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民国/黎东方作品

细说民国/黎东方作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黎东方 著
图书标签:
  • 民国历史
  • 历史文化
  • 黎东方
  • 近代史
  • 人物传记
  • 历史故事
  • 文学
  • 传记
  • 旧时代
  • 社会风貌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12901
版次:1
商品编码:1175684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黎东方作品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是“细说中国历史丛书”的一种,由旅美著名历史学家黎东方先生撰写。它叙述了从孙中山创办兴中会至1912年民国成立期间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作者以“讲史”的形式,通俗而生动地讲述了孙中山领导的七次起义、“苏报案”、保路风潮、武昌起义等历史事件,以及孙中山、黄兴、陈天华、秋瑾等历史人物。全书既有生动的故事和真实的历史,又有颇具见识的评点。本丛书所采用的“细说体”既不像正史的艰深枯燥,又不似野史的胡编乱造,是别具风采的史学著作。

作者简介

黎东方(1907年-1998年12月30日),原名智廉,祖籍河南。
1907年出生于江苏省东台县,父黎淦,清朝举人。黎东方早年接受私塾教育,在清华攻读史学,为梁启超弟子。后留学法国,专修法国大革命史于马第埃教授之门,1931年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付以[最荣誉记名](为该校19世纪第一人)。1931年8月回国,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主讲历史、哲学,1937年至开封,任东北大学教授。1944年9月24日在重庆中一路黄家垭口实验剧场,卖票“品三国”,每张门票40元法币(约2美元),盛况空前,被称为“现代东方讲史第一人”。抗日胜利后,应赛珍珠之邀赴美。1948年归国任贵州大学历史学系主任。1954年与林语堂在新加坡共创南洋大学。自中国文化大学教席退休后,定居在加州圣地牙哥,专注写作,出版《细说明朝》、《细说清朝》以及《细说民国》等书。1998年12月30日病逝于美国。

好的,这是一份围绕“细说民国/黎东方作品”这一核心主题之外,同时详尽描述其他历史或文化主题的图书简介。 --- 书名:《百年风云:中国近现代社会变迁的侧影》 作者:[虚构作者名称]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位特定历史人物的生平记述,亦非单纯梳理特定时期的政治脉络,而是以一种更为广阔的社会学和文化史视角,深入剖析了自晚清至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社会结构、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观念所经历的剧烈而深刻的变革。全书以时间为轴,辅以大量罕见的历史图片与第一手文献资料,力求勾勒出那个波澜壮阔时代下,普通民众和新兴阶层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适应与重塑。 第一部分:帝制黄昏与古老秩序的瓦解 本书的开篇,将我们带回那个“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起点。我们不再仅仅关注朝堂上的权力更迭,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乡绅、士大夫阶层在新的冲击下面临的身份危机。传统儒家教育体系的衰落,科举制度的废除,如何撼动了支撑中国社会数千年的根基? 在这一部分,重点探讨了晚清时期,在洋务运动与思想启蒙的双重挤压下,城市与乡村生活的差异化演变。例如,天津、上海等通商口岸的崛起,如何催生出具有现代化意识的新兴买办阶层和手工业者群体?他们的生活习惯、家庭结构,乃至对“国家”与“自我”的认知,是如何悄然发生的质变?我们通过对晚清家庭账簿、私人信件的细致解读,还原了传统大家庭在经济压力和新式教育影响下,内部张力如何日益加剧的真实图景。 第二部分:新文化运动与“人的发现” 本书的第二卷,深入探讨了新文化运动——这场不仅仅是文学革命,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心理革命。它如何将西方思潮(如达尔文主义、实用主义、自由意志)引入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并将其转化为对传统家庭伦理和性别角色的挑战? 此部分着重描绘了知识女性群体的觉醒与实践。从林徽因、冰心等人的文学表达,到更多无名女教师、工厂女工在教育和劳动领域的初步尝试,展现了“解放”在不同阶层实践中的复杂性。我们详细分析了“五四”时期对白话文的推崇,如何实质上重塑了人与人之间信息传递的效率和情感表达的直接性,以及这种转变对民间口述传统和传统戏曲艺术产生的冲击。重点章节还梳理了早期现代主义思潮在艺术领域(如国画的革新、早期电影的引入)是如何与本土审美经验进行碰撞与融合的。 第三部分:都市生活的浮华与底层挣扎 进入民国时期,城市的繁荣与乡村的凋敝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本书第三部分集中于都市空间的研究,探讨了现代性如何具体地体现在市民的日常生活中。 我们细致描绘了上海、北平等地的“摩登”景象:咖啡馆、舞厅、新式百货商店的出现,如何塑造了一种全新的消费文化和公共交往模式?这种模式对传统上严格界定的社会等级造成了哪些冲击?特别地,本书通过对早期公共租界与华人自行治理区域的对比,分析了不同法权体系下市民权利的差异性,以及由此催生的法律意识的萌芽。 同时,我们并未忽视都市光环背后的阴影。针对底层民众,如人力车夫、码头工人、棚户区居民的生活状态,本书采用了社会调查的方式进行重构。他们如何应对通货膨胀、帮派控制以及时常爆发的罢工抗议?这些底层声音,是构建完整民国社会图景不可或缺的部分。 第四部分:乡村的韧性与变革的迟滞 相较于都市的快速更迭,广袤的中国乡村在同一时期展现出惊人的韧性,但也同时承受着变革迟滞的痛苦。本书第四部分将视线转向内陆,探究了在军阀混战、土地兼并加剧的背景下,乡村社会结构的变迁。 我们关注了地方精英(如士绅地主向乡绅的过渡)如何利用新式教育或地方团练来维持其权威,以及底层农民对土地和宗族关系的依赖性如何在新时代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此部分特别分析了乡村宗教信仰、民间习俗在面对西方科学与政治思潮时的复杂心态——既有排斥,亦有部分借用以抵抗外来压力的本土化适应。例如,对地方慈善组织、义庄在新旧交替时期的作用进行了详细考察。 结语:历史的交叉路口 最后一部分总结了这一百年间,中国人在如何定义“现代”与“中国”这一永恒母题上的探索与困惑。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观察框架,帮助读者理解,近现代中国的社会变迁并非一条直线,而是无数个体选择、文化惯性与外部冲击相互作用下的复杂产物。它留下的遗产,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对社会公正、文化认同以及国家现代化的理解。全书力求以严谨的史料为基础,辅以生动的细节描摹,让读者得以“触摸”到那个充满矛盾与希望的时代脉搏。 ---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得说,《百年孤独》这本书简直是魔幻现实主义的教科书范本,初次接触可能会被它庞大的人物谱系和纷繁复杂的时间线搞得晕头转向,但一旦沉浸进去,那种感觉就像被一股巨大的魔力卷入了一个不断循环的家族命运的漩涡。马尔克斯的叙事能力简直鬼斧神工,他能把最离奇的事件(比如一个人升天、雨下了四年零十一个月又两天的场景)写得像日常发生的事情一样自然,而把最普通的情感(爱、孤独、背叛)写得出神入化,令人心碎。我尤其欣赏他处理“孤独”这个主题的方式,马孔多小镇上的每个人似乎都被一种宿命般的孤独所诅咒,他们的爱与欲望,最终都导向了更深的隔绝。这本书的语言是极其华丽和富有诗意的,像一条流淌的河流,带着不可阻挡的生命力和宿命感。读完后,我需要花时间消化,感觉自己和书中人物一起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兴衰荣辱,那种史诗般的厚重感是其他作品难以比拟的。

评分

最近刚看完的这本关于宋代的野史杂谈,真是大开眼界。它不像正经史书那样严肃刻板,而是像一个老茶馆里说书先生手拿扇子,眉飞色舞地跟你掰扯那些宫闱秘事和市井奇闻。作者的笔法非常活泼,尤其擅长捕捉那些被宏大叙事遗漏掉的“小人物”的悲欢离合。比如,书中详细描述了当时官员们如何用各种奇奇怪怪的方式来躲避繁重的文书工作,简直笑掉大牙。更吸引我的是,它对宋代美学的描绘,那种婉约、精致到骨子里的生活情趣,通过文字都能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的淡淡的香气和丝绸的触感。它成功地让我看到了一个立体、鲜活的宋朝,而非仅仅是“积贫积弱”的标签。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像个时光旅行者,偷偷溜进了历史的后巷,看到了那些被正史掩盖的真实烟火气。如果对那种精致的古代生活有兴趣,这本书绝对是极佳的入门读物,它比教科书有趣一万倍。

评分

我刚刚放下那本关于气候变化对全球海洋生态系统影响的科普读物,心情十分复杂。这本书的专业性毋庸置疑,作者用非常清晰的逻辑和扎实的数据,把全球变暖如何导致珊瑚白化、深海酸化以及渔业资源枯竭的过程,一步步解构开来。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对“时间尺度”的描述,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在书中被放大了亿万倍,让我们意识到人类的活动在地球历史长河中是多么具有破坏性。它没有用煽情的语言来呼吁环保,而是用冰冷、确凿的科学事实摆在了你的面前,这种客观的严肃性比任何口号都更有力量。不过,虽然内容沉重,但作者在最后章节也提出了几个基于前沿科技的解决方案,给出了审慎的希望。这本书读完后,我走路都会不自觉地多看几眼脚下的水洼和天空的云彩,它让我对日常生活的环境产生了更深一层的敬畏和责任感,是那种读完会让你立刻想要改变一些生活习惯的“警醒之书”。

评分

那本《人间失格》简直是精神上的“冰桶挑战”,读完之后感觉整个人都被掏空了,但又好像被彻底洗涤了一遍。太宰治的文字带着一种近乎自虐的坦诚,把人性的幽暗、恐惧和那种无力感剖析得淋漓尽致。我特别喜欢他描写主角叶藏那种“装傻”的生存策略,那种在人群中努力扮演“小丑”以求得一丝喘息的姿态,简直是现代社恐人士的终极写照。每次读到叶藏对“人”这个概念感到彻底的陌生和恐惧时,我都能感同身受,仿佛他就是我内心深处那个不敢直视的阴影。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如此阴郁而优雅,充满了日式的物哀之美,即使内容如此沉重,读起来却有一种奇异的流畅感。它不像某些文学作品那样故作高深,而是直击人心最脆弱的角落,让人不得不停下来反思:我们究竟是为了取悦他人而活,还是为了自己那点可怜的真实感而挣扎?读完后,那种对世俗的疏离感会持续很久,像是从一场冗长而压抑的梦中醒来,空气都变得稀薄起来。

评分

最近看的一本专注于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艺术史的书,让我对“美”的理解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本书的重点不是简单地罗列作品和画家名字,而是深入探讨了美第奇家族如何通过赞助艺术来巩固其政治权力的过程。作者的分析非常精妙,他把艺术创作放回了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中去考察,揭示了为什么米开朗基罗的《大卫》会成为一个政治符号,而不是单纯的雕塑。书中配的图片质量极高,尤其是那些细节放大图,让我第一次真切地看到了文艺复兴大师们在肌肉纹理、布料褶皱上的“偏执”——那不是炫技,而是一种对古典理想的极致追求。阅读体验非常沉浸,仿佛能听到工坊里凿子敲击大理石的声音,闻到颜料和松节油混合的气味。对于想了解艺术史背后权力博弈和人文精神觉醒的人来说,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非常令人满意,远超一般的艺术鉴赏类读物。

评分

大促期间买的,本次价格普遍偏贵,活动加券也还是比较贵,希望京东以后活动力度能大一些!

评分

大促期间买的,本次价格普遍偏贵,活动加券也还是比较贵,希望京东以后活动力度能大一些!

评分

正版,内容丰富,值得购买。

评分

细说系列

评分

正版书,孩子喜欢,不错

评分

书店看上 合适折扣

评分

这其实是民国前传 民国前的事情

评分

本书是“细说中国历史丛书”的一种,由旅美著名历史学家黎东方先生撰写。它叙述了从孙中山创办兴中会至1912年民国成立期间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作者以“讲史”的形式,通俗而生动地讲述了孙中山领导的七次起义、“苏报案”、保路风潮、武昌起义等历史事件,以及孙中山、黄兴、陈天华、秋瑾等历史人物。全书既有生动的故事和真实的历史,又有颇具见识的评点。本丛书所采用的“细说体”既不像正史的艰深枯燥,又不似野史的胡编乱造,是别具风采的史学著作。

评分

这其实是民国前传 民国前的事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