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电池标准解析(美国、日本)

国外电池标准解析(美国、日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文涛,白桦,肖海清 编
图书标签:
  • 电池标准
  • 美国标准
  • 日本标准
  • 电池测试
  • 电池安全
  • 电池法规
  • 电池认证
  • 储能
  • 新能源
  • 电源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28239
版次:1
商品编码:1167686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44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国外电池标准解析(美国、日本)》解析了国外电池相关标准、法规31项,其中美国标准20项,日本工业标准(JIS)11项。

内容简介

  《国外电池标准解析(美国、日本)》是一本普及和介绍国外电池产品安全性要求与试验规范等标准体系现状的书籍,针对蓄电池、原电池、锂电池、电动车辆用电池的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标准,美国机动车工程师学会标准,日本工业标准等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解析。
  本书可供从事电池产品检测方法标准制定、研制的技术人员,提供有关电池产品检测方法标准的理论和实践借鉴;也可给相关管理人员、检测机构和大专院校的技术人员、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篇 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
多电池移动式计算装置用可再充电蓄电池(IEEE 1625 2008)
蜂窝电话可充电电池(IEEE 1725 2011)
第二篇 美国保险商实验室
锂蓄电池组(UL 1642 2012)
家用和商用蓄电池组(UL 2054 2011)
电力工具和电动、加热和照明器具中使用的锂离子电池系统(UL 2575 2011)
电动汽车用电池标准(UL 2580 2011)
第三篇 美国国家标准学会
便携式可充电电池和电池组总则和规范(ANSI C18��2M Part 1 2007)
便携式可再充电电池安全标准(ANSI C18��2M Part 2 2007)
便携式锂电池和电池组总则和规范(ANSI C18��3M Part1 2008)
便携式锂电池和电池组安全标准(ANSI C18��3M Part2 2011)
第四篇 美国机动车工程师学会
汽车蓄电池的寿命试验(SAE J240 2012)
蓄电池组(SAE J537 2011)
电动车辆蓄电池模组性能等级评定建议规程[SAE J1798 1997(R2008)]
电动车辆电池模块的寿命循环测试(SAE J2288 2008)
电力驱动电池组系统功能指南(SAE J2289 2008)
电动车蓄电池的振动测试(SAE J2380 2009)
电动和混合动力汽车推进电池系统安全性标准锂基可充电电池(SAE J2929 2013)
第五篇 日本工业标准
原电池概述(JIS C8500 2013)
锂电池的安全性(JIS C8513 2010)
水溶液电解质一次电池的安全要求(JIS C8514 2007)
原电池物理和电气规范(JIS C8515 2013)
包括碱性或其他非酸性电解液的二次电池和蓄电池
便携设备用二次锂电池和蓄电池(JIS C8711 2013)
便携设备用便携式密封二次电池及由其制成的蓄电池的安全
要求(JIS C8712 2006+ERRATUM 2 2010)
包括碱性或其他非酸性电解液的二次电池和蓄电池
密封便携式二次电池和蓄电池的机械试验(JIS C8713 2006)
便携式电子设备使用的可移动型锂离子二次电池和电池组的
安全试验(JIS C8714 2007)
电动车辆蓄电池充电效率试验方法(JIS D1303 2004)
电动道路车辆安全规范第1部分牵引用蓄电池
(JIS D5305 1 2007)
铁路车辆固定备用电源试验方法(JIS E6402 1999)

前言/序言


《电池安全与性能:国际视野下的技术前沿与市场解读》 内容概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当前全球电池技术发展的前沿动态、安全标准以及市场应用。作者基于扎实的行业研究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系统梳理了国际上在锂离子电池、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主流及新兴电池技术领域的技术突破、性能提升路径以及关键材料的研发进展。同时,本书重点关注电池产品在安全性方面的重要性,详细解读了国际主流电池安全测试标准,并分析了不同标准下的测试方法、判定依据及技术要求,旨在为电池行业从业者、科研人员、产品开发者及相关决策者提供权威、前瞻性的参考。 详细内容: 第一部分:电池技术革新与发展趋势 1. 锂离子电池的持续演进与下一代技术: 能量密度突破: 详细探讨高镍三元材料(NCM811、NCA等)的性能优化、结构稳定性提升以及成本控制策略。分析高电压锰酸锂、富锂锰基等材料体系的研究进展,以及其在提升能量密度方面的潜力与挑战。 硅基负极的广泛应用: 深入研究硅碳负极、氧化亚硅等不同形式硅基负极的技术难点(如体积膨胀、循环寿命等),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最新技术手段,包括纳米化、包覆、合金化等。分析硅基负极在提升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方面的关键作用。 固态电池的曙光: 系统介绍全固态锂电池(ASSB)的几种主要电解质类型,包括氧化物、硫化物和聚合物固态电解质。深入分析各类固态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界面稳定性、制备工艺及面临的挑战。探讨固态电池在安全性、能量密度和工作温度范围等方面的优势,以及其商业化路径。 钠离子电池的崛起: 阐述钠离子电池作为锂离子电池的潜在替代品的优势,包括成本低廉、资源丰富等。详细介绍钠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如层状氧化物、聚阴离子化合物、硬碳、合金类负极等)的研发进展,以及电解液体系的优化。分析钠离子电池在储能、低速电动车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其他新兴电池技术: 简要介绍金属空气电池、液流电池、镁离子电池等新兴电池技术的原理、关键技术瓶颈及发展潜力。 2. 电池关键材料的创新与突破: 正极材料: 深入分析钴酸锂(LCO)、三元材料(NCM/NCA)、磷酸铁锂(LFP)、锰酸锂(LMO)等主流正极材料的晶体结构、电化学性能、循环稳定性及成本效益。探讨新型正极材料(如高容量镍钴锰酸锂、富锂锰基材料)的研发方向,以及如何通过元素掺杂、表面改性、纳米化等手段优化其性能。 负极材料: 详细介绍石墨类负极(天然石墨、人造石墨)的性能优势与局限性,以及其改性技术。重点分析硅基负极的最新进展,包括纯硅、硅碳复合材料的技术挑战与解决方案。同时,对钛酸锂(LTO)在快充、长寿命应用中的特点进行阐述。 电解液与隔膜: 分析电解液溶质(如LiPF6、LiTFSI等)与溶剂(碳酸酯类、醚类等)的协同作用,以及添加剂在提升电池性能(如SEI膜稳定性、抗过充能力)中的关键作用。介绍高浓度电解液、离子液体电解液等新型电解液体系的研究。探讨新型隔膜材料(如陶瓷涂层隔膜、聚烯烃隔膜)在提高电池安全性和性能方面的作用。 连接技术与封装: 介绍电池PACK中的连接技术(如激光焊接、超声焊接)及其对电池内部阻抗和可靠性的影响。分析不同封装形式(软包、圆柱、方壳)的优缺点及适用场景。 第二部分:电池安全标准的全球对比与解析 1. 电池安全的重要性与风险分析: 热失控机理: 详细阐述锂离子电池热失控的发生机理,包括内短路、过充、过放、外部短路、高温暴露等诱因。 安全隐患与失效模式: 分析电池在生产、存储、运输、使用和回收等全生命周期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以及常见的失效模式(如鼓胀、漏液、冒烟、起火、爆炸)。 标准制定的必要性: 强调国际电池安全标准的建立对于保障消费者权益、规范市场行为、促进技术进步以及确保公共安全的关键作用。 2. 国际主流电池安全标准解析(非仅限于美国、日本,而是更广泛的国际视角): IEC/ISO 系列标准: IEC 62133 系列: 详细解读IEC 62133-1(镍体系电池)和IEC 62133-2(锂体系电池)的最新版本。重点分析其涵盖的测试项目,包括: 外部短路试验: 模拟电池在外部发生短路时的热稳定性。 冲击/振动试验: 模拟运输和使用过程中的机械应力。 热滥用试验: 模拟电池暴露在高温环境下的安全性。 挤压试验: 模拟电池在碰撞或挤压情况下的变形和安全性。 穿刺试验: 模拟电池内部发生意外穿刺的情况。 强制内部短路试验: 模拟电池内部发生随机性短路。 过充电试验: 模拟电池过度充电时的安全性。 强制放电试验: 模拟电池过度放电时的安全性。 跌落试验: 模拟电池在跌落过程中的机械强度和安全性。 IEC 62619: 适用于工业应用二次锂电池的安全要求。 IEC 62660 系列: 适用于电动道路车辆用二次锂离子电池组的安全要求。 UL (Underwriters Laboratories) 标准(美国): UL 1642: 适用于锂电池单元的安全标准。详细介绍其测试项目,与IEC 62133-2的异同点,特别是在过充、外部短路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UL 2054: 适用于家用和商用电池组的安全标准。 UL 2580: 适用于电动车用电池系统的安全标准。 UN 38.3 (Recommendations on the Transport of Dangerous Goods - Model Regulations): 专注于电池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性要求,涵盖振动、冲击、温度循环、短路、撞击/挤压、过充电、强制放电等8项试验,是电池产品获得国际运输许可的基础。 GB 标准(中国): GB 31241: 适用于便携式电子产品用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的安全要求。 GB/T 36246: 适用于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 3. 不同标准下的测试方法、判定依据与技术要求: 试验条件的细微差异: 深入比较不同标准在试验温度、电压、电流、持续时间、跌落高度、冲击力等关键参数上的差异。 合格判定标准: 详细阐述在各项测试中,电池需要满足的无起火、无爆炸、无电解液漏出、外壳温度不过高等具体判定依据。 技术要求与合规性: 分析标准背后的技术逻辑,以及如何通过电池设计、材料选择、制造工艺和BMS(电池管理系统)的配合来满足各项安全要求。 标准的协调性与差异性: 探讨不同国际标准的协调进展,以及企业在产品出口时如何应对标准差异带来的挑战。 第三部分:电池安全性能的优化与实践 1. 电池设计与材料选择中的安全考量: 正负极材料的安全属性: 分析不同正负极材料在热稳定性、析氧/析气倾向方面的差异,以及如何选择更安全的材料体系。 电解液的阻燃与热稳定性: 探讨阻燃电解液、高浓度电解液、固态电解质在提升电池安全性方面的作用。 隔膜的隔热与阻断功能: 分析陶瓷涂层隔膜、PTC(Posi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隔膜等在防止热失控蔓延中的作用。 隔热材料与阻燃结构设计: 介绍电池PACK内部的隔热材料应用,以及如何通过结构设计(如单体隔离、通风设计)来限制热失控的传播。 2. 电池管理系统 (BMS) 的安全功能: 监控与保护: 详细阐述BMS在电压、电流、温度等关键参数的实时监控,以及过充、过放、过温、过流、短路等异常情况下的保护策略。 均衡管理: 分析BMS的均衡功能如何维持单体电池的一致性,避免局部过充过放,延长电池寿命并提高安全性。 故障诊断与预警: 探讨BMS的故障诊断能力,以及如何提前预警潜在的安全风险。 热管理策略: 介绍BMS与热管理系统(主动/被动冷却)的协同工作,以维持电池在适宜温度范围内运行。 3. 制造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与安全保障: 关键工序的管控: 强调极片涂布、卷绕/叠片、电解液注液、化成、分容等关键工序的精度和洁净度要求,以避免微短路等隐患。 外观检查与电性能测试: 介绍生产过程中的外观缺陷检测(如鼓胀、划伤)和电性能一致性测试,确保出厂电池的质量。 全自动生产线与智能化检测: 分析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在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一致性、降低人为失误方面的作用。 第四部分:电池技术与市场趋势的互动 1. 驱动电池技术发展的市场需求: 电动汽车: 对高能量密度、长寿命、快充能力和高安全性的持续需求,推动了锂离子电池材料、结构和BMS技术的进步。 储能系统: 对大规模、长寿命、低成本和高安全性的储能解决方案的需求,推动了磷酸铁锂、钠离子电池等技术的发展。 消费电子: 对小型化、轻薄化、长续航和高可靠性的需求,促使电池技术不断革新。 2. 政策法规与行业标准的演变: 环保与安全法规: 分析各国日益严格的环保和安全法规对电池技术发展方向的影响。 标准更新与互认: 探讨国际标准的更新频率,以及各国在电池安全标准上的协调与互认趋势,对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性。 回收与再利用政策: 关注电池回收和梯次利用政策对电池全生命周期设计和材料选择的考量。 3. 未来展望: 下一代电池技术的商业化前景: 预测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技术在未来几年的市场渗透率和应用场景。 电池智能化与数字化: 探讨AI、大数据等技术在电池设计、制造、管理和回收等环节的应用,提升电池的智能化水平。 可持续发展与绿色电池: 强调电池行业在材料采购、生产制造、使用和回收全生命周期内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及推动绿色电池技术的重要性。 本书特点: 前瞻性: 紧密跟踪电池技术和安全标准的最新动态,提供具有高度参考价值的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系统性: 从技术原理、材料科学、安全标准到市场应用,构建了全面、深入的电池技术知识体系。 实用性: 针对电池行业从业者在研发、生产、质检、市场准入等环节面临的实际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和分析框架。 国际化视野: 广泛采纳国际前沿研究成果和主流标准,帮助读者理解全球电池技术格局和市场规则。 严谨性: 所有内容基于科学原理和权威数据,力求准确、客观,避免主观臆断。 《电池安全与性能:国际视野下的技术前沿与市场解读》是一部集理论深度、技术广度和实践价值于一体的电池领域权威著作,是所有致力于电池技术创新、产品开发、市场拓展及行业研究的专业人士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对电池行业充满热情,但缺乏专业背景的普通消费者。《国外电池标准解析(美国、日本)》这本书,以一种非常易于理解的方式,为我打开了电池安全世界的大门。过去,我购买电子产品时,只关注价格和功能,对电池的安全性知之甚少,偶尔也会听到一些电池爆炸的新闻,但总觉得离自己很遥远。然而,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真正意识到,我们日常使用的电池,背后有着如此复杂而严格的安全标准。书中对于不同类型电池(如手机电池、笔记本电脑电池、电动工具电池等)在美国和日本的安全性要求,都有详细的介绍。例如,在美国,UL认证的标志,现在在我眼中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标识,而是代表着产品通过了严苛的安全性测试。而在日本,JIS标准的严格性,也让我对日本製产品的品质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让我成为了一个更“懂行”的消费者,在选择产品时,我不再盲目,而是会更加关注产品的安全认证信息,也会更倾向于选择符合国际高标准的产品。这本书让我体会到了“标准”对于保障消费者权益的重要性,也让我对电池技术有了更科学、更理性的认识。

评分

坦白说,在阅读《国外电池标准解析(美国、日本)》之前,我对国际电池标准体系的认识非常模糊,甚至有些畏惧。总觉得那些晦涩难懂的条文,是遥不可及的技术壁垒。然而,这本书以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清晰和系统性,打消了我的疑虑。它将复杂的国际标准,分解成一个个易于理解的概念,并用生动的案例进行阐述。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不同标准之间相互联系的梳理,比如,如何理解美国UL标准与IEC(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之间的关系,以及日本JIS标准在借鉴国际标准基础上的本土化特征。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能够跳出单一标准的局限,更全面地认识整个国际电池标准体系的演变和发展。此外,书中关于标准更新的动态分析,也让我意识到,标准并非一成不变,我们需要保持持续的学习和关注。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获得了一张“国际通行证”,对于未来参与国际合作、进行技术交流,充满了信心。它让我明白,掌握标准,就是掌握主动权。

评分

在我看来,《国外电池标准解析(美国、日本)》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本关于“合规经营”的宝典。作为一名电池行业的资深从业者,我深知,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导致企业付出沉重的代价。特别是在进入海外市场时,对当地标准的理解和遵循,是能否成功的基石。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指引,帮助我们规避潜在的风险。它详细解析了美国和日本在电池安全、性能、电磁兼容性(EMC)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各项标准。例如,在美国,我们不仅需要关注UL标准,还需要了解FCC等关于电磁兼容性的要求。而在日本,JIS标准之外,还需要考虑PSE认证等电器安全法規。这本书通过对这些复杂标准的逐一解读,让我们能够对潜在的合规风险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提前采取相应的措施。它让我明白了,合规不仅仅是满足最低要求,更是赢得市场信任、树立品牌形象的关键。我将这本书视为我们在海外市场拓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参考,它为我们规避风险,稳步前行,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评分

作为一家跨国电池企业的市场营销人员,我每天都在与不同的市场打交道,而不同地区对电池产品的标准差异,是我工作中最大的挑战之一。《国外电池标准解析(美国、日本)》这本书,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救星”。它不仅仅提供了关于美国和日本电池标准的罗列,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剖析了这些标准背后的市场逻辑和消费者偏好。例如,我了解到,在美国市场,消费者普遍对产品安全性有着极高的要求,而UL认证体系的严谨性,正是满足了这一需求。而在日本市场,对于产品的可靠性、易用性以及环保性,都有着独特的侧重点。这本书帮助我理解了这些差异,并指导我如何根据不同市场的特点,调整我们的市场推广策略,突出产品的优势。比如,针对美国市场,我们可以强调产品的UL认证和卓越的安全性能;而针对日本市场,则可以突出产品的长寿命、低能耗以及环保特性。这种基于标准的市场洞察,让我能够更有效地与客户沟通,更精准地定位目标受众,从而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能够从标准的角度,更深入地理解全球电池市场。

评分

初见此书,便被其宏大的主题所吸引。作为一名长期活跃于电池研发一线工程师,深知标准的重要性。尤其在如今全球化浪潮下,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电池标准差异,无疑是我们在产品设计、生产制造以及市场准入过程中面临的巨大挑战。长期以来,我们总是习惯于依赖国内的标准,对于美国、日本等主要国际市场的电池标准,要么知之甚少,要么了解得零散且不成体系。这种信息不对称,不仅可能导致产品在海外市场遭遇不必要的延误,甚至在最坏的情况下,会付出巨大的代价。因此,当看到《国外电池标准解析(美国、日本)》这样一本专注于解决这一痛点的书籍时,我的内心是充满期待的。我期望它能成为我的“定海神针”,为我指明方向,帮助我清晰地理解这些关键市场的标准体系,了解其核心要求,洞察其发展趋势。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和方法,指导我们如何有效地进行标准的对比分析,如何根据不同市场的需求调整我们的产品设计和测试策略,从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这本书的出现,仿佛是一场及时雨,滋润了我心中久旱的沃土,让我看到了解决实际问题的希望。我相信,通过深入研读,我将能更自信地面对全球市场的挑战,为公司的国际化战略贡献更大的力量。

评分

在电池技术日益迭代的今天,标准的更新速度也随之加快,《国外电池标准解析(美国、日本)》这本书,恰恰抓住了这一重要趋势。它不仅仅是对现有标准的梳理,更是在一定程度上预见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绿色能源和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标准解析。例如,在对日本市场标准的解读中,我看到了其对电池回收、环境友好性等方面的考量,这与我们公司近年来大力推行的绿色制造理念不谋而合。同样,在美国市场,与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相关的标准,也在不断向着更高能量密度、更长寿命以及更优越的安全性能发展,而这本书对这些前沿标准的解析,无疑为我们未来的技术研发指明了方向。它让我了解到,仅仅满足当前的标准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提前布局,去理解和适应未来可能出现的标准。这种前瞻性的视角,对于我们保持技术领先性至关重要。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不同标准之间相互借鉴和融合的探讨,这让我意识到,标准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评分

作为一名电池行业的初创企业负责人,《国外电池标准解析(美国、日本)》这本书,对我而言,无疑是雪中送炭。在公司发展的初期,资源有限,每一步决策都至关重要。如何在高昂的认证费用和严格的标准要求下,找到一条可行的发展路径,一直是困扰我的难题。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为我指明了方向。它不仅清晰地阐述了美国和日本市场的电池标准,还提供了一些关于如何进行标准化测试、如何选择合适的认证机构以及如何优化产品设计以满足标准要求的实用建议。例如,书中关于如何对电池进行热失控测试、短路测试和跌落测试的详细说明,让我能够在家进行初步的验证,从而大大降低了直接送样测试的成本。此外,书中对于不同标准在成本效益方面的对比分析,也帮助我做出了更明智的资源分配决策。我相信,通过这本书的指导,我的公司能够更高效地应对国际市场的标准挑战,更稳健地迈向成功。

评分

阅读《国外电池标准解析(美国、日本)》的过程,对我而言,更像是一场深入的“实战演练”。我并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通过书中对各项标准的细致解读,将它们与我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例如,在处理客户关于电池寿命的投诉时,我常常会反思,这本书中关于循环寿命测试的标准是如何要求的?在进行新电池的安全性评估时,书中关于过充、过放、短路等场景的风险分析,又给了我怎样的启示?这本书让我能够更具象化地理解标准,并将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我不再将标准视为枯燥的文字,而是看作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比如,书中关于美国UL 2580标准在电动汽车电池方面的要求,以及日本TCF(技术委员会)在锂离子电池安全评估方面的细则,都为我在实际的研发和生产过程中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我工作中的一个“得力助手”,它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执行各项标准,从而提升我的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

评分

阅读《国外电池标准解析(美国、日本)》的体验,远比我预期的要来得更加深刻和富有启迪。我一直认为,对于任何一个技术领域,尤其是像电池这样涉及安全、性能和可靠性至关重要的行业,掌握其核心标准体系,就如同掌握了进入这个领域的“钥匙”。而这本书,恰恰为我们提供了一把能够开启美国和日本这两个关键市场大门的钥匙。它并非简单地罗列枯燥的标准条文,而是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对各项标准进行了详尽的解析。例如,在美国市场,我一直对UL认证的复杂流程感到困惑,这本书就清晰地阐述了UL 1642、UL 2054等标准在消费类电池和动力电池方面的具体要求,以及认证过程中的关键节点和注意事项。而在日本,JIS C 8711 等标准在电池安全性方面的严苛要求,也让我印象深刻。本书对这些日本标准进行了细致的解读,不仅解释了各项测试项目的目的,还分析了其背后的技术逻辑和安全考量。这种深入的剖析,让我能够不仅仅停留在“是什么”,更能理解“为什么”,从而更有效地将这些标准融入到我们的产品开发流程中。读完这本书,我感觉我对这两个市场的电池安全和性能评估有了更全面的认知,也为我们未来产品进入这两个市场,铺平了道路。

评分

作为一名电池材料供应商,我每天都在与各种电池的性能参数打交道,而对于终端产品的标准,我往往只了解冰山一角。《国外电池标准解析(美国、日本)》的出现,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看到了我们所提供的材料,如何在不同的国际标准体系中得到应用和验证。我一直好奇,为什么有些材料在某个市场表现出色,而在另一个市场却面临挑战。这本书详细解释了美国和日本在电池设计、材料特性、性能评估等方面的具体标准差异。例如,美国标准可能更侧重于电池的整体安全性,而日本标准可能在特定材料的性能衰减、循环寿命等方面有更精细的要求。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客户在不同市场的需求,从而更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提供符合当地标准的材料解决方案。例如,书中关于美国UL标准中对电解液阻燃性的要求,以及日本JIS标准对电池过充、过放保护的详细规定,都让我对材料的性能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我相信,有了这本书的指导,我将能够更精准地预判材料在不同市场标准下的表现,从而在与客户的沟通中,提供更专业、更有价值的建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