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岳卧佛院考古调查与研究

安岳卧佛院考古调查与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雷玉华,秦臻,张雪芬 著
图书标签:
  • 考古
  • 卧佛院
  • 安岳
  • 佛教
  • 石窟
  • 文物
  • 四川
  • 历史
  • 研究
  • 古代建筑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34418
版次:1
商品编码:11675158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大足学研究文库甲种第一号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92
字数:73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安岳卧佛院考古调查与研究》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包括安岳卧佛院北岩、南岩、月亮坪三个区域内窟龛造像的崖面情况、窟龛型制、造像内容的详细记录,刻经窟内刻经壁面情况图,并根据调查结果对卧佛院刻经目的和工程发展及历代造像情况进行初步分析,对宋代卧佛院寺院历史及主持僧侣的承续做了有益的探讨。下篇为刻经录文,利用台湾中华电子佛典协会发行的《大正新修大藏经》(2005)与卧佛院刻经拓片对所有刻经内容分窟、分壁进行录文和校对,力求全面展示卧佛院洞窟内唐代刻经情况。

目录


上编考古调查与研究
第一章安岳卧佛院概述( 3)
第一节安岳县地理位置及历史沿革 ( 3)
第二节卧佛院概况 ( 4)
第三节安岳县境内相关摩崖造像 ( 7)
一、圆觉洞摩崖造像 ( 7)
二、千佛寨摩崖造像 ( 8)
三、玄妙观摩崖造像 ( 9)
四、华严洞、毗卢洞与孔雀明王洞摩崖造像 ( 9)
五、茗山寺摩崖造像 (10)
第四节前人研究成果 (10)
第二章卧佛院北岩区、月亮坪区刻经与造像(14)
第一节北岩区窟像情况 (14)
一、北岩上区窟像 (14)
二、北岩下区窟像 (22)
第二节月亮坪区窟像情况 (38)
一、崖面情况 (38)
二、月亮坪(含菩萨崖)主要窟像内容 (38)
第三章卧佛院南岩区刻经与造像 (47)
第一节南岩区 A、B段窟像情况 (47)
一、 A段窟像 (47)
二、 B段窟像 (62)
第二节南岩区 C、D段窟像情况 (63)
一、 C段窟像 (63)
二、 D段窟像 (76)
第三节南岩区 E、F段窟像情况 (93)
一、 E段窟像 (93)
二、 F段窟像 (102)
第四章初步研究(113)
一、窟龛分布与类型 (113)
二、开凿顺序与年代 (114)
三、刻经性质及相关问题的讨论 (116)
附录一地面采集文物(127)
附录二对安岳卧佛院刻经与造像的初步认识(128)
一、卧佛院盛唐刻经 (128)
二、五代时期兴起的造像、修妆活动 (131)
三、两宋时期的造像活动及寺院建设 (132)
四、两宋时期雕凿的五十三参图像辨识 (134)
下编卧佛院刻经
凡例(140)
一、第 1号窟 (141)
二、第 2号窟 (175)
三、第 29号窟 (209)
四、第 33号窟 (241)
五、第 46号窟 (259)
六、第 51号窟 (303)
七、第 59号窟 (311)
八、第 66号窟 (350)
九、第 71号窟 (410)
十、第 73号窟 (416)
十一、第 76号窟 (434)
十二、第 83号窟 (437)
十三、第 85号窟 (439)
十四、第 109号窟 (454)
十五、第 110号窟 (471)
后记(482)

前言/序言


《巴蜀石刻艺术的千年回响:从汉代画像砖到宋代造像的演变》 本书是一部深入剖析中国西南地区,特别是四川盆地及其周边地区,自汉代至宋代之间石刻艺术发展脉络的学术专著。全书以时间为轴,以地域为经,通过对大量一手考古资料和传世文物的细致梳理与比较研究,力图展现巴蜀文化在特定历史时期如何通过石刻这一媒介,吸收、融合并最终形成其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全书共分为五大部分,力求体系严谨,论证充分。 第一部分:巴蜀文化的基石——汉代画像砖与岩画的符号世界 (约300字) 本部分聚焦于汉代,这是巴蜀地区石刻艺术的第一个高峰期。我们首先探讨了汉代画像砖作为地方精英阶层丧葬习俗和精神世界的重要载体,其构图、题材和技法所体现的地域特色。重点分析了画像砖上反映的“竿木楼”结构、巫术祭祀场景、乐舞百戏以及神话传说中的奇禽异兽,这些图像并非简单的生活记录,而是深刻反映了古蜀人对生死、宇宙观的理解。 随后,本书将视角转向更古老的遗存——巴蜀地区的岩画。通过对岷江流域和嘉陵江上游部分岩画遗址的重新测绘与解读,我们将这些史前图像与汉代画像砖上的某些母题进行了跨时期的比较研究,探讨了巴蜀地区文化内核的连续性与演变。我们提出了“交错与重叠”的观点,即部分原始的宇宙图景观念,在被中原文化体系的图像学元素渗透后,以新的形式继续存活于汉代的石刻叙事之中。 第二部分:宗教的东渐与本土化的张力——魏晋南北朝石刻的初探 (约300字)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艺术开始大规模进入巴蜀。本部分着重考察了早期佛教造像在四川的传播路径和初始形态。与中原地区普遍遵循的犍陀罗或笈多式风格不同,本部分强调了巴蜀地区早期造像所呈现出的“本土化张力”。 通过对广元、茂县等地发现的零星小型造像残件、以及石窟遗迹(如部分早期开凿的龛窟)的分析,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佛教造像中的“褒衣博带”式与四川地区本土雕塑传统中的厚重感和线条感并存。佛陀的服饰处理往往简化了中原的繁复褶皱,更倾向于一种浑圆饱满的块面感,这被视为早期石刻匠人运用其本土雕塑语汇来诠释异域宗教形象的直接证据。此外,本部分还考察了道教元素在这一时期的萌芽,尤其是在一些摩崖造像中,佛教的“主尊”与道教的“三清”或“地方神祇”的并置现象。 第三部分:大唐气象与蜀地雕塑的成熟——盛唐石刻的审美高峰 (约400字) 唐代,特别是盛唐时期,是四川石刻艺术的全面成熟期。本部分是全书的核心之一,我们将通过对乐山大佛、安岳部分开凿于唐代的石窟群以及成都、重庆地区出土的唐代佛碑的系统性研究,来确立“蜀地盛唐风格”的特征。 我们的研究强调了以下几点: 1. 体量与气势的统一: 乐山大佛所代表的宏大叙事,体现了盛唐的自信与力量,但其面部的处理并非一味模仿长安的圆润,而是保留了一种略带肃穆的内敛。 2. 细节的写实与程式化: 敦煌、炳灵寺等地的造像受中亚影响显著,而巴蜀地区的唐代造像,尤其是在菩萨像的璎珞、天衣的雕刻上,更倾向于高度程式化的、富有装饰性的线条组合,这种组合明显带有浓厚的本土审美趣味。 3. 世俗化的叙事转向: 许多摩崖龛窟中的供养人像、以及表现禅宗“因果报应”主题的组雕,其人物刻画已高度世俗化,表情生动,衣纹流畅,达到了极高的写实水平。本书细致分析了盛唐时期,特别是中晚唐,随着禅宗在四川的兴盛,石刻题材从早期的“三世佛”向“说法图”和“涅槃变相”的转变过程。 第四部分:五代宋初的风格转换与地域分化 (约300字) 五代至宋代,是石刻艺术在地域上开始出现显著分化的阶段。在唐末的战乱后,四川各地石刻的传承和发展呈现出不同的轨迹。 本书关注了宋代石刻对唐代风格的继承与“软化”现象。与北方宋代造像趋向于清癯、文雅的趋势不同,四川的宋代造像,特别是宋高宗南渡后,对造像艺术的依赖性增强,但其风格却表现出一种“丰腴的世俗化”。例如,宋代佛像的面庞往往更为饱满,嘴角略微上扬,眼神柔和,体现出一种更贴近民间审美的“慈悲”形象。 重点考察了宋代造像中“罗汉”题材的兴盛。与传统上庄严的罗汉不同,宋代的罗汉形象开始带有强烈的地方性性格特征,有的甚至带有明显的世俗人物的肖像意味,这反映了宋代儒学复兴背景下,佛教造像在传播中对本土文化习俗的深度融合。 第五部分:技法与材料:巴蜀石刻的物质基础 (约200字) 最后一部分回归到物质层面,探讨了巴蜀地区石刻得以长久流传的材料科学基础。四川盆地多泥岩、砂岩和石灰岩,这些材料的特性直接决定了雕刻的难度、精细度和保存状况。 本书对比分析了不同石材下雕刻技法的差异:例如,在质地较松软的砂岩上,匠人倾向于采用“深浅浮雕”和“打磨抛光”相结合的技法,以营造出油润的光泽感;而在结构坚硬的石灰岩上,则更侧重于线条的刻划和轮廓的力度。本书还收录了部分病害保护的初步研究,探讨了特定气候和地质条件下,石刻风化和剥蚀的特点,为未来石刻艺术遗产的保护提供了参考性的技术视角。 总结: 《巴蜀石刻艺术的千年回响》试图构建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将艺术史、宗教史、考古学和材料科学相结合,展现出一部活生生的、充满地域生命力的石刻文明史。它不仅是对特定造像的简单罗列,更是对一种地域文化如何在千年变迁中,通过最坚固的媒介——岩石——来铭刻自身身份认同的深刻探索。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实说,我本来对地方性的考古报告是抱有一丝敬而远之的态度,总觉得内容会比较局限和单调,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它的格局之大,视野之广,令人惊叹。它不仅仅是罗列了“在哪里发现了什么”,而是将安岳卧佛院置于更宏大的历史和宗教地理背景下进行考察。那种跨区域的比较研究,比如将安岳的造像与其他川内乃至全国的石刻艺术进行对话,使得这本书的学术深度远超出了“地方志”的范畴。阅读过程中,我仿佛在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感受到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文化思想的碰撞与融合。书中的图版和照片质量极高,配图精准地服务于文字论证,图文并茂的呈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复杂考古信息的门槛。它做到了将严肃的学术成果,转化为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盛宴,让人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享受到阅读的纯粹乐趣。

评分

这本书散发着一种沉静而厚重的历史感,仿佛每一个字都凝结了研究者多年的心血与汗水。它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其“温度”。这并非一本冷冰冰的文物数据汇编,而是充满着对古代匠人精神和虔诚信仰的深刻理解与敬意。作者在描述那些受损严重的佛像时,那种惋惜和想要“复原”历史的迫切心情,透过文字清晰地传递了出来。书中对一些关键造像的“再解读”,往往能让人产生“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之感,它挑战了许多既有的、可能过于简化的认识。阅读它,就像是聆听一位智者在讲述他与这些石头佛像之间建立起来的深厚情感连接。这种人文关怀和历史同情心,是很多纯技术性报告所欠缺的。这本书成功地将考古学的严谨性与历史学的人文性完美融合,使其成为一部既有骨架又有血肉的优秀著作。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不像传统的流水账式记录,而是像一部精心编排的交响乐,有着清晰的主题、高潮和尾声。我特别喜欢它在章节之间过渡时的那种叙事节奏感。它首先铺陈了历史背景,然后深入到具体的遗址细节,最后拔高到对佛教传播路径和世俗影响的哲学思考。这种层层递进的写作手法,使得即便是对石窟艺术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能轻松地跟上作者的思路,不至于在专业术语中迷失方向。更值得称赞的是,它对于研究方法论的呈现也十分透明,作者如何提出假设、如何收集证据、如何得出结论的过程都交代得非常清楚。这种开放和严谨的态度,让读者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更像是研究过程的参与者。它展现了一种高超的学术沟通能力,让那些原本深藏于专业圈子里的发现,以一种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触达到了更广泛的文化爱好者群体。

评分

这本关于安岳卧佛院的考古调查与研究的书,从我这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简直就是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时光之门。我一直对古代佛教造像的精妙和背后的文化意蕴充满好奇,而这本书显然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报告。它以一种近乎于叙事诗的笔触,将那些沉睡在山石中的佛像,一步步地从尘封中唤醒。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考古细节的描绘,那些关于地层发掘、文物测绘的文字,仿佛带着读者亲临现场,亲手触摸那冰凉的泥土和斑驳的石壁。书中对于不同时期造像风格演变的梳理,逻辑清晰却又不失生动,让人清晰地看到安岳地区佛教艺术是如何吸收外来影响,并最终形成自己独特面貌的历程。那种对历史脉络的把握和对艺术审美的细腻洞察,让这本书不仅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更是一本引人入胜的文化读物。它没有用晦涩难懂的术语去堆砌,而是用严谨的考据支撑起对历史的深刻理解,读完后,我对安岳的石刻艺术有了一种全新的、更立体的认识。

评分

我手里拿着的这本关于安岳卧佛院的研究著作,读起来感觉更像是跟随一位经验老到的寻宝猎人进行的深度探险记录。它的文字力度非常强劲,充满了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和对真相的执着追寻。书中对那些长期被忽视或误解的造像信息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勘察和修正,这一点最让我感到震撼。作者似乎有一种“显微镜”般的观察力,能捕捉到常人难以察觉的微小凿痕、残存的彩绘痕迹,并从中推导出关于工匠技艺和信仰习俗的丰富信息。那些关于佛像面部表情、衣纹褶皱的描述,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分析,但它们被包裹在一层充满探究激情的叙述外衣之下,丝毫没有学究气。每次翻阅,我都能感受到那种“沙里淘金”的兴奋感,它强迫你去重新审视那些你可能只看了一眼就忽略过去的古代遗存。对于任何对实证精神抱有敬意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次知识和心智的双重洗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