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的常识

吃的常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云无心 著
图书标签:
  • 饮食健康
  • 营养学
  • 食物安全
  • 健康生活
  • 饮食习惯
  • 烹饪知识
  • 食品常识
  • 膳食平衡
  • 健康饮食
  • 养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3090786
版次:1
商品编码:1171627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用纸:纯质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吃的真相》作者、科学松鼠会成员云无心作品
  颠覆“常识”的常识读本!
  饮食偏见是如何产生的?
  有机食品是进步还是倒退?
  婴儿营养的核心是什么?
  天然的就是好的,人工添加的就有害?

内容简介

  天然的就是好的,人工的就有害?醒醒吧!
  作为一名食品工程博士,云无心自称“研究食品的学院派人士”,他用科学严谨的态度为我们拨开“舌尖上的迷雾”,以科研成果及报告为基础,从食品营养、安全角度出发,揭露商家似是而非的宣传背后的“伪科学”,诸如有机产品真的更好吗?左旋肉碱真的能够减肥吗?螺旋藻真的是神奇补品?
  同时纠正了我们的日常饮食误区,诸如催熟的水果真的不好?鸡汤比鸡肉更有营养?糙米营养更全面?一天只能吃一个鸡蛋?有人工添加剂的东西就一定不好?
  总之,《吃的常识》包含了无数个让你大呼原来如此的常识,让你吃得明白、吃得安心!

作者简介

  云无心,清华大学生物学硕士、美国普度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专业博士。现在美国从事蛋白质应用方面的研究。作为著名公益组织科学松鼠会的科普明星,长期为《读者(原创)》《中国周刊》《新发现》《广州日报》等媒体写稿,并在《瞭望东方周刊》上开设“食色物语”专栏。著有健康科普畅销书《吃的真相》《吃的真相2》《吃的真相3》。在国外从事科学研究多年,与国内任何机构和企业均无利益关系,因此能保持充分的独立性,以严谨的态度和科学证据来解析现代食品问题。

目录

自序 常识比最新研究更重要
Part A 吃的常识
01 “炒”菜的学问
02 好好煮咖啡
03 发面的真相
04 明天的肉食在哪里
05 饮食偏见是如何产生的
06 水果的生与熟
07 “涩”到底是什么
08 淘气是什么味道
09 谈谈素食
10 味道会充饥吗
11 吃喝与牙齿健康
12 “甜蜜”的困境
13 牛奶里可以加什么
14 “食用胶”是什么东西
15 在民意与科学之间的食品色素
16 酸奶为何这么黏
17 控制水的流动
18 面包可以放多久
19 你想吃什么样的鸡肉
20 牛奶咋不香了呢
21 那些“恶心”的美食
22 你吃什么醋
23 葡萄酒中为何含有二氧化硫
24 童年记忆中的“敲麻糖”
25 以低碳的名义吃虫
26 让我们来做“牛肉精”
27 蛋糕是怎样炼成的
28 解剖一根火腿肠
29 科学,上酸菜
30 吃土豆的学问
31 扎进冰激凌的内部去瞧瞧
32 一只小鸡几个翅膀
33 有机食品是进步还是倒退
Part B 吃的营养
01 降盐不降味
02 做一个低脂蛋糕
03 自己动手做酸奶
04 月饼的价值
05 那些乳白色的汤
06 一天能吃几个鸡蛋
07 鹅肝,残忍的美食
08 酱油中要不要加铁
09 黄蓉的白菜豆腐
10 “益生元”是什么元
11 没有“营养”的营养成分
12 “强化食品”强化了什么
13 糙米的“营养”和“风险”
14 蛋白质变性凝结了怎么办
15 要不要吃牛初乳
16 高果糖浆的前世今生
17 奶可以和茶一起喝吗
18 “反营养物质”的真正含义
19 饭后一瓶酸奶有助消化吗
20 “生肉放两天”会“口味最好”吗
21 有营养的食品添加剂
22 哪种奶“最好”
23 豆浆不能与什么一起吃
24 牛奶 PK豆浆
25 方便面该含多少蛋白质
26 赶时髦的大豆蛋白
27 宝宝喝什么奶
28 婴儿辅食,并非为了营养
29 婴儿营养的核心是什么
30 要鸡汤,还是要鸡肉
31 益生菌如何益生
32 果汁值得喝吗
33 生的熟食,或熟的生食
34 工厂来的食用油
Part C 吃的安全
Part D 吃的真相







精彩书摘

  糙米的“营养”和“风险”
  到底是吃糙米还是吃精米,取决于个人在“利益”和“风险”之间如何权衡。
  曾几何时,人们都把吃上精米白面作为生活富足的标志。不过,当温饱不再是问题的时候,人们又追求起糙米来。这种轮回正反映了人类对健康的关注——在不同的经济状况下,人们关注健康的着眼点是不同的。
  糙米是水稻去除谷壳之后的产物。糙米的表面还有一层皮,含有很多纤维,所以很影响口感。把这层纤维去掉,就得到了精米。去除的这层东西,一般占到糙米总重的7%左右,被称为“米糠”。
  米糠虽然不好吃,不过其中含有现代人的饮食中很缺乏的膳食纤维,还有相当多的维生素及矿物质,以及丰富的抗氧化剂。此外,还有含量不低的油。这些油主要是不饱和脂肪,与动物油相比,算是“健康”的油。科学数据显示,如果用不饱和脂肪代替饱和脂肪——比如来自动物的油,那么对于心血管健康有相当的好处。
  于是乎,不去除米糠的糙米,也就比好吃的精米更加健康。而那些不好吃的米糠——传统上作为动物饲料,也就野鸡变凤凰,成了开发“保健食品”的“宝贝”。
  在日本,用米糠制成的“功能食品”品种繁多。除了直接把米糠加到食物中制成“功能食品”,还直接提取出其中的有效成分作为“保健品”——通常叫作“米糠提取物”。目前,这类产品在中国也逐渐兴盛起来。应该说,这些产品宣称所含有的成分可能是真实存在的,那些成分对于健康往往还真有那么一些好处。不过,在学术界,对于此类产品,却一直有不同的声音。最大的问题,就是其中的无机砷。
  水稻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农作物。它会富集水中的砷。砷是天然水中无法避免的存在,不同的水质只在于其中的含量高低。由于水稻特别的生长特征,大米也就成了以水稻为主食的人们摄入砷的一大来源。孟加拉国,曾经发生过几万人砷中毒的事件。
  砷是一种对人体有害无益的半金属元素,尤其是无机砷,被当做“第一类致癌物”,意思为对人体的致癌性证据确凿。所以,对于人体而言,它没有安全上限,而是越低越好。只是由于砷在地球上的广泛存在,人们不可能真正避免。世卫组织制定的“安全标准”是每天每公斤体重不超过2微克。这相当于一个60公斤的人,每天摄入量不超过0。12毫克。
  水稻中的无机砷有多少呢?学术文献中测量出的数值跟水稻产地和种植方式有关,相对而言,中国大米中的含量也还不算高。或许因为大米是中国人的主食,中国制定了大米中无机砷的含量标准——每公斤不超过0。15毫克。应该说,考虑到人们一天吃大米很难超过800克,这个标准还是比较合理的。在大米食用量不大的欧美地区,就没有对此作出规定。
  有许多学术文献报道过糙米、精米和米糠中的砷尤其是无机砷含量。
  有意思的是,砷在大米中富集于米糠之中。一般而言,精米中砷含量最低,糙米中比较高,而米糠中的含量能够超过精米中的10倍。而米糠提取物,在提取“有效成分”的同时,也把砷提取了出来。2008年的《环境科学与技术》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检测了5种美国和日本市场上的“米糠提取物”中的无机砷含量,结果是每公斤含有0。61—1。9毫克。
  “米糠提取物”是“米糠保健品”中最有号召力的产品。那项研究的作者评论说,一般商家推荐消费者每天食用20克左右。也就是说,从中摄取的无机砷总量在0。012—0。038毫克之间。虽然这个含量没有超过世卫组织制定的“安全限”,但考虑到人们可能还不得不从其他渠道摄入砷,这个量已经足以引起人们的重视。比如说,美国和欧洲规定饮用水中的砷含量不得超过每升0。01毫克。按照一个人每天喝一升水计算,那些“米糠提取物”中所含的砷已经超过了人们来自于水的最大量——而水,是我们不能不喝的。
  对于中国人来说,无法不吃米饭,所以大米中所含的那些砷也就是不可避免的。好在,除非是高砷地区的大米,其中的砷还不至于带来明显危害。考虑到糙米中的砷含量比精米也高得不是很多,而糙米中的维生素、矿物质、抗氧化剂等对于健康有积极作用,到底是吃糙米还是吃精米,取决于个人在“利益”和“风险”之间如何权衡。作为米糠制品的米糠油,可以把砷浓度控制到很低,也还是一种不错的食用油。不过,米糠本身,或者更加高档的“米糠提取物”,砷带来的风险可能就超过了那些产说中的“保健功能”了。
  ……

好的,这是一本不包含《吃的常识》内容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 《寰宇星图:失落文明的轨迹与未来文明的构想》 书籍类型: 科普/历史/社会学/未来学 作者: 艾琳·维斯塔(笔名) 页数预估: 850页(精装典藏版) --- 内容提要: 《寰宇星图》并非一部传统的历史编年史,而是一次宏大而深邃的文明考古之旅。本书将读者的思绪从地球的摇篮拉向宇宙的边缘,探索了那些在时间长河中湮没无闻,却对“文明”的定义产生过根本性影响的失落族群。它摒弃了以工具发展为核心的线性叙事,转而聚焦于 认知结构、信息熵减、以及跨代际知识传承的失败与成功。 全书分为“溯源”、“裂变”、“回响”三大核心部分,通过对现有考古学、语言学、理论物理学以及人类学最新交叉研究成果的颠覆性解读,勾勒出数个曾在地球甚至太阳系内短暂辉煌,却因其核心认知模式的局限性而自我消亡的复杂文明形态。 第一部分:溯源——时间的迷宫与认知坍塌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人类对“时间”和“因果”理解的早期误区如何塑造了文明的初始轨迹。作者提出了“非连续性历史模型”,挑战了我们对于史前时代连续演进的固有观念。 失落的“共振文明”: 探讨了一批生活在距今约五万至三万年前,其社会结构高度依赖于声音频率和环境共振而非物质工具的群体。书中详尽分析了他们遗留下来的、被现代科学视为“自然噪音”的复杂结构信号,并论证了这些信号如何构成了他们的法律、哲学与艺术的载体。重点分析了这种文明在气候剧变导致环境共振模式丧失时,如何迅速陷入信息黑洞并瓦解。 “信息壁垒”的诞生: 对比了早期农业社会信息存储的局限性。书中提出,早期文字系统的发明虽然是进步,但同时也制造了知识精英与大众之间的“信息壁垒”,这种壁垒在某些高压环境下会加速社会结构的僵化。 火与光之外的能源认知: 引入了对地球早期“地热能利用”的猜想性研究,描述了一群可能在深层地壳附近建立起稳定聚落的族群,他们的生存逻辑完全基于对地核活动的感知和预测,与地表文明的生态完全脱节。 第二部分:裂变——维度间的思维错位 “裂变”部分是本书最具争议性的章节,它探讨了文明在面对超越其现有认知框架(Paradigm)的现象时,是选择适应、融合还是彻底崩溃。 “第六感”的科学化研究与文明应用: 本章大胆地将人类潜意识中被边缘化的“直觉”或“第六感”视为一种未被充分开发的高维信息接收端口。书中详细比对了两个历史时期——一个文明将其发展为预测模型,另一个文明则将其视为神谕,并分析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如何导向了完全不同的技术走向和衰落模式。 亚空间理论与古代导航: 结合最新的弦理论模型,作者推测了一批古代航海文明并非完全依赖天文观测,而是掌握了一种对局部时空曲率的敏感能力,并利用这种能力进行超远距离的定向迁移。书中首次构建了用于模拟这种“低能耗时空折叠”的数学模型,并试图将其与古代神话中的“瞬移”或“跨越海洋”的描述进行对接。 “完美替代”的陷阱: 深入分析了当一个文明发展出近乎完美的替代性生活方式时,其内部的创新动力如何迅速枯竭。作者对比了两种文明在“资源富裕”阶段的内在差异:一种致力于深挖现有领域的潜力,另一种则在满足基础需求后彻底停止了对外部世界的探索,最终被环境的微小变化所击垮。 第三部分:回响——构建永续性的未来范式 最后一部分从对失败文明的深刻反思中提炼出可应用于现代社会的“永续性原则”。 反“效率至上”的社会重构: 作者论证了过度追求单一效率指标的文明必然走向脆弱化。提出了“冗余弹性系统”的概念,主张在社会、技术和信息结构中故意植入非必要的、看似低效的备份和冗余回路,以应对突发的、无法预测的“黑天鹅”事件。 数字永生与精神载体的批判: 探讨了信息时代对“永恒”的追求。书中批评了将意识完全数字化并试图上传的努力,认为这本质上是放弃了具身性(Embodiment),从而失去了与现实世界进行意义交互的能力。真正的永续性存在于基因、文化和物质遗存之间的动态平衡中。 超越“进步”的文明目标: 总结了失落文明的共同教训:单纯的“扩张”或“技术升级”并非文明的终极目标。本书最后提出,一个成功的文明,其核心价值在于其能否持续地、有意识地提高其成员对宇宙复杂性的接受程度,而非试图将其简化或征服。 --- 《寰宇星图》适合谁阅读? 本书面向所有对人类历史、未来社会结构、认知科学以及宇宙探索抱有深刻好奇心的读者。它挑战既定的历史叙事,提供了一套全新的工具箱,用以审视我们当下所处的文明阶段,以及我们如何避免重蹈那些宏大却脆弱的先驱者的覆辙。这是一部充满思辨的著作,它要求读者不仅要看“发生了什么”,更要深思“为什么会这样发生”,以及“我们正在如何决定自己的终局”。

用户评价

评分

天哪,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厨房小白”量身定做的!我平时对做饭这件事可以说是毫无天赋,每次看到网上的那些精致菜谱都望而却步,总觉得要准备好多复杂的调料和工具,而且最后成品也总是“黑暗料理”。《吃的常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的内容分类非常清晰,从最基础的食材选择,到各种烹饪方法的优缺点,再到如何根据季节变化调整饮食,几乎涵盖了生活中关于“吃”的方方面面。书里有很多关于厨房小窍门的介绍,比如如何保存食材才能更持久,如何快速解冻肉类,还有一些关于调味料使用的简单技巧。我按照书里的一些建议,试着自己在家做了几道简单的家常菜,没想到家人都赞不绝口,这让我信心大增!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明白,健康饮食并不需要多么高深的学问,也不需要多么昂贵的食材,关键在于我们是否用心去了解食物,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这本书就像一个温柔的导师,一步步引导我走向更健康的饮食生活,真的太有用了!

评分

我是一名长期在外就餐的人,对餐馆里的食物品质和营养成分总是感到担忧,但又苦于没有时间自己做饭。《吃的常识》这本书给了我极大的启发。它不仅仅停留在“吃什么”的层面,更深入地探讨了“为什么”要这样吃。书中详细讲解了人体对不同营养素的需求,以及这些营养素在日常食物中的分布情况。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列举了很多在餐馆点餐时可以注意的技巧,比如如何辨别哪些菜品可能含有过多的油脂或盐分,如何选择更健康的烹饪方式。我学会了在点菜时多问一句,多做一些选择。此外,书中还提到了关于食物安全的一些常识,这对于经常在外就餐的我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提醒。它让我更加警惕,也更加清楚如何保护自己的健康。这本书就像一个随身携带的“健康指南”,随时随地都能为我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即使我无法做到完全自己烹饪,至少我能通过这本书,在有限的选择中做出更明智的决定。

评分

说实话,我买这本书的时候,主要还是想了解一些关于食物的“冷知识”,想跟朋友们聊天的时候能显得自己比较博学。结果,《吃的常识》这本书带给我的远不止于此。它以一种非常有趣和引人入胜的方式,讲述了许多关于我们日常食物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比如,为什么有些食物会被冠以“超级食物”的称号?它们真的有那么神奇吗?书里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让我对这些宣传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它还探讨了一些关于食物的历史和文化,让我对食物有了更深的理解,不再仅仅是满足生理需求的物质。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涉及了一些关于食物对情绪和心理影响的讨论,这让我感到非常新颖。原来,我们吃下去的东西,真的会影响我们的心情!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活泼,有时候甚至带点幽默感,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它让我对“吃”这件事,从一个简单的行为,上升到了一个更广阔的视角。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我的救星!作为一名忙碌的上班族,每天都要为了三餐奔波,常常是随便抓点什么就吃,根本没时间去研究什么健康饮食。当我拿到《吃的常识》这本书时,说实话,我并没有抱太大期望,以为又是一本照本宣科的教科书。但事实证明我大错特错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接地气,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在旁边细细叮嘱。它没有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用最浅显易懂的方式解释了各种食材的营养价值、如何搭配才能达到最佳的健康效果。最让我惊喜的是,书里还提供了很多简单易学的食谱,很多都是我平时在家就能轻松做出来的。我试着按照书里的建议调整了自己的早餐,竟然惊喜地发现一整天都感觉精力充沛,下午也不会再昏昏欲睡。而且,书中对于一些食物的误区也做了辟谣,比如我一直以为某种食物是健康的,结果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它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好。这本书真的让我对“吃”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是单纯的为了填饱肚子,而是开始享受食物带来的健康和愉悦。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和我一样,对健康饮食充满兴趣但又没有太多时间研究的朋友们!

评分

对于我这种有特殊饮食需求的人来说,找到一本真正有用的书简直太难了。《吃的常识》这本书,简直就像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一样。书里不仅仅是笼统地介绍健康饮食,而是非常细致地分析了不同人群,比如孕妇、儿童、老年人,以及一些有慢性疾病的人群,在饮食上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它提供了很多具体的建议,包括哪些食物应该多吃,哪些应该尽量避免,甚至还给出了一些针对性的食谱。我尤其欣赏的是,书里并没有把特殊饮食写得多么痛苦和困难,而是强调如何在限制中找到美味和营养的平衡。它让我明白,即使我有特殊的饮食需求,也同样可以享受美味的食物,拥有健康的身体。这本书就像我的“私人营养师”,为我提供了专业的指导和温暖的鼓励。它让我不再感到孤单和迷茫,而是充满信心地面对我的饮食挑战。

评分

对于*国人来说,无法不吃米饭,所以大米中所含的那些砷也就是不可避免的。好在,除非是高砷地区的大米,其中的砷还不至于带来明显危害。考虑到糙米中的砷含量比精米也高得不是很多,而糙米中的维生素、矿物质、抗氧化剂等对于健康有积极作用,到底是吃糙米还是吃精米,取决于个人在“利益”和“风险”之间如何权衡。作为米糠制品的米糠油,可以把砷浓度控制到很低,也还是一种不错的食用油。不过,米糠本身,或者更加高档的“米糠提取物”,砷带来的风险可能就超过了那些产说中的“保健功能”了。

评分

价格便宜,质量很好,值得拥有!

评分

用科学严谨的态度为我们拨开“舌尖上的迷雾”,以科研成果及权威报告为基础,从食品营养、安全角度出发,揭露商家似是而非的宣传背后的“伪科学”,诸如有机产品真的更好吗?左旋肉碱真的能够减肥吗?螺旋藻真的是神奇补品?

评分

没看,应该还可以,就是有点脏

评分

印刷质量一般

评分

增长知识~~~~~~

评分

正版,质量很好,快递小哥很尽职,赞啦~

评分

买来送人的,书质量很好,云无心的作品,值得推荐

评分

赶上活动 价格还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