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人人都想当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勤勉踏实的好员工,厮守身旁的好伴侣,却也同时梦想着成为热爱流浪的坏小孩。然而,无需费尽心思腾出“间隔年”,无需大张旗鼓地丢下饭碗,也无需痛心告别爱情,“迷斯羊”给出了平衡学业、工作、感情与旅行的完美范本。
旅行给她带来的改变并非翻天覆地,而是润物细无声般的,从根源上拓宽心灵,精炼生活。
《迷斯羊的欧洲地图》随书附赠作者旅行中的明信片。
内容简介
不能放进行李箱的,都不是你真正需要的!
90后北大学霸女神,游历25国,从南欧的希腊、西班牙到北欧的芬兰、爱沙尼亚,从西欧的德国、意大利到东欧的波兰、捷克。在路上,阅读他人的生命片断,感知世界的万千变幻,逐渐获得了对生活多元的真正认同、接纳和实践。
每一段旅行故事,都通往新的人生领悟。“不管是墨守成规,还是离经叛道,无论此刻是否被他人理解,未来成功或失败,世界都会慷慨包容。”
《迷斯羊的欧洲地图》特邀旅英萌系插画师合作,治愈系暖心插画,加赠手绘地图与明信片,给你旅行路上,温煦的拥抱。
作者简介
羊乃书,90年生人,典型金牛座,中文系出身,曾任荷兰莱顿大学汉学系客座教师。游荡型专栏作者,旅行爱好者,行迹遍布25个国家,曾受《中国青年报》《北大人》《凤凰周刊?生活》等媒体专访。
关于学业
坊间一直流传着她以重庆市重点中学文科年级第一成绩放弃保送清华大学的传说,却最终因高考发挥失常而与理想失之交臂。进入大学之后,本科连续四年成绩年级第一,年年拿到国家奖学金,最终顺利保送北大。然而在高手如林的燕园,她的成绩依旧稳坐第一把交椅,是朋友、同学眼中所向披靡的学霸。
关于旅行
游历过25国的她,将旅行当作宽广内心,简化生活的方式。以“不能装进行李箱的,都是你不需要的”为口号,在年轻人中倡导起“为生活做减法”的理念。而每一段旅行故事,都通往新的人生领悟。“不管是墨守成规,还是离经叛道,无论此刻是否被他人理解,未来成功或失败,世界都会慷慨包容。”
关于对外汉语
她教过的学生遍布英国、美国、澳大利亚、荷兰、俄罗斯、韩国、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其中不乏英国剑桥大学、美国西点军校、荷兰莱顿大学等世界名校,被学生誉为“最美汉语老师”。
关于才艺
四岁起学电子琴,九岁考完最高级,横扫重庆各大电子琴比赛的冠军。而后转向播音主持,六年校园播音经历,节目类型涵盖音乐、电影、文学、娱乐等,长期担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节目听评员。大学期间主持40多场晚会,成为校园里炙手可热的金牌主持人。不仅如此,在某唱歌类APP中,她翻唱的歌曲点击率接近八万次。
巫家胖达,90年生,外星人,设计系出身,曾在苏格兰怪兽学院苦练打怪技法。每天坚持简笔画,每顿都会认真吃,每次都在用心旅行。热衷于无用技能,三观正直。
关于学业:一个喜欢看闲书的人。
关于旅行:一个月旅行欧洲8国,29寸黑色旅行箱,一双马丁靴,半夜在德国坐过站的火车上走过所有无人的列车厢,黄昏时在维也纳金色大厅追寻交响情人梦的足迹,大早上蹲在巴黎地铁站研究每一个逃票者的动作,复活节正午在意大利被勒索。画画爱好者,偶尔想成为段子手。目前最好的旅行体验是2013年农历新年在世界的尽头、英国最北边的设得兰群岛,最珍贵的是和当时的小伙伴们一起创造的美好回忆。
关于才艺:小时候——短暂的学过国画,因为没做假期作业怕被惩罚而放弃;学过钢琴,只有在一个人在房间害怕的情况下才会练琴,后中断;在艺考前学了3个月画,后来过了当时的美院线。目前有玩乌克丽丽和练剑道,很可能择日中断……
内页插图
精彩书摘
年尾已至末梢,还有一天就是新年。冷清的里斯本,像是被遗忘在角落的耄耋老人,对我们的造访提不起任何劲头。巴塞罗那的纵情欢愉,一去不复返。瑰丽的梦境破灭,迟早一时还无法适应这种悬殊的差异,加之对葡萄牙本来就没什么特别的兴趣,陷入了一种莫名的低潮。可被我要去罗卡角的雄心壮志一番洗脑,又死灰复燃地激情四溢。
天气没精打采,云朵积压在高空,受了莫大的委屈,晶莹的泪珠在眼眶里打转。网上提供的路线说法不一,我们决定听从酒店前台小哥的建议,从酒店背面出口下山,先乘地铁到南边的火车站。
进入火车站,意外地发现人工窗口全部关闭,只有几台自动售票机坚守岗位。屏幕上全是一窍不通的葡萄牙语,转换成英语界面,却还是一头雾水。小哥告诉我们先到Cascais,可是售票机上的选项并没有目的地,而是按区域划分,以及各种次票、时段票、天票。我跟迟早试图从这些纷繁的选项中最终顿悟出点什么,类似于上课走神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努力在书本里找到答案,却不过是一番徒劳。钻研了好半天,两人面面相觑,不知到底该买哪一种。
也许是时间太早,也许是车站太小太偏僻,里面的人屈指可数,且大多是跟我们行头相似的观光客,同样一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窘样,三三两两凑在售票机前各执一词。求己不如求人,迟早眼明手快,逮着一个刚出站的女孩,背着书包,学生打扮。她把这根救命稻草领过来,声情并茂地诉说了我们的困惑。姑娘极为好心地忍耐着迟早略显浮夸的演技,看了看屏幕,神情也很陌生。这倒不奇怪,本国人都使用年卡乘坐公共交通,平时用不着买票。女孩左顾右盼,一位中年大叔碰巧路过,她一个箭步,拉来大叔作救兵。两人叽里呱啦,用葡萄牙语商量了好一会儿,才算有了眉目。这下,又轮到售票机耍脾气,一会儿不收纸币,一会儿硬币不足,换了两台,车票终于到手。似乎还不太放心,把我们带到进站口,指着通往2号站台的电梯,“从这里上去,开往Cascais的列车还有15分钟发车。”
踏上扶梯,一回头,他俩还站在原地,大叔把双手窝成小喇叭围拢在嘴边,喊着“路上小心”,女孩踮着脚挥手,瘦弱的身板跟着左右飘摇,像只快脱线的风筝,“玩得愉快”,声音纤细而悠长。空荡的车站里,余音盘旋不绝于耳。我也用力地招手,一遍遍高声感谢,饱满的道别,似乎是告别结识多年的好友。
旅途总是难以完美设定,伴随着不确定而来的,可能是无法预知的风险,甚至突如其来的危险,但也不排除,邂逅一次惊喜。世间万象,你不知道谁的手上,握着属于你的小小幸运。
刚一上车,雨点就落了下来。火车速度不快,两位拿着冲浪板的帅小伙靠在门边,肌肉线条分明,迟早想去搭讪又鼓不起勇气,在一旁磨磨蹭蹭坐立不安。车窗玻璃被雨水磨毛,青山上的大耶稣像从一排房屋背后,歪歪扭扭地冒了出来,跟里约热内卢那座一模一样,弄不清是谁抄袭了谁。离开里斯本市区,窗外的景色变成低矮破败的房子和蒙着灰扑扑面纱的海面。冲浪少年很快下了车,迟早百无聊赖,拿出手机疯狂自拍。车厢到最后没剩几个人,火车慢慢悠悠地驶入了Cascais车站。
雨小了些,在车站的售票窗口打听了去罗卡角的乘车点。马路上人很少,车倒挺多,葡萄牙是欧洲车祸以及死亡人数最高的国家,据说在周末和节假日的夜晚,酒驾的情况屡屡发生。出站往后,购物商场的地下一层是公车总站。403路的站牌很抢眼,排队的人也最多。欧洲的公车司机通常要负责卖票,很少有专职售票员。
跟着队尾往前挪,车上空位就要坐满,几位葡萄牙大妈直接强行插入队伍中部,丝毫不觉得有任何不妥。我跟迟早啼笑皆非,懒得计较。公车一小时一班,能坐上就行,哪还管得了那么多。本着能挤就挤的原则,把自己塞进了这个铁皮大罐头。开车的是位女司机,看起来文文弱弱,没想到在悬崖边的山路上开起大巴来可是甩开膀子毫不含蓄。眼见着车轮离悬崖不足一米的距离,女司机又转过一个潇洒的急弯。飞一般漂移过九曲十八弯的山路,她面无惧色、镇定自若。想必对这条路早已熟稔于心,否则一个弯道拐过去,是紧接着又一个急弯,还是直道,在有相当车速的情况下都必须提前做好准备。四十分钟车程,握住把手的手汗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女司机一脚猛刹,车停在了荒野里,大批游客开始下车,罗卡角到了?
雨已经停了,四周一片萧疏,野草被风刮得一茬一茬匍匐在地。不用打听方向,荒草中只有一条千万个脚印硬生生走出来的路。踏着坎坷不平的窄道,循着海的声音,我们互相搀扶着,向欧洲大陆最西端进发。
我一手拉着迟早一手扶着墨镜,灰尘和碎石一旦飞进眼睛,可就麻烦了。疾劲的海风越来越够力道,“哎呀——”,一不留神,迟早的帽子就被刮进草丛,卡在茎秆之间。狂风灌满口鼻,连声音都是从嗓子里硬挤出来的,还没完全听见,就被吞没了。拨开草丛,被风推搡着,身不由己地踉跄,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捡回帽子。不敢造次,赶紧藏进包里。头发张牙舞爪地狂飞,肆无忌惮地缠成解不开的死结。风从正前方而来,强大的阻力让人寸步难行。敌动我不动,敌不动我动。风大,就迎着风,前倾身体保持重心站立;风变小,便又挣扎着继续前进。
总算是到了峭壁边,跌跌撞撞抓住栏杆。天气还不算最糟糕,大西洋丝毫没有好脸色,一副血口噬人的狰狞模样。海水一波接一波,带着翻滚在喉咙的低沉嘶吼,猛烈地撞击着崖壁,没完没了。紧紧扣住岩石的脚底也隐隐感受着击打的力道,背脊一阵发麻。“陆止于此,海起于斯”,前方再没有陆地了,浩瀚海洋的极远极远处,是北美洲的东海岸。远望洋面似乎波澜不惊,却深藏暗涌与不安,蓄积着难以估量、无法控制的力量。
少时读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读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尚不能有透彻的领会。此刻再想起,深觉其妙。到达罗卡角并非坦途,若没有信仰般的指引,充足的耐心与恒心,止步和转身的念头,在任何一次阻力面前,都会闪现,这是“志”。健康的身体,足够的体力,和完备的交通工具也必不可少,这是“力”和“物”。“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勇敢的挑战者不安于站在安全范围内,他们要向更低更险处前进,去贴近大西洋的脉搏与心跳。而我尽己所能,能耐虽不及他们,也无任何遗憾可言。
万物流变,千年亿年,比起自然界的道行,我们都是嵌在时间齿轮里的一瞬。生活的高低,就像海上的风和日丽与疾风骤雨,掌声环绕或咒骂诋毁,情绪的顶点都是一瞬的百万分之一。天地开合,生活的落点是从未更改过的平淡。这种平淡,最为煎熬,在生活把激情和热望熬掉以前,我们要先下手为强,把生活捆绑在内心上的一切都熬掉,熬出能无恃于万物,坚实站在大地上,追寻初心的本事。
强风过去,云朵缓缓挪移,像打开的大幕,阳光狡黠地从缝隙里钻出来。挑了块岩石坐下,迟早顺手揪过一把野草,自言自语。谁也无法预知大海会将那些航海家带向何处,但他们还是出发了。地球版图上,人类如今尚未涉足之地几乎绝迹。书籍和网络的发达,早已实现足不出户行千里。而那么多人行走在路上,有的甚至没有足够的预算,一路搭车,当沙发客,买最便宜的食物果腹,实在找不到吃的就饿几天肚子,没有住处,睡在车站大厅里,被警察赶出来就在路边和衣而卧,只求把从别人那儿听来看来的二手见闻变成第一手的体验。纵使未知难测,但我们宁愿相信,天无绝人之路,自己的运气还不错。与斩风踏浪的探险家相比,我自感某种惭愧的幸运。
……
前言/序言
《迷斯羊的欧洲地图》 一、 旅者心扉:一场跨越时空的欧洲寻迹 《迷斯羊的欧洲地图》并非一本寻常的旅行指南,它更像是一本饱含深情的私人物语,是作者“迷斯羊”以其独特视角,精心绘制的一幅充满个人情感与历史印记的欧洲画卷。这本书邀请读者跟随迷斯羊的脚步,穿越古老的街道,漫步在葱郁的田野,聆听历史的回响,感受不同文化的脉搏。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景点、介绍餐厅,而是试图捕捉欧洲深邃的灵魂,以及在这片古老大陆上,人与土地、人与历史、人与自我之间那千丝万缕的联系。 本书的魅力在于其“非功利性”的探索。迷斯羊的旅行,不是为了打卡式的清单,也不是为了追求物质的奢华,而是源于一种对世界的好奇,一种对未知世界的深切渴望。她行走在欧洲的各个角落,从繁华都市的霓虹闪烁,到乡间小镇的宁静祥和,都留下了她细致入微的观察与真挚的情感。她会为一座古老教堂的哥特式尖顶而驻足赞叹,也会为一家街角咖啡馆里飘出的阵阵香气而心生暖意。她关注的,不仅仅是宏伟的建筑和著名的地标,更是那些藏匿在街头巷尾的寻常风景,是当地居民的生活日常,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能触动人心的细节。 迷斯羊的笔触细腻而富有诗意,她善于用文字描绘场景,用声音传递情感。她笔下的欧洲,并非冰冷客观的地理信息,而是被赋予了温度和生命。她会描绘初春时分,巴黎塞纳河畔盛开的樱花,那是一种转瞬即逝的美丽,象征着生命的活力与希望;她也会讲述在意大利某个偏僻小镇,邂逅一位手工艺人的故事,那位老人用他饱经风霜的双手,雕刻着对传统技艺的坚守,那是一种跨越时间的传承。这些故事,如同珍珠般串联起来,构成了迷斯羊眼中独一无二的欧洲。 本书的“地图”并非指代物理上的地理坐标,而更多的是一种心灵的指引,是迷斯羊在探索过程中,逐渐清晰起来的关于欧洲的认知地图。这地图上标记的,是她的情感重心,是她停留过的每一个让她动容的瞬间,是那些在她心中留下深刻烙印的文化符号。它是一种主观的、个性化的地图,它邀请读者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感受,去重新绘制属于自己的欧洲地图。 二、 灵魂触点:历史的回响与文化的交融 《迷斯羊的欧洲地图》深挖了欧洲深厚的历史底蕴,但并非以枯燥的史实陈述,而是通过个人的经历和感悟,将历史的宏大叙事融入到细微的个体体验之中。迷斯羊不是一个历史学者,但她怀揣着对历史的敬畏与好奇,她会在古罗马竞技场的遗址前,想象千年前的喧嚣与荣耀;她会在凡尔赛宫的镜廊里,感受王朝的辉煌与落寞;她会在柏林墙的残垣断壁旁,沉思分裂与统一的复杂情感。 她笔下的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文字,而是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她会提及某个历史人物的传奇一生,但更会着重于那个时代背景下,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她会在布拉格的查理大桥上,想象中世纪商旅的熙熙攘攘,感受那个时代人们对生活的热情与憧憬。她会在奥地利的某个小镇,偶然发现一位古代音乐家的故居,并从中感受到跨越时空的音乐共鸣。这些瞬间,让历史的厚重感不再是压抑的负担,而是成为滋养心灵的甘露。 文化,是欧洲多元魅力的核心。《迷斯羊的欧洲地图》以敏锐的观察力,捕捉了欧洲各国独特而迷人的文化特质。她会在西班牙的街头,被弗拉明戈的热烈节奏所感染,感受那种奔放而充满生命力的艺术表达;她会在荷兰的郁金香田中,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思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她会在爱尔兰的酒吧里,聆听悠扬的民谣,感受那份苏格兰式的忧郁与浪漫。 迷斯羊尤其关注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她会注意到,在某个古老的城市,古老的建筑旁,是现代化的咖啡馆和时尚的商店,这种新旧交织的景象,恰恰是欧洲文化生命力的体现。她也并非对所有外来文化持排斥态度,而是以开放的心态,去理解和包容。她在伦敦,会品尝来自世界各地的美食,也会欣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此地交汇融合的生动画面。这种跨文化的体验,让她的欧洲地图更加丰富多彩。 本书的文字,充满了画面感和感染力。迷斯羊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将抽象的文化概念具象化。她会把意大利的艺术比作盛开的鲜花,把德国的工业比作严谨的齿轮,把北欧的自然风光比作宁静的诗篇。这些生动的描绘,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和体会欧洲各地的文化精髓。 三、 哲思之境:在行走中体悟人生 《迷斯羊的欧洲地图》不仅仅是一次关于地理空间的探索,更是一场关于自我发现的心灵之旅。迷斯羊在行走的过程中,不断地审视自己,反思人生。欧洲古老的土地和悠久的历史,为她提供了一个独特的镜子,让她能够更清晰地看见自己的内心。 在漫长的旅途中,迷斯羊常常独自一人,她将孤独视为一种宝贵的财富,从中汲取力量,也从中获得更深的思考。她会在某个宁静的湖边,静静地坐着,看着水面上泛起的涟漪,思考生活的意义;她会在某个陌生的城市,迷失在蜿蜒的小巷中,却意外地发现内心的宁静与豁达。这些经历,让她学会了与自己相处,也让她对“家”有了更深的理解。 她笔下的文字,流淌着一种淡淡的哲学思辨。她会思考,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如何保留那些珍贵的东西?在日新月异的科技面前,我们又应该如何保持人性的温度?她会将欧洲古老的价值观,如对艺术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对历史的尊重,与当代的社会现象进行对比,引发读者的思考。 迷斯羊的旅行,也让她对“速度”与“慢”有了新的认识。在欧洲,她体验到了不同节奏的生活。有些城市快节奏地运转,有些地方却保留着古老的慢生活。她开始反思,我们是否应该为了追求效率而牺牲了生活的品质?是否应该在忙碌的生活中,留出一些空间,去感受那些细微的美好? 本书的语言风格,既有旅行者的轻快与洒脱,又不乏思考者的深度与沉静。迷斯羊的文字,没有刻意的卖弄,也没有矫揉造作的抒情,而是以一种真诚、朴实的姿态,与读者进行心灵的交流。她会分享她的喜悦,也会坦诚她的困惑。正是这种真实,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并从她的经历中获得启发。 《迷斯羊的欧洲地图》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书。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感悟。它不仅仅为读者提供了一幅“欧洲地图”,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思考世界、思考人生的新视角。迷斯羊用她的文字,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个充满魅力、历史悠久、文化多元的欧洲,更让我们得以在她的旅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与力量。这本地图,最终指向的,是广阔的世界,更是我们自己的内心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