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陈燕的调律人生

听见:陈燕的调律人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燕 著
图书标签:
  • 钢琴调律
  • 陈燕
  • 音乐人生
  • 匠人精神
  • 自传
  • 行业观察
  • 文化
  • 艺术
  • 成长
  • 励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07988
版次:1
商品编码:11684008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6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她拥有一个失明的爱人,一个灯火通明的家,一条超凡的导盲犬,一个造福盲人的钢琴调律公司。她拥有的完满生活,是太多的健全人不曾生活过的。
  女盲人钢琴调律师陈燕全面传记。你所不了解的盲人世界。著名作家毕飞宇、王小柔倾情推荐。
  

内容简介

  她是CCTV-1《挑战不可能》感动人物、声呐人、中国第1位女盲人钢琴调律师。

  她生下来就看不见,她被父母遗弃,姥姥用近乎绝情的方式把她抚养成人,告诉她:看不见就要比别人付出更多努力!

  她用生命挑战不可能,她用听见实现了我们的看见,她成为了声呐人、中国第1位女钢琴调律师、盲人作家,她还会画画、跆拳道、潜水、跳伞、骑独轮车……

  她做过十一次大手术,三次病危,出过车祸,一度丧失听力,一度绝望,直到导盲犬珍妮来到身边,成为她的眼睛、她的女儿,而她为了能带着自己的‘’眼睛‘’去她想去的地方,又一次挑战不可能,走上了为导盲犬畅行鼓与呼的艰辛之路。

  所有这一切,写进了这本叫《听见》的励志自传里。书中内容是她一个字一个字在电脑上敲出来的,读过的人都被感动了,被震撼了……有人说,它是比《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更感人的盲人传记。

  她说:听见的世界也很美丽!

作者简介

  陈燕,1973年10月1日生于河北容城,因患先天性白内障双目失明遭父母抛弃,被姥姥捡回接到北京抚养成人。1994年毕业于北京盲人学校钢琴调律专业,从此确立一生梦想:让全国人都知道盲人能调钢琴。2004年创办中国第1家以盲人为主、面向全国的钢琴调律公司,为盲人开辟钢琴调律的生存空间。2011年从大连导盲犬基地领养了中国第18条导盲犬珍妮,全力推动盲人的眼睛——导盲犬畅行。陈燕创造了许多盲人第1:中国第1位女盲人钢琴调律师、第1位盲人跆拳道手、第1位盲人独轮车骑手、第1位画猫的盲人、第1位出版自传的盲人,曾参演第13届残奥会的开幕式。她的成长经历被中央电视台等各大新闻媒体报道,是“感动中国2004十大真情人物”和“2011北京市自强模范”。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这本书里的内容都是我一个字一个字在电脑上敲出来的,现在,很多电子设备都可以语音化,我们用的手机、电脑、阅读器、计时器等都会“说话”,我用听,来实现你们的看。
  陈燕的故事告诉我们:光明不是来自眼睛,而是来自梦想和明亮的心。
  ——毕飞宇

  ★在很多人眼里,陈燕是励志人物,她是中国第1位女盲人钢琴调律师,她是导盲犬畅行的发起者,她是作家。在我的感觉里,她是一棵大树,无论环境是否恶劣,根紧紧抓着泥土,zui美的枝条依然向着东方。
  ——王小柔

  ★陈燕经历了常人无法想象的磨难与坎坷,却始终葆有一颗光明朗朗的心。她对生活的苦难从不自怨自艾,从不怨天尤人,而是用心征服磨难,用心超出自我。海伦·凯勒说“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而陈燕不需要这三天光明,她已经生活在心的无限光明中。
  ——释常辉

目录

序 最美的枝条依然向着东方 / 001
前言 听见的美丽/ 001
辑一 姥姥培养我长大
生下来就看不见 / 003
看不见就要比别人付出更多努力 / 004
童年的小竹车 / 006
关于颜色的问题 / 007
好朋友黄黄 / 009
姥姥有千里眼和飞毛腿 / 011
没有学校收我上学 / 013
离开姥姥的日子 / 014
为什么我要来到这个黑暗的世界 / 017
抱着姥姥不撒手 / 020
小时候多学本领,长大了不受委屈 / 021
上盲校 / 022
盲校生活 / 25
爱美,爱唱 / 028
失去好伙伴 / 031
十八岁,开始谈论爱情了 / 032
考上首届钢琴调律班 / 034
熬过学习的难关 / 037
初 恋 / 041
星期六我找你有事 / 042
长利的家 / 044
求 爱 / 049
交 往 / 050
分离,相聚/052
咪咪是一只猫,她喜欢自由 / 054
实 习 / 055
毕 业 / 057
辑二 我有一个梦想
到华普钢琴厂工作 / 061
利利失业了 / 062
租房子找工作 / 065
利利卖唱 / 068
利利求婚 / 070
我们结婚 / 071
蜗牛的家 / 073
盼了六年的户口 / 075
到长城钢琴厂工作 / 077
我失业了 / 078
差一点改行学按摩 / 081
应聘琴行,背熟北京地图 / 082
上岗了,担心找不到用户家 / 084
找用户家的各种苦 / 086
和用户成为朋友 / 088
这算是成功了吗? / 090
自己开业 / 092
公益热线 / 093
梦想何时才能实现 / 096
创办钢琴调律公司 / 097
当经理没有想象得那么容易 / 098
学会道歉 / 099
学会与人沟通和管理 / 100
投 诉 / 102
你不了解盲人调律 / 105
回报社会 / 108
盲人的信誉最重要 / 109
回到姥姥家 / 111
两个盲人买东西 / 111
给我送药的李聪 / 113
我们也要帮助别人 / 114
去看大海 / 115
考上深水证 / 117
学跆拳道 / 118
搬进新家 / 121
利利被公交车摔伤了 / 121
艰难的维权 / 123
坐公交车再没遭过辱骂了 / 126
维权,从不含糊 / 127
辑三 感动中国
姥姥走了 / 128
我认为太阳不会出来了 / 133
李老师的五十大寿 / 135
买下自己的房子 / 136
在世纪剧院演出 / 137
肚子里长了一个肿瘤 / 138
手 术 / 140
真怕一出去就永远看不到活着的你了 / 143
利利去爱尔兰 / 145
我去广州调琴 / 147
到石家庄现场拍摄 / 150
排除非典 / 151
学骑独轮车 / 153
我需要三天光明吗 / 155
利利回国了 / 156
装修自己的家 / 157
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 / 160
梦见姥姥 / 162
弟弟的婚礼 / 163
面向全国创办盲人调律公司 / 165
残疾人需要可怜吗? / 167
盲人太可怕了 / 169
找了我九年的阿姨 / 170
中德盲人调律交流 / 172
感动中国 / 174
辑四 生命的脆弱与坚强
二咪走了 / 177
和服刑女犯交流 / 179
高烧夺走了0.02的视力 / 180
适应这黑暗的世界 / 183
你得勇敢 / 185
我跟小猫的约定 / 187
盲校同学出了车祸 / 191
我的前任网管 / 192
帮别人实现梦想 / 195
贫穷是一种隐私 / 197
我只想赢一台导盲仪 / 199
备选残奥会 / 202
站在世界的舞台上 / 207
车 祸 / 212
灰色的日子 / 214
体验世博会 / 216
耳鸣对于盲人意味着什么 / 220
我的精神支柱 / 223
又一次手术 / 225
羽泉演唱会的特约嘉宾 / 229
右耳听不见了 / 233
找回右边的声音 / 235
辑五 你是我的眼
遇见珍妮 / 243
共同训练 / 246
信任导盲犬也是件很难的事情 / 247
珍妮,我的眼睛 / 248
路人骚扰导盲犬 / 251
教珍妮导盲犬之外的事 / 252
我和珍妮的生死抉择 / 256
再见了故乡 / 259
带导盲犬去超市有多难 / 259
公共交通拒绝导盲犬 / 263
出门靠租黑车 / 265
当一天我的眼睛 / 266
黑暗体验 / 268
珍妮陪我住院 / 271
带珍妮去黄金海岸 / 275
珍妮的救命之恩 / 278
珍妮抓小偷 / 280
骚扰电话 / 282
励志演讲 / 286
梦想导盲犬畅行 / 290
一人一狗走天涯 / 292
在天涯海角合影 / 295
去西藏,找一个没人拒绝我们的地方 / 296
志愿者们又多了一份小心 / 298
谢谢你救了我的命 / 300
我们一起呼唤晴天 / 302
辑六 调琴与调人
把孩子放心地交给我 / 311
家长选琴的误区 / 313
不见弹琴的孩子不卖琴 / 315
请家长换位思考 / 316
买琴,水挺深 / 317
什么样的钢琴适合你 / 319
调琴也是调人 / 322
“吃苦之旅” / 327
后记:用我的耳朵见证这人生 / 331
跋:但以圆通耳,净闻微妙音/ 333

精彩书摘

  生下来就看不见
  记得姥姥说,在我刚刚出生三个月的时候,我的爸妈发现我眼睛里面有一个白点,对东西没有看的欲望。他们开始注意我的眼睛。再长大些,爸妈带我去了很多医院,得到的答复都是:这孩子看不见,主要是先天性白内障,还有什么病目前太小还不好检查。我爸妈接受不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就是个瞎子的事实,确实呀,谁都想让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养我这样的孩子,还真要有点勇气呢。后来我妈妈又怀了个孩子,所以就没有奶水喂我了。每天他们只给我八块动物饼干吃,还商量着要把我扔到离家不远的那条河里面淹死。
  在我五个多月大的时候,我的命运发生了改变,是姥姥把我抱回家,才有了这个感人的故事。姥姥带我去医院检查,我不光是眼睛看不见,还有过敏性哮喘、颈椎畸形、免疫力低下等等的病。所以在我四十多年的人生中,就做了十一次手术,三次宣布病危,我之所以生命力这样顽强地生存下来,是因为姥姥的原因。
  姥姥很担心养不活我,就给我起了个小名叫咪咪,民间传说猫有九条命七个魂,所以姥姥希望我能顺利地长大。在我十个月大的时候,姥姥带我去同仁医院做了眼睛手术,那时候医院没有床位,姥姥就在楼道里抱了我七天七夜。等纱布拆开之后,我第一次看到了这个模糊的世界。我眼中的世界是多个巨大的物体组成,还有特别好看的色块。但这一点点视力远远不能用来走路和识别东西,姥姥不死心,一直带我到处看眼睛,以至于在我三岁之前,只要一坐公交车,我就玩命地哭。直到我三岁那年,姥姥才彻底死心了。她开始开发我的耳朵、鼻子、手的功能,在我三岁的时候我还不能独立行走,因为我看不见障碍物,经常会摔倒,所以就不肯自己走了,我都是拉着姥姥的手或衣服走路。姥姥说:万物都有反射音,虽然你的眼睛看不见了,但你别的器官是好的,你一定能靠别的器官像正常人一样生活的。
  姥姥说:在你的前面有墙有门有障碍物的时候,一定会有反射音的,你就靠着听一定能走。就这样我靠听自己脚步的反射音,在三岁半的时候我才敢自己独立行走。从此姥姥就不再牵我的手,她总说:我不可能跟你一辈子,你以后早晚会自己生活,所以你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我不明白为什么姥姥不能陪我一辈子,我多想让她不在我的生命中消失呀。
  看不见就要比别人付出更多努力
  姥姥说:如果你要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就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像别人一样地生活。她进一步开发我的听力。姥姥把一分、二分、五分的硬币丢到水泥地上,因为硬币大小不一样,掉到地上的声音也不一样,姥姥让我靠听分辨这是多少钱。这对我来说不难,因为硬币面值不一样,它们的反射音也就不一样。但姥姥说:你不但要听出这个是多少钱,硬币掉到地上,要滚动,你要靠听捕捉硬币停止的声音而一步到位捡起硬币,不能在地上摸。这可难坏了我。我对这个一点也不感兴趣,我学这个有什么用呢?没想到我长大后学了钢琴调律,我的这个定位的本领,让我终生受益啦。但小孩就是小孩,我一点也不配合,姥姥就说:如果你能听出硬币的面值,还能靠听一步到位地捡起硬币,不在地上摸,我就给你去买冰棍。我小时候特馋,有吃的固然动力就来了。在我四岁多的时候,我就学会靠听生活了。
  姥姥总是说:我要跟别人一样地生活,所以不能让人看着我像怪物,或者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她教我用耳朵代替眼睛,但眼睛一定要跟着手走,比如我要在桌子上拿杯子,先想好杯子在哪里,当然杯子必须是我自己放在桌子上的,然后用手去拿,眼睛必须跟着手走,这样虽然我是靠感觉拿杯子,但让别人看起来,我是看着拿的。还有姥姥教我跟别人说话或者听别人说话的时候,必须眼睛看着别人,虽然我看不见人家的表情,但姥姥说:看着人家,是对人家的尊重。因为我看不见别人的表情,所以我无法掌控自己的表情,很多时候都说孩子长得很像家长,还说姿势动作都很像,其实孩子小时候是有很大的模仿力的,但我这点就做不到了,我的这一点点视力,是看不见人家的五官的,更看不见人家的表情。所以我遇到个熟人,如果他不说话,我都不知道他是谁。姥姥经常提醒我的怪异表情,有原地转圈,看着天,一只眼睛睁着,一只眼睛闭着等等。就像后来我上了盲校,那里的盲孩子什么表情都有,我们称为“盲相”。我们有个同学一边摇头一边往前走,被同学起外号叫琼瑶。有个同学走路看天,外号叫望天。当然这是后话,当时我可不认为姥姥是为我好,我认为姥姥总爱跟我过不去。我说:姥姥这样不累吗?她总说:小时候累点,长大了受益很多呢。当时三岁半的我理解不了姥姥的用心,但当我长大了才体会到姥姥的苦心。当我听别人说:我看你怎么不像盲人呀,那时候我心里很开心。但随着社会的变化,现在我遇到了很多质疑,质疑我是假盲人,现在真是信任危机了,装什么的都有,还有认为别人装瞎的,很无奈呀。如果姥姥活到现在,也许她后悔千辛万苦培养我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倒给我造成了麻烦,成了别人诋毁的理由了,也许姥姥会后悔吧。不过姥姥训练我像正常人一样的生活,也给我带来了人生的改变,这个本领加上我的钢琴调律技术,让我一生衣食无忧了。当然这是后话,那时的我,可想不了这么多,只知道姥姥比较残忍,她总是要求我太多太多。
  关于颜色的问题
  我小时候能看见鲜艳的颜色,所以对颜色特别感兴趣。总爱问姥姥关于颜色的问题。邻居家的奶奶来找姥姥,我就问奶奶穿的什么颜色的衣服啊?姥姥说:是灰色,我记住了。我听收音机里面讲大灰狼的故事,我问姥姥大灰狼是什么颜色,姥姥说:是灰色,我记住了。一天邻居家的奶奶又来串门,我赶紧迎上去特热情地说:奶奶我知道您穿的衣服是大灰狼颜色的,您就是大灰狼呀哈哈。奶奶自言自语:我怎么是大灰狼呢?姥姥赶紧说:小孩子乱说的。我小时候特爱喝糖水,我发现红糖水放在我的奶瓶里面是有颜色的,一天姥姥在干家务,没注意到我,我就拿个杯子倒了半杯水,然后爬到桌子上去拿白糖灌,我往杯子里面放白糖,放了一勺又一勺,可为何水还是没有颜色呢?我不死心,又放一勺白糖,然后把杯子凑到眼前看看变颜色没有,然后再重复。等姥姥发现我的时候,杯子里面的白糖已经比水也少不了多少了。小姨爱穿红色的衣服,我问姥姥:什么是红色?她正好切西红柿呢。她说:西红柿就是红色的,我记住了。等小姨再穿红色,我就嚷着说:小姨穿着西红柿上学去啦。气得小姨骂我是臭猫。她经常这样骂我,因为我叫咪咪。一天我出去玩撞到电线杆上,我问姥姥,电线杆是什么颜色?姥姥说是白色。我大姨特爱干净,爱穿白色的衣服,我特认真地问大姨,您为什么总爱跟电线杆穿一样颜色的呀,您是喜欢电线杆吧?大姨气急败坏地说:我喜欢你!我说:我也没穿白色。姥姥说:你穿的是粉红色衣服。我确实永远也理解不了健全人眼中的世界,我在模糊的色彩和模糊的物体轮廓中长大。但我的这一点点视力,在我三十三岁那年也突然消失了。姥姥好像有先见之明似的,所以她从来不跟我说看见的东西有多美丽,她总说:听见的东西也很精彩。姥姥说,在她带我到处求医的时候,她遇到一个老中医,那个老中医说:你现在不要集中精力带她到处治眼睛了,我看的这样的病人家属太多了,把家里的积蓄都花光了,病也没治好。现在最重要的是让她习惯看不见的生活,而不是给她一个永远也实现不了的光明梦。听了老中医的话,姥姥就明白了,也许以后,不知道是哪一天我就跟光合色彩永远告别了。从那天开始,姥姥从来不跟我说看见的东西,她总让我用耳朵鼻子手来感知这个世界。所以我很大了,都意识不到我跟别人不一样,别人能看见的东西,我看不见。我总认为大家都是平等的,我看不见的东西,你们也一样看不见呢。确实没看见过的世界,不论别人怎样形容,我总归没有概念,就像一个好吃的,我说有多好吃,你一定理解不了,只有自己尝尝才能体会有多好吃呢。
  姥姥有千里眼和飞毛腿
  在我五岁的时候,姥姥就让我一个人去帮她买东西。我说您为什么不跟我一起去呢?姥姥总是说:等你长大了,也会一个人去买东西的。我那时候不明白为什么我长大了,姥姥就不牵我的手了,五岁的我确实不明白呀。我小时候最喜欢的是荡秋千,姥姥也不带我去,她总说:如果你想去公园荡秋千,就自己去吧。我那时候感觉姥姥特残忍,为什么邻居家的雷雷都是她奶奶带她出去玩,为什么姥姥就让我自己去玩呢?姥姥去商场买东西时,也先让我坐四站车,然后过一个很宽的马路,在公园门口等着她。坐公交车对于我来说不难,数三站下车就是了,但过马路就很危险了,我看不见来往的车。姥姥就教我等有人过马路的时候,跟在他们左边齐着走,因为车从右边来。等到了马路中间,快速从人家的左边转到人家的右边。因为车又该从左边来了。就这样,别人过马路没危险,我就没危险。我照着做了,一做就是几十年。到了公园门口,姥姥总是等在那里,我总是爱摸姥姥的手,我好奇她去买什么了。但姥姥总是两手空空。她说:先带你去玩,我买的东西,等以后再说。就这样她说了十八年,她总是让我自己出门,但当我找不到回家的路或者摔倒在街头的时候,姥姥总是第一个出现。以至于我小时候认为,姥姥有千里眼和飞毛腿,她能看见咪咪有困难了,她能知道咪咪需要姥姥的帮助了,她总会及时出现在我身边。
  一天姥姥对我说:今天你妈妈来看你。我都以为我听错了,“妈妈”这个词对于我来说真是太陌生了。我问姥姥妈妈长什么样,姥姥没好气地说:长得人样!我不知道为什么只要我提到爸妈,姥姥就对我没好气了。是爸妈不好,还是咪咪不乖呢?终于听到外面传来声音了,我赶紧跑出去看妈妈是什么样的。啪的一声一个小女孩打了我一个响亮的嘴巴。我都没来得及哭,我不明白那个女人带着的小女孩为什么打我。那个女人对小女孩说:你怎么打她呀,她是你姐姐。原来这个女人就是我妈妈呀。我听不懂姥姥她们说什么,我只注意那个打我的小女孩,她高兴地玩着我的玩具,还把它们弄得乱七八糟。我躲在角落里,那叫一个气呀。机会终于来了,那个所谓的妹妹要喝水,她妈妈递给她一碗水,她正喝水,我悄悄溜过去用手准确地把那个碗轻轻往上一推,水洒了小女孩一脸还顺着脖子往下流,碗也掉到地上摔碎了。小女孩哇哇大哭,我哈哈大笑。那个妈妈说:你都瞎了,怎么还这么坏呢。姥姥不爱听了,说:你怎么这么偏心眼,这么多年,你第一次看见你的孩子,你都没抱她一下,你的孩子还打她,你还骂她。她是你亲生的吗?
  小孩子打架一会就好,大人们还在有意见的时候,我们就一起玩了,我把我的玩具都拿出来跟妹妹玩过家家。一会妈妈说去小卖部给我们买好吃的,我自告奋勇说带她们去。姥姥紧着嘱咐妈妈要看好我。我们到了小卖部,我给妹妹介绍有什么好吃的,姥姥给我买过米花糖、巧克力、水果糖等。妈妈买了好多好吃的,还给我们两个买了冰棍。妹妹在前面跑,我在后面追,前面有块大石头,妹妹跳过去接着跑,我被大石头绊倒在地,手里的冰棍也摔得老远。我哭着往家走,离很远姥姥就跑出来问我怎么了,当她看见我腿上手上的伤口时很心疼。她一边给我擦药,一边埋怨妈妈没看好我。妈妈说:谁让您养她呀,当时我要把她扔到河里淹死,是您要把她捡回家的呀。这瞎了吧唧的长大了也没用,就是拖累大人的包袱。姥姥抱着我哭了,我不明白姥姥为什么哭,我一边用小手给姥姥擦眼泪,一边说:姥姥别哭,以后咪咪听您的话。姥姥自言自语的说:如果时间停滞不前,如果咪咪不会长大就好了。
  ……

前言/序言

  听见的美丽
  陈燕
  我经常会问朋友一句话:“美,是什么样儿啊?”对方总是要沉吟一会儿才能给我描绘你们所看到的美。他们描述的美,有的是“视野的辽阔”有的是“色彩的绚丽”,但这些对于我而言,仅仅是个词汇,到底辽阔是绵延多远,到底绚丽是怎么样斑斓,对于我似乎都没有意义,我的世界只有两面,动的和静的。
  视觉把我们的世界分开,但是我只是看不见它而已。在很多人的印象里,盲人都是面部表情呆滞,仰着头翻着白眼球,平时不怎么出门,好像盲人自己已经选择在色彩世界消失了,躲在黑暗里才安全。
  最初听见有人说:“这人长得真不像盲人。”我还会在心里暗自高兴。起码乍一看去,我和健全人没有太大区别。可是随后,盲杖敲击地面的反射音还是会引来身边人的好奇,尽管我看不见,当别人看我的时候,我能感受到全身被目光打量的焦灼。有的人甚至会伸出一根手指在我眼前晃,来测试我到底能不能看见。我去旅游,会听见身边人战战兢兢地问,旅游就是看风景她什么都看不见去干什么?我发微信写微博,有人会疑惑,盲人不是看不见吗,她怎么打的字?我走路,跟在后面的人窃窃私语,前面有沟她居然知道迈过去,一定是假盲人……太多的质疑让人心寒,或者那就是从健全人窗口里透出的目光,如此不解地看着盲人。
  这也是激发我写这本书的初衷,我把自己的生活打开,希望你们走进来,看到黑暗世界里的风景。
  我自从出生就生活在黑暗里,很长一段时间我以为我和所有人是一样的,我看不见的你们也看不见,后来我才知道,世界有自己的模样,它不是纯黑的。而我,依然像一滴墨汁流淌在砚台里,无法自拔。
  我渴望你们眼中的景象,所以我克服恐惧和困难向着光亮世界摸索,好奇心让我走出家门,我希望自己能和健全人一样,去聆听,把那些不熟悉的在心里转换成熟悉。
  写作,是我生活的一部分,这本书里的内容都是我一个字一个字在电脑上敲出来的,你一定不知道,真正的盲打速度比看得见屏幕的人更快。如今的现代科技早就让我们生活实现信息无障碍,很多电子设备都可以语音化,我们用的手机、电脑、阅读器、计时器等都会“说话”,我用听,来实现你们的看。
  常常会有人抱怨生活的不如意,每当想到这些声音,我会长久地站在家中的窗前,朋友们我面对的方向有远山,可是我看不见,我只能想象,山到底是什么样,日出是什么样,甚至你们都在抱怨的雾霾什么样?我是多么渴望“看见”,为什么有人的眼前那么丰富还要抱怨呢?
  所以,别人用来抱怨的时间,我在黑暗里学习了很多技能,哪怕为了这些我付出了比常人艰辛许多倍的努力,我还是可以笑着对你说,这一切“看似没用的小事”是多么重要,它让我的生命有了独特的风景,让我在黑暗里走得坚定自信。
  这就是我,一个盲人钢琴调律师的生活。

序章:时光的回响与生命的旋律 在浩瀚的生命长河中,每个人都是一段独特的旋律,每一次呼吸、每一次心跳、每一次思绪的起伏,都在谱写着属于自己的乐章。而有些旋律,却能穿越时空的界限,触动深埋于我们内心的共鸣。 本书并非关于某位名人的传记,也非对某个领域的专业探讨。它是一次深入的自我探寻,一次对生命本质的温柔叩问,一次关于“听见”的哲学漫游。我们常常沉溺于喧嚣的世界,被外在的声音所裹挟,却忽略了内心深处那最细微、最真挚的呼唤。这“听见”,并非指耳畔的声响,而是对生命脉搏的感知,对自我声音的觉察,对世界万物间隐秘联系的体悟。 生命本身就是一首无声的诗,一曲流动的歌。它以我们所能想象的各种形式展现,从宏大的宇宙星辰到微渺的尘埃,从激烈的情感碰撞到平静的日常琐碎,无不蕴含着深邃的韵律。然而,我们往往在追逐功名利禄、物质享受的道路上,渐渐遗忘了如何去聆听这首诗,如何去感受这首歌。 本书的诞生,源于一种强烈的冲动——想要捕捉并分享那些在生命旅途中,偶然间被我“听见”的微光。这些微光,可能来自于一次意外的顿悟,可能来自于一段感人的经历,可能来自于一段触动心灵的文字,甚至可能来自于一次与自然最纯粹的对话。它们如同散落的珍珠,被我小心翼翼地拾起,串联成一串属于我自己的,也或许能引发你共鸣的项链。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耳朵里塞满了各式各样的信息,眼睛也疲于应付琳琅满目的图像。我们被告知应该如何思考,应该如何行动,应该拥有什么。然而,有多少时间,我们真正留给自己,去倾听内心的声音?去分辨那些真正重要的,而非被强加的?“听见”不是被动地接收,而是主动地探寻,是辨别真伪,是回归本真。 这本书,将带你踏上一段回归内心的旅程。它不是一本说教的书,而更像是一位老友的絮语,一位智者的低语。它不会给你明确的答案,却会引导你找到属于自己的问题。它不涉及复杂的理论,只关注那些最朴素、最深刻的生命体验。 在接下来的篇章里,我将尝试分享一些关于“听见”的片段,关于那些曾经打动我的、启发我的、让我重新审视生命的瞬间。这些瞬间,或许有关成长,有关失去,有关爱,有关孤独,有关希望,有关绝望。它们构成了一个个小小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的影子。 我们不是孤立的个体,我们与世界,与他人,与自然,都以一种我们难以完全理解的方式紧密相连。当我们学会“听见”,我们就能够感知到这种连接,感受到那份宏大的、无处不在的生命力。而当这份感知变得足够强烈,我们就能在嘈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宁静,在迷茫的时刻,找到前行的方向。 本书的目的,并非要你成为一个哲学家,或是一个艺术家。它只是希望你能重新拾起那颗曾经敏锐的心,重新打开那扇通往内心世界的窗。去感受,去思考,去连接。 让我们一起,在这“听见”的旅程中,感受生命的回响,探寻生命的旋律。 第一章:微声的召唤——觉醒的起点 生命的开端,往往是无意识的。我们降临到这个世界,带着最原始的本能,用最直接的方式感受着周围的一切。那时的我们,就像一张纯净的白纸,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也毫不设防。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逐渐学会了伪装,学会了压抑,学会了用一层又一层的壳来保护自己,同时也隔绝了与内心最真实部分的连接。 “听见”的种子,往往就埋藏在那些被我们忽略的微小时刻。它可能是一阵拂过面颊的风,带来一丝久违的泥土气息;可能是一片飘落的叶子,在空中划过的优雅弧线;也可能是一句无意中听到的童谣,唤醒了深埋的童年记忆。这些细微的触动,如同遥远的星光,微弱却执着地闪烁着,试图引起我们的注意。 我曾一度以为,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地追求和获得。于是,我像许多人一样,将目光投向了外部的世界,追逐着所谓的成功、名誉和财富。我以为,只要拥有了这些,我就能找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然而,事实却常常与我的期望背道而驰。当我一次又一次地达到某个目标时,内心的空虚感却愈发明显。那种感觉,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空房间里,回荡着自己响亮的脚步声,却始终听不到任何回应。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停下了脚步。我开始尝试放慢生活的节奏,开始尝试去观察那些被我忽略的细节。我记得,那是一个阴雨绵绵的下午,我一个人坐在窗前,看着雨水在玻璃上滑落,形成一道道蜿蜒的轨迹。我没有去想工作上的烦恼,也没有去计划接下来的行程。我只是静静地看着,听着。雨滴敲打在窗户上的声音,时而急促,时而舒缓,仿佛在大自然的书页上写下了一首即兴的诗。 在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我一直在用一种“听不见”的方式生活。我听不见风的低语,听不见雨的歌唱,更听不见自己内心最真实的声音。我被太多的“应该”和“必须”所束缚,失去了感受生命本身的能力。 “听见”的召唤,就是从这样的沉寂中悄然升起。它不是一个响亮的号角,而是一个轻柔的呢喃,一个善意的提醒。它告诉我,生命的真谛并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感受多少;不在于征服多少,而在于连接多少。 这种觉醒,并非一蹴而就。它是一个缓慢而渐进的过程,需要耐心和持续的努力。它要求我们放下那些已经习惯的执念,敞开心扉去接纳那些曾经被我们排斥或忽视的感受。它需要我们勇敢地面对内心的阴影,同时也去拥抱那些闪耀的光芒。 我开始尝试记录那些让我产生触动的瞬间,那些让我感到“被听见”的时刻。它们可能是一个人独处时的静思,也可能是一次与他人的真诚交流。我发现,当我对世界保持一份开放和好奇,当我愿意去倾听,那些曾经隐藏在喧嚣之下的生命之声,便会逐渐浮现。 “听见”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选择。它选择不去被动地接受外界的定义,而是主动地去探索内在的宇宙。它选择去感知生命的温度,去体味生活的甘苦,去理解那些超越语言的微妙情感。 从那一刻起,我便踏上了这条“听见”的探索之路。这条路并非坦途,会有迷茫,会有反复,但每一次的“听见”,都像是在黑暗中点亮的一盏灯,照亮了我前行的方向,也温暖了我疲惫的心灵。 第二章:尘埃的低语——生命的细微与宏大 我们常常被宏大的叙事所吸引,被壮丽的景色所震撼,却忽略了那些蕴藏在日常琐碎中的,同样宏大而深刻的生命信息。尘埃,在我们的眼中,是渺小而卑微的存在。然而,它们却承载着时间的痕迹,记录着生命的轮回,也悄然诉说着宇宙的奥秘。 “听见”尘埃的低语,便是要学会从微不足道的细节中,捕捉生命的韵律。它要求我们放下对“重要”和“不重要”的二元判断,去拥抱生命的整体性。 我曾经花了很多时间去研究那些“伟大的”事物,去学习那些“有价值的”知识。我渴望理解世界的运行规律,渴望掌握某种能够改变一切的力量。然而,直到我开始关注那些被我视为“不值一提”的生命片段时,我才真正感受到生命的厚度。 我记得有一次,我在一个老旧的房间里整理旧物。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霉味,阳光透过窗户,在空气中投下无数漂浮的尘埃。我看着这些尘埃,它们在阳光的光束中跳跃、旋转,仿佛拥有着自己的生命。我想象着,这些尘埃来自于哪里?它们是怎样来到这里的?它们又将去往何方? 我突然意识到,这些尘埃,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它们可能来自一本书的翻页,来自一件旧衣服的磨损,来自墙壁的剥落。它们是时间的产物,是衰败与新生的见证。它们默默地存在着,不争不抢,却也从未停止过它们的旅程。 这种对尘埃的观察,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对“价值”的定义。我们常常用效率、用产出来衡量事物的价值,却很少去关注事物本身的存在意义。一块石头,它或许不能为我们带来任何物质上的收益,但它经历了亿万年的风雨,承载着地球的记忆。一朵小小的野花,它或许无人问津,但它以自己的方式,为大地增添了一抹亮色,也为昆虫提供了食物。 “听见”尘埃的低语,就是去学会欣赏这些“无用之用”的美。它是一种对生命韧性的赞叹,一种对生命循环的敬畏。它让我们明白,即使是最微小的存在,也拥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忽略了那些默默付出的人,忽略了那些平凡的劳动,忽略了那些日常的关怀。我们习惯于追逐那些显赫的成就,却对那些支撑着我们生活根基的细微之处视而不见。 然而,正是这些“尘埃”,构成了我们生命的底色。它们是家庭的温暖,是朋友的陪伴,是陌生人的善意,是清晨的一缕阳光,是夜晚的一声问候。它们或许不惊天动地,却足以温暖我们的心灵,支撑我们走过人生的低谷。 我开始尝试在日常生活中,去“听见”这些尘埃的低语。我会在散步时,留意脚边不知名的小草;我会在与人交流时,关注对方眼中那一闪而过的细微情感;我会在阅读时,品味那些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挚情怀。 我发现,当我们愿意去倾听这些细微之处时,生命会展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和深刻。我们不再被宏大的目标所裹挟,而是能够沉浸在当下的每一个瞬间,感受到生命最真实的脉搏。 “听见”尘埃的低语,也是在提醒我们,生命的宏大,恰恰体现在它的细微之处。宇宙的奥秘,并非只存在于遥远的星系,也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粒沙、一滴水中。生命的意义,也并非只在于取得多么辉煌的成就,更在于我们如何去感受和体验生活中的每一个细微之处。 从微小处着手,从细微处着眼,我们便能够逐渐连接起生命的宏大与细微,感受到生命中那份永恒的律动,并从中汲取无尽的力量和智慧。 第三章:静默的对话——自我觉察与生命的回响 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最难得的,或许就是与自我的对话。我们常常倾听他人的声音,却很少留时间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而“听见”最深刻的含义,恰恰在于与自己的深度对话,在于自我觉察。 生命的回响,并非来自外界的赞扬或批评,而是来自我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共鸣。这种回响,需要我们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那个真实的自己,去理解那个一直被我们忽略的自己。 我曾经是一个非常“好胜”的人,总觉得自己必须在各个方面都做到最好。当我做得不够好时,我会感到沮丧和自责。我常常将外界的评价视为衡量自己价值的标准,却忘记了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在一次深刻的反思中,我意识到,我一直在与一个“被塑造”的自己相处,而不是与那个“真实”的自己。我害怕犯错,害怕被否定,于是我不断地去迎合他人的期待,去扮演别人希望我扮演的角色。然而,这种生活方式,让我感到精疲力竭,也让我失去了真正的快乐。 “静默的对话”,便是从放下那些外界的期待开始。它需要我们找一个安静的时刻,让自己独处,去感受内心的波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需要评判,不需要分析,只需要纯粹地去感受。 我开始尝试每天留出一点时间,让自己静坐。一开始,我的脑海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念头,有对过去的懊悔,有对未来的担忧,有对生活琐事的烦恼。我感到非常焦虑,甚至想要放弃。 然而,我坚持了下来。我告诉自己,这些念头只是“念头”,它们并非“我”。我只需要观察它们,让它们像云朵一样飘过,而不要抓住它们,不要沉溺其中。 渐渐地,我发现,当我不去刻意压抑自己的思绪时,它们反而会变得越来越平静。我开始能够分辨出,哪些念头是来自于外界的影响,哪些念头是来自于内心深处的呼唤。 “听见”自我的声音,并非一定要听到某种具体的言语。它更多的是一种感受,一种直觉,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指引。它可能是一种莫名的喜悦,一种深刻的悲伤,一种强烈的渴望,或者一种平静的安宁。 当我能够“听见”这些内在的回响时,我开始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我明白了自己为什么会有某种情绪,为什么会有某种行为。我不再因为自己的“不完美”而感到羞耻,而是能够接纳自己的全部。 这种自我觉察,让我能够做出更符合自己内心愿望的选择。我不再盲目地追逐那些并不属于我的东西,而是开始去寻找那些真正能让我感到快乐和充实的事物。 “静默的对话”也是一种疗愈。当我们能够倾听内心的伤痛,当我们能够理解自己的脆弱,我们就能够逐渐抚平那些曾经留下的伤痕。当我们能够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我们就能够变得更加强大和有韧性。 “听见”生命的回响,意味着我们不再是生命的旁观者,而是生命的参与者。我们开始能够主动地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生命体验,去谱写属于自己的生命乐章。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会经历一些挑战,可能会面对一些困惑。但每一次的“听见”,都会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更加坚定地走向属于自己的方向。 “静默的对话”是“听见”的起点,也是“听见”的升华。它让我们学会与自己和解,学会与自己共舞,最终,在生命的广阔舞台上,奏响属于我们自己的,最动听的旋律。 第四章:和谐的共振——连接与生命的律动 生命并非孤立存在的个体,我们与他人,与自然,与整个宇宙,都以一种我们难以完全理解的方式紧密相连。当我们的内心逐渐清晰,当我们的“听见”变得足够敏锐,我们就能感知到这种连接,并进入一种和谐的共振状态。 “和谐的共振”,就是当我们能够感受到自己与外界的连接,当我们能够理解他人,当我们能够与自然融为一体时,所产生的一种生命律动。这种律动,并非外在的喧嚣,而是一种内在的宁静与流动。 我曾经以为,生命的价值在于独立和强大,在于不依赖于任何人,任何事物。我努力地让自己变得坚不可摧,却忽略了我们生而为人的,对连接的天然渴望。 当我开始学会“听见”自己内心的时候,我发现,我的内心并非如我想象的那样坚不可摧,反而充满了渴望被理解,渴望被关怀的需求。而当我去尝试表达这些需求,去与他人建立更深层次的连接时,我才真正体会到生命的温度。 “和谐的共振”并非意味着失去自我,而是通过与他人的连接,去拓展和深化自我。它是在理解他人的过程中,去理解更广阔的世界;它是在与他人分享喜悦与悲伤时,去感受到生命的力量。 我记得有一次,我参加了一个社区的志愿服务活动。我们一起为社区的老人们整理房屋,陪伴他们聊天。在那些看似平凡的互动中,我看到了老人们眼中对生活的热爱,听到了他们分享的人生故事。我感受到了一种温暖的、流动的力量,这种力量超越了个体的界限,连接了所有参与其中的人。 “听见”他人的声音,不仅仅是倾听他们的话语,更是去感受他们隐藏在话语背后的情感,去理解他们生命的经历。当我们放下评判,用一颗开放的心去倾听,我们就能看到他人身上那些闪耀的光芒,也能发现我们与他们之间,那些共通的情感和渴望。 与自然的连接,也是“和谐共振”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常常认为自己是独立于自然的,是凌驾于自然的。然而,当我们真正静下心来,去观察和感受自然时,我们会发现,我们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 我喜欢在清晨去公园散步,去感受露珠的晶莹,去倾听鸟儿的歌唱,去呼吸泥土的芬芳。在这些时刻,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和喜悦。我不再感到孤单,而是觉得自己融入了这片广阔的生命海洋。 “听见”自然的律动,就是去感受四季的更替,去体味日月的轮回,去感知生命顽强的生命力。当我们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就能够从中汲取无穷的能量,也能够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 “和谐的共振”并非总是在热烈的互动中产生,它也可以在静默的相处中显现。有时,仅仅是一个眼神的交流,一次会心的微笑,都能够传递出深刻的情感,产生奇妙的共振。 当我们进入一种“听见”的状态,我们就不再是被动的接收者,而是主动的参与者。我们能够感知到生命中那些微妙的连接,能够感受到那种流淌在万物之间的能量。 这种和谐的共振,让我们不再感到孤单和无助。它让我们明白,即使我们身处困境,也有支持的力量;即使我们经历痛苦,也有希望的光芒。 “听见”生命的律动,就是去拥抱这份连接,去感受这份和谐。它让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不再是独自前行,而是与生命一同舞蹈,一同歌唱。 终章:生命的旋律,永不止息 “听见”,并非一个故事的结局,而是一个永恒的开始。它是一种持续的探寻,一种不断深化的生命体验。当我们学会了“听见”,我们就打开了通往无限可能的大门。 生命的旋律,是如此的丰富和多变。它有时高亢激昂,有时低沉婉转。它有时充满激情,有时归于平静。而我们,就是这旋律中最独特、最动人的音符。 在“听见”的旅程中,我们学会了分辨那些真实的声音,学会了回归内心的宁静,学会了与世界建立更深的连接。这并非意味着我们的人生从此一帆风顺,而是我们拥有了应对生命挑战的能力,拥有了从中汲取力量的智慧。 “听见”是一种对生命的敬畏,一种对自我的尊重,一种对世界的爱。它让我们不再被外界的喧嚣所蒙蔽,而是能够清晰地感知到生命中最本质的美好。 未来的日子里,愿我们都能保持那份“听见”的初心。愿我们都能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去倾听内心的呼唤。愿我们都能用一颗开放的心,去感受生命中的每一个细微之处,去连接生命中的每一个遇见。 生命的旋律,是永不止息的。它在我们每一次的呼吸中流淌,在我们每一次的心跳中回响。而当我们学会“听见”,我们就能够与这永恒的旋律,同频共振,奏响属于我们自己的,最动人的篇章。 这并非一个结束,而是一份邀请。邀请你,也开始你的“听见”之旅,去发现生命中那些被你忽略的美好,去感受生命中那些未曾触及的深度。愿你,也能在生命的广阔舞台上,找到属于你的,最美的旋律。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听见:陈燕的调律人生》的过程,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独特的体验。陈燕女士的文字风格非常鲜明,她有一种将复杂的人生哲学用最简洁、最贴切的方式呈现出来的能力。我尤其欣赏她对于“情感的流动”的描绘。她不回避生活中的负面情绪,而是以一种非常坦诚的态度去探讨它们,并提出如何与之共处,如何从中汲取养分。她认为,情绪就像河流,有顺畅也有湍急,重要的是学会理解和疏导,而不是压抑或放任。这本书的逻辑非常清晰,脉络也很分明,每一章节似乎都在不断地深化“调律”这个主题,但又各有侧重,不会显得枯燥。她谈到的“觉察”,在我看来是这本书的核心之一。当一个人能够真正觉察到自己的念头、情绪和行为模式时,才有可能做出有意识的调整。这种觉察,不是一种评判,而是一种平静的观察。她鼓励读者成为自己生活的主导者,而非被动接受者。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关于自我管理和情绪调节的实用建议,让我觉得生活不再是一场混乱的搏斗,而是一场可以被精心编排的艺术。

评分

《听见:陈燕的调律人生》这本书,我读后最大的感受就是它带来的那种“活在当下”的力量。陈燕女士的文字没有矫揉造作,没有故作高深,而是带着一种接地气的智慧,向我们展现了如何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找到内心的安宁。她反复强调的“倾听”和“看见”,不仅仅是对外界事物的观察,更是对自己内心的关注。她认为,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感到迷失,是因为我们没有真正“听见”自己的声音,没有“看见”自己真实的需求。这本书没有提供一套标准答案,而是引导读者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她用了很多生动的小故事来阐释她的观点,这些故事或幽默,或感人,都充满了生活的质感。我尤其喜欢她关于“放下”的论述,她认为很多束缚我们的,并非是外部的阻碍,而是我们内心不愿放下的执念。学会放下,才能轻装上阵,才能更好地前行。这本书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态度,也让我更加懂得如何去珍惜当下,如何去感受生命的美好。

评分

《听见:陈燕的调律人生》这本书,我读完后感觉像是走了一趟心灵的旅程。陈燕女士的文笔干净而有力量,她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却用最真诚的语言,将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娓娓道来。书中有很多关于“选择”的讨论,让我深思。她提出,生活中的很多困境,并非是外界强加的,而是我们自己内心的选择所致。这个观点非常犀利,但又充满了智慧。她鼓励读者去审视自己的选择,去承担选择的后果,并从中学习成长。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她关于“接纳”的论述。她谈到,我们总是在与不完美的自己、不完美的生活抗争,但真正的自由,来自于对一切的接纳,包括那些我们不喜欢的部分。这种接纳并非是消极的放弃,而是一种积极的、充满力量的智慧。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生命的“调律”并非是将一切强行扭转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而是在各种不完美中找到平衡,奏出属于自己的和谐乐章。陈燕女士的文字,如同春风化雨,滋润着我干涸的心田,让我重新审视了生活的意义。

评分

《听见:陈燕的调律人生》这本书,当我翻开第一页时,就被陈燕女士笔下那个充满生命力的世界深深吸引了。她用一种近乎倾诉的口吻,将自己对生活的观察、感悟和体验娓娓道来。这本书并非是那种硬邦邦的人生哲理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引导,让我开始反思自己与世界的关系。陈燕女士在文字中展现出的那种细腻而敏锐的观察力,着实令人惊叹。她能捕捉到生活中那些稍纵即逝的情感,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却又蕴含深意的瞬间。比如,她对人与人之间微妙情感的描绘,那种在眼神交汇中传递的理解,在沉默中涌动的关怀,都写得淋漓尽致。读着读着,我仿佛也置身于她所描绘的场景之中,感受着那份共鸣。她对待挫折和困难的态度,更是让我受益匪浅。她没有回避生活中的阴影,而是以一种坦然甚至带着些许幽默的方式去面对。这种勇气和智慧,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觉得即使面对再大的挑战,也能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力量。这本书就像一位知心的朋友,在不经意间点亮了我的心灯,让我更加清晰地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

评分

我最近读了《听见:陈燕的调律人生》,这本书给我的感受是,它像是一首悠扬的乐曲,每一个音符都恰到好处地触动着我的心弦。陈燕女士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魔力,能够将抽象的人生道理具象化,用最朴实却又最深刻的方式传递出来。她对“调律”这个概念的理解,不仅仅局限于音乐,而是将其延伸至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人际关系、情感处理,甚至是自我认知。我尤其喜欢她探讨“倾听”的部分,她强调的不仅仅是耳朵的听觉,更是一种心灵的沟通,一种设身处地的理解。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浮躁不安的时代,学会真正的倾听,显得尤为珍贵。她通过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如何去倾听他人的心声,如何去理解那些未曾言说的情感,也如何去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让我能够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也帮助我找到调整生活节奏、平衡内心情绪的方法。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成功”的书,而是一本教你如何“生活”的书,让你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宁静与和谐。

评分

书很好挺励志;小孩整天拿着读

评分

非常好,质量好,京东小哥给力!相信京东自营。

评分

坚强,勇敢,幸运,聪明

评分

这宝贝儿不错,下次再买??????

评分

还不错看了节目买的

评分

看了电视,很佩服她。一定要支持

评分

挺直白的表述!挺好的感悟!不错!

评分

京东活动很给力,谢谢京东

评分

当时看挑战不可能看到这个作者,挺感动了,就买这本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