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萌芽》超人气作家、少年小说“女王”陈虹羽新作《少年们是怎样老去的》!
  陈虹羽,曾两次获得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萌芽》少年小说主力作家,作品以描写少年们或残酷荒诞或阳光热血的生活状态见长。其作品在《萌芽》《青年文学》《文艺风赏》等杂志,以及豆瓣、微信、微博、人人等新媒体平台都备受好评。
  ◎一代人的青春印记,写给所有人的青春怀旧之作
  《少年们是怎样老去的》收录了陈虹羽13篇关于少年少女们的故事,故事的背景跨越上世纪90年代到如今的二零一几年。故事中,少年们或经历青春疼痛,或经历成长蜕变,或经历残酷洗礼。这是属于一代人的青春烙印,是一本青春怀旧书。
  ◎有人看见的是回忆,有人看见的是过去,有人看见的是自己
  《少年们是怎样老去的》描绘了生活在南城的少男少女们的生活图景,然而这部小说集却并非仅仅是写给同故事主人公一样年龄的少年人们看的,更多的是写给80后、90后这一批已经长大甚至“老去”的人们的怀旧之作。
      内容简介
     《萌芽》超人气作家陈虹羽敬献青春怀旧之作
  13个少年们的故事,13段关于青春的回忆
  有人看见的是回忆,有人看见的是过去,有人看见的是自己
  南城,是陈虹羽笔下一座虚构的内陆重工业小城,它并不存在,但又有那么多小城共同的影子。它的街道坚硬如铁,它的空气沉默如谜。它曾经惶惑、混乱而无助,如今它褪去了老城的古旧,换上了现代化的外衣。
  内心纯稚却又自认为成熟的少年少女们生活其间,历经欢愉、悲伤、疼痛、甘甜,安乐又孤独地成长着:少年们在田野里奔跑;匆忙赶往学校的孩子们在小城里穿梭;女孩儿之间细腻的小心思;男孩儿之间通过逃课打架建立起来的革命友情;班上那个永远骄傲自大惹人厌的漂亮女生,那个丑陋愚笨永远被当作捉弄对象的可怜虫;男孩儿女孩儿之间懵懂而青涩的感情萌芽……
  岁月沧桑中,南城陪伴他们,走过了青春,走过了过去,走成了回忆。
     作者简介
     陈虹羽,青年作家,曾两次获得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在《萌芽》《青年文学》《文艺风赏》《科幻世界》等杂志发表作品数十万字。
  作品以描写少年们或残酷荒诞或阳光热血的生活状态见长,现也涉猎幻想题材的类型文学创作。已出版长篇小说《少年理想国》。     
目录
   【第一辑】1990S  砖砂时代
校园猛兽
我们的田野
鸟
左轮枪
伐木
【第二辑】2000S  钢铁时代
吃祸
破碎拼图
失踪的杜明
速朽
尘埃的尊严
【第三辑】2010S  玻璃时代
冰雹猜想
苏幕遮与江城子
哀乐
后记:少年时代再见
      精彩书摘
     【冰雹猜想】
  夏风在吹,火车在开。阳光越过飞逝的麦田和车窗照在我脸上,让我睁不开眼睛。忧愁和悲伤淹没过我,老实说,我从未感受过它们的滋味。哪怕是一天以前,我的人生都简单而快乐,像一条狗。
  那时候的陆曦也快乐得像条狗。我印象中,他还是那副意气风发无论做任何事都势在必得的模样。我根本想不到,那样的他,会选择死。
  而通知我他死讯的,是另一个老同学周哲皓。
  【一】
  陆曦是高三伊始从文科转来我们理科实验班的。按我校惯例,从来都是理转文容易,文转理困难。他文转理就算了,还一下就转进实验班,这让我们很不爽,都很好奇这小子到底有几把刷子。
  和我家住一个院子的夏禾在文科实验班,我跟她打听陆曦的消息。她一副痛心疾首的表情,“从此我们文科的传说就再没了,所有老师都捶胸顿足。”随即她又转成幸灾乐祸,“等着他去秒杀你们这帮看不起文科生的理科男吧!”
  我不服气,“就算他每次都考文科第一名又怎样?理科可没有那么容易,没有基础的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赶上的。”
  夏禾毫不在意地一笑,“等着瞧吧。”
  我打听来很多关于陆曦的消息。之所以这样着急刺探敌情,是因为我们号称“理科四霸”的团体急了。“理科四霸”包括以周哲皓为首、以及我在内的三男一女,除周哲皓长期第一外,每次月考的二三四名由我和另两人瓜分。其他人从来无法僭越。按理,长期第一的周哲皓应该无视半途转进来的陆曦,可偏偏他极其不自信。他就是那种每次月考后非常真诚地哀号“这次考砸了”,结果出来却总是第一的人。所以,陆曦转来,最着急的就是他。
  “老大,你还担心第一的位置不保吗?你每次总成绩都比第二名高二十分以上,他一个文科小子怎可能跟你比?依我看,我们四霸的地位都无可动摇。”我宽慰道。
  “不可大意,不可大意。”周哲皓一边刷题,一边絮絮叨叨嘟哝着。
  我看着他紧张的样子,无可奈何走开了。我还没讲陆曦在文科班的传奇故事呢。据说他选文科有两个原因,一是他自幼便是历史迷,二是听说文科的作业少,无非是让温书,不至于一个周末发十数张卷子让做。所以向来懒得做作业的他义无反顾报了文科。后来考试,他能把每一道分析题的答案写成论文,旁征博引,让老师感到自己的知识库存受到了侮辱。他认为在考试中手写上千字的答案太麻烦了,还是理科只用列几个算式方便,于是便转来了理科班。
  听起来是挺厉害,不过我没把他放在眼里。
  直到高三第一次月考成绩出来,陆曦以683的总分、比周哲皓还高了十几分的成绩,遥遥领先成为第一。我们全都傻了。
  文科班炸了。夏禾冲我乐,“看见没,看见没?这就是我们文科班天才的实力。”
  理科班也炸了。
  我跟班主任申请要跟陆曦当同桌。作为“理科四霸”之一,这点面子还是有的。班主任当天晚自习就调了座位。
  我在做一本高难度的习题册,这本习题册综合了十年高考各地数学卷的最后一道压轴题。我很心细,会做的题绝不会因计算错误而丢分,但解难题的能力一般,因此数学考试基本处于放弃压轴题,但保证前面全对的状态。目前我要提高,只有从攻克难题方面入手。
  陆曦则坐我身旁,优哉游哉看一本书,还哼着歌。
  我被他走调的歌声扰得不胜其烦,“你干什么呢?别以为偶然考了第一就了不起了,你唱歌很影响我的思路,知道吗?”
  他合上手里的书,我瞄了一眼,蓝色封皮上写着《理论力学》四个大字。那时的我还不知道这本书是怎么让大学物理专业的学生哀鸿遍野的。“抱歉啦,”他嬉皮笑脸,“你在做题吗?给我看看能不能帮你。”
  他轻浮的态度让我很不服气。我挑了最难的一道递到他面前,之前想出这道题的解法花了我大半个小时,“喏,这道,你看看。”
  我等着他出糗,结果刚读完题干,他就在草稿纸上刷刷列出几个公式。两分钟后,一个漂亮得无懈可击的解法呈现在我面前。“你,你看了答案!”我嘴硬道。
  “没有。其实这道题还有更简便的解法,只是要用到大学线代的知识,以目前的知识量来看,这就是最优解法了。”
  “你……你个变态!”
  “还有不会做的吗?”
  “不用你管!”
  这个人的笑闹还在脑海里挥之不去,怎么也想不到,他竟已不在了。
  飞驰的列车靠站,我走出站台,夏季的烈日更加毫无遮拦地盖在我身上。南城熟悉的潮热迎面扑来。我先回了家,爸妈都很感慨陆曦的死。他们说陆曦开朗,阳光,自信,怎么也想不到他会自杀。听说他从十六楼跳下,尸体碎得不成样子。在北京火化后,他的骨灰已于前几天回到南城。明天是下葬的日子,也是我们和他告别的时候。
  【二】
  陆曦的加入,让我们以为“理科四霸”这个团体会增加一员,成为五霸。结果陆曦被同学们封作陆神,四霸还是四霸。
  成为陆神,是因为在第二次月考中,陆曦刷新了自己创造的683分纪录,不声不响拿了701。对此他的反应是,“理科刷高分真容易啊,不像文科卷子,怎么都得扣点分。哈,哈。”
  我看着成绩单,周哲浩以671的总分名列第二,而我自己拿了650名列第四。陆曦凑到我眼前分析道,“你的成绩很平均,几乎每个科目的得分率都在百分之八十五以上,这其实很难得了。不偏科,全面发展。”
  “你有什么高见?”我以为他会跟我传授一些提高之道。
  “不像我,偏科严重,数学、物理、化学、生物都能保证百分之九十五的得分率,语文和英语却只有百分之九十。亏我还是从文科班转过来的呢,丢人啊。”
  “你……”我被噎得说不出话,只想和他来场雄性间的较量。最原始的那种。
  他却还在继续思考自己的难题,“怎样才能让作文不扣分呢?啊,说起来,这就是我最终放弃文科的原因。”
  “什么原因?”
  “我讨厌无法完美。我讨厌主观的评判方式。我讨厌似是而非。我喜欢独一无二、非此即彼、无法挑刺的答案。”
  “可是……可是哪怕数学,也并不是那么精确啊。”我对高数隐约有所听闻,我知道在数学的世界里,也有很多指代“不确定”的概念,可我并未深入了解,怕继续说下去导致他有理有据的反驳,只能竭尽所能阐述观点,“呃,比如说像e,就感觉非常生硬,不是个完美的数……”
  “你错了,它非常完美。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它完全展现出借贷利率趋于无穷的变化,明明很长的公式,只用一个e就能指代,没有比它更简洁完美的了。”
  随后,他给我科普了e的由来半小时。
  我彻底被他打败了。
  不,并不彻底。我很不服气。
  “老大,你得教训一下那个臭小子啊!”我们围在四霸之首的周哲皓身边,他神情焦虑,一脸惶恐。
  有时候,我受不了周哲皓那副唯唯诺诺、没有自信的样子。
  他来自农村。家里条件不好,地很小,土也贫瘠,没有三层小砖楼。一家七口人住在灰扑扑的土墙平房里。三间屋,住了爷爷,奶奶,父母,两个姐姐,加他。
  其实我并没有亲眼见到这样的场景,这些是在填报贫困生助学登记时班主任跟我说的。我是班里的团支书。我闭上眼睛也想象不出那种景象,在高中以前的九年义务教育里,周哲皓是如何每天走十五里路往返于学校和土屋之间,他如何在昏黄的灯光里做完一天的功课,如何就着腌白菜和馒头长出了一米七五的清瘦身体。
  想象这样的场景让我痛苦,或者说,恶心。并不是那种意义上的恶心,是指想多了,我会产生类似恶心的生理反应。眩晕,胸闷,心慌。
  后来周哲皓拿到全免名额,成为这所省级重点高中的学生,并且住进了明亮干净的学生公寓。高一他只是年级前一百,因为基础不好。经过两年的努力,终于在高三稳坐上头把交椅。非常可怕的是,一个已拼尽全力终于站上顶峰的人,遇到一个并不努力就轻易超过自己的人。
  他已穷途末路,无计可施了。
  看着他这副惊弓之鸟的模样,我知道我们四霸的颜面赌在他身上是错的。我打算靠自己给陆曦教训。
  “你听好了。”我将耳机从陆曦耳朵上摘下来,“别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下次考试,我,我至少有一科要超过你!”
  “请便。”
  这个宣言,直到他死也没实现。我被他踩得死死的,从来没有一丁点超越他的机会。不同的是,我起初不服气,后来很敬佩。
  我驱散开脑中不着边际的想法。葬礼于上午十点开始。现在是九点,我已经到了。远远看到周哲皓甩着两条竹竿一样的腿朝这边走。太阳融化在缭绕的湿气里,弥漫在这处高级公墓。一切像是被水泼散的水彩画。
  周哲皓看到我,走到我身边打了招呼。他脸上那副畏缩的神情比两年前的高三时更深了。他穿着蓝不蓝黑不黑的土气牛仔裤,一件不合身的泛着汗渍的T恤罩在他肌瘦的身上。
  “陆曦他……”我起了个话头,不知说什么,又沉默了。
  周哲皓像个木头般杵在旁边。
  ……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历史、社会变迁与个人命运交织的宏大叙事作品的简介。    《昨日的群星:一座城市的百年缩影》  内容提要:  《昨日的群星:一座城市的百年缩影》是一部跨越近一个世纪的史诗般长篇小说,它以虚构的南方沿海重镇“江海市”为舞台,通过三代人的命运浮沉,深刻描摹了中国近百年间翻天覆地的社会变革、工业化浪潮以及传统伦理在现代冲击下的瓦解与重塑。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位英雄人物的个人奋斗史,而是将焦点投向一群在时代洪流中被推搡、被塑造,最终被历史洪流无情冲刷的普通“单位人”、“市民”和“技术工种者”。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和严谨的历史考证,将个人的悲欢离合嵌入宏大的历史叙事背景之中,展现了在剧烈的现代化进程中,人性的挣扎、阶层间的隐形壁垒,以及记忆的不可靠性。  第一部:浮沉的码头(1920s - 1940s)  故事的开端,时间定格在二十世纪初期的江海市。这是一个在帝国主义列强和本土资本势力角力下挣扎求生的港口城市。  主要人物群像:     谢文亭: 一个从乡下逃荒而来的青年,凭借一股蛮力与机敏,在码头工会中崭露头角。他目睹了底层工人的艰辛,并开始接触早期的进步思潮。他的早期奋斗充满了血汗与妥协,代表了第一代试图在旧秩序中谋求生存空间的底层劳动者。    林氏家族(林伯庸与女儿林婉清): 掌控着江海市最大的几家洋行和纺织厂的买办阶层。林伯庸精明强干,对西方的技术和管理模式抱持着矛盾的敬畏与排斥。他的女儿婉清,接受了教会学校的教育,思想前卫,却被家族责任牢牢捆绑。她与码头工人谢文亭之间产生了一段禁忌的情愫,象征着传统精英与新兴劳工阶层之间无法逾越的鸿沟。    老钟表匠(钟师傅): 坚守着手艺的匠人,他所在的街道是旧城区的核心。钟师傅代表着那些拒绝被快速工业化吞噬的传统手工业者。他的店铺,如同一座时间的琥珀,记录着街区邻里间的微观历史,也见证了日寇侵华初期,街区由繁华走向萧条的残酷转变。  核心事件: 码头罢工风潮、日军占领下的城市抵抗与潜伏、民族工业的挣扎求生。  第二部:钢铁的喧嚣(1950s - 1970s)  战乱结束后,江海市被赋予了新的工业使命,成为国家重工业版图中的重要一环。这座城市被铁轨和烟囱重新规划,原有的市井结构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庞大而统一的“工人新村”。  主要人物群像:     谢启明: 谢文亭的长子,一位充满理想主义的钢铁厂技术员。他全身心投入到“大炼钢铁”的热情中,坚信技术能改变一切。然而,他很快发现,在新的政治运动中,技术图纸和生产指标的背后,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扭曲与对个人判断力的扼杀。他与妻子(一名新成立的医院护士)的生活,充满了集体主义下的压抑与对私密空间的渴望。    老钟表匠的孙女(钟晓玉): 在新的社会体系下,她放弃了修理钟表的技艺,成为工厂子弟学校的教师。她试图在历史的断裂中,为下一代建立起对“美”和“记忆”的锚点,但她的努力常被政治宣传的洪流淹没。    “单位”的管理者们: 这一部分着重刻画了工厂和街道办事处的权力结构。厂长、书记以及居委会主任,他们手握着分房、配给、批假等几乎决定个体命运的权力,他们的决策逻辑和人情权衡,构成了那个时代独特的“微观政治”。  核心事件: 工业改造与城市扩张、政治运动对家庭结构的冲击、粮食配给制度下的生活百态、集体主义叙事下个人情感的隐秘表达。  第三部:玻璃幕墙的倒影(1980s - 2000s)  改革开放的春风首先吹向了沿海的江海市。这座老工业基地面临着“阵痛”——夕阳产业的衰落与新兴商业模式的崛起。城市天际线被玻璃幕墙取代,原有的工人新村面临拆迁。  主要人物群像:     谢远航: 谢启明的儿子,一个在大学城里接触到西方消费文化的年轻人。他对父辈的“奉献精神”感到困惑和疏离。他选择投身于新兴的房地产和贸易领域,代表了新一代对财富和个人自由的追逐。他的成功建立在对老城区的改造之上,这让他与坚守在老城区不愿搬迁的钟晓玉之间产生了尖锐的冲突。    原码头工人们的“下岗”: 一批在旧工厂中工作了大半辈子的老工人,突然发现自己掌握的技能一夜之间变得一文不值。本书细致描绘了他们如何在街头巷尾重新寻找自我价值的过程,他们中有人选择了重拾手艺,有人沉沦于麻将桌,也有人走上了“倒爷”的道路。    “被遗忘的角落”: 随着城市的现代化,许多旧时的里弄被夷为平地,但一些角落仍残留着记忆的碎片。小说通过对这些空间(如被改造成咖啡馆的旧钟表店,被拆除的工人俱乐部)的描写,探讨了城市记忆与商业开发之间的永恒矛盾。  核心事件: 工业结构调整与大下岗潮、商品经济的冲击、第一代“北漂”和“海归”的回归与再定位、城市面貌的彻底更新。  主题探究:  《昨日的群星》的核心在于对“变化的速度”的深刻反思。它探讨了在剧烈的社会转型期:  1.  记忆的断裂: 不同的代际如何继承或割裂彼此的记忆,以及官方历史叙事与民间口述史之间的张力。 2.  身份的流动性: 当“工人身份”、“家庭身份”不再是固定的标签时,个体如何在经济地位的剧烈波动中重新定义“我是谁”。 3.  道德的相对性: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被赞颂的美德(如奉献、服从)与在新时代被推崇的品质(如竞争力、个体性)之间的冲突与和解。  本书以其近乎纪实的手法,描绘了一座城市如何从泥泞走向高耸,以及那些曾经在历史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的普通人,最终如何被时代的聚光灯遗忘,如同群星散落于无垠的夜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