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财经统帅陈云

开国财经统帅陈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曹应旺 著
图书标签:
  • 陈云
  • 财经
  • 历史
  • 传记
  • 政治
  • 经济
  • 中国共产党
  • 开国元勋
  • 人物传记
  • 改革开放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译出版社
ISBN:9787500141266
版次:1
商品编码:1174165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2
字数:28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开国之初,毛泽东对陈去在稳定特价、统一财经中的突出表现称之曰“能”,并说:平抑特价、统一财经,其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大跃进”磨难中,毛泽东认为真理在陈云手里,并说:“国难思良将,家贫思贤妻。”
  周因来和陈云在政务院和国务院的工作中是一对好搭档。周恩来曾说:“在财经工作这一点上,我们是依靠陈云同志的。”刘少奇是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家,但是首倡学习陈云经济论著的却是刘少奇。
  1979年开始的经济调整工作,邓小平是倚重陈云的。在1980年12月中央工作会议上,陈云作了关于经济调整问题的对话。邓小平称赞道:“我完全同意陈云同志的讲话,这个讲话是我们在今后长期的指导方针。”

作者简介

  曹应旺,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陈云传》、《周恩来大辞典》副主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目录

总论 陈云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展开
1.陈云在中国中共高层的位置
2.倡导与支持经济体制改革
3.倡导与支持对外开放
4.陈云与邓小平
5,关于《陈云与中国的改革开放》讲演的答疑

第一章 溯源篇
1.开国财头
2.出生江南水乡
3.上海商务印书馆的影响
4.在延安认准吃饭穿衣是大事难事
5.主持边区财经工作
6.主持东北财经工作
7.建国前财经工作方法的掌握

第二章 业绩篇(上)
1.筹建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
2.赴上海解决煤粮两荒问题
3.标本兼施制止物价猛涨
4.统一财政和发挥地方积极性
5.发丽路救兵搞活工商业
6.抓三大重点推动经济恢复
7.制订与组织实施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
8.比较八种方案选择统购统销
9.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10.改进商业工作和安定民生

第三章 业绩篇(下)
1.提出改进体制的设想
2.以三大努力减轻“大跃进”的损失
3.解困对策之一:进口粮食和动员城市人口下乡
4.解困对策之二:工业支援农业
5.祭困对策之三:调整农村政策
6.研究资本主义发展对外贸易
……

第四章 智慧篇
第五章 评说篇
第六章 附录篇
附录 征引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开国财经统帅陈云》:
  高饶事件之后,陈云在中共七届四中全会上再次强调大头子要警惕犯骄傲的错误。他说:“保障党的团结,防止党的分裂,其责任主要是在高级领导人员。”“出大乱子出在什么地方呢?就在这几百个人里面,首先是在座诸公,穿黄衣服的,穿黑衣服的,党头、政头、军头这几百个人。”“我们想一想,一九四五年七大到现在,跌了大筋斗的几个主要的领导同志,哪一个同志不是因为骄傲。” 陈云属于哪个方面的“头头”? 他1934年起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45年6月在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继续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8月担任中共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开国后不久任弼时去世,他接替任弼时成为中共中央五大书记之一,1956年9月在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副主席。以党内的职务和影响而言,陈云可以说是“党头”之一。
  他在举世闻名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担任过五军团中央代表、军委纵队政委、渡江(金沙江)司令部政委。他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东北解放战争中,转战北满和南满,担任过中共中央北满分局书记兼北满军区政委、东北局副书记兼东北民主联军副政委、南满分局书记兼辽东军区政委、东北军区副政委。这些又不能不说在“军头”的行列中也有陈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1954,年政务院改为国务院后,他是排在第一位的副总理。这年11月1日至28日,周恩来离京去广州休息并研究第一个五年计划纲要草案,由陈云在北京代理总理职务。1955年4月至5月,周恩来出席万隆亚非会议及不在北京期间,再次由陈云代理总理职务。1956年11月18日至1957年2月5日,周恩来访问越南、柬埔寨、印度、缅甸、巴基斯坦、尼泊尔、阿富汗、锡兰(现称斯里兰卡)、苏联、波兰、匈牙利等11国时,陈云第三次代理总理职务。1958年2月,周恩来访问朝鲜期间,陈云第四次代理总理职务。在周恩来担任总理27年中离京或因病休息时,除1950年初访问苏联期间由董必武代理总理职务外,其余的都是由陈云和邓小平分别代理的。由此,可以肯定地说,陈云是在高层具有重大影响的“政头”之一。
  但是,陈云在中国人上上下下的印象和记忆中,主要的不是“党头”“军头”“政头”,而是抓财政经济工作的“财头”,他对党和人民最突出的贡献也是在经济建设方面。左宗棠曾经写过这样一副诗联:“文章西汉两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两司马”指的是司马迁和司马相如,“一卧龙”说的是三国时的蜀相诸葛亮。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后的情形可以说:党政军头数润芝,经济纵横有陈云。
  国内的财经工作者对陈云在财经工作方面表现的高尚品德、形成的杰出智慧、取得的辉煌成就、做出的卓越贡献,无不看成“不朽之盛事”。李先念常对他的部下说:“我一生有两个老师,一个是徐帅,教会我打仗,一个是陈云同志,教我管经济。”薄一波、姚依林、宋平、张劲夫、王丙乾、袁宝华、薛暮桥、吕东、程子华、宋劭文、戎子和等,无不觉得同陈云一起做经济工作深受教益。宋平说:“陈云同志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做出了多方面的贡献,特别是在经济建设方面。”袁宝华说:开国后,“他专门去做经济工作,并成为新中国经济工作的专家,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邱纯甫称陈云“在经济上是战略家,经济管理家”。薛暮桥讲的一段话十分耐人寻味,他说:“从新中国成立前夕到1962年北戴河中央工作会议期间,陈云同志是我国经济工作的杰出的领导者。‘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他虽已年老体弱,仍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的工作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并提出调整、改革、开放的战略方针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陈云同志对经济工作的英明领导,有口皆碑。
  ……

前言/序言


《风云际会:近代中国政治与经济转型中的领军人物群像》 内容提要: 本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聚焦于二十世纪中国波澜壮阔的政治与经济转型时期,精心勾勒出一幅由众多关键人物共同绘就的时代画卷。它并非聚焦于某一位特定人物的生平全貌,而是以群体互动的视角,深入剖析了在国家命运的十字路口,不同派系、不同理念的领导者们如何相互影响、彼此制衡,最终塑造了现代中国的基本格局。全书分为上、中、下三部,详尽梳理了从晚清改革思潮的萌芽,到民国初年的权力重构,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与调整等关键历史阶段中,那些决定历史走向的精英群体的复杂生态。 第一部:旧制崩塌与新潮涌动(1890s - 1927) 本部分将目光投向清末民初,探讨在内忧外患之下,中国精英阶层内部的巨大撕裂与思想交锋。我们考察了以洋务派代表人物为代表的“实用主义者”,他们在学习西方技术、维护传统结构之间的艰难平衡;以及以康有为、梁启超为核心的维新派,他们试图通过自上而下的政治革新来拯救危局的努力与挫折。 随后,重点转向辛亥革命后的北洋时期。此阶段的政治权力呈现出高度的碎片化和权力寻租现象。书中细致分析了袁世凯及其继任者们在军事扩张与财政汲取之间的矛盾,以及由此催生的地方实力派的崛起。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我们将探讨早期知识分子和新兴资产阶级对国家经济命脉的初步掌控尝试,例如民族资本主义在列强夹缝中寻求发展的困境与机遇。我们深入剖析了早期政治领袖,如孙中山先生,在思想整合与组织建设方面所做的开创性工作,及其面临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这一时期,经济政策的制定往往服务于短期政治目标,缺乏长期规划,为后续的动荡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革命浪潮与国家重塑(1927 - 1949) 中卷是全书的核心,着重描绘了国民政府时期,中国在寻求现代化统一道路上所经历的痛苦探索。我们不回避国民政府在统一国家、推行“训政”过程中的结构性缺陷,尤其是财政金融体系的中央化努力与地方既得利益集团的掣肘。 本书将重点分析了国民政府早期在稳定币制、发展官僚资本以及试图通过计划经济手段干预市场方面的尝试。例如,对法币改革的背景、执行过程及其在抗战爆发后迅速瓦解的深层原因进行了详尽的论述。我们对比分析了国民党内部不同派系(如改组派、改组派、CC系等)在经济主张上的差异,这些差异如何影响了国家资源的调配和产业政策的实施。 同时,本部分并未忽略延安地区在敌后根据地进行的小规模经济试验。通过对陕甘宁边区“三三制”的财政政策、减租减息的社会动员以及自力更生发展生产的实践进行细致梳理,我们展现了革命根据地在极端物质匮乏条件下,如何探索出一条不同于国民政府的经济治理模式。这些探索,为日后新中国的经济建设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与人才基础。两位主要政治军事领导人在经济思想和组织动员上的差异,构成了这一时期复杂政治博弈的重要维度。 第三部:新政伊始与发展路径抉择(1949 - 1950s中期) 终章将叙事带入新中国成立之初。这一阶段的焦点集中于如何迅速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以及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在经济发展道路上所做的关键抉择。 书中详细考察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背景,以及初期稳定金融、统一财经管理的一系列强力举措。我们剖析了以“一五计划”为代表的、全面学习苏联模式的工业化战略是如何形成的,以及这一战略背后所依赖的财政资源筹集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内在逻辑。 此外,本部分对建国初期,党内关于经济建设速度与所有制改造方向的几次重要讨论进行了还原。例如,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其政策的渐进性与突然性,以及对知识分子和技术专家的争取与利用策略,都体现了决策层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过程中的复杂考量。我们着重展示了老一辈经济工作者如何克服经验不足、物资短缺的困难,建立起初步的计划经济框架,为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奠定了基础,同时也预示了未来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本书特色: 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群像式”的叙事结构。它摒弃了对单一“伟人”的过度聚焦,转而采用权力网络分析法,将不同领域的关键人物——包括金融家、实业家、高级军事将领、以及重要的党政理论家——置于同一历史坐标系内进行比较和剖析。通过对他们之间的信件、回忆录、内部会议记录等一手资料的交叉验证,读者可以看到,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并非由孤立的决策驱动,而是由无数精英群体在资源限制、意识形态冲突和外部压力下的集体博弈所共同塑造。本书旨在提供一个更为立体、更少宏大叙事粉饰的近代中国经济政治史观察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在于它揭示了陈云同志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关键作用,以及他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在那个资源匮乏、技术落后的时代,他却能以超乎寻常的智慧和魄力,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一条自己的经济发展道路。书中对“一五”计划的制定、对国家重要工业项目的规划、以及对粮食、纺织等基础产业发展的重视,都让我看到了他作为“开国财经统帅”的深谋远虑。我尤其被书中关于陈云同志如何在复杂政治环境中,坚持自己的经济主张的描写所打动。他并非一个孤立的经济学家,而是需要在一个充满变革和斗争的时代,平衡各方利益,推动国家经济向前发展。这种在逆境中坚持原则,在困境中寻找出路的智慧,对于我们今天面对各种经济挑战,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陈云同志的远见卓识和战略眼光。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他能从全局和长远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经济政策,这绝非易事。书中详细描绘了他如何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带领财经战线上的同志们,稳定物价、恢复生产,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巩固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他对国家经济建设的规划,既有宏观的顶层设计,又有微观的具体操作,体现了他务实、严谨的工作作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关于他如何处理当时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以及如何处理国内各种经济矛盾的论述,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经济决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并非一味地追求速度,而是更加注重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性,这种“慢”中求稳的智慧,在今天看来也极具借鉴意义。这本书不仅仅是回忆陈云同志的功绩,更重要的是,它传递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领导艺术,对于我们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道路的形成过程,非常有帮助。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陈云同志的经济思想,并非冰冷的理论,而是充满温度,始终关注着人民的福祉。书中许多关于他如何解决百姓生活困难,如何保障市场供应,如何调整经济政策以减轻人民负担的论述,都让我深受感动。他不是高高在上的决策者,而是时刻将人民的冷暖放在心上。他对国家经济发展的思考,始终围绕着“富民”这个根本目标。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他如何用辩证的眼光看待经济问题,如何认识到经济发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如何尊重经济规律的描写。这种深邃的思考和审慎的态度,让他能够避免走弯路,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经济建设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让我对陈云同志这位伟大的经济舵手肃然起敬。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厚重感,深灰色的底色配上烫金的“开国财经统帅陈云”几个大字,字体的选择稳重而有力,仿佛能感受到那个时代那种筚路蓝缕、艰苦奋斗的气息。书脊上陈云同志的画像,眼神深邃而坚定,给人一种无声的力量。翻开书页,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厚实且略带哑光,非常适合长时间阅读,不会反光刺眼。目录的编排清晰明了,从陈云同志的早年经历,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建设,再到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脉络十分清晰。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深入细读,但仅从目录和章节的标题来看,就能预感到内容会非常丰富,涵盖了陈云同志在不同历史时期,为新中国经济发展所做的卓越贡献。我特别期待阅读关于他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如何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之间找到适宜的道路、以及他那些“陈云风格”的经济思想的具体阐述。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传记,更是一部浓缩了新中国经济发展史的教科书,相信它能带给我深刻的启迪和学习。

评分

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陈云同志的“实事求是”精神。他不是那种只会说漂亮话的领导,而是脚踏实地,深入基层,了解真实情况。书中关于他多次深入工厂、农村,听取群众意见,了解生产一线问题的细节,让我印象深刻。他敢于质疑,敢于纠错,即使面对权威,也坚持自己的判断,这种担当和勇气,在任何时代都是难能可贵的。我特别欣赏书中对陈云同志如何处理经济体制改革中出现的各种复杂问题的描写,他既不像有些人那样激进,也不像有些人那样保守,而是能审时度势,稳步推进。他对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辩证认识,以及他提出的“国家计划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为中国经济的腾飞指明了方向。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真正的领导者,需要具备深刻的洞察力、坚定的意志和实事求是的态度,才能带领国家走向繁荣富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