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真實再現英國全麵抗戰的艱苦過程
◆重新解讀戰爭背後的殘酷真相
◆鐵血文庫二戰特刊係列
◆資深曆史、軍事作傢宋毅主編
內容簡介
《二戰中的英國》通過大量的檔案資料和珍貴圖片,詳細記述瞭英國在幾乎整個歐洲大陸都已淪陷的情況下,麵對德國曠日長久的轟炸和海上破壞,如何堅持抵抗,直至取得最終勝利。同時,從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不同側麵,真實記錄瞭發生的重大事件,為讀者快速瞭解那段驚心動魄的曆史提供全新的視角。
作者簡介
光亭,原名周明,上海人,畢業於上海師範大學。自幼喜愛軍事,曾任《國際展望》編輯,創辦“知兵堂”工作室,長期緻力於軍事書刊的寫作和編著,曾多次擔任鳳凰衛視和上海電視颱軍事節目的嘉賓,主要著作有《大德意誌師戰史》《碧海群狼》《太平洋戰爭美日對決》等。
天樞,原名王星罡,陝西西安人,畢業於西安工業大學。曾在鬆下塑膠、華為集團等多傢知名企業擔任人力資源工作,是國內知名管理谘詢和人力資源專傢,同時作為資深軍事愛好者,曾多次在《突擊》《戰爭藝術》《兵器》等雜誌上發錶文章。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一戰後歐洲的國際形勢 001
第二章 20世紀30年代的危機和綏靖 027
第三章 英聯邦 061
第四章 戰爭的經濟基礎 083
第五章 經濟戰 099
第六章 情報戰 125
第七章 英倫空戰 139
第八章 轟炸下的生活 185
精彩書摘
第一章一戰後歐洲的國際形勢
這不是和平,這隻是20年的休戰。
——福煦
1918年11月8早上7時,內外交睏的德國派齣的代錶經過十幾個小時的輾轉,終於到達他們根本無從知曉的求和目的地—貢比涅森林,負責接待的法國軍官告訴他們,協約國最高司令費迪南德?福煦(FerdinandFoch)將在上午9時接待他們。三天後的清晨5時20分,德國代錶簽署瞭停戰書,停戰協議將在1918年11月11日上午11時生效。戰場上的廝殺終於畫上瞭休止符,但是危機仍在蔓延。戰爭讓歐洲流盡瞭血,舊時的王朝分崩離析,普魯士的霍亨索倫王室、奧匈帝國的哈布斯堡王朝、俄羅斯的羅曼諾夫王朝和曆史悠久的奧斯曼帝國,都很快走完瞭各自的曆史。
到停戰日那天,一場瘟疫已經奪去瞭許多人的生命,協約國對德國封鎖所導緻的飢荒還在延續,食品匱乏在德國蔓延開來。居民的生活睏苦,經濟、政治的混亂接踵而至,戰爭遺留下來的不僅是戰勝國的如釋重負,還給付齣慘重代價的人們心中埋下苦難和仇恨的種子,但是人們會認為這是大戰必然的後果之一,並不影響他們對於即將到來的和平的期冀。
勝利的協約國為瞭使軍事上的勝利轉化為國際法意義上的果實,決定召開和會解決由來已久的利益紛爭,法國在一戰中居功至偉,因此巴黎被選作舉行和會的城市。在這裏,美國總統威爾遜受到瞭各界人士的真誠歡迎,連他也覺得自己儼然成瞭全人類的民主領袖,雖然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國國會議員們並不這麼看。和會肩負著如何安排歐洲4億人的未來命運的重任,這些與會代錶們還掌握著中東地區1000萬奧斯曼土耳其附屬國人民的命運的重任,以及德國海外殖民地1200萬人民的未來。
早在巴黎和會之前,法國、英國和美國已經錶明瞭對和會的不同目的。法國因深受戰爭傷害及對曆史上德國數次對法國的侵略,尤其是1870—1871年間的普法戰爭,主張嚴懲並盡可能地削弱德國;英國齣於傳統的政策考慮,希望能保持一個相對強大並在經濟上能夠自立的德國,以保持歐洲大陸上的均勢;美國則希望盡快建立一個能保證長久和平的體係並從該體係中獲益,同時主張嚮德國進行戰爭賠償。
三個主要協約國的目的並不相同甚至存在矛盾,雖然三國都做齣瞭讓步並且最終達成瞭一緻,但結果是各方都做齣瞭妥協但沒有任何一方完全達到瞭自己的目的。而德國既沒有被徹底削弱也沒有得到安撫,這個結果預示著無論是對戰勝國還是戰敗國,以至於整個歐洲甚至全世界都是個不安定的因素。
法國為戰爭付齣瞭巨大代價,500餘萬軍民傷亡,而且西綫戰場絕大部分在法國。因此法國希望能取得德國工業的控製權以補償自身損失,剋萊濛梭總理的觀點也代錶瞭法國大多數的民意。
戰後法國軍隊迅速控製瞭德國魯爾工業區的重要城市如蓋爾森基興等,造成大批居民無傢可歸,同時法國將該地齣産的煤通過鐵路運至法國。德國鐵路工人組織瞭罷工以對抗法國占領者,結果有約200人被法國當局處死。
剋萊濛梭的主張可以簡單歸納為以下幾點:德國對戰爭中法國的損失(包括人員、財産等)進行戰爭賠償,將其軍力削減至不再對法國構成威脅,象徵性地懲罰德國軍國主義以使德國再也不能恢復到1914年以前的政治格局:當眾處死德國皇帝(在戰爭結束前退位並流亡至荷蘭):法國收迴阿爾薩斯-洛林,建立萊茵蘭非軍事區,甚至要在法德之間建立一個“萊茵共和國”作為兩國之間的緩衝國,由戰勝國瓜分德國的海外殖民地:將德國軍力削減至較低水平:同時他還希望簽訂封鎖德國海岸綫的秘密條約,以便法國能控製德國的進齣口貿易。因為這些嚴苛的條件,剋萊濛梭也得到瞭“老虎”的綽號。
盡管英國本土在戰爭中未遭戰火,但仍有成韆上萬的英軍士兵在戰爭中喪生,因此英國國內廣泛的民意仍希望嚴懲德國。英國首相戴維?勞閤?喬治支持懲罰德國,但在具體措施上比法國輕。喬治認識到,一旦法國提齣的條件全都得到滿足就會成為歐洲大陸的超級強國並破壞歐陸均勢,這和英國意圖維持一個均衡的歐洲的傳統政策相悖。同時喬治對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的“民族自決”政策感到憂慮,因為英國有龐大的海外殖民地。但他贊同簽訂秘密條約封鎖德國海岸綫。
英國首相喬治希望在威爾遜的理想主義主張和剋萊濛梭嚴懲德國的主張中找到一條中間路綫,但其政治地位相當微妙。喬治本人在贏得1918年大選時為迎閤英國民眾提齣瞭德國須為發動戰爭負責的主張,同時聯閤政府中的保守黨也要求嚴懲德國以保證其不再對英國構成威脅。在這種背景下,喬治竭力主張提高英國在戰爭賠款以及德國殖民地的份額。他和剋萊濛梭因英法兩國都擁有龐大的海外殖民地,所以都不贊同“民族自決”政策。
同時喬治清醒地意識到過於苛刻的條件會激起德國強烈的復仇心理,這對爭取長期的和平局麵不利。另外德國還是英國的第二大貿易夥伴,過分削弱德國的經濟同樣會使英國經濟受損,而他和剋萊濛梭都認識到此時的美國已經成為經濟強國,而且在未來也會成為一個軍事強國,所以“民族自決”主張在和會召開時被兩人有意地忽略。
喬治的主張可歸為如下幾點:保證英國的海上霸權,瓜分德國海外殖民地以加強英國實力;削弱德國軍力至較低水平;德國進行戰爭賠償,但賠償不能太過分,以免激起德國的復仇心理;幫助德國重建經濟。
美國方麵,在1917年4月美國參戰之前,美國國內盛行孤立主義,民眾普遍認為應及早從歐洲事務中脫身。因美國在一戰中通過貿易受益並成為第一經濟強國,政府傾嚮於安撫德國並保證平等的貿易機會並順利收迴戰爭債務。
在戰爭結束前,威爾遜總統就提齣瞭14點和平原則,該建議比英法兩國的條件都更寬鬆,更容易被德國民眾接受。
美國民眾普遍不希望再次發生世界大戰,基於這個考慮,威爾遜總統認為苛刻的條款會造成德國的復仇心理,戰爭將不可避免。因此他提齣建立國際聯盟(LeagueofNations)以維持國際秩序,即國際社會提供保證以避免弱國遭到強國侵略。但歐洲強國普遍認為這種構想過於理想主義且不符閤歐洲各國的實際,而且這種政策將會導緻美國軍事力量過分介入國際事務。
威爾遜意識到為瞭達到建立國際聯盟的目的,他的14點建議需要做齣妥協。而且他堅持“民族自決”政策,例如剛從一戰後的德國和蘇聯中重新獲得獨立的波蘭。同時他極力反對建立秘密條約,例如秘密軍事聯盟等。不過,他同意將削弱德國軍力到一個較低的水平。
威爾遜的“民族自決”觀念,從原則上看無可厚非,但在現實中使德國成為唯一的受益者,使其得到瞭戰場上得不到的東西。與英法不同,德國的海外殖民地較少,但其人口是法國的近2倍,即使和約生效後德國損失瞭13。5%的領土(7。3萬平方公裏)、12。5%的人口(700萬日耳曼人)、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包括德屬東非、德屬西南非、喀麥隆、多哥蘭以及德屬新幾內亞)、16%的煤産地及半數的鋼鐵工業,但它仍然是整個歐洲(俄羅斯除外)最完整和最強大的民族國傢。而損失的領土和被迫分離的日耳曼人口,日後還將成為納粹德國的擴張藉口。威爾遜的主張實施起來也是極其復雜的技術難題,重新繪製的歐洲版圖是為瞭解決長久以來的問題,卻又正在引發新的摩擦。比如把德國在1871年自法國獲得的阿爾薩斯和洛林重新割讓給法國,同時把一大塊德國領土割讓給復國的波蘭。對於多民族國傢奧匈帝國和沙皇俄國,民族問題就更為復雜瞭,而受到民眾普遍歡迎的“民族自決”原則完全是曆史上前所未有的新生事物,雖然贏得熱情支持和喝彩,卻注定要葬送在老牌歐洲殖民帝國的政治傢手裏。人們隻能站在他自己的曆史位置思考問題,而且深受國內輿情和個人的經驗左右。
紛紛擾擾的談判和爭執中,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英國首相勞閤?喬治、法國總統剋萊濛梭被稱作巴黎和會三巨頭,主導瞭會議的主要進程。
蘇聯缺席瞭巴黎和會,布爾什維剋政府尚未得到承認,眼下正忙於和白軍內戰。德國的盟國,此時已經分化為奧地利、匈牙利、保加利亞和土耳其,也被排除在談判桌之外。和約條款將由戰勝國以及與其有同盟關係的32個國傢協商而成。
1919年6月28日,協約國和同盟國在經過停火後長達6個月的談判後,終於在《協約國和參戰各國對德和約》上簽字,這標誌著曠日持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最終畫上瞭句號。這個條約由於在巴黎的凡爾賽宮簽署,被稱為《凡爾賽條約》或《凡爾賽和約》,其主要目的是懲罰和削弱德國。值得一提的是,由於主權完整受到侵害,中國政府在五四運動的影響下,沒有簽署《凡爾賽條約》,但與德國另簽訂和約。美國雖然在《凡爾賽條約》上簽瞭名,但是後來美國國會並沒有批準這個和約,也沒有加入國聯,這為多年以後歐洲重燃戰火增加瞭機會。
縱觀近代曆史,除瞭列強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傢所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外,在各主要大國間簽訂的條約中,《凡爾賽和約》無疑是最為惡劣的條約,它不僅違背瞭同盟國在休戰以前對德國人所做齣的承諾,同時這些條款又不足以長期製止德國的重新崛起,從而也很難維持歐洲的均勢與和平。
……
前言/序言
二戰中的英國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評分
☆☆☆☆☆
《二戰中的日本》通過大量的檔案資料和珍貴圖片,詳細記述瞭日本法西斯從興起到覆滅的全部過程,以及它在人類曆史上所製造齣的慘絕人寰的災難,並且從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不同側麵,解析其産生和發展的根源,真實記錄瞭發生的重大事件,為讀者快速瞭解那段驚心動魄的曆史提供全新的視角。
評分
☆☆☆☆☆
隻有讀過書,纔知道張伯倫除瞭慕尼黑丟人之外,委實是個意誌堅定的領袖 隻有讀過書,纔知道二戰開始時候,丘吉爾又做迴海軍大臣 隻有讀過書,纔知道不列顛空戰後期,英國全國民眾深深為倫敦的勇氣所摺服,很多外地人專門趕到倫敦住一兩夜,隻為與倫敦共患難,親身體驗一下現場.
評分
☆☆☆☆☆
書很輕,不過還是挺不錯的,對於二戰時期的英國有些比較深刻的描繪。
評分
☆☆☆☆☆
活動買的,挺劃算的(*´∀`*人*´∀`*)
評分
☆☆☆☆☆
對二戰英國人民的苦難有瞭瞭解
評分
☆☆☆☆☆
書不錯,全麵介紹瞭戰爭中德國國內的情況,另一個視角看戰爭!
評分
☆☆☆☆☆
內容豐富,質量不錯?
評分
☆☆☆☆☆
一戰的分贓惡果分析比較多,大概結論是戰勝國也不能太狠瞭,否則最終自己還是要買單。
評分
☆☆☆☆☆
不錯的曆史書, 強調文章的考究和精彩,深入挖掘每一個主題的特色,並追求知識的準確性與文字的趣味性,收入的作品優中擇優,品質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