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SL 288-2014,替代SL 288-2003):水利工程施工监理规范 [Specifications for Construction Supervision of Water Resources Projects]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SL 288-2014,替代SL 288-2003):水利工程施工监理规范 [Specifications for Construction Supervision of Water Resources Project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编
图书标签:
  • 水利工程
  • 施工监理
  • 规范
  • 标准
  • SL288-2014
  • 水资源
  • 工程建设
  • 质量控制
  • 行业标准
  • 监理规范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ISBN:155170185
版次:1
商品编码:11678449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Specifications for Construction Supervision of Water Resources Projects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为加强对水利工程施工监理单位和监理人员施工监理活动的管理,规范监理工作,提高监理服务水平,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本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SL 288-2014,替代SL 288-2003):水利工程施工监理规范》适用于我国境内依法必须实行监理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施工监理,其他水利工程施工监理可参照施行。
  水土保持工程施工监理、机电及金属结构设备制造监理、水利工程建设环境保护监理等应分别依据相关专业监理规范开展监理工作。

目录

1 总则
2 术语
3 监理组织
3.1 监理单位
3.2 监理机构
3.3 监理人员

4 施工监理工作程序、方法和制度
4.1 基本工作程序
4.2 主要工作方法
4.3 主要工作制度

5 施工准备的监理工作
5.1 监理机构的准备工作
5.2 施工准备的监理工作

6 施工实施阶段的监理工作
6.1 开工条件的控制
6.2 工程质量控制
6.3 工程进度控制
6.4 工程资金控制
6.5 施工安全监理
6.6 文明施工监理
6.7 合同管理的其他工作
6.8 信息管理
6.9 工程质量评定与验收

7 缺陷责任期的监理工作
附录A 监理规划编制要点及主要内容
附录B 监理实施细则编制要点及主要内容
附录C 施工监理主要工作程序框图
附录D 监理报告编制要求及主要内容
附录E 施工监理工作常用表格

标准用词说明
条文说明

精彩书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SL 288-2014,替代SL 288-2003):水利工程施工监理规范》:
  4 预审承包人按有关安全规定和合同要求提交的专项施工方案、度汛方案和灾害应急预案。
  5 根据总监理工程师的安排核查施工图纸。
  6 审批分部工程或分部工程部分工作的开工申请报告、施工措施计划、施工质量缺陷处理措施计划。
  7 审批承包人编制的施工控制网和原始地形的施测方案;复核承包人的施工放样成果;审批承包人提交的施工工艺试验方案、专项检测试验方案,并确认试验成果。
  8 协助总监理工程师协调参建各方之间的工作关系;按照职责权限处理施工现场发生的有关问题,签发一般监理指示和通知。
  9 核查承包人报验的进场原材料、中间产品的质量证明文件;核验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的质量;复核工程施工质量;参与或组织工程设备的交货验收。
  10 检查、监督工程现场的施工安全和文明施工措施的落实情况,指示承包人纠正违规行为;情节严重时,向总监理工程师报告。
  11 复核已完成工程量报表。
  12 核查付款申请报表。
  13 提出变更、索赔及质量和安全事故处理等方面的初步意见。
  14 按照职责权限参与工程的质量评定工作和验收工作。
  15 收集、汇总、整理监理档案资料,参与编写监理月报,核签或填写监理日志。
  16 施工中发生重大问题或遇到紧急情况时,及时向总监理工程师报告、请示。
  17 指导、检查监理员的工作,必要时可向总监理工程师建议调换监理员。
  18 完成总监理工程师授权的其他工作。
  3.3.6 机电设备安装、金属结构设备安装、地质勘察和工程测量等专业监理工程师应根据监理工作内容和时间安排完成相应的监理工作。
  3.3.7 监理员应按照职责权限开展监理工作,其主要职责应包括下列各项:
  1 核实进场原材料和中间产品报验单并进行外观检查,核实施工测量成果报告。
  2 检查承包人用于工程建设的原材料、中间产品和工程设备等的使用情况,并填写现场记录。
  3 检查、确认承包人单元工程(工序)施工准备情况。
  4 检查并记录现场施工程序、施工工艺等实施过程情况,发现施工不规范行为和质量隐患,及时指示承包人改正,并向监理工程师或总监理工程师报告。
  5 对所监理的施工现场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巡视检查,依据监理实施细则实施旁站监理和跟踪检测。
  6 协助监理工程师预审分部工程或分部工程部分工作的开工申请报告、施工措施计划、施工质量缺陷处理措施计划。
  7 核实工程计量结果,检查和统计计日工情况。
  8 检查、监督工程现场的施工安全和文明施工措施的落实情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指示承包人纠正违规行为,并向监理工程师或总监理工程师报告。
  9 检查承包人的施工日志和现场实验室记录。
  10 核实承包人质量评定的相关原始记录。
  11 填写监理日记,依据总监理工程师或监理工程师授权填写监理日志。
  3.3.8 当监理人员数量较少时,总监理工程师可同时承担监理工程师的职责,监理工程师可同时承担监理员的职责。
  ……

前言/序言


现代工程管理与项目实施:项目全生命周期视角下的综合指南 本书旨在提供一套全面、深入的现代工程项目管理理论与实践框架,特别聚焦于项目从概念萌芽到最终交付并投入使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策略。它并非侧重于某一特定行业的技术规范,而是致力于构建一套普适性的、跨专业的管理方法论,以应对复杂工程项目在面对市场变化、技术迭代和法规环境变动时的挑战。 本书的核心理念在于将项目管理视为一个系统工程,强调规划的严谨性、执行的灵活性以及风险的预见性。全书内容结构围绕项目管理的五大过程组(启动、规划、执行、监控、收尾)展开,并深度融合了当前业界推崇的敏捷管理原则与精益思想。 第一部分:项目战略定位与启动(Foundation & Initiation) 本部分奠定了项目成功的基石。我们首先探讨了如何将工程项目目标与组织战略目标进行有效对齐。这不仅仅是任务分解,更是对“为什么做这个项目”的深刻理解。 1.1 需求工程与可行性研究的深化: 区别于传统仅关注技术指标的描述,本章侧重于多方利益相关者的需求识别、冲突管理与需求优先级的量化评估。我们详细分析了如何构建结构化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该报告必须涵盖技术、经济、社会影响(ESG考量)以及环境影响的综合评价体系。内容包括:目标设定框架(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 OKR)在工程项目中的应用、基于场景分析的基线确定、以及初始风险矩阵的构建。 1.2 组织架构与治理模型: 详细阐述了适用于复杂项目的组织结构设计,包括矩阵式、职能式和项目导向式结构的优劣势比较。重点介绍了项目治理委员会(Steering Committee)的设立原则、决策流程的标准化模板,以及项目经理(Project Manager, PM)与职能部门经理之间的权责边界界定。我们引入了“授权矩阵”(Delegation of Authority Matrix, DoA)的概念,以确保决策的效率和合规性。 第二部分:精益规划与资源优化(Lean Planning & Resource Optimization) 精准的规划是控制成本与进度的先决条件。本部分突破了传统的甘特图依赖,引入了现代排程技术与资源平衡算法。 2.1 范围、进度与成本的集成化管理: 深入探讨了工作分解结构(WBS)的构建标准,强调WBS不仅是任务的层级划分,更是合同条款和财务核算的基础。在进度管理方面,除了关键路径法(CPM),我们详细介绍了基于不确定性的概率排程技术(如蒙特卡洛模拟),用以预测不同风险情景下的完工日期范围。成本控制部分,介绍了挣值管理(Earned Value Management, EVM)的深度应用,并给出了超过20种偏差分析(Variance Analysis)的实用工具和报告模板。 2.2 资源分配与供应链协同: 本章聚焦于人力、设备和物料的优化配置。内容涵盖:资源负荷均衡的优化算法、虚拟资源池的概念、以及大型项目供应链的集成化管理模型。 我们分析了“看板系统”(Kanban System)在物料流动管理中的应用,以减少现场库存积压和等待时间,体现了精益思想在现场管理中的落地实践。 第三部分:执行、质量与绩效监控(Execution, Quality & Performance Monitoring) 执行阶段是项目价值实现的核心。本部分强调过程的标准化、质量的内建化以及绩效的实时反馈。 3.1 过程执行与变更控制: 详细描述了高效的项目执行流程,包括任务交接的标准SOP(标准操作程序)。变更管理体系被视为控制项目范围蔓延的关键。本章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变更请求(Change Request, CR)处理流程,包括影响分析(Impact Analysis)、审批层级设定以及对项目基准的正式修订程序,确保所有变更都有据可查、有度可控。 3.2 质量保证(QA)与质量控制(QC)的系统构建: 本书将质量管理视为预防性活动,而非事后检验。我们系统介绍了全面质量管理(TQM)在工程项目中的应用,强调PDCA循环的持续应用。内容包括:质量审计的计划与执行、缺陷预防机制的设计、以及基于统计过程控制(SPC)的质量趋势分析方法,用以识别早期质量漂移的信号。 3.3 绩效度量与项目沟通管理: 强调“度量什么,就管理什么”。本部分提供了构建项目绩效指标(KPIs)体系的方法论,涵盖进度绩效指数(SPI)、成本绩效指数(CPI)的高级应用,以及面向高层管理者的“仪表盘”式报告构建指南。沟通管理部分,侧重于建立多层级、多频次的沟通矩阵,以应对分散式团队和跨文化协作的挑战。 第四部分:风险、采购与收尾的稳健策略(Risk, Procurement & Robust Closure) 收尾阶段的管理往往被忽视,本书特别强调在项目收尾阶段进行全面的知识沉淀和风险回顾。 4.1 综合风险管理框架: 本书采纳了前瞻性的风险应对策略。在风险识别阶段,引入了“黑天鹅事件”的情景推演。风险应对措施部分,不仅涵盖规避、转移、减轻,更重点阐述了机会(Opportunities)的管理,即将潜在正面风险转化为实际收益的策略。风险登记册(Risk Register)的维护与监控周期被标准化。 4.2 采购与合同管理实务: 详细区分了不同类型的采购策略(如设计-采购-施工DBC、交钥匙EPC等)及其对应的合同类型(固定总价、成本补偿、激励合同)。本章提供了合同谈判的关键要素清单、履约保函的有效性审查流程,以及供应商绩效的量化评估模型,确保采购环节的透明度和效益最大化。 4.3 知识转移与项目收尾: 收尾不仅仅是签发最终验收文件。本书强调经验教训(Lessons Learned)的结构化采集、文档的归档与知识库的更新。内容包括:最终财务结算的流程、合同收尾清单(Contract Closure Checklist)、以及如何有效地将项目成果平稳移交给运营维护团队,实现从“项目”到“资产”的平稳过渡。 本书的读者对象是工程项目总承包商的项目经理、业主方的项目管理办公室(PMO)人员、资深工程师、以及致力于提升项目管理成熟度的企业高层管理者。它提供的是一套跨越行业界限的、面向复杂性挑战的现代工程管理蓝图。

用户评价

评分

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套规范在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层面所体现出的“人文关怀”与“行业自律”的并重。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文件,更像是一部行业行为准则的升级版。其中关于监理人员继续教育、专业轮训的建议,以及对新技术、新工艺学习的强制要求,体现了国家层面希望提升整个行业知识更新速度的决心。此外,对于监理人在处理突发事件(如恶劣天气影响下的紧急抢险)时的应急响应和报告机制的细化,也十分到位。这清晰地表明,监理工作早已超越了简单的“监督”,而是一个需要高度专业判断和快速反应能力的复杂角色。老一辈的监理人或许会觉得有些条款显得“过于繁琐”,但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了高度结构化管理环境的后来者来说,这种明确的指引,恰恰是避免职业风险和提升工作效率的关键。它让我们知道,在关键时刻,我们所依据的流程是经过深思熟虑、并被纳入国家标准的。

评分

这本规范的更新换代,某种意义上是对我国水利建设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正式确认。它不再满足于“能用就好”的粗放标准,而是朝着“精品工程”的方向迈进。我注意到,新标准在环境影响和水土保持监理的独立性和重要性上,给予了前所未有的权重。以往这些内容常常被压缩在某一章节的附录中,但现在,它们被提升到与主体结构监理同等重要的地位,并且对第三方检测的独立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反映了社会对绿色水利、生态优先理念的日益重视。对于像我这样负责河流生态修复项目的监理人员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清晰的、可操作的框架,去量化评估那些原本难以量化的生态效益指标。它让监理工作真正走向了科学化、系统化,也预示着未来水利工程的竞争,将是监理能力和技术整合能力的全面较量。这本规范,就是这场较量的入场券和裁判手册。

评分

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本书对现场实践的影响,那一定是“精细化”。过去,我们在处理一些隐蔽工程的验收时,往往依赖于经验丰富的老师傅的“手感”和目测。这本规范则系统性地将这些经验性的判断转化为可量化的技术指标和验收标准。例如,对于土石坝填筑的压实度测试,新标准对取样位置的随机性和测试仪器的校准要求,比过去严苛了不止一个数量级。这让监理工作不再是“差不多就行”的艺术,而是必须遵循科学数据的严谨学科。这种对细节的执着,对于提升我国水利基础设施的持久性至关重要,毕竟水利工程的寿命往往是以五十年甚至百年计算的。我翻阅那些关于防渗墙和止水结构的章节时,深感编者组的用心,他们似乎把过去十年来所有在验收环节暴露出来的典型质量通病,都一一进行了针对性的规范升级。这使得我们基层人员在面对施工方提出的、看似合理的“变通”方案时,有了更坚实的理论依据去说“不”。

评分

这本规范的出现,简直是为我们这些常年奔波在水利工程一线的监理工程师们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首先最直观的感受是,它对“过程控制”的强调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过去我们可能更侧重于最终的验收和结果的符合性,但现在的要求明显更加前瞻和细致,要求我们从设计交底的那一刻起,就要将“可监理性”作为重要的考量因素。比如,对于新型材料的进场检验,新标准里给出的技术指标和抽检频率,比旧版要严谨得多,这无疑大大提升了工程的内在质量。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信息化手段在监理工作中的应用指导,虽然具体的软件操作没有赘述,但它明确了数据采集、共享和分析的必要性,这对于大型、复杂的流域治理项目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想象一下,如果能将实时监测数据与监理报告无缝对接,那将彻底改变我们过去那种依赖纸质记录和滞后分析的工作模式。这种前瞻性的思维,让人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本操作手册,更是一份行业进步的路线图。它迫使我们必须从“检查员”的角色,向“质量策划者和风险管理者”的角色转变,这对年轻一代的监理人员来说,是极好的专业洗礼。

评分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本书在处理“多方协作”和“责任界定”方面的深化,可以说是恰逢其时。当前的水利工程,往往涉及众多参建单位,从设计院到施工方,再到地方水务部门,各方的接口和沟通成本极高。旧标准在这方面的描述相对笼统,常常导致出现问题时,责任互相推诿的灰色地带。而新规范在这部分着墨甚多,它非常清晰地界定了监理人在不同阶段的“建议权”、“否决权”以及“告知义务”的边界。特别是针对变更设计管理流程的重构,使得任何偏离原批复方案的行为,都必须经过一套标准化的、可追溯的审批链条。我个人认为,这对于遏制工程中常见的“边干边批”的陋习有着强力的制度约束作用。记得有一次一个涵洞基础出现了轻微地质异常,如果按照以前的流程,可能就是施工队私下加深挖方,然后口头汇报了事。但现在,光是现场情况的影像取证、专家意见的临时会商记录,以及监理工程师对风险等级的评定,就足以构成一个完整的决策档案,这不仅保护了项目经理,更重要的是保障了国家投资的安全性。

评分

是正版,不错!!!!!!!

评分

书是好书,但是作为国家规范的很实用,但是书本价格应该降低

评分

差点忘了评价,是正版的,实用价值大

评分

不错。

评分

好好好。专业书籍!必备资料。。

评分

东西很不错,确实是正品

评分

评分

书收到了,正版,正适合现在我用。

评分

不错不错哈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