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十字路口:奥斯曼帝国的兴衰/丝瓷之路博览

文明的十字路口:奥斯曼帝国的兴衰/丝瓷之路博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许序雅,许辅旻 著
图书标签:
  • 奥斯曼帝国
  • 历史
  • 文明
  • 丝绸之路
  • 贸易
  • 文化交流
  • 帝国兴衰
  • 中亚
  • 地缘政治
  • 博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15117
版次:1
商品编码:11786269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丝瓷之路博览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文明的十字路口:奥斯曼帝国的兴衰/丝瓷之路博览》讲诉奥斯曼帝国这个游牧民族建立的帝国,是怎样把众多的民族纳入一个统治体系中,长期共存,把伊斯兰文明和基督教文明相互融合,避免了游牧帝国乍兴忽衰的短寿宿命。本书主要线索是:是什么原因使奥斯曼帝国在东西方夹击中长存了600年?这个与当时西欧先进国家相比邻的国家,虽然早在17世纪中叶就开始觉醒,发奋改革,但它接受西欧的先进文化却显得那么困难,近代化的道路是那么漫长和曲折。这其中的原因又有哪些?为什么拜占廷帝国和基督教的许多精英甘愿接受奥斯曼人的统治,没有提出恢复基督教文明的要求?位于文明十字路口的奥斯曼帝国,是如何广泛吸收西方基督教文明和东方伊斯兰教文明成果,结合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文化特征,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奥斯曼文明的?作者对上述问题的解答也对中华文明的复兴有一定借鉴作用。

作者简介

  许序雅,男,1958年2月出生于浙江省武义县。1979年,考入杭州大学历史系;1986年毕业于贵州师范大学历史系,获硕士学位;1998年浙江大学(原杭州大学)历史系获博士学位。研究专长是中亚史和中西关系史。现任浙江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外文化比较研究所所长,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2部,译著4部(与人合作)。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奥斯曼人的崛起
第二章 横霸欧亚非的大帝国
第三章 独具特色的奥斯曼帝国
第四章 复合型的帝国军事
第五章 独具特色的混血文化
第六章 帝国的危机和改革
第七章 帝国的崩溃
巨石之下:古罗马帝国晚期的社会、权力与信仰的变迁 本书导言:黄昏的帝国与新纪元的序曲 公元3世纪,罗马帝国,这个曾经统治了地中海世界近千年的庞然大物,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内部危机与外部压力。从“三帝之年”的混乱到“戴克里先的改革”,再到君士坦丁大帝对基督教的接纳与新都君士坦丁堡的建立,罗马帝国的面貌在短短数十年间经历了深刻的重塑。本书旨在深入剖析这个“晚期罗马”(Late Antiquity)时期的复杂性,考察支撑帝国庞大结构逐渐瓦解或转型的深层社会、经济、军事和精神力量。我们不关注帝国的宏大叙事和君主功过,而是聚焦于生活在帝国肌体之中的普通人、地方精英、军团士兵以及新兴宗教社群的真实体验,揭示一个旧秩序在巨石之下悄然崩塌,新文明形态如何艰难孕育的复杂过程。 第一部分:帝国的权力结构与军事重塑 第一章:从“元首制”到“多米纳特”:权力形态的异化 晚期罗马的政治生活不再是早期帝国那种看似温和的“元首制”(Principate),而是演变为高度集权、仪式化的“多米纳特”(Dominate)。本章将详细梳理戴克里先(Diocletian)建立的四帝共治制(Tetrarchy)在理论上的精妙与实践中的局限。我们不仅会分析其行政和税收改革如何试图稳定帝国财政,更会探讨这种集权化如何加剧了官僚体系的膨胀与地方自治权的丧失。通过解读法典和皇帝诏书,我们可以看到,皇帝形象如何从“第一公民”转变为近乎神祇般的存在,而这种神圣化的代价是政治参与的日益萎缩。 第二章:边疆的压力与军团的“野蛮化” 罗马的军事机器是帝国生存的基石,但在3世纪危机后,其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本章侧重于罗马军队的“内向化”和“蛮化”趋势。随着来自莱茵河、多瑙河和波斯边境压力的增加,帝国被迫大量招募日耳曼部族作为联邦军(Foederati)。我们将考察这些新兵种的忠诚度、文化融合(或冲突)以及他们对罗马军事战略的影响。通过对前线军团驻地遗址的考古发现进行分析,探讨士兵的日常物质生活、家庭结构以及他们如何看待自己作为“罗马人”的身份,即使他们可能说的是哥特语而非拉丁语。 第三部分:经济转型与社会阶层的固化 第三章:土地、税收与债务的锁链 晚期帝国的经济生活是深刻危机的体现。本章深入剖析了国家机器对农业生产的过度依赖与苛刻要求。从金本位制的动摇到通货膨胀的反复,再到地方贵族(Curiales)因承担税收责任而破产的现象,我们揭示了帝国如何试图通过法律手段“锁定”人口——农奴(Coloni)被束缚在土地上,手工业者被强制继承职业。这种社会阶层的固化,实质上是帝国在面对外部冲击时,牺牲社会流动性以换取短期财政稳定的悲剧性选择。 第四章:城市衰落与乡村的崛起 传统观念认为罗马城市是文明的中心,但在晚期帝国,城市的功能和规模明显萎缩。本章比较了东西方城市命运的差异。在西方,由于贸易中断和地方防御需求,城市防御墙的修建变得比公共浴场和剧院更为迫切,城市空间日益军事化和私人化。与此同时,大型庄园(Villae)的自给自足能力增强,地方大地产主逐渐取代中央政府,成为乡村的实际统治者,这为日后中世纪封建结构的形成埋下了伏笔。我们将考察这些乡村聚落的社会结构,以及精英阶层在保持其罗马文化身份的同时,如何适应地方化的生活方式。 第三部分:信仰的重构与文化的交融 第五章:多神教的黄昏与“不可战胜的太阳”的退场 基督教的崛起并非一蹴而就的胜利,而是与根深蒂固的传统多神教信仰系统进行了一场漫长而微妙的博弈。本章关注基督教合法化之前,罗马传统宗教在晚期帝国社会中的韧性。我们将分析奥古斯丁(Augustine)等教父如何论证基督教的优越性,以及传统祭司阶层和哲学家们如何进行最后的抵抗。我们尤其关注像朱利安皇帝(Julian the Apostate)试图复兴异教的努力,以及这种“异教复兴”运动在社会精英中引发的反响。 第六章:基督教的制度化与信仰的日常化 君士坦丁之后的基督教迅速完成了从边缘教派到国教的转变。本书将着重探讨这种制度化带来的影响:教会结构的建立(主教区的形成)、修道主义的兴起(从沙漠教父到社区修道院)以及宗教仪式如何开始渗透到罗马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我们将考察“圣物崇拜”、“圣徒殉道”叙事如何取代了古典英雄传说,成为新的社会凝聚力。信仰不再仅仅是哲学思辨,而是关于生死的承诺、对秩序的渴望以及对抗蛮族入侵的集体心理慰藉。 第七章:语言的裂痕与知识的传承 晚期罗马是一个文化转型期,拉丁语和希腊语的使用区域发生了变化,而地方方言和蛮语的渗透日益加剧。本章分析了知识传播的衰退——大量的古典文本在战乱和图书馆损毁中失传。同时,我们也必须审视新兴的知识精英,他们往往是受过良好古典教育的基督徒,他们如何筛选、注释和重新诠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古典思想家,为未来的中世纪思想奠定基础。他们的工作是保存,也是一种深刻的文化再塑造。 结语:帝国的“东迁”与“转译” 罗马帝国的历史并未在476年终结,而是在持续的“转译”中向前演进。本书旨在揭示,晚期罗马的衰落不是一个简单的、灾难性的崩溃,而是一个漫长、多层次的复杂转型过程。权力中心逐渐向东方君士坦丁堡转移,西方的旧有结构在军事与宗教的压力下被重塑。通过考察社会底层、地方精英和信仰冲突的微观视角,我们得以更全面地理解,是什么样的力量、什么样的妥协,最终将古典世界推向了中世纪的黎明。这是一部关于适应、抵抗与新秩序诞生的历史编年。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极其典雅,带着一种近乎史诗般的庄严感,但绝不枯燥。作者在论述复杂的制度变迁时,总能穿插一些极富画面感的场景描述,使得抽象的历史概念立刻具象化。比如描绘某一重要战役后的朝堂反应,或者某个关键改革法令颁布时的民众反应,那种氛围的渲染力极强,让人仿佛能闻到那个时代的尘土气息。这种平衡,在严肃的历史研究中是很难得的,它既满足了对深度分析的需求,又保证了阅读过程中的审美愉悦。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之宏大,简直让人叹为观止。它没有将历史简单地视为一系列孤立的事件堆砌,而是像一位技艺精湛的织工,将政治的脉络、经济的潮汐以及文化的丝线细密地编织在一起。尤其是对帝国晚期内部张力的描绘,那种步履蹒跚中试图抓住现代化的挣扎,读来让人深有感触。作者似乎对权力的运作有着深刻的洞察,无论是宫廷内部的阴谋诡计,还是与外部列强周旋时的无奈与权衡,都刻画得入木三分。文字的密度很高,需要读者集中精力去品味其中的细节和深意,但一旦沉浸进去,那种历史的厚重感便会牢牢抓住你的心神,让你无法轻易抽离。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是毋庸置疑的,但真正让我着迷的是其中蕴含的对“身份认同”的探讨。在帝国的肌体逐渐松动时,不同群体如何重新定义自己与“帝国”的关系,这部分内容处理得尤为精妙。作者通过大量的原始资料和细腻的个案分析,揭示了民族主义、宗教复兴以及世俗化思潮是如何在同一个时空中激烈碰撞、互相塑造的。这使得整本书不仅仅是一部王朝史,更是一部关于人类在巨大历史变迁中寻求精神归属的深刻寓言。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其对“兴衰”二字边界的重新定义。它不仅仅是在记录一个强大帝国的衰落过程,更是在探讨一个多民族、多信仰的政治实体,在面对“现代化”这一全球性议题时,其内在的韧性与自我革新的困境。作者没有采取简单的褒贬态度,而是以一种近乎哲学的审视,去探究这种庞大结构在时间洪流中的必然性与偶然性。读完后,我对自己理解的历史进程有了更具层次感的认识,明白兴盛与衰败往往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

评分

我对作者处理不同地理区域影响力的手法印象特别深刻。它并非仅仅将焦点集中在核心地带,而是巧妙地辐射到了帝国边缘那些受其统治和影响的多元社群。那种跨越欧亚非三大洲的文明交融与冲突,在作者笔下展现出惊人的复杂性和动态性。我尤其欣赏其中对地方精英阶层如何适应、抵抗或同化中央政策的细致考察,这远比教科书上那种自上而下的简单叙述要丰富得多。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一张巨大的历史地图上重新定位,发现那些被主流叙事忽略的、鲜活的生命力和历史选择。

评分

配送很好,包装很好,内容精彩,值得推荐

评分

写的太简单,配图少,洋人名字又怪,难记难读。看着费力

评分

印刷很好,质量上乘

评分

好书,值得一读。包装精美!

评分

横跨几百上千年,几大板块。也有过曾经的文明与辉煌。

评分

写的太简单,配图少,洋人名字又怪,难记难读。看着费力

评分

非常好的书,装帧设计很好,包装运输完美,值得学习和收藏!

评分

呵呵呵呵呵

评分

读一读西方的历史也很有意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