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翻閱瞭一本側重於當代城市精神變遷的非虛構作品,感觸頗多。這本書的作者采用瞭非常銳利的筆觸,去剖析現代都市人內心的焦慮和疏離感。他通過對幾個不同職業、不同背景的人物進行深度訪談和觀察,描繪齣瞭一幅幅高密度、快節奏生活下的眾生相。其中有一章專門講城市裏的“共享空間”現象,分析瞭人們在物理空間上越來越接近,但在精神層麵卻越來越隔離的悖論。那種冷靜的社會學分析,配上文學性的敘事,讓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論變得生動起來。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描述細節時那種毫不留情的精準度,他不會刻意去渲染悲情,而是讓事實本身說話。讀完後,我時常會在通勤的地鐵上環顧四周,思考自己與周圍那些陌生人之間那層透明卻堅固的牆究竟是什麼構成的。這本書,無疑為我理解當代社會提供瞭一個全新的、且極具衝擊力的視角,它教會我在喧囂中保持一份清醒的旁觀者姿態。
評分我前陣子讀完瞭一本很有趣的關於民間神話和地方誌的匯編,那本書簡直就是一趟奇妙的探險之旅。它收集瞭我國南方某幾個省份流傳甚廣的、但從未被正統學術界過多關注的“野史”和民間傳說。作者花費瞭數年時間,深入到鄉野村落,用近乎人類學傢的嚴謹態度記錄下瞭那些口口相傳的故事、祭祀的儀式,甚至還有一些已經失傳的歌謠。書裏那些關於山精水怪、地方英雄的敘述,雖然聽起來天馬行空,但作者通過對比不同村落的記錄,揭示齣這些神話背後隱藏的社會結構和早期族群遷徙的曆史脈絡。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讓你意識到,曆史絕不僅僅是帝王將相的功過簿,更深層的是那些普通人對未知世界的想象和對自身命運的期盼。那本神話集,文字樸實,信息量巨大,每次翻閱都能發現新的趣味點,簡直是地方文化愛好者的福音。
評分拿到這套《陋室存稿/楊誌玖文集》,說實話,我一開始是被那個略帶古樸的書名吸引的。我最近特彆迷戀那種沉靜、內斂的文字風格,希望能在閱讀中找到片刻的安寜。我最近讀完的另一本書,那本關於明清時期江南士人生活圖景的著作,給我留下瞭非常深刻的印象。作者花瞭大量的篇幅去考證那些被曆史洪流衝刷掉的細節,比如他們日常使用的文具、宴飲的禮儀,甚至是書房的布局。讀起來,你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種文人骨子裏的那種清高與堅韌,他們如何在亂世之中守住一方精神淨土。這本書的敘事節奏很慢,需要靜下心來品味,但一旦沉浸進去,那種對曆史的敬畏感和對傳統文化的追溯,讓人欲罷不能。它不像有些曆史讀物那樣堆砌史料,而是將史料編織成瞭一個個鮮活的畫麵,讓人仿佛穿越迴瞭那個時代,親眼目睹那些風雲變幻。這本關於士人生活的小冊子,可以說是近期我閱讀體驗中非常亮眼的一部作品,它讓我重新思考“隱逸”和“入世”之間的微妙平衡。
評分說起來,我最近對自然哲學的興趣又迴來瞭,正好讀瞭一本國外引進的關於“熵增定律”與生命意義探討的科普讀物。這本書的難度不低,但作者的敘事功力一流,他能把高深的物理學概念,比如熱力學第二定律,巧妙地融入到對人類文明、藝術創作甚至情感維係的討論中。書中有一部分探討瞭為什麼人類會本能地追求秩序和美感,這其實是對抗無序、對抗時間流逝的一種精神抗爭。我最喜歡它那種宏大敘事的格局,從宇宙大爆炸談到一杯咖啡的冷卻,所有現象似乎都能在同一個框架下得到解釋,這讓人在麵對生命的有限性時,反而感到一種奇特的釋然。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生活中的每一個瞬間,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對抗”——比如整理淩亂的書桌、堅持寫日記——都成瞭一種對抗宇宙必然趨勢的勇敢姿態。讀完它,感覺對世界的認知層次都被拔高瞭。
評分前不久,我沉浸在一本非常細膩的傢族迴憶錄中,那本書的作者是位女性,她以她祖母的視角,講述瞭從上世紀三十年代到改革開放初期,一個知識分子傢庭在中國社會巨大變遷中的掙紮與堅守。這本書的文字風格極為剋製,幾乎沒有煽情的大段描寫,所有的情感都藏在那些日常的物件、一次次的搬傢、以及對一餐飯的記憶裏。比如,她細緻地描述瞭祖母如何將一塊珍藏的絲綢剪裁成不同用途的布料以度過睏難時期,那種對物質的珍惜和對體麵的維護,比任何激烈的文字都更讓人動容。這本書最成功的地方,在於它展示瞭宏大曆史背景下,個體命運是如何被裹挾、又是如何努力保持內在尊嚴的過程。它不像那些波瀾壯闊的正史,它是一部關於“活下來”的、充滿韌性的民間史詩。每次閤上書本,都感覺自己仿佛和那個時代的女性前輩們進行瞭一次跨越時空的、安靜的對話。
評分楊誌玖先生(1915—2002年),山東省淄博市周村區人。著名曆史學傢。迴族。1934年同時考取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是年9月,入北京大學史學係。盧溝橋事變後,隨校南遷,在西南聯閤大學繼續學習。1938年8月大學畢業,被推薦到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作所外研究生。1939年9月,考取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研究生,師從姚從吾、嚮達教授研究濛元史。1941年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研究生畢業,留西南聯閤大學暨南開大學曆史係任教。1944年3月,應傅斯年先生邀請,藉調到四川南溪縣李莊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編寫中國邊疆史清代部分。1946年10月,應南開大學文學院院長馮文潛先生之聘,到南開曆史係任教。新中國建立後,楊先生曆任南開大學副教授、教授、中國古代史專業博士生導師,《中國曆史大辭典》主編,《曆史教學》編委會主任,中國元史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海外交通史學會顧問,中國民族史學會顧問,中國唐史學會顧問等。還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天津市第六、第七、第八屆委員會委員和常務委員。著有《隋唐五代史綱要》、《元史三論》、《馬可波羅在中國》、《元代迴族史稿》、《陋室文存》等專著,發錶論文近兩百篇,主編《中國封建社會土地所有製形式問題討論集》等。他堅持“少而精”的著述原則,在濛元史、隋唐史、迴族史、中西交通史等諸多領域內學術貢獻卓著,受到海內外學界的尊重和贊譽。
評分質量很好,內容經典
評分陋室存稿/楊誌玖文集(套裝全2冊),中華書局齣版社
評分早在2003年4月人民大會堂舉行的《南開史學傢論叢》首發式上,陳高華、瞿林東等學者就曾不約而同地贊嘆楊先生的傑齣學術成就、道德文章及其給南開乃至史學界作齣的重要建樹。為繁榮史學研究,便於海內外學人全麵深入瞭解楊先生的治史路徑和風格特色,我們在中華書局的大力支持下,對其多年來的論著進行瞭整理,匯輯成《楊誌玖文集》。
評分六、三郡以外烏桓的衰落、遷徙和融閤
評分劉漢民,1962年11月生於山東青島,分彆於1983年、1988年、2001年畢業於山東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和南開大學。2001-2003年在天津大學博士後流動站從事博士後研究。現為暨南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廣東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第6屆特約研究員兼體製改革組召集人。2007年受威廉姆森(Oliver E.Williamson)教授擔保赴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剋利分校哈斯商學院作為期18個月的訪問研究。主要研究方嚮為企業理論與企業製度、資本結構與公司治理、比較製度分析等。曾在《經濟研究》、《中國工業經濟》和《經濟學動態》等學術期刊發錶多篇有影響的論文,被轉載、引用數百次,參與撰寫的《公司治理》一書獲第11屆孫冶方經濟學奬和天津市優秀社科著作特等奬。
評分中國産生瞭共産黨,這是開天闢地的大事變。這一開天闢地的大事變,深刻改變瞭近代以後中華民族發展的方嚮和進程,深刻改變瞭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深刻改變瞭世界發展的趨勢和格局。
評分《楊誌玖文集》分四種五冊。第一冊為隋唐五代史綱要、隋唐史通俗講話、宋遼金西夏史講義、元史七講;第二冊為元代迴族史稿;第三冊為馬可波羅在中國及中外關係史文存;第四、五冊為論文集。
評分兩冊文稿,值得推薦,匯集瞭楊先生的主要論文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