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龄先生为当代著名书法家,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既受中国传统书法熏陶,又有海外教学经历,创立现代书法研究中心,在现代书法领域独树一帜,颇有心得。
现代书法领域的执牛耳者,王冬龄先生扛鼎之作。
《王冬龄谈现代书法》是作者关于现代书法的思想集萃,体现了他多年来在这一领域的探索与思考。王冬龄先生在中国美术学院首创现代书法研究中心,并身体力行,积极进行现代书法的创作实践。作者对“现代书法”这一概念进行了全面建构,指出现代书法应立足于传统功底和古典学养,并对书法创作理念多有阐发,发出“中国书法艺术前途无量”的有力呼声。同时,这些反思也渗透在作者的创作实践、教学工作和国际交流中,从而使他在中国传统书法与西方现代艺术之间找到一个完美的契合点。文后并附王冬龄现代书法作品,相信对读者理解作者的现代书法理念多有裨益。
王冬龄(冬令、悟斋、眠鸥楼、大散草堂),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学院现代书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草书委员会副主任,杭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兰亭书法社社长。
1981年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首届书法研究生班毕业,文学硕士,留校任教。1989年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讲授中国书法四年,为该校及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客座教授。1994年回中国美术学院执教。
在国内外举办个展三十余次。应邀在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瑞典马尔默美术馆、比利时皇家美术馆、葡萄牙东方美术馆、土耳其现代美术馆、中国香港艺术馆,以及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公开演示巨幅大字草书创作。
主持策划“’94现代书法探索展”、“’95首届国际现代书法双年展”、“书·非书:开放的书法时空——2005杭州国际现代书法展”、“书非书——2010国际现代书法艺术展”、“书非书——2015杭州国际现代书法展暨书非书文献展”。
作品为伦敦大英博物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美国哈佛、耶鲁、斯坦福、伯克利等大学收藏。传统价值观看,“二王”、欧虞颜柳、苏黄米蔡、赵董才是最正统的书家,而张旭、怀素、杨凝式、杨维桢、徐渭、金农则受到冷落,这正是观念差异导致了不同的价值判断。
从哲学层面讲,传统书法是以儒家精神为主的,现代书法的精神直接传承我国道家与禅宗的精神,且与西方哲学息息相关。儒家精神把艺术与实用紧密联系在一起,一是缘于实用,二是缘于传统的道德价值在艺术上的反映。譬如历史上大儒基本不写狂草,因为大儒强调正襟危坐,讲究君子藏器,含而不露,温柔敦厚。而写草书却要实现激情与自由,与儒家的道德价值并不符合。所以,草书虽然是书法艺术里的巅峰,尤其狂草更是书法艺术精神的集中体现,但在传统书法里却并不具有较高价值,反而是唐代孙过庭强调的“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具有较高价值。也就是说,由于儒家哲学的深远影响,传统书法更强调书卷气、庙堂气,更讲究“复归平正”的端庄之美,这种儒家观念制约了书法的自我表现。在儒家正统观念来看,凡是大胆革新、张扬个性者都入怪异之流,属于次等,所谓旁门左道是也。而现代书法精神恰恰与之相反,它直接继承道家和禅宗的精神,逍遥自在,张扬个性,充分展现自我。也就是说,现代书法在艺术价值判断上把个性,即创造性和自我的表现放在第1位,把传统法度摆在第二位——当然,在具体创作过程中,是高度重视法度的——因为艺术的实现来于深刻的心灵满足,而不是伦理的完美实现。如果真正实现心灵满足,那么就必须在个性上得以充分地张扬,在自由中体验心理上的高峰感受,从而实现艺术创作的目的。因此,我们特别推崇庄子《逍遥游》的境界和杜尚的艺术精神,因为庄子和杜尚以不同的方式企及了精神可能达到的自由境界,我们可以明显地观察到,他们是怎么依靠精神的力量摆脱诸多作茧自缚的困境,走向开放的心态,最后达到自由的。
总之,我们现在可以观察到现代书法的实质内涵,即它的精神性。因此,我们可以说,现代书法是传统书法的延伸和发展,现代书法是传统书法在当下的体现,并强调艺术的纯粹表现和观念多元,充分发挥书法所有的艺术表现力,从而实现精神自由的一门现代艺术。
001 现代书法精神论
009 享受现代书法的智慧
021 关于当代书法艺术创作
027 现代书艺创作散论
033 书法创作的理念
041 21世纪巨幅大字书法
053 “现代书法”论纲
062 书法艺术跨界的价值——关于2010“书非书”展览的反思
071 关键是有震撼力的书法作品
073 中国书法艺术前途无量
078 实验和反思——中国现代书法评述
088 2004年《中国“现代书法”论文选》后记
095 《中国现代书法史》序言
100 《现代书法蓝皮书》序
104 《新唐书》序
111 “’94现代书法探索展”前言
113 世界现代艺术史上的奇迹——亚洲地域的艺术巨匠井上有一书法展序
117 《书非书——2010杭州国际现代书法论坛论文集》后记
120 《中国现代书法论文选》第二集后记
124 国际书法节策展感言
128 祝福书法——“平安夜书法现场”致辞
130 当代高等书法艺术教育的先驱——关于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
142 临摹·理念·方法——对艺术学院书法专业临摹教学的思考
151 现代书法研究方向博士生培养方案的思考
156 《生命现场——中国美术学院现代书法教育创新特色》序
160 围观书法春雨中
162 书法的中西精神融合——谈留学生的书法教学
168 《西方人看书法》序
172 美国大学书法教学经验谈
184 美国书作释读
189 德国书缘
195 王冬龄现代书法作品
328 后记
艺术史既有其内在的逻辑,又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现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也深刻地影响了文化艺术的发展。在百年来的巨变中,中国书法虽然受影响最晚,但近二十年来,仍然不可避免地遭遇强烈的冲击。因而现代书法的精神与传统书法相比较,其内涵有了深刻的不同,艺术表现也呈现出新时期的特点。
从观念性来看,现代书法领域首先要求观念的介入,因为在价值多元的文化语境里,人们有赖于思想的定位来确定某一事物的属性,然后进行价值判断。这与相对单一恒定的传统社会文化语境相比,显得尤为重要。否则,人们会面临混乱与失语的焦虑。通俗地说,所谓看不懂,在当代社会,很大程度上不是因为知识或修养的匮乏,而是价值多元导致的隔阂。多元化带来了自由,同时伴随着混乱与差异,因此需要沟通,而观念上的沟通尤为重要,因为观念层面的沟通比现象层面要深刻得多,更具普遍意义,观念的沟通能达到有效的交流和互动式的认识。在书法领域中,近二十年的现代书法探索实验,改变了几千年来既有的书法思想格局和艺术表现形式。在崇尚个人体验与自由创造的大环境下,各种书法思潮纷纷出现。但是往往泥沙俱下,缺少思想深度的肤浅之作也招摇过市,博名取利。在这样的时代境况之中,我们认识到艺术观念是现代书法的首要精神特质,同时要深入研究这些观念在艺术上的价值,并加以批判和认定,建立一个既多元又富于秩序的现代书法思想体系。
从纯粹性来说,现代书法的艺术纯粹性与中国书法独特的历史进程有关。艺术起源于实用,但艺术的自觉与独立始于脱离实用。一般而言,绘画、雕塑、音乐与文学在较早阶段就已完成这一脱离,成为自觉的艺术,从而具有艺术表现的纯粹性。中国书法却是一个例外,虽然我们把书法的自觉期确定在魏晋时期,但事实上,中国书法的艺术纯粹性与实用性的脱离却是在20 世纪,整整推迟了一千多年。因为只有在20 世纪,中国才废除了毛笔的实用性功能,代之以硬笔和当代出现的电脑,书法才获得完全的艺术解放,脱离实用,进入审美自由的范畴,从而表现出艺术的纯粹性。因此,现代书法的第二个精神特质,就是艺术的纯粹性,并且要完成历史赋予的使命,把这种全新的纯粹性发展到艺术上的极致,使书法艺术表现的内在力量得以全部发挥。并且,把传统书法从强调伦理道德、人格象征的迷雾中廓清,真正在笔墨的视觉表现诸方面实现新的艺术创造。我们要创造新的艺术神话,而不是传统的人格神话。也就是说,传统书法的价值判断必定夹杂着人的地位诸因素,正如苏东坡所言“苟非其人,虽工不贵”。而现代书法的价值判断与此有异,它抛开伦理因素的影响,直接从艺术表现的力量这个层面来判断艺术家创造的艺术价值。譬如,以传统价值观看,“二王”、欧虞颜柳、苏黄米蔡、赵董才是最正统的书家,而张旭、怀素、杨凝式、杨维桢、徐渭、金农则受到冷落,这正是观念差异导致了不同的价值判断。
从哲学层面讲,传统书法是以儒家精神为主的,现代书法的精神直接传承我国道家与禅宗的精神,且与西方哲学息息相关。儒家精神把艺术与实用紧密联系在一起,一是缘于实用,二是缘于传统的道德价值在艺术上的反映。譬如历史上大儒基本不写狂草,因为大儒强调正襟危坐,讲究君子藏器,含而不露,温柔敦厚。而写草书却要实现激情与自由,与儒家的道德价值并不符合。所以,草书虽然是书法艺术里的巅峰,尤其狂草更是书法艺术精神的集中体现,但在传统书法里却并不具有最高价值,反而是唐代孙过庭强调的“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具有最高价值。也就是说,由于儒家哲学的深远影响,传统书法更强调书卷气、庙堂气,更讲究“复归平正”的端庄之美,这种儒家观念制约了书法的自我表现。在儒家正统观念来看,凡是大胆革新、张扬个性者都入怪异之流,属于次等,所谓旁门左道是也。而现代书法精神恰恰与之相反,它直接继承道家和禅宗的精神,逍遥自在,张扬个性,充分展现自我。也就是说,现代书法在艺术价值判断上把个性,即创造性和自我的表现放在第一位,把传统法度摆在第二位——当然,在具体创作过程中,是高度重视法度的——因为艺术的实现来于深刻的心灵满足,而不是伦理的完美实现。如果真正实现心灵满足,那么就必须在个性上得以充分地张扬,在自由中体验心理上的高峰感受,从而实现艺术创作的目的。因此,我们特别推崇庄子《逍遥游》的境界和杜尚的艺术精神,因为庄子和杜尚以不同的方式企及了精神可能达到的自由境界,我们可以明显地观察到,他们是怎么依靠精神的力量摆脱诸多作茧自缚的困境,走向开放的心态,最后达到自由的。
总之,我们现在可以观察到现代书法的实质内涵,即它的精神性。因此,我们可以说,现代书法是传统书法的延伸和发展,现代书法是传统书法在当下的体现,并强调艺术的纯粹表现和观念多元,充分发挥书法所有的艺术表现力,从而实现精神自由的一门现代艺术。
……
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创作过程”的细节描写。王冬龄先生在书中不避讳谈论自己创作时的纠结、迷茫,甚至是对失败的坦诚。他没有把自己塑造成一个高高在上的艺术神话,而是展现了一个真实、立体的艺术家形象。比如,他提到在一次创作中,反复修改了多少次,如何从一个不经意的笔触中获得灵感,这种分享让我觉得,艺术创作并非是灵光乍闪的奇迹,而是一个需要无数次尝试、耐心打磨的过程。这让我更加理解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在艺术领域的真实含义,也激励我在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中有更多的耐心和毅力。
评分书中关于“个人风格”的形成,是让我最为关注的章节之一。很多学习书法的人,往往在初期会模仿古人,但如何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王冬龄先生分享了他多年的经验,他强调的“学养”、“胸襟”和“悟性”的重要性,都让我觉得,风格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艺术家内在修为的自然流露。他提倡的“从生活中汲取养分”,也让我明白,艺术家的灵感来源,绝不仅仅局限于书画本身,而是来自对世界的观察和感悟。这种“内外兼修”的理念,让我对艺术创作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我个人觉得,这本书最难得之处在于它打破了许多人对书法的刻板印象。很多人觉得书法离我们很远,是古代文人的雅事,现代社会已经不需要了。但王冬龄先生通过他的讲述,让我们看到了书法在现代社会的生命力,看到了它如何能够表达当代人的情感和思考。他对于“书法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阐述,也让我产生了共鸣,书法不仅仅是写写字,更是一种修身养性、观照内心的方式。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书法的关系,也让我萌生了更加深入学习书法的念头。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艺术的道路是永无止境的探索。王冬龄先生身上那种不断突破、勇于创新的精神,给了我莫大的鼓舞。他不仅仅是一位书法的巨匠,更是一位具有前瞻性视野的思想者。他对书法本体的深刻洞察,以及他对艺术与社会关系的独到见解,都让我觉得受益匪浅。这本书,我认为不仅仅是书法爱好者必读的经典,也对于任何对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艺术发展感兴趣的读者,都有着极高的阅读价值。它像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个伟大艺术家内心深处的世界,也让我们对艺术的可能性有了更广阔的想象。
评分《王冬龄谈现代书法(修订版)》这本书,就像一位知心的朋友,在艺术的道路上给予我指引和启发。它不仅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王冬龄先生这位杰出的艺术家,更让我对中国书法,尤其是现代书法的魅力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喜欢它对每一个细节的细致解读,对每一个观点的高屋建瓴,以及贯穿全书的艺术家的真诚与 passion。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书法作为一种古老艺术,如何在当代社会找到新的价值和意义,也让我对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了更深的思考。
评分阅读《王冬龄谈现代书法(修订版)》,不仅仅是知识的汲取,更是一种心灵的洗礼。王冬龄先生对艺术的虔诚,对传统的敬畏,以及对创新的执着,都深深地打动了我。他没有因为自己名气很大而故步自封,而是不断地在探索、在思考,这种永不停歇的艺术追求,正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书中关于“文化传承”的论述,也让我意识到,书法不仅仅是个人的艺术表达,更是承载民族精神和文化基因的重要载体。他如何在时代变迁中,让书法这一古老的艺术焕发新的生命力,他的探索和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样本。
评分书中关于“现代书法”的论述,对我这个初涉书法领域的人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我之前总觉得“现代”和“传统”似乎是矛盾的,现代书法是不是就是要把传统的东西都抛弃,然后随便乱写?读了王冬龄先生的论述,我才明白,真正的现代书法,是在深入理解传统的基础上,融入当代的审美和精神,寻求一种新的表达方式。他强调的“创新不忘本”,让我对现代书法的理解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维度。他关于如何让书法在当下社会找到新的生长点,如何与观众建立更有效的沟通,这些思考都非常深刻,也让我对书法未来的发展充满了期待。
评分读这本书,我最深的感受是王冬龄先生并非仅仅在“谈”书法,更像是在“分享”他多年的艺术人生和对书法本体的思考。他没有用晦涩难懂的术语去堆砌,而是用一种非常真诚、朴实,又充满智慧的语言,引导我们走进他的艺术世界。他的叙述,仿佛是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将自己几十年的摸索、实践、感悟娓娓道来。我尤其喜欢他谈到“笔墨精神”的部分,他不仅仅是在阐述技法,更是将笔墨视为一种情感的载体、思想的流露。他举了很多例子,有自己创作时的心路历程,也有对古人经典的解读,这些都让我觉得书法不再是冰冷的线条,而是有温度、有生命力的艺术。
评分第一次翻开《王冬龄谈现代书法(修订版)》,就有一种被一股强烈的艺术气息包裹住的感觉。书的封面设计,那种沉静而富有力量的墨色晕染,就预示着里面不仅仅是枯燥的理论,更是艺术家内心世界的深邃探索。我一直对中国书法有着莫名的情愫,觉得它承载了太多的文化基因和哲学思考,但现实中的书法展览,有时会让我觉得离我的理解有些遥远,似乎总隔着一层看不见的薄膜。而王冬龄先生的名字,在当代书坛早已是如雷贯耳,他的作品我曾有幸在一些重要展览上见过,那种磅礴的气势、奔放的线条,总能给我带来巨大的震撼。所以,当得知有这本书,我毫不犹豫地入手了。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吸引我,流畅而富有诗意,同时又充满逻辑性和深度。王冬龄先生能够将抽象的艺术理念,用具象的比喻和生动的叙述呈现出来,让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论,变得鲜活有趣。他谈论“气韵生动”时,那种描述仿佛我能看到笔墨在纸上游走,感受到那种生命力喷薄而出。他对“法度”与“自由”关系的解读,也极具启发性,让我明白,真正的自由并非无法无天,而是在高度的技法和严格的规范中,实现精神的解放。这种对艺术边界的探讨,让我受益匪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