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錶熱環境遙感分析與生態調控

城市地錶熱環境遙感分析與生態調控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匡文慧等 著
圖書標籤:
  • 城市熱島
  • 地錶溫度
  • 遙感
  • 生態調控
  • 城市氣候
  • 環境遙感
  • 地理學
  • 生態學
  • 城市規劃
  • 熱環境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447531
版次:1
商品編碼:11749011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地球觀測與導航技術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8-01
頁數:238
字數:38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城市生態學、土地利用規劃與管理、城市地理學、城市規劃學、遙感與GIS等科研領域的研究人員以及政府相關決策人員和高校師生
《城市地錶熱環境遙感分析與生態調控》可供城市生態學、土地利用規劃與管理、城市地理學、城市規劃學、遙感與GIS等科研領域的研究人員以及政府相關決策人員和高校師生參考使用。

內容簡介

《城市地錶熱環境遙感分析與生態調控》耦閤城市地理學“空間結構理論”和城市氣候學“地錶能量平衡原理”,提齣瞭等級尺度城市地錶結構與熱環境調控新理念,揭示瞭等級城市空間結構與地錶熱環境之間的互饋機理,自主研發瞭生態城市模型(EcoCity) 。基於遙感地麵同步量測解決復雜地錶覆蓋輻射通量遙感反演"真值"驗證及空間尺度推繹問題。構建城市等級結構與生態服務熱調節功能影響評價的關鍵指標,刻畫並錶徵城市內部結構4個尺度(城鄉梯度、功能區、覆蓋組分、材質構造)與熱通量的時空關係,定量區分不透水地錶與綠地對地錶潛熱、顯熱通量的貢獻程度,核定服務於水熱調節功能的各功能區不透水地錶與綠地組分的調控闊值。研發瞭城市生態環境監測與應急預警信息平颱,提齣城市及城市群熱島調控空間規劃生態紅綫指標。《城市地錶熱環境遙感分析與生態調控》將深化城市熱環境生物地球物理機製的定量化認知,推動城市生態學與空間規劃鏈接與學科發展,對於城市景觀規劃、熱島調控乃至區域可持續發展評價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目錄

目錄
《地球觀測與導航技術叢書》齣版說明
序一
序二
前言
第一章 城市生態調控新理念與理論基礎 1
第一節 城市生態調控新理念與研究範式 1
一、城市空間結構與生態服務熱調節 功能的鏈接與重要性 1
二、城市內部不透水地錶與綠地組分及空間規劃新理念 2
三、城市地錶熱通量的定量模式、遙感反演與觀測實驗 4
四、從城市熱島到熱調節 服務功能研究發展趨勢 5
第二節 關鍵問題與研究內容 6
一、關鍵問題 7
二、研究內容 8
第三節 地理區位理論和地錶能量平衡原理 11
一、地理區位理論及其拓展 11
二、地錶輻射能量平衡理論 13
第四節 城市熱島效應成因與量測 15
一、城市熱島成因機製 15
二、城市熱島量測方法 17
第二章 城市地錶結構與熱環境量測方法 19
第一節 城市生態服務等級尺度地錶結構原理 19
第二節 城市土地利用與功能區遙感信息生成 22
一、城市土地利用變化監測方法 23
二、城市功能區製圖方法 24
三、遙感驗證與精度評價 27
第三節 城市不透水地錶覆蓋信息提取 29
一、基於Landsat TM的城市不透水地錶信息提取 30
二、基於MODIS的區域不透水地錶遙感反演 33
三、遙感驗證與精度分析 34
第四節 地錶過程遙感地麵同步觀測實驗 37
一、地錶溫度同步觀測實驗 37
二、渦度相關實驗觀測 39
三、城市氣象觀測資料 41
第五節 城市地錶過程定量遙感反演模型 41
一、城市地錶溫度遙感反演 41
二、地錶湍流輻射遙感反演 44
三、基於PCACA模型的地錶熱通量分割方法 49
第三章 生態城市EcoCity模型發展 52
第一節 EcoCitv模型原理與功能 52
一、模型結構與框架 52
二、模型基本原理 52
三、模型功能模塊設計 53
第二節 模型算法與參數化方案 54
一、模型參數輸入輸齣 54
二、模型參數化與算法 56
三、空間尺度推繹方法 65
第三節 模型運行環境與用戶界麵 68
一、模型運行環境 68
二、係統用戶界麵 70
第四章 城市土地利用格局及覆蓋組分時空分析 73
第一節 中國城市與工礦用地擴張時空特徵 73
一、中國城市與工礦用地麵積變化分析 74
二、中國城市與工礦用地區域差異分析 75
三、中國城市與工礦用地類型轉換分析 75
四、中國城市與工礦用地擴張的驅動因素分析 77
第二節 不透水地錶格局變化時空特徵分析 80
一、中國不透水地錶增長格局以及時空特徵分析 80
二、城市種不透水地錶時空格局分析 86
第三節 中國與美國城市內部結構時空特徵比較 91
一、中國與美國城市土地覆蓋結構特徵分析 92
二、中國與美國城市土地覆蓋結構變化過程分析 95
三、中國與美國城市功能區土地覆蓋差異特徵 97
第四節 城市等級尺度地錶結構時空特徵分析 101
一、城市等級尺度功能區劃分 101
二、不同功能區地錶結構時空特徵分析 104
第五章 城市地錶輻射和熱通量時空特徵分析 109
第一節 城市地錶溫度遙感與實驗觀測分析 109
一、城市地錶溫度遙感分析 109
二、城市構造對地錶溫度影響觀測分析 112
三、地錶溫度差異影響因素分析 116
第二節 城市地錶輻射通量時空特徵分析 121
一、城市地錶輻射通量時空格局分析 121
二、城鄉地錶輻射通量差異分析 126
第三節 城市地錶熱通量時空差異分析 128
一、城市地錶熱通量的空間特徵分析 128
二、城鄉梯度地錶熱通量差異分析 131
三、城市不同組分地錶覆蓋類型的熱通量差異分析 132
第四節 不透水地錶和公共綠地熱通量差異分析 134
一、地錶通量觀測數據采集與處理 134
二、不透水地錶和公共綠地輻射通量特徵的觀測分析 134
第五節 城市綠地生態服務功能調控閾值 142
一、城市綠地生態調控閾值界定 142
二、城市公園對城市熱島降溫作用分析 146
第六章 城市熱環境生態調控途徑與景觀規劃 152
第一節 城市地錶熱環境調控途徑 152
一、城市內部功能結構規劃與布局 152
二、城市內部不透水地錶組分調控 154
三、城市內部生態綠地組分調控 156
第二節 城市人居環境綜閤評價 158
一、城市人居環境評價方法與原則 158
二、城市人居環境宜居宜業評價 158
第三節 城市群生態廊道景觀規劃設計 167
第四節 城市公共綠地建設與規劃指標 175
一、城市公共綠地空間格局分析 175
二、城市公共綠地生態規劃控製指標 177
第七章 城市生態環境監測與應急預警平颱 179
第一節 城市生態環境監測預警平颱功能模塊 179
一、用戶需求分析 179
二、係統功能模塊設計 179
第二節 城市熱島及極端熱環境監測與預警係統 180
一、城市地錶熱環境監測方法 180
二、係統構架與模塊設計 181
三、極端高溫事件遙感監測與預警 182
四、係統功能與用戶界麵設計 182
第三節 城市地錶水環境監測與應急管理係統 185
一、係統模塊與結構框架 185
二、係統邏輯結構 186
三、係統數據庫設計 187
四、地錶水環境汙染事件應急管理 192
五、係統用戶界麵 200
第四節 城市.工礦區土壤環境監測與評價係統 201
一、係統模塊與用戶界麵 201
二、土壤汙染評價與空間分析 202
三、土壤重金屬汙染的城市規劃規避機製 207
第五節 城市大氣環境監測與應急預警係統 209
一、係統功能與結構框架 209
二、係統應急體係與業務流程 210
三、軟件模塊與用戶界麵 215
參考文獻 219
索引 237
作者簡介 239

精彩書摘

第一章城市生態調控新理念與理論基礎
第一節城市生態調控新理念與研究範式
城市生態服務功能直接影響城市人居環境和人類安康(human well-being)。在當前鄉村人口不斷嚮城市集聚、城市快速嚮外擴張,加之全球環境變化加速(溫度升高、洪水及熱浪頻發)的影響下,城市生態服務功能正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城市不透水地錶(impervious surface area,ISA)與綠地空間(green space)作為城市土地利用/覆蓋結構特徵的重要組閤模式,會對地錶輻射與能量的分配産生截然相反的作用,進而對城市熱島、大氣環境及局地氣候産生重要影響,從而對城市生態服務熱調節功能産生決定性作用。
在現代城市發展過程中,如何通過調控城市建築紅綫(不透水地錶麵積比例)和生態綠綫(綠地)、藍綫(水域),實現城市空間結構布局中商業和工業等産業用地、住宅用地以及生態綠地的有機組閤,使有限的城市空間發揮調節局地氣候、改善人居環境、減緩城市汙染的作用,營造良好生態環境,仍有待於城市規劃科學、城市土地利用科學、景觀可持續性科學、城市生態學、城市氣候學等自然和社會科學鏈接協同解答。
一、 城市空間結構與生態服務熱調節功能的鏈接與重要性
城市空間結構曆來是人文地理學關注的焦點問題。16世紀英國學者摩爾(More)提齣瞭烏托邦式的城市建設模式,19世紀末,英國科學傢霍華德(Howard)提齣田園城市(garden city)思想,強調公共綠地布局與生態城市建設的理念,對現代城市規劃思想起到瞭重要的啓濛作用。從城市內部不同功能區到相應的不透水地錶、生態綠地土地覆蓋狀態,再到城市建築、道路、廣場等類型,其不同等級結構組閤與城市人為熱源、潛熱、顯熱等熱通量之間具有直接關係,由此衍生兩個關鍵的科學命題:①針對不同規模城市,城市內部兩種主導覆蓋類型格局和組分對空間熱場熱通量特徵影響機製及生態服務熱調節功能定量貢獻程度如何?②針對城市生活、生産、服務和生態空間,什麼樣的土地覆蓋組分有利於減緩城市熱島強度,改善城市生態係統服務功能?
遙感監測錶明,中國與美國相比較而言,美國城市內部不透水地錶麵積所占比例平均為40%~50%(森林與不透水比率約1.4∶1),而中國城市不透水地錶麵積比例估算約占66%(Nowak and Greenfield,2012;Kuang et al.,2013)。研究錶明,森林覆蓋率和綠地麵積對生態服務熱調節功能具有決定性作用,每增加10%的綠地,城市熱輻射將減少2℃,當綠地斑塊麵積大於5km2,地錶輻射溫度急劇下降(應天玉等,2010)。中國城市不透水地錶麵積所占比例過高、綠地麵積不夠集中,較大程度上影響其熱調節功能。當前城市生態綠地服務功能評價更多以市場價格和相關價值進行估算,缺乏針對特定類型城市功能分區、不同生態綠地組分對地錶輻射能量平衡以及熱調節功能影響定量關係的認識,極大地限製瞭城市規劃與建設的應用性。
為有效緩解城市熱島現象,核定服務於熱島效應局地氣候熱調節服務功能目標的各功能區不透水地錶與綠地組分的調控閾值,並提齣城市閤理布局模式以及適應城市生態服務功能的“等級層次”的城市土地覆蓋調控模式。實現城市空間結構與城市生態服務功能研究的有效鏈接,是通嚮“人文地理學”與“生態/氣候學”的橋梁,對於城市生態規劃與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二、城市內部不透水地錶與綠地組分及空間規劃新理念
由於城市景觀結構具有高度的復雜性和多尺度特徵,城市不透水地錶和綠地組分作為城市空間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影響著城市生態係統服務功能。城市不透水地錶(urban impervious surface,UIS)是反映人類活動強度和評價城市人工建設用地增長的重要指標,對於評價城市生態係統健康與人居環境質量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城市不透水地錶是城市發展建設産生的一種地錶水不能直接滲透到土壤的人工地貌特徵,包括城市中的道路、廣場、停車場、建築屋頂等。不透水地錶的增長通過改變地錶輻射能量平衡,從而增強局地氣溫及産生熱島效應(Oke,1989;Heisler and Brazel,2010;Klok et al.,2012),進而影響居民的舒適性和健康狀況,以及汙染物排放等。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與美國國傢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基於夜間燈光指數(DMSP/OLS)發展瞭第一個全球1km建設用地不透水地錶(constructed impervious surface)數據集,錶明中國具有全球麵積最大的不透水地錶,美國、印度、日本、中國和歐洲國傢流域生態係統由於不透水地錶增長受到瞭不同程度的毀壞(Elvidge et al.,2007)。Ridd(1995)構建瞭基於遙感信息的V-I-S (vegetation-impervious surface-soil)概念模型,該模型將城市土地覆蓋分為綠地植被、不透水地錶與裸土,該模型的建立對解決混閤像元問題、提高不透水地錶信息提取的精度具有重要作用。基於此方法驗證的不透水地錶麵積精度達到83%(Ward et al.,2000)。Wu等(2003)運用LSMA(linear spectral mixture analysis)模型並結閤V-I-S模型,將城市土地覆蓋的混閤像元分解為不透水地錶(高反射率地錶、低反射率地錶)、植被、裸土3種類型,獲取瞭美國哥倫布市(Columbus)亞像元不透水地錶分布信息。Lu和Weng(2009)運用LSMA模型和V-I-S模型將中尺度空間分辨率影像混閤像元成功分解。Hu和Weng(2011)提齣基於對象的模糊分類方法,基於IKNOS影像提取瞭美國印第安納波利斯(Indianapolis)居民區及中心商業區的不透水地錶,居民地和中心商業區提取精度分彆達到95%和92%。基於夜間燈光指數(DMSP/OLS)與中國土地利用/覆蓋變化信息融閤監測不透水地錶增長,中國範圍以及京津唐城市群21世紀初城市不透水地錶呈現高速增長特徵,中國城市不透水地錶平均比例約為66%(Kuang,2012a;2013)。通過Google Earth航空影像解譯,錶明美國城市不透水覆蓋比例平均為43%(Nowak and Greenfield,2012)。1984~2010年的27年間,美國大都市巴爾的摩(Baltimore)不透水地錶麵積從881km2增長到1176km2(Sexton et al.,2013)。我國學者逐漸意識到城市不透水地錶分布對生態環境影響的重要性,進而對北京、上海、福州等城市不透水地錶開展相關研究(陳爽等,2006;嶽文澤和吳次芳,2007;周紀等,2007;Li et al.,2011a;Kuang,2012a,b;Kuang et al.,2013)。
城市綠地(urban green space,UGS)作為城市生態係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改善城市環境,特彆是空氣和水質淨化、建築節能、適宜空氣溫度、紫外綫減少方麵具有重要作用,城市中適宜比例的綠地麵積可以調節城市內部氣候環境,影響城市內部輻射能量平衡,降低城市地錶溫度等。通過儀器測量方法分析公園綠地對周邊區域溫度的影響,發現綠地溫度明顯低於周邊區域溫度,在有風的情況下,0.6km2的公園可以使下風嚮1km範圍內商業區氣溫降低1.5℃(Ca et al.,1998),麵積越大的綠地冷島效應越明顯(Spronken-Smith and Oke,1998),且高密度的森林植被覆蓋的綠地公園白天降溫效應最大可達3.5℃(Potchter et al.,2006),綠地和周邊城市溫度差異夏季大、鼕季小,冷島效應可以在夜晚的城市區域延伸200~300m,而8~10月白天,範圍可以延伸300~500m(Hamada and Ohta,2010),有效地降低瞭城市溫度。為進一步保護城市內部綠地覆蓋,美國已實施瞭不同的城市綠地發展計劃,如種植大量綠地植被(City of New York,2011;City of Los Angeles,2011)、保護現有植被(City of Pasadena,2011)和發展城市冠層覆蓋(City of Seattle,2011)等。我國學者通過試驗觀測及基於遙感影像等技術手段,針對不同地區(如北京、上海、成都、南京等)不同組分的綠地對降低和減緩城市熱效應進行瞭研究(彭靜等,2007;周紅妹等,2002,2008;張偉等,2007;夏佳等,2007;李延明等,2004)。
針對城市內部不透水地錶與森林覆蓋結構組分研究,國際林業研究組織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of Forestry Research Organizations,IUFRO)曾建立專門的項目組來探討人類居住區的綠地和城市森林覆蓋方麵的問題(Andresen,1976)。M�餓kiugu等(2012)提齣城市內部的綠地麵積大小、組分、分布以及支持城市綠地空間擴張潛力的識彆方法。Nowak和Greenfield(2012)通過分析21世紀以來美國20個城市的不透水地錶和綠地的結構及空間變化,錶明16個城市的不透水地錶麵積顯著增加,不透水地錶麵積每年增加0.31%,而17個城市的綠地空間顯著減少,且每年綠地平均減少0.27%,隻有1個城市的綠地麵積有所增加。
城市生態學理論(Niemela,1999;Pickett et al.,2001)研究一再強調理解和分析城市生態係統的復雜性:包括空間格局和結構組成的異質性對生態過程和服務功能的影響機製(Pickett et al.,2005)。Pickett等(2001)和Grimm等(2008)呼籲發展新一代的空間顯式的多尺度生態係統模型,以將人類控製下的格局動態和環境乾擾與生物地球化學循環過程有機整閤。基於Wu和David(2002)提齣瞭鳳凰城城市景觀等級斑塊動態模型(HPDM-PHX)城市模型框架,Zhang等(2013a)發展瞭多尺度耦閤的HPM-UEM(hierarchical patch mosiac-urban ecosystem model)模型,這些模型主要針對城市生物地球化學過程。但是長期以來缺乏將城市空間等級尺度結構與生物地球物理機製相互有效聯係起來的研究方法和案例。
Oke(1982)曾提齣在城市冠層(urban canopy layer,UCL)垂直交互的動量通量(momentum)、熱量通量(heat)和濕度(moisture)與鄉村不同。局地氣候調節效應取決於微觀、局地和中尺度3個尺度(micro-scale;local-scale;meso-scale)基本特徵。城市復雜下墊麵類型相應分為城市結構、城市覆蓋、城市構造和城市代謝。城市結構(urban structure)是指建築空間維度、街道寬度等;城市覆蓋(urban cover)包括不透水地錶、綠地、裸土和水域;城市構造(urban fabric)是指建築材質等;城市代謝(urban metabolism)包括人為産生的水、熱和汙染物等,並認為上述城市4個類型的聚閤纔能形成理解局地氣候特徵的城市地錶物理屬性特徵(圖1.1)。城市作為復雜生態係統,城市布局的功能區、各功能區不透水地錶和綠地麵積比例控製等級結構的分類體係新理念的提齣以及局地氣候調節之間相互關係的理解,對加深城市空間結構不同等級尺度布局以及生態服務功能響應的認知具有重要意義,可以直接有效地應用於城市規劃管理。
圖1.1中尺度、局地尺度和微觀尺度城市冠層、城市邊界層和大氣邊界層地錶大氣
相互作用特徵(Oke,1982)
三、 城市地錶熱通量的定量模式、遙感反演與觀測實驗
國際上對地錶熱量平衡模擬的模型有SEBS、SEBAL以及PCACA等模型(張仁華等,2004;Liang et al.,2012)。隨著定量遙感的發展,基於地物界麵熱量平衡原理,發展瞭基於熱紅外遙感的土壤熱慣量反演模型,錶明淨輻射通量、顯熱通量、潛熱通量和土壤熱通量控製著土壤錶麵和作物冠層錶麵溫差(張仁華等,2001;2004)。還有耦閤瞭陸錶模型或城市冠層模型的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古埃及文明與尼羅河榖地社會變遷的圖書簡介。 《尼羅河畔的永恒迴響:古埃及社會結構、信仰體係與環境適應研究》 內容概要 本書深入探討瞭古埃及文明如何在尼羅河這一生命之源的滋養下,從史前階段逐步發展成為一個高度復雜、綿延數韆年的輝煌帝國。全書以社會生態學和環境人類學的視角為基礎,重點分析瞭地理環境(特彆是尼羅河的周期性泛濫)如何塑造瞭古埃及的經濟基礎、政治組織、宗教信仰以及藝術成就。 全書結構分為四大部分,旨在全麵勾勒齣古埃及文明的全景圖: 第一部分:地理基石與早期社會形成 本部分著重考察尼羅河榖地的自然地理特徵,特彆是泛濫周期對農業生産模式和時間觀念的決定性影響。我們將詳細分析公元前 5000 年至公元前 3100 年間,上埃及和下埃及各自獨立的文化發展脈絡,以及通過政治整閤最終形成統一王國的關鍵驅動力。書中引入瞭對早期神權政治雛形的考古學解讀,探討瞭早期行政體係的建立與水利管理需求的緊密關聯。我們追溯瞭早期手工業、陶器製作技術以及文字(象形文字)齣現的社會背景,強調瞭資源集中和勞動力組織在國傢形成中的核心作用。 第二部分:法老時代的政治結構與權力運行 本部分的核心在於剖析“法老”這一概念的神性化與世俗化過程。我們不僅僅關注宏大的金字塔工程,而是深入研究支撐這一龐大帝國的官僚體係——從維齊爾(宰相)到地方州長(諾瑪赫),其職能劃分、問責機製以及權力製衡。書中特彆對比瞭古王國(高度中央集權)和中王國(地方勢力增強與再整閤)時期的行政效率和治理模式的差異。對於法律與秩序的維護,我們將結閤現存的法律文獻片段,探討古埃及人對“瑪特”(Ma'at,宇宙秩序、正義與真理)的理解如何滲透到司法實踐和日常道德規範之中。 第三部分:信仰、來世觀念與文化錶達 古埃及的宗教是其社會生活的粘閤劑。本部分詳盡闡述瞭其復雜的多神崇拜體係,重點分析瞭太陽神拉(Ra)、冥神奧西裏斯(Osiris)以及智慧之神托特(Thoth)在不同曆史時期的地位演變。我們超越瞭對神祇形象的簡單描述,著重分析瞭來世信仰如何影響瞭其殯葬習俗、墓室藝術以及對永恒的追求。本書特彆分析瞭《亡靈書》等文獻,將其視為指導公民如何應對死亡和審判的實用手冊。在藝術與建築方麵,我們將分析神廟和陵墓的尺度與象徵意義,闡釋這些宏偉結構如何服務於國傢意識形態的宣傳與鞏固。 第四部分:社會生活、經濟基礎與環境互動 本部分將目光投嚮瞭普通民眾的生活。我們通過對墓葬遺跡、地方檔案和文學作品的分析,重構瞭古埃及的傢庭結構、性彆角色和勞動分工。經濟上,本書詳細描述瞭以榖物生産為核心的經濟循環,包括徵稅、倉庫管理以及嚮勞役隊(Corvée Labor)的組織調度。此外,本書還關注瞭古埃及文明與外部世界的互動,如努比亞的貿易、黎凡特地區的交流,以及其對資源獲取(如銅、木材)的戰略規劃。 最後,本書將迴顧古埃及文明的衰落與轉型,分析在應對氣候變化(尼羅河泛濫模式的波動)、內部政治動蕩以及外來文化滲透時,其社會結構所展現的韌性與局限性,從而為理解古代文明的長期演化提供一個深刻的案例。 本書特色 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並非一本簡單的曆史編年史,而是著重於結構性分析。我們運用考古學、環境地理學和人類學的方法論,將古埃及的社會實踐與其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緊密聯係起來,揭示瞭其製度、信仰和藝術的內在邏輯。書中配備瞭大量精選的考古學地圖、社會結構示意圖以及文物高清圖像,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嚴謹而生動的研究視角。 目標讀者: 曆史學、考古學、人類學、環境科學等相關專業的學生、研究人員,以及對古代文明和環境互動感興趣的普通讀者。

用戶評價

評分

這部書的名字,起得非常精準。《城市地錶熱環境遙感分析與生態調控》,乍一聽,可能會讓人覺得它是一本純粹的科學著作,充斥著各種專業術語和復雜的數據模型。然而,當我認真思考這個書名背後的含義時,我卻感受到瞭一種強大的現實意義和人文關懷。我們每天都在城市裏生活,感受著四季的變化,尤其是在夏季,城市的熱島效應已經成為瞭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這本書直接切入瞭“熱環境”這一核心,並且用“遙感分析”這樣一種現代、高效的技術手段來解讀它,這讓我對它充滿瞭期待。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用清晰易懂的方式,為我們揭示城市地錶溫度的分布規律,以及影響這些規律的各種因素。例如,不同的城市景觀(如高樓、綠地、水體、道路)在熱量吸收和釋放方麵有什麼樣的差異?這些差異是如何隨著時間和空間的變化而演變的?更令我感興趣的是“生態調控”這一部分。一個城市如果僅僅是“熱”,那它就是不健康的,不宜居的。這本書如果能在此基礎上,提供一些切實可行、符閤生態學原理的調控策略,那將是極具價值的。我希望書中能夠探討如何通過城市綠化、水係建設、優化建築材料選擇,甚至是一些創新的城市設計理念,來有效地緩解城市熱島效應,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質。這本書的名字,讓我感覺它不僅僅是在“分析”問題,更是在“解決”問題,這正是我們當下最需要的。

評分

這部書我還沒開始讀,但光看名字就感覺非常吸引人。《城市地錶熱環境遙感分析與生態調控》這個書名,一下子就點燃瞭我對城市研究的興趣。作為一個對城市發展和環境問題都很關心的人,我一直覺得我們居住的城市,特彆是夏天,越來越熱,這種熱島效應對我們的生活有著方方麵麵的影響,從健康到能源消耗,再到生態係統的平衡,都無法忽視。這本書的題目直接點齣瞭“熱環境”這個核心問題,並且提到瞭“遙感分析”,這讓我非常好奇。遙感技術在環境監測和分析方麵有著巨大的潛力,我很想知道這本書是如何利用這種先進的技術來揭示城市地錶熱環境的秘密的。是利用衛星影像?無人機數據?還是地麵觀測站的結閤?書中會不會詳細介紹這些分析方法和技術細節?還有“生態調控”這一部分,更是讓我眼前一亮。僅僅分析熱環境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如何去改善它,找到可持續的解決方案。這本書會不會提供一些切實可行的生態調控策略?比如綠化、水體、建築材料的選擇等等,這些內容如果能有深入的探討,對我來說將是極有價值的。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結閤案例分析,讓我看到理論是如何應用於實踐的,以及這些調控措施的實際效果。總而言之,這本書的名字本身就充滿瞭科學的嚴謹性和解決問題的導嚮性,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它,一探究竟。

評分

作為一個在城市規劃領域摸爬滾打多年的從業者,我時常感到在麵對日益嚴峻的城市熱島問題時,傳統的規劃手段似乎有些力不從心。因此,當我在書店裏看到《城市地錶熱環境遙感分析與生態調控》這本書時,我的眼睛立刻被吸引住瞭。《城市地錶熱環境》這幾個字,直接點齣瞭我們工作中經常遇到的核心痛點。每天都在為如何讓城市變得更宜居、更舒適而費盡心思,而“熱”無疑是其中最大的挑戰之一。而“遙感分析”這個詞,則讓我看到瞭新的希望。我們都知道,傳統的地麵監測方式成本高、覆蓋範圍有限,很難全麵、準確地掌握城市地錶溫度的分布和變化。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套利用遙感技術來係統性地分析城市熱環境的方法,那將是多麼寶貴的財富!我希望書中能夠詳細闡述遙感數據在城市熱環境研究中的具體應用,比如如何利用衛星影像提取地錶溫度信息,如何進行時空變化分析,以及如何識彆熱點區域。更令我期待的是“生態調控”這一部分。我相信,真正的解決方案一定離不開生態學的智慧。我希望書中能夠提齣一些創新性的、可操作性強的生態調控策略,例如如何通過優化城市綠地係統、水體布局、屋頂綠化,甚至是不同建築材料的選用,來有效降低城市地錶溫度。當然,如果書中還能提供一些成功的案例研究,並分析其規劃設計理念和實施效果,那將是對我們這些一綫工作者來說,最直接、最有價值的指導。

評分

最近我對城市裏的“熱”這個問題特彆關注,夏天齣去感覺整個人都要被烤化瞭,就想著找點相關的書看看。看到《城市地錶熱環境遙感分析與生態調控》這個名字,感覺它應該講的是城市裏到處都熱烘烘的原因,還有怎麼纔能讓它涼快下來。《遙感分析》這幾個字我不太懂,感覺聽起來挺高科技的,不知道是不是能看到一些神奇的圖片,比如用一種特殊的方式拍齣來的城市地圖,能顯示齣哪裏最熱,哪裏比較涼快。我希望能看得懂書裏是怎麼分析這些“熱”的問題的,有沒有一些圖錶或者例子能解釋清楚,不是那種看瞭就頭疼的學術論文。更重要的是,《生態調控》聽起來很有意思,感覺就是怎麼用自然的方法來改善城市的環境。我一直覺得光靠空調降溫也不是長久之計,對環境也不好。所以,我非常希望這本書能告訴我一些實用的方法,比如怎麼在城市裏多加一些綠化,讓植物幫忙降溫?或者是有沒有其他一些小竅門,能讓城市不那麼熱。比如,是不是有些建築材料本身就不會那麼吸熱?或者說,城市的布局是不是也會影響到熱量聚集?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我們可以學習和藉鑒的“降溫妙招”,那就太好瞭。我希望能從書中找到一些啓發,讓我對城市的熱環境有一個更深的認識,也知道一些可以為之努力的方嚮。

評分

我最近在尋找關於城市微氣候的書籍,偶然間看到瞭《城市地錶熱環境遙感分析與生態調控》。說實話,我對“遙感分析”這個詞一開始有點望而卻步,感覺會是那種非常專業、數據密集型的學術著作。但仔細品味瞭這個書名,我發現它其實切中瞭城市發展中一個非常關鍵且日益突齣的問題——城市熱島效應。夏天,走在城市裏,那種悶熱感真的讓人難以忍受,而且這種熱量不僅僅是體感上的不適,它還會增加空調的能耗,加劇空氣汙染,對城市居民的健康構成威脅。這本書如果能從遙感的角度,提供一種更客觀、更精細化的手段來監測和量化這種熱環境的變化,那就太棒瞭。我希望書中不僅僅是介紹一些冰冷的專業術語和數據圖錶,而是能夠深入淺齣地解釋遙感技術是如何捕捉到城市地錶溫度的差異,以及這些差異背後的原因。更重要的是,書名中提到的“生態調控”讓我看到瞭希望。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創新的、基於生態學原理的城市降溫方法,而不僅僅是簡單的植樹造林。比如,是否會探討不同城市景觀類型(如綠地、水體、建築物密度、道路材質等)對熱環境的影響?是否有關於如何通過優化城市規劃和設計來減輕熱島效應的建議?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展現一些成功的生態調控案例,並分析其背後的科學道理和實踐經驗。

評分

書籍不錯,包裝的結實!

評分

科研類的專業書,很有用

評分

書籍不錯,包裝的結實!

評分

很好,滿意

評分

科研類的專業書,很有用

評分

科研類的專業書,很有用

評分

物流速度很快

評分

很好,滿意

評分

物流速度很快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