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来写作领袖题材作品,包括《毛泽东*后七年风雨路》《毛泽东正值神州有事时》《周恩来*后600天》等,多以人物的视角与命运来反映一个时期的重大事件。这部《毛泽东真情实录:1949—1976》也不例外,通过毛泽东、周恩来等开国领袖,乃至政坛风云人物的不凡命运与心路历程,让我们触摸到新中国历史事件的脉络走向,领略到高层政治的特殊内涵,感受到领袖人物的常人之心。写这部书的初衷就是为了尽可能地再现毛泽东时代的重大事件与真情实感!
—顾保孜
《毛泽东真情实录:1949—1976》真实记录了1949至1976年二十年间与毛泽东相关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和国事风云。揭秘毛泽东的家事、国事、天下事,尤其将毛泽东与各位政治高层、风云人物间的关系追根溯源,细数他们之间从革命时期到共和国建设时期的情谊、嫌隙、甚至裂变等,为读者还原一个真实的毛泽东时代!
作家顾保孜,1957年生,江苏省兴化市人。国家一级作家,被誉为“红墙女作家”。现为第二炮兵政治部电视艺术中心一级编剧。著有《红墙里的瞬间》《样板戏出台内幕》《红镜头》《中南海人物春秋》《我的父亲朱德》《纳粹集中营的中国女孩》《铁血N4A》《毛泽东*后七年风雨路》《毛泽东正值神州有事时》《周恩来*后600天》等数十部纪实文学著作,多次获“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图书奖、解放军图书奖、等奖项。
摄影侯波、钱嗣杰、杜修贤等,解放前战时就随军摄影,均有丰富的摄影经验。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在不同时期为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摄影,分别担任过新华社摄影部高级记者、新华社中央新闻组组长等重要职务。他们见证并拍下了许多重大的历史时刻。
第一章 先生诞日人不晓
跳出“人亡政息”的周期律,打破祝寿遗风 / 3
六十大寿之际解决分裂隐患 / 6
“两个司令部”的斗争,一次默契的合作 / 10
雄心勃勃建设社会主义的大计划 / 14
毛泽东对失误和挫折主动承担了责任 / 21
对祝寿颇为反感 / 27
第二章 饮茶粤海未能忘
毛泽东论情论礼,很讲“朋友义气” / 35
泱泱大国的主席竟为他划船、陪他游园 / 40
毛泽东日理万机,竟三次与柳亚子和词酬唱 / 44
“那是一件珍贵的文物,可千万别碰碎了” / 52
书画在毛泽东与齐白石之间架起了一座友谊的桥梁 / 58
第三章 痛失长子
战争无情人有情,毛岸英踏上生死未卜路 / 65
岳母送给女婿的最后礼物——一支派克笔、一块表 / 72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 76
毛泽东像慈母一样关心着思齐的第二次婚姻 / 82
第四章 重上井冈山
1965年,毛泽东选择在春天离开北京 / 91
井冈山的一草一木都令他思绪万千,心潮激荡 / 94
他一气呵成写了两首词 / 98
毛泽东内心深处的隐忧 / 104
毛主席来了!井冈山上的群众蜂拥而至 / 106
第五章 与李宗仁的历史性会见
卡拉奇机场突然响起尖锐的警笛声 / 115
李宗仁夫妇踏上祖国的土地 / 120
李宗仁与溥仪像一对亲兄弟似地握手 / 124
毛泽东在中南海接见李宗仁 / 127
“文革”期间,周恩来竭尽全力保护了李宗仁等
一大批民主人士 / 133
毛泽东和李宗仁握手交谈:“请多保重身体,共产党
不会忘记你的。” / 139
李宗仁临终口授写了一封给毛泽东和周恩来的信 / 144
第六章 两次庐山会议
庐山真面何难识 / 149
出人意料的发难 / 155
1959年庐山上的“神仙”会 / 162
打破庐山平静的一封信 / 168
林彪遇到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 171
11年后,林彪走完他的“O”形路 / 179
第七章 参加陈毅追悼会
毛泽东的突然决定令所有人措手不及 / 189
毛泽东深深地三鞠躬 / 192
小小的打火机,那忘不了的遗憾伴随了杜修贤终生 / 198
毛泽东说了一句最令陈毅心寒的话 / 207
苦涩和悲怆的真挚情感 / 215
相见恨晚,相慰平生,遇事相商 / 218
第八章 与周恩来的特殊情谊
忧伤深邃的瞬间,永远定格在历史的框架里 / 229
服从历史的选择,情同手足的合作 / 232
周恩来痛苦和违心的检查 / 239
忍辱负重,苦撑危局 / 245
揪人心肺的悲怜晚情 / 256
第九章 他改变了世界格局
斯诺在中国的新闻没能引起尼克松注意 / 275
令基辛格遗憾的是,要把震惊世界的握手让给尼克松 / 279
是尼克松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他? / 283
第三世界的朋友把中国抬进了联合国 / 293
提出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 / 297
毛泽东潇洒自如地行了个“吻手”礼 / 302
毛泽东举起茶杯:“为冤家干一杯!” / 310
毛泽东面对镜头再也不能站立了 / 317
第十章 巨星陨落
他的衰老再也无法躲过真实的镜头 / 323
毛泽东的当众批评,使得江青大丢面子 / 326
黄鹤知何去?心潮逐浪高! / 330
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 / 337
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 / 343
最后一次主持政治局会议 / 349
一息尚存,奋斗不已 / 351
毛泽东为何没去参加周恩来的追悼会?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与世长辞。下午3点多钟, 政治局派人将周恩来逝世的讣告清样送到毛泽东的住处游泳池。护士孟锦云收下来后见主席睡醒了,精神还可以,就决定找机会把周总理逝世的消息告诉主席。
按照惯例,下午是给主席读报、读文件的时间。小孟就先读了些别的内容, 稍稍停顿了一会儿,便拿起那张讣告清样, 用低沉缓慢语气读了起来: “中国人民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周恩来同志, 因患癌症, 医治无效,于1976年1月8日与世长辞……”
毛泽东先是闭着眼睛听读报,这时他突然睁开眼睛, 望着小孟好像反应不过来“与世长辞” 是什么意思,一会儿,他明白过来了,毕竟周恩来住院近600天, 而且是癌症。对于周恩来离世这一天应该是早已预料的。他对小孟点点头, 表示知道了,又慢慢闭上了眼睛。但他眉头紧锁,不一会儿,闭着的眼窝里滚出了泪珠。
小孟一见主席掉眼泪了,憋了很久的悲伤也有了释放的出口,跟着哭了起来。她一边哭一边念完了讣告。
整个过程, 毛泽东没有说一句话,只任泪水默默地流淌, 泪水流过了面颊, 流到了嘴角,流进了脖颈……
几天后,中央拟好了有关周恩来追悼会的规格,参加追悼会的政治局委员及党、政、军负责人的人数和悼词一并送毛泽东审阅。总理的追悼会定在1月15日下午召开。在这之前,轮椅、氧气袋,一切抢救措施都准备好了,准备毛泽东去参加追悼会的。可是14日的晚上, 毛泽东病情又出现反复。他呼吸困难, 根本坐不起来,更不用说是站立了。当时小孟打电话请示汪东兴: 总理追悼会的事,要不要告诉主席参加?汪东兴回答说: “政治局未发出通知请主席参加追悼会,你们就不要问主席参加不参加了。”
中央考虑到毛泽东病重,便没有安排他参加有关周恩来逝世的一切活动。
据张玉凤回忆:
毛主席审阅这个报告时,我一直守候在侧,不知道为什么在我这个普通人的心中,一直存有一线希望,或许会有四年前参加陈毅同志追悼会那样的突然决定, 或许也能去参加周总理的追悼会。一句憋在我心里许多时的话,不由自主地脱口而出,像孩子般冒昧地问主席: “去参加总理的追悼会吗?”、
一直处于悲伤中的主席,这时,一只手举着还没有来得及放下的文件,另一只手拍拍略微翘起的腿,痛苦而又吃力地对我说: “我走不动了。”
毛泽东拿起他那支经常使用的红铅笔,在送审报告上写有“主席”二字的地方端端正正画了一个圆圈。悼词千言,这个圆圈寄托了毛泽东对周恩来的深切哀思, 这个圆圈表达了毛泽东对周恩来的深情厚谊, 也象征着两个伟人半个世纪并肩战斗的历史画上了句号。
可是在人民的心目中,这一个圆圈实在是弱了,太弱了……这一笔怎么能表达得了对与自己风雨同舟几十年战友的离别之情呢?民众当时多么希望毛泽东能在周恩来的追悼会上出现呀!可群众美好的愿望与毛泽东的处境相距甚远。参加追悼会,对他来说,已是力不从心、无法实现的事情。
如果审视毛泽东自尊心极强、决不服输, 任何时候也不会示弱的性格, 他没有参加周恩来的追悼会,也是情理之中的结果。要强了一辈子,一直站立在最高领导人的位置上, 被“万岁” 声神化了的毛泽东,怎么可能愿意他的子民、他的部属和他的战友看见他需要人搀扶, 需要人翻译, 甚至需要轮椅代步, 既不能讲话又不能走路病态缠身的状态呢? 他的自尊心何以堪?
就这样,毛泽东没有去参加周总理的追悼会。但他派人送来一个花圈,放置在曾与他携手近半个世纪的战友、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达27年之久的周恩来的遗像旁。毛泽东只能以这种方式同他这位忠贞不渝的战友告别。
拿到这本书,我首先注意到的是其厚重的分量,这预示着内容的丰富和深入。书名《毛泽东真情实录:1949—1976》直接点明了其聚焦的核心人物和时间段,这正是我一直以来非常感兴趣的。1949年新中国成立,1976年毛泽东逝世,这二十七年是中国历史上极其特殊且充满变革的时期。我一直希望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毛泽东这位历史人物,不仅仅是从宏观的政治角度,更是从他作为一个普通人,一个领导者,在那个特殊年代所经历的种种。书名中的“真情实录”几个字,极大地激发了我的阅读兴趣,它暗示着这本书将力图呈现一个更真实、更人性化的毛泽东,而非仅仅停留在官方宣传或者刻板印象。我期待作者能够通过大量的史料,细致入微的描写,带领我走进毛泽东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的思考,他的情感,他的决策过程中的纠结与坚持。我相信,了解一位伟人的“真情实录”,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那个时代,理解中国的发展道路,以及理解历史的复杂性。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毛泽东真情实录:1949—1976》——就如同一个巨大的磁场,立刻吸引了我。我一直对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的这段历史充满了浓厚的兴趣,而毛泽东无疑是这段历史中最核心、最复杂的人物之一。我渴望能够摆脱那些僵化的、脸谱化的叙事,去了解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的他。书名中的“真情实录”四个字,恰恰是我一直在寻找的。它承诺了一个更深入、更贴近人物内心世界的探索,而不是简单地罗列事件或进行政治评价。我希望这本书能够通过细致的史料梳理和细腻的笔触,为我展现毛泽东在1949年至1976年这三十多年间,是如何经历政治风云、如何处理个人情感、如何面对内心挣扎的。我期待作者能够挖掘出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还原一个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毛泽东。同时,我也相信,一个人物的“真情实录”,必然会折射出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面貌,我希望这本书也能为我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去理解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毛泽东真情实录:1949—1976》给我一种非常强烈的期待感。长达二十七年的时间跨度,几乎涵盖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所有重大历史进程。我一直对毛泽东这个人充满了复杂的情感和深刻的好奇。他既是新中国的缔造者,也是一位极具争议的政治家。我渴望能有一本书,能够不回避历史的复杂性,而是以一种更加坦诚、更加贴近人物内心的方式来解读他。书名中的“真情实录”,让我看到了作者试图打破传统叙事模式,去挖掘那些隐藏在政治事件背后的个人情感、思想斗争,甚至是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在那些宏大叙事和政治话语之下,一个真实的人是如何思考和行动的。我期待作者能够凭借严谨的考证和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呈现一个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的毛泽东,一个并非完美,但却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我也希望这本书能让我对那个年代的社会变迁、人民的命运有更深入的理解,因为一个时代的英雄,必然与他所处的时代紧密相连。
评分初见这本书,我便被它所涵盖的特定历史时期所吸引。1949年至1976年,这三十多年,是中国社会剧烈变革、翻天覆地的三十多年。新中国的建立,工业化的推进,以及随之而来的各种政治运动,都深深地烙印在这段岁月中。而毛泽东,无疑是这段历史中最核心、最关键的人物。我对他的了解,很大程度上停留在课本上的介绍和一些零散的史料中,总觉得不够全面,甚至有些片面。这本书的名字——《毛泽东真情实录》——让我看到了一个深入挖掘的机会。我希望作者能够不仅仅关注宏大的历史事件,更能深入到毛泽东个人的情感世界,去理解他在决策时的考量,他在面对挑战时的挣扎,他在取得成功时的喜悦,以及他在经历挫折时的痛苦。这样的“真情实录”,远比冰冷的政治分析来得更加生动和有感染力。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填补我在理解这位历史巨人及其所处时代上的空白,让我能够以更全面的视角去认识和评价他。同时,我也希望作者能够对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人民生活以及复杂的国际关系有所展现,因为任何一个伟人的行为,都离不开其所处的时代土壤。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朴实,没有太多花哨的装饰,反而让人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拿到手中,纸张的质感也很好,翻阅起来有一种踏实的感觉。我一直对那个年代的人物和事件充满了好奇,特别是毛泽东这位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伟人。虽然我还没有开始阅读,但仅仅从书名《毛泽东真情实录:1949—1976》来看,我就能预感到这一定是一部深入剖析其个人情感和真实经历的作品。1949年到1976年,这三十多年的时间跨度,正是新中国成立到毛泽东逝世的关键时期,期间发生了太多值得探究的事情。我期待这本书能带领我走进毛泽东的内心世界,了解他在那些风云变幻的岁月里,是如何思考、如何决策,又有着怎样的喜怒哀乐。书名中的“真情实录”四个字,尤其吸引我,它暗示着这本书并非停留在官方叙事的层面,而是试图揭示那些更贴近人性、更具温度的细节。我希望作者能够凭借扎实的史料和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一个立体、真实、有血有肉的毛泽东形象,而不是一个符号化的政治领袖。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去重新审视和理解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评分内容不错,值得读,很好。好。
评分买来屯着,外观看着不错慢慢看,看不完给闺女看。
评分忆往昔,历史经典重现。
评分书不错,印刷精美,价格相对低。
评分老爹的最爱,五六十年代生人的都有毛泽东崇拜症
评分6月活动时半价买的,划算,很满意。
评分再现毛泽东时代的重大事件与真情实感。
评分质量很不错,相信京东!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