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疲劳设计手册

抗疲劳设计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少汴 著
图书标签:
  • 抗疲劳
  • 疲劳设计
  • 材料疲劳
  • 结构疲劳
  • 耐久性设计
  • 可靠性设计
  • 机械设计
  • 工程设计
  • 失效分析
  • 寿命预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05624
版次:2
商品编码:11784701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24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机械设计人员,相关专业在校师生
  《抗疲劳设计手册》一书系统地介绍了各种抗疲劳设计方法及其设计参数的确定方法,书中包含了大量国内外工程材料和典型零部件及接头的疲劳性能技术数据和抗疲劳设计图表,实用性和针对性强。本书是机械设计人员进行抗疲劳设计的必备工具书,该书第1版曾获国家机械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内容简介

  《抗疲劳设计手册》一书系统地介绍了各种抗疲劳设计方法及其设计参数的确定方法。其主要内容包括:概论、疲劳极限和疲劳图、影响疲劳强度的因素、疲劳累积损伤理论、常规疲劳设计、随机疲劳、低周疲劳、局部应力应变分析法、损伤容限设计、概率疲劳设计、环境疲劳、典型零部件的抗疲劳设计、联接和接头的疲劳强度、提高零构件疲劳强度的方法。本书是在总结我国机械行业在抗疲劳设计方面的系列科研成果基础上,汲取必要的国内外成熟方法和技术数据编写而成的,书中包含了大量国内外工程材料和典型零部件及接头的疲劳性能技术数据和抗疲劳设计图表,实用性和针对性强。

目录

第2版前言第1版前言常用符号表第1章概论11.1常用术语11.2疲劳发展史51.3疲劳分类71.4金属疲劳破坏机理81.4.1疲劳裂纹萌生81.4.2疲劳裂纹扩展91.4.3失稳断裂111.5疲劳断口的形貌特征111.5.1宏观形貌特征111.5.2微观形貌特征121.6抗疲劳设计方法151.6.1抗疲劳设计准则151.6.2现行的抗疲劳设计方法151.6.3分析与试验161.6.4展望17第2章疲劳极限和疲劳图182.1S�睳曲线182.1.1概述182.1.2测定方法192.1.3金属材料的S�睳曲线222.1.4理想化的S�睳曲线422.2疲劳极限422.2.1概述432.2.2测定方法462.2.3金属材料的疲劳极限数据622.2.4材料疲劳极限与抗拉强度间的关系672.2.5加载方式、横截面形状和方向性影响682.3概率密度函数682.4p�睸�睳曲线692.4.1概述692.4.2测定方法702.4.3金属材料的p�睸�睳曲线752.5疲劳极限线图872.5.1Smith图872.5.2Haigh图882.6等寿命图94第3章影响疲劳强度的因素1093.1缺口效应1093.1.1理论应力集中系数1133.1.2疲劳缺口系数1413.2尺寸效应1573.3表面加工方法的影响1643.3.1影响机理1643.3.2切削用量的影响1653.3.3表面加工系数线图1663.3.4表面加工对疲劳缺口系数的影响1703.4平均应力的影响1713.4.1平均拉应力的影响1713.4.2平均压应力的影响1743.4.3扭转平均应力的影响1753.5其他因素的影响1773.5.1加载频率的影响1773.5.2应力波形的影响1783.5.3中间停歇的影响178第4章疲劳累积损伤理论1794.1概述1794.2线性累积损伤理论1804.2.1Miner法则1804.2.2相对Miner法则1804.3双线性累积损伤理论1824.4非线性累积损伤理论1824.4.1损伤曲线法1824.4.2Corten�睤olan理论1834.5损伤极限184第5章常规疲劳设计1865.1无限寿命设计1865.1.1单轴应力下的无限寿命设计1865.1.2多轴应力下的无限寿命设计1945.2有限寿命设计1995.2.1单轴应力下的有限寿命设计1995.2.2多轴应力下的有限寿命设计211第6章随机疲劳2136.1概述2136.2计数法2136.3程序载荷谱编制2166.4随机疲劳强度计算2186.5随机疲劳试验方法218第7章低周疲劳2207.1材料的应力�灿Ρ湎煊�2207.1.1单调应力�灿Ρ淝�线2217.1.2循环应力�灿Ρ淝�线与迟滞回线2237.2应变�彩倜�曲线2267.3低周疲劳寿命估算方法2267.4低周疲劳试验方法2277.5低周应变疲劳数据244第8章局部应力应变法2448.1概述2468.2疲劳寿命估算方法2468.2.1载荷�灿Ρ浔甓ㄇ�线法8.2.2修正Neuber法8.3推广应用于高周疲劳8.4多轴应变下的局部应力应变分析法8.4.1对称循环8.4.2非对称循环第9章损伤容限设计9.1概述9.2线弹性断裂力学9.3疲劳裂纹扩展速率9.4剩余寿命估算9.5裂纹体的无限寿命疲劳强度计算9.6断裂控制第10章概率疲劳设计10.1概述10.2应力�睬慷雀缮婺P颓罂煽慷�10.3无限寿命下的概率疲劳设计10.3.1正态分布下的概率疲劳设计10.3.2非正态分布下的概率疲劳设计10.4有限寿命下的概率疲劳设计10.4.1等幅应力下的概率疲劳设计10.4.2变幅应力下的概率疲劳设计10.4.3疲劳寿命的可靠性估算10.5可靠度的置信水平10.6概率疲劳设计数据第11章环境疲劳11.1腐蚀疲劳11.1.1概述11.1.2应力腐蚀11.1.3预腐蚀疲劳11.1.4气相疲劳11.1.5水介质疲劳11.1.6腐蚀疲劳S�睳曲线11.1.7各种影响因素对腐蚀疲劳强度的影响11.1.8腐蚀疲劳设计方法11.1.9腐蚀疲劳试验方法及试验装置11.1.10腐蚀疲劳裂纹扩展11.2低温疲劳11.3高温疲劳11.3.1概述11.3.2金属的高温疲劳性能11.3.3影响金属高温疲劳性能的因素11.3.4高温疲劳寿命估算方法11.4热疲劳11.4.1热应力与热疲劳11.4.2热疲劳寿命估算方法11.4.3热疲劳试验方法11.5微动磨损疲劳11.6接触疲劳11.6.1失效机理11.6.2接触应力11.6.3影响接触疲劳强度的因素11.6.4接触疲劳强度计算方法11.6.5接触疲劳试验方法11.7冲击疲劳第12章典型零部件的抗疲劳设计12.1轴的抗疲劳设计12.1.1轴的受力特点与疲劳破坏部位12.1.2名义应力计算12.1.3疲劳强度校核12.1.4影响系数和安全系数的确定方法12.2曲轴的抗疲劳设计12.2.1连杆轴颈的疲劳强度校核12.2.2主轴颈的疲劳强度校核12.2.3曲柄臂的疲劳强度校核12.3齿轮的抗疲劳设计12.3.1渐开线圆柱齿轮传动12.3.2圆弧齿轮传动12.3.3锥齿轮传动12.4滚动轴承的抗疲劳设计12.4.1概述12.4.2按额定动载荷选择轴承12.4.3按额定静载荷选择轴承12.4.4滚动轴承的极限转速12.5弹簧的抗疲劳设计12.5.1螺旋弹簧12.5.2板弹簧12.6压力容器的抗疲劳设计12.6.1应力分析12.6.2低周疲劳设计12.6.3损伤容限设计第13章联接和接头的疲劳强度13.1轴向受力的螺纹联接13.1.1轴向螺纹联接的载荷和载荷分配13.1.2轴向螺纹联接的抗疲劳设计13.1.3提高轴向螺纹联接疲劳强度的方法13.2销钉�餐苟�、螺栓和铆接接头13.2.1销钉�餐苟�接头13.2.2螺栓接头13.2.3铆接接头13.3焊接接头13.3.1焊接接头的疲劳断裂性能13.3.2影响焊接接头疲劳强度的因素13.3.3焊接接头的抗疲劳设计方法第14章提高零构件疲劳强度的方法14.1合理选材14.2改进结构和工艺14.2.1改进结构14.2.2改进工艺14.3表面强化14.3.1概述14.3.2表面淬火14.3.3表面化学热处理14.3.4表面冷作14.3.5硬化层厚度对疲劳强度的影响14.3.6表面强化零件的抗疲劳设计方法14.4表面防护14.5合理操作与定期检修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第2版前言  本书第1版书名为《抗疲劳设计——方法与数据》,于1997年出版,曾获国家机械局科技进步二等奖。该书汇集了国内外机械行业抗疲劳设计方面的大量研究成果及先进、成熟的设计方法和数据,是一本机械设计人员进行抗疲劳设计的必备参考书,深受读者欢迎。该书出版已十多年了,各种新技术不断涌现,相应的标准都进行了修订,为了适应读者的需要,决定对该书进行修订。  本书不仅对各种抗疲劳设计方法及其设计参数的确定方法进行了系统的论述,还提供了大量的国内外工程材料和典型零部件及接头的疲劳性能技术数据和抗疲劳设计图表,实质上是一本抗疲劳设计工具书。因此,本书第2版书名改为《抗疲劳设计手册》。  在这次修订工作中,增加了作者在机械结构强度评价方法与应用软件研究课题中的新研究成果;在有限寿命设计和局部应力应变分析法等方面进行了较大的修订和补充;修正了第1版中的错误;对全书进行了重新编排,将第1版附录中大量的图表融入正文中,以方便读者查阅。  在本书修订编写过程中,为使数据更全面,方法更系统,能够真正起到抗疲劳设计工具书的作用,书中除了总结作者及其合作者在这方面的系列试验研究成果之外,也收录了大量国内外成熟的设计方法和数据,以便于读者使用。在此,对这些文献资料的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错误和纰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第1版前言  从19世纪初叶首次发现疲劳破坏现象以来,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在这不足两世纪的岁月里,人们对疲劳进行了大量试验研究,并越来越认识到疲劳破坏是机械产品的一种主要失效形式。现在美英等一些发达国家,对于承受循环载荷的机械,除了要进行传统的静强度计算之外,都还要进行疲劳强度校核,且后者往往是产品设计规范更主要的内容。而我国的机械设计则还停留在静强度设计阶段,对大多数本应进行抗疲劳设计的产品,还是只进行静强度计算,而不进行疲劳强度计算或校核。推其原因,除了一些机械设计人员对疲劳强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外,主要是缺乏国产工程材料的抗疲劳设计数据和没有制订出各种机械产品的抗疲劳设计规范。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起,已开始对疲劳问题进行了较多的试验研究。机械行业也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组织了一些研究院所、高等院校和工厂,对机械产品的抗疲劳设计方法和国产工程材料的抗疲劳设计数据进行了较系统的试验研究,为开展机械产品的抗疲劳设计打下了一定基础。本书是在总结我国十几年来在抗疲劳设计研究方面的系列成果基础上写出的,它汲取了必要的国内外成熟方法和数据,是一本既反映当代世界先进水平,又适合我国机械产品使用的抗疲劳设计参考书,旨在为我国机械设计人员进行抗疲劳设计或制订专业产品的抗疲劳设计规范提供通用的设计方法和数据。本书设计方法和数据全面、系统、新颖、实用,特别是所提供的国产工程材料的抗疲劳设计数据和典型零构件及接头的抗疲劳设计方法,为目前国内现有的诸多疲劳文献中内容最多、最全的。  本书分正文和附录两大部分,正文对各种抗疲劳设计方法及其设计参数的确定方法进行了系统的论述,附录提供了大量的国内外材料和典型零构件及接头的疲劳性能数据和抗疲劳设计图表。书中的很多数据、图表都是取自郑州机械研究所、上海材料研究所、东北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郑州工学院、同济大学、冶金部钢铁研究总院、洛阳拖拉机研究所、天津工程机械研究所和第二汽车制造厂等单位的试验研究报告,另外还参考了一些其他中外文献资料,在此一并表示感谢。本书选用的试验研究成果有:疲劳设计基础问题研究,常规疲劳设计方法研究,疲劳设计方法补充工作,疲劳设计方法数据库,机械强度与振动数据库,材料性能数据库研究,疲劳累积损伤规律研究,焊接接头的疲劳强度研究,典型焊接接头的疲劳强度与断裂行为研究等。这些研究成果获得国家或机械部科技进步奖四项,获得机械部机械科学研究院科研成果奖多项。  本书由赵少汴、王忠保编著,张晓慧、陈德广参加编写。本书主要供机械设计人员使用,也供大专院校有关专业师生使用。由于作者水平所限,不尽人意之处,敬请读者指正。  作者
《结构耐久性与寿命预测》 本书深入探讨了结构在长期服役过程中抵抗疲劳、蠕变、腐蚀等损伤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对结构的剩余寿命进行科学预测的理论与方法。全书围绕“如何让结构在预期时间内可靠地工作”这一核心问题展开,旨在为工程师和研究人员提供一套系统性的知识框架和实用工具。 第一部分:损伤机理与失效模式 本部分详细梳理了各种常见的结构损伤机理。首先,从微观角度剖析了疲劳裂纹的萌生与扩展过程,介绍了应力集中、应力幅、应力比、应力集中因子等关键参数对疲劳寿命的影响。重点阐述了低周疲劳(LCF)和高周疲劳(HCF)的差异及其在不同载荷条件下的表现。 其次,蠕变损伤作为高温或长时服役结构的关键失效模式,被深入解析。详细讲解了蠕变应变、应力松弛、蠕变断裂等现象,并引入了多种经典的蠕变本构模型,如Norton定律、Bailey-Norton定律等,以及它们在不同材料和温度下的适用性。 再者,腐蚀对结构的损害不容忽视。本书系统介绍了电化学腐蚀、应力腐蚀开裂(SCC)、氢致开裂(HE)等多种腐蚀诱导的失效机制。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分析了不同介质环境、材料特性以及表面处理对腐蚀速率的影响。 最后,本部分还涵盖了其他可能导致结构失效的因素,如磨损、老化、环境侵蚀等,并分析了这些因素与疲劳、蠕变、腐蚀等损伤的协同作用。 第二部分:结构耐久性评估方法 本部分聚焦于如何量化评估结构的耐久性。基于第一部分对损伤机理的理解,本书详细介绍了多种工程实践中广泛应用的耐久性评估技术。 在疲劳分析方面,引入了基于应力-寿命(S-N)曲线的方法、基于应变-寿命(ε-N)曲线的方法,以及更先进的断裂力学方法。重点讲解了Miner线性损伤累积法则的原理、应用局限性及其改进方法。对于复杂的应力状态,则介绍了应力强度因子、裂纹扩展速率(da/dN)的计算,以及断裂韧性KIC等关键参数的意义。 针对蠕变损伤,本书介绍了基于时间-温度参数(如Larson-Miller参数)的寿命估算方法,以及基于蠕变损伤累积模型(如Rabotnov损伤模型)的寿命预测。对于存在蠕变-疲劳协同作用的结构,则阐述了如何将两者结合进行分析。 在腐蚀评估方面,本书介绍了不同腐蚀速率的测定方法,以及基于腐蚀深度、腐蚀产物层厚度等参数对结构承载能力的衰减分析。对于SCC,则重点讲解了应力腐蚀敏感性测试和寿命预测模型。 此外,本部分还包含了非损伤检测(NDT)技术在结构耐久性评估中的应用,如超声波检测、X射线探伤、涡流探伤、磁粉探伤等,以及损伤容限设计(FTD)的理念,即在结构存在一定缺陷的情况下,仍能安全服役并具有可预测的剩余寿命。 第三部分:结构寿命预测与剩余寿命管理 本部分将理论分析与实际应用相结合,重点在于如何基于损伤机理和评估结果,对结构的剩余寿命进行准确预测,并最终指导结构的维护与管理。 在寿命预测方面,本书系统介绍了基于统计模型、基于物理模型(损伤累积模型)以及基于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的寿命预测方法。详细阐述了概率性寿命预测(PLP)的理念,强调了不确定性在寿命预测中的重要性,并介绍了如何构建可靠性-寿命曲线。 针对剩余寿命管理(RSLM),本书阐述了其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定期检测、状态监测、故障诊断与预警等手段,动态更新结构的寿命预测。介绍了基于风险评估的维护策略,以及如何制定合理的维修、更换或加固计划,以确保结构在整个服役周期内的安全性。 第四部分:工程案例与前沿研究 为了加深读者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本书在各个章节中穿戴了大量来自航空航天、能源、交通、民用建筑等领域的经典工程案例,分析了实际结构在不同工况下的损伤表现和寿命评估过程。 同时,本部分也对结构耐久性与寿命预测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包括但不限于:多场耦合损伤模型、损伤演化过程的数值模拟技术(如有限元分析FEA、计算流体动力学CFD、计算固体力学CSM)、先进传感技术在结构健康监测(SHM)中的应用、以及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提升寿命预测精度的研究方向。 本书适合材料科学、机械工程、航空航天工程、土木工程、能源工程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从事结构设计、分析、维护和寿命预测的工程师和研究人员阅读。通过学习本书,读者将能够深入理解结构损伤的根源,掌握科学的耐久性评估方法,并能对结构的剩余寿命做出更准确的预测,从而提升结构的可靠性、安全性和经济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绝对是我近期最惊喜的阅读体验之一!虽然我并非专业的设计师,但“抗疲劳设计”这个概念本身就深深吸引了我,我一直觉得生活中很多设计细节都忽略了人体的感受,导致不必要的疲惫和不适。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用一种非常易懂且富有洞察力的方式,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我特别欣赏作者的逻辑清晰和案例分析的到位。比如,书中关于人机工程学的讲解,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比如办公椅的设计、汽车内饰的布局、甚至是指尖操作设备的按键大小和触感,都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如何通过优化设计来减少用户的精力损耗。我记得其中一个章节详细对比了两种不同类型的键盘布局,分析了它们在长期输入过程中对用户腕部和指尖的压力分布差异,并给出了具体的改进建议。这种细节的呈现让我深刻理解了“微小之处见真章”的道理,也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每天接触到的各种物品。更重要的是,作者在讲解过程中,并没有使用过于晦涩的专业术语,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甚至穿插了一些有趣的轶事和历史背景,让阅读过程充满了趣味性,一点也不枯燥。它让我明白了,好的设计不仅仅是美观,更是一种对使用者健康和效率的关怀。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改变,是让我养成了更具批判性的观察习惯,我开始主动去思考,为什么某个产品用起来会让我觉得顺手,而另一个却让我感到别扭,这背后一定有设计上的原因。

评分

这本《抗疲劳设计手册》,真的太适合我这种总是觉得“身体被掏空”的现代人了!我一直以为疲劳就是“熬夜”和“压力大”,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疲劳的根源,往往隐藏在我们日常接触的各种设计之中。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接地气,他用大量生动有趣的例子,将那些复杂的理论讲解得通俗易懂。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感官体验”和“舒适度设计”的讲解。它不仅仅是讲眼睛能看到的,更是深入探讨了触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的协同作用,如何影响我们的身心状态。我记得其中一个章节,详细分析了不同材质的办公椅对人体坐姿和舒适度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调整扶手和靠背的角度,来缓解长时间工作带来的疲劳,这让我对自己的办公椅有了全新的审视。这本书让我明白,好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呵护”我们,它能够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更多的舒适和自在。我开始更主动地去留意我所处的环境,思考它是否在“制造”我的疲劳,或者它是否能够“缓解”我的疲劳。它让我成为了一个更“懂得”享受生活的人。

评分

我要强烈推荐这本《抗疲劳设计手册》!它绝对是我近期阅读中最具启发的书籍之一。作为一名对生活细节有着较高要求的读者,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些能够让我生活得更舒适、更高效的方法。这本书恰好提供了这样的答案。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他能够将那些看似枯燥的理论,通过生动形象的案例分析,变得引人入胜。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交互设计”和“用户体验”的讲解。它不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挖掘了用户在使用产品时的心理感受和行为逻辑,以及如何通过优化交互流程,来降低用户的认知负荷和操作难度。我记得其中一个章节,对比了两种不同APP的操作界面,详细分析了哪种界面的信息层级更清晰,哪种按钮的设计更符合用户习惯,以及哪种交互方式能更快地引导用户完成任务,这让我对APP的设计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一个优秀的产品,不仅仅是拥有强大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它能够与用户建立一种无缝、顺畅的连接。我开始更主动地去观察我日常使用的各种软件和设备,思考它们的设计是否真正考虑到了我的需求,是否能够让我更轻松、更高效地完成任务。

评分

作为一名对产品体验颇为关注的用户,这本书《抗疲劳设计手册》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我日常接触到的各种产品。作者的分析逻辑非常严谨,但同时又能够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解释复杂的概念,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理解。我尤其被书中关于“触感设计”和“操作反馈”的部分所吸引。它不仅仅讨论了按钮的形状和大小,更是深入分析了不同材质的触感如何影响用户的情绪和使用体验,以及声音、震动等反馈信息对用户操作的引导作用。我记得其中一个章节,对比了两种不同手机的充电接口设计,分析了哪种设计在插入时更加顺畅,哪种更容易造成损坏,以及不同接口的插拔次数对用户心理造成的累积性影响。这种对细节的关注,让我印象深刻。这本书让我明白,一个优秀的产品,不仅仅是功能强大,更重要的是它能够与用户建立一种和谐、愉悦的互动关系。我开始更加留意我使用的各种设备,手机的震动反馈,耳机的佩戴舒适度,甚至是我每天使用的水杯的握持感,这些曾经被我忽略的细节,现在都成为了我衡量产品好坏的重要标准。这本书让我成为了一名更“懂行”的消费者,也让我对未来的产品设计充满了期待。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一本“生活智慧宝典”!《抗疲劳设计手册》这个名字虽然听起来有些专业,但读起来却一点也不枯燥。作者用非常朴实的语言,却揭示了许多我们生活中被忽略的细节。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环境心理学”和“空间叙事”的讲解。它不仅仅是讲如何布置一个好看的空间,而是深入探讨了空间中的光线、色彩、材质,甚至气味,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情绪、行为和健康。我记得其中一个章节,详细分析了不同办公空间的色彩搭配对员工情绪和创造力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调整照明来改善工作氛围,这让我第一次意识到,我们所处的环境,竟然对我们的身心健康有着如此深远的影响。这本书让我成为了一个更“敏感”的观察者,我开始主动去留意我所处的每一个空间,思考它带给我的感受,以及它是否在有意无意地影响着我。它让我明白了,好的设计,应该是能够“治愈”我们的,它能够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和舒适。我不再把“疲劳”仅仅归结为自身的问题,而是开始反思,我所处的环境,是否也在“消耗”着我。

评分

这本书,与其说是《抗疲劳设计手册》,不如说是“生活舒适度提升指南”!作为一名对生活品质有着执着追求的普通人,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些能够切实改变我生活状态的方法。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这一愿望。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亲切,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在分享他的智慧。他将那些看起来很专业的“人机工程学”知识,用非常贴近生活化的语言解释清楚,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豁然开朗。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人流设计”和“动线优化”的部分所打动。它不仅仅是讲如何在空间中摆放家具,而是深入分析了人在空间中的行为习惯和行动轨迹,如何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来减少不必要的行走和体力消耗,从而提升生活的便捷性和舒适度。我记得其中一个章节,详细分析了不同户型在厨房、卫生间、卧室的动线设计,以及它们对日常生活效率和身体负担的影响,让我第一次意识到,即使是居家生活,也可以通过精心的设计来变得更加轻松。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好的设计,不仅仅是外在的美观,更是内在的实用和人性化。我开始更深入地思考,我所处的环境,我所使用的物品,是否真的在“服务”于我,而不是让我去“适应”它们。

评分

这本《抗疲劳设计手册》简直是我的“救星”!作为一名长时间伏案工作的白领,腰酸背痛、眼睛干涩早已是家常便饭,我尝试过各种改善姿势的方法,也换了贵的椅子,但总觉得治标不治本。偶然的机会,我朋友推荐了这本书,我原本以为会是那种枯燥乏味的理论堆砌,没想到读起来却让人欲罢不能。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有感染力,他将那些看似复杂的生理学和心理学原理,用非常生动形象的比喻解释清楚。比如,书中对于“视觉疲劳”的分析,不仅仅讲了屏幕亮度、对比度这些基本要素,还深入探讨了光线在不同角度下的反射如何影响我们的视网膜,以及色彩搭配对情绪和专注度的潜在影响。我还记得其中关于“听觉疲劳”的部分,作者通过分析不同环境噪音对人心理产生的负面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声学设计来优化工作空间的宁静度,让我豁然开朗。我一直以为戴降噪耳机就能解决一切,但书中提供的更深层次的声学设计思路,让我意识到,从源头控制噪音,或者营造更舒适的声环境,才是更根本的解决之道。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疲劳并非仅仅是身体的劳累,更是生理和心理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教会了我如何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我的工作环境,以及我日常使用的各种工具。我开始尝试调整我的办公桌灯光,甚至更换了鼠标垫的材质,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竟然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舒适感。

评分

我得说,《抗疲劳设计手册》这本书,简直是一股清流,彻底颠覆了我对“设计”的固有认知。我一直以为设计就是美观,就是时尚,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设计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关怀”。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能够从最日常的生活场景切入,然后层层剥茧,揭示出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设计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对人体的考量。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照明设计”和“色彩心理学”的讲解。它不仅仅是讲灯光的亮度,而是深入分析了不同色温、不同光源的照射方式,如何影响我们的情绪、专注度,甚至睡眠质量。我记得其中一个章节,对比了不同工作环境下的照明方案,分析了它们对员工生产效率和身心健康的影响,让我第一次意识到,连我们办公室的灯光,都可能在无形中影响着我们的状态。这本书让我成为了一个更“有意识”的观察者,我开始主动去留意生活中的每一个设计细节,从居家环境的布置,到公共场所的标识,都让我产生了新的思考。它让我明白,好的设计,不应该是给使用者增加负担,而是应该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舒适、便利和愉悦。我不再把“疲劳”仅仅归结为自身的体质问题,而是开始审视,我所处的环境,我所使用的物品,是否在无形中“制造”了我的疲劳。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抗疲劳设计手册》绝对是我近期阅读过的最实用、最有启发的书籍之一。作为一名对生活品质有较高追求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些能够切实提升生活幸福感的方法。这本书正是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朴实,但字里行间却透露出对生活细微之处的深刻洞察。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动线设计”和“空间布局”的讲解。它不仅仅是讲如何摆放家具,而是从人的行为习惯和身体活动轨迹出发,分析了如何通过优化空间的流线,来减少不必要的体力消耗,甚至提升效率。比如,书中对比了厨房里不同工作台面的高度和布局,以及它们对烹饪者身体负担的影响,让我第一次意识到,连我们最日常的烹饪行为,都可以通过精心设计来变得更加轻松。我记得其中一个章节,详细分析了不同楼梯的设计,从坡度、踏步高度到扶手的材质和高度,都给出了非常具体的建议,这让我对居家安全和便利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好的设计,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它能够悄无声息地改善我们的生活,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舒适和便利。我不再把“疲劳”仅仅归结为工作压力大,而是开始反思,我所处的环境,我所使用的物品,是否在无形中加剧了我的疲劳。这本书让我成为了一个更“挑剔”的消费者,同时也更懂得如何为自己营造一个更健康、更舒适的生活空间。

评分

如果说有什么书能够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升级”你的生活品质,那这本《抗疲劳设计手册》绝对榜上有名!我一直认为,设计更多的是关乎美学,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独特,他用一种非常人性化的视角,去解读那些隐藏在产品和环境背后的设计逻辑。我特别被书中关于“人本主义设计”和“易用性原则”的讲解所吸引。它不仅仅是讲如何让产品看起来漂亮,更是深入探讨了如何让产品更符合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如何让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感受到轻松、愉悦和自信。我记得其中一个章节,对比了不同餐具的设计,分析了哪种设计在握持时更舒适,哪种设计在切割食物时更省力,以及哪种设计能提升用餐的仪式感,这让我对那些看似普通的餐具产生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一个真正优秀的设计,应该是“无感”的,它能够让你在不知不觉中享受到便利和舒适,而不会给你带来额外的负担。我开始更主动地去观察我日常使用的各种物品,思考它们的设计是否真正考虑到了我的感受,是否能够让我更从容、更自信地去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评分

专业用书,纸质还可以,不过商家发票迟迟没有给发过来。

评分

专业用书,纸质还可以,不过商家发票迟迟没有给发过来。

评分

嗯嗯可以了……嗯嗯哦,达到想要的效果

评分

挺好的书

评分

不错!!!!!!!!!!!!!!

评分

评分

活动入手,很满意的购物,一直支持京东图书,物美价廉,赞赞赞~辛苦快递师父了,搬到五楼

评分

还行吧。代下的。用了优惠券。力度一般般,

评分

好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