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实用版 2015最新版)》收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全文,就重点条文作了详细具体的释义,帮助读者了解法条的精髓;其后收录公安部出台的最新的部门规章等相关配套规定及提炼的法律流程图、诉讼速算表等实用附录,方便读者了解我国人民警察法等相关法律规定,便于读者日常学习使用。
作者简介
中国法制出版社,是中央级法律类图书专业出版社,成立于1989年6月,隶属于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出版物主要包括:1、法律法规的国家标准版本;2、法律、法规的权威性中外文对照文本;3、中外法学著作;4、研究生、大学本科、专科法学教科书;5、法律工具书;6、解释、宣传、介绍法律、法规的普及性读物。7、法律、法规中文及中外文对照文本的电子出版物
目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立法目的】
第二条 【人民警察的任务和范围】
第三条 【基本要求和宗旨】
第四条 【活动准则】
[公安纪律]
第五条 【依法执行公务受法律保护】
第二章 职权
第六条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职责】
第七条 【实施行政强制措施、行政处罚的权力】
[行政强制措施]
[行政处罚]
[禁止人民警察实施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处罚时有以下违法行为]
第八条 【强行带离现场、依法予以拘留的权利】
[不执行行政拘留的情形]
第九条 【盘问、检查的权力】
[继续盘问]
[禁止人民警察实施继续盘问过程中有以下违法行为]
[在哪些情形下不得适用继续盘问?]
[对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怀孕或正哺乳自己不满
1周岁婴儿的妇女以及已满70周岁的老年人适用继
续盘问时,应当遵守什么规定?]
[被盘问人在继续盘问期间突患疾病或者受伤的,公安机关应如何处理?]
[被盘问人在继续盘问期间死亡的,公安机关应如何处理?]
第十条 【紧急情况下使用武器的权力】
[人民警察在哪些情况下可以使用武器?]
[什么情况下人民警察不得使用枪支等武器?]
[人民警察遇有什么情形时,应当立即停止使用武器?]
第十一条 【对严重违法犯罪活动使用警械的权力】
[什么情形下人民警察可以使用警棍、催泪弹、高压水枪、特种防暴枪等驱逐性、制服性警械?]
[什么情形下人民警察可以使用手铐、脚镣、警绳等约束性警械?]
第十二条 【刑事强制措施】
[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
[拘传]
[取保候审和监视居住]
[拘留]
[逮捕]
[其他侦查措施]
第十三条 【优先通行权】
[警车在执行什么任务时可以使用警用标志灯具、警报器,享有优先通行权?]
第十四条 【对精神病人采取保护性约束措施的权力】
第十五条 【交通管制权】
第十六条 【公安机关采取技术侦察措施的职权】
第十七条 【突发事件现场管制权】
……
第三章 义务和纪律
第四章 组织管理
第五章 警务保障
第六章 执法监督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八章 附则
实用核心法规
精彩书摘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实用版 2015最新版)》:
理解与适用
[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
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为了保证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而依法对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采取限制或剥夺的各种强制性方法。我国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包括: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逮捕。
[拘传]
拘传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强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到案接受讯问的一种强制措施。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17条的规定,对不需要逮捕、拘留的犯罪嫌疑人,可以传唤到犯罪嫌疑人所在市、县内的指定地点或者到他的住处进行讯问,但是应当出示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的证明文件。对在现场发现的犯罪嫌疑人,经出示工作证件,可以口头传唤,但应当在讯问笔录中注明。传唤、拘传持续的时间不得超过十二小时;案情特别重大、复杂,需要采取拘留、逮捕措施的,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传唤、拘传持续的时间不得超过二十四小时。不得以连续传唤、拘传的形式变相拘禁犯罪嫌疑人。传唤、拘传犯罪嫌疑人,应当保证犯罪嫌疑人的饮食和必要的休息时间。拘传期限届满,未作出采取其他强制措施决定的,应当立即结束拘传。
[取保候审和监视居住]
取保候审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对符合一定条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责令其提出保证人或交纳保证金,保证其不逃避侦查和审判,并随传随到的一种强制措施。
监视居住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依法限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得离开住处或指定的居所,并限制其行动的一种强制措施。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65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1)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2)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3)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4)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取保候审由公安机关执行。根据《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77条第2款的规定,对拘留的犯罪嫌疑人,证据不符合逮捕条件,以及提请逮捕后,人民检察院不批准逮捕,需要继续侦查,并且符合取保候审条件的,可以依法取保候审。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72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符合逮捕条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监视居住:(1)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的;(2)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3)系生活不能自理的人的唯一扶养人;(4)因为案件的特殊情况或者办理案件的需要,采取监视居住措施更为适宜的;(5)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监视居住措施的。对符合取保候审条件,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能提出保证人,也不交纳保证金的,可以监视居住。监视居住由公安机关执行。根据《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105条第2、3、4款的规定,对人民检察院决定不批准逮捕的犯罪嫌疑人,需要继续侦查,并且符合监视居住条件的,可以监视居住。对于符合取保候审条件,但犯罪嫌疑人不能提出保证人,也不交纳保证金的.可以监视居住。对于被取保候审人违反本规定第85条、第86条规定的,可以监视居住。
……
前言/序言
国家安全与公民权利的基石:现代法治视野下的《国家安全法》深度解析 导言:时代背景下的安全维度重塑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国家安全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军事防御范畴,而是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生态、信息乃至新兴技术等多个维度。理解并系统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以下简称《国家安全法》)的核心精神与具体条款,是每一位公民、每一家企业,乃至每一位政府工作人员履行法定义务、维护国家利益的关键。 本书聚焦于2015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最新版《国家安全法》,力求通过严谨的法理分析和详实的案例解读,构建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国家安全认知框架。我们深知,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其被理解和执行的程度,因此,本书的编撰旨在消除晦涩的法律条文与日常实践之间的鸿沟,确保读者能够准确把握新时期国家安全战略对各个层面的具体要求和导向。 --- 第一部分:法律基础与核心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国家安全法的历史沿革与立法精神 本章首先回顾了我国国家安全立法的演进历程,从早期的相关法律法规到2015年《国家安全法》的横空出世,标志着我国国家安全体系建设进入了系统化、法制化的新阶段。我们将深入剖析立法机构在制定该法时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例如“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指导思想,强调安全与发展的辩证统一,并阐明“国家安全是全体公民的共同责任”这一核心理念的深刻内涵。 第二章:核心概念的精确定位与法律界限 《国家安全法》涵盖了诸多重要且易混淆的概念。本章将对“国家安全”、“危害国家安全行为”、“国家安全工作”等核心术语进行精确的法律定义和司法解释的梳理。特别关注对“政权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等十一个基本领域的具体界定,帮助读者清晰认知法律所保护的客体范围,避免将普通社会矛盾误判为法定安全威胁。 --- 第二部分:国家安全体系的构建与运行机制 第三章:国家安全领导体制与组织架构 高效的组织领导是保障国家安全的基础。本章详细阐述了国家安全领导体制的顶层设计,特别是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的职权定位及其在国家安全战略制定、决策和实施中的核心作用。同时,我们将解析国务院、各级地方政府以及专门负责国家安全工作的机构在维护安全中的具体职责划分,强调中央统一领导、地方分级负责的运行模式。 第四章:战略规划与风险研判机制 国家安全工作必须具备前瞻性。本章重点分析了国家安全战略的制定流程,包括风险评估、情报信息的收集、分析与汇集。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常态化的风险研判机制,识别潜在的外部冲击和内部隐患,并将其转化为可执行的风险清单和应对预案。 --- 第三部分:十大领域的具体安全维护 本书花费大量篇幅,逐一拆解《国家安全法》中关于十大关键领域安全维护的具体规定,使其更具操作性和针对性。 第五章:政权安全与政治制度的捍卫 本章侧重于政治安全领域,阐述维护国家政权、根本制度和政治体制安全的法律底线。重点分析反对渗透、颠覆、分裂活动的法律规制,以及维护意识形态领域安全的重要性。 第六章:国土空间与军事防御体系的法治保障 深入剖析领土、领海、领空的主权维护。本章结合最新的海洋权益维护实践,解析军事安全在应对外部威胁和维护国家主权方面的法律依据和行动准则。 第七章:经济安全与金融稳定的战略防线 在全球化背景下,经济安全是重中之重。本章详细解读涉及国家重要产业、关键资源、重大基础设施和金融市场稳定的法律条款。分析如何应对外部经济制裁、金融风险传染及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 第八章:文化安全与信息主权的巩固 文化安全关乎民族精神的传承与认同。本章重点解析文化产品审查、文化传播领域的安全要求。同时,深入探讨信息安全作为新时代的国家安全基石,法律如何规范网络空间、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数据跨境流动与安全保护。 第九章:社会安全与公共利益的维护 本章聚焦于社会稳定因素,包括对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的防范与打击,以及维护社会治理体系的有效性。解析法律在处理群体性事件、保障社会秩序方面的法律工具和程序要求。 第十章:生态安全与资源环境的永续发展 将环境保护提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本章探讨了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安全、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对国家安全影响的法律预警和干预机制。 第十一章:核安全与新兴领域安全(含科技、太空安全) 本章重点关注高风险、高技术领域的安全保障,特别是核设施、生物技术研发、以及外层空间活动所面临的安全挑战与法律规制。 --- 第四部分:公民、组织义务与法律责任 第十二章:公民、组织的权利与安全义务 法律的另一面是公民的权利保障。本章阐明了在国家安全活动中,公民和组织所享有的合法权利(如申诉权、监督权等),以及其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包括配合调查、保守秘密、安全报告的责任。 第十三章:国家安全监督与法律责任追究 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必须有明确的责任追究机制。本章细致梳理了违反《国家安全法》所应承担的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及民事赔偿责任。特别是对“明知他人从事危害国家安全活动而包庇不举者”的法律后果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 结语:法治护航下的安全未来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提供一本立足于实践、具备高度专业性的国家安全法律解读工具书。它不仅是对法律条文的简单罗列,更是对“总体国家安全观”在法治框架下如何落实的系统梳理。我们期望,通过本书的阅读,能使法律工作者、企业高管、高校师生及所有关心国家命运的民众,都能成为国家安全的积极维护者和坚实防线。安全无小事,法治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