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戰爭時期,石油是決定勝敗的關鍵因素之一。有“沙漠之狐”之稱的納粹德國陸軍元帥隆美爾在北非戰役中因資源短缺悲嘆道:“石油奇缺,足以令人潸然淚下。”而美國陸軍上將巴頓在法國追擊德軍時也為石油而苦惱:“如果我能偷到一點汽油,我就能贏得這場戰爭。”
和平發展時期,石油既是工業的血液,又是大國間經濟、政治博弈的工具,如美國藉20世紀70年代的石油危機完成對歐洲、日本經濟的整閤,接著與沙特聯手通過低油價促使蘇聯解體,以及2008年的俄格戰爭和現在的烏剋蘭危機,都與石油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
海報:
內容簡介
《看懂世界格局的第1本書:石油戰爭》以油價大跌、盧布貶值、美俄石油鬥爭為背景,將中東戰爭、車臣戰爭、美蘇爭霸、蘇聯解體等重大曆史事件與現今的烏剋蘭內戰、剋裏米亞之爭等時事熱點串聯起來,嚮讀者解讀事件背後的地緣、政治因素,如石油美元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蘇、歐三傢在中東地區的博弈;美國如何與沙特聯手通過低油價促成蘇聯解體。書中還將會詳細介紹近期烏剋蘭危機的由來,以及俄、美、歐之間的博弈和中國的石油發展戰略。
作者簡介
王偉,自由撰稿人、投資公司顧問。大學期間曾替老師為本校國防生講授軍事理論課。2006年底開始為《艦載武器》雜誌撰寫戰略時政方麵的分析類文章,以曆史和經濟為視角,對國際戰略問題進行分析,對內政經濟亦有涉及。齣版有暢銷書《看懂世界格局的第1本書》《看懂世界格局的第1本書2》,纍積銷量突破50萬冊。
精彩書評
★世界格局是個很俗的詞,大學裏的國政專業的人老是講,但卻講不過齣租車司機。齣租車司機會講,但講不齣道理。第1次聽人講格局,講得這麼通俗、這麼有趣,用經濟學的原理,把世界的變遷,講得津津有味。
——張鳴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作者沒有如時下所流行的那樣去故弄玄虛,而是用最淺顯易懂的語言把看似復雜的東西簡單化,給讀者呈現瞭一個更為真實的世界。
——石述思 《工人日報》要聞部主任 ★這本書的作者讓我看到的,不是一種簡單的對西方戰略思維的模仿,這裏麵的思維是中國式的,就像中醫一樣,對比以往讓我們感覺很新鮮,但必須承認它的確很有效。
——加藤嘉一 《中國的邏輯》作者 ★把簡單的東西弄復雜瞭意味著愚鈍或是欺騙,把復雜的東西弄簡單瞭意味著智慧以及坦誠,很高興,本書屬於後者。
——戴旭《C型包圍》作者 目錄
第一章 美酒與毒藥
始於諾貝爾傢族的俄國石油工業 / 002
能源危機背後的機會 / 008
“煤、油”之爭背後的隱患 / 013
逆嚮行駛的蘇聯工業 / 017
二戰成就瞭蘇聯的石油工業 / 020
赫魯曉夫時代留下的“裂縫” / 024
農業——蘇聯的阿喀琉斯之踵 / 028
第二章 成也石油,敗也石油
斯大林的絕地反擊 / 036
飲鴆止渴的“攘內安外”策略 / 043
定時炸彈——《赫爾辛基條約》 / 051
詭異的石油危機 / 055
“荷蘭病”變成瞭“蘇聯病” / 058
“半吊子”式的阿富汗戰爭 / 063
肢解蘇聯的開始 / 068
油價危機引爆 / 073
蘇聯真正的“死因” / 079
第三章 裏海的秘密
車臣,俄羅斯南部的“應力點” / 086
亂象顯現 / 093
第一次車臣戰爭 / 101
第二次車臣戰爭 / 109
俄格“五日戰爭” / 117
第四章 經略中東
由來已久的“南下戰略” / 128
巴以問題上,美蘇聯手對付英國 / 131
藉助埃及,蘇聯進入戰略攻勢 / 136
隱患凸顯,蘇聯開始全麵收縮 / 143
安德羅波夫時代的“迴光返照” / 151
戈爾巴喬夫時代,蘇聯在中東全麵敗退 / 157
普京時代,俄羅斯重返中東 / 159
第五章 寡頭戰爭
依靠政治資源發跡 / 164
依靠混亂崛起 / 169
是危機?還是機遇? / 174
石油保衛戰 / 179
軟硬皆施,結束“戰爭” / 186
第六章 東歐四國演義
此“國”非彼“國”——從概念說起 / 190
俄羅斯篇 / 194
烏剋蘭篇 / 204
西歐篇 / 215
美國篇 / 221
尾聲
資源型經濟 / 224
地緣戰略 / 229
中國石油戰略 / 232
後記一 漫談俄羅斯“危機” / 240
後記二 中東之王 / 248
附錄一 俄羅斯的自然資源 / 257
附錄二 蘇聯戰後經濟的部分數字 / 260
參考文獻 / 262
精彩書摘
二戰成就瞭蘇聯的石油工業
真正讓斯大林在能源問題上擺脫睏境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
雖然在“二五計劃”後蘇聯的煤炭集團在“煤油之爭”中大獲全勝,但斯大林並沒有由此放棄既定方針。在斯大林大力推動之下,石油勘探部門一直在蘇聯腹地尋找新的油田,希望藉此增加石油産量,促成蘇聯能源結構的改變。當時勘探隊把勘探區域放在瞭伏爾加河與烏拉爾河流域。在蘇共十八大上,最終通過瞭“在伏爾加和烏拉爾之間建立新石油基地——第二巴庫”的決議。
當時雖然有利益集團的阻撓和不配閤,但對新油田的勘探和開采依然在不緊不慢地進行著。為瞭錶現對新油田寄予的厚望,當時蘇共高層把伏爾加—烏拉爾地區的新油田稱為第二巴庫——這裏最終勘探齣的産油區麵積達70萬平方公裏。
當然,前景是一迴事,現實則是另一迴事。直到1940年(蘇德戰爭爆發前一年),第二巴庫僅發現十幾個小油田,産量也僅為180萬噸,占全蘇的5。8%,蘇聯71。4%的石油依舊是由巴庫提供的。一方麵伏爾加—烏拉爾産油區此時尚處於起步階段;另一方麵這裏的石油蘊藏量雖然非常大——1937年發現瞭儲量達3。2億噸的杜馬茲大油田,但這裏的主力油層都埋藏在更深的泥盆紀地層——巴庫油田的油層主要分布在更淺的石炭紀地層,而且這裏的油品質量密度大,黏稠度和含硫量高,單從經濟成本考慮,短期效益並不顯著,因此在當時資金不足的情況下,優先開發第二巴庫顯然是不可能的。而最終真正解決這個問題的人,則是希特勒。
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隨著德軍的一路南下,阿塞拜疆於1942年一度被德國占領,蘇聯因此不得不采取堅壁清野的策略,把人員和重要的儀器設備全部轉移到伏爾加—烏拉爾地區,並在撤離之前把巴庫油區的設施全部炸毀,以防德國人利用這裏的石油資源(當時希特勒曾下令德軍組建一支15000人的“石油旅”,用以接管蘇聯的石油工業設施。而蘇聯人的破壞措施非常有效,以至於德軍明明在産油區,卻一直麵臨燃料匱乏的問題)。而這一舉動正好大大強化瞭第二巴庫的力量。在戰時各類資源最匱乏的時期,蘇聯的工程人員依然在這裏進行勘探開采作業(衛國戰爭時期的蘇聯,這種現象非常普遍,斯大林格勒戰役打到最慘烈的階段時,那裏的坦剋修理廠也依然在工作)。1944年,在第二巴庫又發現瞭木哈諾夫油田,儲量達2。2億噸,新油區截至1945年,産量比1942年增長瞭52%。
阿塞拜疆被重新收復後,原本疏散到伏爾加—烏拉爾地區的人員和設備又重新撤迴到瞭巴庫産油區,雖然有點釜底抽薪的意思(畢竟當時巴庫地區依舊是最大的油田,恢復這裏的石油生産對蘇聯來說纔是重點),但第二巴庫的基礎在戰爭時期依舊夯實。此外,戰爭還一舉解決瞭前麵反復在說的蘇聯“煤油之爭”。從物質角度來說,蘇聯能夠贏得衛國戰爭,除瞭廣袤的國土所提供的戰略縱深之外,靠的就是在資源特彆是石油資源上對德國人的壓倒性優勢。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二戰期間,德國共製造虎式坦剋1354輛,而蘇聯在同一時期共生産T-34型坦剋超過5萬輛——這個數字已經遠遠超過德國所有型號的坦剋和自行火炮的總和,雖然虎式坦剋的火力和精密程度超過瞭T-34,但麵對如此懸殊的數量差距,這點質量優勢完全可以忽略不計。這並不是因為德國人真的就是一根筋,隻會走精品路綫,而是因為德國當時隻能從羅馬尼亞得到有限的石油供應,即便他們降低性能要求、簡化工藝能造齣5萬甚至10萬輛坦剋齣來,但他們也找不到足夠的油讓這麼多坦剋開起來。而蘇聯人則完全不用擔憂這個問題。
就這樣,戰爭徹底地調整瞭蘇聯的能源産業結構,石油工業在蘇聯開始真正地崛起。
赫魯曉夫時代留下的“裂縫”
1953年斯大林去世後,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赫魯曉夫成為瞭繼任者。經過三年的政治鬥爭,最終赫魯曉夫坐穩瞭蘇共中央總書記的位置。在1956年蘇共二十大會議上,他做齣瞭一個非常驚人的舉動,在大會上做瞭旨在徹底否定斯大林的“秘密報告”。
為瞭迅速鞏固自己的地位,赫魯曉夫在當政之後隨即放棄瞭斯大林時期的鐵腕作風,轉而嚮地方和各個部門的官僚集團放權,希望通過權力讓渡換得中高層官員對他的支持。各個部委和地區經濟計劃委員會因此都獲得瞭更多的自主權——多到超齣瞭蘇聯體製的承受能力。這種明顯帶有短期目的色彩的權力讓渡,使得蘇聯的政治生態在橫嚮和縱嚮都齣現瞭“分裂”的趨勢。各部委手中更多的權力不但增加瞭他們處理問題的靈活性,也讓他們在處理利益平衡的時候可以有機會把局部利益擺在首位——前麵說到過,蘇聯的經濟體製對於領導層的問題“容錯率”非常低。
相比而言,麵嚮地方政府的權力讓渡所産生的隱患更為深遠。赫魯曉夫似乎忽略瞭一個俄國曆史上一直存在的問題:和其他歐洲國傢一樣,韆百年來俄國同樣浸淫在“城邦文化”之中——簡單地講,在歐洲人們認同感最強的是自己所處的城邦,而不是國傢。因此在各個歐洲國傢,地方政權對於中央政府的忠誠度都始終是個大問題,說的再直白點,隻要是歐洲國傢,理論上就存在分裂的隱患,譬如西班牙的巴斯剋、英國的愛爾蘭和蘇格蘭、法國的阿爾薩斯和洛林等。早在伊凡雷帝時代,俄國政府就製定瞭旨在強化中央集權的《1550號法令》,但即便是伊凡雷帝,麵對地方勢力和官僚集團時最終也不得不選擇妥協——自立國以來,“反分裂”其實就是沙俄帝國政治生態中一個長期的主題。
更要命的是,蘇聯之所以能稱之為“蘇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在於除瞭俄羅斯之外,在她的西部和南部還存在著14個加盟共和國,而這14個加盟共和國在行政上並入俄國疆域不過是最近兩三百年的事情,有的甚至不超過百年。從某種程度上說,蘇聯麵臨的地方忠誠度的隱患可能比西歐國傢還要明顯。十月革命前,沙俄政府就已經開始喪失對俄國基層的實際控製力,從那時開始,皇權隕落就已經隻是個時間問題;同樣,在我看來蘇聯解體並不是一個曆史偶然事件,俄國曆史巨大的慣性在其中依舊起著極大的作用。
斯大林憑藉個人權威,以鐵腕集權的方式不斷地加固著這個國傢的“統一骨架”,這在俄國的曆史上其實是常態,但凡是強勢的沙皇,都會如此操作。
1953年斯大林去世時,他對這個國傢的“加固工作”還沒有來得及最後“凝固”,赫魯曉夫在政治上的改弦更張又使得一切迴到瞭原點。大麵積放權導緻各個地區政府變得如同中國周朝時的封國,地方利益被放到瞭首位。
蘇聯的石油工業自然也受到瞭波及:高層的權力鬥爭,使得管理趨於混亂,新領導為瞭樹立威信會成立新的部門,而一旦個人失勢,其部門也會跟著被邊緣化乃至直接被撤掉,而剛剛製定好的計劃,也會因此推倒重來。蘇聯高層對基層的利益讓渡同樣産生瞭齣人意料的問題。當時,一綫部門獲得瞭更多的自主權,並且可以分得比例更高的收益。然而由於缺乏監督,一綫生産始終處於一種急功近利的狀態,在石油開采中他們往往傾嚮於棄難從易,因為深層油田的投入大産齣小,雖然長期來看是正確的,但是卻不符閤一綫的短期利益。
雖然如此,但終歸要承認一點:在斯大林之後,蘇聯的國勢在巨大的慣性之下依舊在往上走,“數量”隻要龐大到一定程度,“質量”上的問題就會被稀釋掉。在這段時期,蘇聯的石油産量始終在穩步增加,從遠東地區到莫斯科等工業城市,蘇聯的燃油管道新增加瞭2萬公裏。第二巴庫在赫魯曉夫時代也從紙麵規劃變成瞭現實。在這段時期,人們還發現天然氣的價值。在最初的時候,天然氣一直被視為石油開采中的副産品,在開采中被白白的燒掉。在蘇聯的“七七計劃”期間,天然氣成為繼石油之後蘇聯又一大能源産品。
……
前言/序言
《石油戰爭:解構全球格局的鑰匙》 引言 在人類文明的長河中,沒有任何一種資源像石油一樣,深刻地塑造瞭現代世界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它不僅是驅動工業革命的血液,更是決定國傢興衰、影響國際關係、引發衝突根源的關鍵要素。從20世紀初的萌芽,到今日的錯綜復雜,石油的開采、貿易、消費以及圍繞它的權力博弈,編織齣瞭一張覆蓋全球的巨網。理解石油,就是理解現代世界運行的底層邏輯;洞悉石油戰爭,便是洞悉世界格局演變的脈絡。 本書並非簡單羅列石油的發現史或地緣政治事件,而是旨在提供一種全新的視角,引領讀者穿越曆史迷霧,撥開重重迷霧,深入探究石油在塑造全球格局中所扮演的決定性角色。它不是一本關於油價漲跌的經濟學專著,也不是一部冰冷的戰略兵棋推演,而是一部關於權力、利益、野心與衝突交織的宏大敘事。我們將從石油的“煉金術”——從地下深處汲取並轉化為動力的過程——齣發,審視其如何催生瞭工業巨頭的崛起,又如何與民族國傢的命運緊密相連。 石油:現代文明的基石與原罪 人類對石油的利用可以追溯到古代,但真正意義上的“石油時代”始於19世紀末。隨著內燃機的發明和汽車的普及,石油的需求呈爆炸式增長。這種高密度、易提取、易運輸的能源,成為瞭驅動工業化進程的最強大引擎。煤炭曾是工業革命的主角,但石油以其更高的能量密度和更廣泛的應用領域,迅速取代瞭煤炭的地位,開啓瞭一個全新的時代。 石油的發現,尤其是在中東地區,改變瞭世界的權力平衡。那些曾經被邊緣化的地區,因為蘊藏著“黑金”,一夜之間成為國際舞颱的焦點。石油的開采權、貿易綫路、定價權,成為瞭各國爭奪的焦點。跨國石油公司應運而生,它們擁有強大的資本、技術和政治影響力,甚至一度超越瞭國傢的力量。這些公司不僅控製著石油的生産,更通過其在全球範圍內的運營,深刻影響著當地的經濟發展、社會結構乃至政治走嚮。 然而,石油帶來的並非全是進步與繁榮。它也孕育瞭“資源詛咒”的陰影。許多石油資源豐富的國傢,反而未能實現多元化發展,經濟過度依賴石油齣口,容易受到國際油價波動的影響,導緻經濟不穩定。更重要的是,石油的巨大利潤,成為瞭滋生腐敗、加劇貧富分化、甚至資助衝突的溫床。為瞭爭奪石油資源或控製油路,曆史上發生過無數次的衝突和戰爭,從區域性的爭奪到影響全球格局的重大事件。 石油戰爭:曆史的迴響與現實的脈絡 “石油戰爭”並非指代某一次具體的戰役,而是貫穿現代史的一係列地緣政治衝突、經濟博弈和權力鬥爭,其核心都圍繞著對石油資源的控製和石油帶來的巨大利益。這些戰爭形態多樣,有的直接錶現為武裝衝突,有的則以經濟製裁、代理人戰爭、政治操縱等更為隱蔽的方式進行。 本書將深入剖析一係列標誌性的“石油戰爭”,例如: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石油的早期角色: 盡管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石油的重要性尚未完全凸顯,但它已經開始扮演關鍵角色。德國對中東石油資源的覬覦,以及協約國為保障其海軍和日益增長的陸路交通工具的燃料供應,都讓石油的戰略價值開始顯現。戰後,石油資源的重新劃分,為後來的中東格局埋下瞭伏筆。 二戰中的石油爭奪: 第二次世界大戰與石油的聯係更加緊密。日本偷襲珍珠港,很大程度上是為瞭切斷美國對日本的石油禁運。德國的東綫進攻,也部分是為瞭獲取高加索地區的石油資源。石油成為瞭支撐戰爭機器運轉的關鍵燃料,爭奪石油資源成為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東戰爭與石油危機: 20世紀下半葉,中東地區成為瞭“石油戰爭”的策源地。圍繞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傢之間的衝突,以及石油輸齣國組織(OPEC)的崛起,導緻瞭兩次世界性的石油危機。1973年的石油禁運,讓西方世界第一次深刻認識到石油武器的力量,也直接導緻瞭全球經濟的衰退和能源政策的調整。1979年的伊朗伊斯蘭革命,再次引發瞭石油供應的緊張,加劇瞭全球經濟的不穩定。 海灣戰爭與石油秩序的重塑: 1990年伊拉剋入侵科威特,引發瞭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對其發動戰爭。這場戰爭不僅是為瞭捍衛國際法和國傢主權,更直接關係到全球石油供應的穩定和石油價格的控製。海灣戰爭的勝利,鞏固瞭美國在中東地區的軍事存在和影響力,並對全球石油秩序産生瞭深遠影響。 伊拉剋戰爭與後石油時代的隱憂: 21世紀初,美國以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由,對伊拉剋發動戰爭,推翻瞭薩達姆政權。盡管官方理由並非直接指嚮石油,但戰爭的背後,石油資源的控製和對中東地區地緣政治格局的重塑,無疑是重要因素之一。伊拉剋戰爭的後果至今仍在發酵,並引發瞭對主權、乾預以及石油政治的深刻反思。 頁岩油革命與能源格局的變動: 近年來,美國頁岩油的産量激增,打破瞭傳統石油供應格局,對國際油價産生瞭巨大衝擊,也改變瞭地緣政治力量的對比。這標誌著石油生産的中心正在發生轉移,對傳統石油輸齣國的地位和影響力構成瞭挑戰。 石油戰爭的深層邏輯:權力、利益與未來 “石油戰爭”的根源,是深刻的權力博弈和巨大利益驅動。石油不僅僅是一種商品,它更是一種戰略資源,一種能夠撬動全球政治格局的杠杆。 國傢安全與戰略命脈: 對於任何一個現代國傢而言,能源安全都等同於國傢安全。石油作為交通、工業、軍事等領域不可或缺的動力來源,其供應的穩定性直接關係到國傢的生存和發展。因此,各國都在韆方百計地保障其石油供應,甚至不惜動用武力。 經濟增長與全球資本: 石油是全球經濟的“血液”。石油價格的波動,能夠影響通貨膨脹、貿易平衡、投資決策,進而影響全球經濟的繁榮與衰退。全球資本對石油産業的巨額投資,也使得石油成為連接各國經濟的重要紐帶。 地緣政治的棋局: 石油資源的分布,與地緣政治的格局緊密相連。石油豐富的地區,往往成為大國博弈的焦點。石油齣口國則可以通過控製供應、操縱價格等方式,在國際舞颱上獲得政治籌碼。石油的運輸通道,如馬六甲海峽、霍爾木茲海峽等,也成為瞭戰略要地,是各國軍事力量部署的重點。 意識形態與文明衝突: 有時,石油戰爭也裹挾著意識形態的衝突。例如,西方國傢對中東地區石油資源的控製,與該地區的宗教、文化和政治製度之間,常常存在著復雜而深刻的張力。這些矛盾一旦激化,很容易演變成衝突。 未來的展望:告彆石油時代的可能與挑戰 人類對石油的依賴,已經持續瞭一個多世紀,但隨著氣候變化問題日益嚴峻,以及可再生能源技術的快速發展,我們正站在一個告彆石油時代的十字路口。 能源轉型: 太陽能、風能、電動汽車等新能源技術的進步,正在逐步改變能源消費結構。各國政府和企業都在加大對可再生能源的投入,試圖擺脫對化石燃料的依賴。 石油價格的波動與地緣政治的變遷: 即使能源轉型正在進行,石油在可預見的未來仍然將是重要的能源。但其價格的波動,以及圍繞其産生的地緣政治博弈,仍然將深刻影響全球格局。 新能源的競爭與衝突: 隨著能源結構的調整,新的能源爭奪可能齣現。例如,關鍵礦産資源的開采權、清潔能源技術的標準製定、以及新型能源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控製,都可能成為新的博弈點。 結語 《石油戰爭:解構全球格局的鑰匙》旨在通過對石油曆史、地緣政治、經濟影響以及未來趨勢的深入分析,幫助讀者構建一個完整的世界觀。它不是提供一個簡單的答案,而是提齣一係列問題,引導讀者去思考石油在現代世界中的復雜作用,去理解那些塑造我們世界的隱形力量。 本書將以嚴謹的學術態度,輔以生動翔實的案例,從宏觀到微觀,從曆史到當下,層層剝繭,揭示石油與戰爭、石油與權力、石油與文明之間的深刻聯係。它將是一本幫助您理解世界運行邏輯、看清國際關係本質的必讀書。通過理解石油戰爭,您將能夠更深刻地理解當今世界格局的形成,以及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嚮。這不僅是一次知識的探索,更是一次對我們所處世界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