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表热环境遥感分析与生态调控

城市地表热环境遥感分析与生态调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匡文慧等 著
图书标签:
  • 城市热岛
  • 地表温度
  • 遥感
  • 生态调控
  • 城市气候
  • 环境遥感
  • 地理学
  • 生态学
  • 城市规划
  • 热环境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47531
版次:1
商品编码:1174901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页数:238
字数:3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城市生态学、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学、遥感与GIS等科研领域的研究人员以及政府相关决策人员和高校师生
《城市地表热环境遥感分析与生态调控》可供城市生态学、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学、遥感与GIS等科研领域的研究人员以及政府相关决策人员和高校师生参考使用。

内容简介

《城市地表热环境遥感分析与生态调控》耦合城市地理学“空间结构理论”和城市气候学“地表能量平衡原理”,提出了等级尺度城市地表结构与热环境调控新理念,揭示了等级城市空间结构与地表热环境之间的互馈机理,自主研发了生态城市模型(EcoCity) 。基于遥感地面同步量测解决复杂地表覆盖辐射通量遥感反演"真值"验证及空间尺度推绎问题。构建城市等级结构与生态服务热调节功能影响评价的关键指标,刻画并表征城市内部结构4个尺度(城乡梯度、功能区、覆盖组分、材质构造)与热通量的时空关系,定量区分不透水地表与绿地对地表潜热、显热通量的贡献程度,核定服务于水热调节功能的各功能区不透水地表与绿地组分的调控阔值。研发了城市生态环境监测与应急预警信息平台,提出城市及城市群热岛调控空间规划生态红线指标。《城市地表热环境遥感分析与生态调控》将深化城市热环境生物地球物理机制的定量化认知,推动城市生态学与空间规划链接与学科发展,对于城市景观规划、热岛调控乃至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目录

目录
《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丛书》出版说明
序一
序二
前言
第一章 城市生态调控新理念与理论基础 1
第一节 城市生态调控新理念与研究范式 1
一、城市空间结构与生态服务热调节 功能的链接与重要性 1
二、城市内部不透水地表与绿地组分及空间规划新理念 2
三、城市地表热通量的定量模式、遥感反演与观测实验 4
四、从城市热岛到热调节 服务功能研究发展趋势 5
第二节 关键问题与研究内容 6
一、关键问题 7
二、研究内容 8
第三节 地理区位理论和地表能量平衡原理 11
一、地理区位理论及其拓展 11
二、地表辐射能量平衡理论 13
第四节 城市热岛效应成因与量测 15
一、城市热岛成因机制 15
二、城市热岛量测方法 17
第二章 城市地表结构与热环境量测方法 19
第一节 城市生态服务等级尺度地表结构原理 19
第二节 城市土地利用与功能区遥感信息生成 22
一、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监测方法 23
二、城市功能区制图方法 24
三、遥感验证与精度评价 27
第三节 城市不透水地表覆盖信息提取 29
一、基于Landsat TM的城市不透水地表信息提取 30
二、基于MODIS的区域不透水地表遥感反演 33
三、遥感验证与精度分析 34
第四节 地表过程遥感地面同步观测实验 37
一、地表温度同步观测实验 37
二、涡度相关实验观测 39
三、城市气象观测资料 41
第五节 城市地表过程定量遥感反演模型 41
一、城市地表温度遥感反演 41
二、地表湍流辐射遥感反演 44
三、基于PCACA模型的地表热通量分割方法 49
第三章 生态城市EcoCity模型发展 52
第一节 EcoCitv模型原理与功能 52
一、模型结构与框架 52
二、模型基本原理 52
三、模型功能模块设计 53
第二节 模型算法与参数化方案 54
一、模型参数输入输出 54
二、模型参数化与算法 56
三、空间尺度推绎方法 65
第三节 模型运行环境与用户界面 68
一、模型运行环境 68
二、系统用户界面 70
第四章 城市土地利用格局及覆盖组分时空分析 73
第一节 中国城市与工矿用地扩张时空特征 73
一、中国城市与工矿用地面积变化分析 74
二、中国城市与工矿用地区域差异分析 75
三、中国城市与工矿用地类型转换分析 75
四、中国城市与工矿用地扩张的驱动因素分析 77
第二节 不透水地表格局变化时空特征分析 80
一、中国不透水地表增长格局以及时空特征分析 80
二、城市种不透水地表时空格局分析 86
第三节 中国与美国城市内部结构时空特征比较 91
一、中国与美国城市土地覆盖结构特征分析 92
二、中国与美国城市土地覆盖结构变化过程分析 95
三、中国与美国城市功能区土地覆盖差异特征 97
第四节 城市等级尺度地表结构时空特征分析 101
一、城市等级尺度功能区划分 101
二、不同功能区地表结构时空特征分析 104
第五章 城市地表辐射和热通量时空特征分析 109
第一节 城市地表温度遥感与实验观测分析 109
一、城市地表温度遥感分析 109
二、城市构造对地表温度影响观测分析 112
三、地表温度差异影响因素分析 116
第二节 城市地表辐射通量时空特征分析 121
一、城市地表辐射通量时空格局分析 121
二、城乡地表辐射通量差异分析 126
第三节 城市地表热通量时空差异分析 128
一、城市地表热通量的空间特征分析 128
二、城乡梯度地表热通量差异分析 131
三、城市不同组分地表覆盖类型的热通量差异分析 132
第四节 不透水地表和公共绿地热通量差异分析 134
一、地表通量观测数据采集与处理 134
二、不透水地表和公共绿地辐射通量特征的观测分析 134
第五节 城市绿地生态服务功能调控阈值 142
一、城市绿地生态调控阈值界定 142
二、城市公园对城市热岛降温作用分析 146
第六章 城市热环境生态调控途径与景观规划 152
第一节 城市地表热环境调控途径 152
一、城市内部功能结构规划与布局 152
二、城市内部不透水地表组分调控 154
三、城市内部生态绿地组分调控 156
第二节 城市人居环境综合评价 158
一、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方法与原则 158
二、城市人居环境宜居宜业评价 158
第三节 城市群生态廊道景观规划设计 167
第四节 城市公共绿地建设与规划指标 175
一、城市公共绿地空间格局分析 175
二、城市公共绿地生态规划控制指标 177
第七章 城市生态环境监测与应急预警平台 179
第一节 城市生态环境监测预警平台功能模块 179
一、用户需求分析 179
二、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179
第二节 城市热岛及极端热环境监测与预警系统 180
一、城市地表热环境监测方法 180
二、系统构架与模块设计 181
三、极端高温事件遥感监测与预警 182
四、系统功能与用户界面设计 182
第三节 城市地表水环境监测与应急管理系统 185
一、系统模块与结构框架 185
二、系统逻辑结构 186
三、系统数据库设计 187
四、地表水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管理 192
五、系统用户界面 200
第四节 城市.工矿区土壤环境监测与评价系统 201
一、系统模块与用户界面 201
二、土壤污染评价与空间分析 202
三、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城市规划规避机制 207
第五节 城市大气环境监测与应急预警系统 209
一、系统功能与结构框架 209
二、系统应急体系与业务流程 210
三、软件模块与用户界面 215
参考文献 219
索引 237
作者简介 239

精彩书摘

第一章城市生态调控新理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城市生态调控新理念与研究范式
城市生态服务功能直接影响城市人居环境和人类安康(human well-being)。在当前乡村人口不断向城市集聚、城市快速向外扩张,加之全球环境变化加速(温度升高、洪水及热浪频发)的影响下,城市生态服务功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城市不透水地表(impervious surface area,ISA)与绿地空间(green space)作为城市土地利用/覆盖结构特征的重要组合模式,会对地表辐射与能量的分配产生截然相反的作用,进而对城市热岛、大气环境及局地气候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对城市生态服务热调节功能产生决定性作用。
在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如何通过调控城市建筑红线(不透水地表面积比例)和生态绿线(绿地)、蓝线(水域),实现城市空间结构布局中商业和工业等产业用地、住宅用地以及生态绿地的有机组合,使有限的城市空间发挥调节局地气候、改善人居环境、减缓城市污染的作用,营造良好生态环境,仍有待于城市规划科学、城市土地利用科学、景观可持续性科学、城市生态学、城市气候学等自然和社会科学链接协同解答。
一、 城市空间结构与生态服务热调节功能的链接与重要性
城市空间结构历来是人文地理学关注的焦点问题。16世纪英国学者摩尔(More)提出了乌托邦式的城市建设模式,19世纪末,英国科学家霍华德(Howard)提出田园城市(garden city)思想,强调公共绿地布局与生态城市建设的理念,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从城市内部不同功能区到相应的不透水地表、生态绿地土地覆盖状态,再到城市建筑、道路、广场等类型,其不同等级结构组合与城市人为热源、潜热、显热等热通量之间具有直接关系,由此衍生两个关键的科学命题:①针对不同规模城市,城市内部两种主导覆盖类型格局和组分对空间热场热通量特征影响机制及生态服务热调节功能定量贡献程度如何?②针对城市生活、生产、服务和生态空间,什么样的土地覆盖组分有利于减缓城市热岛强度,改善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遥感监测表明,中国与美国相比较而言,美国城市内部不透水地表面积所占比例平均为40%~50%(森林与不透水比率约1.4∶1),而中国城市不透水地表面积比例估算约占66%(Nowak and Greenfield,2012;Kuang et al.,2013)。研究表明,森林覆盖率和绿地面积对生态服务热调节功能具有决定性作用,每增加10%的绿地,城市热辐射将减少2℃,当绿地斑块面积大于5km2,地表辐射温度急剧下降(应天玉等,2010)。中国城市不透水地表面积所占比例过高、绿地面积不够集中,较大程度上影响其热调节功能。当前城市生态绿地服务功能评价更多以市场价格和相关价值进行估算,缺乏针对特定类型城市功能分区、不同生态绿地组分对地表辐射能量平衡以及热调节功能影响定量关系的认识,极大地限制了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应用性。
为有效缓解城市热岛现象,核定服务于热岛效应局地气候热调节服务功能目标的各功能区不透水地表与绿地组分的调控阈值,并提出城市合理布局模式以及适应城市生态服务功能的“等级层次”的城市土地覆盖调控模式。实现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生态服务功能研究的有效链接,是通向“人文地理学”与“生态/气候学”的桥梁,对于城市生态规划与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城市内部不透水地表与绿地组分及空间规划新理念
由于城市景观结构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多尺度特征,城市不透水地表和绿地组分作为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城市不透水地表(urban impervious surface,UIS)是反映人类活动强度和评价城市人工建设用地增长的重要指标,对于评价城市生态系统健康与人居环境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城市不透水地表是城市发展建设产生的一种地表水不能直接渗透到土壤的人工地貌特征,包括城市中的道路、广场、停车场、建筑屋顶等。不透水地表的增长通过改变地表辐射能量平衡,从而增强局地气温及产生热岛效应(Oke,1989;Heisler and Brazel,2010;Klok et al.,2012),进而影响居民的舒适性和健康状况,以及污染物排放等。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与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基于夜间灯光指数(DMSP/OLS)发展了第一个全球1km建设用地不透水地表(constructed impervious surface)数据集,表明中国具有全球面积最大的不透水地表,美国、印度、日本、中国和欧洲国家流域生态系统由于不透水地表增长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毁坏(Elvidge et al.,2007)。Ridd(1995)构建了基于遥感信息的V-I-S (vegetation-impervious surface-soil)概念模型,该模型将城市土地覆盖分为绿地植被、不透水地表与裸土,该模型的建立对解决混合像元问题、提高不透水地表信息提取的精度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此方法验证的不透水地表面积精度达到83%(Ward et al.,2000)。Wu等(2003)运用LSMA(linear spectral mixture analysis)模型并结合V-I-S模型,将城市土地覆盖的混合像元分解为不透水地表(高反射率地表、低反射率地表)、植被、裸土3种类型,获取了美国哥伦布市(Columbus)亚像元不透水地表分布信息。Lu和Weng(2009)运用LSMA模型和V-I-S模型将中尺度空间分辨率影像混合像元成功分解。Hu和Weng(2011)提出基于对象的模糊分类方法,基于IKNOS影像提取了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Indianapolis)居民区及中心商业区的不透水地表,居民地和中心商业区提取精度分别达到95%和92%。基于夜间灯光指数(DMSP/OLS)与中国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信息融合监测不透水地表增长,中国范围以及京津唐城市群21世纪初城市不透水地表呈现高速增长特征,中国城市不透水地表平均比例约为66%(Kuang,2012a;2013)。通过Google Earth航空影像解译,表明美国城市不透水覆盖比例平均为43%(Nowak and Greenfield,2012)。1984~2010年的27年间,美国大都市巴尔的摩(Baltimore)不透水地表面积从881km2增长到1176km2(Sexton et al.,2013)。我国学者逐渐意识到城市不透水地表分布对生态环境影响的重要性,进而对北京、上海、福州等城市不透水地表开展相关研究(陈爽等,2006;岳文泽和吴次芳,2007;周纪等,2007;Li et al.,2011a;Kuang,2012a,b;Kuang et al.,2013)。
城市绿地(urban green space,UGS)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善城市环境,特别是空气和水质净化、建筑节能、适宜空气温度、紫外线减少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城市中适宜比例的绿地面积可以调节城市内部气候环境,影响城市内部辐射能量平衡,降低城市地表温度等。通过仪器测量方法分析公园绿地对周边区域温度的影响,发现绿地温度明显低于周边区域温度,在有风的情况下,0.6km2的公园可以使下风向1km范围内商业区气温降低1.5℃(Ca et al.,1998),面积越大的绿地冷岛效应越明显(Spronken-Smith and Oke,1998),且高密度的森林植被覆盖的绿地公园白天降温效应最大可达3.5℃(Potchter et al.,2006),绿地和周边城市温度差异夏季大、冬季小,冷岛效应可以在夜晚的城市区域延伸200~300m,而8~10月白天,范围可以延伸300~500m(Hamada and Ohta,2010),有效地降低了城市温度。为进一步保护城市内部绿地覆盖,美国已实施了不同的城市绿地发展计划,如种植大量绿地植被(City of New York,2011;City of Los Angeles,2011)、保护现有植被(City of Pasadena,2011)和发展城市冠层覆盖(City of Seattle,2011)等。我国学者通过试验观测及基于遥感影像等技术手段,针对不同地区(如北京、上海、成都、南京等)不同组分的绿地对降低和减缓城市热效应进行了研究(彭静等,2007;周红妹等,2002,2008;张伟等,2007;夏佳等,2007;李延明等,2004)。
针对城市内部不透水地表与森林覆盖结构组分研究,国际林业研究组织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of Forestry Research Organizations,IUFRO)曾建立专门的项目组来探讨人类居住区的绿地和城市森林覆盖方面的问题(Andresen,1976)。M�餓kiugu等(2012)提出城市内部的绿地面积大小、组分、分布以及支持城市绿地空间扩张潜力的识别方法。Nowak和Greenfield(2012)通过分析21世纪以来美国20个城市的不透水地表和绿地的结构及空间变化,表明16个城市的不透水地表面积显著增加,不透水地表面积每年增加0.31%,而17个城市的绿地空间显著减少,且每年绿地平均减少0.27%,只有1个城市的绿地面积有所增加。
城市生态学理论(Niemela,1999;Pickett et al.,2001)研究一再强调理解和分析城市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包括空间格局和结构组成的异质性对生态过程和服务功能的影响机制(Pickett et al.,2005)。Pickett等(2001)和Grimm等(2008)呼吁发展新一代的空间显式的多尺度生态系统模型,以将人类控制下的格局动态和环境干扰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有机整合。基于Wu和David(2002)提出了凤凰城城市景观等级斑块动态模型(HPDM-PHX)城市模型框架,Zhang等(2013a)发展了多尺度耦合的HPM-UEM(hierarchical patch mosiac-urban ecosystem model)模型,这些模型主要针对城市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但是长期以来缺乏将城市空间等级尺度结构与生物地球物理机制相互有效联系起来的研究方法和案例。
Oke(1982)曾提出在城市冠层(urban canopy layer,UCL)垂直交互的动量通量(momentum)、热量通量(heat)和湿度(moisture)与乡村不同。局地气候调节效应取决于微观、局地和中尺度3个尺度(micro-scale;local-scale;meso-scale)基本特征。城市复杂下垫面类型相应分为城市结构、城市覆盖、城市构造和城市代谢。城市结构(urban structure)是指建筑空间维度、街道宽度等;城市覆盖(urban cover)包括不透水地表、绿地、裸土和水域;城市构造(urban fabric)是指建筑材质等;城市代谢(urban metabolism)包括人为产生的水、热和污染物等,并认为上述城市4个类型的聚合才能形成理解局地气候特征的城市地表物理属性特征(图1.1)。城市作为复杂生态系统,城市布局的功能区、各功能区不透水地表和绿地面积比例控制等级结构的分类体系新理念的提出以及局地气候调节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对加深城市空间结构不同等级尺度布局以及生态服务功能响应的认知具有重要意义,可以直接有效地应用于城市规划管理。
图1.1中尺度、局地尺度和微观尺度城市冠层、城市边界层和大气边界层地表大气
相互作用特征(Oke,1982)
三、 城市地表热通量的定量模式、遥感反演与观测实验
国际上对地表热量平衡模拟的模型有SEBS、SEBAL以及PCACA等模型(张仁华等,2004;Liang et al.,2012)。随着定量遥感的发展,基于地物界面热量平衡原理,发展了基于热红外遥感的土壤热惯量反演模型,表明净辐射通量、显热通量、潜热通量和土壤热通量控制着土壤表面和作物冠层表面温差(张仁华等,2001;2004)。还有耦合了陆表模型或城市冠层模型的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古埃及文明与尼罗河谷地社会变迁的图书简介。 《尼罗河畔的永恒回响:古埃及社会结构、信仰体系与环境适应研究》 内容概要 本书深入探讨了古埃及文明如何在尼罗河这一生命之源的滋养下,从史前阶段逐步发展成为一个高度复杂、绵延数千年的辉煌帝国。全书以社会生态学和环境人类学的视角为基础,重点分析了地理环境(特别是尼罗河的周期性泛滥)如何塑造了古埃及的经济基础、政治组织、宗教信仰以及艺术成就。 全书结构分为四大部分,旨在全面勾勒出古埃及文明的全景图: 第一部分:地理基石与早期社会形成 本部分着重考察尼罗河谷地的自然地理特征,特别是泛滥周期对农业生产模式和时间观念的决定性影响。我们将详细分析公元前 5000 年至公元前 3100 年间,上埃及和下埃及各自独立的文化发展脉络,以及通过政治整合最终形成统一王国的关键驱动力。书中引入了对早期神权政治雏形的考古学解读,探讨了早期行政体系的建立与水利管理需求的紧密关联。我们追溯了早期手工业、陶器制作技术以及文字(象形文字)出现的社会背景,强调了资源集中和劳动力组织在国家形成中的核心作用。 第二部分:法老时代的政治结构与权力运行 本部分的核心在于剖析“法老”这一概念的神性化与世俗化过程。我们不仅仅关注宏大的金字塔工程,而是深入研究支撑这一庞大帝国的官僚体系——从维齐尔(宰相)到地方州长(诺玛赫),其职能划分、问责机制以及权力制衡。书中特别对比了古王国(高度中央集权)和中王国(地方势力增强与再整合)时期的行政效率和治理模式的差异。对于法律与秩序的维护,我们将结合现存的法律文献片段,探讨古埃及人对“玛特”(Ma'at,宇宙秩序、正义与真理)的理解如何渗透到司法实践和日常道德规范之中。 第三部分:信仰、来世观念与文化表达 古埃及的宗教是其社会生活的粘合剂。本部分详尽阐述了其复杂的多神崇拜体系,重点分析了太阳神拉(Ra)、冥神奥西里斯(Osiris)以及智慧之神托特(Thoth)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位演变。我们超越了对神祇形象的简单描述,着重分析了来世信仰如何影响了其殡葬习俗、墓室艺术以及对永恒的追求。本书特别分析了《亡灵书》等文献,将其视为指导公民如何应对死亡和审判的实用手册。在艺术与建筑方面,我们将分析神庙和陵墓的尺度与象征意义,阐释这些宏伟结构如何服务于国家意识形态的宣传与巩固。 第四部分:社会生活、经济基础与环境互动 本部分将目光投向了普通民众的生活。我们通过对墓葬遗迹、地方档案和文学作品的分析,重构了古埃及的家庭结构、性别角色和劳动分工。经济上,本书详细描述了以谷物生产为核心的经济循环,包括征税、仓库管理以及向劳役队(Corvée Labor)的组织调度。此外,本书还关注了古埃及文明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如努比亚的贸易、黎凡特地区的交流,以及其对资源获取(如铜、木材)的战略规划。 最后,本书将回顾古埃及文明的衰落与转型,分析在应对气候变化(尼罗河泛滥模式的波动)、内部政治动荡以及外来文化渗透时,其社会结构所展现的韧性与局限性,从而为理解古代文明的长期演化提供一个深刻的案例。 本书特色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非一本简单的历史编年史,而是着重于结构性分析。我们运用考古学、环境地理学和人类学的方法论,将古埃及的社会实践与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紧密联系起来,揭示了其制度、信仰和艺术的内在逻辑。书中配备了大量精选的考古学地图、社会结构示意图以及文物高清图像,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严谨而生动的研究视角。 目标读者: 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环境科学等相关专业的学生、研究人员,以及对古代文明和环境互动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在城市规划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从业者,我时常感到在面对日益严峻的城市热岛问题时,传统的规划手段似乎有些力不从心。因此,当我在书店里看到《城市地表热环境遥感分析与生态调控》这本书时,我的眼睛立刻被吸引住了。《城市地表热环境》这几个字,直接点出了我们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核心痛点。每天都在为如何让城市变得更宜居、更舒适而费尽心思,而“热”无疑是其中最大的挑战之一。而“遥感分析”这个词,则让我看到了新的希望。我们都知道,传统的地面监测方式成本高、覆盖范围有限,很难全面、准确地掌握城市地表温度的分布和变化。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套利用遥感技术来系统性地分析城市热环境的方法,那将是多么宝贵的财富!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遥感数据在城市热环境研究中的具体应用,比如如何利用卫星影像提取地表温度信息,如何进行时空变化分析,以及如何识别热点区域。更令我期待的是“生态调控”这一部分。我相信,真正的解决方案一定离不开生态学的智慧。我希望书中能够提出一些创新性的、可操作性强的生态调控策略,例如如何通过优化城市绿地系统、水体布局、屋顶绿化,甚至是不同建筑材料的选用,来有效降低城市地表温度。当然,如果书中还能提供一些成功的案例研究,并分析其规划设计理念和实施效果,那将是对我们这些一线工作者来说,最直接、最有价值的指导。

评分

这部书我还没开始读,但光看名字就感觉非常吸引人。《城市地表热环境遥感分析与生态调控》这个书名,一下子就点燃了我对城市研究的兴趣。作为一个对城市发展和环境问题都很关心的人,我一直觉得我们居住的城市,特别是夏天,越来越热,这种热岛效应对我们的生活有着方方面面的影响,从健康到能源消耗,再到生态系统的平衡,都无法忽视。这本书的题目直接点出了“热环境”这个核心问题,并且提到了“遥感分析”,这让我非常好奇。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和分析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我很想知道这本书是如何利用这种先进的技术来揭示城市地表热环境的秘密的。是利用卫星影像?无人机数据?还是地面观测站的结合?书中会不会详细介绍这些分析方法和技术细节?还有“生态调控”这一部分,更是让我眼前一亮。仅仅分析热环境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如何去改善它,找到可持续的解决方案。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生态调控策略?比如绿化、水体、建筑材料的选择等等,这些内容如果能有深入的探讨,对我来说将是极有价值的。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结合案例分析,让我看到理论是如何应用于实践的,以及这些调控措施的实际效果。总而言之,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充满了科学的严谨性和解决问题的导向性,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一探究竟。

评分

最近我对城市里的“热”这个问题特别关注,夏天出去感觉整个人都要被烤化了,就想着找点相关的书看看。看到《城市地表热环境遥感分析与生态调控》这个名字,感觉它应该讲的是城市里到处都热烘烘的原因,还有怎么才能让它凉快下来。《遥感分析》这几个字我不太懂,感觉听起来挺高科技的,不知道是不是能看到一些神奇的图片,比如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拍出来的城市地图,能显示出哪里最热,哪里比较凉快。我希望能看得懂书里是怎么分析这些“热”的问题的,有没有一些图表或者例子能解释清楚,不是那种看了就头疼的学术论文。更重要的是,《生态调控》听起来很有意思,感觉就是怎么用自然的方法来改善城市的环境。我一直觉得光靠空调降温也不是长久之计,对环境也不好。所以,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告诉我一些实用的方法,比如怎么在城市里多加一些绿化,让植物帮忙降温?或者是有没有其他一些小窍门,能让城市不那么热。比如,是不是有些建筑材料本身就不会那么吸热?或者说,城市的布局是不是也会影响到热量聚集?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的“降温妙招”,那就太好了。我希望能从书中找到一些启发,让我对城市的热环境有一个更深的认识,也知道一些可以为之努力的方向。

评分

这部书的名字,起得非常精准。《城市地表热环境遥感分析与生态调控》,乍一听,可能会让人觉得它是一本纯粹的科学著作,充斥着各种专业术语和复杂的数据模型。然而,当我认真思考这个书名背后的含义时,我却感受到了一种强大的现实意义和人文关怀。我们每天都在城市里生活,感受着四季的变化,尤其是在夏季,城市的热岛效应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这本书直接切入了“热环境”这一核心,并且用“遥感分析”这样一种现代、高效的技术手段来解读它,这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清晰易懂的方式,为我们揭示城市地表温度的分布规律,以及影响这些规律的各种因素。例如,不同的城市景观(如高楼、绿地、水体、道路)在热量吸收和释放方面有什么样的差异?这些差异是如何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演变的?更令我感兴趣的是“生态调控”这一部分。一个城市如果仅仅是“热”,那它就是不健康的,不宜居的。这本书如果能在此基础上,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符合生态学原理的调控策略,那将是极具价值的。我希望书中能够探讨如何通过城市绿化、水系建设、优化建筑材料选择,甚至是一些创新的城市设计理念,来有效地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这本书的名字,让我感觉它不仅仅是在“分析”问题,更是在“解决”问题,这正是我们当下最需要的。

评分

我最近在寻找关于城市微气候的书籍,偶然间看到了《城市地表热环境遥感分析与生态调控》。说实话,我对“遥感分析”这个词一开始有点望而却步,感觉会是那种非常专业、数据密集型的学术著作。但仔细品味了这个书名,我发现它其实切中了城市发展中一个非常关键且日益突出的问题——城市热岛效应。夏天,走在城市里,那种闷热感真的让人难以忍受,而且这种热量不仅仅是体感上的不适,它还会增加空调的能耗,加剧空气污染,对城市居民的健康构成威胁。这本书如果能从遥感的角度,提供一种更客观、更精细化的手段来监测和量化这种热环境的变化,那就太棒了。我希望书中不仅仅是介绍一些冰冷的专业术语和数据图表,而是能够深入浅出地解释遥感技术是如何捕捉到城市地表温度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背后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书名中提到的“生态调控”让我看到了希望。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创新的、基于生态学原理的城市降温方法,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植树造林。比如,是否会探讨不同城市景观类型(如绿地、水体、建筑物密度、道路材质等)对热环境的影响?是否有关于如何通过优化城市规划和设计来减轻热岛效应的建议?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展现一些成功的生态调控案例,并分析其背后的科学道理和实践经验。

评分

这本书不错,正在仔细研读。

评分

很好,满意

评分

这本书不错,正在仔细研读。

评分

物流速度很快

评分

我觉得很不错,很喜欢这个商品!

评分

物流速度很快

评分

很好,满意

评分

物流速度很快

评分

这本书不错,正在仔细研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