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关河五十州继《战神粟裕》《虎部队》后又一军事传记力作
新鲜史料、解密彭德怀的戎马人生和命运沉浮
真实再现彭大将军“横刀立马”的战场霸气
精彩段落
古来良将,大致可分两种类型,一为谋战派,一为勇战派。勇战派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敢于不顾一切地向敌方发起雷霆万钧般的攻击,即便不给自己留下后路,也务求给敌方造成极大震撼。就个人性格和指挥风格而言,彭德怀可以划在勇战派之列。
彭德怀在朝鲜战场上的指挥风格远远超出了“勇猛”这一范畴的限定。从一次战役到第二次战役,美军都曾动用空中和地面的各种现代化手段进行侦察,可是竟然从没有能够发现志愿军几十万人马的踪迹,其策划之精巧、行动之周密、突袭之果敢,大大出乎“联合国军”总部包括麦克阿瑟本人的意料之外。李奇微在战后感叹:“这在当代战争史上也可以称为是一件奇迹。”
斯大林并不喜欢林彪那种内敛性格,反而彭德怀的豪爽大气更对他的胃口。他本身对彭德怀在朝鲜战争中所表现出的军事才华也是非常欣赏的,在另一个场合,曾称赞彭德怀是一位有素养、有经验、老练的军事家。
海报:
内容简介
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成长过程中,几乎每到一个重大的节点,尤其是在生死存亡的时刻,总能看到一个不避矢石、勇于担当的身影,他不计个人荣辱,善打硬仗,最终总能力挽狂澜、打开局面。毛泽东赠言: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他就是彭德怀元帅。他亲历了20世纪中国的各种军事斗争,指挥的百团大战和抗美援朝取得的辉煌战绩,令他当之无愧地进入世界一流名将之列,让整个世界为之侧目。
彭德怀在中共的高级将领中,是一员极富个性的战将,这种个性让他赢得战场荣誉的同时,也不断遭遇挫折和逆境。《彭大将军》以大量的史料,以一个前所未见的视角切入,深入地解读了彭德怀传奇的戎马人生和命运沉浮。酣畅淋漓的叙事笔法在带给读者不一样的阅读感受的同时,也打破了人们关于彭德怀固有的一些看法,比如,对彭德怀打仗“勇猛”风格之外的战场指挥艺术的解读等。另外,对于彭德怀与毛泽东的真实关系,《彭大将军》也给予了有血有肉的还原,这也成为《彭大将军》豹一大看点。
作者简介
关河五十州,原名赵劲,畅销军事纪实文学作家,专注于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代表作有《战神粟裕》《虎部队:国民党抗日*牌七十四军》《当关东军遇上苏联红军》《一寸河山一寸血》《战争从未如此热血》等,在读者中引起极大轰动,拥有粉丝无数。
目录
第一章 红色旋风
彭德怀第一次见到毛泽东,是在宁冈县(现为井冈山市)一个农户家里。毛泽东不但具有彭德怀所不具备的理论水平,而且无论是井冈山时期,还是反“围剿”,都显现出了一定的雄才大略。彭德怀颇为敬服,视之为大哥。
第二章 谁敢横刀立马
彭德怀顿时警惕起来,他在湘军里面一直做到团长,送光洋意味着什么,至此便完全明白了。他对黄超说,我和你们张主席没见过面,“我的困难是部队的困难,你这两百块光洋我不要。”后来彭德怀多次对杨尚昆说:“我是行伍出身,对旧军阀的那一套我还不清楚吗?张国焘算什么东西,把我看成军阀了!”
第三章 一锤子收拾它
据说对张学良发动兵谏起到进一步影响作用的,就是山城堡之役。作为红军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打的最后一仗,山城堡战斗虽然谈不上是什么大战役,然而对张学良的震动很大——红军一退再退,却仍可以消灭胡宗南一个旅,其战斗力之强可以想见,这一下子就坚定了他和红军联合抗日的决心。
第四章 我看可以开始行动了
照片中的彭德怀身穿黑色皮夹克,打着整齐的绑腿。他背靠壕沟,一条腿蹬在工事前面的土壁上,大半个身子都暴露在工事的外面,但神情专注,对周围可能发生的危险更是不屑一顿——临时指挥所距关家垴山顶仅五百米,而日军三八大盖的最远射程可达一千米!
第五章 搭起来再干
通过观察,冈村发现八路军对军纪的要求极为严格。有一次在行军中,日军从路旁树上摘了一只梨子,扔给在押的八路军俘虏,结果俘虏拒绝接受,说农民的东西不能随便吃。这不是偶然现象,表明八路军官兵已经对此形成了习惯,即便在没有长官约束的情况下,也不肯破例。
第六章 谁都不怕
在解放战争初期,近迫式对壕作业的战法颇具首创精神,直到一年多后,它才在淮海战役中得到大规模运用。毛泽东对彭德怀以军事民主来寻找对策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他后来曾对华北野战军司令员陈毅说:“你们要好好学习西北部队的民主作风,特别是战斗指挥上的民主。”
第七章 叱咤则风云变色
正在气头上的彭德怀犹如被火上浇油,只见他将右手重重地往桌案上一拍:“不要骂?你梁兴初没有打好,就是要骂你!你延误战机,按律当斩,骂你算客气的!我彭德怀别的本事没有,斩马谡的本事还是有的!”此话一出,整个会场顿时鸦雀无声,众人噤若寒蝉。
第八章 不到长城非好汉
在世界范围内,任何大的战争都不可避免地包含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联合国军”实际上是以西方国家为主组建的联合武装力量,而自近代以来,在东西方军事冲突中,西方始终占据着压倒性的优势。这次吃了这么大的亏,还是吃在以往军事力量被认为不值一提的中国人手上,让西方社会深感震惊。有人预言:“成吉思汗的子孙们(此处暗指中国军队)马上就会席卷整个朝鲜半岛。”
第九章 请为人民鼓咙胡
在毛泽东讲话后,与会者很快就意识到,其锋芒所指正是彭德怀的“意见书”,大多数人对情况突然变得如此严重都缺乏精神准备,感到惶惶不安。毛泽东不指名地对“意见书”逐一进行了批驳。他还说,现在有的同志动摇了,“他们不是右派,却滑到右派边缘了,离右派只有三十公里,相当危险”。
精彩书摘
《彭大将军》:
空城计
红五军是彭德怀从平江拉出来的起义部队,其主体属于湘军一部,彭德怀任团长的那个团更被称为湘军的模范团,但是起义之后,红五军被不断围追堵截,部队损失很大。
在这种情况下,彭德怀将余部与游击队合编,组建成三个纵队。他将一个纵队留在湘东,自率两个纵队前来井冈山,以便与红四军取得联络。
可以说,红五军最初上井冈山的目的只是为了联络友军,而不是待着不走。军委委员们提出,既然联络的任务已经完成,部队就应当返回湘东,要不然留在湘东的纵队很可能独木难支。再者,山上的红五军一共才800多人,要抗击超过自己许多倍的敌军,实在是没有多少胜算。
彭德怀则认为,既然会议已决定让红五军留守,大敌当前,还是应以全局为重,哪怕红五军为此做出牺牲也是值得的。
彭德怀出身极苦,小时候做过乞丐。据说他有一次带着弟弟出去讨米,正碰上一户人家盖房子,主人家要讨个吉利,就问他们:“你们是不是招财童子呀?”
彭德怀摇摇头:“不是,我是叫花子。”他弟弟反应很快,马上便接茬说:“我是招财童子。”主人听了很高兴,立即让弟弟吃了一顿米饭和肉,而彭德怀既没讨着也没吃着,最后饿昏了过去。
俗话说得好,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彭德怀的这种性格并没有因为时光的流逝而得到根本改变。他深知留守井冈山的任务有多么艰巨和危险,同时也知道红四军的难处-一红四军全部人马也不过五六干人,到外围作战,集中兵力很重要,如果再分散留守井冈山,力量会更加单薄。
在彭德怀和军党代表滕代远的极力说服下,原先持有异议的人终于放弃了返回湘东的想法,同意承担守山重任。
红四军离开井冈山的第三天,湘赣“会剿军”代总指挥何键便发觉了红军的分兵动向,他急忙调整部署,除派两路兵马对红四军展开“追剿”外,其余三路全都用于对井冈山实施“进剿”。
在此之前,红军已取得过一次保卫井冈山的胜利,这就是黄洋界保卫战。毛泽东还据此写出了著名的《西江月·井冈山》:“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黄洋界保卫战时,红四军用于留守井冈山的仅为一个营和特务连,作战时因兵力太少,连轻伤员和拿着梭镖的老百姓都上去了。有人认为,既然留那么少的人都能守住井冈山,彭德怀和红五军也应该有把握。
问题是,局势在不断变化。近代以来,特别是自清政府被推翻之后,全国各地都处于武装割据状态。随着国民党实施“二次北伐”,虽然南京政府名义上统一了全国,但蒋介石能够完全控制的地域,实际只有江浙闽淮四省,对湘鄂赣豫四省是半控制,其他如两广、西南、西北、东北,都跟他老蒋没有多大关系。
黄洋界保卫战之前,“二次北伐”刚刚结束,蒋介石尚未能集中精力对付红军。参与“会剿”井冈山的湘赣两省之间也向来是你防我我防你,湘军到江西,赣军到湖南,都属于受限制的越省行动,而井冈山正好处于湘赣边界,很容易就让两边变得束手束脚。“会剿”时,湘军和赣军事先既没有商量好,临阵也不互相配合,作战时只有湘军从湖南一个方向发动进攻,江西的赣军根本就没有露面。
这次不一样,蒋介石亲自协调,湘赣两军都出动了,据初步估计,仅直接进攻井冈山的部队就至少是留守部队的20倍。另外,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本身也有其特殊性,或者说偶然性。很多人都以为黄洋界保卫战打得如何如何,起码场面很激烈,但实际上并没有怎么打,红军连伤兵都没有。湘军倒不是没有大打的本钱,事实上,他们有两个团用于进攻黄洋界,而红四军扼守黄洋界的连一个营都不到,真要大打的话,黄洋界当时就守不住了。
……
前言/序言
《破晓之痕》 内容简介 在广袤无垠的塞维亚大陆,古老的传说与现实的铁血交织,英雄与阴谋并行。故事发生在“大裂隙”时期之后,一个刚刚从灭顶之灾中缓过神来的时代。曾经繁荣昌盛的帝国分崩离析,强大的魔法能量失控,将大地撕裂,留下道道触目惊心的伤痕。如今,人类、精灵、矮人以及其他种族,都在这片破碎的土地上艰难求生,争夺着仅存的资源,也试图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中寻找一丝秩序的曙光。 故事的主角,名叫艾瑞克,是一名年轻的游侠,他的足迹遍布塞维亚的荒野、废墟和新兴的城镇。艾瑞克身世成谜,他只记得童年时村庄被一股神秘的力量摧毁,父母也在此事件中丧生。这份刻骨铭心的伤痛,以及对凶手的追寻,是他一直以来的动力。他精通追踪、箭术和野外生存,身手敏捷,洞察力过人。然而,艾瑞克并非一个孤胆英雄,他的旅程中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物,他们或成为他忠实的伙伴,或成为潜伏的敌人,共同编织出一段跌宕起伏的命运交响曲。 在一次偶然的探索中,艾瑞克意外发现了一块古老的石碑,上面刻满了早已失传的象形文字。通过解读这些文字,他得知了一个惊人的秘密:曾经导致“大裂隙”的浩劫,并非简单的自然灾害,而是由一股强大的、隐藏在暗处的黑暗势力所为。这股势力,被称作“寂灭议会”,他们的目标是彻底终结这个世界的生机,将一切化为虚无。而他们遗留在世间的种种痕迹,仍在暗中操纵着局势,试图为下一次的毁灭铺平道路。 艾瑞克意识到,自己童年的悲剧,很可能与“寂灭议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开始肩负起一个沉重的使命——揭露“寂灭议会”的阴谋,并寻找阻止他们灭世计划的方法。然而,“寂灭议会”的力量远超艾瑞克的想象,他们盘根错节,渗透到大陆的各个角落,控制着一些政权,操纵着一些势力。他们的成员,大多是曾经辉煌的种族中的败类,或是被贪婪和权力腐蚀的灵魂。 艾瑞克的旅程,充满了危险与挑战。他需要穿越被魔法能量扭曲的危险区域,与变异的怪物搏斗;他需要潜入戒备森严的城市,窃取关于“寂灭议会”的情报;他需要面对那些被“寂灭议会”蛊惑或收买的权贵和战士。在这个过程中,艾瑞克逐渐成长,他学会了如何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生存,如何在信任与背叛之间辨别方向,也逐渐理解了战争的残酷和和平的珍贵。 他结识了来自古老精灵王国的公主,莉莉丝。莉莉丝美丽而聪慧,拥有与自然沟通的神秘能力,她因为家族的没落而背负着沉重的责任。她与艾瑞克一同追寻真相,她的魔法力量为艾瑞克提供了强大的支援,而她的智慧则帮助艾瑞克看清迷雾。 他还遇到了一位古老矮人族的工匠,布隆。布隆性格耿直,技艺精湛,他可以修复任何机械,也能打造出令人生畏的武器。他曾经因为“寂灭议会”的阴谋而失去了他的家园和亲人,他对“寂灭议会”的仇恨深埋心底,也因此加入了艾瑞克的队伍,用他的力量为复仇而战。 同时,艾瑞克也遭遇了来自“寂灭议会”的强大敌人。其中,最令人胆寒的是一位被称为“暗影之主”的神秘人物,他如同幽灵一般,总是出现在最关键的时刻,阻挠艾瑞克的行动,并试图将艾瑞克引入陷阱。他的每一次出现,都伴随着死亡和绝望。 故事的主线围绕着艾瑞克一行人对“寂灭议会”的调查展开。他们穿越被遗忘的古代遗迹,寻找能够对抗黑暗势力的强大神器。他们潜入繁华的商业城市,揭露那些被“寂灭议会”操控的腐败商人。他们甚至深入到被黑暗笼罩的禁忌之地,直面那些被扭曲的生命和失控的魔法。 在旅途中,艾瑞克逐渐发现了“寂灭议会”的真正目的——他们并非仅仅想要毁灭,而是希望通过毁灭,来重塑一个由他们掌控的、绝对纯粹的世界。他们认为,塞维亚大陆的混乱和多样性,是其弱小的根源,只有消灭一切“不完美”的存在,才能迎来真正的“秩序”。这种扭曲的哲学,让他们变得更加危险和难以预测。 随着调查的深入,艾瑞克一行人也逐渐触及到“大裂隙”的真相。原来,当年的浩劫并非是“寂灭议会”一次性造成的,而是他们通过一系列精心策划的阴谋,一步步诱导魔法能量失控,最终导致了这场灾难。而那些当年幸存下来的人们,很多也成为了“寂灭议会”的棋子,或是被他们蒙蔽,成为了新的威胁。 故事的高潮,发生在“寂灭议会”企图启动一个古老的、能够引爆整个大陆魔法能量的祭坛。艾瑞克和他的伙伴们必须在祭坛被完全激活之前,赶到那里,阻止他们的计划。这是一场关乎整个塞维亚大陆存亡的终极决战。在这场战斗中,艾瑞克将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他不仅要对抗强大的敌人,还要面对自己内心的恐惧和挣扎。他将必须做出艰难的选择,并牺牲一些珍贵的东西,才能拯救这个世界。 《破晓之痕》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冒险和战斗的故事,它也深入探讨了希望与绝望、光明与黑暗、秩序与自由等主题。它展现了在最艰难的时刻,人性的光辉如何闪耀,以及个体即使面对强大的黑暗势力,也能通过勇气、智慧和团结,去改变命运。这个故事,也提醒着人们,历史的教训不容遗忘,警惕潜藏的危险,守护来之不易的和平,是每一个生者的责任。最终,艾瑞克能否成功阻止“寂灭议会”的阴谋?塞维亚大陆能否迎来真正的破晓?这都需要读者在阅读中自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