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爱欲迷眼,初心渐忘。明白之际,青春消亡。
我们该以怎样的方式继续这背负了一条性命的呼吸?
随书附赠:《亲爱的》时尚笔记本一册
内容简介
每个人的心上都有一片柔软的月光,苏云锦是安小笛心头的白月光,然而数年习惯的痴缠,却因保康祺的意外介入而变化。保康祺的大胆追求让安小笛无力招架,而苏云锦的捉摸不定让她茫然无措。
然而发生变化的不止自己,随着保康祺的到来,安小笛多年的闺蜜陷入爱情的泥沼,以为的情敌却突然抽身而出。在无常的世界里,安小笛竭力维护自己的小天地,却没发现自己的青春,正逐步走向支离破碎。
作者简介
陌安凉,世界上有两个我。
热爱阅读,喜欢写作,崇尚自由。
矛盾的双子座,有时明媚有时忧伤,有时癫狂有时安静。
青春满满,还未老去,还有梦,还相信美好的誓言。
信仰内心的强大,海明威说:“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一个人必须是这世界上最坚固的岛屿,然后才能成为大陆的一部分。”
青春不老,就一直疯狂!
代表作:《我路过你的世界》《再见,小青春》
精彩书评
★这是一部动人心弦、饱含爱意、无边感伤的青春成长小说。看这本书,心口像被闷声锤了一下。因为陌安凉,我变成了一个文艺小青年。这本书散发出的青春的感觉很迷人,只是可惜,我们的青春过于单调和无聊。
——新浪读者空镜
★《亲爱的,不再亲爱》,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感情,从书名到封面到故事内容,每一样都能打动我。喜欢陌安凉,这个作家有一种冰冷的强大。书里的苏云锦和周诗韵是最让我感慨的一对,苏云锦爱上了一个他不认同的人,所以他一直懦弱地逃避和偏执地抵抗着爱情的来临,周诗韵到死都不知道他爱她。这个世界太不可思议,我们也许什么时候也会爱上一个我们不愿去爱的人。这本书如同青春本身,值得永远追忆。
——魅丽优品主编李健
目录
第一章 遇见
第二章 盛情
第三章 隐痛
第四章 尘埃
第五章 颠覆
第六章 玫瑰
第七章 真心
第八章 离殇
精彩书摘
第一章遇见
(1)
正是夏天里日头最毒的七月份,空气中漂浮着让人窒息的热,我手心已经出了薄薄的汗,踌躇了好几分钟,最终做下决定,轻轻拨开人群,拍了拍前面这个倒霉蛋的肩膀:“喂,帅哥!”
被我拍的男生转过脸来,他低下头,垂着眼帘,清瘦的影子轻易将我遮住。
“啊……你……你的东西掉了。”忽然看到看到他那张清俊的脸,预先准备好的说辞到了嘴边最后却变成了一句讷讷的对白。
男生挑挑眉毛,打量了我一眼,发出有些暧昧的语气词,然后看着我傻兮兮举起的手,露出无可奈何的笑容:“是吗?你觉得这个头花是我掉的?”
于是我看着自己手里那朵大红大紫的少女心头花,“腾”地一下红了脸。男生也不恼,只是含笑看着我。我恍然一下,才明白自己被当成了花痴。这时他身边那个中年男人注意到了我,慢慢靠向我这边,脸上写满了不易察觉的愠怒。
我一边在暗暗叫苦,一边在心里骂男生“笨蛋”。
眼看着中年男人就要抓住我了,就在那一刻,男生忽然想起什么似的,再一次回了头。这一次,他捕捉到那个中年男子异样的神态,眼风一扫,看到了他手里的刀片。
“你要干什么?”男生的眉头皱得厉害,伸手抓住他的手腕,看起来用了十足的力气。
男人恐怕没想到会被抓住,猛然受惊,瞪大一双死鱼眼,手足无措不知道要怎么回答。周围的人也被吸引过来,转头看向我们。
眼见逃不过了,他索性奋力挣扎起来,恼羞成怒地把手里的刀片晃了晃。刀片为了划开皮包背包一类的物什,一看就是选得极其锋利的,我在一旁看得心惊肉跳,慌忙拉开男生:“他是小偷啊,快闪开!”
结果男生非但没有躲开,还狠狠瞪了小偷一眼,一个箭步冲上前与他扭打了起来。
两人抱在一起,好几次中年男子手里的刀片都差点划到了男生身上,别人也不敢上前,我站在一旁,一颗心提到嗓子眼。几回合下来,小偷渐渐体力不支,气喘吁吁地开始求饶。男生也不多说什么,冷着脸“锁”住了小偷的双手,动作很是熟练,不像普通人。
然后不知是不是我的错觉,我看到男生抬头对我笑了一笑,他那双清明的桃花眼似春日初融的湖面,荡漾开一层层说不清的东西。我微微一愣,搞不懂那笑容里的含义。
这时候已经有路人开始报警,地铁在此时进了站,于是留下热心的人和男生一起扣住了小偷,其他人开始上地铁。
我猛然一拍脑袋,才想起有人还在等我,所以也转身上了地铁。
电动门关上的那一刻,我仿佛看到男生对我做了一个口型,但具体是什么,我没看清。
在等我的人是苏茉,是我的好朋友,我们约好今天一起逛街。
“你怎么才来啊?”在百货商场,我看到了她,她一脸的嗔怪,眼神还不住地瞟向自己的身后,其实我早就看见他了,苏云锦,苏茉的哥哥。
苏茉知道我对云锦的心思,所以责问我的时候脸上全是笑,一副得了便宜还卖乖的样子。因为是在苏云锦面前,我为了保持自己的形象只是低头轻声的解释,告诉他们我在地铁上遇到小偷的事情。
苏茉一直被宠惯得厉害,哪里见过这样的事情,听我说完就不停地问这问那,关心我有没有受伤,我应付着苏茉的问题,眼神却看向了苏云锦。
“嗯,小笛,那你没事吧?”苏云锦好像明了我的心思一般,忽然开了口。
他的声音醇厚又有磁性,羽毛一样轻轻撩拨着我的心口。我不由得微微脸红:“还好,没什么事情的。”
“那就好。”苏云锦如释重负的一句话,让我的心像极了夜空中突然绽放的烟花。
苏云锦的神色是温和的,依然带着淡淡的疏离,但是他的真诚也在眸子里,他的关心不是假的,这个认知让我心底的暖意无限升腾。
也许爱上一个人就是这样的感觉,他不以为意的行为都会让我心动莫名。只是想到这点,我心底的羞涩如气泡般炸开,连脸上都带了几分不自然的红潮。
我们三个人说了会儿话,苏茉便开始和我讨论上次遗憾没买回家的裙子。
本来两个女孩和一个男生在一起,去逛衣饰店的话男生难免会有些无聊,苏云锦却不在意,笑着跟我们俩一起去了三楼的服装店。
苏茉很快找到了上次的裙子,开心地进了试衣间,只留下了我和云锦两个人单独相处。
“啊,和茉茉这种小丫头做朋友很恼火对吧?什么事情都得让着她。”一番沉默后,云锦显然是开始没话找话。
换作别的男生,我肯定懒得搭理这种话,可此时我丝毫没觉得厌烦,只轻轻摇了摇头:“没有,她很单纯,和她在一起很放松。”
“是吗?”苏云锦笑了起来,一双眼睛透着温润的气息,却不知道为什么,让我感觉看不到底。
“嗯,是啊。”我忽然生出调笑云锦的念头。“不过听你刚才说,感觉你在家里倒是从小到大让着她,不觉得委屈吗?”
云锦没料到我有此一问,愣了一下,然后说道:“不会啊,我是哥哥,我自然应该好好照顾妹妹。”
他说这话时,脸上写满了兄长的宠溺,让我不由得羡慕起了苏茉。
是啊,有这样一个温柔又优秀的哥哥,是多么幸福的事情。
和云锦闲话了好一会儿后,仍然不见茉茉出来。于是我忍不住,起身去试衣间那边叫了一下茉茉,叫了半天却没人回应。我心知不对,结果果然即刻收到了来自茉茉的短信:“哥哥、小笛,你们去电影院看新上映的《真相大白》吧,很多人都说很好看,我已经把票放在服装店收银员那边了,你们记得拿。我有点事,先回家了啊!”
这个短信显然也发给了云锦一条,我走过去和他对视一下,都露出无奈的笑容。
这丫头,撒这么简单的谎是以为骗得到谁吗?我在心里笑骂,却又感谢起自己有这样一个仗义的朋友。
而云锦可能也不想辜负自己这个傻妹妹的一番好意吧,于是叫上我去拿了电影票,打算正正经经和我看一场电影。
看了下时间,离开场还有一个多小时,我提议去买点吃的逛一下再来,云锦点头说好。
可如果我知道接下来会发生的事情,那我一定会把提议去逛商场的自己给揍晕过去的!
但后来我仔细想想,有的人啊,真的是怎么躲都躲不掉的。因为只要她铁了心要和你过不去,你不管在哪里,她都会追来。
……
《星火燎原: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微观史诗》 一、 引言:被遗忘的褶皱与时代的回响 本书并非一部宏大的政治史或经济发展报告,而是一部深入二十世纪中国社会肌理的“微观史诗”。我们试图穿透宏大叙事的迷雾,聚焦于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被边缘化、声音微弱,却又至关重要的个体命运和日常经验。从辛亥元年的街头巷尾到改革开放初期的城乡交界,本书以独特的视角,重新审视了那一百年间中国社会所经历的剧烈断裂、重构与身份认同的挣扎。我们相信,真正的历史,往往隐藏在那些被忽视的、琐碎的、充满人情味的角落之中。 二、 家族的崩塌与新家庭模式的萌芽(1900-1937) 本书第一部分将目光投向传统宗法制度在现代性冲击下的瓦解过程。我们选取了江南某个传统士绅家族的兴衰轨迹作为案例,详细描绘了其内部权力结构的变迁。 2.1 孝道的解构与“个人”的觉醒: 通过对大量私人信件、日记的梳理,我们展现了“五四”时期知识青年在接受新思想后,与父辈之间爆发的观念冲突。不再仅仅是简单的忤逆,而是基于自由意志与理性精神对“孝”的本质性质疑。例如,对一个逃离包办婚姻的女性而言,她出走的勇气并非来自空洞的口号,而是来自她对自身生命价值的首次确认。 2.2 财产的重塑与“私有”的边界: 辛亥革命后,田产继承权、女性财产共有权等法律变动对传统大家庭的经济基础产生了致命影响。本书通过对遗嘱和契约的分析,揭示了家族财产如何从一个整体性的资源池,逐渐被切割为原子化的个体资产。这种经济上的去中心化,直接促成了家庭单位向核心小家庭的转型。 2.3 “新式婚姻”的困境与试验: 恋爱婚姻的理想主义在现实的经济压力和流言蜚语中如何摇摆不定?我们记录了几对知识分子夫妇,如何在革命浪潮中试图建立一种基于平等、契约精神的新型两性关系,以及他们最终在生活琐事、生育选择上面临的无力感。这种“试验田”的失败或成功,构成了中国现代家庭构建的第一批经验样本。 三、 战火中的生活艺术:韧性与日常的重建(1937-1949) 战争不仅是前线的厮杀,更是后方日常生活的剧烈压缩和重塑。本部分聚焦于社会底层如何在极端的生存压力下,发展出独特的适应机制。 3.1 城市空间的流变与“地下经济”: 在沦陷区或战时管制下,传统商业秩序崩溃,取而代之的是基于信任网络和地方势力维系的非正规交易。我们考察了特定手工业作坊、小饭馆如何通过与占领军或地方军政人员建立微妙的利益平衡,实现“带着镣铐跳舞”的生存策略。这不是简单的投靠,而是一种精妙的生存博弈。 3.2 教育的“游击战”: 考察了乡村教师或流亡知识分子如何在简陋的条件下坚持“弦歌不辍”。他们将教室设在防空洞、庙宇甚至田埂上,教材依靠手抄本和有限的印刷品。这种“移动的学校”不仅是知识的延续,更是对文化主体性的坚守。我们收集了当时的识字课本片段,其中蕴含着朴素的民族主义情感和对美好未来的渴望。 3.3 难民的身份焦虑: 战争造成的大规模人口迁徙,使得身份的流动性空前增强。一个来自北方的人,在西南城市如何被视为“外来者”,他们如何适应新的方言、食物和社会等级?本书通过几个核心家庭的迁移日记,展现了他们对故土的依恋(“乡愁”),以及为了生存不得不迅速“在地化”的矛盾心理。 四、 理想主义的黄昏与体制的渗透(1949-1976) 新政权建立后,社会结构被自上而下地重塑。本书深入探讨了这种宏大叙事如何渗透并改变了最微小的生活单位——人民公社和街道。 4.1 “单位”生活的空间政治学: 深入分析了“单位”作为生活、工作、医疗、教育的综合体,如何成为中国人主要的社会存在形式。我们研究了单位内部的资源分配机制,例如住房的分配、副食的调拨,是如何塑造人际关系和社会等级的。单位领导的“人情账”和规章制度的僵硬性之间的张力,构成了那个时代独特的社会动力。 4.2 语汇的革命与情感的规范化: 新的政治话语取代了旧的表达方式。本书细致考察了“同志”、“阶级感情”等词汇如何重塑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我们通过对那个时期小说、电影中人物对“爱”、“友谊”的表达方式的演变,来衡量情感的“集体化”程度。一个原本私密的忧虑,如何被转化为集体的“思想问题”。 4.3 乡村的“时间”被改变: 农业集体化不仅仅是土地的归属变化,更是对乡村传统时间观念的颠覆。从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节律,转向围绕着政治运动和生产指标安排的“政治时间”。我们通过对社队记工日的考证,揭示了这种时间强加对农民日常劳作节奏的异化。 五、 时代的裂隙与个体欲望的浮现(1977-1989) 改革开放初期,社会结构松动,长期被压抑的个人诉求开始以各种出人意料的方式浮现。 5.1 物质匮乏下的“品味”试验: 当票证制度逐渐瓦解,人们开始重新学习“消费”。本书考察了第一批“舶来品”(如口红、牛仔裤、进口磁带)进入社会后,如何被赋予超乎其实用价值的符号意义。它们代表着一种新的审美取向、一种对过去单调生活的反叛。 5.2 “回家”与“出走”的抉择: 对知识分子而言,重新审视“学问的价值”是核心议题。一部分人选择“下海”,用所学知识投身商业浪潮;另一部分人则通过出国留学,寻求知识的“纯净空间”。我们对比了这两种选择背后的驱动力——是功利主义的召唤,还是对自由探索的执着? 5.3 邻里关系的重建与疏离: 随着家庭责任制的推行和人口流动的增加,传统紧密的邻里互助网络开始松动。人们重新装修自己的私人空间,关注自己的小家庭利益。本书记录了这种疏离过程中,旧的“人情债”如何转化为新的“边界意识”的艰难过渡。 六、 结论:历史的重量与未来的不确定性 二十世纪的中国,是一场关于“如何生活”的宏大实验。本书的最终目的,不是提供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是通过呈现这些个体生命在剧烈变革中的真实体验、挣扎和韧性,让读者得以触摸历史的肌理。这些微观的叙事,共同构成了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与国民心态不可或缺的“底色”。历史并未结束,那些被时代塑造的经验和记忆,依然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今天的每一个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