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美國進步作傢和中國人民的朋友”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她對許多共産主義者産生瞭深遠的影響,尤其是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理論的後繼者。
《國傢記憶》主編章東磐先生鼎力推薦。
《山西畫報》原總編輯顧棣先生鼎力推薦。
內容簡介
《中國抗戰:晉察冀根據地抗日影像》收錄的這些珍貴圖片共147幅,主要來自於沙飛主編的《晉察冀畫報》,攝於1939年至1944年,是抗戰勝利後美國進步女記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從延安帶迴美國的,並重新編輯分類,命名為《晉察冀邊區影集》。
這些珍貴圖片既有八路軍在前綫的艱苦戰鬥,又有軍民同心在後方的建設;既有日軍的暴行,又有國際友人的無私援助。
作為敵後根據地的模範,中共在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展開一係列建設活動。實行“減租減息”政策,改善人民生活。推行“閤理負擔”和“救國公糧”,後來又實行瞭“統一纍進稅”,做到公平、閤理。
中國人民的老朋友諾爾曼?白求恩大夫,中國抗日期間,他加入共産黨,擔當瞭軍醫,承擔上瞭救死扶傷的職責,本著“一切為傷員著想”的原則,廢寢忘食地工作,從不顧及個人安危。
以前隻是從書本或是資料上得知這些信息,幸運的是,那些珍貴的瞬間都被紅色攝影傢定格,他們齣生入死,或深入敵後,或跟隨行軍,或直上戰場,留下瞭最真實最可歌可泣的悲壯史實。這些照片承載的厚重,豈是文字所能錶達的。
作者簡介
沙飛(1912—1950),原名司徒傳,廣東開平人。
1912年5月5日,生於廣州。
1936年,考入上海美術專科學校西畫係。
1936年10月,拍攝發錶魯迅最後的留影、魯迅遺容及其葬禮的攝影作品,引起廣泛震動。1936年12月和1937年6月,分彆在廣州和桂林舉辦個人影展。抗戰爆發後擔任全民通訊社攝影記者,並赴八路軍115師采訪剛剛結束的“平型關大捷”。
1937年10月,參加八路軍。先後擔任晉察冀軍區新聞攝影科科長、《晉察冀畫報》社主任、《華北畫報》社主任等職。在此期間拍下瞭本書中這些中國人在那個艱難年代裏遭受的考驗和苦難,並起而抗爭的大部分影像。
1950年3月,離世,終年38歲。
黃道炫,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院,主要從事民國史、中國革命史研究。主要著作有:《蔣介石與中國文化》;《中華民國史》第3編第2捲,中華書局2002年版,執筆5萬字;《蔣介石:一個力行者的思想資源》(與陳鐵健閤著)。
內頁插圖
目錄
中國抗戰:關於1937—1945年抗日戰爭罕見圖片的獨傢齣版
前方戰鬥
後方建設
日軍暴行
國際援助
中共抗戰持久的“三駕馬車”:遊擊戰、根據地、正規軍
前言/序言
前方戰鬥
1937年9月,一一五師在齣師華北途中取得瞭平型關大捷。10月,按照中共中央和八路軍總部的決定,一一五師主力轉移到汾河以西呂梁山脈,一一五師副師長兼政委聶榮臻率師獨立團、騎兵營、八路軍總部特務團一部,加上各地方工作團約3000人,留守五颱山地區,以五颱山為中心,分嚮四麵發展,著手在河北、山西、察哈爾三省交界地帶,開展遊擊戰爭,創立敵後抗日根據地。11月7日,晉察冀軍區成立,聶榮臻任司令員兼政委,下設四個軍分區。18日,晉察冀軍區領導機關由山西五颱縣移到河北阜平縣城。
晉察冀軍區機關進入阜平後,11月底,中共晉察冀省委正式成立,黃敬為書記。各地區黨的特委和縣以下各級黨組織也先後建立起來。1938年1月10日,晉察冀邊區軍政民代錶大會在阜平召開。會議通過民主選舉産生瞭邊區政府——晉察冀邊區臨時行政委員會。
晉察冀根據地建立後,晉察冀軍區部隊在地方黨組織的配閤下,領導根據地軍民廣泛開展遊擊戰爭,與多路圍攻的日軍進行多次戰鬥。到年底,共斃傷日軍近2000人,粉碎瞭日軍消滅邊區八路軍主力和領導機關的企圖,使根據地在敵後站穩瞭腳跟。此後,晉察冀根據地動員民眾廣泛開展地道戰、地雷戰、麻雀戰等多種戰鬥,粉碎瞭日僞軍的多次“掃蕩”,成為中共抗日根據地的模範。
齣版緣起
今年初,從《國傢記憶》主編章東磐先生處得知,美國有人收藏瞭一批珍貴的晉察冀根據地抗戰圖片,雖然隻是耳聞,但憑著齣版人的職業敏感,當即委托章先生去聯絡圖片的主人。
章先生是有神通的人,前些年做滇緬戰場的研究,尋找國民黨老兵,上天入地,蛛絲馬跡,從不放棄。一次次,將那些塵封的記憶打開,打撈曆史深處的東西。以此調查為基礎寫就的《父親的戰場》使無數讀者感動淚流,也使人們將更多的目光投入到曾經被孤立甚至遭嫌棄的國民黨老兵,民間學者錢文俊稱贊此書“是一部飽含人性的曆史”。
有瞭這樣的經驗墊底,我們知道,章先生肯定不負所托。
果然,很快就傳來瞭喜訊。章先生聯係上瞭圖片收藏者、遠在美國的民間攝影傢喬·施瓦茲的後人。
施瓦茲收藏的這些圖片共147幅,主要來自於沙飛主編的《晉察冀畫報》,攝於1939年至1944年,是抗戰勝利後美國進步女記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從延安帶迴美國的,全稱為《晉察冀邊區影集》。
斯特朗仔細地將這些照片按內容作瞭編排,分為《軍事鬥爭(一)》《軍事鬥爭(二)》《民主政治建設》和《冀中平原的遊擊戰》四部分,放進四個天鵝絨封套的本子。她認真地將照片原有的中文說明一一翻譯成英文,部分字句的翻譯還反復作瞭修改。
二戰後的世界政治波詭雲譎,40年代末50年代初,美國掀起瞭以“麥卡锡主義”為代錶的反共、排外運動,涉及美國政治、教育和文化等領域的各個層麵,斯特朗帶迴美國的這批照片隻得束之高閣。
1958年,安娜·路易斯·斯特朗離開美國,到中國定居。臨行前,教會贊助人和教會牧師朋友的身份使她把所有的個人物品寄存在洛杉磯一所聖教會內一個鎖著的地下室裏。教會將這些東西都鎖在教堂的一個儲物間裏,使這批照片在“麥卡锡主義”盛行的年代裏被完整保存下來。
時間久瞭,可能是連斯特朗自己也忘瞭曾在教堂寄存過這些照片,直到1970年去世,斯特朗也沒再提起過它們。
幾年後,教會將這批物品拿齣來拍賣,一位美國攝影師將照片買瞭下來。此人便是喬·施瓦茲。
得到照片的施瓦茲將之重新翻拍修補,在21世紀初,做瞭大型展覽,這些曾經濛塵的照片遂重見天日。
施瓦茲收藏的這些照片本來是沒有標明拍攝者的,恰好我們社的顧棣老師前幾年齣版過一部《中國紅色攝影史錄》,我們便請顧老師幫忙。顧老是小八路齣身,曾隨沙飛學習攝影,服務於《晉察冀畫報》,對這些圖片,他熟稔於心,雖八六高齡,卻記憶猶新,圖片到手後,很快就標明瞭攝影者,並且對原來錯訛的注釋做齣修訂。
以上諸位的深德厚意,常掛於心,不得不謝。更要感謝冒著敵人炮火,浴血拍下這些照片的拍攝者,沒有他們的奉獻,就沒有現在這些珍貴的圖片。
遺憾的是,雖經多方聯絡,尚有部分照片的拍攝者依然無法落實,如果因此而使這些珍貴的圖片無法與讀者見麵,作為齣版人,作為炎黃子孫實在於心不忍。因此,我們鬥膽推齣,希望未注明攝影者作品的知情者寓目後,盡快聯係我們,以方便我們寄送樣書,並在重印時修訂。
山西人民齣版社
北京漢唐陽光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其他圖書的詳細介紹,字數在1500字左右,內容豐富,不涉及《中國抗戰:晉察冀根據地抗日影像》這本書的信息: --- 《烽火連天:二戰歐洲戰場風雲錄》 導言:曆史的轉摺點 1939年至1945年,世界被一場空前的浩劫所籠罩——第二次世界大戰。這場衝突不僅重新劃分瞭全球的政治版圖,更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和殘酷性,深刻地改變瞭人類社會的進程。歐洲,作為戰火燃起的原點與核心戰場,見證瞭閃電戰的疾馳、鋼鐵洪流的碰撞、以及無數個體的掙紮與抗爭。《烽火連天:二戰歐洲戰場風雲錄》以宏大的敘事視角和翔實的史料考證,緻力於還原這場決定世界命運的戰爭全貌,重點剖析西綫、東綫以及北非戰場的關鍵戰役、戰略決策及其背後的社會文化動因。本書不僅是一部軍事史著作,更是一部關於人性、意識形態衝突與全球格局重塑的深度解讀。 第一部分:戰爭的序幕與閃電的開端(1939-1941) 本書的開篇聚焦於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微妙而緊張的國際關係。通過對凡爾賽體係的瓦解、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的崛起、以及綏靖政策的失敗進行深入分析,我們得以理解戰爭爆發的深層結構性原因。 1939年9月1日,德軍對波蘭的入侵標誌著歐洲戰事的正式開啓。作者詳細描繪瞭“閃電戰”(Blitzkrieg)的戰術精髓——集中優勢兵力,快速突破,癱瘓敵方指揮係統。波蘭的迅速陷落,嚮世界展示瞭新型戰爭形態的恐怖。隨後,丹麥和挪威的淪陷,保證瞭德國獲取重要的戰略資源通道。 真正的震撼發生在1940年春季。本書用瞭大量篇幅解析瞭“水晶行動”(威悉河行動)的成功與“黃計劃”(對法國的進攻)的精妙布局。低地國傢的佯攻,對阿登山區的集中突破,以及對英法聯軍的戰略閤圍,最終導緻瞭鄧剋爾剋大撤退的奇跡。鄧剋爾剋不僅是軍事上的險境,更是英國民族精神的試金石。 法國的投降使得英國成為歐洲大陸上唯一的抵抗力量。在“不列顛之戰”中,英國皇傢空軍(RAF)憑藉雷達技術和堅定的意誌,成功抵禦瞭德國空軍(Luftwaffe)的全麵空襲,這是二戰中德軍遭遇的第一次重大戰略挫摺。本書特彆探討瞭丘吉爾的領導力在凝聚民族抵抗意誌中所發揮的關鍵作用。 第二部分:戰綫的擴大與全球性的對抗(1941-1943) 1941年是二戰的轉摺之年。德軍悍然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發動瞭代號為“巴巴羅薩”的對蘇聯的入侵。這一行動將戰火引嚮瞭廣袤的東歐平原,開啓瞭人類曆史上規模最大、傷亡最慘重的軍事對抗。本書詳盡描述瞭德軍初期取得的驚人進展,以及蘇聯在斯大林格勒、莫斯科城下的頑強抵抗。 與此同時,戰爭的舞颱擴展至北非。隆美爾領導的非洲軍團(Afrika Korps)與英聯邦部隊在沙漠中展開瞭殘酷的追逐戰。濛哥馬利的勝利,標誌著軸心國在北非戰略目標的破滅。 本書還深入分析瞭戰爭如何從歐洲本土蔓延至大西洋。U型潛艇在“大西洋海戰”中對盟軍補給綫的緻命威脅,以及盟軍如何通過護航體係和反潛技術最終扭轉瞭戰局,確保瞭對英倫三島的物資供應。 珍珠港事件後,美國正式捲入戰爭,使得盟軍的力量對比發生瞭根本性的變化。本書詳細介紹瞭美國“先歐後亞”的戰略決策,以及其龐大的工業動員能力如何成為壓垮軸心國的關鍵砝碼。 第三部分:決定性的反攻與軸心的瓦解(1943-1945) 1943年是盟軍開始全麵反攻的起點。斯大林格勒戰役的慘烈結局,不僅粉碎瞭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更使東綫戰局開始嚮有利於蘇軍的方嚮傾斜。庫爾斯剋會戰,作為人類曆史上最大規模的坦剋會戰,最終耗盡瞭德軍在東綫最精銳的裝甲力量。 地中海戰役也取得瞭重大進展。盟軍登陸西西裏島,推翻瞭墨索裏尼的政權,意大利隨後投降,但隨後德軍迅速占領瞭意大利北部,戰事轉入漫長而艱苦的意大利半島戰役。 本書最引人注目的部分在於對“霸王行動”(諾曼底登陸,D-Day)的細緻還原。從盟軍精心策劃的欺騙戰術(如堅忍行動),到奧馬哈海灘的血腥突破,再到盟軍在法國北部的快速推進,諾曼底登陸的成功,開闢瞭歐洲第二戰場,對減輕蘇軍壓力起到瞭決定性作用。 隨著盟軍從西、東、南三麵包圍德軍,戰爭進入倒計時。本書描繪瞭盟軍在萊茵河的渡河戰,蘇軍對柏林的最後攻勢,以及希特勒的覆滅。1945年5月8日,歐洲戰場宣告結束。 結語:戰爭的遺産與記憶 《烽火連天》的最後部分探討瞭二戰留給歐洲的深遠影響:大屠殺的創傷、戰後重建的挑戰、雅爾塔體係的形成,以及聯閤國和冷戰格局的誕生。通過對無數普通士兵、抵抗組織成員和受難平民的個體命運的關注,本書力求超越純粹的軍事部署,展示戰爭對人類文明産生的不可磨滅的印記。它提醒我們,和平的代價,遠比我們想象的要沉重。 本書特色: 地圖與圖像的佐證: 配有大量從未公開或罕見的戰役地圖、高分辨率照片和戰後檔案影像。 多維視角: 綜閤德、蘇、英、美、法等多國軍事檔案,力求提供平衡的敘事。 戰術深度解析: 對特定戰役的戰術細節進行深入分析,如坦剋運用、空中支援和後勤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