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杂志自1985年创刊以来,坚持“比较开眼界、比较长知识、比较启智慧、比较出真理”的办刊宗旨,译介了国外在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等领域的一系列新研究成果,同时也为国内学者的原创性研究提供了展示的平台,目前已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专门从事比较研究的学术期刊。值此创刊30周年之际,《经济社会体制比较》杂志编辑部集结过往发表的经典文章,从方法论和研究视域的角度,提炼了“体制转轨与制度比较”、“政府改革与公共治理”、“社会治理与社会创新”、“分权与央地关系”、“金融市场与金融体制改革”、“三农问题与乡村治理”这六个方面的主题而成一学术体系,并以此出版这套纪念丛书,供有兴趣的读者系统阅读。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在中央编译局的支持下于1985年创刊,迄今已经30周年。杂志创刊正值经济改革全面展开之际,30年来一直与中国改革同行。30年后的今天,我国改革又处于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愿《经济社会体制比较》一如既往,汲取借鉴国际经验,推动市场化、法治化和民主化改革,为大转型做出新的贡献。 
  ——吴敬琏(著名经济学家,《经济社会体制比较》杂志创刊主编之一)   
  ★杂志在创刊之初目标就很明确,不搞“主义”的比较,不去评论社会主义好还是资本主义好,而是要做体制的比较研究,通过各个体制的比较来吸取经验,探索中国如何从计划经济走向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也就是说怎样从原来的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 
  ——荣敬本(中央编译局世界发展战略部研究员,《经济社会体制比较》杂志创刊主编之一)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杂志在中国过去几十年发生的伟大变革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对精神生活的复兴,以及源白全球社会科学新思想的传播都做出了贡献。……且让我用两句话总结我给《经济社会体制比较》杂志的作者和读者发出的信息:后社会主义经济的“转型”(从该词的原义来看)已经完结;从事“比较社会研究”的必要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来得更加迫切。 
  ——(匈牙利)雅诺什·科尔奈(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     
目录
   序一:《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创刊回顾
序二:比较经济学的过去与未来
前言
第一辑 农业发展
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我国农业技术变迁的一般经验和政策含义
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前景
新形势下我国农业发展战略的转变——重新审视我国传统的“粮食安全观”
第二辑 农村改革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改革和发展
我国农村财产关系的变革——事实和初步判断
农村税费改革的相关改革
中国农村老年保障:从土改中的土地到全球化的养老基金
走向以农村为本的农村发展战略
第三辑 土地问题
市场畸形发育、社会冲突与现行的土地制度
土地权利制度创新:从《土地管理法》修改的视角
公平与效率的冲突:承包制的困境与出路——《农村土地承包法》的法经济学解释
新形势下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若干问题的认识
土地承包经营权市场化流转的思考与对策
第四辑 乡村治理
中国农村治理的历史与现状——以定县、邹平和江宁为例的比较分析
农村治理转型与制度创新——河北省武安市“一制三化”经验的调查与思考
中国村民自治制度“内卷化”现象的思考
乡镇政府“空壳化”问题研究:一种内部运作的视角
第五辑 城乡统筹
调整城乡关系:国际经验及其启示
我国治理城乡收入差距的对策研究评析与补充
城乡收入差距、城乡教育不平等与政府教育投入
统筹城乡发展中的省管县体制改革      
前言/序言
     三农问题多年来一直是我国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和挑战,也是理论界和政策界研究和关注的重要议题。自2004年至今,连续1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均聚焦三农问题,提出当前和未来农业与农村发展的战略举措。作为长期关注中国改革与发展现实问题的《经济社会体制比较》杂志,三农问题始终是其关注的一个重点领域。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比较杂志围绕着农业、农村、公共服务、乡村治理以及土地问题等组织、刊发了大量高质量稿件。值此《经济社会体制比较》杂志创刊30周年之际,我们特地梳理和精选了相关论文,汇编成书,以飨读者。
  本书从跨学科、跨时空、跨地域的视角选编了《经济社会体制比较》杂志近30年来发表的三农问题方面的一些经典之作。以跨学科的视角来分析转型中国的一些现实问题,是《经济社会体制比较》杂志多年来坚持的办刊导向。在一些栏目的组织和编排上,我们也一直力求对问题展开多学科、多视角的探讨和分析。在本书的选编过程中,我们精选了政治学、经济学和社会学领域专家对三农问题的研究成果,从而使读者得以领略不同学科的专家从不同领域、视角和层面对三农问题展开的分析和探讨。本书收录的文章时间跨度长达20多年,既收录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名家的经典之作,也收录了新世纪以来一些中青年学者的新力作。尽管有些文章是在当时的经济和社会背景下完成的,但一些经典之作经受住了时间和实践的考验,当年对一些问题的前瞻性的探讨和政策建议对当前和未来三农问题的解决依然有着较强的借鉴意义。《经济社会体制比较》杂志自办刊之初就坚持以比较视角和国际视野来把握理论前沿、关注现实问题,创刊以来发表了大量经典的、深有影响的译文。在农业和农村问题方面,本刊不仅多次刊发过海外学者关于国外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新研究成果,也刊发了一些海外研究中国问题的学者对我国农业、农村的研究论文,本书在选编时特地收录了两篇国外学者关于我国农村发展和乡村治理研究方面的文章。
  全书共分为五辑:农业发展、农村改革、土地问题、乡村治理和城乡统筹。第一辑为农业发展,围绕农业现代化和粮食安全收录了四篇文章。著名农学家、原江苏省副省长凌启鸿根据自己多年的实践调研经验,提出我国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必须从生产手段、生物科技和经营管理方式三个方面来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教授和沈明高教授从农业技术的需求、供给和采用,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技术的变迁进行了梳理并作了理论上的归纳总结,提出了推动和推广农业技术进步的政策建议。尽管这两篇文章均发表于上世纪90年代初,但其中的政策建议仍可以为当前发展农业现代化所借鉴。作为一个人口大国,粮食安全关乎我国的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王小鲁在研究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前景时,重点讨论了资源约束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分析了影响我国粮食生产和供求稳定的相关政策因素。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农业生产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仇焕广等人重新审视了新形势下我国传统的“粮食安全”观,分析了新时期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促进农业发展战略转变的六大“政策调整”。    
				
 
				
				
					《土地的脉络:中国农业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引言:  土地,是文明的根基,是食物的来源,是乡村的灵魂。在中国的广袤大地上,农业与乡村的命运始终交织在一起,塑造着国家的过去,影响着今天的社会结构,并预示着未来的发展方向。本书《土地的脉络》旨在深入剖析中国农业与乡村的演变历程,探究其内在的逻辑与张力,勾勒出一条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困境中寻求突破,再到迈向可持续发展的壮丽画卷。我们不仅关注宏观政策的制定与影响,更深入田间地头,聆听农民的心声,描绘出这片土地上真实的生活图景与不懈的奋斗。  第一章:土地的回响——中国农业的千年变迁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农业始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章将回溯数千年来的农业发展轨迹,从铁器农具的出现、水利灌溉技术的革新,到精耕细作的传统农耕模式,逐一展现古代中国农业社会的辉煌与局限。我们将探讨小农经济的形成及其在稳定社会、保障粮食供应方面的作用,同时也揭示其在面对自然灾害、人口压力以及社会变革时的脆弱性。从《齐民要术》的智慧结晶,到各地因地制宜的种植技术,再到不同朝代在土地制度上的探索与调整,每一处都闪烁着先民们与土地搏斗、和谐共生的智慧。我们将深入分析封建土地制度对农业生产力、社会阶层以及乡村结构的影响,理解其如何在漫长的时间里塑造了中国农业的基因。  第二章:变革的洪流——新中国农业的探索与转型  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农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章将聚焦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农业经历的几次重大变革。从土地改革的轰轰烈烈,到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的尝试,再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探索与实践的艰辛。我们将详细分析这些政策的出发点、实施过程以及对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带来的深远影响。例如,合作化运动如何试图解决小农经济的碎片化问题,又为何遭遇了现实的挑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又是如何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成为改革开放初期重要的驱动力。我们也将审视集体化时期在农田水利建设、科技推广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其带来的对农民自主性的限制。同时,本章还将探讨计划经济体制下农业生产的特点,以及在市场经济浪潮冲击下,传统农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第三章:城乡的张力——城市化进程中的农业与农村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这一进程深刻地改变着城乡关系,对农业和农村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本章将深入剖析城市化带来的双重影响:一方面,它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拓宽了农民的收入来源,也为农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市场与技术;另一方面,大量农村人口的迁徙导致农村劳动力短缺、耕地面积减少、传统乡村文化面临消解的风险。我们将探讨城乡二元结构的历史根源及其在当前社会转型期的表现,分析人口流动对农村社会结构、家庭关系以及老年人、留守儿童群体的影响。本章还将关注城市发展对农业生产方式、农产品市场以及乡村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并思考如何在城市化的浪潮中,寻求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模式。  第四章:时代的困境——当代中国农业面临的挑战  进入新世纪,中国农业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复杂而严峻的挑战。本章将系统梳理当前中国农业面临的主要困境。首先是结构性失衡,包括优质农产品供给不足与低端产品过剩并存,农产品价格波动剧烈,以及小农经济与现代农业之间的断层。其次是资源环境压力,如耕地退化、水资源短缺、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严峻威胁。第三是比较效益低下,农业的收益相对较低,导致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加剧了农村的老龄化和“空心化”现象。第四是技术瓶颈与创新不足,尽管科技在农业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但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仍需提升,且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仍面临诸多阻碍。第五是市场风险与国际竞争,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农业更容易受到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国内农产品也面临来自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  第五章:土地的复兴——现代农业的发展之道  面对诸多挑战,中国农业正积极探索转型升级之路,走向现代化。本章将重点探讨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与实现路径。我们将深入分析科技兴农的重要性,包括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智能装备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以及如何构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同时,绿色发展理念将成为核心,探讨如何实现农业生产的生态化、可持续化,包括发展有机农业、循环农业,减少化肥农药使用,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品牌建设与市场营销也将是重要一环,分析如何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开拓国内外市场,增强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如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将如何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实现规模化、专业化经营。此外,本章还将关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即“接二连三”,如何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休闲观光农业、农村电商等,拓展农业功能,增加农民收入,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第六章:乡村的脉动——农村社会的重塑与发展  农业的现代化离不开农村社会的同步发展。本章将聚焦乡村振兴战略,探讨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重塑和发展中国农村。我们将审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意义与实践,包括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农村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将是关键,如何吸引和留住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为乡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农村产业多元化发展,包括发展农村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特色手工业等,将如何为乡村经济注入新的动力。农村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也将是重要议题,探讨如何建立健全高效、民主、法治的农村治理机制,激发农村内生动力。本章还将关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以及如何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差距,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第七章:土地的未来——可持续发展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放眼未来,中国农业与乡村的发展不仅关乎中国自身的繁荣稳定,也对全球农业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章将从更宏观的视角,探讨中国农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我们将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及中国农业如何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斗争中发挥作用,推广低碳农业、气候适应型农业。粮食安全作为一项全球性挑战,本章将探讨中国在保障自身粮食安全的同时,如何为世界粮食安全贡献力量,分享农业发展经验。数字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深度融合,包括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将如何引领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实现智慧农业。最后,本章将回归“人”的根本,探讨农业发展与乡村生活的最终目标,在于提升农民的福祉,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可持续、繁荣的未来。  结语:  《土地的脉络》是一次对中国农业与乡村的深度回望与前瞻。它试图穿透表象,触及土地深处的肌理,理解乡村跳动的脉搏。从古老的农耕文明到现代化的发展浪潮,从曾经的困境到未来的希望,我们始终相信,这片承载着亿万中国人梦想的土地,必将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本书希望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视角,去理解中国农业与乡村的复杂性,去感悟这片土地上人民的智慧与韧性,并共同思考中国农业与乡村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的角色与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