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中国梦想解析中国道路
·探寻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
·探讨当代中国文化政治建设当代文化实践理论基石
《文化政治与中国道路》是张旭东教授近年来集中深入地阐述中国道路、中国文化自觉、中国梦等一系列理论与现实问题的论文结集。收录专题论文、讲演、访谈多篇,共计30余万字,分别从教育、文化主体、中国与世界、现代中国历史、当代中国、中国道路等角度出发,围绕今天如何做一个现代中国人,追求怎样的中国梦想等的热门议题,探讨中国崛起背景之下政治与文化上的能量与可能。是对伟大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全面深化改革最终目的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等一系列表述的文化阐述。
张旭东,纽约大学(NYU)比较文学系、东亚研究系教授,中国中心主任。国内兼职包括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国际批评理论中心(ICCT-PKU)主任;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春秋战略研究所客座研究员等。主要中文著作包括《改革时代的中国现代主义——作为精神史的八十年代》、《全球化与文化政治——九十年代的中国与二十世纪的终结》、《我们时代的写作》(与莫言合著)、《对话启蒙时代》(与王安忆合著)、《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西方普遍主义话语的历史批判》、《纽约书简》、《批评的踪迹》等。
★中国人从19世纪开始奋力追求现代化,基本上合盘接受了西方话语体系,大部分现代政治概念源自西方。现在中国的现代化日渐成功,但是在阐释自己的特质和国情的时候,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就是,我们借用了大量有着西方特定历史包袱的概念和语汇,我们拿来套用之后,再翻译回去往往带来很多的困顿。西方人会觉得,你用了我的概念,没有达到我的标准。中国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成?怎么不成?纽约大学张旭东教授以对中国政治和文化的深厚理解和对西方政治学的深厚功底,用浅显而又生动的语言,给我们拆解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种种政治符号和含义。并且从哲学意义上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阐述了中国道路的特殊性和其中的普遍意义。这部书的内容涉及古今中外,跨度很大,是在快餐式阅读和写作的网络时代不可多得的一部深刻著述。
——傅莹(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
★失去方向的文明终会直面发展的懵懂,钝于自知的民族总是难抑内心的躁动。在中华民族奔向伟大复兴的光辉时代,我们不仅需要气势如虹的经济增长和乘风破浪的金融崛起,更需要内视于心的成长自醒和外化于形的价值认同。张旭东教授对全球化下中国认同、中国文化、中国道路和中国价值的思考,深刻而不失旨趣,犀利又饱含哲理,视野广阔、逻辑严密、用心良苦,可谓正本清源、应时所需。推荐本书,希望读者从中读懂过去、读懂现在、读懂世界、读懂中国,更读懂自己。
——张红力(中国工商银行执行董事、副行长)
★创造“五四”之后的另一个新文化运动,这是21世纪探索中国模式的普遍性与合法性的大胆有益的尝试。游走于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学者张旭东教授眼光独到,学养扎实。这本书会让您走进他的理论世界。
——杨锐(央视英语频道《对话》栏目制片人、主持人,全国对外友协理事)
★“三个自信”不只是一个口号,它需要深厚的思想学术基础。本书作者既不赞成把普遍主义等同于西方经验,也不主张自我封闭的中国特殊论,而是努力探寻中国经验的普遍意义。从本书中不仅可以感受到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争论的脉搏,而且可以达至对普遍与特殊的关系的更深刻的哲理认识。
——崔之元(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这本文集汇集了旭东十几年对中国道路的思考成果。和国内、国际上认为中国道路体现特殊性的主流意见相反,旭东认为,中国道路的真正意义在于创造普遍性。这是一个有高度、有气势、阳光自信的思路,展现了当代中国学者应有的风范。我相信,有志于在中国实践中发现人类普遍价值和规律的青年学子,将从这本文集中获得无限的灵感。
——姚洋(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
★本书探讨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石。
——王绍光(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长江讲座教授)
★在《文化政治与中国道路》中,张旭东以他自己的方式,探讨了当今中国思想和文化界一直在关注和讨论并将继续关注和讨论的前沿性话题。无论是这些话题本身,还是作者对它们的见地,都是值得读者去关注和讨论的。
——黄平(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中华美国学会会长)
序言
第一部分 人民共和国根基的再确认
五四与中国现代性文化的激进诠释学
试谈人民共和国的根基——写在国庆六十周年前夕
主权者——纪念邓小平诞辰一百一十周年
附文 两个“六十年”座谈会整理稿
第二部分 从“中国道路”到“中国梦”
普遍性与中国道路——答《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问
中国人今天所做的一切是在创造新的普遍价值
中国梦——终于到了可以谈谈梦想的历史时刻
附文一经济理性时代的价值空洞——重访哈贝马斯“合法性危机”理论
附文二 普遍性和文化政治——从《帝国》出版九年后的再评价谈起
第三部分 文化主体与文化自觉
我们现在怎样做中国人——答《中华读书报》记者问
中国文化的根源是今天的中国人
文化主体性的辩证法与历史决定
文化自觉片论:启蒙主义的政治危机与伦理危机
第四部分 世界主义与中国认同
文化、政治与竞技——2008北京奥运会观感
在中国,本土不是地域概念
全球化图景下的中国认同
在新的矛盾统一体中确立价值认同
第五部分 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大学
文化民族主义、“挫折感”与中国学人的精神使命
中国:走出全球化和民族主义的瓶颈
文化认同与学者的使命——梁任公《敬告留学生诸君》百年有感
经典阅读是全球化时代的选择
第六部分 新中国文学经验的当代性与历史性
在“当代性与文学史”圆桌讨论会上的发言
就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答记者问
“启蒙”的精神现象学——王安忆《启蒙时代》里的虚无与实在
作为历史遗忘之载体的生命和土地——解读莫言的《生死疲劳》
附文 莫言是通向当代中国文学的门户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文化、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已日益成为全球化时代世界性历史冲突和价值冲突的前沿与核心地带。中国走什么样的路,创造出什么样的生活世界和意义世界,带来什么样的可能性、灵感、希望和梦想,也越来越显出作为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实验的深刻意义。能为这样的史诗性经验提供什么样的描写、叙述、意义阐释和道德辩护,则是今天中国的读书人肩负的最高的使命,也是他们所面对的最大的挑战。
就中国内在历史记忆和历史想象而言,今天所有的“新”,同时也指向“旧”,这是“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意义上的新与旧的关系,是中国文明传统在当代条件下被再一次发明出来。这和中国梦的问题有密切的关系,中国梦归根到底在于,它具有相对于资本主义现代性条件下的既有世界秩序的外部想象,而这一外部想象对于中国自身历史来说是一个内部的记忆。这就是中国梦不同于美国梦的地方。对以世界的主人自居的西方来说,这点是很有挑战性,因为只有这样一个文明实体和国家形态,面对现存秩序才能既保有过去历史记忆的资源、又保持一种未来态势,这才有一种真正具有创造性的姿态。
我们所谈的“中国道路”,归根结底需要作为一个“生活世界”和“生活形式”的概念,体现出中国的全方位的活力、创造性和稳定性,需要中国人在“人”的终极含义上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张旭东
……
读到《文化政治与中国道路》这个书名,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本书很可能提供了一种对中国模式进行解读的独特视角,它将政治的宏大战略与文化的深层影响相结合,来阐释中国之所以能走出一条独特发展道路的原因。我预设这本书会对“文化”进行一种比较宽泛的定义,不仅仅局限于艺术、文学等领域,而是涵盖了社会规范、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各个方面。 我想象中,作者会深入分析中国共产党如何巧妙地将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例如集体主义、和谐理念、家国情怀等,与现代化的政治诉求相结合,从而形成一套具有强大凝聚力和驱动力的治理理念。这种理念如何体现在国家政策的制定、社会动员的组织以及民众思想的引导上?同时,书中是否会探讨,在与外部世界的交流互动中,中国文化是如何被塑造和传播的,以及这种文化传播如何服务于中国的政治目标。我非常好奇,在“中国道路”的建设过程中,文化扮演了怎样的“软实力”角色,它又是如何帮助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赢得尊重和话语权的。这本书如果能够提供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分析,将会非常有吸引力。
评分《文化政治与中国道路》这个书名,让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种关于国家治理的视角。我猜测这本书或许会聚焦于中国共产党如何运用其政治智慧,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熔铸成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中国道路”的内在驱动力。我期待它能够提供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分析框架,不仅仅停留在对政策的表面描述,而是深入到文化基因与政治意志的深层互动。 例如,书中是否会探讨,中国在面对西方文化冲击和价值观渗透时,是如何构建起一套能够有效应对的文化防御体系,并且如何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输出模式。我也会关注,书中是否会以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制度设计为例,来论证文化在政治稳定和国家认同形成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比如,在重大历史转折时期,文化是如何被动员起来,成为凝聚人心、统一思想的重要力量的?又比如,在基层治理层面,文化元素是如何被融入到社会管理和社区建设中,从而提升治理效能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充满生命力的文化政治图景,而非僵化的理论阐释。
评分拿到《文化政治与中国道路》这本书,我首先联想到的是那些关于国家发展模式的宏大叙事。我预设它会从一个比较宏观的层面,来审视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将文化的力量纳入到政治战略之中,从而走出一条与西方模式截然不同的道路。我期待书中能够详尽地梳理出这一战略的历史脉络,从古代文明的传承,到近现代的民族主义兴起,再到改革开放后的文化政策调整,如何一步步地构建起“中国道路”的文化根基。 或许,书中会重点关注意识形态在其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教育、媒体、艺术等多种形式,来塑造国民的集体认同和价值观念,以此来巩固政治的合法性,并推动国家的发展目标。我也会好奇,作者是否会分析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如何运用文化软实力来提升国家形象,对抗西方话语霸权,并争取国际话语权。更让我感兴趣的是,在“中国道路”的探索过程中,是否存在一些内部的张力或挑战,例如,如何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和传承本土文化的多样性,或者如何在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保持文化的独特性而不被同质化。这本书若能提供一些深入的洞见,将非常有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文化政治与中国道路》给我一种深刻的思考空间,想象中它会探讨在当代中国社会语境下,文化与政治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如何塑造和定义了我们所说的“中国道路”。我期待它能够深入剖析文化如何在政策制定、社会发展、以及国际关系中扮演角色,同时,政治力量又如何影响和引导文化的方向。 例如,我猜测书中会涉及“文化自信”这一概念的内涵与实践,它是否仅仅是口号,还是有具体的支撑和推动力?在对外交流中,中国的文化形象是如何被建构和传播的?它是否成功地打破了刻板印象,赢得了世界的理解和认同?同时,我也会好奇书中是否会讨论到,在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传统文化如何在新时代找到自己的定位,是否面临着消解或转型?更进一步,我想知道书中是否会以具体的案例,比如某项文化政策的出台,某个文化产业的兴衰,或者某个社会思潮的兴起,来阐释文化与政治的互动机制,从而为理解“中国道路”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这种融合了理论分析与实践观察的书籍,无疑能够引发读者对自身所处时代更深层次的思考,并对“中国道路”的复杂性有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文化政治与中国道路》这个书名,让我立刻产生一种想要探究其背后逻辑的冲动。我猜测这本书会尝试解析中国在追求现代化过程中,是如何将“文化”作为一个核心要素,融入到其政治发展战略之中的,从而区别于其他国家的发展路径。我期待它能够提供一种具有中国本土视角的解读,而不只是套用西方的理论框架。 或许,书中会重点分析中国共产党如何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并将其转化为推动国家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它会深入探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文化是如何被赋予特定的政治内涵,并被用来构建国家认同、凝聚社会力量的。我特别希望能看到书中对“中国道路”的文化支撑进行详细的论述,例如,它是否会分析中国的集体主义文化如何支持了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实施,又或者,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某些理念,是如何为解决当代社会问题提供了智慧启示。另外,我也会关注书中是否会探讨,在对外关系中,中国如何通过文化交流和传播,来塑造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以及这种文化外交的策略和效果。这本书如果能深入剖析文化与政治的内在联系,对理解中国当下和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评分好
评分还不错 一直在京东购买,用着放心!!!!!!!还不错 一直在京东购买,用着放心!!!!!!!还不错 一直在京东购买,用着放心!!!!!!!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还不错 一直在京东购买,用着放心!!!!!!!还不错 一直在京东购买,用着放心!!!!!!!还不错 一直在京东购买,用着放心!!!!!!!
评分还不错 一直在京东购买,用着放心!!!!!!!还不错 一直在京东购买,用着放心!!!!!!!还不错 一直在京东购买,用着放心!!!!!!!
评分好
评分还不错 一直在京东购买,用着放心!!!!!!!还不错 一直在京东购买,用着放心!!!!!!!还不错 一直在京东购买,用着放心!!!!!!!
评分还不错 一直在京东购买,用着放心!!!!!!!还不错 一直在京东购买,用着放心!!!!!!!还不错 一直在京东购买,用着放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