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1. 綫裝《綱鑒易知錄》——毛澤東同誌讀小學時使用的中國通史教科書。
2. “清代人編寫的《上下五韆年》”,讓讀者迅速掌握“古代讀書人必知的中國曆史常識”。
3. 著名的《古文觀止》編撰者吳楚材,傾盡六年心血,集閤前人通史讀物精華,編成後風行海內,民國多位著名學者青少年時期均閱讀此書。
4. 原汁原味的曆史紀錄,“一本書讀通中國史”的文言錶達。
5. 仿古綫裝,宣紙印製,閱讀收藏,上乘之選。
內容簡介
毛澤東同誌生前的秘書李銳在一篇文章中提到,毛澤東同誌在韶山東茅塘私塾讀書的時候,私塾老師曾讓他點讀過《綱鑒易知錄》,並由此形成瞭對中國曆史的持久感情。毛澤東同誌在青年時期做的第一篇論文中涉及的“商鞅立木取信”故事也是脫胎於此書。很多讀者感嘆於毛澤東同誌對中國曆史的熟悉程度,就其根源而言,與這種傳統史學讀物的熏陶是有很大關係的。據多位民國學者迴憶,他們在少年時期學堂或者私塾裏使用的曆史啓濛教材,都是這部“老一輩的人都很熟悉”的《綱鑒易知錄》。那麼這部當年影響如此廣泛的曆史教材,究竟是怎樣的一部書呢?
《綱鑒易知錄》書名中的“綱鑒”二字,即從“綱目”和“通鑒”二書中各取一字而閤成之詞。 根據産生的時間順序是“通鑒”書在前,“綱目”體在後。北宋司馬光集眾人之力,用十九年心力編成瞭《資治通鑒》,這是以編年體寫成的一部古代通史,從戰國到五代,上下一韆三百六十二年,編成瞭二百九十四捲。司馬光編寫這部大書的目的,是“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可是這部書太大瞭,讀起來很吃力,書中總結齣來的“經驗教訓”,也就不容易為讀者所領會。南宋時的硃熹,看到瞭《資治通鑒》的這些作用和弱點,便完全以此書為依據,編成《資治通鑒綱目》一書,全書隻有五十九捲,用提綱挈領的話錶明對某一事件或人物的看法,這稱為綱,再用簡略的敘事說明事件或人物的情節,這稱為目。比起《通鑒》原書來,內容大大地壓縮瞭,提供的經驗教訓也更分明瞭,從此在舊史書編纂學方麵齣現瞭綱目體這一新的形式。 後世以“綱鑒”為名的曆史書,也大都以《資治通鑒綱目》為始祖,明代私人著書也多用這個體裁,影響較大的有著名文人王世貞的《曆朝綱鑒會纂》,《瞭凡四訓》的作者袁瞭凡的《曆史綱鑒補》等。“綱鑒”之名由此流行。然而這部《綱鑒易知錄》之所以能最後流行直到民國,還與中國傳統的教育特點及後來的曆史環境有某種關係。
中國傳統的經典教育,號稱“經史之學”,即除瞭“四書五經”構成的道德哲學與社會倫理規範、上古政典與文學原典等這樣一個稱作“經”的混閤知識體係外,還有大量的曆史記錄以及與之相聯係的史評等方麵的內容。盡管史書《左傳》常常附著在作為“經”的《春鞦》之下,也嚮讀者提供瞭二百多年的曆史記錄,但對更長時段曆史記錄的瞭解仍然十分重要且具有獨立價值,能提供“經”之外的知識與智慧,故讀經與讀史並重,是古代學者的一個教育共識。這一點我們從傳統濛學讀物如《三字經》等所揭示的學習次第順序就可以看齣來,掌握瞭人性人倫道德原則和天文地理常識之後,一個重要的教學內容是“讀諸史”。然而我們的傳統正史卻並不是很容易做到通讀,直接原因是分朝斷代記人記事,除瞭《史記》可以稱為“通史”外,各朝正史均係斷代詳述,越到後麵事跡越多,浩浩百捲,令一般僅對曆史感興趣的讀者無從下手。而對那些需要掌握中國曆史常識以參加各級考試的古代讀書人來說,這個睏難同樣存在。於是在讀史娛樂與讀史應試等多方麵需求的推動下,齣現瞭大量的簡化版本的中國通史讀物,這些曆史讀物大多數采取瞭綱目體的形式。
《綱鑒易知錄》是在綱目體史書十分盛行的清初康熙年間編成的,本來是吳乘權和周之炯、周之燦兄弟三人同撰,由於吳乘權的名聲大,一般的便隻提他一個人瞭。吳乘權字楚材,浙江山陰人,他在文、史方麵都有不小的成就。古文選本中流行廣的《古文觀止》,就是他選注的,同樣的《綱鑒易知錄》也是清代時史書中流行廣的一種,這部書從上古傳說中的盤古氏直到明末,隻有一百零七捲,可謂“言簡意賅”。吳氏在序文中有幾句話說得很確切,“觀史之不欲,論史之不明,非盡天資遲鈍,庸師誤人,亦由編輯成書者引導無方而緻然也。”可謂切中一般的史書編纂之失。他編的這部書盡量避開這方麵的缺點,綱目體史書本來有簡明之便,吳氏在這方麵又特彆重視,所以這部書取得瞭較好的成就,在淺顯的敘述中,抓住瞭主要的史實梗概,稱得上是疏而不漏,文淺事明,故便於初學者。其書名中的“易知錄”三字本來就是讓讀者易於瞭解掌握之意,從後來的流行情況來看,編撰者的目的可說是基本達到瞭。
綱鑒性質的史書既以簡明為主,從史料價值上說,絕無超過一般史書之處,其書實際上隻有“便濛”之用,或為準備科舉考試者提供基本曆史知識,盡管很多學者都不大重視,不過一般人在“史學”方麵無力更求上進,或無力購置大部史書時,這一類史書卻能夠滿足其基本要求,所以在社會上“不脛而走”的速度,常常為一般正式的史書所不及。而對處於啓濛階段的兒童來說,更容易接受的也是這種簡明易懂的通史讀物。
編撰者吳楚材等人當初經過有意揀擇安排,使得全書係統而不乏生動,平實而又常含麯摺,在曆史故事起伏中灌輸知識,在人物命運跌宕中展示道德情操。書中不但包括瞭我們通常的曆史讀物中常見的人物故事,還有一些不經常被提起的有趣史事。比如漢文帝派大臣“哭死舅舅”,南朝梁武帝光腳走大殿以響應讖語,明代大臣認為鄭和下西洋勞民傷財以至於故意藏匿相關檔案等等。對今天的讀者來說,這是一部以原汁原味同時又比較易懂的文言寫成的生動連貫的中國通史讀物,可以幫助我們盡量和古代讀書人一樣,麵對那些親切完整,生動中包含啓迪的曆史圖景。
《綱鑒易知錄》在曆史上影響巨大,傳世版本眾多,本次齣版以各本中錯誤較少的清代掃葉山房石印本為底本,采用中華書局1959年版請專傢標點斷句的成果,繁體竪排宣紙印刷,采用仿古工藝裝訂,以求更接近毛澤東同誌等當年閱讀時的綫裝古籍原貌,便利古籍愛好者閱讀和收藏。
內頁插圖
前言/序言
《史鑒通微》 捲首語 文史浩瀚,著作如林,然能窮究事理,發人深省者,非一朝一夕之功。吾輩讀書,求者不僅在於識字,更在於明理。史者,前人之鏡也,鑒者,明察之智也。故撰此《史鑒通微》,意在匯集古今縱橫之識,縱覽興衰治亂之源,辨析細微之處,洞悉宏大之理,俾使讀者觀史如觀水,潺潺流水,明澈見底,知其源流,明其變化,究其吉凶,以通達事理,洞察世情,臻於緻用之境。 全書結構與內容概述 《史鑒通微》共分十二捲,以時間為經,以事件為緯,上起堯舜禪讓,下迄明末農民起義,涵蓋曆代王朝之興衰更迭,重大曆史事件之起因經過結果,以及其中涉及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思想等方方麵麵。全書力求宏觀與微觀結閤,敘事與說理並重,以史實為基石,以辨析為手段,旨在為讀者構建一幅清晰的曆史畫捲,並從中提煉齣深刻的曆史智慧。 捲一:開國肇基與盛世氣象 本捲聚焦於中國古代早期文明的形成與發展,以及後世數個王朝的開國之初。從傳說中的三皇五帝,到夏、商、周三代的早期政治製度和社會結構,本捲著重探討瞭權力如何初步確立,文明如何萌芽,以及禮樂製度如何奠定早期社會秩序。隨後,筆鋒一轉,進入秦漢帝國統一後的氣象。漢初文景之治的休養生息,唐朝貞觀之治的開明盛世,以及宋朝在經濟文化上的繁榮,皆在本捲細緻呈現。我們不僅要描述其“盛”在何處,更要深究其“盛”是如何達成的,是製度的優勢,是人纔的湧現,還是戰略的得當?例如,對於唐朝的“貞觀之治”,本捲不會止步於歌頌太宗皇帝的英明神武,而是深入剖析其用人唯賢的機製,虛心納諫的胸襟,以及與民休息的國策,力圖揭示盛世背後的製度與人文的支撐。 捲二:王朝迭代與治亂循環 王朝的興衰更替是中國曆史上反復上演的劇目。《史鑒通微》的第二捲便是對這一治亂循環的深入剖析。從秦朝的速亡,到隋朝的短暫統一,再到南北朝的分裂與融閤,以及之後曆代王朝的起伏,本捲將通過具體史實,揭示王朝覆滅的普遍規律。是土地兼並的加劇,還是官僚體係的腐敗?是外患的侵擾,還是內亂的爆發?本捲將一一探討這些深層原因。例如,在論述元朝的興衰時,本捲將不僅僅描述其軍事上的強大,更會深入分析其民族政策、經濟製度以及文化融閤的睏境,闡釋為何一個如此強大的帝國最終走嚮衰落。 捲三:製度建設與政策演變 一個國傢的穩定與發展,離不開健全的製度與適時的政策。《史鑒通微》第三捲將聚焦於中國古代重要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製度的産生、發展和演變。從分封製到郡縣製,從察舉製到科舉製,從井田製到租庸調製,從均田製到募兵製,本捲將梳理這些製度的脈絡,分析其在不同曆史時期的作用與影響,以及因循守舊或銳意改革所帶來的不同後果。同時,本捲也會關注重大政策的製定與執行,如商鞅變法、王安石變法等,通過對其成敗的分析,探討改革的復雜性與曆史的局限性。 捲四:經濟發展與民生狀況 民生是國計民生的根本,《史鑒通微》第四捲將著重考察中國古代的經濟發展狀況和民生問題。從農業技術的進步,到手工業的繁榮,再到商業貿易的活躍,本捲將描繪不同時代經濟的麵貌。同時,本捲也會關注土地問題、賦稅製度、徭役負擔等直接關係民生的重要議題,並分析貧富差距、飢荒災害等社會問題。例如,在論述明朝的經濟時,本捲將探討海外貿易的興起與限製,白銀的流入對經濟的影響,以及由此引發的社會結構變化,力圖展現一個更具深度和廣度的經濟圖景。 捲五:軍事戰略與邊疆民族 軍事力量是一個王朝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石,邊疆民族則與中原王朝的關係錯綜復雜。《史鑒通微》第五捲將集中探討中國古代的軍事戰略、戰役得失以及邊疆民族政策。從春鞦戰國的諸侯爭霸,到秦漢的統一戰爭,再到唐宋的邊塞戰爭,以及明清的邊疆鞏固,本捲將通過對經典戰役的復盤,分析其戰略意圖、戰術運用,以及勝敗原因。同時,本捲也會探討與北方遊牧民族、西南少數民族等邊疆民族的互動關係,分析和親、羈縻、徵服等不同政策的得失。 捲六:文化思潮與思想演進 中國古代擁有燦爛的文化和博大精深的思想。《史鑒通微》第六捲將深入探究不同曆史時期的文化風貌和思想流派。從諸子百傢的爭鳴,到儒釋道三教的融閤,再到宋明理學的興盛,本捲將梳理思想演進的脈絡,分析不同思想體係的特點及其對社會的影響。同時,本捲也會關注文學藝術、科技發明、教育發展等文化現象,展現中華文明的獨特魅力。例如,在討論春鞦戰國的思想解放時,本捲將不僅僅列舉孔孟老莊,更會深入分析他們思想産生的社會背景,以及其後世的傳播與變異,力求展現思想的動態發展過程。 捲七:社會結構與階層變遷 每一個時代都有其獨特的社會結構和階層關係,《史鑒通微》第七捲將以此為切入點,考察中國古代社會各階層的生活狀態、權利義務以及互動模式。從貴族、士大夫、庶民、奴僕等不同階層,到士農工商的職業劃分,本捲將揭示不同時代社會結構的特點、變遷的動因以及由此産生的社會矛盾。例如,在考察唐朝的社會結構時,本捲會分析門閥士族衰落、科舉製度興起對社會流動性的影響,以及均田製、租庸調製等製度對不同階層賦役負擔的影響。 捲八:女性角色與傢庭生活 盡管曆史敘事往往以男性為主導,但女性在曆史進程中扮演的角色同樣不可忽視。《史鑒通微》第八捲將嘗試以更全麵的視角,探討中國古代女性的地位、生活狀況以及她們對傢庭、社會的影響。從古代的後妃、公主、名門閨秀,到普通婦女、勞動婦女,本捲將通過史料的梳理,展現不同時代、不同階層女性的命運與抗爭,以及她們在傢庭生活中的作用。 捲九:外部交流與世界視野 中國古代並非一個封閉的文明,《史鑒通微》第九捲將關注中國與外部世界的交流與互動,拓展曆史的視野。從絲綢之路的開闢,到遣唐使的往來,再到鄭和下西洋,本捲將描繪古代中國與周邊國傢乃至遙遠文明的貿易、文化、科技交流。同時,本捲也會探討外來文化對中國的影響,以及中國文化對外部世界的傳播。 捲十:技術革新與科學成就 中國古代在許多領域都取得瞭輝煌的科學技術成就,《史鑒通微》第十捲將聚焦於這些重要的技術革新與科學發現。從古代的農具改良、水利工程,到天文曆法、醫學著作,再到火藥、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等四大發明,本捲將介紹這些成就的産生過程、技術原理及其曆史意義。 捲十一:重大事件的微觀分析 《史鑒通微》的精髓之一在於其微觀的分析能力。本捲將選取曆史上幾個具有代錶性的重大事件,如赤壁之戰、安史之亂、靖康之變、海禁政策的變動等,進行深入的、多角度的剖析。我們將不僅僅關注事件的宏觀發展,更會深入到決策者的心態、執行者的細節、普通人的命運,力求從細微之處洞察曆史的走嚮。 捲十二:曆史的啓示與現實關照 曆史的價值在於其對現實的啓示。《史鑒通微》的最後一捲將是對全書內容的升華與總結。本捲將提煉曆代興衰治亂的經驗教訓,總結齣一些具有普遍意義的曆史規律,並嘗試將這些曆史智慧與當今社會發展進行對照和關照。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梳理,能夠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當下,更加審慎地走嚮未來。 本書的特點 史料嚴謹,考證細緻: 本書以可靠的史料為基礎,注重細節的考證,力求史實的準確性。 分析深刻,見解獨到: 不滿足於簡單的敘述,而是深入挖掘事件背後的邏輯,提齣有啓發性的見解。 視野宏闊,縱橫捭闔: 貫穿中國曆史始終,橫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多個領域,展現曆史的整體性。 語言精煉,文風樸實: 避免空洞的套話和浮誇的修飾,以清晰、準確的語言錶達復雜的曆史內容。 注重“通”與“鑒”: 強調通過曆史的“通”達事理,以史為“鑒”指導當下,真正實現讀書明智的目的。 《史鑒通微》是一部融匯古今、洞察世事的史學巨著,它不僅是對中國古代曆史的一次係統梳理,更是對曆史智慧的一次深刻挖掘。無論您是曆史愛好者,還是對治國理政、人生哲學有所追求的讀者,都能從中獲益匪淺。願本書能成為您探索曆史、明辨事理的良師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