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內容簡介
《皮膚外科學(第2版)》共分3篇26章,100餘萬字。相比初版而言,新版增加瞭新觀念、新方法和新技術,包括皮膚CT、皮膚超聲在內的皮膚病影像學的內容,減少瞭部分以傳統皮膚內科治療為主的疾病種類,增加瞭部分以皮膚外科治療為主的疾病種類,並從實用性齣發著重強調治療學的內容。特彆是針對國內蓬勃發展的激光醫學和注射美容醫學,大幅增加瞭激光醫學的內容,詳解各類激光的實際應用,以及各種注射美容和便於皮膚外科開展的小型美容手術。
《皮膚外科學(第2版)》內容豐富、資料翔實、圖文並茂,配有彩圖和實例照片上韆幅,可供皮膚科、美容科及相關科室醫師參考使用。
目錄
上篇 皮膚外科總論
第一章 皮膚外科學概論
第一節 皮膚外科學的定義及範圍
第二節 皮膚外科學的發展簡史及展望
第三節 皮膚外科學與相關學科之間的關係
第四節 人體皮膚美學與皮膚外科學
第二章 皮膚解剖學和生理學特點
第一節 皮膚的組織結構
第二節 皮膚的生理功能
第三節 皮膚的老化
第三章 皮膚組織病理
第一節 皮膚組織病理的基本變化
第二節 皮膚活體組織檢查技術
第三節 甲活檢應用技術
第四章 皮膚外科的醫療風險及防範
第一節 皮膚外科的特點和對醫師的要求
第二節 皮膚外科手術協議書的簽訂
第三節 皮膚外科醫療風險評估及防範
第五章 皮膚外科攝影及資料管理
第一節 皮膚外科的攝影原則及技巧
第二節 皮膚外科的資料管理
第六章 皮膚外科診斷學
第一節 皮膚外科的常見臨床錶現
第二節 皮膚外科的診斷
第三節 皮膚外科超聲診斷
第四節 皮膚外科斷層顯像診斷
第五節 皮膚無創檢測技術
第六節 皮膚外科的治療選擇和術前評估
中篇 皮膚外科技術
第七章 皮膚外科手術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術
第一節 無菌術
第二節 常用手術器械的使用方法
第三節 皮膚外科的手術操作和基本技巧
第四節 皮膚外科手術的基本原則
第八章 皮膚外科的麻醉常用方法
第一節 皮膚外科麻醉前的準備
第二節 局部麻醉
第三節 腫脹麻醉
第四節 區域阻滯麻醉
第五節 蛛網膜下腔阻滯麻醉
第六節 硬膜外組織麻醉
第七節 全身麻醉
附:2010年美國心髒病學會心肺復蘇指南
第九章 皮膚外科常用整形技術
第一節 皮膚軟組織擴張術
第二節 皮膚遊離移植技術
第三節 局部皮瓣移植技術
第四節 自體脂肪移植技術
第五節 吻閤神經血管的遊離移植技術
第十章 Mohs顯微描記手術
第一節 Mohs顯微描記手術發展簡史
第二節 Mohs顯微描記手術基本原理
第三節 Mohs顯微描記手術適應癥
第四節 Mohs顯微描記手術硬件設施的準備
第五節 Mohs顯微描記手術步驟
第六節 Mohs顯微描記手術在中國
第十一章 皮膚外科常用物理治療技術
第一節 高頻電外科治療
第二節 射頻電波刀
第三節 微波治療儀
第四節 冷凍技術
第五節 淺層X綫
第六節 颳除術
第七節 局部封閉技術
第八節 注射外科技術常用治療方案
第九節 外科引流
第十節 皮膚磨削術和現代微晶磨削術
第十一節 紫外綫治療技術
第十二章 護膚品在皮膚外科的應用
第一節 護膚品的概述
第二節 護膚品的應用
第十三章 常見皮膚美容外科手術
第一節 眼部美容術
第二節 麵部除皺術
第三節 鼻部美容術
第四節 眉美容術
第五節 耳部美容術
第六節 口腔麵頰美容術
第七節 體錶文身去除手術
第八節 毛發移植術
第九節 吸脂術及自體脂肪填充術
第十節 肉毒毒素注射技術
第十一節 注射填充技術
第十二節 文飾美容術
第十四章 醫用激光的臨床應用及儀器介紹
第一節 激光醫學發展史
第二節 激光的作用機製及特性
第三節 各型醫用激光器的分類選擇
第四節 光子技術和脫毛術
第五節 光動力療法
第六節 新型激光及新型激光器的臨床應用
第七節 常見皮膚疾病的激光治療
第八節 激光的風險控製與防護
第九節 激光治療的不良反應、並發癥及其處理對策
下篇 皮膚外科疾病及治療
第十五章 皮膚腫瘤
第一節 皮膚腫瘤的概論
第二節 常見皮膚良性腫瘤的診斷及治療
第四節 常見皮膚惡性腫瘤的診斷及治療
第五節 惡性黑素瘤
第十六章 血管性皮膚病、血管瘤和脈管畸形
第一節 皮膚血管瘤及脈管畸形的概念和分型
第二節 血管腫瘤
第三節 脈管畸形
第四節 靜脈麯張綜閤徵
第五節 毛細血管擴張癥
第十七章 皮膚附屬器疾病的外科治療
第一節 痤瘡
第二節 酒渣鼻
第三節 皮脂腺增生
第四節 毛囊閉鎖三聯癥
第五節 腋臭
第六節 臭汗癥
第七節 多毛癥
第八節 甲床錶皮囊腫
第九節 甲床瘤
第十節 甲溝炎
第十八章 常見皮膚細菌感染性疾病
第一節 毛囊炎
第二節 癤與癰
第三節 丹毒、蜂窩組織炎
第四節 臁瘡
第十九章 常見病毒性皮膚病
第一節 尋常疣、尖銳濕疣
第二節 傳染性軟疣
第三節 疣狀錶皮發育不良
第四節 鮑溫樣丘疹病
第二十章 常見真菌感染性皮膚病
第一節 甲真菌病
第二節 麯黴病
第三節 隱球菌病
第四節 毛黴病
第五節 著色芽生菌病
第六節 暗色絲孢黴病
第七節 透明絲孢黴病
第八節 足菌腫
第九節 放綫菌病
第二十一章 麻風康復外科治療
第一節 麻風周圍神經損害的錶現及其防治
第二節 麻風畸殘發生機理及臨床錶現
第三節 麻風康復外科基礎
第四節 麵部畸形的康復外科治療
第五節 手部畸形的康復外科治療
第六節 足部畸形的康復外科治療
第七節 截肢與康復
第二十二章 瘢痕
第一節 瘢痕的概念
第二節 瘢痕的形成機製
第三節 瘢痕分類及臨床錶現
第四節 瘢痕的預防和治療
第五節 瘢痕研究進展及展望
第二十三章 難治性皮膚疾病的外科治療
第一節 體錶巨大黑色素痣的手術治療
第二節 著色性乾皮病
第三節 外陰硬化萎縮性苔蘚
第四節 皮膚非結核分枝杆菌病
第五節 半側顔麵萎縮手術治療
第六節 脛前粘液水腫
第七節 壞疽性膿皮病
第八節 白癜風及其治療後的色差問題
第九節 巨大皮角
第十節 變應性皮膚血管炎
第十一節 壞死性筋膜炎
第十二節 結節病
第十三節 瞼黃瘤
第十四節 難治性潰瘍
第二十四章 中醫皮膚外科和中醫美容
第二十五章 皮膚外科並發癥及其處理
第一節 手術常見並發癥
第二節 術後切口並發癥
第三節 其他並發癥
第二十六章 皮膚外科護理
第一節 皮膚外科護理常規
第二節 皮膚外科基本護理操作技術
第三節 皮膚外科術前護理
第四節 皮膚外科術後護理
索引
《皮膚外科學》(第2版)
目 錄
上篇 皮膚外科總論
第一章 皮膚外科學概論
第一節 皮膚外科學的定義及範圍
第二節 皮膚外科學的發展簡史及展望
第三節 皮膚外科學與相關學科之間的關係
第四節 人體皮膚美學與皮膚外科學
第二章 皮膚解剖學和生理學特點
第一節 皮膚的組織結構
第二節 皮膚的生理功能
第三節 皮膚的老化
第三章 皮膚組織病理
第一節 皮膚組織病理的基本變化
第二節 皮膚活體組織檢查技術
第三節 甲活檢應用技術
第四章 皮膚外科的醫療風險及防範
第一節 皮膚外科的特點和對醫師的要求
第二節 皮膚外科手術協議書的簽訂
第三節 皮膚外科醫療風險評估及防範
第五章 皮膚外科攝影及資料管理
第一節 皮膚外科的攝影原則及技巧
第二節 皮膚外科的資料管理
第六章 皮膚外科診斷學
第一節 皮膚外科的常見臨床錶現
第二節 皮膚外科的診斷
第三節 皮膚外科超聲診斷
第四節 皮膚外科斷層顯像診斷
第五節 皮膚無創檢測技術
第六節 皮膚外科的治療選擇和術前評估
中篇 皮膚外科技術
第七章 皮膚外科手術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術
第一節 無菌術
第二節 常用手術器械的使用方法
第三節 皮膚外科的手術操作和基本技巧
第四節 皮膚外科手術的基本原則
第八章 皮膚外科的麻醉常用方法
第一節 皮膚外科麻醉前的準備
第二節 局部麻醉
第三節 腫脹麻醉
第四節 區域阻滯麻醉
第五節 蛛網膜下腔阻滯麻醉
第六節 硬膜外組織麻醉
第七節 全身麻醉
附:2010年美國心髒病學會心肺復蘇指南
第九章 皮膚外科常用整形技術
第一節 皮膚軟組織擴張術
第二節 皮膚遊離移植技術
第三節 局部皮瓣移植技術
第四節 自體脂肪移植技術
第五節 吻閤神經血管的遊離移植技術
第十章 Mohs顯微描記手術
第一節 Mohs顯微描記手術發展簡史
第二節 Mohs顯微描記手術基本原理
第三節 Mohs顯微描記手術適應癥
第四節 Mohs顯微描記手術硬件設施的準備
第五節 Mohs顯微描記手術步驟
第六節 Mohs顯微描記手術在中國
第十一章 皮膚外科常用物理治療技術
第一節 高頻電外科治療
第二節 射頻電波刀
第三節 微波治療儀
第四節 冷凍技術
第五節 淺層X綫
第六節 颳除術
第七節 局部封閉技術
第八節 注射外科技術常用治療方案
第九節 外科引流
第十節 皮膚磨削術和現代微晶磨削術
第十一節 紫外綫治療技術
第十二章 護膚品在皮膚外科的應用
第一節 護膚品的概述
第二節 護膚品的應用
第十三章 常見皮膚美容外科手術
第一節 眼部美容術
第二節 麵部除皺術
第三節 鼻部美容術
第四節 眉美容術
第五節 耳部美容術
第六節 口腔麵頰美容術
第七節 體錶文身去除手術
第八節 毛發移植術
第九節 吸脂術及自體脂肪填充術
第十節 肉毒毒素注射技術
第十一節 注射填充技術
第十二節 文飾美容術
第十四章 醫用激光的臨床應用及儀器介紹
第一節 激光醫學發展史
第二節 激光的作用機製及特性
第三節 各型醫用激光器的分類選擇
第四節 光子技術和脫毛術
第五節 光動力療法
第六節 新型激光及新型激光器的臨床應用
第七節 常見皮膚疾病的激光治療
第八節 激光的風險控製與防護
第九節 激光治療的不良反應、並發癥及其處理對策
下篇 皮膚外科疾病及治療
第十五章 皮膚腫瘤
第一節 皮膚腫瘤的概論
第二節 常見皮膚良性腫瘤的診斷及治療
第四節 常見皮膚惡性腫瘤的診斷及治療
第五節 惡性黑素瘤
第十六章 血管性皮膚病、血管瘤和脈管畸形
第一節 皮膚血管瘤及脈管畸形的概念和分型
第二節 血管腫瘤
第三節 脈管畸形
第四節 靜脈麯張綜閤徵
第五節 毛細血管擴張癥
第十七章 皮膚附屬器疾病的外科治療
第一節 痤瘡
第二節 酒渣鼻
第三節 皮脂腺增生
第四節 毛囊閉鎖三聯癥
第五節 腋臭
第六節 臭汗癥
第七節 多毛癥
第八節 甲床錶皮囊腫
第九節 甲床瘤
第十節 甲溝炎
第十八章 常見皮膚細菌感染性疾病
第一節 毛囊炎
第二節 癤與癰
第三節 丹毒、蜂窩組織炎
第四節 臁瘡
第十九章 常見病毒性皮膚病
第一節 尋常疣、尖銳濕疣
第二節 傳染性軟疣
第三節 疣狀錶皮發育不良
第四節 鮑溫樣丘疹病
第二十章 常見真菌感染性皮膚病
第一節 甲真菌病
第二節 麯黴病
第三節 隱球菌病
第四節 毛黴病
第五節 著色芽生菌病
第六節 暗色絲孢黴病
第七節 透明絲孢黴病
第八節 足菌腫
第九節 放綫菌病
第二十一章 麻風康復外科治療
第一節 麻風周圍神經損害的錶現及其防治
第二節 麻風畸殘發生機理及臨床錶現
第三節 麻風康復外科基礎
第四節 麵部畸形的康復外科治療
第五節 手部畸形的康復外科治療
第六節 足部畸形的康復外科治療
第七節 截肢與康復
第二十二章 瘢痕
第一節 瘢痕的概念
第二節 瘢痕的形成機製
第三節 瘢痕分類及臨床錶現
第四節 瘢痕的預防和治療
第五節 瘢痕研究進展及展望
第二十三章 難治性皮膚疾病的外科治療
第一節 體錶巨大黑色素痣的手術治療
第二節 著色性乾皮病
第三節 外陰硬化萎縮性苔蘚
第四節 皮膚非結核分枝杆菌病
第五節 半側顔麵萎縮手術治療
第六節 脛前粘液水腫
第七節 壞疽性膿皮病
第八節 白癜風及其治療後的色差問題
第九節 巨大皮角
第十節 變應性皮膚血管炎
第十一節 壞死性筋膜炎
第十二節 結節病
第十三節 瞼黃瘤
第十四節 難治性潰瘍
第二十四章 中醫皮膚外科和中醫美容
第二十五章 皮膚外科並發癥及其處理
第一節 手術常見並發癥
第二節 術後切口並發癥
第三節 其他並發癥
第二十六章 皮膚外科護理
第一節 皮膚外科護理常規
第二節 皮膚外科基本護理操作技術
第三節 皮膚外科術前護理
第四節 皮膚外科術後護理
索引
精彩書摘
二、自體遊離皮片的種類
1.根據皮片的厚度劃分 可分為刃厚皮片、中厚皮片、全厚皮片和含真皮下血管網皮片,詳細內容參看皮膚移植的解剖學基礎。近年來還研究齣一種培養細胞皮片,它是用異體或自體皮膚的上皮細胞經過體外組織培養形成細胞皮片,為遊離皮片移植技術的開展提供瞭新的途徑和方法。(圖9-2-1)
圖9-2-1 各種厚度皮片示意圖
2.按皮片的形態劃分 可分為整片植皮、篩狀植皮、條形植皮、網狀植皮、郵票狀、小片狀與點狀植皮等。
三、遊離植皮術操作
(一)遊離皮片製備的選擇要求
1)有計劃的選用供皮區,避開感染竈、選取不重要部位等作為供皮區,頭皮也可反復取韌厚皮。注意針對特殊病情患者,如全身性紅皮病,也可取紅皮病處韌厚、中厚或全厚皮,以修復更急迫的病竈,如潰瘍等。
2)應與受皮區色澤接近。
3)供皮區應選擇較隱蔽且較易縫閤的部位。
(二)供皮區術前準備
1)術前1日需將供皮區毛發剃淨並予以清潔,剃毛時注意勿颳破皮膚。小兒供皮區可不颳毛,洗淨即可。
2)術前消毒用1‰氯已定消毒兩次,或用1%碘酒及70%~75%乙醇先後各消毒一次。
3)麻醉可采用針刺麻醉或局部麻醉。采用局部麻醉時,0.25%~0.5%普魯卡因每100ml中可加入0.1%腎上腺素0.1~O.2ml,以減少滲血。當用鼓式取皮機取皮時,麻藥應從供皮部位周圍注入,不應直接在供皮區內穿刺,以免從針眼漏齣藥液影響膠水粘著。
(三)皮片的切取方法
1.薄片皮片的切取法 用徒手取皮刀(圖9-2-2)、保安刀片(即颳須刀片用止血鉗夾上,(圖9-2-3)及剃頭刀(圖9-2-4)均可。手術者右手持刀,左手固定好皮膚的一端,助手固定好另一端,使皮膚綳緊以免切取皮片時滑動。手術者使刀與皮膚約成15°角,輕輕均勻地拉動切取皮膚。皮片的厚度以透過皮片隱約可見刀片或所取下的皮片深麵有一層薄白色的真皮組織即可(圖9-2-5)。為瞭獲得厚薄均勻的皮片,應注意:刀片與皮膚的角度應均勻,角度的變化會使所取皮片厚薄不均;刀片鋒利時切取的皮片易均勻,厚度易控製。
2.中厚皮片切取法
(1)目前常用的器械有鼓式取皮機、電動取皮機,風動取皮機及輥軸刀。皮膚外科應用皮片一般較小,故用取皮刀即可。
(2)以鼓式取皮機(圖9-2-6)切取的皮片較好。優點是厚薄均勻,麵積較大。其操作方法如下:
1)供皮區消毒、鋪手術巾及麻醉成功後,用紗布蘸乙醚擦洗皮膚及鼓麵,將油垢去除乾淨,再用醫用膠水均勻地塗在供皮區及鼓麵上,注意鼓的前端亦應塗上少許膠水。
2)待2~3分鍾,膠水乾後,手術者左手持鼓,右手持刀柄,將鼓的前端輕壓在擬切取的皮膚一端,使鼓的前麵、端麵與皮膚密切接觸,約2~3分鍾。
3)慢慢將鼓麵嚮前上方轉動,使在鼓的前端有少許皮膚翹起,再把刀落下(圖9-2-7),緩慢均勻地拉動刀柄,切入皮膚。在切取皮膚的同時,應將鼓麵嚮前上方轉動,最後將鼓的尾端略抬起切斷。
4)為瞭獲得長條皮片,可以在取完一鼓後不切斷皮片,把鼓取下,於皮膚遠側塗上膠水再連續切取(圖9-2-8)即可獲得40cm長的條形皮片。取“T”型或“L”型皮片時,按圖(圖9-2-9)切取“I”,但不切斷皮片,再切取“Ⅱ”即可得“T”型或“L”型皮片。這兩種皮片主要是用於手背切痂後創麵的覆蓋,以減少縫接及瘢痕。
5)注意事項:①為瞭減少刀片架與皮膚的摩擦,可在刀片蓋上塗少量石蠟油,但切忌將油與鼓麵接觸,以免鼓麵失去粘力緻取皮失敗;②為瞭使取下的皮片厚度適當,除事先調好刻度外,應在切取皮片時經常注意觀察皮膚的厚度,並隨時予以調整。刀片的鋒利程度及轉動鼓麵時用力大小均可影響皮片的厚度。即刀片快或轉動鼓麵時用力小,則皮片薄;反之則厚;③在取皮過程中,助手應注意鼓麵兩側的皮膚,如被拉起,應用止血鉗輕輕將其壓下,以防切至皮下,但又不宜壓迫過重,緻皮膚與鼓麵分離造成脫鼓,切皮失敗;④在凹陷部位如胸部取皮時,可在皮下先注入等滲鹽水或低濃度普魯卡因,使凹陷部位充滿變平後再切取;⑤將皮片從鼓麵上取下來時,應注意去掉皮片上的膠水膜,以免皮片因膠水膜皺縮成團不能很好地展開,影響利用。去掉皮片上膠水膜的方法有:一是在鼓麵的一端先掀起少許皮片,用蚊氏鉗去掉部分皮片上的膠水膜使其滾成球狀,再用此膠水膜形成的球粘去皮片上的其餘膠水膜,邊粘邊撕下皮片,直到皮片完全從鼓麵上取下;另一方法是把皮片從鼓麵上取下後,放在等滲鹽水中浸泡片刻,再用紗布輕輕擦去膠水膜。前者較後者簡便有效;⑥為瞭減少齣血,在肢體部位取皮時可以先上驅血帶或(及)止血帶。
6)膠紙取皮法:市上售有取皮用雙麵膠紙,主要用於鼓式取皮機。其操作方法如下:①供皮部位與鼓麵的脫垢方法同前,仍用乙醚;②先取齣雙麵膠紙,去掉一層覆蓋在膠上的臘紙。再將膠紙均勻平貼於鼓的錶麵,令其黏附無氣泡,再去掉膠紙錶麵的另一層臘紙,在鼓的前端亦應有膠紙附著;③將載有膠紙的鼓麵按膠水取皮法操作即可取下中厚皮片;④注意事項:在調皮片厚度時應減去膠紙的厚度,否則皮片厚度會不理想,為瞭可靠起見,在取下少許皮片後,視其厚度再調節一次皮片厚度盤,便可取下滿意的中厚皮片。
該方法比膠水法省時間,但有時黏附不夠牢固。
(3)電動取皮機的操作方法如下:電動取皮機的構造主要包括兩部分。一為有柄的切皮器,前端有調節皮片厚度的刻度裝置;一為馬達,有電綫與切皮器相連,以帶動刀片左右迅速擺動切取皮片。
操作方法較為簡便,切取迅速,可縮短手術時間。先在供皮區及切皮機上塗一層石蠟油,手持切皮機壓於供皮區上,當馬達開動後,嚮前推進,即可切取寬約7.5cm的皮片,其長度依供皮區及需要而定。
3.全厚皮片切取法 先以1%亞甲藍在供皮區劃齣所需皮片的形狀。在亞甲藍標注區域外緣,按皮紋方嚮劃一梭形,其長軸盡量與皮紋平行。供皮區應盡量選擇與植皮區色澤和質地相似、隱蔽、易於直接拉攏縫閤的部位,麵積小者多取上臂內側、鎖骨上、鎖骨下、耳後等區,麵積大者多取側胸、下腹、腋下等部位(圖9-2-10①)。切取全厚皮片時,助手應將局部皮膚嚮外撐開,以增加其張力。依梭形綫切開(圖9-2-10②),深及真皮,但不切入皮下脂肪。然後用鈎針(或穿過一縫綫)牽引一端(圖9-2-10③),助手用二鈎針將切口嚮外牽引,可見一層白色縴維粘連於皮下組織,以銳利刀片依此白色縴維層淺麵剝離。切取完畢後,供皮區創麵應為一層白色縴維所覆蓋,且不應有較大的齣血點。為瞭防止切穿皮片,必須密切注意切開白色縴維層時,不可過淺;並可用濕紗布握住皮片一端,將食指置於切取的部位,切取時術者即可直接感覺到皮片的厚薄(圖9-2-10④)。皮片切下後,縫閤供皮區(圖9-2-10⑤),如所取皮片有脂肪組織附著,則應細心地用剪刀修除,但應防止剪破皮片(圖9-2-10⑥)。
圖9-2-10 全厚皮皮切取法
4.保留真皮下血管網皮片采取法 先按所需皮片的大小,用亞甲藍在供皮部位標記劃綫,沿綫切至皮下脂肪層,連同皮下脂肪組織取下,再細心剪除過多的脂肪,保留脂肪層約2mm,目的勿傷及真皮下血管網層中的血管(圖9-2-11)。取皮時局麻中不加腎上腺素,術後加壓包紮很重要。無特殊情況可於術後2~3周啓視,若過早啓視,局部壓迫不夠,靜脈迴流不佳而遭失敗。錶皮有水皰時勿撕去,可以抽齣水皰液。啓視過早後仍應壓迫包紮至術後2~3周,比一般植皮壓迫稍長。
圖9-2-11 含真皮下血管網皮片的剝離層麵法
(四)供皮區的處理
(1)薄或中厚遊離皮片:
1)皮片切取完後,忌對供皮區創麵作不必要的擦拭、止血或其它接觸,以免損傷與汙染。應立即用凡士林油紗覆蓋,外加多層紗布以及棉墊加壓包紮。在特殊情況下,例如頭皮,齣血過多時,可用一層浸有0.005%腎上腺素溶液的紗布覆蓋以止血。如有條件,可選用人造皮覆蓋,可減少滲齣、防止感染、促進愈閤。
2)手術後局部如無感染跡象,可以在2周後啓視,一般多能一期愈閤。在下肢的供皮區,未完全愈閤前,應避免下地活動,防止局部腫脹、齣血或損傷,緻延長愈閤時間。
3)供皮區也可用暴露療法。但為瞭減少齣血、滲齣,可先用棉墊包48小時左右,待滲齣已基本停止後,即可以除去外層敷料,隻留下裏層凡士林紗布,任其暴露形成乾痂。暴露供皮區可減少感染的機會,常用於頭部及其它不便於包紮的部位。
4)中厚皮片供皮區,若所取之中厚皮片較厚時,為防止日後的破潰與瘢痕增生,可以考慮在術中用自體薄皮片覆蓋。
(2)全層皮片:供皮區如為一梭形缺損,可將兩側邊緣皮下組織遊離後分層用細絲綫間斷縫閤。如果供皮區過大不能直接縫閤時,可在其它部位切取薄皮片移植,以消除創麵。
……
前言/序言
肌理的藝術:探索皮膚的奧秘與健康 當談及“皮膚”,我們腦海中浮現的往往是身體最外層的屏障,是抵禦外界侵襲的天然鎧甲。然而,皮膚遠不止於此。它是一幅錯綜復雜的畫捲,描繪著生命的故事,承載著身體的健康密碼,更是一門值得深入探索的科學與藝術。這本書,正是為那些渴望揭開皮膚深層奧秘,尋求皮膚健康與美麗之道的人們而準備的。它並非一本專注於某一醫學分支的教科書,而是一次對“皮膚”這一生命奇跡的全麵、深入且充滿人文關懷的探索之旅。 本書將帶領讀者跨越皮膚的錶層,潛入其錯綜復雜的結構之中。我們將從最基礎的細胞層麵開始,認識構成皮膚的基石——角質細胞、黑色素細胞、縴維細胞等等。理解它們如何協同工作,如何經曆生老病死,如何影響著皮膚的質感、顔色和彈性。我們將細緻地解析皮膚的三個主要層次:錶皮、真皮和皮下組織。錶皮,作為我們能直接觸摸到的部分,它的更新周期、屏障功能以及對抗紫外綫等損傷的機製將一一展現。真皮,則如同一個充滿活力的地下王國,其中富含膠原蛋白、彈性蛋白和透明質酸,它們是皮膚緊緻、飽滿和水潤的關鍵。而皮下組織,則為皮膚提供支撐和保溫,是能量儲存的重要場所。 我們還會深入探討皮膚的附屬器官,這些看似微小的結構,卻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頭發,它們不僅僅是裝飾,更具有保護頭皮、感知觸覺的功能。指甲,雖然小巧,卻是保護指尖、增強抓握力的重要工具。皮脂腺和汗腺,它們分泌的物質,不僅能滋潤皮膚、調節體溫,更是維持皮膚微生態平衡的天然守護者。本書將詳細闡述這些附屬器官的生理功能、發育過程以及可能齣現的異常情況。 健康的皮膚,離不開正常的生理功能。我們將詳細闡述皮膚的幾大核心功能:屏障功能,這是皮膚最基本也最核心的作用,它如何有效地阻止病原體、過敏原和有害化學物質的入侵,同時防止體內水分的過度流失;感覺功能,皮膚布滿瞭各種神經末梢,使我們能夠感知冷熱、疼痛、觸碰和壓力,這是我們與外界世界互動的重要媒介;體溫調節功能,通過汗液的分泌和血管的舒張收縮,皮膚在維持體內恒溫方麵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代謝功能,皮膚能夠閤成維生素D,參與藥物的吸收和代謝,展現齣其在全身代謝中的活躍性;免疫功能,皮膚本身擁有一套復雜的免疫係統,能夠識彆和清除入侵的病原體,是抵禦疾病的第一道防綫。 隨著我們對皮膚生理機製的深入瞭解,我們也將自然而然地觸及到皮膚的健康與疾病。本書將係統地梳理各種常見的皮膚問題,從日常的乾燥、瘙癢,到更具挑戰性的炎癥性疾病、感染性疾病、過敏性疾病,乃至色素異常和腫瘤。我們將以科學嚴謹的態度,分析這些疾病的病因、病理生理過程、臨床錶現以及診斷方法。同時,我們也將關注皮膚的衰老過程,理解其內在與外在的驅動因素,並探討如何通過科學的方式延緩衰老,維持皮膚的年輕態。 本書並非僅僅關注皮膚的“問題”,更強調“健康”的維護與促進。我們將深入探討皮膚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科學的飲食習慣、充足的睡眠、規律的運動,以及如何選擇適閤自己的護膚産品。我們將破除一些關於皮膚護理的迷思,提供基於科學證據的建議,幫助讀者建立一套真正有效的護膚理念。如何正確清潔、保濕、防曬,如何針對不同的膚質和季節進行調整,這些實用的知識都將包含在內。 我們也將目光投嚮皮膚美容的領域。在追求健康的同時,人們對皮膚外觀的關注也日益增加。本書將以客觀和科學的態度,介紹各種常見的美容手段,包括非侵入性的麵部護理、微創美容技術,以及更深入的醫學美容療法。我們將分析這些方法的原理、效果、潛在風險以及適用人群,幫助讀者做齣明智的選擇,並以健康為前提,實現個人對美的追求。 然而,本書的深度不止於此。我們將進一步探討皮膚與全身健康之間的緊密聯係。皮膚常常是身體內部疾病的“晴雨錶”,許多全身性疾病會在皮膚上留下痕跡。我們將解析一些係統性疾病如何通過皮膚癥狀得以顯現,以及如何通過皮膚的錶現,為早期診斷和治療提供綫索。這部分內容將帶領讀者認識到,皮膚健康是全身健康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此外,本書還將觸及皮膚科學的前沿發展。我們將介紹最新的研究成果,例如皮膚乾細胞的研究、皮膚再生技術、基因療法在皮膚疾病治療中的應用,以及人工智能在皮膚病診斷中的潛力。這些前沿的知識,將為讀者打開一扇通往未來皮膚健康的新視野。 在敘述的過程中,本書力求用清晰易懂的語言,避免過於專業晦澀的術語,讓不同背景的讀者都能有所收獲。圖文並茂的展示,將有助於讀者更直觀地理解復雜的皮膚結構和病理過程。書中穿插的案例分析和實踐建議,更是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緊密結閤,讓讀者學有所用。 總而言之,這本書是一次關於皮膚的全方位、多角度的深度解讀。它不僅是一本知識的寶庫,更是一份關於愛護自己、關注意識健康的倡導。希望通過這本書,讀者能夠更深刻地理解皮膚的非凡之處,掌握維護皮膚健康的關鍵,並以更科學、更智慧的方式,與自己的皮膚和諧相處,擁抱健康、自信的人生。這是一場關於肌理的藝術探索,一次關於生命本身的深入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