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三十年来有关民族主义的研究中——也是全部社会科学理论中——被征引和讨论较多的文本之一。自1983年首次出版以来,已被译为29种文字,在33个国家和地区出版发行。2014年,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教授在清华大学作了两场演讲,在演讲中他提出了自己对于民族主义研究的新困惑,作为对三十余年来对《想象的共同体》的种种挑战和质疑的回应。本版全文收录安德森教授这两场演讲内容;同时收录清华大学汪辉教授回顾安德森教授的民族主义研究的专文《民族主义研究中的老问题与新困惑》,以飨读者。
《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增订版)》是一部在20世纪末探讨民族主义的经典著作。作者以“哥白尼精神”独辟蹊径,从民族情感与文化根源来探讨不同民族属性的、全球各地的“想象的共同体”,认为这些“想象的共同体”的崛起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宗教信仰的领土化、古典王朝家族的衰微、时间观念的改变、资本主义与印刷术之间的交互作用、国家方言的发展等。《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增订版)》影响所及几乎横贯所有人文与社会学科,是在理解人类社会诸多现象时不可或缺的指引。
《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增订版)》自1983年在英语世界问世,到2007年底为止,已经在33个国家和地区中,以29种语言出版。也正是这种译本广泛散布的状态,引起作者写作“旅行与交通:论《想象的共同体》的地理传记”的冲动。于是,英国Verso出版社添加此部分内容,出版了新版的《想象的共同体》。《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增订版)》便以其为底本,增订出版,以飨读者。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当代重要的民族主义理论家。1936年出生于中国云南省昆明市;1941年,为躲避日益升级的中日战争,随全家离开中国。1953年,安德森进入剑桥大学求学,主修西方古典研究与英法文学;1958年远赴康乃尔大学投身乔治,卡欣门下,专攻印尼研究,之后又将研究目光转向其他东南亚国家。1983年,出版民族主义研究经典著作《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一书。除《想象的共同体》外,其他著作还有:《比较的幽灵:民族主义、东南亚与世界》《革命时期的爪哇》《美国殖民时期的泰国政治与文学》和《语言与权力:探索印尼的政治文化》等。
民族主义研究中的老问题与新困惑——关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民族主义研究
认同的重量:《想象的共同体》导读
第二版序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文化根源
第三章 民族意识的起源
第四章 欧裔海外移民先驱者
第五章 旧语言,新模型
第六章 官方民族主义和帝国主义
第七章 最后一波
第八章 爱国主义和种族主义
第九章 历史的天使
第十章 人口调查、地图、博物馆
第十一章 记忆与遗忘
旅行与交通:论《想象的共同体》的地理传记
参考文献
译后记
附录一 民族主义研究的新困惑
附录二 东南亚华人的认同悖论:以泰国为例
《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增订版)》:
安德森在演讲中特别提及民族主义哲学与泛灵论的关系或相似性,实际上是在暗示民族主义与宗教的关系有些类似于泛灵论与一神教的关系。19世纪欧洲的著作家们——如黑格尔——一再论证:泛灵论是一种与宗教(一神教)有所重叠但性质不同的东西,东方的佛教、印度教和许多民间信仰都带有泛灵论的特点;如今安德森在民族主义及其哲学中也看到了类似的东西。正如泛灵论一样,民族主义赋予事物以灵性,但这种灵性不在超验的世界里,而就在我们的身边,在日常生活的世界内。一个有待回答的问题是:泛灵论与民族主义究竟存在怎样的思维、情感或历史的关系?如果“东方”是一个泛灵论的世界,那么,东方民族主义在这个世界的诞生会与一神教世界的民族主义有所区别吗?
政治共同体与亲缘共同体在情感特征和信仰方式上的相似性(俗世的、总是包含羞耻感的、泛灵论的等等)并不能作为两者相互同一或趋同的证明,恰恰相反,这种情感关联只有在某种状况下才能转化为政治共同体的形成条件。在《想象的共同体》中,安德森对于印刷资本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关系的分析侧重于政治共同体形成条件的探索,而在清华演讲中,他集中分析了远程民族主义形成的历史条件。远程民族主义主要是对移民群体的民族主义及其与宗主国关系的研究,在<想象的共同体》中,这一概念用于对于18-19世纪美洲民族主义的探讨,其形成的基础条件包括:移民群体、远离母国、与母国的亲缘关系、殖民地与宗主国的政治关系(认同与反抗)、大规模移民得以可能的航运技术和印刷资本主义的诞生,以及由这些基础条件而产生出的情感特征。如果说前三项是所有移民群体共同具备的条件,那么,后三项却因时、因地而发生差异。这也是为什么有些移民群体会转化为新的民族,而另一些移民群体——即便在没有完全同化于当地社群的条件下——却逐渐疏离于对母国的认同,其族裔认同始终不会上升为独立的民族认同。在《民族主义研究的新困惑》的末尾,安德森简略地提及了美国《独立宣言》中的修辞,实际上是将殖民地移民群体对宗主国的反抗和模仿,以及这种反抗和模仿中所包含的屈辱感,作为远程民族主义的政治特征。
正是从这里,安德森转向了对于远程民族主义的新变化以及东半球移民群体的观察。较之18-19世纪,当代移民的图景更加复杂,除了从中心地区向边缘区域的移民之外,20世纪移民活动的特征之一是从边缘区域向中心区域的转移,其民族主义也增加了一些新的特色。安德森举出了在美国的印度锡克教后裔通过网络参与母国的激进民族主义政治及其心理特征等例子,可惜没有就此展开论述。他聚焦的是东南亚华人、尤其是泰国华人的认同和情感特征。安德森对于泰国的研究起始于他被禁止进入印度尼西亚之后,1974年他首度进入泰国学习泰语,并与一些卷入反对泰国军事政权的知识分子交往。因此,他的第二次演讲也可以说是他长期观察的果实。在演讲展开之前,安德森首先声明对于中国的了解不够,有关东南亚华人的讨论并不是成熟的或完成的作品,但他还是从泰国政治的动荡、尤其是红衫军与黄衫军的斗争及其认同政治出发,展开其分析。我们可以将他的历史叙述简略地归纳如下:泰国拥有从不同历史时期移居该地的“华人”,他们分属客家人(红衫军、他信)、福建人(阿披实、黄衫军)、海南人(素帖及其反政府群体)、潮州人(国王)等等;华人群体由于地域背景、移民时间、阶级或阶层关系等等而发生各种分化组合。在当前的政治运动中,华人的政治认同与其祖先在母国的出生地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他们之间能否构成一种“华人认同”甚或能否被称为“华人”都是大有疑问的。换句话说,移民及移民群体的形成并不必然产生远程民族主义,若无其他政治条件,族裔认同或地方认同将无法上升为民族认同,族裔或地方性共同体也因此不可能上升为政治共同体,亦即民族。这也从相反的方向,说明了民族主义与民族的关系,即如果没有一种有力的民族主义,即便存在语言、宗教(文化)和族群等社会要素,民族也不可能形成。
……
初读这本书,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严谨的学术论著,充斥着晦涩的理论和繁复的考证,但事实却远比我想象的要生动和引人入胜。作者的叙述并非枯燥地罗列历史事件,而是巧妙地将宏大的历史进程与个体的情感体验相结合,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抽象的“民族”是如何从无形走向有形,又是如何深刻地塑造了我们当下的身份认同。我尤其被书中对于印刷资本主义的分析所吸引,它揭示了文本传播在构建共同想象中的关键作用。想想看,在那个信息尚未爆炸的时代,同一份报纸、同一本小说,是如何成为将无数分散的个体联系起来的无形纽带,让他们感知到彼此的存在,并分享一种共同的叙事?这种力量是如此之大,以至于能够超越地域、语言甚至阶级的隔阂。这种对“想象”力量的深入挖掘,让我对“民族”这一概念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理解,也开始反思我们自身所处的文化语境,究竟是在哪些“想象”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历史,更是关于我们如何理解自己,以及我们如何与他人建立联系的深刻洞察。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沉思良久的书。它所探讨的“民族主义”这一议题,看似遥远,实则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我特别被书中关于“国族记忆”的观点所触动。那些被官方选择性地保留、被反复强调的历史叙事,是如何在代代相传中,构建起一个民族的集体认同?这种对“记忆”的操控,又是如何成为维系民族情感、巩固国家合法性的重要手段?作者通过对不同国家历史叙事的对比分析,揭示了这种“国族记忆”的建构过程并非自然而然,而是充满了人为的干预和选择。这种深刻的洞察,让我开始反思我们所接受的历史教育,以及我们对国家和民族的感情,究竟有多少是源于真实的经历,又有多少是源于被精心塑造的叙事。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们能够以更加清醒的头脑,来审视那些塑造我们身份认同的宏大叙事。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思想漫游。我跟随作者的笔触,从欧洲的早期民族觉醒,一路看到了殖民地民族主义的兴起,每一步都充满了对历史细节的精心雕琢和对社会变迁的深刻洞察。我尤其被书中关于“边界”的讨论所吸引。民族的形成,往往伴随着地理边界的划定,但更重要的,是那些看不见的、心灵上的边界。这些边界是如何被构建、被维系,又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地被挑战和重塑?作者通过生动的例子,揭示了民族主义如何在制造“我们”和“他们”的二元对立中,巩固自身的合法性,并激发群体内部的团结。这种对“边界”的敏感性,让我开始审视我们自身生活中存在的种种隔阂,无论是地域的、文化的,还是意识形态的。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分析框架,帮助我们理解这些边界的形成机制,以及它们对我们个体和社会产生的影响。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那些鲜活的案例和细致的入微观察。作者并非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而是通过大量的历史细节,展现了民族主义思潮如何在不同的社会土壤中生根发芽,又如何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壮大。我特别被书中关于语言与民族认同之间关系的论述所打动。那些被标准化、被推广的语言,不仅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承载着历史记忆、文化基因和集体情感的载体。当一个群体开始共享一种被官方认可、被广泛传播的语言时,他们之间的隔阂便在悄然消弭,一种共同的身份认同便在字里行间悄然滋长。这种对“语言”这一看似寻常却又无比强大的力量的剖析,让我对我们日常使用的语言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更是构建我们内心世界和外部联系的关键。这本书让我更加警惕那些试图用单一语言、单一叙事来统一思想的企图,也更加珍视多元文化和语言的价值。
评分这本书带来的冲击,更多地体现在它对我们习以为常的概念的颠覆。我一直以为民族是天生的、永恒的,但这本书却告诉我,它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想象”的产物,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被构建出来的。作者对于“民族”的起源和传播的分析,让我重新审视了许多历史事件的背后逻辑。我被书中关于“国家”与“民族”之间复杂关系的论述所吸引,理解了它们并非总是一一对应,而是在历史的演进中相互塑造、相互依赖。这种对“国家”和“民族”二元关系的解构,让我意识到,我们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历史叙事的影响。这本书挑战了我固有的认知,让我开始以一种更加批判和审慎的眼光来看待那些被奉为圭臬的“事实”,也让我更加珍视那些能够打破刻板印象、提供全新视角的思想。
评分经典著作,理论前沿,受益匪浅,值得阅读。
评分人类高举高打的发展,竟然成了万物的主宰。民族主义的大旗血脉喷张,地动山河,统一的大军理所当然的所向披靡,但最终也不过是自然万律下的玩偶。
评分我为什么喜欢在京东买东西,因为今天买明天就可以送到。我为什么每个商品的评价都一样,因为在京东买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导致积累了很多未评价的订单,所以我统一用段话作为评价内容。
评分安德森经典之作,读来收获颇丰。
评分书已经收到还木有看,干净,精致,不错
评分此书基本算是研究民族主义的必读书目了,有深度,但难免有以西方为视角来看待世界的弊端。值得一读。
评分东西收到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我为什么喜欢在京东买东西,因为今天买明天就可以送到。我为什么每个商品的评价都一样,因为在京东买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导致积累了很多未评价的订单,所以我统一用段话作为评价内容。
评分很好的关于民族主义的书。推荐一下推荐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