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轮精度与检测技术手册》一书密切结合了我国齿轮行业的生产实践,全面采用了我国的现行标准并参考了国际新标准。为方便读者使用,书中除了给出大量的数据和图表外,每一章节中也给出了应用实例。
《齿轮精度与检测技术手册》一书可供从事机械设计、制造、检测的专业人员及科研人员使用,也可作为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院相关专业师生的教学参考书。
《齿轮精度与检测技术手册》一书本书主要介绍了各种齿轮传动的精度设计和检测方法。研究的具体对象是渐开线圆柱齿轮、小模数渐开线圆柱齿轮、锥齿轮、小模数锥齿轮、内齿轮、齿条传动、圆弧圆柱齿轮、圆柱蜗杆蜗轮、小模数圆柱蜗杆蜗轮、计时仪器用齿轮和齿轮测绘。
为使《齿轮精度与检测技术手册》一书更具有实用性并方便读者查阅,本书给出了大量的表格、数据及应用实例。
《齿轮精度与检测技术手册》一书可供从事机械设计、制造、检测的专业人员及科研人员使用,也可作为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院相关专业师生的教学参考书。
前言
第1章概论1
1.1齿轮及齿轮传动的分类1
1.2齿轮几何要素代号2
1.3齿轮传动的功能要求6
1.4齿轮误差的来源和误差的分类7
1.5齿轮精度标准及其发展概况11
1.6齿轮测量仪器的分类与选用15
1.7齿轮量仪与齿轮测量技术的发展与展望16
1.8我国齿轮测量仪器的现状19
1.9中国齿轮专业协会简介21
第2章渐开线圆柱齿轮的精度与检测23
2.1有关渐开线圆柱齿轮传动的基本概念23
2.2渐开线圆柱齿轮的齿廓设计24
2.3渐开线圆柱齿轮传动的几何尺寸计算27
2.4渐开线圆柱齿轮的精度34
2.5渐开线圆柱齿轮的检测62
第3章小模数渐开线圆柱齿轮的精度与检测257
3.1小模数齿轮基本齿廓与几何参数设计257
3.2小模数渐开线圆柱齿轮的精度263
3.3小模数渐开线圆柱齿轮的检测288
第4章锥齿轮的精度与检测335
4.1锥齿轮的基本齿廓335
4.2锥齿轮的模数系列337
4.3锥齿轮传动几何参数及其计算338
4.4锥齿轮的精度358
4.5锥齿轮的检测390
第5章小模数锥齿轮的精度与检测427
5.1小模数锥齿轮的基本齿廓427
5.2小模数锥齿轮的模数系列427
5.3小模数锥齿轮几何尺寸计算428
5.4小模数锥齿轮的精度432
5.5小模数锥齿轮的检测445
第6章齿条传动的精度与检测452
6.1齿条的基本齿廓452
6.2齿条传动的精度453
6.3齿条的检测461
第7章渐开线内啮合齿轮传动的精度与检测465
7.1内啮合齿轮的特点和分类465
7.2内啮合齿轮副的齿廓和几何参数计算465
7.3内啮合齿轮传动的精度471
7.4内啮合齿轮传动的检测471
第8章圆弧圆柱齿轮传动的精度与检测488
8.1圆弧圆柱齿轮传动的特点和应用488
8.2圆弧圆柱齿轮的术语及定义488
8.3双圆弧圆柱齿轮的基本齿廓489
8.4圆弧圆柱齿轮的模数系列491
8.5单圆弧圆柱齿轮基本齿廓491
8.6圆弧圆柱齿轮基本参数的选择与几何尺寸的计算493
8.7圆弧圆柱齿轮的精度497
8.8圆弧圆柱齿轮的检测512
第9章圆柱蜗杆传动的精度与检测533
9.1概述533
9.2圆柱蜗杆的基本齿廓535
9.3圆柱蜗杆传动的基本参数535
9.4圆柱蜗杆、蜗轮的精度549
9.5圆柱蜗杆的测量577
9.6蜗轮的测量594
9.7蜗杆副的检测604
第10章小模数圆柱蜗杆蜗轮传动的精度与检测609
10.1小模数圆柱蜗杆的基本齿廓和模数系列609
10.2小模数圆柱蜗杆、蜗轮及其传动的几何参数及计算610
10.3小模数圆柱蜗杆、蜗轮及其传动的精度612
10.4小模数圆柱蜗杆、蜗轮及其传动的检测629
第11章计时仪器用齿轮传动的精度与检测634
11.1概述634
11.2计时仪器用齿轮的模数系列和几何参数636
11.3计时仪器用端面齿轮及其参数646
11.4计时仪器用齿轮的精度649
11.5计时仪器用齿轮的检测653
第12章齿轮测绘655
12.1概述655
12.2渐开线圆柱齿轮的测绘655
12.3锥齿轮传动的测绘676
12.4圆柱蜗杆、蜗轮传动的测绘687
12.5计时仪器用齿轮的测绘693
附录698
附录A0°~59°渐开线函数表(invα=tanθ-θ,间隔:1′)698
附录B15°~30°渐开线函数表(invα=tanθ-θ,间隔:10″)712
附录C斜齿圆柱齿轮的基圆半径表(mn=1mm,αn=20°)746
附录D计算斜齿轮引用齿数的系数CM=1/cos3βf773
附录E齿轮测量常用常数表776
附录F度分秒和弧度对照表776
附录G度转化为分和秒777
附录H标准公差778
附录I本书引用的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778
参考文献780
齿轮是机械行业用得最为广泛的机械零件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机械工业的发展和进步,国家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有关齿轮方面的新标准,国内许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研发了许多新型的齿轮量仪和检测技术。准确地解读这些齿轮新标准,推广应用这些新的测量技术,直接影响我国的齿轮制造业的发展和我国齿轮行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为此,在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和对齿轮生产骨干企业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编写了本书。
本书的特点是密切结合了我国齿轮行业的生产实践,全面采用了我国的现行标准并参考了国际新标准。为方便读者使用,书中除了给出大量的数据和图表外,每一章节中也给出了应用实例。
《齿轮精度与检测技术手册》一书由哈尔滨工业大学的高延新、张晓琳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李慧鹏任主编;由厦门大学的范贤光、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刘鸣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的高金良任副主编,由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唐文彦任主审。此外参加编写的人员还有:哈尔滨东安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的王德辉,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王军,中航油料公司的高金麟,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的陈静等。具体编写分工如下:第2章由张晓琳编写;第4~6章由李慧鹏编写;第3章、第9章、第10章由范贤光编写;第8章由王德辉编写;第7章和第12章由王军编写,其余由高延新、刘鸣、高金良、高金麟编写。本书全部的英文译稿由陈静提供。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哈尔滨量具刃具有限公司的张伟、哈尔滨智达测控技术有限公司的张兰和经挺度、哈尔滨精达测量仪器有限公司的孙岩、西安共达精密机器有限公司的王建华、西安爱德华测量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的柳涛等都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在此深表谢意。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本书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各位专家、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作为一名长期在航空航天领域从事精密机械设计和制造的工程师,我对齿轮的精度要求有着近乎苛刻的追求。《齿轮精度与检测技术手册》这本书,可以说是我近年来读到的最专业、最系统的一本关于齿轮精度与检测的资料。它所涵盖的内容之广、讲解之深入,以及对细节之处的把控,都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 书中对于齿轮误差的成因分析,让我印象尤为深刻。它不仅仅停留在对宏观误差的描述,而是深入到微观层面,探讨了材料的微观结构、加工过程中的应力变化、热处理过程中的变形等多种因素如何共同作用,最终导致齿轮精度的偏差。例如,在分析齿距误差时,书中不仅考虑了机床本身的精度,还细致地阐述了刀具的磨损、夹具的变形以及温度变化等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这让我对误差的来源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在检测技术方面,这本书的覆盖面之广、技术之新,让我感到非常震撼。它不仅介绍了如齿轮测量仪、万能工具显微镜等传统的检测设备,还详尽地阐述了如三坐标测量机、光学扫描仪、激光干涉仪等现代化的无接触式检测技术,以及它们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尤其让我关注的是,书中对基于人工智能的齿轮缺陷识别和状态监测系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包括其工作原理、图像处理算法以及在极端环境下的应用案例,这为我们提升检测效率和智能化水平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书中关于测量不确定度的分析,同样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准。它不仅给出了各种不确定度来源的计算公式,还通过大量的实例,演示了如何进行不确定度的评估和减小。这对于确保航空航天领域对齿轮精度要求极高的产品,其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信度,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此外,该书对齿轮的啮合仿真和寿命预测也进行了深入的讲解。它通过详细的数学模型和仿真实例,展示了如何评估齿轮在各种极端工况下的性能表现,以及预测其在长期服役过程中的可靠性。这对于我们优化齿轮设计,提升产品可靠性,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书中对齿轮精度等级的划分和国际标准的解读,也做得非常出色。它详细介绍了国际航空航天标准(如ISO、ASME等)中关于齿轮精度等级的定义和要求,并提供了相应的检测方法和判定依据。这对于我们参与国际合作,确保产品符合国际最高标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我个人非常喜欢书中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方式。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展示了如何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例如,在介绍如何提高齿轮的承载能力和减小噪声时,书中不仅讲解了设计上的改进,还给出了加工工艺和热处理方面的优化建议,这让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严谨而又通俗,大量的图表和示意图,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专业知识变得生动有趣。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因为一个图示而豁然开朗,解决了之前一直困扰我的问题。 总而言之,《齿轮精度与检测技术手册》是一本集学术性、实用性和前瞻性于一体的优秀著作。它不仅适合航空航天领域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也为相关专业的学生和研究人员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源。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深度和广度的完美结合,它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读者需求,从初学者到资深专家,都能从中获得启发。 它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齿轮精度与检测技术领域复杂问题的系统性方法和思路,帮助我们不断突破技术瓶颈。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我近期遇到的“神器”!作为一名在重型装备制造行业奋斗多年的老兵,我深知齿轮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但一直以来,对于齿轮精度的控制和检测,总感觉有些方面不够系统,不够深入。拿到《齿轮精度与检测技术手册》后,我翻阅了其中的部分章节,立刻被它严谨的逻辑、详实的内容和高度的实践性所折服。 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齿轮误差的产生机理分析给予了高度评价。它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现象的描述,而是深入到材料的微观结构、加工过程中的应力变化、热处理过程中的变形等多种因素的协同作用。例如,书中在分析齿距误差时,不仅考虑了机床的传动链精度,还详细阐述了刀具磨损、装夹系统的刚性以及环境温度变化等“隐藏”因素如何叠加影响最终的测量结果。这种“刨根问底”的态度,让我对如何从源头上控制误差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检测技术方面,这本书的覆盖面之广、技术之新,让我感到非常惊喜。它不仅详尽介绍了如齿轮测量仪、万能工具显微镜等传统且成熟的检测设备,还对三坐标测量机、光学扫描仪、激光干涉仪等现代化的无接触式检测技术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尤其让我关注的是,书中对基于机器视觉的自动化检测技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包括其工作原理、图像处理算法以及在工业生产中的实际应用案例。这为我们提升检测效率和智能化水平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书中关于测量不确定度分析的部分,写得极其详尽。它不仅给出了各种不确定度来源的计算公式,还通过大量的实例,演示了如何将这些不确定度进行汇总,最终得到一个可靠的测量结果。这对于确保我们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信度,以及进行精确的质量判定,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此外,该书对齿轮的啮合仿真和寿命预测也进行了深入的讲解。它通过详细的数学模型和仿真实例,展示了如何评估齿轮在各种复杂工况下的性能表现,以及预测其在长期服役过程中的可靠性。这对于我们优化产品设计,提升产品性能,以及保障重型装备的稳定运行,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书中对齿轮精度等级的划分和相关标准的解读,也做得非常出色。它详细介绍了国际和国内关于齿轮精度等级的定义和要求,并提供了相应的检测方法和判定依据。这对于我们理解和遵循行业规范,确保产品符合市场要求,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我个人非常喜欢书中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方式。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展示了如何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例如,在介绍如何提高齿轮的承载能力和减小噪声时,书中不仅讲解了设计上的改进,还给出了加工工艺和热处理方面的优化建议,这让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严谨而又通俗,大量的图表和示意图,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专业知识变得生动有趣。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因为一个图示而豁然开朗,解决了之前一直困扰我的问题。 总而言之,《齿轮精度与检测技术手册》是一本集学术性、实用性和前瞻性于一体的优秀著作。它不仅适合重型装备制造领域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也为相关专业的学生和研究人员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源。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深度和广度的完美结合,它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读者需求,从初学者到资深专家,都能从中获得启发。 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帮助我们理解和掌握齿轮精度与检测的核心技术,从而不断提升产品的竞争力。
评分作为一名在汽车零部件制造领域工作多年的技术负责人,我深知齿轮作为动力传输的核心,其精度直接关系到整车的性能和可靠性。《齿轮精度与检测技术手册》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它系统地梳理了齿轮精度控制和检测的各个环节,并且在很多细节之处的处理,都展现了作者深厚的专业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书中关于齿轮误差的分析,让我耳目一新。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列举了齿形、齿距、螺旋线等静态误差,更深入地探讨了这些误差在实际运行中如何相互影响,以及动态误差的产生机制。例如,在分析齿轮径向跳动时,书中不仅从机床的精度角度进行了分析,还详细阐述了刀具补偿、装夹系统的刚性等因素如何影响最终的测量结果,这让我对误差的产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在检测技术方面,这本书的全面性和前沿性都让我感到惊叹。它不仅介绍了如齿轮测量仪、三坐标测量机等传统且成熟的检测设备,还详细阐述了如光学扫描仪、激光干涉仪等新兴的无接触式检测技术,以及它们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优劣势。尤其让我关注的是,书中对基于机器视觉的智能化检测系统进行了深入的介绍,包括其工作原理、图像识别算法以及在自动化生产线上的应用案例,这为我们未来提升检测效率和精度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我非常欣赏书中关于测量不确定度分析的部分,它不仅给出了详细的计算方法和理论依据,还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演示了如何量化和控制测量不确定度,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这对于我们汽车行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此外,书中关于齿轮啮合仿真和寿命预测的内容也极其精彩。它通过详细的数学模型和仿真实例,展示了如何评估齿轮在各种复杂工况下的性能表现,以及预测其在使用过程中的寿命。这对于我们优化产品设计,降低研发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书中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关于齿轮精度和检测的标准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和分析,这对于我们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理解国际技术标准,制定相应的技术策略,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信息。 我特别喜欢书中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方式。它不仅给出了扎实的理论基础,还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展示了如何将这些理论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例如,在介绍如何提高齿轮的表面质量和减小噪声时,书中不仅讲解了设计上的改进,还给出了加工工艺和热处理方面的优化建议,这让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严谨而又通俗,大量的图表和示意图,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专业知识变得生动有趣。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因为一个图示而豁然开朗,解决了之前一直困扰我的问题。 总而言之,《齿轮精度与检测技术手册》是一本集学术性、实用性和前瞻性于一体的优秀著作。它不仅适合齿轮制造领域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也为相关专业的学生和研究人员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源。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深度和广度的完美结合,它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读者需求,从初学者到资深专家,都能从中获得启发。 它在内容的编排上,逻辑非常清晰,从基础概念到复杂应用,层层递进,让读者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相关知识。
评分对于我而言,这本《齿轮精度与检测技术手册》的出现,无疑是在我多年从业生涯中,如同暗夜里的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之前许多模糊不清的认知盲区。作为一名在机械加工一线摸索多年的技术工人,我对齿轮的热爱由来已久,但真正要深入探究其精度控制和检测的奥秘,却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市面上能找到的相关资料,要么技术过于陈旧,要么理论过于空泛,很难真正解决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难题。 这本书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它将那些抽象而枯燥的理论,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和详实的图解,变得触手可及。比如,在讲解齿廓曲线的加工误差时,书中不仅给出了误差曲线图,还用非常形象的类比,将每一个微小的偏差与最终的传动效果联系起来,让我立刻明白了为何一丝一毫的偏差都可能对整个机械系统的性能产生巨大影响。这种“化繁为简”的处理方式,对于我这样习惯于动手实践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 在检测方法的部分,这本书的实用性更是达到了令人惊叹的程度。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了几种检测设备,而是详细阐述了每种设备的工作原理、适用范围、优缺点,甚至连一些关键的调整参数和操作技巧都一一列举。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齿轮测量仪的使用说明,书中详细说明了如何进行有效的校准,以及如何解读测量结果中的各种数据,这对于我提升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大有裨益。 更让我欣喜的是,书中还涉及了一些关于测量误差的分析和补偿方法。例如,在测量过程中,温度变化、机床的动态误差等等,都可能对测量结果产生影响。书中对此都做了非常细致的分析,并给出了一些实用的补偿措施,让我能够更客观地评估测量数据的可靠性。这让我意识到,检测不仅仅是“看到”误差,更重要的是“理解”误差,并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 此外,书中关于齿轮啮合状态的分析,也给了我很多启发。它不仅仅停留在静态的误差测量,而是进一步探讨了齿轮在动态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比如啃碰、卡死等。书中给出了很多用于模拟和分析这些动态问题的模型和方法,这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齿轮的实际工作状态,并提前预警和规避潜在的风险。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接地气,没有太多华而不实的辞藻,而是用最朴实、最直接的语言,将最核心的技术要点呈现出来。我尝试着将书中介绍的一些检测技巧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效果立竿见影,让我倍感信心。 对于那些和我一样,在齿轮加工一线辛勤耕耘的技术人员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宝藏”。它能够帮助我们突破技术瓶颈,提升工作技能,最终为制造出更高品质的齿轮贡献力量。 这本书在内容的编排上,逻辑非常清晰,从基础的齿轮几何知识,到复杂的精度检测技术,再到最后的应用实例,层层递进,让读者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相关知识。 而且,书中对一些关键术语的定义都非常准确,并且在首次出现时就进行了详细的解释,这对于我这样可能接触到不同术语的读者来说,大大降低了理解的难度。 我之所以觉得这本书的评价需要这么详细,是因为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书籍,更是一本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指南。它里面的每一个章节,每一个图表,都凝聚着作者的智慧和经验,对于我们来说,都是宝贵的财富。
评分作为一名在精密仪器制造领域工作的工程师,我对齿轮的精度要求有着极高的标准。《齿轮精度与检测技术手册》这本书,无疑是我近期阅读过的最令人兴奋和获益匪浅的一本。它以其深度、广度和实践性,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野,让我对齿轮精度与检测技术有了更系统、更深入的认识。 书中对齿轮误差成因的剖析,让我印象尤为深刻。它不仅仅停留在宏观误差的描述,而是深入到微观层面,细致地分析了材料的微观结构、加工过程中的应力变化、热处理过程中的变形等多种因素如何共同作用,最终导致齿轮精度的偏差。例如,书中在分析齿距误差时,不仅提及了机床的进给精度,还详细阐述了刀具的磨损、回转精度等因素如何叠加影响最终的测量结果,这让我对误差的产生有了更立体、更全面的认识。 在检测技术方面,这本书的覆盖面之广、技术之新,让我感到非常震撼。它不仅介绍了如齿轮测量仪、万能工具显微镜等传统的检测设备,还详尽地阐述了如三坐标测量机、光学扫描仪、激光干涉仪等现代化的无接触式检测技术,以及它们在精密仪器制造领域的应用。尤其让我关注的是,书中对基于机器视觉的自动化检测技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包括其工作原理、图像处理算法以及在工业生产中的实际应用案例,这为我们提升检测效率和智能化水平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书中关于测量不确定度分析的部分,同样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准。它不仅给出了各种不确定度来源的计算公式,还通过大量的实例,演示了如何进行不确定度的评估和减小。这对于确保我们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信度,以及进行精确的质量判定,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此外,该书对齿轮的啮合仿真和寿命预测也进行了深入的讲解。它通过详细的数学模型和仿真实例,展示了如何评估齿轮在各种复杂工况下的性能表现,以及预测其在长期服役过程中的可靠性。这对于我们优化产品设计,提升产品性能,以及保障精密仪器的稳定运行,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书中对齿轮精度等级的划分和相关标准的解读,也做得非常出色。它详细介绍了国际和国内关于齿轮精度等级的定义和要求,并提供了相应的检测方法和判定依据。这对于我们理解和遵循行业规范,确保产品符合市场要求,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我个人非常喜欢书中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方式。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展示了如何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例如,在介绍如何提高齿轮的承载能力和减小噪声时,书中不仅讲解了设计上的改进,还给出了加工工艺和热处理方面的优化建议,这让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严谨而又通俗,大量的图表和示意图,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专业知识变得生动有趣。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因为一个图示而豁然开朗,解决了之前一直困扰我的问题。 总而言之,《齿轮精度与检测技术手册》是一本集学术性、实用性和前瞻性于一体的优秀著作。它不仅适合精密仪器制造领域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也为相关专业的学生和研究人员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源。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深度和广度的完美结合,它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读者需求,从初学者到资深专家,都能从中获得启发。 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全面的知识体系,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齿轮精度与检测的关键技术,并能够将其有效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评分在我近期的阅读清单中,《齿轮精度与检测技术手册》无疑是最具价值的一本。作为一名在产品研发领域工作多年的人,我一直深知齿轮作为核心传动部件的重要性,但对其精度控制和检测技术的系统性认识,却一直存在一定的空白。这本书恰好填补了这个空白,而且内容之详实,讲解之深入,让我由衷地赞叹。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齿轮制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种误差进行了极其细致的分类和归纳。从最基础的几何误差,到动态的误差影响,再到工艺和材料带来的系统性误差,它都给出了清晰的定义、产生原因以及对传动性能的影响。例如,它在分析螺旋线误差时,不仅解释了机床传动链的因素,还详细描述了热变形、装夹应力等“隐藏”的因素如何导致此类误差,这让我对误差的产生有了更立体、更全面的认识。 在检测技术的部分,这本书更是将前沿的科技成果与传统的测量方法巧妙地融合。除了介绍经典的齿轮测量仪、万能工具显微镜等设备,它还详尽地阐述了如三坐标测量机、光学扫描仪等现代化的检测手段,以及它们在不同精度要求的齿轮检测中的应用。尤其让我关注的是,书中对基于机器视觉的自动化检测技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包括其工作原理、图像处理算法以及在工业生产中的实际应用案例,这为我们提升检测效率和智能化水平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书中关于测量不确定度的分析,同样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准。它不仅介绍了各种不确定度的来源,还提供了详细的量化方法和计算公式,并辅以大量的实例,演示了如何进行不确定度的评估和减小。这对于我们确保测量数据的可靠性,以及进行精确的质量判定,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此外,该书对齿轮的啮合仿真和动态性能分析也进行了深入的讲解。它通过详细的数学模型和仿真实例,展示了如何评估齿轮在不同载荷和转速下的应力分布、接触斑以及噪声和振动等关键性能指标。这对于我们优化齿轮设计,提升产品性能,具有非常直接的指导意义。 书中还包含了很多关于齿轮精度标准和行业规范的介绍。它详细解释了不同国际和国内标准中关于齿轮精度等级的划分、公差的设定以及检测要求。这对于我们理解和遵循行业通用语言,确保产品符合市场要求,具有重要的作用。 我个人非常喜欢书中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方式。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展示了如何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例如,在介绍如何提高齿轮的承载能力时,书中不仅讲解了设计上的改进,还给出了加工和热处理方面的优化建议,这让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的语言表达精准而又通俗,大量的图表和示意图,使得复杂的概念变得易于理解。它能够帮助读者从宏观到微观,全面地掌握齿轮精度与检测的核心技术。 总的来说,《齿轮精度与检测技术手册》是一本值得所有从事齿轮相关领域工作的人士深入研读的宝典。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提升技术水平,更能开阔我们的视野,为我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深度和广度的完美结合,它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读者需求,从初学者到资深专家,都能从中获得启发。 其内容的逻辑性非常强,从基础理论到前沿技术,层层递进,使读者能够系统地构建起对齿轮精度与检测的完整认知体系。
评分在仔细研读了这本《齿轮精度与检测技术手册》后,我不得不说,它给我带来的启发远超我的预期。作为一名在精密机械制造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技术人员,我曾接触过不少关于齿轮的书籍,但大多都侧重于某个单一环节,或者只是泛泛而谈。而这本书,则像是一个宏观的航海图,将齿轮精度控制和检测的整个体系展现在我面前,而且细节之处的处理也相当到位,让我对这个领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书中关于误差分析的部分,我印象尤为深刻。它并没有简单地罗列误差类型,而是深入剖析了各种误差的产生根源,从原材料的微观结构到加工过程中的宏观参数,再到环境因素的影响,都做了细致的阐述。这对于我理解为什么会出现某些特定的误差,以及如何从源头上进行预防,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思路。尤其是一些关于振动对齿轮精度影响的分析,结合了大量的实验数据和理论模型,让我对这个被很多书籍忽略的重要因素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检测技术方面,这本书的更新速度和广度也让我感到惊喜。它不仅包含了传统的光学和接触式测量方法,还详细介绍了诸如激光扫描、三维成像等现代化的无接触式检测技术,以及它们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优缺点。更令我关注的是,书中还涉及了一些前沿的智能检测技术,比如基于AI的缺陷识别和预测性维护,这为我们未来提升检测效率和智能化水平指明了方向。 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测量不确定度和误差传递的讲解。这部分内容对于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至关重要。书中给出了详细的计算方法和示例,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如何量化检测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小其影响。这对于我所在单位正在推行的ISO质量体系认证工作,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 除此之外,书中关于齿轮啮合仿真和寿命预测的内容也相当精彩。它通过详细的案例分析,展示了如何利用先进的仿真软件来评估齿轮在不同工况下的性能表现,以及预测其在实际使用中的寿命。这不仅有助于我们优化产品设计,提高产品可靠性,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样机试验的次数,从而降低研发成本。 这本书的另一大优点是其丰富的案例库。它收录了大量不同类型、不同行业的齿轮应用案例,并针对每个案例进行了详细的精度分析和检测方案设计。这些案例涵盖了航空航天、汽车制造、能源装备等多个领域,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经验,也让我看到了齿轮技术在不同行业中的广泛应用和发展潜力。 而且,书中对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行业标准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和分析,这对于我们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非常有帮助。了解不同标准之间的异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国际市场的技术要求,并制定相应的技术策略。 我还注意到,这本书在内容组织上也非常人性化。它将复杂的概念分解成易于理解的小章节,并通过大量的插图和图表来辅助说明。即使是对于非专业人士,也能通过这本书逐步建立起对齿轮精度与检测技术的完整认知。 总的来说,《齿轮精度与检测技术手册》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精品。它不仅在理论深度上有所突破,在实践应用上也提供了丰富的指导。对于任何希望在齿轮领域有所建树的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都将是一份宝贵的智力投资。 它涵盖的知识面非常广,从基础的几何学原理到复杂的力学分析,再到前沿的智能化检测技术,几乎囊括了齿轮精度与检测的方方面面。这使得它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读者需求,无论你是初学者还是资深专家,都能从中找到有价值的内容。
评分我是一名在轨道交通设备制造行业从业多年的技术人员,对于齿轮的精度和可靠性有着极其严苛的要求,因为任何细微的误差都可能影响到列车的安全运行。《齿轮精度与检测技术手册》这本书,对我来说,无异于一份宝贵的“秘籍”。它系统地梳理了齿轮精度控制和检测的方方面面,并且在很多细节之处的处理,都展现了作者深厚的专业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书中关于齿轮误差成因的分析,让我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误差类型,而是深入到加工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从原材料的成分、热处理的工艺,到机床的刚性、刀具的磨损,都进行了极其细致的分析。例如,在分析齿廓误差时,书中不仅提及了机床的进给精度,还详细阐述了刀具的磨损、回转精度等因素如何叠加影响最终的测量结果,这让我对误差的产生有了更立体、更全面的认识。 在检测技术方面,这本书的覆盖面之广、技术之新,让我感到非常震撼。它不仅介绍了如齿轮测量仪、万能工具显微镜等传统的检测设备,还详尽地阐述了如三坐标测量机、光学扫描仪、激光干涉仪等现代化的无接触式检测技术,以及它们在轨道交通领域中的应用。尤其让我关注的是,书中对基于机器视觉的自动化检测技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包括其工作原理、图像处理算法以及在工业生产中的实际应用案例,这为我们提升检测效率和智能化水平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书中关于测量不确定度的分析,同样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准。它不仅给出了各种不确定度来源的计算公式,还通过大量的实例,演示了如何进行不确定度的评估和减小。这对于确保我们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信度,以及进行精确的质量判定,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此外,该书对齿轮的啮合仿真和寿命预测也进行了深入的讲解。它通过详细的数学模型和仿真实例,展示了如何评估齿轮在各种复杂工况下的性能表现,以及预测其在长期服役过程中的可靠性。这对于我们优化产品设计,提高产品性能,以及保障列车的安全运行,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书中对齿轮精度等级的划分和国际标准的解读,也做得非常出色。它详细介绍了国际轨道交通领域关于齿轮精度等级的定义和要求,并提供了相应的检测方法和判定依据。这对于我们理解和遵循行业规范,确保产品符合国际标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我个人非常喜欢书中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方式。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展示了如何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例如,在介绍如何提高齿轮的承载能力和减小噪声时,书中不仅讲解了设计上的改进,还给出了加工工艺和热处理方面的优化建议,这让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严谨而又通俗,大量的图表和示意图,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专业知识变得生动有趣。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因为一个图示而豁然开朗,解决了之前一直困扰我的问题。 总而言之,《齿轮精度与检测技术手册》是一本集学术性、实用性和前瞻性于一体的优秀著作。它不仅适合轨道交通设备制造领域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也为相关专业的学生和研究人员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源。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深度和广度的完美结合,它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读者需求,从初学者到资深专家,都能从中获得启发。 它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齿轮精度与检测技术领域复杂问题的系统性方法和思路,帮助我们不断突破技术瓶颈,提升产品质量和可靠性。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是一名齿轮制造行业的新晋工程师,之前接触齿轮设计和制造也有一段时间了,但总感觉在精度控制和检测方面缺少一些系统性的指导。市面上也有不少相关书籍,但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又太浅显,难以满足我深入学习的需求。当我拿到这本《齿轮精度与检测技术手册》时,我立刻被它的内容所吸引。它不仅仅是一本介绍理论的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手把手地教你如何解决实际问题。 我特别喜欢它对各种齿轮误差的分类和分析,比如齿形误差、齿距误差、螺旋线误差等等,都讲解得非常透彻。它不仅列出了这些误差的定义和产生原因,还详细阐述了它们对齿轮传动性能的影响,比如噪声、振动、承载能力下降等等。最关键的是,书中提供了大量的实操案例和图示,让我能够直观地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例如,它在讲解齿形误差时,不仅给出了误差曲线图,还配有不同误差程度下齿轮啮合时的模拟动画,这对于我这种视觉型学习者来说简直太友好了。 此外,书中关于检测方法的介绍也十分详尽。从传统的测量仪器,如齿轮测量仪、万能工具显微镜,到现代化的三坐标测量机、光学扫描仪,都做了详细的介绍。更让我惊喜的是,它还涵盖了一些新兴的检测技术,比如基于机器视觉的无接触式检测方法,以及在线监测技术。这些内容让我对齿轮检测的最新发展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为我未来在工作岗位上选择和应用合适的检测设备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当然,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此。它在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方面也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方法和工具。例如,书中介绍了几种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用于评估齿轮的加工质量和预测其使用寿命。这些方法不仅理论严谨,而且操作简单,我尝试着运用书中的公式和步骤,对我们车间里生产的一些齿轮进行数据分析,结果非常令人满意。这让我对如何更科学、更有效地控制齿轮精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本书的另一个亮点是它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它在介绍各种技术和方法时,始终不忘结合实际的生产场景,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比如,在讲到如何减小齿轮径向跳动时,它不仅分析了产生径向跳动的各种原因,还提供了诸如优化机床刚性、改进装夹方式、调整刀具补偿等多种实际可行的措施。这些建议都非常具有指导意义,让我能够直接应用到工作生产中,并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我尤其欣赏的是书中对于各种标准和规范的引用。它详细介绍了国际和国内关于齿轮精度、检测方法、术语定义等方面的相关标准,这对于我们理解行业内的通用语言和规范操作至关重要。在实际工作中,常常需要参考这些标准来确定产品的技术要求,或者评估产品的合格性。这本书就像一本宝典,能够帮助我快速查找和理解相关的标准信息,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更难得的是,这本书的内容结构非常清晰,逻辑性强。从基础概念到复杂应用,层层递进,循序渐进。即使是对齿轮技术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通过这本书逐步掌握相关的知识。书中的语言表达也通俗易懂,没有过多的晦涩术语,即使是面对一些比较复杂的理论,也能被清晰地解释清楚。 另外,这本书还包含了大量的图表、表格和实例,这些丰富的视觉辅助材料极大地增强了阅读体验,也方便了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在介绍不同精度等级的齿轮时,书中提供了详细的精度等级表,并配以相应的示意图,清晰地展示了不同等级的允许误差范围。这种直观的呈现方式,比单纯的文字描述更加生动和有效。 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提升我国齿轮制造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为广大齿轮制造从业者提供了一本高质量的学习参考资料,也为相关科研人员和院校师生提供了一个深入研究齿轮技术的重要平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被更多的人看到,并从中受益。 总而言之,这本《齿轮精度与检测技术手册》是一部集理论性、实践性、全面性于一体的优秀著作。它内容丰富,讲解深入,案例详实,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财富。我强烈推荐给所有从事齿轮设计、制造、检测和质量管理工作的专业人士。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在精密制造领域工作的人员,我接触过大量的技术资料,但《齿轮精度与检测技术手册》这本书,无疑是我近年来阅读过的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本。它不仅仅是对齿轮精度和检测技术的一个简单介绍,更像是一次深入的、系统的知识梳理和升华。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齿轮误差成因的分析,它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而是追根溯源,将各种误差的产生机制,从材料本身、加工设备、工艺流程,到操作人员的习惯,都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剖析。这种“刨根问底”的态度,对于我们理解和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至关重要。例如,在分析齿距误差时,书中不仅提及了机床的进给精度,还详细解释了刀具的磨损、回转精度等因素如何叠加影响最终的测量结果,这让我对误差的来源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在检测技术方面,这本书的覆盖面之广、技术之新,让我感到非常震撼。从传统的万能工具显微镜、齿轮测量仪,到现代化的三坐标测量机、激光扫描仪,再到一些前沿的无损检测技术,书中都进行了详尽的介绍。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齿轮滚动试验机的阐述感兴趣,它不仅介绍了设备本身,还详细讲解了如何根据不同的齿轮类型和使用场景,来设计合理的试验方案,以最有效地评估齿轮的实际工作性能。 更让我感到兴奋的是,书中还对一些新兴的检测理念进行了探讨,例如基于数据融合的齿轮状态监测,以及利用大数据进行预测性维护的思路。这些内容让我看到了齿轮检测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也为我所在单位的智能化升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书中关于检测不确定度分析的部分,写得极为详尽。它不仅给出了各种不确定度来源的计算公式,还通过大量的实例,演示了如何将这些不确定度进行汇总,最终得到一个可靠的测量结果。这对于确保我们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信度,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此外,书中在齿轮设计与制造的协同方面,也给予了重要的启示。它强调了在设计阶段就应该充分考虑制造的可行性和检测的便捷性,并将这些因素融入到精度要求和公差的设定中。这种“一体化”的设计理念,对于减少后续的生产和检测成本,提高产品整体质量,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我也很喜欢书中关于齿轮精度等级的划分和标准的解读。它详细介绍了不同国际和国家标准中关于齿轮精度等级的定义和要求,并提供了相应的检测方法和判定依据。这对于我们理解和遵循行业规范,确保产品符合国际标准,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严谨而又不失活泼,大量的图表和示意图,让原本可能枯燥的专业知识变得生动有趣。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因为一个图示而豁然开朗,解决了之前一直困扰我的问题。 总而言之,《齿轮精度与检测技术手册》是一本集学术性、实用性和前瞻性于一体的优秀著作。它不仅适合齿轮制造领域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也为相关专业的学生和研究人员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源。 这本书在内容深度和广度上的结合做得非常好,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贴近实际的案例分析,能够让读者在学习过程中,既理解“为什么”,又能掌握“怎么办”。 它不仅仅是关于“技术”的,更是关于“思维方式”的。它教会我们如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
评分好的好的好的好的好的好的好的好的好的好的好的好的好的好的好的好的好的
评分好。。。。。。。。。。
评分物流速度快,服务好
评分满意
评分东西很不错,物流很速度
评分是本不错的专业书,对各种齿轮精度及测量方法有详细的介绍。内容太多了,只能挑用得到的看看。
评分满意
评分是本不错的专业书,对各种齿轮精度及测量方法有详细的介绍。内容太多了,只能挑用得到的看看。
评分是本不错的专业书,对各种齿轮精度及测量方法有详细的介绍。内容太多了,只能挑用得到的看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