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材料剖析实用手册

高分子材料剖析实用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正熙 著
图书标签:
  • 高分子材料
  • 材料科学
  • 工程塑料
  • 橡胶
  • 聚合物
  • 材料分析
  • 测试方法
  • 应用技术
  • 实用手册
  • 工业材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55259
版次:1
商品编码:1187208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72
字数:118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从事高分子材料剖析的技术人员及高分子相关专业学生
  1.系统介绍了高分子材料剖析中对未知聚合物的鉴定方法;
  2.作者从事高分子剖析工作几十年,本书是作者多年工作经验的总结;
  3.本书收集和整理了近千幅聚合物的光谱图,并对绝大多数光谱进行了解析,升入浅出,参考性强;
  3.杨玉良院士作序,并给予本书高度评价。

内容简介

  本书从实用的角度出发,系统地介绍了在高分子材料剖析中未知聚合物的初步鉴定,常用的分离方法,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波谱和热分析的原理、实验技术以及它们在高分子材料剖析中的应用。本书收集和整理了聚合物和添加剂光谱近千幅,并对绝大多数光谱进行了解析,可以用于对未知物结构进行确定。
  本书可作为工具书,供在化学化工研究院所、高校测试中心、企业和检测公司的红外实验室或专门从事高分子材料剖析的人员参考;亦可作为塑料、橡胶、涂料、黏合剂和纤维专业学习的研究生、大学生等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高分子材料的初步鉴定1
第一节样品的外观特性、来源和用途1
第二节元素分析2
第三节溶解性试验3
第四节燃烧试验8
第五节干馏热解试验9
第六节聚合物密度、玻璃化转变温度和熔点9
第二章高分子材料分析中常用的分离方法12
第一节溶剂萃取法12
一、方法概述12
二、溶剂萃取法特别适用的场合13
三、使用溶剂萃取时应注意的事项13
第二节溶解沉淀法14
一、方法概述14
二、溶解沉淀法常用的溶剂和沉淀剂14
三、溶解沉淀法进行分离的例子14
第三节常压和减压蒸馏法15
第四节色谱法17
一、薄层色谱法 (TLC)17
二、柱色谱法(CC)20
三、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22
四、凝胶渗透色谱法(GPC)23
五、气相色谱法(GC)24
六、纸上色谱法(PC)27
第五节光谱分离法(吸光度减技术)28
一、原理28
二、在混合物分析中的应用28
三、影响吸光度相减光谱质量的因素30
第三章红外光谱在高分子材料剖析中的应用31
第一节红外光谱的基本原理31
一、红外光谱的产生和表示31
二、多原子分子的振动方式32
三、吸收带强度33
四、红外光谱区域的划分33
五、红外基频区域的吸收33
六、聚合物红外光谱的特点34
七、最佳红外光谱图的测绘35
第二节高分子材料的一般制样方法36
一、流延(浇铸)薄膜法36
二、热压薄膜法37
三、溴化钾压片法37
四、反射光谱法38
五、其他方法38
第三节特征基团频率与分子结构的关系38
一、影响特征基团频率位移的因素38
二、烷烃44
三、烯烃47
四、XY和XYZ基团50
五、芳香烃52
六、醇和酚55
七、醚及相关基团57
八、胺类59
九、铵盐62
十、酮类化合物63
十一、醛类化合物65
十二、羧酸66
十三、羧酸盐68
十四、酸酐69
十五、酯和内酯70
十六、酰卤72
十七、酰胺73
十八、氨基酸及其盐75
十九、含硝基、亚硝基类化合物76
二十、含硫化合物78
二十一、含磷化合物80
二十二、有机硅化合物81
二十三、含卤素化合物83
二十四、无机化合物85
第四节高分子材料的红外光谱解析87
一、计算机检索87
二、光谱解析法87
三、聚合物吸收带系统鉴别法92
第五节衰减全反射(ATR)法在高分子材料剖析中的应用96
第六节热解红外光谱法在高分子材料鉴定中的应用98
一、热解(干馏)法98
二、控制温度热解法99
三、部分热解法99
第四章核磁共振法在高分子材料剖析中的应用101
第一节概述101
第二节基本原理102
一、原子核的自旋102
二、原子核的共振103
第三节化学位移104
第四节聚合物核磁共振样品的制备105
第五节聚合物的核磁共振波谱106
一、聚烯烃106
二、聚卤代烯烃114
三、酯类聚合物117
四、醚类聚合物129
五、酚醛树脂134
六、含氮聚合物137
七、含硫聚合物144
八、有机硅聚合物146
第五章热分析在高分子材料剖析中的应用149
第一节差示扫描量热法150
一、原理150
二、差示扫描量热法在高分子材料剖析中的应用151
第二节热失重分析法153
一、原理154
二、热失重法在高分子材料剖析中的应用155
第六章聚烯烃的红外光谱159
第一节饱和线型脂肪族聚烯烃159
一、聚乙烯159
二、聚丙烯171
三、聚丁烯176
四、聚1-戊烯178
五、等规聚4-甲基-1-戊烯178
六、等规聚1-辛烯179
七、热塑性聚烯烃弹性体(POE)180
第二节脂环族聚烯烃183
一、萜烯树脂183
二、环化橡胶183
第三节不饱和脂肪族聚烯烃184
一、聚丁二烯184
二、聚异戊二烯和天然橡胶189
第四节芳香族碳氢聚合物191
一、聚苯乙烯191
二、聚对二甲苯200
第七章聚卤代烯烃的红外光谱202
第一节聚氯代烯烃202
一、聚氯乙烯类202
二、聚偏二氯乙烯类215
三、聚氯丁二烯(氯丁橡胶)221
四、脂肪族聚烯烃氯化、氯化氢化产物221
第二节聚氟代烯烃228
一、氟代烯烃均聚物228
二、氟代烯烃共聚物231
第八章酯类聚合物的红外光谱240
第一节酯类聚合物的一般红外光谱特性240
第二节由脂肪族多元羧酸和醇或酚制备的饱和聚酯241
一、聚碳酸酯241
二、脂肪族二元酸与二元醇聚酯244
第三节由芳香酸制备的饱和聚酯246
一、邻苯二甲酸制备的聚酯(无油醇酸树脂)246
二、对苯二甲酸制备的聚酯247
三、聚对羟基苯甲酸(聚苯酯)250
第四节可固化的不饱和聚酯树脂251
一、马来酸或富马酸制备的聚酯252
二、四氢邻苯二甲酸酐制备的聚酯252
三、内次甲基四氢邻苯二甲酸酐制备的聚酯253
四、四氯邻苯二甲酸制备的聚酯253
五、HET酸制备的聚酯254
第五节聚乙烯醇酯255
一、聚醋酸乙烯酯255
二、醋酸乙烯酯共聚物256
第六节聚丙烯酸酯258
一、聚丙烯酸酯258
二、聚2-氯丙烯酸甲酯260
三、丙烯酸酯共聚物261
第七节聚甲基丙烯酸酯262
一、聚甲基丙烯酸酯262
二、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和改性产物265
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共混物270
第九章醚类聚合物的红外光谱272
第一节醚键在主链上的线型聚醚272
一、聚甲醛272
二、聚乙二醇273
三、聚丙二醇275
四、聚丁二醇(聚四氢呋喃)275
五、聚乙二醇的改性产物275
六、氯化聚醚(聚3,3-二氯甲基环氧丁烷)277
七、聚酚氧树脂278
八、聚苯醚279
九、聚芳醚酮279
第二节醚键在侧链上的线型聚醚281
一、聚乙烯甲基醚281
二、聚乙烯乙基醚282
三、聚乙烯异丁基醚282
四、聚乙烯正丁基醚283
第三节聚合的缩醛和缩酮284
一、聚乙烯醇缩甲醛284
二、聚乙烯醇缩乙醛285
三、聚乙烯醇缩丁醛286
第四节环氧树脂287
一、脂肪族缩水甘油醚和酯287
二、苯基缩水甘油醚287
三、 3-氯-1,2-环氧丙烷和双酚A缩合的环氧树脂289
四、3-氯-1,2-环氧丙烷和双酚F缩合的环氧树脂289
五、线型酚醛树脂与3-氯-1,2-环氧丙烷缩合产物290
六、环氧树脂酯291
七、酸酐固化的环氧树脂的化学降解291
第十章醇、羧酸、羧酸盐和酸酐聚合物的红外光谱292
第一节聚乙烯醇292
第二节聚合的羧酸和羧酸盐293
第三节酸酐的聚合物和共聚物295
第十一章酚醛树脂的红外光谱298
第一节酚醛树脂的结构特征与红外光谱的关系298
一、苯环取代类型299
二、桥键300
三、取代基的性质301
第二节线型酚醛树脂及其固化产物301
一、线型苯酚甲醛树脂301
二、线型甲酚甲醛树脂302
三、线型酚醛树脂模塑化合物303
第三节甲阶酚醛树脂及其固化产物303
一、甲阶苯酚甲醛树脂303
二、甲阶甲酚甲醛树脂304
三、甲阶间苯二酚甲醛树脂305
第四节烷基酚和苯基苯酚甲醛树脂305
第五节醚化和增塑的酚醛树脂307
一、醚化的甲阶酚醛树脂307
二、增塑的酚醛树脂307
第六节萜酚树脂309
第十二章含氮聚合物的红外光谱310
第一节聚胺和聚亚胺310
第二节氨基树脂313
一、苯胺甲醛树脂313
二、三聚氰胺甲醛树脂314
三、脲醛树脂317
第三节酰氨基在主链上的聚酰胺319
一、脂肪族聚酰胺319
二、芳香族聚酰胺324
第四节酰氨基在侧链上的聚酰胺329
第五节聚脲331
第六节聚酰亚胺332
一、聚酰胺酸332
二、聚酰亚胺333
三、均苯四甲酸二酐、偏苯三甲酸和4,4′-二氨基二苯醚合成的聚酰胺酰亚胺334
四、聚酰亚胺和聚酰胺酰亚胺的水解335
第七节聚氨基甲酸酯336
一、合成聚氨基甲酸酯的原料——异氰酸酯336
二、二聚异氰酸酯、“掩蔽”异氰酸酯、带有游离异氰酸酯的聚氨基甲酸酯337
三、脂肪族聚氨基甲酸酯338
四、聚醚型聚氨酯338
五、聚酯型聚氨酯339
六、聚酯醚型聚氨酯341
七、聚氨基甲酸酯的水解342
第八节含氰基的聚合物343
一、聚丙烯腈343
二、聚甲基丙烯腈345
三、聚α-氰基丙烯酸酯346
第九节芳香族聚�ざ�唑346
第十三章含硅聚合物的红外光谱347
第一节硅油及其制品347
一、纯硅油348
二、硅油制品分析354
第二节硅树脂及其制品356
一、有机硅模塑料(硅氧烷模压混合料)356
二、有机硅层压塑料356
三、有机硅玻璃树脂356
四、有机硅树脂涂料357
五、皮革、织物或纸张处理剂357
六、硅树脂的红外光谱357
第三节硅橡胶及其制品359
一、高温硫化硅橡胶359
二、室温硫化硅橡胶360
三、硅橡胶的分析361
第十四章含硫聚合物的红外光谱364
第一节含有SO2基团不含氮的聚合物364
一、聚砜364
二、木质素磺酸及其盐368
三、氯磺化聚乙烯(海帕隆)368
第二节聚硫醚370
一、聚硫橡胶370
二、聚苯硫醚372
第三节含氮和硫的聚合物372
一、硫脲甲醛树脂372
二、对甲苯磺酰胺甲醛树脂372
第十五章天然产物的红外光谱375
第一节天然树脂及其改性产物375
一、天然树脂375
二、天然树脂的改性产物377
第二节多肽379
一、多肽的红外光谱特征379
二、丝380
三、羊毛380
四、酪朊及其塑料381
五、明胶381
第三节纤维素382
一、天然纤维素382
二、纤维素酯382
三、纤维素醚和其他纤维素衍生物387
第四节工业石油沥青和木沥青392
一、地沥青和石油沥青392
二、煤焦油木沥青392
三、褐煤沥青393
第十六章聚合物热解红外光谱394
第十七章聚合物水解产物的红外光谱417
第一节缩合型聚合物水解产物417
第二节水解产物及其光谱解析417
一、多元胺、氨基酸417
二、多元醇、醚醇、酚、酚醚420
三、多元羰酸421
第十八章增塑剂的红外光谱448
第一节芳香酸酯450
第二节脂肪族二元酸酯460
第三节聚酯463
第四节脂肪酸酯463
第五节环氧脂肪酸酯464
第六节多元醇和醚465
第七节磷酸酯466
第八节磺酸衍生物468
第九节碳氢化合物469
第十节氯化碳氢化合物470
第十九章抗氧剂、光稳定剂、热稳定剂的红外光谱472
第一节抗氧剂472
一、酚类抗氧剂472
二、胺类抗氧剂488
第二节光稳定剂499
一、苯酮衍生物499
二、水杨酸酯503
三、氰基取代的苯基丙烯酸衍生物506
四、苯并三唑衍生物506
第三节热稳定剂509
一、无机盐稳定剂509
二、有机酸盐稳定剂512
三、有机锡稳定剂516
四、环氧化合物519
五、含磷化合物520
第二十章固化剂的红外光谱522
第一节胺类固化剂522
第二节酸酐类固化剂526
第二十一章阻燃剂的红外光谱532
第一节阻燃剂的阻燃机理及理想阻燃剂应具备的性能532
一、阻燃剂的阻燃机理532
二、理想的阻燃剂应具备的性能532
第二节常用阻燃剂及其红外光谱533
一、反应型阻燃剂533
二、添加型阻燃剂534
三、无机阻燃剂540
第二十二章表面活性剂的红外光谱542
第一节概述542
一、表面张力和表面活性542
二、胶束与临界胶束浓度542
三、HLB值543
第二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544
一、羧酸盐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545
二、磺酸盐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553
三、硫酸酯盐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562
四、磷酸酯盐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568
第三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571
一、多元醇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571
二、聚氧乙烯醚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576
第四节阳离子表面活性剂584
一、铵盐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584
二、季铵盐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588
第五节两性表面活性剂597
一、氨基酸型两性表面活性剂(N-烷基-α-氨基乙酸)597
二、甜菜碱型两性表面活性剂601
第二十三章填料的红外光谱603
第一节概述603
第二节高分子材料中常用无机填料604
第二十四章溶剂的红外光谱613
第一节溶剂在高分子材料剖析中的重要性613
第二节高分子材料剖析中常用的溶剂及其红外光谱图613
第二十五章高分子材料剖析实例628
实例1:F级聚酯酰亚胺浸渍漆组成分析628
一、实验方法628
二、结果和讨论629
三、结论632
实例2:白色橡胶片材成分分析633
一、实验部分633
二、结果和讨论635
三、结论637
实例3:防水涂料片材剖析637
一、实验部分637
二、结果和讨论637
三、结论641
实例4:防火涂料(白色黏稠物)剖析641
一、实验部分641
二、结果和讨论641
三、结论644
实例5:两种甲醚化树脂成分比较645
一、实验部分645
二、结果和讨论645
三、结论650
实例6:多层薄膜纸组分剖析651
一、实验部分651
二、结果和讨论651
三、结论654
实例7:耐高温环氧树脂成分分析655
一、原样样品的红外光谱测定及组成的初步推断655
二、样品分离及聚醚增韧剂的鉴定655
三、样品的核磁共振波谱及各组成分定性和定量分析656
附录1波长与波数关系换算表658
附录2聚合物英文缩写及中英文对照665
参考文献671

前言/序言


《新编高分子材料应用图解》 一、 概述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直观、易懂的高分子材料应用图解指南,聚焦于当前市场中常见且应用广泛的高分子材料,通过详细的图示和简洁的文字说明,帮助读者快速理解各类材料的结构特点、性能优势、典型应用以及加工成型工艺。本书不涉及对高分子材料进行深入的化学机理剖析或复杂的实验数据分析,而是侧重于材料的宏观特性和实际应用中的选择与判断,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力求做到“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二、 内容构成 本书共分为十二章,围绕常见高分子材料的类别和应用领域展开。 第一章:聚烯烃材料基础 内容重点: 聚乙烯(PE)和聚丙烯(PP)的基本结构、不同密度和结晶度的区别,以及由此带来的性能差异。 图解内容: PE链结构示意图(LDPE, HDPE, LLDPE)。 PP链结构示意图(等规、无规、间规)。 不同PE、PP材料的典型外观(薄膜、管材、颗粒)。 PE、PP常用加工方法示意图(注塑、吹塑、挤出)。 应用示例: 包装薄膜、食品容器、水管、汽车零部件、家电外壳等。 第二章:聚氯乙烯(PVC)及其应用 内容重点: PVC的极性结构特点,可塑化对性能的影响,硬质PVC和软质PVC的区别。 图解内容: PVC链结构示意图。 硬质PVC制品(管道、型材)和软质PVC制品(电线电缆绝缘层、人造革)的实物图。 PVC加工过程(如挤出成型)的简要示意。 应用示例: 建筑材料(门窗、地板)、管道、电线电缆、医疗器械、鞋材等。 三、 聚苯乙烯(PS)与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 内容重点: PS的透明性和脆性,ABS的冲击强度和韧性优势,ABS的结构组成。 图解内容: PS链结构示意图。 ABS三元共聚物基本结构示意。 ABS制品的典型外观(电子产品外壳、玩具)。 应用示例: 一次性餐具、电器外壳、玩具、汽车内饰件等。 第四章:聚氨酯(PU)的通用性 内容重点: PU材料的多样性,泡沫、弹性体、涂料等不同形态的特点。 图解内容: PU泡沫(软泡、硬泡)的微观结构示意。 PU弹性体制品(鞋底、密封件)的实物图。 PU涂料的成膜示意。 应用示例: 软体家具、运动鞋底、汽车座椅、保温材料、防水涂料等。 第五章:聚碳酸酯(PC)的高性能 内容重点: PC的优异透明性、高冲击强度和耐热性。 图解内容: PC链结构示意图。 PC制品(安全帽、车灯罩、光盘)的实物图。 应用示例: 电子设备外壳、光学透镜、交通信号灯罩、防弹玻璃等。 第六章:聚酰胺(PA,尼龙)的耐磨与强度 内容重点: PA的吸湿性,高强度、耐磨损和良好的耐化学性。 图解内容: PA链结构示意图(PA6, PA66)。 PA制品(齿轮、轴承、渔网)的实物图。 应用示例: 机械零件、纺织纤维、工程塑料、薄膜等。 第七章:聚酯(PET)的广泛应用 内容重点: PET的良好力学性能、耐化学性和阻隔性。 图解内容: PET链结构示意图。 PET制品(饮料瓶、化纤服装)的实物图。 应用示例: 饮料包装瓶、合成纤维、薄膜、工程塑料等。 第八章:聚甲醛(POM)的精密性 内容重点: POM的优良滑动性、高刚性和尺寸稳定性。 图解内容: POM链结构示意图。 POM制品(齿轮、轴承、滑轨)的实物图。 应用示例: 精密机械零件、电子电器零件、汽车部件等。 第九章:聚苯硫醚(PPS)的耐高温与耐化学性 内容重点: PPS的卓越耐高温、耐化学腐蚀和优良的机械性能。 图解内容: PPS链结构示意图。 PPS制品(高温泵部件、电子连接器)的实物图。 应用示例: 汽车发动机周边、电子电器、化工设备等。 第十章:聚醚醚酮(PEEK)的超高性能 内容重点: PEEK的极高耐温性、优异的力学性能、耐化学性和生物相容性。 图解内容: PEEK链结构示意图。 PEEK制品(医疗植入物、航空航天部件)的实物图。 应用示例: 医疗器械、航空航天、石油化工、半导体等领域的高端应用。 第十一章:弹性体材料(TPU, TPE) 内容重点: 热塑性聚氨酯(TPU)和热塑性弹性体(TPE)的特点,即兼具橡胶弹性和塑料加工性。 图解内容: TPU/TPE制品(手机壳、密封圈、电线)的实物图。 应用示例: 运动鞋、密封件、电线电缆、医疗耗材等。 第十二章:高分子复合材料基础 内容重点: 简单介绍填充改性、增强改性的概念,以及常见填料(如玻璃纤维、碳纤维)的作用。 图解内容: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示意。 填充改性材料的内部颗粒分布示意。 应用示例: 汽车轻量化部件、体育器材、建筑材料等。 三、 特色与优势 图文并茂: 大量采用高清实物图、结构示意图、工艺流程图,直观展示材料特征和应用场景。 语言通俗: 避免深奥的专业术语,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材料性能和应用原理。 侧重实用: 紧密结合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提供选择材料的直观依据。 结构清晰: 按材料类别和应用领域进行分类,便于读者快速查找所需信息。 易于理解: 旨在为初学者、一线操作人员、销售人员以及对高分子材料应用感兴趣的读者提供快速入门的途径。 四、 适用读者 高分子材料领域初学者 相关专业的在校学生 产品设计、工程研发人员 销售、采购等商业环节从业者 对日常生活中常见塑料制品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本书将成为您了解和掌握高分子材料实际应用的得力助手。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六 这是一本真正能够“上手”的书!作为一名在材料实验室工作的技术人员,我每天都要跟各种高分子材料打交道,但有时候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比如材料性能突然下降,或者出现不明原因的缺陷,我总会感觉有些力不从心。以前也看过一些分析技术的介绍,但总觉得理论性太强,或者不够具体,很难直接应用到实际操作中。《高分子材料剖析实用手册》这本书,则完全不同,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手把手地教你如何分析问题。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各种分析方法的原理讲解。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怎么做”,而是深入到“为什么这么做”。例如,在讲解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时,它不仅介绍了如何设置温度程序和扫描速率,更详细地解释了玻璃化转变、结晶放热、熔融吸热等过程背后的热力学原理,以及这些热行为如何与材料的微观结构和分子运动相关联。这让我对DSC的理解从“测量”提升到了“解读”的层面。 而“剖析”这个词,在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它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展示了如何将不同的分析技术融会贯通,从而深入揭示材料的内在问题。比如,书中在分析聚合物老化问题时,就结合了热重分析(TGA)来评估材料的热稳定性,红外光谱(IR)来识别降解官能团,以及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来考察玻璃化转变温度和结晶度的变化。这种多角度的“剖析”,能够更全面、更准确地找到问题的根源。 本书的“实用性”更是无与伦比。它提供的操作指导非常具体,从样品的前处理,到仪器参数的选择,再到数据图谱的解读,都考虑到了实际操作中的各种细节和难点。我曾经因为样品前处理不当导致红外光谱信号微弱,后来查阅了这本书,找到了正确的样品制备方法,问题迎刃而解。 此外,书中对一些新兴的分析技术也进行了介绍,比如光谱成像技术在材料缺陷检测中的应用,这让我对未来的材料分析技术有了更深的认识。 总而言之,《高分子材料剖析实用手册》是一本集科学性、实用性和指导性于一体的优秀著作。它不仅能帮助我扎实掌握高分子材料的分析技术,更能为我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难题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和方法。强烈推荐给所有从事高分子材料相关工作的朋友们!

评分

评价三 这是一本让人读了就想立刻动手实践的绝佳书籍!作为一名刚入行不久的高分子材料研究生,我在学习过程中常常感到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之间存在一道鸿沟。课本上的公式和模型固然重要,但如何将它们转化为解决真实世界中材料问题的钥匙,却需要更多的实践指导。《高分子材料剖析实用手册》恰好弥补了这一不足。 书中对于各种分析技术的阐述,不是简单的介绍,而是深入到原理的本质,并着重于这些原理如何体现在实际的分析过程中。例如,在讲解X射线衍射(XRD)分析时,作者不仅解释了晶格衍射的物理基础,还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衍射峰的位置、强度和宽度来判断聚合物的结晶度、晶型以及分子链取向。这让我对XRD的应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知道如何通过优化实验条件来获得更有信息量的结果。 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实用性”的体现在各个方面。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理论知识,更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路线图。书中包含的案例分析,覆盖了从基础的聚合物鉴别到复杂的材料失效诊断,每一步都讲解得非常细致,并提供了相应的分析思路和方法。我之前在分析一种不明高分子薄膜时就遇到了困难,后来查阅了这本书,找到了针对性的方法,最终成功鉴定了材料成分。 此外,书中对于一些通用性较强的分析技术,如红外光谱(IR)和拉曼光谱(Raman),进行了深入的对比和应用讲解。它不仅列出了各自的优缺点,还指出了在分析不同类型的官能团、化学键以及分子结构时,选择哪种技术更为合适。这种权衡和选择的指导,对于初学者来说尤为重要,能够避免走弯路。 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接地气,避免了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堆砌,而是用清晰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复杂的概念。同时,书中穿插的图表和实验数据也十分丰富,大大增强了内容的直观性和可读性。 总而言之,《高分子材料剖析实用手册》是一本集理论性、实践性和指导性于一体的优秀著作。它不仅帮助我巩固了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为我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强大的支持。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正在学习或从事高分子材料领域的朋友们。

评分

评价十 初次拿到《高分子材料剖析实用手册》,就被它沉甸甸的专业分量所折服。作为一名在材料科学领域深耕多年的研究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梳理高分子材料分析精髓、并提供实用操作指导的书籍。这本书,无疑是我的不二之选。 本书最让我赞赏的地方,在于它将“剖析”这一动作,通过严谨的科学原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展现得淋漓尽致。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对各种分析方法的简单介绍,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一种技术背后的物理化学机制,并着重于如何利用这些机制来“透视”高分子材料的内部结构、化学组成、物理性能以及其在不同环境下的变化。例如,在讲解热分析技术时,它不仅仅描述了DSC、TGA等仪器的功能,更详细阐述了玻璃化转变、结晶、热分解等过程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原理,以及如何通过分析这些热行为来推断材料的分子结构、纯度和稳定性。 “实用”是本书的灵魂所在。书中提供了大量的实际案例,从基础的聚合物结构鉴别,到复杂的高分子复合材料界面分析,再到材料失效的诊断与预防,每一个案例都辅以详尽的分析步骤、图谱解读和结论推导。我曾遇到一个棘手的材料改性项目,在分析改性效果时屡屡受挫,后来仔细研读了本书中关于填料分散性评价和界面相容性分析的章节,从中获得的启发,不仅帮助我解决了当前的难题,更让我对未来的改性研究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书中对于不同分析技术的比较和选择建议,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决策依据。例如,在需要表征聚合物的形貌时,书中就对比了SEM、TEM、AFM等技术,并详细分析了它们各自的分辨率、样品要求、信息维度以及适用范围。这种具有指导意义的比较,能够帮助研究者根据具体的研究目标,选择最恰当、最经济的分析手段。 此外,本书的语言严谨而不失生动,图文并茂,即使是对于一些前沿或晦涩的分析技术,也能通过清晰的逻辑和精美的插图,变得易于理解和掌握。 总而言之,《高分子材料剖析实用手册》是一本集学术严谨性、实践操作性和前瞻性于一体的优秀著作。它不仅是一本操作指南,更是一本能够启发思维、提升解决问题能力的百科全书。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在高分子材料领域学习、研究和工作的同仁们,它必将成为你实验室里不可或缺的参考。

评分

评价九 当我翻开《高分子材料剖析实用手册》这本书时,我立刻被它扎实的专业内容和清晰的讲解风格所吸引。作为一名在聚合物加工领域工作多年的技术人员,我深知材料的性能与其内部结构和微观形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剖析”这些信息,离不开各种精密的分析手段。这本书,正是为我提供了这样一套强大的工具箱。 本书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它不仅仅是介绍各种分析仪器的规格和操作,而是深入到每一种技术背后的物理原理,以及这些原理如何被用来“剖析”材料的内在奥秘。例如,在讲解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时,作者不仅介绍了其成像原理和不同探测器的功能,更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观察材料的表面形貌、截面微观结构来分析材料的均匀性、分散性、界面情况,以及这些微观特征与宏观性能之间的关联。这对于我们理解加工过程中的材料行为至关重要。 “实用”是这本书的另一大亮点。书中包含了大量的案例研究,涵盖了从聚合物的组成分析、结构鉴定,到性能表征、失效分析等各个方面。这些案例都来自于实际工作,讲解过程也非常详细,包括样品制备、仪器参数设置、数据采集与解读等各个环节。我曾经在优化一种复合材料的加工工艺时,遇到分散性不均的问题,通过查阅书中关于微观形貌分析的章节,找到了改进的方向,最终成功地提高了材料的性能。 书中对不同分析技术的比较分析也做得非常出色。例如,在需要评估材料的力学性能时,书中就对比了拉伸试验、弯曲试验、冲击试验等多种测试方法,并详细阐述了它们各自的适用范围、测试原理以及数据解读要点。这种多角度的对比,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材料的力学行为。 此外,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十分流畅,文字简洁明了,图表丰富直观,即使是对于一些复杂的概念,也能通过生动的讲解变得容易理解。这大大提高了阅读的效率和深度。 总而言之,《高分子材料剖析实用手册》是一本集理论深度、实践指导和前瞻性于一体的优秀著作。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扎实掌握高分子材料的分析技术,更能够为我们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难题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强烈推荐给所有在高分子材料领域工作的同行们。

评分

评价四 刚拿到《高分子材料剖析实用手册》这本书,我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作为一名从事聚合物改性多年的研发工程师,我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总觉得在分析表征方面还存在一些盲点,遇到复杂的问题时,总会感觉力不从心。《高分子材料剖析实用手册》这本书,就如同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这本书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它对各种分析方法的原理进行了一次非常透彻的梳理。例如,它在讲解色谱分析时,不仅仅是介绍GC、GPC等基本概念,还深入剖析了不同色谱柱的填料特性、流动相的选择以及检测器的工作原理,并详细说明了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分离效果和分析结果的准确性。这种“知其所以然”的讲解,让我对色谱分析有了全新的认识。 更重要的是,书中对于“剖析”这两个字的处理,简直是炉火纯青。它不仅仅是介绍分析方法,更是引导读者如何运用这些方法来“剖析”材料的内在奥秘。书中大量的案例分析,让我看到了不同分析技术如何有机结合,共同揭示材料的结构、性能和失效原因。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聚合物结晶行为的分析部分,书中结合DSC、WAXS、TEM等多种手段,详细阐述了如何追踪结晶过程中的形核、生长等细节,这对于我们理解和调控聚合物的力学性能至关重要。 此外,本书在“实用”方面也做得非常到位。它提供了非常详尽的操作指南,包括样品制备、仪器参数设置、数据采集与处理,甚至是一些常见的“坑”以及如何规避。这对于我们这些在实验室里摸爬滚打的工程师来说,是无价的经验。书中还涉及了一些新兴的分析技术,如光谱成像、原子探针层析成像等,这使得本书在保持经典分析方法深入讲解的同时,也具备了前瞻性。 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务实,没有过多的学术腔调,而是直接切入问题,用清晰明了的语言进行阐述。即使是一些复杂的概念,也能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变得易于理解。 总而言之,《高分子材料剖析实用手册》是一本兼具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意义的优秀著作。它不仅帮助我系统地梳理了高分子材料的分析知识,更重要的是为我提供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我非常推荐所有在高分子材料领域工作的同行们阅读此书。

评分

评价二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是解了我多年的燃眉之急!我是一名材料应用工程师,日常工作中需要处理各种各样的高分子材料,但有时候遇到性能不达标或者失效的问题,分析起来总是磕磕绊绊。之前尝试阅读过一些教材,要么太晦涩难懂,要么不够接地气,真正能指导我一步步去分析解决问题的,实在少之又少。 《高分子材料剖析实用手册》这本书,光是看目录就已经让我眼前一亮。它没有那种华而不实的理论堆砌,而是直击高分子材料分析的核心要点。书中对各种分析仪器的介绍,不仅仅是罗列参数,更重要的是强调了不同仪器在分析不同类型高分子材料时的优劣势,以及如何根据具体样品和分析目标来选择最合适的仪器。这一点对于我们这些需要“用对工具”的人来说,实在是太关键了。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聚合物降解机理分析的那部分。以前我总是凭经验判断,但这本书里详细地解释了热降解、光降解、氧化降解等不同降解方式的机理,以及如何通过热重分析(TGA)、红外光谱(IR)等手段来识别降解产物和评估降解程度。这不仅让我知其然,更让我知其所以然,从而能够更有效地寻找延缓材料老化的方法。 另外,书中关于高分子材料中的添加剂分析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们经常会用到各种助剂,但有时候这些助剂的种类和含量会影响最终产品的性能。书中提供了多种分析方法,从定性到定量,从常规到高级,都做了详细的讲解,还附带了很多实际分析谱图和数据,这让我学习起来事半功倍。 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在于它的“手册”性质,内容详实,条理清晰,并且提供了大量操作层面的指导。无论是仪器参数的设置,还是样品的前处理,亦或是结果的解读,书中都有非常具体的建议。感觉就像身边有一位经验丰富的分析专家随时提供帮助。 总而言之,《高分子材料剖析实用手册》是一本极其珍贵的参考资料,它填补了我工作中长期存在的知识空白,为我提供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力武器。我强烈推荐所有从事高分子材料研发、生产、质检以及应用等相关领域的朋友们阅读和收藏。

评分

评价一 读完《高分子材料剖析实用手册》的第一个感觉就是:终于找到一本真正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书了!作为一名在聚合物分析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研发人员,我深知理论知识的浩瀚与实际操作的差距。市面上关于高分子材料的书籍不少,但很多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仅仅罗列一些分析方法,缺乏深入的原理阐述和针对性的应用指导。《高分子材料剖析实用手册》则不然,它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前辈,循循善诱地将复杂的分析技术掰开揉碎了讲清楚。 最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于各种分析技术的原理阐述清晰到位,不是那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解释。比如,在讲解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时,作者不仅介绍了如何进行测量,更详细地解释了峰的形状、位置如何与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熔点、结晶度等关键参数相关联,以及如何通过这些参数来判断材料的性能变化。这对于我们理解实验结果、优化实验条件至关重要。 其次,本书在“实用”二字上做得非常出色。它提供了大量来源于实际工作中的案例分析,涵盖了从聚合物的组成分析、结构鉴定、性能表征到失效分析等各个环节。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高分子复合材料界面分析的章节,针对不同类型的界面问题,给出了详细的样品制备、仪器选择和数据解读建议,这为我们解决实际生产中遇到的界面相容性问题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此外,书中还对一些新兴的分析技术进行了介绍,例如近红外光谱(NIR)在快速无损检测中的应用,以及原子力显微镜(AFM)在纳米尺度形貌和力学性能分析方面的潜力。这些内容的加入,使得本书在保持经典分析方法讲解深入的同时,也紧跟技术发展的前沿,为读者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 总而言之,《高分子材料剖析实用手册》是一本集理论深度、实践指导和前沿性于一体的优秀著作。它不仅适合高分子材料领域的初学者,更能够帮助有经验的研究者和工程师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是值得反复研读的案头必备。

评分

评价七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为我这种“动手派”量身定做的!我是一名在企业做产品开发的工程师,日常工作中需要频繁地接触和评估各种高分子材料。理论知识我也有涉猎,但很多时候,关键在于如何将这些知识转化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分子材料剖析实用手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需求。 最让我喜欢的是,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范儿,而是以一种非常务实的态度,深入浅出地讲解了高分子材料的分析和表征技术。书中对各种分析方法的介绍,都紧密联系着实际应用,并且提供了大量的实例。例如,在讲解如何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来分析高分子材料中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时,书中不仅详细介绍了仪器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还给出了具体的样品前处理方法,以及如何根据质谱图来鉴定不同化合物。这对于我来说,无疑是非常宝贵的指导。 “剖析”这个词,贯穿了整本书的脉络。它不是简单地介绍分析方法,而是教你如何运用这些方法去“剖析”材料的结构、性能以及潜在的问题。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聚合物失效分析的章节,书中通过分析不同的失效模式,如脆性断裂、蠕变、疲劳等,详细阐述了需要采用哪些分析手段,以及如何解读相应的分析数据来找出失效的原因。这对于我们在产品设计和质量控制中规避风险非常有帮助。 书中对一些关键分析技术的权衡和选择建议,也是我非常看重的。例如,在选择哪种方法来测量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时,书中就对比了DSC、DMA、TMA等方法,并分析了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应该选择哪种方法。这种有针对性的指导,能够帮助我们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选择最高效、最准确的分析策略。 而且,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清晰流畅,即使是复杂的原理,也能通过生动的描述和精美的图表变得易于理解。我常常能从书中的案例中获得灵感,从而改进我自己的实验设计。 总而言之,《高分子材料剖析实用手册》是一本集理论性、实践性和指导性于一体的优秀著作。它是我案头必备的参考书,能够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高分子材料,并更有效地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各种挑战。

评分

评价五 在我过去多年的工作经历中,我接触过不少关于高分子材料的专著,但《高分子材料剖析实用手册》这本书,无疑是我近几年来读到的最实用、最有价值的一本。它以一种非常贴近实际应用的方式,系统地介绍了高分子材料的分析与表征技术,而且深入到每一个细节。 这本书最让我赞叹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是罗列各种分析仪器和技术,而是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每种技术背后的物理化学原理,以及这些原理如何在实际分析中发挥作用。例如,在讲解光谱分析时,作者详细阐述了不同官能团的振动模式,以及这些模式如何在红外或拉曼光谱中体现出来,从而帮助我们通过光谱的特征峰来准确地识别材料的化学结构。这对于我们理解实验数据、判断结果的可靠性非常有帮助。 “实用”是这本书的另一个突出特点。书中包含了大量的实际案例,从常见的聚合物定性定量分析,到复杂的材料失效诊断,每一个案例都经过精心挑选,并提供了详细的分析步骤和结果解读。我记得一次在处理一批性能异常的注塑件时,我通过书中关于应力分析和微观形貌观察的章节,很快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并提出了有效的改进方案。这种“照着做就能解决问题”的体验,在很多书中是很难找到的。 书中对于不同分析技术的比较分析也做得非常到位。比如,在谈到聚合物分子量测定时,作者不仅介绍了GPC,还对比了粘度法、光散射法等,并详细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以及适用范围。这使得读者在面对具体问题时,能够做出最合理的仪器选择和方法设计。 而且,这本书的排版和语言风格也相当出色。图表丰富、文字清晰,即使是对于复杂的原理,也能通过直观的图示和简洁的语言变得易于理解。这一点对于忙碌的工程师和研究人员来说,无疑大大提高了阅读效率。 总的来说,《高分子材料剖析实用手册》是一本非常优秀的参考书,它不仅包含了高分子材料分析的最新进展,更将这些知识融入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在高分子材料领域工作的同仁们,它一定会成为你工作中的得力助手。

评分

评价八 这本书,简直就是我职业生涯中的“及时雨”!作为一名在聚合物合成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研究人员,我一直深知“分析”是验证合成成果、优化反应条件、理解材料性能的关键。但有时候,面对海量的数据和错综复杂的分析图谱,总会感到无从下手。《高分子材料剖析实用手册》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这种困境。 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其“剖析”的深度和广度。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各种分析技术,而是将这些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引导我们去“剖析”高分子材料的微观结构、化学组成、物理性能以及潜在的失效机理。例如,在讲解利用核磁共振(NMR)来解析聚合物结构时,作者不仅介绍了不同类型NMR谱图的基本特征,更深入地分析了如何通过化学位移、偶合常数、积分面积等信息来确定单体单元的结构、序列分布以及共聚物的组成比例。这对于我们理解合成产物的结构至关重要。 “实用”更是贯穿本书始终的核心理念。书中大量的案例分析,都来源于真实的科研和工业生产场景,涵盖了从基础的聚合物鉴别、官能团分析,到复杂的共聚物结构解析、降解机理研究,甚至是高分子在复杂环境下的行为分析。我曾经在研究一种新型共聚物时,遇到了一些结构解析上的难题,后来查阅了书中关于序列分布分析的章节,找到了有效的解析思路,最终成功地确定了共聚物的结构。 书中对于各种分析技术的比较和选择的建议,也非常有价值。例如,在需要评估聚合物的分子量分布时,书中详细对比了凝胶渗透色谱(GPC)、粘度法、光散射法等技术,并分析了它们的适用范围、优缺点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这使得我们在进行实验设计时,能够更加科学、高效地选择合适的分析手段。 此外,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平实易懂,即使是对于一些非常前沿或复杂的分析技术,也能通过清晰的阐述和精美的图例变得容易理解。这对于提高阅读效率、加深理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总而言之,《高分子材料剖析实用手册》是一本集理论深度、实践指导和前瞻性于一体的优秀著作。它不仅帮助我系统地梳理了高分子材料的分析知识,更重要的是为我解决了实际工作中遇到的诸多难题,是每一位高分子材料研究人员都应该拥有的案头必备。

评分

很厚一本,粗略看了,针对分析测试,不同测试条件下得到的图谱有差异,书太贵了

评分

不错,很实用

评分

各单位买点,应该不错吧。

评分

不错,很实用

评分

不错,很实用

评分

很好,书籍内容专业,值得认真学习

评分

......

评分

印刷不错,邮寄包装有待提高。

评分

挺好的挺好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