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1. 本书内容契合当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现实,潜在读者群很广。
2. 本书的编写者行伍出身,平均年龄高达73岁,抱持多年马克思的情怀。
3. 本书图文并茂,具有真实性、鲜明性、生动性、普及性,是一本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通俗读物。
内容简介
马克思没有死,他还活着”已成为时代强音。本书是四位志同道合、平均达73岁高龄的编写者,以多年的马克思情结编写的一本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大众读物,旨在引导读者走进马克思、学习马克思。书中选取最具典型意义的史料,讲述了马克思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革命生涯;通过用通俗语言学习和解读马克思的经典著作,引领读者走进科学理论殿堂;采取叙述感人故事、回忆精彩篇段、摘取经典评价的形式,宣传了马克思的伟大人格。
作者简介
程建宁,湖北省广水市人,1932年12月出生于南京。1951年7月从清华大学抗美援朝参加空军。历任学员班长、文化教员、副指导员、干事、空军教材编辑组组长、空军政治部宣传部副处长、总政治部秘书处副处长、总政宣传部副部长、全军整党办公室秘书组组长,中央军委办公厅副主任、主任。1988年9月授予少将军衔。曾被选为北京市第七届人大代表、全国第八届人大代表。1996年4月退休后,任中国国际战略学会高级顾问、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会高级学术顾问。
丁宏远,1936年生,北京人。1951年参加工作,排字工人,1956年、1959年两次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历任党支部书记、厂党委书记、北京市某局宣传处长、北京出版社副社长。1997年退休。
刘常仁,山东省栖霞市人,1951年生于山东省海阳市。197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出版工作45年,2次被评为优秀党员,3次荣立三等功,26次获嘉奖。退休前任蓝天出版社总编室主任。
袁德金,1951年生,江苏扬州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战略研究部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大校军衔,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叶剑英军事科研成果奖”获得者。先后毕业于中山大学、北京大学,1981年获哲学硕士学位,主要从事军事思想和军事历史研究,先后撰写著作十余部,发表论文百余篇。
目录
前言
历史的巨人
一、特里尔小公民 2
母亲眼中的“幸运儿” 3
孩童“首领” 4
二、勤奋的求学生涯 6
家中上小学 7
中学生活 9
对职业选择的回答 11
初入波恩大学 13
转学柏林大学 16
赢得爱情 19
热心诗歌创作 21
参加青年黑格尔派俱乐部 24
撰写博士论文 26
三、点亮共产主义明灯 29
探索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31
创建无产阶级政党 46
撰写《资本论》 53
四、为真理而斗争 63
革命风暴中的雄鹰 65
巴黎公社的英勇旗手 75
反对机会主义的斗争 86
反对冒牌社会主义的斗争 93
五、奋斗不息的晚年 98
在同疾病抗争中顽强工作 99
继续指导革命运动的发展 101
学无止境的典范 104
六、永生的马克思 106
天才的头脑
一、从宗教批判到现实的批判
——学习《﹤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116
二、对“异化劳动”的理论阐述
——学习《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31
三、辩证唯物论实践观的提出
——学习《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42
四、历史唯物主义的奠基之作
——学习《德意志意识形态》 153
五、世界上最早的共产党纲领
——学习《共产党宣言》 173
六、对物质生产各要素关系的分析
——学习《﹤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192
七、揭露资本家剥削的秘密
——学习《资本论》 207
八、对巴黎公社经验的理论总结
——学习《法兰西内战》 224
九、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文献
——学习《哥达纲领批判》 233
伟大的人格
一、坚定的理想信念 247
二、勤奋的学习精神 257
三、无畏的斗争气概 262
四、高尚的道德情操 267
五、真挚的革命友谊 275
结束语 284
编 后 话 287
精彩书摘
赢得爱情
大学生马克思是一个感情奔放的热血青年。随着年龄的增长,青梅竹马的
燕妮·威斯特华伦的身影,经常映现在他的脑海中。萌动的爱情如同燃烧的火焰,越烧越烈,成了他大学生活中充满激情的一种动力和快乐的追求。
燕妮比马克思大四岁,这时已成长为身材苗条、丰姿绰约的女子,是特里尔城舞台上公认的舞后,被称之为“特里尔第一美人”。出身名门的高身价,使她成了不少名家子弟和帅气青年追求的热门对象。马克思的爱情能被燕妮接受吗?
利用暑假,马克思向心仪已久的燕妮郑重地表露了爱慕之情。出人意料的是,他的心迹竟被心爱的姑娘爽然接受,并彼此私定了终身。
马克思和燕妮,从相识、相知到相爱,经过了岁月的考验,是顺理成章的结晶。燕妮是一位重感情的姑娘,她深知马克思的品行和为人。在她的心中,马克思是一个充满爱心的阳光青年,是可以终身作为依靠的人。更重要的是燕妮是一位有追求的女子,在她的眼中,马克思热爱学习,充满智慧,是一个将来会有作为和担当的人。视富贵如浮云、视才华为神圣的姑娘,在爱情的选择上,也和她的外貌美一样,追求的是高尚和忠贞的心灵美。
然而,一位平民的大学生和一位贵族小姐的恋情,在世俗的眼光里却是门户不当,遭到了非议。最为激烈的是来自燕妮同父异母的哥哥斐迪南..冯..威斯特华伦的反对。他一脑袋贵族等级观念,把这对年轻人的爱情视为门不当户不对的荒唐事,极尽诋毁和阻挠。家里其他亲属也轮番做燕妮的工作,劝她不要和马克思交往。向往美好爱情的燕妮,不为世俗的偏见而动心,而是用沉默来对抗。沉重的心理压抑,使燕妮病倒了,不得不寻医诊治。这时马克思的信,就成了慰藉她受伤心灵的灵丹妙药。她盼着马克思的来信,每每收到信,都悉心捧读,有时会流下激动泪水。
燕妮时刻想念着心爱的人。她在给马克思的信中,激情地写道:“卡尔,卡尔,我多么爱你呀!我的所有心事,所有想法和念头,一切一切,过去、现在、将来,只归结一个声音,一个象征,一个语调,如果它响起来,那就只能是:我爱你!这是难以用言语形容的,无时间限制和无限度的。”在另一封信中,她写道:“你的形象在我面前是多么的光辉灿烂,多么威武堂堂啊!我从心里多么渴望着你能常在我的心旁。我的心啊,是如何满怀喜悦和欢欣为你跳动,我的心啊,是何等焦虑地在你走过的道路上跟随着你。”
马克思和燕妮的心息息相通。学习之余,他更加想念在特里尔的燕妮,深深挂念着深处逆境的心上人。他把自己的炽热感情,倾注在一篇篇诗稿中,表达了对燕妮的忠贞情怀。在一首诗中,马克思写道:
燕妮,任它物换星移,天旋地转,
你永远是我心中的蓝天和太阳,
任世人怀着敌意对我的诽谤中伤,
燕妮,只要你属于我,我终将使他们成为败将。
在另一首诗中,马克思深情鼓励燕妮:
燕妮,你会不会犹豫动摇,畏缩不前?
你那崇高的心灵会不会因害怕而震颤?
爱情是铭心刻骨的思念,
而痛苦只是瞬间即逝的云烟。
两个年轻人纯真的爱情,终于感动了燕妮的父亲老威斯特华伦。这位深受自由思想影响、多年从事上层活动的贵族,心胸开阔,通情达理,同意了马克思的求婚。这对两位年轻人来说是天大的喜讯,高兴得心花怒放,互致祝贺。然而,好事多磨,1842年,久病不治的老威斯特华伦撒手人寰。燕妮的亲属们又兴风作浪,开始施压,要她解除同马克思的婚约,嫁给另一个有钱有势的青年。然而,纯真的爱情是任何力量也拆不散的!两个年轻人历经风风雨雨,相爱的心贴得更紧了!
马克思和燕妮的爱情,如流向伊甸园的清清溪水,源远流长,甘甜而清凌;似春天百花园中的牡丹,含苞待放,将迎来姹紫嫣红的明天。
热心诗歌创作
马克思非常喜欢诗歌。大学时期,他阅读了大量诗歌作品,尤其是精读了一些伟大诗人的作品,收集了欧洲各国许多优秀的民歌。从1836年到1837年,他写作了献给燕妮的三本诗集,献给父亲55岁诞辰的一本诗集,还写作了大量针砭时弊的诗。
在封建专制统治下,诗歌是进行革命斗争的武器。在一些民主主义的诗歌中,“夹杂着兵器的铿锵之音”,震响着轰向封建专制的猛烈排炮。马克思被鼓舞着,也拿起诗歌的武器,表达对封建专制制度和一切反动势力的憎恨,抒发为革命而斗争的决心。
在《人的自豪》这首诗里,马克思的诗歌锋芒直指反动统治阶级,他写道:
等待着你们的当然是灭亡,
你们都得在华丽的宫殿腐烂精光,
不管你们是否保持着无忧无虑的神采,
还是直截了当地化为尘土飞扬。
德国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中,缺乏斗争的勇气和与人民群众共命运的情怀。马克思将他们斥之为庸俗的市侩,在一首诗中他写道:
德意志人在安乐椅上,
痴呆呆地坐着,一声不响。
四周的疾风暴雨在发怒,
天上的阴霾黯黯,浓云密布,
雷声隆隆,闪电蜿蜒似蛇舞,
他们的脑海里却风平浪静,安之若素。
而对于在废墟上建立新社会的资产阶级,马克思却以强烈的正义感,对其决心摧毁旧世界的勇气,予以热情歌颂:
面对着整个奸诈的世界,
我会毫不留情地挑战,
让世界这庞然大物塌倒,
它自身扑灭了这火苗。
那时我会像上帝一样,
在这宇宙的废墟上漫步;
我的每一句话都是行动,
我是尘世生活的造物主。
马克思的诗歌,合着时代的节拍,充满着向旧世界宣战的激情。在《海上船夫歌》里,他以无所畏惧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心写道:
我不能安安静静地生活,
我常常在深夜里被唤醒,
我经常听见警钟敲响,
还有大风的咆哮呻吟。
在漫长的决死战斗里,
我浑身是喜悦的活力。
我充满了粗犷的热情,
我唱出了豪迈的歌声。
马克思对自己的诗歌创作并不满意,认为内容还不够充实,语言不够洗练,过多地考虑修辞等。但他的诗歌却紧贴火热的生活,充满着“热烈
的感情和对蓬勃朝气的追求”,把诗歌作为一种战斗的武器,歌颂光明,鞭挞黑暗。
……
前言/序言
活着的马克思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