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墓志词汇研究》是在我的博士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8)基础上修改而成,全书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绪论,具体分析和研究墓志的起源、分期、名称、内容和体例,介绍五代墓志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研究价值;第二章五代墓志校理,从标点误施、俗字误识、可识未识、主观妄改等十个方面对五代墓志进行了全面的校理;第三章,五代墓志特色词汇研究,主要选择五代墓志中年龄义词汇、婚姻义词汇、丧葬义词汇等七类特色词汇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第四章,五代墓志一般词汇研究,我们从辞书编纂的角度,对五代墓志的一般词汇进行研究;第五章,结论。
周阿根 男,1970年1月出生,江苏兴化人,教授、文学博士,安徽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生导师,阜阳师范学院教学名师,皖北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安徽省语言学会副秘书长、安徽省辞书学会副秘书长;出版《五代墓志汇考》等学术专著3部,在《语言科学》、《江海学刊》等重点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项目等省部级项目4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
这本书的参考文献和附录部分做得非常扎实,这对于任何严肃的研究者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我仔细核对了一些关键引文的出处,发现作者在史料的甄选和引用上做到了极致的审慎和负责。附录中收录的那些珍稀资料的整理和校对工作量想必是巨大的,但正是这些详实的基础工作,为全书的论点构建提供了坚不可摧的地基。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前沿的学术见解,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个可以信赖和引用的研究范本,是值得反复研读的工具书和学术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很吸引人,尤其是封面那种古朴典雅的风格,让人一拿到手就有一种想要深入探究的欲望。内页的排版也相当讲究,字体大小和行距都恰到好处,阅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力,即便是长时间面对密密麻麻的文字,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某些关键概念旁标注的注释,非常详尽且易于理解,对于初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整体来看,这本书的印刷质量和装帧工艺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看得出出版方在制作上是下了大功夫的,绝对是值得收藏的一本佳作,无论是放在书架上陈列,还是平时拿出来阅读,都显得非常有品味。那种厚重感和纸张的质感,让人不禁感叹实体书的魅力是电子阅读无法替代的。
评分作为一名研究相关领域的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提供跨学科视野的著作,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它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文献考据,还巧妙地结合了考古学和图像学的视角来佐证观点,这种多维度的分析方法极大地丰富了我的理解。例如,在探讨某个特定时期的社会风貌时,作者引用的那些出土文物细节分析,简直是神来之笔,将抽象的文字描述具象化了。这种融会贯通的处理方式,使得原本可能显得单薄的研究内容,一下子变得饱满而立体起来,拓宽了我对那个历史阶段的认知边界。
评分这本书的目录结构设计得十分精妙,层次分明,主次有序,可以清晰地看到作者的思考脉络是如何逐步展开的。每一章节的标题都概括性强,精准地指向了核心内容,方便读者根据自己的兴趣点进行跳跃式阅读。更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章节之间设置了过渡性的总结和展望,这极大地帮助读者梳理和巩固刚刚学到的知识点,避免了信息过载带来的混乱感。我个人感觉,即便是带着特定的疑问来查阅,也能快速定位到相关的论述部分,这体现了作者在组织全书内容时极高的专业素养和读者关怀。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流畅自然,丝毫没有一般学术著作那种枯燥乏味的腔调。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娓娓道来,将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研究方法阐述得深入浅出。尤其是在论述某些理论框架构建时,逻辑链条清晰得令人拍案叫绝,每一步推导都基于扎实的史料支撑,让人读后豁然开朗,对整个研究领域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尤其喜欢它在引用例证时的那种克制与精准,既保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避免了过度堆砌文献带来的阅读障碍。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在学习知识,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高水平的思维对话,酣畅淋漓,获益匪浅。
评分博士后出站报告
评分[元]李治《敬斋古今黈》卷五:“前人论三古各别者,从所见者言之,故不同。然以吾身从今日观之,则洪荒太极也,不得以古今命名。大抵自羲、农至尧、舜,为上古;三代之世,为中古;自战国至于今日以前,皆下古也。”
评分对于古象雄文化来说,要使其“活起来”,无法绕过一部全景式反映古象雄文明的百科全书——《象雄大藏经》。然而长期以来,因其缺乏汉译版本,致使我国对象雄文化的研究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相比之下,国外对象雄文化的研究和重视程度已走在前面,催促着我们去挖掘和梳理这一宝藏。
评分提起充满神秘色彩的古象雄王国,也许很多人并不了解,甚至会感到陌生。古丝绸之路上的风沙穿越千年,将这段公元7世纪之前的历史尘封于雪域高原之上。然而,作为西藏文化和云南纳西文化的共同根基,融合了中原、西亚和南亚三大文明精华的古象雄文明,时至今日却还依旧闪耀着光辉。
评分至今,藏语中的warura(橄榄)、sletres(苦参)等药名仍然沿用象雄词语。在艺术方面,《象雄大藏经》中记载了当时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形式。在丁真俄色看来,文献的珍贵之处不仅在于记录下了这些民间艺术的表演方式,更在于通过这些艺术表演所传达出来的价值观。如书中所记录的双人舞蹈《佛国与地狱》,演员一人着白衣,一人着黑衣,通过舞蹈动作具象化地表现出人的善恶两面,教导观众与人为善,对他人多些理解、宽容和忍耐,摒弃恶念。 《象雄大藏经》中有关民俗风貌的记载,细致入微。各个地方乃至各国度的百姓生活习惯如何,百姓之间的谈话内容,王臣之间的交流内容,军队和敌人之间的互动等,都一一生动呈现于纸上,俨然是一部记载了古代西域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情况的“活字典”。
评分提起充满神秘色彩的古象雄王国,也许很多人并不了解,甚至会感到陌生。古丝绸之路上的风沙穿越千年,将这段公元7世纪之前的历史尘封于雪域高原之上。然而,作为西藏文化和云南纳西文化的共同根基,融合了中原、西亚和南亚三大文明精华的古象雄文明,时至今日却还依旧闪耀着光辉。
评分对于古象雄文化来说,要使其“活起来”,无法绕过一部全景式反映古象雄文明的百科全书——《象雄大藏经》。然而长期以来,因其缺乏汉译版本,致使我国对象雄文化的研究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相比之下,国外对象雄文化的研究和重视程度已走在前面,催促着我们去挖掘和梳理这一宝藏。
评分欧洲历史书上,一般把从最早国家的出现到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这段历史,叫上古史。欧洲在这段时期处于奴隶社会,所以也把上古社会说成奴隶社会。如果从全世界范围讲,就不完全一样,比如我们中国,进入封建社会比欧洲要早得多。
评分中国历史可以上溯到170万年前。在云南发现的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们已知的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 在陕西出土了距今约80万年的蓝田人。此外,还有闻名世界的北京人。从元谋人到公元前21世纪,是中国漫长的原始社会时期。到距今约18000年前的山顶洞人时代,中国进入到氏族公社时期。山顶洞人按血统关系组成比较固定的集团。同一氏族的成员都是亲属,由共同的祖先繁衍下来。一个氏族大约有几十个人,他们过着集体的生活,共同向大自然作斗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