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父亲张治中

回忆父亲张治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海滨(执笔) 编,张素我 口述
图书标签:
  • 张治中
  • 回忆录
  • 父子情
  • 名人传记
  • 历史人物
  • 近代史
  • 政治人物
  • 个人回忆
  • 家族史
  • 中国现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9949864
版次:1
商品编码:1098228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5-01
页数:348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回忆父亲张治中》展现最精彩的两面人生:毛泽东眼中的朋友,蒋介石眼中的干将;厘清最真实的历史细节:长沙大火、国共和谈、三探张学良;真实还原张治中“人”的一生!图文并茂地原味反映张治中的常人情感!

内容简介

《回忆父亲张治中》张治中如何率领19路军抗日?“长沙大火”究竟是谁所为,是否真如胡适所说?惟一一位在西安事变后三探张学良的国民党高官究竟和他谈了些什么?国共和谈完结之后张治中去了哪里?张治中在走进共产党阵营之后经历了怎样的思想斗争?作为国共历史上都不可能回避的重大历史人物,张治中经历重大历史事件背后细节和真相究竟是什么?
本书是一直伴随张治中身边女儿张素我对父亲生平的详尽回忆录。真实地还原张治中“人”的一生。图文并茂地原味反映张治中的常人情感:有欢喜、有焦虑、也有愤怒。

作者简介

张素我,(1915年4月-2011年12月),安徽人,爱国将领张治中长女。历任全国政协第五届委员,第六、七、八届常委、第九届委员,民革中央常委、监察委副主席,全国妇联第四、五届执委、第六届副主席,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等。 周海滨,口述历史著名作家,凤凰网历史频道专栏作者。
周海滨口述历史作品:
《家国光影:开国元勋后人讲述往事与现实》《我们的父亲:国民党将领后人在大陆》《失落的巅峰:六位中共前主要负责人亲属口述历史》

目录

第1章 咬口生姜喝口醋
“咬口生姜喝口醋”是父亲的人生格言,也是他教育我们子女常说的话。父亲所有的经历,几乎都打上了这句话的印记。
有人说国共两党高官唯有两人一生只一位夫人,共产党有周恩来,国民党有张治中。
成为军人,也意味着危险。父亲曾多次说,一生中曾五次大难不死。
父亲知道后,非常恼火,他与邓演达一起去见蒋介石,问他:“校长这种做法,是否顾虑到一般革命同志的信仰和一般革命青年的同情?”
吃过晚饭后,他将素久带到书房,温和地对她说:“车子是公家的,坐这个车子是要为公家办事的,你是小孩子,怎能坐这个车呢?”

第2章 求民族生存而战
庙行一役将日军第九师团和久留米混成旅团的精锐歼灭殆尽,庙行、江湾间,敌尸堆积如山,达三四千具之多。中外报纸,也一致认为此役是沪战中国民党军队战绩的最高峰。
淞沪抗战结束后,父亲回到了安徽老家,他更瘦了,心力交瘁的样子,我们都不敢和他讲话。
6个月以后,在这些青年教育训练下具备了现代国民的基础知识与精神的民众是70万人,组成了卫国卫乡的武力。
过去,父亲一直从事军事教育,当一个省的主席还是第一次。今后,如何为湖南人民服务,做好各项工作,是个新课题,面前问题千头万绪,难点不少。
1939年,在一次日机轰炸时,炸弹击中了一座较大的防空洞,成千人被活埋在地下,幸免于难的很少。

第3章 与周恩来的友谊
当时,周恩来伯伯是这个军校的政治部主任,父亲从那时起就结识了周伯伯。自此,“周张之谊”即便在国共两党尖锐对立、武装斗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也从未中断过。
郭沫若此举已经深深地影响到了父亲对他的观感,从此以后他们的关系渐渐疏远了。以至后来,他们之间还发生了关于“长沙大火”的笔战。
这样一来,发生任何事情,责任都是你张治中的。我建议,你把这个责任推给重庆的警备司令。你的人可以换成便衣,做内部保卫。
周伯伯嘱托父亲把新疆被盛世才囚禁的中国共产党人员全部释放,还特别让父亲了解一下毛泽民的情况。
周伯伯和张权握了手,并交谈了一会。回到座位上,周伯伯对一纯说:“我们党应该实事求是。搞错了就要承认错误,还要尊重人家。人家唱歌很出名呀。”
回首往事,如烟如云,但有两段话我却记得特别清晰,至今不忘。一段是毛泽东的话,一段是父亲张治中将军的话。

第4章 蒋介石身边的谏臣
蒋介石每次去成都,他和陈布雷都要随同,实在名不正,理不顺,以至闹到他和陈布雷要“同盟罢工”的地步。
外界一直猜测,在1950年初,张治中以到广州接返国的女儿为名,曾乘船去某个地方与国民党代表进行密谈。台方究竟是谁至今已无从考证,成为历史之谜。
在慰问凇沪抗战前线时,宋美龄的肋骨折断了几根,但仍坚持视察伤员;在慰问武汉保卫战前线时,宋美龄五次遇险,将士们都非常担心她的安危,而宋美龄却在阵前说:“这是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之战,我正该上火线。”
宋美龄因通晓国际政治,特别是对美国政治、文化的了解,影响了蒋介石在外交政策上的决策,也影响了美国的对华政策。
1990年,我第二次到美国探亲,又找到了孔令仪。可当我又一次提出想见宋美龄一面时,孔令仪面露为难之色,她告诉我,蒋夫人有皮肤病等若干病症,不方便见人。

第5章 台湾之行探访张学良
台北市已不见“盟机”(美国飞机)在战时轰炸的痕迹。但不久穿过背街就看见一所饱受炸弹轰炸的巨大建筑,仍然狼狈不堪,轮廓犹在。一问才知道是日人统治时代的总督府。
全园共有170余号大木笼,以前世界各处的特产的动物都有收集,可是战时怕遭轰炸竟将危险性较大的狮子、老虎、豹子枪决了,而做成标本陈列在特制的笼子里。
原先在日本统治时代,日语为必修科目,现在不准用了,教员皆以国语教授;有些台湾人“光复”后才开始学国语,但都能说得很好。
父亲被邀请参加9时举行的台湾“光复”二周年庆祝大会。到了台北,只见街上行人特别多,更有一队一队穿着制服的男女学生拿着各种小旗子向会场走去。
听说,当两年前美机轰炸时,这所房子就是日本海军指挥部。那时在屋顶上大大地写了“女子学校”字样,竟将美机骗住了。旁边许多房子被炸得精光,而这座房子独存。
我父亲跟张先生在里面谈什么话,我都不知道,但是我给他们照了两张相,就是现在流传很广的那张张学良与张治中的合影照片以及父亲母亲与张学良、赵四小姐的众人大合影照片。
我至今印象深刻的场景是:当张学良先生拉着父亲的手时,他的眼泪几乎夺眶而出。这是很令人感动的一幕。

第6章 北平往事
父亲还是不愿意,“我绝不能担当这个任务!如果你愿意和平,我愿当一个参军供奔走。”
蒋介石的脸色很严肃,说:“你要好好地考虑一下!”
蒋经国对屈武说:“文白先生也太天真了!现在还讲和平,将来是没有好结果的,我看他会死无葬身之地的!”
4月到6月是父亲最苦闷的一段时间。他说:“我是一个国民党党员,……现在站到共产党这边来了,人家会不会说我是‘投机’呢?这一问题在我脑海里盘旋了很久,没有想出一个答案。”
汤恩伯没有下令去追,当时是有条件派战斗机去拦截的,因为在青岛等地还有国民党的飞机场。汤恩伯之所以不愿意这么做,可能是因为他与我们家的良好关系。
毛主席笑着说:“过去的阶段从你发表声明之日等于过了‘年三十’,今后还应从‘年初一’做起。”

第7章 建国初期的国家工作
毛泽东站起来说:东风压倒西风,我们两个人要争论一百年。
同行的罗瑞卿部长对父亲说:“今天这种‘夹道欢迎’的做法,是主席多次出来视察的第一次破例。”

第8章 我与父亲的“文革”岁月
父亲刚到家站在院子的台阶上,红卫兵就进大门了。指着父亲问:“你是谁?”“你要问我是谁,你可以去问毛主席。”
在生命的最后三年,父亲每天晚上都问一纯“文革”的情况,问谁被打倒了,谁被抄家了。

第9章 我的晚年生活
1949年9月,新疆的陶峙岳将军在父亲的支持下准备起义,嘉彬为配合起义,将他的部队开到了兰州北边的酒泉,与新疆的部队联合起来准备起义。
1946年7月上旬,10辆10轮军用美制卡车突然出现在西安的东大街上,父亲从新疆盛世才监狱营救出来的131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就在上面。
纬国还说,他们家祖先的牌位旁供奉着两个瓶子,一个瓶子装着长江的水,一个瓶子装着浙江奉化的故土。“我们很怀念故乡的!”他说。
我2002年以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常委身份向全国政协建议出版《蒋介石文集》。
张治中大事年表

精彩书摘

父亲知道后,非常恼火,他与邓演达一起去见蒋介石,问他:“校长这种做法,是否顾虑到一般革命同志的信仰和一般革命青年的同情?” 【见内文第29页】
郭沫若此举已经深深的影响到了父亲对他的观感,从此以后他们的关系渐渐疏远了。以至后来,他们之间还发生了关于“长沙大火”的笔战。 【见内文第127页】
蒋介石每次去成都,他和陈布雷都要随同,实在名不正,理不顺,以至闹到他和陈布雷要“同盟罢工”的地步。 【见内文第168页】
我至今印象深刻的场景是:当张学良先生拉着父亲的手时,他的眼泪几乎夺眶而出。这是很令人感动的一幕。 【见内文第221页】
汤恩伯没有下令去追,当时是有条件派战斗机去拦截的,因为在青岛等地还有国民党的飞机场。汤恩伯之所以不愿意这么做,可能是因为他与我们家的良好关系。 【见内文第255页】
……

前言/序言


  张治中,人称“和平将军”。蒋介石八大金刚①之一。作为蒋介石的心腹重臣,张治中长期置身于国民党最高决策层。同时,张治中又以其独特的身份与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交谊深厚。
  毛泽东称“他是三到延安的好朋友”,“是真正希望和平的人”。1985年,习仲勋代表中共中央在张治中将军95岁诞辰纪念大会上对他的一生给予了高度评价:“文白先生是杰出的爱国将领,富有远见的政治家,是同我们党有长期历史关系的亲密朋友。”1983年3月,邓颖超评价张治中:“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文白先生是一位没有同共产党打过仗的国民党军人。”
  张治中育有五女二子,依次是张素我、张一真(长子)、张素央、张素初、张素因、张一纯(次子)、张素久,其中四女张素因在重庆早夭。2011年2月,张素初在北京病逝。
  2010年是张治中诞辰120周年。这年6月开始,张治中的95岁长女张素我和81岁次子张一纯多次向著者讲述了父亲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这位唯一没有同共产党打过仗,唯一敢对毛泽东、蒋介石多次直谏的国民党高级将领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国共往事?
  1915年出生的张素我,人生跨越近一个世纪,历经辛亥革命后的现当代中国,尤以张治中将军长女、周嘉彬将军夫人的身份参与社会活动,在著者所能提到的民国风云人物,张素我几乎全部见过,而与宋美龄、张学良、周恩来、爱泼斯坦等众多一时翘楚更是有所交往。
  她在讲述父亲追求和平的历史细节时,也无意中透露了自己一直习以为常的人生经历。1947年10月20日至11月1日,张素我随父亲张治中访问台湾。此时,台湾光复不久,她在台湾的10日之行的最后一站,探望了正在幽禁中的张学良,目睹了张学良和赵四小姐的落寞和无助。2011年4月11日、4月26日,张素我在崇文门的家中回忆说:“我至今印象深刻的场景是:当张学良先生拉着父亲的手时,他的眼泪几乎夺眶而出。这是很令人感动的一幕。”然后,她指了下父亲与张学良合影的照片和访问人员的集体合影说,这两张照片是我拍摄的。
  2011年5月19日,在张素我卧室,张学良赠送给张治中的诗“总府远来义气深,山居何敢动佳宾。不堪酒贱酬知己,唯有清茗对此心”依然悬挂在那里,只是书写者是张学良的秘书王益知。
  在张素我的相册里,她还有一张打桥牌的照片,对手是国民党高级将领覃异之、郑洞国,而一张战时儿童保育总会发起人合影照则将宋美龄、史良等所有民国妇女界名流尽收其中。而这些交往的民国风云人物中,张素我最为怀念的就是自己的蒋伯母宋美龄。
  周海滨

《回忆父亲张治中》 一部关于家国情怀与人生担当的深情书写 本书并非仅仅是对一位历史人物的简单勾勒,而是一扇扉页,邀请读者一同走进一位身处风云变幻时代、肩负家国重任的传奇人物——张治中将军的内心世界。作者以孩童纯真而又敏锐的视角,回溯童年记忆中的父亲,并由此延展出对父亲一生经历的深刻理解与情感梳理。这不仅是一部个人回忆录,更是一曲关于忠诚、担当、智慧与慈爱的壮丽赞歌。 第一章:岁月的剪影,父亲的背影 童年的记忆,如同泛黄的老照片,模糊却又弥足珍贵。《回忆父亲张治中》的开篇,作者便将我们拉回到那个充满温情的年代。那些关于父亲的零碎片段,或许是清晨他出门前的叮咛,或许是深夜书房里微弱的灯光,又或许是他偶尔露出的、难得的慈祥笑容。这些细微之处,却勾勒出了一个伟大灵魂初次显露的轮廓。作者坦承,年幼时对父亲的理解是有限的,更多的是一种敬畏和依赖。父亲身上那种不动声色的威严,以及偶尔流露出的深邃目光,都给年幼的心灵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作者开始逐渐意识到,父亲那“不动声色”背后,承载的是何等沉重的责任。那些偶发的沉默,那些来不及言说的疲惫,那些在家庭聚会中鲜少提及的过往,都暗示着父亲的生命轨迹并非坦途。作者笔下的父亲,不是一个被神化的符号,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挣扎的凡人。正是这种真实,使得父亲的形象更加鲜活,也让作者的回忆充满了人性的温度。 第二章:家国同心,丹心报国 张治中将军的一生,与中国近现代史的波澜壮阔紧密相连。本书深入剖析了张治中将军如何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紧密结合,并将“家国情怀”这一崇高理念,融入血液,化为行动。作者回顾了父亲在各个历史时期所扮演的关键角色,特别是他在抗日战争、国共谈判等重大历史事件中的斡旋与贡献。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中,张治中将军作为一名将领,身先士卒,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民族意志,带领将士们浴血奋战,为民族解放事业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作者回忆起父亲在战火纷飞年代,如何将国家的安危置于个人安危之上,如何肩负起保家卫国的神圣使命。那些在战报上传递的军情,那些在深夜里燃起的希望,都凝聚着父亲对国家深沉的爱。 国共谈判时期,张治中将军更是以其特有的冷静、智慧和人格魅力,在风云诡谲的政治舞台上,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作者详细描述了父亲在谈判桌上,如何以其深厚的政治智慧和对国家和平的执着追求,为避免战乱、争取和平付出了不懈的努力。那些艰难的对话,那些充满挑战的抉择,都展现了父亲作为一名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非凡胆识与胸怀。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而是通过父亲的视角,让我们感受到历史洪流中个体的责任与担当。 第三章:治学育人,德行为范 除了显赫的军事生涯和政治贡献,张治中将军在教育和个人修养方面,也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本书着重展现了张治中将军作为一位严谨治学者和慈爱父亲的双重形象。 作者回忆起父亲对学问的严谨态度,以及他对知识的不断渴求。即便在战乱年代,父亲也从未放松对自身学识的提升。书中穿插了父亲阅读的书籍,分析父亲在不同时期所关注的学术领域,以及他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这种对学问的敬畏之心,深深地影响了作者,也为后人树立了终身学习的榜样。 在家庭教育方面,张治中将军的“言传身教”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作者回忆了父亲在教育子女时,注重品德的培养,强调正直、善良、勤奋的重要性。那些关于父亲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子女认识世界、分辨是非的细节,都充满了温情与智慧。父亲的教诲,并非空洞的理论,而是融入在生活的点滴之中,化为子女成长道路上最坚实的基石。作者深刻理解到,父亲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国家领导人,更是一位循循善诱、充满智慧的长者。 第四章:人生智慧,豁达人生 张治中将军的人生,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与挑战,也充满了豁达与乐观。本书深入探讨了父亲所具备的人生智慧,以及他在逆境中如何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作者通过对父亲生活习惯、待人接物方式的观察,展现了父亲超乎常人的豁达与胸襟。在面对误解、委屈甚至政治上的风波时,父亲始终能够保持冷静与理智,不怨天尤人,而是专注于自身所能做的事情。这种“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精神境界,是无数人在生活中渴望达到的至高境界。 父亲的豁达,还体现在他对待人生的态度上。他懂得放下,懂得原谅,也懂得珍惜。在经历了无数的离合悲欢之后,父亲依然能够以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生活,去善待身边的人。作者通过对父亲晚年生活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平和、更加慈祥的父亲形象。他享受着天伦之乐,也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发展。这种豁达的人生观,是对生命最好的诠释,也是留给后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五章:超越时空的回响 《回忆父亲张治中》并非止步于对过去的追忆,它更是一次对生命意义的深刻反思。通过这本书,作者不仅是在纪念父亲,更是在传承父亲的精神。父亲的人生,是一个关于担当、关于奉献、关于智慧与爱的宏大叙事。 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它所传递的家国情怀和人生担当。在当下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重温张治中将军的传奇人生,对于我们理解历史、认识自我、确立人生目标,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作者希望通过这本书,让更多人了解这位伟大的中国人,感受他身上所折射出的民族精神和时代担当。 这是一本充满情感的书,也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它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着最动人的力量;它没有刻意的煽情,却能触动读者内心最柔软的地方。翻开《回忆父亲张治中》,您将不仅仅看到一位将军的生平,更将领略到一种精神,一种情怀,一种对生命最深刻的理解与尊重。这本书,是对父亲最深情的告白,也是对时代最真挚的回响。它提醒我们,在追逐个人梦想的同时,永远不要忘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以及心中那份对家国山河的赤诚与热爱。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回忆父亲张治中》这本书,我充满了期待,尤其是它所承载的“回忆”二字。历史人物的传记我们见过不少,但以“父亲”为视角进行回忆,往往能带来一种不同寻常的亲切感和深度。我猜想,书中应该会涉及许多将军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那些或许不那么“宏大”,却更能触动人心的细节。比如,他是否会教育子女读书的重要性,会如何引导他们认识世界,又会在他们犯错时给予怎样的规劝?我很好奇,在那些动荡的年代,父亲是如何平衡家国情怀与家庭责任的?他的哪些人生哲学,又是通过言传身教,深深地影响了子女们的成长路径?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看到,在公众视野之外,张治中将军作为一个父亲的真实模样,他的喜怒哀乐,他的教育理念,以及他如何用自己的方式,为子女们铺就一条通往未来的道路。这不仅仅是对一位历史人物的回顾,更是一次关于亲情、关于传承、关于人生智慧的深度探索。

评分

初见《回忆父亲张治中》这本书名,便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油然而生。张治中将军,这位在中国近代史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的名字,早已在我心中勾勒出一位戎马倥偬、心怀家国的大人物形象。而“回忆父亲”这个副标题,则立刻将视角拉近,从宏大的历史叙事转向了更为细腻、温情的个人情感层面。我很好奇,在将军戎马生涯的背后,隐藏着怎样一位父亲的形象?他的言传身教,对子女们的人生轨迹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书中是否会展现那些不为人知的家庭生活细节,那些在战火纷飞年代里,父亲与子女之间温暖的对话,那些关于成长、关于责任、关于家国情怀的深沉教育?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穿透历史的烟尘,让我窥见一位伟人鲜活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作为父亲的慈爱与担当,了解他如何将对国家的热爱,转化成对子女最朴实也最深沉的关怀。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历史人物的回忆录,更是一扇窥探父爱、家风,以及那个时代特有情感纽带的窗户。它承载的,或许是几代人的情感寄托,是历史洪流中一份珍贵的温情记录。

评分

翻开《回忆父亲张治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饱含岁月沉淀的旧时院落,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淡淡的、属于老物件的温润气息。书页间流淌的,并非是冰冷的历史事实堆砌,而是带着温度的、鲜活的生命印记。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作者眼中,父亲张治中是一个怎样的存在?是那个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将军,还是那个在灯火阑珊处,为孩子缝补衣衫的慈父?我渴望通过这些回忆,去理解那些他为何做出某些重要抉择的深层动因,去探寻那些在历史大事件背后,他所承担的责任与压力,以及这些经历如何在他心中烙下深深的印记。更重要的是,我想看到,这些印记是如何通过父子/父女之间的相处,悄然传递给下一代的。书中是否会描绘出那些父辈与子辈之间,既有严父的教诲,又有慈父的呵护的复杂情感?那些不经意间的眼神交流,那些看似寻常的家庭聚会,是否都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意义?我期待,这本书能带领我走进一个真实、立体、有血有肉的张治中,不仅是历史书上的那位将军,更是家庭中那位充满智慧与温情的父亲。

评分

初读《回忆父亲张治中》的书名,一股朴实而深沉的情感扑面而来。我一直对那些能够穿透历史迷雾,展现人物真实情感的作品情有独钟。张治中将军,在我的印象中,是一位叱咤风云的民族英雄,但“回忆父亲”这几个字,立刻将我的目光引向了他更为柔软、更为生活化的一面。我非常好奇,书中会如何描绘这位将军在家庭中的形象?他是否会如同战场上那般严谨,还是在子女面前展现出另一番慈父的柔情?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父子/父女之间那些温馨的瞬间,那些不经意的教诲,以及那些在潜移默化中传递下去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家庭的温情是如何维系,又如何在艰辛中给予力量?我渴望通过这本书,去了解张治中将军的家庭教育理念,去感受他作为父亲的智慧与担当,去探寻那些在历史长河中,依然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父爱故事。

评分

《回忆父亲张治中》这个书名,瞬间就点燃了我对这本书的好奇心。在我看来,历史人物的伟大之处,往往体现在他们面对挑战时的坚韧不拔,以及他们如何将这份精神传递下去。《回忆父亲张治中》似乎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让我得以从一个更为私人的角度去审视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我迫切地想知道,在作者的回忆中,父亲张治中是如何扮演好“父亲”这个角色的?他是否会用自己的人生阅历,去教导子女们关于忠诚、关于责任、关于勇气?在那些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下,父亲的教育方式又会呈现出怎样的独特性?是严厉的鞭策,还是温和的引导?抑或是两者兼而有之?我渴望通过这本书,去理解那些不为人知的家庭教育细节,去感受父爱在历史洪流中的独特表达,去领悟那些蕴含在平凡生活中的深刻道理。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回忆录,更是一本关于家风传承、人生哲理的深刻解读。

评分

挺好的其实,觉得不错

评分

毛泽东称“他是三到延安的好朋友”,“是真正希望和平的人”。1985年,习仲勋代表中共中央在张治中将军95岁诞辰纪念大会上对他的一生给予了高度评价:“文白先生是杰出的爱国将领,富有远见的政治家,是同我们党有长期历史关系的亲密朋友。”1983年3月,邓颖超评价张治中:“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文白先生是一位没有同共产党打过仗的国民党军人。”

评分

了被盛世才囚禁于新疆的一批共产党员回延安。1945年8月27日,张治中代表国民党当局去延安迎接毛泽东到重庆谈判,张治中作为国民党谈判首席代表,为《重庆谈判纪要》的签署作出了贡献。1949年4月,张作为国民政府谈判代表团首席代表,率国民政府代表团赴北京与周恩来为首的中央代表团谈判。当和平协定被国民党拒绝后,张治中留在北京。6月,张治中发表了《对时局的声明》,宣布脱离国民党阵营。9月,致电陶峙岳将军和新疆包尔汉主席,促成新疆和平解放。

评分

逝的买点和卖点就是毫无意义的。简便易行的“买

评分

很好看 送货的速度很快 给力

评分

2011年5月19日,在张素我卧室,张学良赠送给张治中的诗“总府远来义气深,山居何敢动佳宾。不堪酒贱酬知己,唯有清茗对此心”依然悬挂在那里,只是书写者是张学良的秘书王益知。

评分

不错的一本书,值得翻阅。

评分

还不错吧~还不错啊~~~

评分

师的经纪行。后者利用技术人员去鼓动投资者频繁地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