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这些传记的意义远远超过了记述个人生平的范围,它们是新中国开国史、建国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奠基史、创业史的浓缩,是中华民族一份永远值得倍加珍视的宝贵精神财富。
内容简介
聂荣臻(1899—1992)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四川省江津县人。早年在莫斯科先后入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苏联红军学校中国班学习。参加北伐、筹划南昌起义、参与领导广州起义。曾任中央军委参谋长、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红一军团政治委员、陕甘支队一纵队政治委员、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八路军一一五师副师长、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央晋察冀分局书记;晋察冀中央局书记、华北军区司令员、平津卫戍司令员、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北平市市长兼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开国大典阅兵总指挥、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代理总参谋长、中央兵工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军衔实施委员会”主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航空工业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央科学小组组长、国防科技委员会主任、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等。
目录
青春篇(1899—1936)
第一章 少年立志,报国图强
第二章 留学欧洲
第三章 在黄埔军校
第四章 参加北伐战争
第五章 在南昌起义中
第六章 参与领导广州起义
第七章 任广东省委军委书记
第八章 在顺直省委
第九章 在中央特科
第十章 到中央军委工作
第十一章 在战争中学习
第十二章 为黄陂和草台岗大捷尽力
第十三章 参加第五次反“围剿”
第十四章 抢占九峰山
第十五章 血战湘江
第十六章 出席遵义会议
第十七章 在危急的日子里
第十八章 谱写英雄史诗
第十九章 抵制张国焘的分裂主义
第二十章 激战腊子口
第二十一章 从东征到西征
第二十二章 参与指挥山城堡战役
风华篇(1937—1949)
第二十三章 在洛川会议上
第二十四章 平型关大捷
第二十五章 五台受命
第二十六章 建立政权——创建根据地的重要一环
第二十七章 扩大武装力量
第二十八章 开辟冀中、冀东根据地
第二十九章 三次出击平汉路
第三十章 日军“北围五台”的破产
第三十一章 抗日模范根据地(一)
第三十二章 抗日模范根据地(二)
第三十三章 外国人眼中的神秘国土
第三十四章 国际友人在晋察冀
第三十五章 “名将之花”的凋谢
第三十六章 在百团大战中
第三十七章 1941年秋季反“扫荡”战役(一)
第三十八章 1941年秋季反“扫荡”战役(二)
第三十九章 向敌后之敌后挺进(一)
第四十章 向敌后之敌后挺进(二)
第四十一章 情满边区
第四十二章 出席首届边区参议会
第四十三章 回延安
第四十四章 在延安的日子
第四十五章 回到晋察冀
第四十六章 出征绥远
第四十七章 停战期间的整编复员
第四十八章 从大同集宁之战到撤离张家口
第四十九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第五十章 清风店歼灭战
第五十一章 攻克石家庄
第五十二章 毛泽东来到城南庄
第五十三章 配合辽沈决战
第五十四章 和平解放北平
劲松篇(1949—1992)
第五十五章 在繁忙的日子里
第五十六章 为了军队的正规化现代化建设
第五十七章 力促绥远方式的实现
第五十八章 工作重点转向抗美援朝
第五十九章 一切为了前线的胜利
第六十章 累倒了
第六十一章 负责军工生产和军队武器装备工作
第六十二章 参与领导制定十二年科学规划
第六十三章 为科学研究事业奠基(一)
第六十四章 为科学研究事业奠基(二)
第六十五章 贯彻以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
第六十六章 签订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
第六十七章 主持“两弹”攻关(一)
第六十八章 主持“两弹”攻关(二)
第六十九章 知识分子的知心人
第七十章 科学工作十四条的制定和广州会议
第七十一章 丰收的喜悦
第七十二章 保护知识分子,坚持科学事业
第七十三章 在“二月逆流”中
第七十四章 “杨、余、傅”事件与“华北山头主义”的“黑后台”
第七十五章 在邯郸的日子
第七十六章 揭发林彪错误和警惕“四人帮”的阴谋
第七十七章 谱写新时期的历史篇章
第七十八章 重新参与军委领导工作
第七十九章 继续为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分子呐喊
第八十章 革命传统不能丢
第八十一章 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聂荣臻生平大事年表
后记
精彩书摘
《聂荣臻传(第3版)》:
1919年11月下旬川江边的一个清晨。一艘小火轮“呜”的一声长鸣,离开了重庆码头,劈开浑浊的江水,朝着下游驶去。甲板上站着年方二十的聂荣臻。
他久久地手扶栏杆,望着绿树与楼群相互掩映的山城。家乡慢慢地向后移动。熟悉的景物在薄雾中逐渐消失。他伫立凝思,心情激越,多少思绪和往事,就像流水涌向心头。
1899年12月29日,聂荣臻出生在四川省江津县吴滩镇石院子。
石院子原属于一家王姓大地主,是一座九重堂的住宅,建筑式样古朴大方。院子周围环绕着良田沃土,院墙内外长满了翠竹,两侧各有一口波光粼粼的大堰塘。聂氏祖辈由江西迁徙贵州,再折转到四川江津。此时,王姓地主已经破落,石院子九重堂仅余三重,聂家买下后安居下来。经过几代繁衍,聂氏成为江津境内一个比较富有的大家族。但到聂荣臻出世时,家境已经衰败了。石院子年久失修,更显得破败,只有竹丛仍生机盎然。织成绿色的帷幔,人们几乎踏进院门时才能看到绿荫中的房屋。
祖上的家产传到聂荣臻的父亲聂仕先时,只剩十来亩土地。聂仕先将这些土地小部分出租,大部分自己耕种,以此维持全家的生计。聂仕先为人持重,沉默寡言。其妻唐雨衫,是一位贤妻良母式的家庭妇女。聂荣臻出生快满月时,夫妻俩商量着给儿子取个吉祥的名字。聂仕先读过几年私塾,便翻开《随身宝》,指着该书最后一句“百福骈臻得双全”,边念边对妻子说:“这是句吉利话。按家谱排列。我们儿子是‘荣’字辈,就给他取名‘荣臻’,字‘福骈’,小名‘双全’,你觉得如何?”妻子满意地笑了。
聂荣臻两岁时,母亲又生下妹妹聂荣昌。
孩子吉祥的名字。并没有给聂家带来好运。由于家族纠纷,聂仕先只得将自有的土地卖掉,靠租种地主的土地谋生。1909年,地主收回了耕地,日子更加艰难,只得同别人合伙开了一个小染坊谋生。聂仕先夫妇心地善良,对劳苦乡亲充满同情。
聂荣臻在父母和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从小就为人厚道,同情劳动人民,常常主动干些家务活,为父母分忧。8岁时,到外祖父唐雨初家上了三年私塾。在这里他受到了启蒙教育。聂荣臻的三舅唐海潭在重庆法政学堂读书,思想活跃,知道外界的消息也多,常与同学在家里议论时政。聂荣臻耳濡目染,也受到一些影响。
1911年,因外祖母去世,外祖父在家守丧,私塾停办,聂荣臻转到沙土堡孔德三塾馆就读。辛亥革命后对新学的向往,使他于1913年转到吴滩插旗寺小学。不久,又转到离家15公里的永川县陈食高等小学住读。
陈食高等小学开设了多门学科,教师大多受过新学教育。聂荣臻来到这里,倍感新鲜。他十分珍惜时光,如饥似渴地学习,除学好必修的各科之外,还广读博览,增强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第二学期,他在课桌上刻下了“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立志时”的字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每天晚间,常听到他的琅琅读书声。别人已进入梦乡,他仍坐在小油灯下。一个夜晚,国文教师刘继修来到他的小油灯下,看见他正在阅读有关太平天国的书籍,便说:“作为青年学生,博览群书、知道古今,大有裨益,如此甚好。”一个晴朗的清晨,校长赵学仕看到他在走廊上边走边背诵屈原的《国殇》,连连点头称道:“好,好,屈原先辈的诗文应当熟读。”聂荣臻以顽强的毅力,在这所小学苦读两年半,1917年春转到江津县九如镇立高等小学,同年夏毕业于该校。三年的高等小学学习,聂荣臻各门学科都取得优异成绩。
在陈食高等小学流传着一个“打菩萨扩校舍”的故事。这则故事里,记述了少年聂荣臻的斗争精神。
陈食小学设在名叫“三官殿”的庙堂里,庙堂四壁排列着许多神像。庙小学生多,师生纷纷要求去掉泥塑神像,扩大校舍。校长也曾向庙堂会首们多次交涉,但均遭拒绝。这年夏天,新来了一位杨老师,家离得很远,学校又无空房可住。荣臻和几个同学商量,把庙堂耳房腾出一间来给杨老师住。当夜,他们把房里的菩萨悄悄打碎、搬走,在门口贴了一张字条:“玉皇圣谕:天地水三官,即日当乔迁。”次日清晨,全校皆惊,一时纷纷议论。有的说:“菩萨升天了。”有的说:“菩萨搬家了。”师生们心照不宣:“既然是玉帝旨意,就应帮助三官殿菩萨搬家。”于是,把影响教学的菩萨全都打掉搬除。庙堂会首们恼羞成怒,要求地方官清查。可是,始终没有查出结果,最后由校长出面,买了香烛作祭,送菩萨“升天”,不了了之。这样一来,不仅杨老师有了宿舍,教师们也有了办公室,又增加了教室,校舍宽敞多了,师生们都很高兴。几十年过去了,聂荣臻当年打菩萨的故事还在当地流传。
1917年夏,聂荣臻考入江津中学。
江津中学,是当时县里唯一的一所中学。它创办于1906年4月,是在维新思想影响下,学习日本近代教育制度而创办的一所四年制中学。校址坐落在县城内黄荆街,校舍土木结构,全是平房,校门坐南向北,成口字形。学校门前栽着两棵巴蜀稀有的榆树,校园内桑、柳、梧桐成荫。当时学校的设备和教师,在四川可算是一流的。
聂荣臻十分珍惜在江津中学的学习良机,学习非常用功。他认真地吮吸着文化科学知识。
……
前言/序言
null
《聂荣臻传(第3版)》是一部详尽记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聂荣臻戎马一生、建设生涯及其思想风貌的史书。本书秉持严谨的史料考证精神,深入挖掘了聂荣臻元帅从青少年时代投身革命,到建国后在国防科技、经济建设等领域担任重要领导职务的曲折而辉煌的历程。 早期革命生涯的奠基与锤炼 本书首先追溯了聂荣臻元帅早年的成长足迹。出生于四川江津的聂荣臻,在封建社会末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身处家国动荡的年代,思想上受到进步思潮的影响,早期便萌发了救国救民的理想。他早年求学,接触马克思主义,并积极投身于学生运动,为日后的革命生涯奠定了思想基础。 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聂荣臻坚定了走革命道路的决心。本书详细描述了他赴法国勤工俭学期间,如何深入接触和学习共产主义理论,并于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法期间,他不仅在思想上得到了锻炼,也在实践中积累了初步的革命经验,为回国后投身革命洪流做好了准备。 回国后,聂荣臻积极投身于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本书细致描绘了他参与组织领导工人运动、发动农民起义的壮举。在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中国革命陷入低潮,聂荣臻等革命者面临严峻的考验。本书重点叙述了他在白色恐怖下,如何坚持革命信念,参与组织秋收起义等一系列武装斗争,并最终随毛泽东同志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向井冈山进军,为创建中国革命第一个农村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时期,聂荣臻元帅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组织能力。本书详细记录了他作为红军早期将领,参与了多次重大战役的指挥,包括著名的井冈山斗争、中央苏区反“围剿”斗争等。在艰苦卓绝的斗争环境中,他与朱德、毛泽东等同志并肩作战,经历了生死考验,锤炼了革命意志,积累了丰富的军事斗争经验。 长征中的坚韧与担当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最波澜壮阔的史诗。本书毫不避讳地呈现了长征途中所面临的极端困境与巨大牺牲。聂荣臻元帅在长征中,担任重要职务,始终冲锋在前,坚守阵地,展现了共产党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钢铁般的意志。他参与了突破敌人重围、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翻越雪山草地等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战斗和行程。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他不仅要指挥部队作战,还要关心战士的生存,体现了他深厚的革命情怀和领导艺术。 在长征的艰辛跋涉中,聂荣臻元帅的革命信念更加坚定,对党的忠诚更加深厚。他与广大红军指战员一起,用双脚丈量了二万五千里,为中国革命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浴血奋战 抗日战争爆发后,聂荣臻元帅肩负起保家卫国的重任。本书深入阐述了他作为八路军副总司令,在山西前线创建和发展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光辉业绩。他与刘伯承、贺龙等同志一起,指挥了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一系列具有战略意义的战役,有力地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杰出贡献。 在创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过程中,聂荣臻元帅不仅在军事上取得了辉煌成就,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建设。他注重发动群众,组织抗日统一战线,为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战略眼光和执行力,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 解放战争时期,聂荣臻元帅继续担任重要领导职务,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不朽功勋。本书详细记载了他参与领导的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关键性战役的战略部署和指挥过程。这些战役的胜利,极大地加速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为最终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战争年代,聂荣臻元帅始终保持着对党的绝对忠诚,对人民的深厚感情,以及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他用自己的鲜血和汗水,谱写了壮丽的革命篇章。 新中国建设的卓越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聂荣臻元帅离开了硝烟弥漫的战场,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尤其在国防科技领域,做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本书着重描写了他作为新中国“两弹一星”元勋的非凡功绩。 在极其困难的国际环境下,面对西方国家的封锁和压力,聂荣臻元帅克服重重困难,以惊人的毅力和远见卓识,组织和领导了中国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工作。他亲自挂帅,调动全国的科研力量,凝聚了大批优秀的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工人。本书详细记录了从方案论证、技术攻关到试验成功的每一个关键环节,展现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取得科技独立自主的伟大壮举。 在“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中,聂荣臻元帅表现出了非凡的组织协调能力和战略规划能力。他不仅要解决技术难题,还要处理复杂的人事关系,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工作,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他倡导的科学民主的决策方式,以及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为中国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除了在国防科技领域的卓越贡献,聂荣臻元帅在新中国经济建设,特别是在工业发展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领导作用。他积极参与国家五年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为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工业体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付出了辛勤的努力。 晚年岁月与精神遗产 本书的最后部分,记录了聂荣臻元帅晚年的生活以及他对党和国家事业的持续关注。尽管年事已高,他依然心系国家大事,积极建言献策,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本书还深入探讨了聂荣臻元帅的思想风貌。他一生光明磊落,襟怀坦荡,待人真诚,关心同志。他严于律己,克己奉公,始终保持着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他的革命精神、奋斗品格、科学态度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都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聂荣臻传(第3版)》以其翔实的史料、生动的叙述和深刻的分析,全面展现了聂荣臻元帅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各个历史时期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及其所作出的杰出贡献。本书不仅是一部个人的传记,更是一部浓缩了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奋斗历程的史书,它为我们理解中国近现代史,学习老一辈革命家的崇高品德和革命精神,提供了宝贵的参考。通过阅读此书,读者可以深刻体会到革命先辈们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不懈努力,从而汲取前进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