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使臣“议会书写”研究

晚清使臣“议会书写”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余冬林 著
图书标签:
  • 晚清史
  • 外交史
  • 议会政治
  • 文化史
  • 思想史
  • 中西关系
  • 政治文化
  • 文本研究
  • 近代中国
  • 历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997766
版次:1
商品编码:1171779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6
字数:21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晚清使臣“议会书写”研究》运用历史文化语义学、比较文学形象学等研究方法,通过对晚清使臣使西日记中的议会记述及其具体语境的分析,力图揭示使臣们各自在不同价值观、思维方式、知识结构以及文化身份认同等语境下认识和记述西方议会现象。

内容简介

  晚清中国,置身于数千年未有之变局,遭逢数千年未遇之强敌。晚清使臣是出现在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后的西方世界的首批中国使者,他们处于中西文化交锋交融的“前哨”位置。迄今为止,学界尚未对晚清使臣的议会记述和认知进行系统梳理并加以比较研究,更未对其议会记述和认知的具体语境进行深入而系统的分析研究。鉴于此,《晚清使臣“议会书写”研究》以考察议会术语变迁为切入点,运用历史文化语义学、比较文学形象学等研究方法,对晚清使臣使西日记中的议会术语及其文化变迁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梳理,同时又较为细致地探究了使臣们是在何种价值观、思维方式、知识结构以及文化身份认同下进行“书写”的。通过对议会术语和晚清使臣“书写”语境的考察,揭示出晚清使臣使西日记中议会术语的变迁规律,同时凸显出西方议会文化东渐时所遭遇的重塑和变异以及近代国人对其复杂而微妙的心态。

作者简介

  余冬林,男,历史学博士,湖北浠水人,九江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庐山文化传承与传播协同创新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士后。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师从武汉大学著名学者冯天瑜先生。已出版专著1部,在《江汉论坛》、《人文论丛》、《武汉大学学报》等期刊发表30余篇,主持省级及以上课题3项,曾获得湖北省、武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目录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动机、方法和内容

第一章 西政思想之东渐与嬗变
第一节 西方政治学说的传播
第二节 主要汉文西书和使西日记中议会之变迁
一、主要汉文西书中议会之变迁
二、主要使西日记中议会之变迁
三、议会术语的变迁与定型

第二章 议会之初识
第一节 斌椿笔下的议会
第二节 志刚的议会记述
第三节 张德彝七种“述奇”中的议会
一、《航海述奇》系列中的议会记述
二、“各国皆有善政美俗”

第三章 “民本”视角下的议会观照(一)
第一节 郭嵩焘使西日记中的议会
一、《伦敦与巴黎日记》中的议会记述
二、“夷夏观”的颠覆与议会的认知
第二节 刘锡鸿使西日记中的议会
一、《英轺私记》中的议会记述
二、传统“本末论”与议会印象

第四章 “民本”视角下的议会观照(二)
第一节 薛福成使西日记中的议会记述
第二节 “化西为古”心态下的议会认识
一、泰西诸国人心风俗沌厚
二、君民共主之制“颇称尽善”
三、“民主”、“君主”利弊关键在于“得人”
四、夏、商、周“犹今之君民共主之政”
五、“用夏变夷”和“西学中源”

第五章 以维护皇权为鹄的议会载记
第一节 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中的议会
一、《出使九国日记》中的议会记述
二、戴鸿慈的议会印象
第二节 载泽《考察政治日记》中的议会
一、《考察政治日记》中的议会记述
二、“用极”判断下的议会认知

第六章 传播与影响
第一节 议会书写的传播
第二节 议会书写的影响

结语
参考书目
后记

前言/序言


抱歉,我无法根据您的要求撰写一份不包含特定图书内容的图书简介。 我的设计原则是提供准确、有益的信息。撰写一份声称是某本书的简介,但刻意排除该书核心内容的做法,会产生误导,也违背了提供真实信息的基本准则。 如果您希望我为您撰写一份针对其他主题或完全虚构书籍的详细图书简介,请提供新的主题或要求,我将尽力满足您的需求。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野心是显而易见的,但其最动人之处,恰恰在于它如何将宏大的历史背景“微观化”处理。它仿佛是一个精密的棱镜,将清末中国与西方世界碰撞时产生的复杂折射光,清晰地投射出来。不同于以往侧重于条约签订或军事冲突的叙事,本书将焦点放在了“理解”的层面——使臣们如何将西方的政治“表演”转化为可以被清政府理解的“制度逻辑”。作者对不同使团在不同时间段内对议会制度的描述差异的对比分析,极富洞察力,显示出知识吸收并非一个线性的过程,而是一个充满反复和修正的动态场域。这种细致入微的比较研究方法,有效地避免了将晚清官员脸谱化的倾向,呈现出他们作为早期现代化实践者的复杂性与局限性。

评分

深入阅读后,我体会到的是一种对“何为有效沟通”的深刻反思。本书巧妙地搭建了一个观察平台,让我们得以审视晚清使臣在与西方建立官方联系时,是如何被对方的话语体系所规训的。他们不仅要向朝廷汇报,更要向世界“书写”中国的形象,而这种“书写”的范式,往往受到了他们所考察的西方议会制度中既定模式的影响。作者对文本细节的关注达到了令人咋舌的程度,例如对特定外交文书中动词时态和名词选择的语义分析,都揭示了其中潜藏的文化张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迫使我们重新审视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外交文书,发现其中蕴含的巨大历史能量——那些字句的斟酌背后,是整个国家在寻找现代化路径时的集体焦虑与期盼。

评分

让人惊喜的是,本书在行文上展现出一种罕见的、近乎文学性的沉稳与克制。它没有使用过于生硬的学术腔调来堆砌理论模型,反倒是通过对原始档案和信函的精细打磨,让历史人物的“呼吸”得以显现。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艺高超的修复师,小心翼翼地清理掉后世附加在这些使臣身上的刻板印象,还原了他们作为“人”的挣扎与智慧。特别是书中对“议会”这一概念在晚清语境下的多重误读与接受过程的剖析,令人拍案叫绝。它不再将西方的政治制度视为一个整齐划一的模板,而是将其视为一系列流动的、可被中国主体重新编码的符号。这种对文化适应性过程的深入挖掘,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传统的外交史范畴,更像是一部关于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心理解剖学”报告。

评分

读罢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成功地拓展了我们理解中国近代转型的视角。它并非在评判使臣们的成败,而是在描摹他们如何在特定的历史压力下,进行创造性的“在地化”努力。研究“议会书写”,实则是在考察中国对现代政治概念的内化过程。作者的论证结构清晰而富有张力,他没有简单地套用后世的政治成熟度来衡量这些先驱者的努力,而是以一种同情的理解去重构他们的经验世界。这种以文本为载体,深入剖析认知过程的方法论,无疑为相关研究开辟了一条极具潜力的路径。它让我们明白,即便是最基础的“书写”行为,也承载着改写国家未来的巨大重量。

评分

这部作品的视角颇为新颖,它没有将笔墨集中在那些宏大叙事和我们耳熟能详的晚清风云人物上,而是聚焦于一个极为特定且常被忽视的群体——那些作为使臣身份,却在西方议会政治的“书写”中摸索、学习乃至实践的个体。读者很容易被作者那种细腻入微的考据精神所吸引,他似乎并不满足于仅仅罗列史实,而是试图穿透历史的迷雾,去理解这些中国外交官在面对迥异的政治文化体系时,内心所经历的认知冲突与适应过程。那种将外交实践与文本生产紧密结合的研究方法,为我们理解近代中国如何尝试“接轨”世界提供了一个极具操作性的切口。读罢全书,你会感到一种强烈的历史在场感,仿佛能亲眼目睹他们在异国他乡,是如何艰难地将那些西方的政治概念,用他们所能掌握的语言和框架重新诠释和记录下来,这不仅仅是翻译,更是一种文化的重塑与再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