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热爱传统文化的读者 https://item.jd.com/11649612.html
内容简介
《国学入门》分为门径篇与登堂篇:上篇介绍基本材料、知识与方法,下篇藉评述民国初叶国学运动中的人物与教育,探讨其中蕴涵的各种问题,同时对现今教育问题亦多有品评。作者研究国学从史识入手,系统的掌握国学的治学门径和对治学方法的合理运用,同时引进外部参照系,通过与国外的诠释学对比,凸显中国本土文化的特质。
作者简介
龚鹏程,江西吉安人,1956年生于台北。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博士毕业,历任淡江大学文学院院长,台湾南华大学、佛光大学创校校长,美国欧亚大学校长等职。曾获台湾中山文艺奖、中兴文艺奖、杰出研究奖等。2004年起,任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正式出版的专著已有七十余种,主编著作不计其数。
目录
自序
甲、门径篇
第一章:名义
一、国学的兴起与销亡
二、新国学复兴的意义
第二章:材料
一、文献及其保存
二、文献的整理
三、文献之学
〈一〉目录
〈二〉版本
〈三〉校雠
〈四〉辑佚
〈五〉辨伪
第三章:方法
一、由数据到系统性思惟
〈一〉熏习
〈二〉离章辨句
〈三〉知类通达
二、由方法到方法意识
〈一〉方法与工具
〈二〉方法与思惟
〈三〉方法与方法论
〈四〉法与活法
第四章:语言
一、音的演变
二、词的特点
三、句的形态
四、语言与思惟
第五章:文字
一、真正的文字
二、表意的体系
三、构造的原理
四、发明的历程
五、思想的历史
第六章:训诂
一、因言以明道
二、语言的分析
三、理解的迷失
四、反省的途径
第七章:经
一、经典化
二、圣典崇拜
三、经学历史
四、传经体系
五、经典不死
第八章:史
一、文字的书写
二、史官的传统
三、个人的著述
四、官史的发展
五、民史的现象
第九章:子
一、子学之变
二、先秦诸子
三、诸子之衰
四、研究诸子
五、解释历史
六、开放阅读
第十章:集
一、文集之兴
二、总集
三、别集
四、全集
五、丛书
第十一章:儒
一、儒家的起源
二、孔子的身分
三、儒学的分化
四、经生、文士与文吏
五、道学、经世与宗教
六、儒家型社会
第十二章:道
一、道教的来历
二、道教的性质
三、道教的研究
四、道教的资料
第十三章:佛
一、中国的和世界的佛教
二、佛教的理论
三、佛教的历史
四、佛教的资料
第十四章:余论
乙、登堂篇
第一章、国学的书目:胡适与梁启超
第二章、国学的讲说〈一〉康有为
第三章、国学的讲说〈二〉章太炎
第四章、国学的讲说〈三〉马一浮
第五章、国学的教育:清华国学院
精彩书摘
儒家在先秦,乃九流十家之一,因此与其他各家颇有争论,如道家文献《庄子》中就批评“儒者以诗书发冢”,墨子也攻击儒家,主张非乐、节葬,孟子则与杨朱、墨翟、许行各学派论辩,荀子
《非十二子》《解蔽》诸篇,于当时各家亦多微辞。可是这些争论到汉代就逐渐止息了。汉自武帝独尊儒术以后,诸子之学渐衰,杨墨皆无传承,其余诸家,势益不能与儒相抗,故一切争论,主要均表
现于儒学内部。
魏晋以后,情况不然。《易》《老》《庄》号称三玄,论者蜂起,于是儒道关系渐成热点,论者争辩孔老优劣、儒道分合、自然与名教之关系等等。如《三国志?魏志?钟会传?注》载:王弼有次去
拜访裴徽,裴氏问他:“无者,诚万物之所资也,然圣人莫肯致言,而老子申之无已者何也?”王弼回答:“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为训,故不说也。老子是有者也,故恒言所不足。”老子讲无,孔子不讲,
这是儒道之异。魏晋时人论玄学,以无为本体,故裴徽说无是万物之所资。可是为什么孔子不讲这个本体的问题而老子才讲呢?王弼回答,谓孔子已经体认或体会体证了无,所以不必讲;老子则是虽知道这个无,可是自己还没能体证到无的境界,因此老是要去说那个无。这就是对孔老儒道地位及价值之一种分判。李充《学箴》所说则为另一种分判,他说:
先王以道德之不可行,故以仁义化之;仁义之不笃,
故以礼律检之。检之弥繁而伪亦愈广,老庄是乃明无为之
益,塞争欲之门。……圣教救其末,老庄明其本。本末之
途殊,而为教一也。
这是以本末关系来位置儒道,诸如此类分判,在魏晋南北朝期间是很多的。儒佛关系,此时亦渐成论题。如张新安《答谯王论孔释书》说:“积善启报应之辙,网宿昭仁蒐之苗”,前者是佛教的因果报应观,后者是儒家的仁爱说,这二者,张氏就认为:“非旨睽以异逋”,可以相通。与此相反的,是另一类主张辨儒佛之异的,例如王坦之《沙门非高士论》、顾欢《夷夏论》、戴逵《释疑论》等。他们批评佛教是外国的教法,故引儒家夷夏之辨以攘斥之;又批评佛教的服制,故引儒家说不能披发左衽以排拒之;他们还诘难佛教之伦理观,以儒家之重孝道,说“无后为大”来指责;对于佛教讲因果,
亦以为“修短穷达,自有定分;积善积恶之谈,盖是劝善之言耳”,认为与儒家定命说不同,故非究竟之谈。凡兹等等,开启了儒释分合之辨,到后代越来越激烈。
例如唐代中叶的古文运动,就一方面是反对汉代经生章句式的儒学,而提倡类似王充所说的“文儒”形态;一方面则是分判儒佛,强调儒家与佛家的差异;再则是说文儒所撰之文必须阐明圣贤的道理。这看起来是革命性的,实仍是汉魏南北朝儒学分化及儒佛分判的发展。
宋代延续古文运动之路线,讲“文以载道”。可是所重渐在道而不在文,因此与文人渐分。又由于所重在道,故亦不认同汉代传经式的儒学,以致《宋史》中于《儒林传》之外,另立《道学传》以彰明其传道之功。
宋代传道之儒强调道统传承,谓道由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一脉相传,孟子之后,汉唐诸儒皆不得其传,待宋朝周敦颐、程颐、程颢才再接上统绪。这个道统传承的认定,自然引起许多争论。且不说它与汉唐传经之儒的分判,带来了不少争端,致令后世儒学学者在“汉”“宋”之间都要做一抉择,做一分检,就是在道学家内部,也有谁为正统谁为歧出之辨。
……
前言/序言
国学入门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评分
☆☆☆☆☆
质量不错,值得购买
评分
☆☆☆☆☆
文氣磅礴,
评分
☆☆☆☆☆
包装挺好的,速度挺快,棒棒哒
评分
☆☆☆☆☆
很不错的书,传统不是固执,怀旧不是颓废,有继承方能前行。
评分
☆☆☆☆☆
好
评分
☆☆☆☆☆
经典之作 还是很满意的哈哈
评分
☆☆☆☆☆
《中国古代车舆马具》系统介绍了自1923年以来的中国古代车舆马具考古发掘的研究成果,并以考古资料、文献记载为依据,结合有关研究者论述,以写实的作图手法绘出历代各种车舆马具的复原图,通过艺术再现,完整地呈现出实物当年的风韵,让读者从考古的残片中,得以领略中华几千年灿烂的文明。《中国古代车舆马具》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适合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广大读者阅读,也可供从事舞台美术、道具设计等专业人员参考使用。《中国古代车舆马具》系统介绍了自1923年以来的中国古代车舆马具考古发掘的研究成果,并以考古资料、文献记载为依据,结合有关研究者论述,以写实的作图手法绘出历代各种车舆马具的复原图,通过艺术再现,完整地呈现出实物当年的风韵,让读者从考古的残片中,得以领略中华几千年灿烂的文明。《中国古代车舆马具》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适合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广大读者阅读,也可供从事舞台美术、道具设计等专业人员参考使用。
评分
☆☆☆☆☆
别人推荐的,买来学习。
评分
☆☆☆☆☆
书还没看,包装仔细,不错,好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