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日本陸軍反坦剋題材專著,聚焦“武士道”狂熱精神下日本陸軍“螳臂當車”式的反坦剋戰,近800張圖片,大量史料和曆史照片,係統披露二戰日軍反坦剋戰武器、戰術和戰史。
內容簡介
《擋車之螳: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日軍反坦剋戰》分為上下兩冊,本書為下冊。上冊(武器與戰術)詳細介紹瞭日軍炮兵和步兵的各種反坦剋武器及其戰術,下冊(戰史與戰例)結閤具體戰史,講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軍在中國大陸、太平洋諸島嶼、東南亞等各戰場上的反坦剋戰。本冊參考瞭大量文獻和資料,圖文結閤,詳細介紹瞭二戰中日軍炮兵和步兵的各種反坦剋戰史實例,包括苦戰“謝爾曼”、硫磺島之戰、衝繩島之戰等等內容。
作者簡介
王法,1985年生於遼寜鞍山,法學本科畢業,軍事研究愛好者。生而平凡,但不甘平庸。齣版過多本軍事曆史類圖書,並在多類雜誌發錶過多篇文章,共47萬餘字。軍事曆史研究的主攻方嚮為二戰時期北非、西綫和太平洋戰場的陸戰,西方盟軍的裝備、人物與戰史。願以筆為槍,以墨為劍,努力再現那段曆史的烽煙,以饗讀者。
內頁插圖
目錄
◆ 前 言
◆ 日軍反坦剋戰史戰例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傳
中 國
張鼓峰、諾門坎
“斯圖亞特”危機
苦戰“謝爾曼”
緬 甸
菲律賓
硫磺島
衝繩島
遠東戰役
◆ 後 記
精彩書摘
7月3日,在哈拉哈河西岸,硃可夫調集蘇軍第11坦剋旅主力,在濛古第6騎兵師、第8騎兵師裝甲車營、蘇軍第24摩托化步兵團1個加強炮兵營的支援下嚮渡過哈拉哈河的日軍發起反擊。第71聯隊在占領瞭巴音查山之後,遭到蘇濛軍12輛裝甲車的進攻。在聯隊屬速射炮中隊到達之前,他們束手無策。蘇軍坦剋和裝甲車以少則幾輛,多則30輛的規模反復對日軍發起衝擊。由於蘇軍的坦剋和裝甲車安裝的都是汽油發動機,在濛古草原白天炙熱的陽光下進行高速行駛,導緻發動機過熱,很容易就會被日軍的燃燒瓶點燃。野炮第13聯隊第3大隊的三八式75毫米野戰炮擊毀的最近的1輛蘇軍坦剋,已經衝到瞭距離火炮30米的地方。第72聯隊的九二式70毫米步兵炮甚至在5米的距離上打癱瞭1輛蘇軍坦剋。還有更多的蘇軍坦剋和裝甲車遭到瞭日軍步兵的近距離攻擊,他們攜帶炸藥包、反坦剋地雷和燃燒瓶,瘋狂地衝嚮蘇軍坦剋。由於投入實戰之前日軍收集瞭1200瓶玻璃汽水瓶用於製造燃燒瓶對抗蘇軍坦剋,前來支援的第26聯隊勉強擊退瞭蘇軍坦剋的進攻。混亂之中,第23師團的師團長小林原中將則遭到瞭15輛蘇軍坦剋和裝甲車的窮追猛打,如果不是野炮第7中隊及時救駕,小林原中將也就一命嗚呼瞭。
戰鬥持續到7月4日,就連燃燒瓶這種簡易武器,第26聯隊也隻剩下48個瞭。7月5日,在蘇軍鋼鐵洪流的滾滾衝擊之下,渡過瞭哈拉哈河的日軍不得不撤迴瞭東岸。
7月2日-3日,蘇軍也對安崗支隊發起瞭反擊。關於蘇軍對日軍安崗支隊的此次打擊,已經有眾多相關資料,這裏不再贅述戰鬥過程。在戰鬥中,日軍投入戰場的73輛各型坦剋中損失瞭42輛,大部分毀於蘇軍坦剋和步兵的45毫米反坦剋炮。用於試驗而投入戰場的4輛九七式中型坦剋也有1輛被擊毀,而損失的42輛坦剋中隻有13輛得以迴收和修復。日軍戰車部隊宣稱他們擊毀瞭蘇軍32輛БT型快速坦剋和35輛裝甲車。日軍自己的損失太大,日本的國力也經不起這麼嚴重的坦剋損失,安崗支隊殘部隻能灰溜溜地撤齣戰場。根據蘇軍記錄,7月3日時,蘇軍在哈拉哈河東岸隻有第9裝甲旅的裝甲車和第11坦剋旅第2坦剋營的8輛БT-5型快速坦剋;7月3日,這8輛坦剋中有3輛被日軍打癱而損失;7月4日,剩下的5輛裏有3輛在戰鬥中受瞭輕傷。
7月2日-5日之間的戰鬥中,渡過哈拉哈河的日軍被蘇軍趕瞭迴去,而日軍奪取哈拉哈河東岸蘇軍高地的行動也失敗瞭。蘇軍第11坦剋旅的損失還是很嚴重的。一旦迫近蘇軍坦剋和裝甲車,日軍九四式37毫米反坦剋炮和三八式75毫米野戰炮都可以擊毀蘇軍裝甲戰鬥車輛。此時,蘇軍坦剋多裝備汽油發動機,因此日軍燃燒瓶也産生瞭很大的威脅。蘇軍逐漸學會瞭如何揚長避短地打擊日軍,蘇軍坦剋不再衝上日軍陣地,而是停在日軍反坦剋炮的有效射程之外,集中炮火進行轟擊。這樣的打法很難實現殲滅日軍的目的,但是日軍也確實就對蘇軍坦剋和裝甲車無可奈何瞭。7月5日,蘇軍15輛坦剋在1500米的距離上炮擊第7師團第28聯隊的尾川步兵大隊。在這樣的距離上,尾川步兵大隊裝備的2門九二式70毫米步兵炮和4門九四式37毫米炮根本無法對蘇軍坦剋造成威脅,日軍步兵除瞭拼命挖溝躲避以外就毫無辦法瞭。7月6日之後,日軍隻能以蘇軍不太擅長的夜襲戰來抵消蘇軍坦剋部隊的威力。
7月20日,蘇軍第2化學坦剋旅第2連增援,裝備OT-130型噴火坦剋18輛,再加上諾門坎前綫已有的19輛OT-26型噴火坦剋,則蘇軍在8月初已經裝備瞭37輛噴火坦剋。7月23日-8月28日,蘇軍第11坦剋旅得到瞭155輛БT-7型快速坦剋的加強。部分是裝備柴油發動機的型號,這讓日軍的燃燒瓶難以發揮作用。
在裝備處於全麵劣勢的情況下,日軍士兵再次開始瞭瘋狂的近距離反坦剋攻擊。日軍的藤田大尉指揮1門九四式37毫米反坦剋炮在多次擊退瞭蘇軍坦剋的進攻之後耗光瞭彈藥。當蘇軍坦剋再次來襲時,他手握武士刀爬上1輛T-26輕型坦剋的炮塔,殺死瞭蘇軍車長,但是他自己的胳膊也被蘇軍坦剋的炮手打成重傷。藤田大尉本人因為瘋狂的“勇武”而獲得瞭金鵄勛章,失去瞭一條手臂的他隻能在軍隊當教導員來度過第二次世界大戰餘下的時間。
……
前言/序言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作為軸心國陣營中實力最強的兩個國傢,德國與日本都以各自的坦剋和反坦剋作戰能力而聞名。不同的是,德國是以其坦剋和反坦剋作戰能力的強大而有口皆碑,日本則是以其坦剋和反坦剋作戰能力的拙劣而惡名遠揚。這從本質上體現瞭地緣政治中陸權國傢與海權國傢的區彆,以及德國與日本綜閤國力、工業能力和科技水平的差異。同時,意識形態、民族性格、文化背景等主觀因素也對日軍反坦剋技戰術的發展産生瞭極為重要的影響。
較為遺憾的是,本書參考的文獻和資料,大部分來源於日軍敵對方,記述的內容更多是從同盟國的角度齣發。因此,本書僅是一部拋磚引玉之作,難免有疏漏之處,希望讀者能夠批評指正。若能引起更多對相關領域的研究與探索,吾心足矣。
在完成此書的過程中,作者得到瞭“龍式坦剋”(張雄)的鼎力支持,在此錶示由衷的感謝!
《鐵血的挽歌:太平洋戰場上的帝國鋼鐵洪流》 第一章:黎明前的陰影——日軍裝甲力量的戰略布局與早期睏境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日軍的鐵蹄踏上瞭中國大陸,也標誌著其全麵侵略戰爭的開始。盡管此前日本帝國陸軍已經裝備並生産瞭一係列坦剋型號,例如九二式、九四式、九五式輕戰車以及九七式中戰車,但這些早期型號在性能上仍存在諸多不足。九二式和九四式更多地被視為步兵支援和偵察單位,火力與裝甲防護均顯薄弱,難以應對近代化戰爭的挑戰。九五式輕戰車雖然在早期作戰中數量占優,但其20毫米主炮在對抗具有一定防護的工事或裝甲目標時顯得力不從心,其輕薄的裝甲也容易被敵方火力擊穿。 至九七式中戰車“誌賀”時期,日軍的坦剋設計開始嚮更高標準邁進。這款戰車在火力上裝備瞭57毫米炮,在當時已屬可觀,裝甲防護也有所增強,並在一定程度上滿足瞭作為中型坦剋的戰場需求。然而,即便如此,日軍裝甲部隊在戰術運用和戰略部署上,仍麵臨著嚴峻的挑戰。 首先,日軍在戰前對現代戰爭的認知存在偏差。他們過於依賴其陸戰經驗,尤其是早期在中國戰場上相對落後的對手,低估瞭敵方工業化生産能力和裝甲技術的發展速度。對於西方列強,尤其是美國和蘇聯,其大規模工業生産能力和先進的坦剋技術,日軍缺乏充分的認識和準備。 其次,日軍的戰略重心長期以來圍繞著“北進”與“南進”展開討論。雖然“南進”戰略最終占據主導,但其背後反映的是一種對資源和戰略縱深的渴望,而非建立在強大且具備區域性壓倒性優勢的裝甲兵團基礎之上。日軍對裝甲部隊的定位,更多地是作為一種輔助步兵作戰的工具,而非獨立的戰略打擊力量。其大規模的裝甲部隊的組建與訓練,相較於德軍和蘇軍,起步較晚,規模也有限。 再者,日軍的工業基礎限製瞭其裝甲部隊的發展。雖然日本在戰前已經建立起一定的重工業體係,但其在航空發動機、精密機械製造以及橡膠等關鍵領域,與西方發達國傢仍有相當大的差距。這直接影響瞭坦剋的産量、可靠性和性能的提升。同時,戰時物資的短缺,尤其是稀有金屬和燃料的供應,也使得日軍的裝甲部隊在“質”與“量”的擴張上都受到瞭嚴重製約。 此外,日軍裝甲兵團的戰術思想和訓練體係,也未能跟上技術發展的步伐。他們仍然強調協同作戰和迂迴包圍,但在麵對擁有強大火力、先進通信以及機械化步兵支援的對手時,這種戰術的有效性大打摺扣。尤其是在缺乏空中優勢和戰場信息共享的情況下,日軍裝甲部隊往往難以形成有效的集中突破和持續打擊。 戰爭的早期階段,日軍在東南亞和太平洋島嶼取得瞭一係列令人矚目的勝利,這在很大程度上掩蓋瞭其裝甲力量的深層問題。這些勝利更多地歸功於其訓練有素的步兵、靈活的戰術以及早期對手的準備不足。然而,隨著戰火蔓延,當他們麵對裝備精良、數量龐大的盟軍裝甲部隊時,日軍裝甲兵團的弱點便開始暴露無遺。 第二章:太平洋上的鋼鐵洪流——盟軍裝甲力量的崛起與日軍的被動應對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國作為主要的參戰國,迅速將其強大的工業生産能力投入到軍事裝備的研發和生産中。M3“斯圖亞特”和M4“謝爾曼”係列坦剋,憑藉其可靠性、生産效率以及持續的改進,成為瞭盟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的主力。M3“斯圖亞特”雖然火力相對較弱,但其機動性和産量彌補瞭這一不足,在早期戰場上發揮瞭重要作用。而M4“謝爾曼”則以其多樣的型號、強大的火力(75毫米、76毫米炮,後期型號甚至裝備瞭90毫米炮)、良好的防護以及齣色的戰場適應性,成為瞭盟軍地麵作戰的基石。 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上,將裝甲部隊的運用提升到瞭全新的高度。他們不再將坦剋僅僅視為步兵的支援,而是將其作為獨立的作戰單位,能夠執行獨立的穿插、突擊和反擊任務。尤其是在島嶼爭奪戰中,美軍的坦剋部隊能夠有效地壓製日軍的固定防禦工事,摧毀敵方炮兵陣地,為步兵的進攻開闢道路。其戰術上也更加靈活,例如利用坦剋與步兵的協同,以及根據地形和敵情調整作戰方式。 相較之下,日軍的裝甲部隊在太平洋戰場上麵臨著日益嚴峻的挑戰。在戰爭初期,日軍的九七式坦剋在麵對美軍的M3“斯圖亞特”時,尚能勉強對抗,但隨著M4“謝爾曼”的投入,日軍的坦剋在火力、裝甲和機動性上都逐漸落於下風。九七式坦剋的57毫米炮難以有效穿透M4“謝爾曼”的正麵裝甲,而其自身的裝甲又無法抵禦M4“謝爾曼”的75毫米或76毫米炮。 日軍也意識到瞭這一劣勢,並試圖通過改進現有型號和研發新型坦剋來彌補差距。例如,他們推齣瞭九七式改(新中期)、一式中戰車、三式中戰車等型號。一式中戰車裝備瞭47毫米炮,雖然在穿甲能力上有所提升,但其總體性能與M4“謝爾曼”仍有差距。而三式中戰車則試圖通過增加裝甲厚度和裝備75毫米炮來對抗盟軍坦剋,但由於生産技術和材料的限製,其産量有限,且在可靠性和機動性方麵存在問題。 更具代錶性的是日軍為應對盟軍坦剋威脅而研發的坦剋殲擊車和重型坦剋。例如,九七式反坦剋炮(塔)和三式炮戰車,試圖通過裝備長管的47毫米炮和75毫米炮來獲得反坦剋能力。而更為極端的嘗試,如一式戰車(虎)、五式中戰車(虎 II)以及設計中的“虎”級重型戰車,則體現瞭日軍在設計理念上對盟軍先進坦剋的模仿和追趕。然而,這些新型號的齣現往往為時已晚,且在生産數量、戰場錶現和整體戰略整閤方麵,都未能對盟軍的裝甲優勢構成根本性威脅。 戰爭後期,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的裝甲部隊麵臨的睏境愈發明顯。他們缺乏足夠數量的閤格坦剋,更缺乏足夠數量的訓練有素的坦剋乘員。同時,由於製空權被盟軍完全掌握,日軍的坦剋部隊在行進和作戰時,往往成為美軍航空兵的活靶子。盟軍的航空炸彈、火箭彈以及俯衝攻擊,對日軍的坦剋造成瞭毀滅性的打擊。 即便如此,日軍的裝甲部隊在極端不利的條件下,依然展現齣其頑強的戰鬥精神。在一些關鍵的防禦戰役中,例如瓜達爾卡納爾島、塔拉瓦、硫磺島等戰役,日軍的殘餘坦剋部隊,以及利用戰車底盤改造的臨時工事,都給盟軍造成瞭不小的麻煩。然而,這更多地是一種悲壯的抵抗,而非有效的反擊。日軍裝甲部隊的戰略運用,更多地集中在防守和消耗戰上,力圖在局部地區遲滯盟軍的進攻,為本土防禦爭取時間。 第三章:絕境中的反擊——日軍坦剋殲擊戰術與“神風”式的最後掙紮 在太平洋戰場後期,隨著日軍整體戰略的頹勢日益明顯,其裝甲部隊的戰略定位也發生瞭轉變。曾經試圖通過大規模裝甲集群作戰來爭取主動的設想,早已被拋諸腦後。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更加務實,也更加絕望的應對策略——將有限的裝甲力量用於遲滯敵人進攻、消耗敵人有生力量,並嘗試采取一些非對稱作戰手段。 日軍開始大量裝備和運用坦剋殲擊車,並將坦剋用於反坦剋作戰。雖然他們缺乏專門設計的、性能優越的坦剋殲擊車,但利用現有坦剋底盤,改裝裝備長管火炮的型號,例如三式炮戰車,成為瞭重要的反坦剋力量。這些車輛雖然在防護和機動性上有所欠缺,但其裝備的75毫米炮,在特定距離下,能夠對盟軍的M4“謝爾曼”坦剋構成威脅。 更具代錶性的是,日軍在戰術上更加注重伏擊和誘敵。他們會將坦剋和坦剋殲擊車隱藏在有利地形,例如叢林、山地或廢墟中,待盟軍坦剋進入射程後,發動突然襲擊。這種戰術在很多島嶼爭奪戰中被證明是有效的,能夠給盟軍造成一定的傷亡,並減緩其前進速度。例如,在菲律賓的一些戰役中,日軍利用地形優勢,成功地擊毀瞭不少盟軍坦剋。 此外,日軍還嘗試將坦剋進行固定化,改造成防禦工事。例如,在硫磺島等戰役中,一些坦剋被埋入地下,頂部加裝沙袋,成為堅固的炮塔工事,配閤步兵進行防禦。這種做法雖然大大削弱瞭坦剋的機動性,但增強瞭其作為固定炮颱的防禦能力,對盟軍的進攻造成瞭相當大的阻礙。 日軍還積極研發並部署瞭各種反坦剋武器,例如磁性反坦剋地雷、火箭筒(如“一〇〇式”反坦剋炮)、以及利用磁性吸附裝置的爆炸物。這些武器雖然不如坦剋本身那樣具有“戰略威懾力”,但在消耗盟軍坦剋、限製其活動範圍方麵,起到瞭重要的補充作用。 在戰爭的最後階段,日軍甚至齣現瞭類似“神風”特攻的思路,試圖將坦剋改造成“特攻兵器”。雖然未像飛機那樣大規模推行,但在一些局部地區,也存在將坦剋用作自殺式攻擊的案例。例如,一些坦剋乘員會選擇駕駛坦剋衝嚮敵方步兵或裝甲目標,與敵人同歸於盡。這種做法充分體現瞭日軍在絕境中的瘋狂與絕望。 然而,日軍的這些努力,無論多麼頑強,都無法扭轉整體的戰局。盟軍在數量、質量、技術以及後勤保障上的絕對優勢,使得日軍的反坦剋作戰,更多地是一種殊死的抵抗,而非有組織的戰略反擊。隨著戰爭的進程,日軍的裝甲部隊,連同其殘餘的機械化部隊,最終在太平洋戰場上走嚮瞭覆滅。 《鐵血的挽歌:太平洋戰場上的帝國鋼鐵洪流》並非聚焦於日軍的反坦剋戰,而是通過對日軍早期裝甲力量的睏境、盟軍裝甲力量的崛起以及日軍在絕境中的應對,勾勒齣一幅太平洋戰場上機械化戰爭的宏大畫捲。本書將深入剖析日軍裝甲部隊在技術、戰術、戰略上的局限性,以及盟軍如何憑藉其工業實力和先進的作戰理念,最終取得戰場上的主導權。本書旨在從更廣闊的視角,展現二戰太平洋戰場上,鋼鐵洪流的碰撞與消亡,以及那段波瀾壯闊的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