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共生的论域》是作者张永缜近二十年来发表作品的一个回顾和总结,也是对自己多年来研究思路演变的一个总结。从发表**篇论文至今,自己的研究思路从马克思主义人学到价值论*后转入到社会发展理论,自始至终贯穿着探寻中国现代化发展路径的问题。从马克思的人学出发关注现实开展研究,提出“中国现代化的绊脚石:权力本位”,开出的药方就是“中国现代化的方向:人本位社会”。在进行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研究之后进入到价值学领域的研究,研究马克思的个体观,提出中国现代化的价值体系,这个价值体系包括三部分:自创生的个人价值观、自组织的社会价值观、共生的普遍价值观。
张永缜著的《共生的论域》对共生理念进行了哲 学层面的研究,从事实角度和价值角度研究共生,从 存在论、方法论等方面将共生上升到哲学理念层面。
对共生进行社会历史观的研究,分析概括共生的社会 进化观,提炼出共生的社会合理化思想。研究马克思 的共生思想,将共生与审美相联系,研究马克思共生 审美的实践观,论述马克思共生审美的人学逻辑,论 述共生的伦理学、价值观。对共生理念的实践意义进 行研究,揭示出共生理念对摆脱现代性困境的意义, 对实现中国梦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对生态文明和 美丽中国建设的意义,以及马克思知识共生型社会对 我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意义,共生理念与法 则对处理国际关系的意义。
张永缜,1972年2月生,西安交通大学哲学博士研究生毕业,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出站,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发展理论研究。现任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政治经济系主任兼思政教学部部长。在CSSCI来源期刊、北京大学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多篇,其中多篇文章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主持和参与科研项目12项,其中主持**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1项。获得省级科研奖3项。担任陕西省生态哲学学会副会长、陕西省哲学学会理事,被陕西省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培训中心聘为校园长培训专家。
共生:一个作为事实和价值相统一的哲学理念
一 共生理论的起源
二 作为自然界进化事实的共生
三 作为文化价值理想的共生
四 共生时代是人类社会的基本趋向
马克思共生思想的概览考察——面向现代性反思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种新解读
一 共生——共同生成的复杂性世界图景
二 在审美实践中人与自身、他人、他物共同生成
三 共产主义——人与他人和自然界共同生成的全面实现
马克思主义共生理论探微
一 马克思用共生的逻辑来洞悉事物、人和社会
二 人基于审美实现与他者共生
三 生产劳动的实践应当是一个人与他者共生的过程
四 马克思从共生的逻辑提出类的概念及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多维共生、动态、复杂性的世界演化观
一 线性观和表现观
二 马克思的共生的、动态的、多维的、复杂性因果观
共生的方法论探微
一 马克思共生方法蕴含
二 马克思共生方法的具体表述
马克思共生审美的“人学”逻辑辨析
一 马克思从共生的视角分析人及其外部关系
二 审美是马克思实现理解人与他者共生的核心词
三 马克思从共生审美人学逻辑来分析生产劳动
四 马克思从共生审美的人学逻辑构思共产主义理想
共生社会进化观论纲——一种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阐释
一 和谐社会应当是多元共生、互动发展的社会
二 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共生社会进化观
三 共生社会进化观的理论依据与内容阐释
四 小结
从社会合理化审视现代性的发展及中国现代化
一 现代性两个阶段的划分
二 反思性社会合理化的内涵
三 社会合理化的当代中国意蕴
从审美实践走向人的事实与价值相统一的生存样态
一 人为什么活和如何活是哲学必须回答的问题
二 人的事实性存在与价值性存在在审美实践中统一
三 审美实践思想对我们当今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很大的启发
共生的伦理学考察——基于全球化时代条件下人类面向未来的伦理思考
一 共生是人类的价值追求
二 在审美实践中实现共生
三 共生伦理的表现和内涵概括
理性的探源、解构与统一:现代性症候的渊薮透析
一 古希腊哲学中理性观念的提出及其演绎
二 近代理性发展中的内在分裂
三 理性的内在分裂埋下现代性危机的祸根及走出现代性危机的探索
四 从马克思寻找统一努斯与逻各斯走出现代性困境的道路
共生理念的哲学维度考察
一 共生是中国文化的价值理想
二 共生是人类理性思维的共同追求
三 当代共生理念的基本内涵
四 构建共生时代的迫切性和历史意义
“中国梦”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一 马克思人学的思考方法和思维路线
二 马克思关于人的创造性实践活动思想的应用和实践
三 马克思关于人的个性发展、群体发展在历史中的地位转换规律的应用和实践
共生理念·生态文明·“美丽中国”
一 共生的基本内涵
二 共生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
三 共生与审美不可分割
四 共生理念对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意义
哈耶克的默会知识与社会的合理化生成
一 默会知识的激发和汇聚有助于推动社会创新
二 在市场机制中汇聚默会知识促进社会合理化
三 哈耶克默会知识理论的启示
以知识型社会和创新型干部战略增强创新驱动
一 第三次工业革命对我国的现代化带来巨大挑战
二 马克思知识共生型社会对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意义
三 马克思知识共生型社会对人才强国战略的意义
应对“修昔底德陷阱”:共生理念与法则
一 共生理念与共生法则
二 共生法则的方法机理
三 共生法则的基本概括及对现实的启示
共生价值观与构建和谐社会
一 共生价值观的内涵
二 以共生价值观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 以共生价值观构建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
四 以共生价值观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
和谐社会的公民价值追求:自创生价值观探析
一 自创生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二 以自创生个人价值观塑造的和谐社会公民的基本特征
三 自创生价值观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马克思的个体观诠释
一 马克思个体思想文本表述
二 马克思个体思想的意义和价值
以自组织的价值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运行机制
一 坚持社会秩序自生自发性和自组织原则构建民主法治的和谐社会
二 坚持自由的社会存在状态构建充满活力的和谐社会
三 坚持协同竞争的社会优化途径构建充满活力的和谐社会
四 以平衡良性运转的社会运行机制构建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
五 政府合理地行使权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马克思关于集体主义的科学内涵及个体与社会历史的发展
一 马克思对社会集体的界定
二 个人与社会集体的关系:个人为本
三 社会历史应当尊重个体的发展
权力本位:中国现代化的绊脚石
一 权力本位的形成
二 权力本位的危害
中国现代化的方向:人本位社会
一 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三种形态
二 人本位价值观的内涵
三 人本位社会的基本特点
四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人本位社会的孕育和生成
五 人本位社会生成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后记
我必须说,《共生的论域》是一本挑战读者思维定式的杰作。它以一种近乎解剖学的精确度,将我们习以为常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观念拆解开来,让我们看到它们背后那些错综复杂的“论域”。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建筑师,不仅展示了宏伟的建筑(社会结构),更深入探究了支撑这一切的基石、梁柱(论域)是如何被设计、建造和维护的。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共生”概念的拓展,它不再是一种被动的、偶然的现象,而被提升为一种主动的、策略性的选择。在信息爆炸、观点多元的时代,我们如何在不同的“论域”之间穿梭,如何在相互碰撞中找到平衡点,如何在看似对立的观点中发现潜在的合作契机,这些都是书中探讨的核心。我曾一度困扰于社会上的种种分歧和冲突,总觉得难以调和。但读完这本书,我开始明白,许多冲突并非源于个体恶意,而是不同“论域”的逻辑在彼此碰撞。理解了这一点,解决问题的方式也随之改变。我开始尝试去识别和理解对方所处的“论域”,而不是简单地用自己的“论域”去评判。这种视角上的转变,让我对沟通和合作有了全新的认知,也对未来的社会发展充满了审慎的乐观。
评分翻开《共生的论域》,就像走进了一个巨大的思想实验室,作者以一种近乎哲学家的深度,对我们所处的社会现实进行了精妙的解构。我一直对社会学的宏大叙事和心理学的微观分析都颇感兴趣,但总觉得两者之间似乎缺少了某种连接。这本书恰好填补了我的这一空白。它提出的“论域”概念,既有宏观的社会结构的影响力,又触及了微观的个体认知和行为模式。作者对“共生”的阐释更是令人耳目一新,它不再是简单的“和平共处”,而是上升到一种更具建设性、更富生命力的互动模式。我被书中对不同“论域”相互作用的描写深深吸引,它揭示了为何有些观念能够传播开来,为何有些社会运动能够兴起,又为何有些合作最终会破裂。这种分析的深度和广度,让我对社会运行的规律有了更深刻的洞察。我常常在阅读时,会将书中的理论与现实中的事件进行对比,惊讶地发现,原来许多看似偶然的现象,都可以在“论域”的框架下找到合理的解释。这本书让我开始以一种更系统、更全面的方式去理解这个世界,也对如何与他人建立更健康、更可持续的关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共生的论域》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智识冒险。作者以非凡的洞察力,将我们从日常生活的喧嚣中抽离出来,引导我们审视那些构成我们思想根基的“论域”。我一直对人类社会中的各种张力和矛盾感到困惑,总觉得个体之间的隔阂难以逾越。这本书的出现,如同拨云见日,让我看到了理解和弥合这些隔阂的可能性。它提出的“论域”概念,是一种强大的分析工具,能够帮助我们揭示不同观点和行为背后的深层逻辑。而“共生”的论述,则为我们指明了一条超越冲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共生”的多维度解读,它不仅是对生物层面的相互依赖,更是对思想、文化、社会层面的深度连接和协同进化。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与作者的观点产生强烈的共鸣,仿佛找到了久违的知音。这本书让我不再被动地接受世界的既定模式,而是开始主动去理解、去建构,去探索如何在多样化的“论域”中,实现个体与集体的和谐共生。它让我对未来的社会发展充满了更深刻的思考和更坚定的信心。
评分《共生的论域》是一次令人着迷的思想漫游。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提供了一套独特的工具,帮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作者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们穿越思维的迷宫,揭示那些隐藏在表面之下的“论域”。我曾以为“共生”仅仅是关于合作和互助,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共生更深层的含义在于,个体如何在不同的“论域”中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同时又能与他人形成有意义的连接。书中对“论域”的界定和分析,让我对许多社会现象有了豁然开朗的理解。例如,为什么在某些问题上,人们的观点会如此极端地对立?为什么某些信息会在特定的群体中迅速传播?这些疑问,在书中都得到了非常有说服力的解释。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共生”的辩证思考,它并非要求我们放弃自己的立场,而是强调如何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寻求共同点,实现更高级的共生状态。阅读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获取知识,更像是一次深刻的自我探索,让我重新思考自己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如何在不断变化的“论域”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评分这本《共生的论域》给我带来了极大的思想震撼。我一直以来都对社会结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总是觉得某些深层的原因难以捕捉。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它不再局限于个体的行为分析,而是着眼于更广阔的“论域”——那些我们共享的、塑造着我们认知和行动的理念、假设和框架。作者以一种极其严谨却又不失流畅的笔触,剖析了不同论域的形成、演变以及它们如何在我们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们的判断和选择。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非简单地批判某个论域的优劣,而是强调理解其内部逻辑和运作机制的重要性。书中对“共生”的定义也远超我之前的理解,不再仅仅是生物学上的相互依存,而是上升到社会、文化、思想层面的共生关系,探讨在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中,个体如何与不同的论域和谐共存,甚至从中汲取力量,实现自我超越。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回想自己过往的经历和思考,惊讶地发现原来自己的许多观念都深受某些特定论域的影响,而我却从未意识到。这让我对自我有了更深的审视,也对理解他人的行为和立场有了更多的同理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