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传:1881-1906(卷一) [英] 约翰理查德森 浙江大学出版社

毕加索传:1881-1906(卷一) [英] 约翰理查德森 浙江大学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约翰理查德森 著
图书标签:
  • 毕加索
  • 艺术传记
  • 西方艺术史
  • 现代艺术
  • 绘画
  • 艺术大师
  • 约翰理查德森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传记文学
  • 艺术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诺鼎言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163040
商品编码:11713337816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7-01-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毕加索传:1881-1906(卷一) 作者 约翰理查德森
定价 128.00元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308163040 出版日期 2017-01-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精装
开本 大32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约翰·理查德森,的传记作家,牛津大学美术系的斯莱德教授,同时也是纽约时报书评、纽约客以及Vanity Fair的专栏作家。


   目录


鸣谢  1
引言  7
01 马拉加  21
02 巴勃罗· 鲁伊斯· 毕加索,儿子和继承人  37
03 克鲁尼亚  53
04 迁往巴塞罗那  81
05 神圣题材  99
06 马德里1897—1898  123
07 奥尔塔· 埃布罗  137
08 巴塞罗那1899  151
09 四只猫咖啡馆  177
10 我是国王  195
11 初到巴黎  215
12 马德里1901  239
13 在沃拉尔的成功  259
14 人类苦难的描绘者  281
15 巴塞罗那1902  313
16 第三次巴黎之旅  335
17 《人生》  359
18 告别巴塞罗那  375
19 蒙马特和洗衣船  393
20 美丽的费尔南多  411
21 阿波利奈尔时期  435
22 画商和寻觅者  467
23 雅里不在的日子  479
24 狡兔酒吧  493
25 收藏家和赞助者  517
26 两三位天才  537
27 对过去的掠夺  561
28 格赛尔的夏天  577
29 高更的衣钵  605
30 狄奥尼索斯  615
主要资料来源  633
简略标题   638
注释  643
索引  675
作品索引  695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毕加索生前就资助的毕加索传记,拟出版四卷,其中前三卷英文版已经出版,本书为中文版*卷。

作为毕加索的密友,理查德森不仅获得了*手材料,包括毕加索的日记、毕加索的论文,毕加索工作室也前所未有地对他开放,以及毕加索本人对关键事件的评论,而且还得到了毕加索的遗孀杰奎琳的帮助。他将严谨的治学和精彩的叙事诉求出色地结合在一起,得出对艺术家及其作品的深刻理解。

本书中含有800张图片,弥足珍贵。

卷一揭示了毕加索的创新、困扰和影响,揭示了他的艺术和生活是如何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它探讨了他的西班牙根源:他深刻的安达卢西亚的天性,他在科伦纳和马德里的青少年时期,他对巴塞罗那的热情,在那里他成为加泰罗尼亚现代主义的英雄。它记载了他早年在巴黎和纪尧姆?阿波利奈尔,马科斯?雅各布和格特鲁德?斯坦在蓝调时期和玫瑰时期的复杂关系。在本书结尾,我们看到26岁的毕加索已然准备投身成为现代艺术的救世主,发展成第二十世纪*的艺术家之一。


   文摘

   序言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梵高生平与艺术的详尽传记的简介,与您提到的《毕加索传:1881-1906(卷一)》内容完全无关。 --- 狂热的色彩与灵魂的低语:文森特·梵高传(1853-1890) 作者:史蒂文·奈菲 [英] 译者:张晓雯 出版社:XX艺术文献出版社 (虚构) 序言:向日葵的火焰与无尽的孤独 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是艺术史上一个无法绕开的悖论:一个将生命燃烧殆尽,却在死后才被世界拥抱的孤独先知。他的名字,如今已是后印象主义的代名词,是鲜艳色彩、扭曲线条和深刻情感的代号。然而,这位被后世奉为圭臬的天才,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却饱受贫困、拒绝和精神困扰的折磨。 本书《狂热的色彩与灵魂的低语》并非一部简单的生平罗列,而是一次深入文森特·梵高复杂而矛盾的内心世界的考古挖掘。作者史蒂文·奈菲,一位深谙十九世纪末欧洲社会背景与艺术思潮的权威艺术史学家,以极其细腻和富有同情心的笔触,重构了这位荷兰画家从一个失败的传教士、艺术品经销商,蜕变为一位拥有独特视觉语言的艺术巨匠的全部历程。全书以其跨越荷兰、比利时、巴黎乃至阿尔勒的足迹为经纬,辅以海量的私人信件解读,旨在揭示“梵高现象”背后,那个真实、挣扎、却又无比坚韧的灵魂。 第一卷:黑暗的土壤与寻求救赎的青年(1853-1880) 第一卷聚焦于梵高早年的形成期,这段时期充满了试错、信仰的破灭与对“真正生活”的渴望。 艺术之外的挣扎: 梵高青年时期辗转于古皮尔公司(Goupil & Cie)的画廊工作,这段经历使他对艺术市场和社会阶层有了最初的认知,但也让他对商业化艺术的虚伪深恶痛绝。我们详细考察了他在比利时博里纳日(Borinage)矿区作为非主流传教士的经历。在这里,他目睹了工业化进程中无产阶级的悲惨境遇,这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塑造了他日后艺术中对劳动者形象的关注与同情。作者通过分析他早期粗粝的素描和对米勒(Millet)的推崇,展现了梵高如何从一个虔诚的布道者,逐步转向以视觉艺术为新的布道方式。 最初的笔触: 这一卷的后半部分,着重描绘了梵高在海牙和纽南(Nuenen)的探索。他试图在家族的支持下,以自学的方式掌握绘画技巧。这一时期,他的画风沉郁、色调黯淡,反映了荷兰传统绘画的阴影,特别是那幅标志性的早期作品《吃土豆的人》。书中深入分析了此画中泥土色调的哲学意义——那是一种对农民艰辛生活的“泥土的敬意”,而非仅仅是色彩上的选择。同时,我们首次看到了他与提奥(Theo van Gogh)之间那段至关重要的、支撑他活下去的通信关系的建立,这成为了贯穿他一生的生命线。 第二卷:巴黎的启蒙与光线的洗礼(1886-1888) 1886年,文森特抵达巴黎,投奔弟弟提奥。这一转折点,犹如为他沉闷的艺术生命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印象派与新艺术的冲击: 巴黎是艺术革命的熔炉。梵高在此期间接触了印象派(Monet, Renoir)和点彩派(Seurat, Signac)的最新成果。作者详细梳理了梵高如何迅速消化和改造这些前沿技法,从最初模仿日本浮世绘(Ukiyo-e)的对平涂色块的喜爱,到如何逐步摆脱早期深重的棕色调,开始拥抱提奥画廊中展示的新兴色彩理论。书中描绘了他在巴黎小酒馆中与高更、德加等艺术家的紧张而富有启发的交往,以及他本人对“日本梦”的憧憬。 色彩的爆发与个性的形成: 巴黎时期是梵高艺术语言的关键性过渡期。他开始使用更亮的色彩,笔触也变得更加短促、充满活力。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他如何试图将印象派的光影捕捉与自己的内心情感表达相结合,为他日后在南方的“发光”风格奠定了基础。然而,巴黎的竞争和高强度的创作也加剧了他的神经紧张。 第三卷:阿尔勒的“黄房子”与地中海的狂想(1888-1889) 阿尔勒,普罗旺斯南部的阳光之地,是梵高艺术生命中最为辉煌也最为悲剧的阶段。 色彩的极端化与理想国: 梵高来到阿尔勒,目的是建立一个“南方画室”(Studio of the South)——一个艺术家共同体,以对抗巴黎的孤立。作者详尽分析了梵高对普罗旺斯强光、色彩饱和度以及“象征性色彩”的迷恋。从《向日葵》系列对生命力的极致赞美,到《夜间咖啡馆》中“可怕的激情”与“铁锈红”的冲突表达,本书深入剖析了梵高如何将主观情感注入客观色彩之中。 高更的到来与宿命的冲突: 传记花费大量篇幅重现了高更(Gauguin)在阿尔勒的短暂逗留。作者细致比对了两位艺术家的哲学观(梵高的情感至上与高更的几何理性),阐释了他们之间必然的冲突如何从理论争论迅速演变为生活中的摩擦。著名的割耳事件被置于其精神崩溃与艺术理想破灭的复杂背景下进行重新审视,将其视为梵高试图通过自我牺牲来挽救“南方画室”梦想的绝望尝试。 第四卷:圣雷米的疗养院与“星夜”的宇宙(1889-1890) 在阿尔勒的危机之后,梵高自愿住进了圣雷米(Saint-Rémy-de-Provence)的精神疗养院。然而,这段被认为是“病痛”的时期,却是他艺术表达最为自由和深刻的阶段。 线条的律动与内心的风暴: 在疗养院的禁锢中,梵高的创作主题从外部的景观转向了内部的景观。本书详细分析了圣雷米时期作品中独有的漩涡状笔触和充满动感的线条,如何成为他内心焦虑、恐惧与灵性升华的视觉记录。我们将一同解读《星月夜》中那令人眩晕的星云和柏树的火焰,探究这些扭曲的自然形态如何反映了十九世纪末西方社会普遍存在的形而上学危机。 橄榄树与丝柏的冥想: 梵高对周围环境的观察从未停止。他将自己视为自然的一部分,笔下的橄榄树如同古老的、饱经风霜的生命,而丝柏则成为了连接大地与天穹的升腾之柱。作者强调,在精神病症发作的间隙,梵高达到了惊人的清醒和高产,他的创作不再是为了迎合市场,而是纯粹为了“安慰自己,也安慰别人”。 终章:奥维尔的黄昏与永恒的遗产(1890) 本书以梵高生命最后几个月的奥维尔(Auvers-sur-Oise)时光收尾。在加歇医生(Dr. Gachet)的照料下,梵高以惊人的速度创作了大量的肖像和麦田景象。 麦田的预感与最后的呐喊: 最后的篇章聚焦于《麦田群鸦》等作品中那压抑的、充满末世感的色调。作者认为,这些作品不再是单纯的风景描绘,而是梵高对自己未来命运的清晰预见。他用最饱满的生命力,画下了最深的绝望。 最终,作者以极其克制的笔触描述了1890年7月的悲剧,并将其置于提奥的巨大悲痛和梵高留下的700多封信件的语境中。本书的结论是,梵高的短暂一生,是一场献给真理、色彩与人性的不朽献祭。他的一生虽未被时代所理解,但正是这份孤独的坚持,成就了艺术史上永恒的奇迹。 --- 本书特色: 信件为核: 超过70%的分析基于梵高与提奥、高更、加歇医生之间的往来信件,力求还原第一人称的心理轨迹。 文化语境: 详尽考察了十九世纪末欧洲的宗教衰微、工业化冲击以及日本艺术对欧洲绘画的革命性影响。 修复学视角: 结合现代艺术品修复技术,分析了梵高在不同时期颜料选择和笔触习惯的微妙变化。 肖像的深度解读: 对《带烟斗的自画像》、《拉乌尔·鲁林肖像》等关键人物肖像进行了心理学层面的剖析。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20世纪艺术史着迷的爱好者,我对毕加索的敬仰由来已久,但坦白说,他对立体主义之后的作品,我更能理解其颠覆性;而1881-1906这段时期,也就是他从呱呱坠地到迈入艺术成熟期的开端,对我而言,反而是更加难以把握和充满探索空间的一段。这本《毕加索传:1881-1906(卷一)》,由约翰·理查德森撰写,就如同一份详尽的地图,指引我们深入探索这位艺术巨匠早期创作生涯的每一个角落。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描绘出毕加索是如何在巴塞罗那和巴黎这些充满艺术气息的城市中,汲取养分,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美学语言。他是否受到了当时前卫艺术思潮的影响?他对印象派、后印象派,乃至于象征主义,又有着怎样的回应和批判?我想象中,书中会详细记述他与当时艺术圈的交流,他可能遇到的机遇与挑战,以及那些塑造了他早期艺术风格的关键性事件。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够在这本书中,感受到毕加索作为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喜怒哀乐,他的敏感、他的激情,他的探索欲,是如何最终化为笔尖下那一次次石破天惊的艺术创作。

评分

我一直对艺术家传记有着浓厚的兴趣,特别是那些能够深入挖掘其创作动机和早期发展历程的作品。这本书的出现,恰逢其时,因为它似乎要填补我对于毕加索最为神秘的“前立体主义”时期的认知空白。1881年出生,到1906年,这期间的毕加索,我们能看到什么?我想象中的画面是,一个在西班牙阳光下成长的少年,天赋异禀,但又带着一丝青春的叛逆;他经历了家庭的变故,感受了艺术界的浮躁,也接触到了那些先驱性的艺术思潮。约翰·理查德森,这位在艺术史研究领域声名卓著的学者,他的视角必然是深刻而独到的。他会如何解析毕加索早期作品中那些微妙的情感表达,以及他对不同艺术风格的吸收与融合?我特别期待他能够对毕加索早年的一些重要作品,比如“科学与慈善”、“生命”等,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揭示它们在毕加索艺术发展序列中的地位和意义。不仅仅是绘画技巧的展现,更重要的是,理查德森是否能展现出毕加索当时思想的成长轨迹,他对于社会、对于人性、对于艺术本身的思考是如何一步步成型的?我相信,对于任何一个渴望理解毕加索这位艺术天才如何从萌芽走向成熟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将提供一次宝贵的、深入的视角。

评分

这套毕加索传似乎将是一次对这位艺术巨匠早期创作生命力最详尽的探索,单看这第一卷的标题“1881-1906”,就已经足以让人感受到其史诗般的宏大叙事。1881年,一个艺术家诞生在马拉加,那个遥远的西班牙小镇,他的名字注定要被载入史册,而1906年,又是什么样的转折点?那是否标志着他某个创作时期的结束,抑或是另一个更加辉煌篇章的序曲?想到这,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些充满忧郁的蓝色时期画作,以及随后迸发出的、席卷艺术界的革命性浪潮——立体主义的萌芽。约翰·理查德森的名字,在我这个艺术爱好者心中,几乎等同于对毕加索研究的权威,他严谨的考据和深厚的学术功底,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迫切地想知道,在这段 formative years 中,是怎样的环境、是怎样的经历,塑造了毕加索那独一无二的艺术视野?他的家庭、他的启蒙老师、他早期在巴塞罗那和巴黎的漂泊,这些都将如何被细致地描绘出来?而更令人好奇的是,作者将如何解读毕加索早期作品中那些潜藏的象征意义,以及他对后印象派、象征主义等艺术思潮的回应和超越。这不仅仅是一本传记,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一个天才的童年、少年,以及他如何从一个充满才华的年轻人,一步步蜕变成那个改变了整个西方艺术史的巨人。浙江大学出版社的引进,也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质量有了信心,希望能从中获得一次深入骨髓的艺术启迪。

评分

我总觉得,了解一个艺术家的早期经历,就像是在追溯一棵参天大树的根系,那些深埋地下的、不为人知的养分,才真正决定了它日后的形态与高度。这本《毕加索传:1881-1906(卷一)》,正好抓住了毕加索艺术生命中最具 formative 的阶段,实在令人期待。1881年到1906年,这二十五年,对于任何一位艺术家来说,都可能是一个从摸索到确立,从模仿到创新的关键时期。约翰·理查德森的名字,本身就为这本书增添了极高的权威性,我期待他能够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为我们呈现一个鲜活、立体、不同于以往我们所熟知的那个“毕加索”。我想象中,书中会详细描绘毕加索在西班牙的童年岁月,他在艺术学校的学习经历,以及他如何带着对艺术的强烈渴望,闯荡巴塞罗那和巴黎。这段时期,他必然经历了无数的探索、尝试,甚至失败。作者会如何解读他早期作品中的风格演变?从蓝色时期的忧郁,到玫瑰时期的温暖,再到他对原始艺术和非洲艺术的初步接触,每一个阶段的转变,背后都一定有着深刻的动因和艺术理念的支持。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那些能够解释他后来为何能成为立体主义先驱的线索,理解他艺术思想的萌芽和成长过程。

评分

说实话,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脑海里对毕加索的印象,更多的是他晚年那种仿佛呼之欲出的、充满力量的晚年作品,或是他那些极具争议性的、充满大胆创新的立体主义时期的画作。然而,这本《毕加索传:1881-1906(卷一)》恰恰聚焦于他艺术生涯最为关键的“起点”阶段,这让我感到格外新鲜和充满吸引力。1881年到1906年,这二十五年,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艺术的成熟来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我好奇作者约翰·理查德森将如何梳理和呈现毕加索在这段时期内的每一次重要的艺术探索和风格转变。从他对古典写实主义的驾驭,到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再到他逐渐形成的独特观察视角和表现手法,这些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微小的转折,都可能蕴含着理解他未来创作轨迹的钥匙。想象一下,他如何在早年就展现出惊人的绘画技巧,又如何在艺术的洪流中,寻找并确立自己独一无二的声音?书中的论述,或许会如同抽丝剥茧般,揭示那些促使他跳脱传统、拥抱革新的内在动力。同时,我也期待着作者能够捕捉到这位艺术巨匠在青年时代可能经历的挣扎、迷茫,甚至是那些不为人知的个人情感经历,因为正是这些复杂的人性侧面,才构成了立体而丰满的艺术形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