事物属性和相互关系的出发点。例如,当我们描述一匹马时,我们可以说它是“实体”(一匹马),具有“量”(一匹),“质”(有毛的,善奔跑的),“关系”(比另一匹马高),“处所”(在马厩里),“时间”(在下午),“体位”(站着),“所有”(属于某人),“状态”(被驯服),“承受”(被骑乘)。通过对这些范畴的分析,我们能够更加精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判断与命题: 亚里士多德区分了肯定命题和否定命题,全称命题和特称命题,以及单称命题。他进一步提出了“直言命题”的概念,即断言某个属性属于某个主体,或某个主体不具有某个属性的命题。例如,“所有人类都会死”是全称肯定命题,“苏格拉底不是神”是单称否定命题。他对命题的量和质的分析,为后续的逻辑推理奠定了基础,使得我们可以系统地分析和评估语句的真假值。 三段论与演绎推理: 亚里士多德最杰出的贡献之一是发展了三段论的理论。三段论是由两个前提和一个结论组成的推理形式,其核心是通过中项将大项和小项联系起来。例如,经典的三段论:“大前提:所有人都会死;小前提:苏格拉底是人;结论:所以,苏格拉底会死。” 亚里士多德对三段论进行了详尽的分类和规则的阐述,证明了有效推理的模式,使得逻辑推理变得形式化和可操作。这不仅是理解因果关系、建立科学论证的重要工具,也是现代计算机科学中逻辑推理的早期萌芽。 科学方法与证明: 亚里士多德强调了观察、归纳和演绎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他认为,知识的获得始于感官经验,通过归纳可以形成一般性的原理,再通过演绎可以推导出具体的结论。他提出的“证明”的概念,强调了通过逻辑推理来支持命题的真理性,这为科学论证的严谨性树立了标杆。 第二卷:弗雷格与现代数理逻辑的开端 本卷将目光投向19世纪德国哲学家、数学家弗里德里希·弗雷格。他被认为是现代数理逻辑的奠基人,他的工作对逻辑学、数学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概念功能说与函数思想: 弗雷格提出了“概念功能”(Concept-function)的思想,这极大地革新了人们对命题结构的理解。他认为,命题可以被看作是一种“不完全的”表达式,需要通过“对象”(arguments)来填补,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真值”(truth-value),即真或假。例如,在命题“x是希腊哲学家”中,“x是希腊哲学家”是一个概念功能,而“苏格拉底”就是填补x的“对象”。“苏格拉底是希腊哲学家”就是一个完整的命题。这种将句子视为函数表达式的观点,为后来命题逻辑和谓词逻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函数与概念的统一: 弗雷格进一步将数学中的函数概念引入逻辑学,认为逻辑中的“概念”本质上也是一种“函数”。当一个概念被应用于一个对象时,就产生了一个真值。例如,概念“是偶数”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函数,当应用于数字“4”时,得到真值“真”;当应用于数字“3”时,得到真值“假”。这种将逻辑概念与数学函数相联系的做法,极大地增强了逻辑学的形式化和精确性。 逻辑语言的革新: 弗雷格设计了一种新的逻辑符号系统——“概念文字”(Begriffsschrift)。这种符号系统比传统的文字逻辑更加精确和完备,能够清晰地表达命题的逻辑结构,消除自然语言在逻辑推理中容易产生的歧义。他的符号系统能够清晰地区分命题的整体结构、量词(如“所有”、“存在”)以及命题的真假值,为后来的数理逻辑符号体系开辟了道路。 数学基础的研究: 弗雷格工作的核心动机之一是为数学提供一个坚实的逻辑基础。他试图通过逻辑分析来定义和推导数学概念,证明数学的真理都源于逻辑。他提出的“逻辑主义”观点,即认为数学可以完全还原为逻辑,对后来的数学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尽管他最终未能完全实现自己的目标,但他的努力无疑为数理逻辑的发展和数学基础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第三卷:塔斯基与现代模型论的先驱 本卷介绍波兰裔美国逻辑学家阿尔弗雷德·塔斯基的工作。他是现代模型论和真理理论的奠基人之一,其对语言、逻辑和真理的深刻洞察,至今仍是哲学和逻辑学研究的重要基石。 真理的语义理论: 塔斯基最著名的贡献是其“语义真理理论”。他提出的真理定义,以一种精确而形式化的方式回答了“什么是真理”这一古老的问题。他认为,一个命题为真,当且仅当它“符合事实”。更具体地说,他提出了“T-格式”来定义真理:命题“P”为真,当且仅当P。例如,命题“雪是白的”为真,当且仅当雪是白的。这个看似简单的定义,却在形式语言的语境下具有深刻的意义,它为我们理解语言如何指称世界提供了清晰的框架。 形式语言的界定: 塔斯基的工作离不开对“形式语言”(formal language)的精确界定。他定义了形式语言的词汇、语法规则(如何构成合法的句子)以及语义规则(如何解释句子的意义)。这种对形式语言的严格定义,是进行逻辑推理和模型论研究的基础,使得我们可以摆脱自然语言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进行严格的逻辑分析。 模型与解释: 在模型论中,塔斯基提出了“模型”(model)的概念。一个模型是一个数学结构,用于解释形式语言的句子。通过将形式语言中的符号和句子映射到模型中的对象和关系,我们可以确定句子的真假。例如,在一个简单的算术模型中,“2+2=4”这个句子是真的,因为它在这个模型中得到了正确的解释。这种模型-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为理解逻辑的真理性和数学结构的性质提供了强大的工具。 真理的本体论地位: 塔斯基的真理理论不仅是一个语言学和逻辑学的工具,更引发了关于真理本体论地位的深刻讨论。他的理论表明,真理不是一个主观的、心理的概念,而是一个客观的、与语言的指称能力和世界结构相关的属性。这对于我们理解知识的客观性和科学真理的可靠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系列图书不仅是逻辑学专业研究者的宝贵财富,更是任何渴望提升思维能力、追求清晰表达的读者的理想选择。通过阅读这些经典著作,您将能够: 掌握严谨的思维方法: 学习如何构建清晰的概念,进行有效的推理,避免逻辑谬误。 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 能够更深刻地分析问题,辨别信息的真伪,做出更明智的判断。 领略人类思想的深度: 感受逻辑学跨越千年的发展脉络,理解先哲们的智慧结晶。 促进学术研究与创新: 为进行科学研究、哲学探索、语言分析等各类学术活动提供坚实的逻辑基础。 开启您的逻辑探索之旅,让清晰的思维点亮智慧的人生!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沉迷于阅读这套丛书中的某几册,体验感可以说是跌宕起伏,让人欲罢不能。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早期辩证法思想的论述,那些古老的逻辑推理链条,被现代的学术语言重新梳理和阐释,读起来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充满了当下的洞察力。最让我惊喜的是,翻译团队似乎非常懂得如何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进行“本土化”的解释。例如,在处理一些跨文化背景下的逻辑谬误案例时,他们没有生硬地直译,而是巧妙地引入了符合我们文化语境的例子进行类比,这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门槛。当然,学术的东西毕竟有其深度,有些章节我需要反复阅读,甚至要对照着手头的其他参考资料才能勉强跟上作者的思路。但正是这种挑战性,才让我觉得自己的思维得到了真正的锻炼。每次合上书本,脑子里都感觉像经历了一场高强度的智力马拉松,那种酣畅淋漓的感觉,是快餐式的阅读体验所无法比拟的。总而言之,这是一套能让你“动脑子”的书,不只是被动接收信息,更是主动参与到思想的构建过程中。

评分

这套书的阅读体验,简直是一场对“耐心”和“专注力”的终极考验,但回报是巨大的满足感。我通常只在周末的清晨,泡上一杯浓黑的咖啡,关掉手机所有通知,才能勉强进入状态。因为里面的内容密度实在太高了,每一个段落都可能包含好几个层级的概念推导,稍有走神,就可能跟不上作者的思路,前面铺垫的论点可能就无法理解其深层含义。这强迫我必须放慢速度,仔细体会每一个术语的精确定义,以及论证步骤之间的过渡。这和现在流行的碎片化阅读是完全相反的体验,它要求你进行深度、线性的思考。我记得有一次,我为了理解其中关于“三段论”的某个特殊变体的证明过程,足足花了两个小时,最后恍然大悟的那一刻,成就感无法言喻。这套书不是用来“读完”的,而是用来“研习”的。它更像是一套精密的仪器,只有通过耐心的调试和操作,才能真正发挥其效用,帮助我们校准自己的思维,使其更加精准有力。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没得挑,硬壳精装,纸张厚实,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透着一股子学问的味道。光是看着这些书脊整齐地排列在书架上,就已经觉得很赏心悦目了。我之前买过不少学术丛书,很多都是那种一看就让人犯困的平装本,印刷质量也马马虎虎,没过多久书页就开始泛黄卷边。但这套书完全不一样,看得出出版方是下了大工夫的,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完美,无论是字体选择、版式设计,还是目录和索引的编排,都体现出一种对经典的尊重。特别是翻译的质量,我也特意对比了几本,那种精准和流畅,简直让人惊叹。很多晦涩难懂的概念,经过高水平译者的处理后,变得清晰易懂,这对于我们这些非母语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个人感觉,光是摆着收藏,都已经觉得很有价值了,更别提里面的内容了。它不只是一套书,更像是一套精美的艺术品,放在书房里,瞬间提升了整个空间的格调。我非常看重书籍的实体感和阅读体验,而这套书在这两方面都做到了极致,绝对是值得每一位爱书人珍藏的。

评分

从一个学习者的角度来说,这套丛书的价值是难以估量的,它构建了一个相当扎实的知识框架。我目前正在进行一个关于现代哲学基础的研究,过去零散地阅读了一些相关的专著,总感觉知识点之间缺乏系统性,就像散落的珍珠没有串起来。直到我系统地翻阅了这套丛书,才发现原来那些看似不相干的概念,在宏大的逻辑体系下是如何紧密连接的。编纂者显然是花费了巨大的心血来构建这个知识谱系的,从最基础的公理系统到复杂的论证结构,层层递进,逻辑清晰得像是数学证明一样严密。我特别欣赏它对于不同学派观点的平衡呈现,它没有强行灌输某一种单一的观点,而是客观地展示了各家学说的优劣和论据,这对于培养批判性思维至关重要。读完之后,我对“什么是有效论证”这个问题有了远比从前深刻的理解。它不再是一个抽象的定义,而是一套可以应用于日常生活、科研工作乃至日常辩论的具体工具箱。这本书是那种可以放在案头,随时翻阅查阅的“工具书”,而不是读完一遍就束之高阁的“故事书”。

评分

坦白说,我对学术丛书的期待值一直不高,很多都是把国外大学的入门教材翻译过来,内容上稍显陈旧,而且很多案例都是针对西方社会背景的,读起来总有点隔靴搔痒。但这一套丛书,尤其是涉及的那些关于推理模型和非形式逻辑的部分,完全颠覆了我的刻板印象。它的选材非常新颖,不仅涵盖了经典名著,还收录了不少在各自领域内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但国内相对少见的近现代重要文献。我惊喜地发现其中一篇专门探讨了信息时代下“认知偏见”对逻辑判断的影响,这个角度极其切合当下,看得我直冒冷汗——原来我们每天接收海量信息时,是多么容易被精心设计的逻辑陷阱所误导。翻译的流畅度也值得称赞,很多句子读起来完全没有翻译腔,仿佛就是用中文母语写就的学术论述,这对于保持阅读的沉浸感是至关重要的。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沟通古今中外逻辑智慧的桥梁,让那些原本遥不可及的学术殿堂,变得触手可及。

评分

这套书每次活动都收几本

评分

好好好。

评分

这书是很有名的一本书,但是说实话还有点看不懂,因为有点枯燥。

评分

威廉奥卡姆的大著。。。

评分

好好好。

评分

好好好。

评分

经典著作,值得深入阅读和研究

评分

经典著作,值得深入阅读和研究

评分

经典著作,值得深入阅读和研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