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滑油脂生产技术

润滑油脂生产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先会 著
图书标签:
  • 润滑油
  • 油脂
  • 生产技术
  • 工业润滑
  • 润滑剂
  • 石油化工
  • 机械工程
  • 配方
  • 工艺
  • 质量控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石化出版社
ISBN:9787801647016
版次:1
商品编码:1004514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润滑油品开发与应用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6
字数:34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润滑油脂生产技术》介绍了21世纪初期国内润滑油脂生产技术及发展状况。其内容包括润滑油脂基础油和添加剂的最新水平,重点阐述润滑油脂的生产工艺、生产设备以及操作条件和注意事项,另外还对润滑油脂的评定分析方法以及生产管理方法进行了适当的论述。书后还附有润滑油脂生产原料及设备的生产供应商资料。
  《润滑油脂生产技术》可供从事润滑油脂生产、科研、应用及营销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参考使用。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润滑油脂基础油
第一节 矿物型基础油
1.1 石油和石油炼制工业
1.2 基础油组成和性能
1.3 基础油加工工艺
1.4 国外基础油生产现状
1.5 国内基础油生产现状
第二节 合成型基础油
2.1 合成油种类和性能特点
2.2 聚α-烯烃油
2.3 烷基苯合成油
2.4 酯类油
2.5 聚醚
2.6 磷酸酯
2.7 硅油
2.8 氟油

第二章 润滑油脂添加剂
第一节 润滑油脂添加剂分类和现状
1.1 添加剂分类
1.2 添加剂现状
第二节 润滑油脂单剂
2.1 清净剂和分散剂
2.2 抗氧抗腐剂
2.3 极压抗磨剂
2.4 油性剂和摩擦改进剂
2.5 抗氧剂和金属减活剂
2.6 粘度指数改进剂
2.7 防锈剂
2.8 降凝剂
2.9 抗泡剂
2.10 抗乳化剂
第三节 润滑油脂复合剂
3.1 复合剂功效
3.2 汽油机油复合剂
3.3 柴油机油复合剂
3.4 二冲程摩托车油复合剂
3.5 铁路内燃机车油复合剂
3.6 船用发动机油复合剂
3.7 车辆齿轮油复合剂
3.8 工业齿轮油复合剂
3.9 液压油复合剂
3.1 0汽轮机油复合剂
3.1 1润滑脂复合剂

第三章 润滑油调和生产
第一节 润滑油生产现状
1.1 润滑油产品构成
1.2 润滑油生产规模
第二节 润滑油调和工艺
2.1 润滑油调和原理
2.2 润滑油调和工艺类型
2.3 罐式间歇调和工艺
2.4 自动化连续调和工艺
2.5 气脉冲调和工艺
第三节 润滑油调和参数计算
3.1 可加性参数计算
3.2 非可加性参数计算
第四节 润滑油调和工艺控制
4.1 影响调和质量的因素
4.2 润滑油调和注意事项
第五节 清洁性润滑油生产
5.1 清洁性工业润滑油生产
5.2 清洁性电器绝缘油生产

第四章 润滑脂生产
第一节 润滑脂生产现状
1.1 润滑脂产品构成
1.2 润滑脂生产规模
1.3 润滑脂发展趋势
第二节 润滑脂分类、组成和结构
2.1 润滑脂分类
2.2 润滑脂组成
2.3 润滑脂结构
第三节 润滑脂生产工艺基本类型
3.1 间歇式生产工艺
3.2 半连续化生产工艺
3.3 连续化生产工艺
3.4 电子计算机控制的润滑脂生产过程
第四节 润滑脂生产单元过程
4.1 配料
4.2 稠化剂制备
4.3 脱水
4.4 膨化
4.5 冷却
4.6 水化
4.7 过滤
4.8 均化
4.9 脱气
第五节 润滑脂生产配方和操作条件
5.1 钙基润滑脂
5.2 锂基润滑脂
5.3 复合钙基润滑脂
5.4 复合锂基润滑脂
5.5 复合铝基润滑脂
5.6 聚脲润滑脂
5.7 膨润土润滑脂

第五章 润滑油脂灌装
第一节 润滑油灌装
1.1 润滑油包装现状
1.2 润滑油灌装机械
1.3 润滑油灌装工艺
第二节 润滑脂分装
2.1 润滑脂包装现状
2.2 润滑脂分装机械

第六章 润滑油脂评定分析
第一节 润滑油脂理化项日评定
1.1 润滑油理化性能评定
1.2 润滑脂理化性能评定
第二节 润滑油脂模拟试验
2.1 润滑油脂润滑性模拟试验
2.2 润滑油专用模拟试验
2.3 润滑脂专用模拟试验
第三节 润滑油台架试验
3.1 汽油机油台架试验
3.2 柴油机油台架试验
3.3 汽车齿轮油台架试验
3.4 液压油台架试验
3.5 自动传动液台架试验
3.6 压缩机油台架试验
第四节 润滑油脂仪器分析
4.1 红外光谱
4.2 核磁共振
4.3 原子吸收光谱
4.4 原子发射光谱
4.5 质谱分析
4.6 荧光X射线
4.7 铁谱分析

第七章 润滑油脂生产管理
第一节 润滑油脂储运管理
1.1 散装油品
1.2 桶装油品
第二节 润滑油脂质量管理
2.1 原材料质量管理
2.2 生产过程质量管理
附录1 润滑油脂基础油、添加剂供应厂商通讯录
附录2 润滑油脂生产设备厂商通讯录
附录3 润滑油脂评定仪器生产厂商通讯录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润滑油脂基础油
  润滑油脂的主要组成部分——基础油,既是润滑油脂添加剂的“载体”,同时也是润滑的主体。润滑油性能能否正常发挥,基础油的品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基础油是润滑油脂的主要组成部分,所占比例随润滑油脂的品种和质量不同而异,一般都在70%。99%的范围之内。其品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成品润滑油脂的好坏。按来源不同,基础油一般又可分成矿油型基础油和合成型基础油两大类。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加强,具有生物降解性的绿色基础油有了一定发展。
  第一节矿物型基础油
  矿物型基础油是指天然原油经过常减压蒸馏和一系列精制处理而得到的基础油,目前是润滑油脂基础油的主要部分。世界润滑油基础油正由APIⅠ类向APIⅡ/Ⅲ类转变,基础油生产正向加氢技术发展。加氢技术生产的润滑油基础油,硫、氮及芳烃含量低,粘度指数高,热氧化安定性好,挥发性低,换油期长。世界润滑油加氢基础油的需求正逐步增长。
  1.1 石油和石油炼制工业
  1.1.1 石油的组成、分类和性质
  1.石油组成
  石油又称原油,是从地下深处开采出来的棕黑色可燃性粘稠液体,它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的混合物。石油在常温下是液体烃类,其中含有蜡、沥青等固体成分。石油主要由碳、氢两者种元素组成,包括烃类和非烃两类化合物。烃类化合物主要为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等烃类;非烃类化合物有含硫、氧、氮的化合物,以及少量金属的硫化物、氧化物、氮化物、金属有机化合物,还有少量硫、氧、氮和金属等组成的复合有机化合物等。组成石油的化学元素主要是碳(83%~87%)、氢(11%~14%),其余为硫(0.06%~0.8 %)、氮(0.02%~1.7 %)、氧(0.08%~1.8 2%)及微量金属元素(镍、钒、铁等)。碳和氢化合形成的烃类是构成石油的主要组成部分,约占95%~99%。一般来说,硫、氧、氮的化合物对石油产品均有害处,在石油加工中应尽量除去。不同产地的石油中,各种烃类的结构和所占比例相差很大,但主要属于烷烃、环烷烃、芳香烃三类。

前言/序言

  近年来,全世界润滑油总产量一直维持在4000万吨,润滑脂年产量约为100万吨,润滑脂占润滑油的2.5%。最新的统计数字表明,2003年中国润滑油消费量达400万吨,销售收入超过300亿人民币,首次超过俄罗斯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润滑油消费国,而润滑脂产量也接近10万吨。根据企业性质的不同,目前中国润滑油脂生产可以划分为三个板块:一是国有骨干企业即中国石化润滑油公司和中国石油润滑油公司,大约占60%;二是国外品牌,约占20%;剩下来的是地方民营企业,约占20%。在如此庞大的市场中,长城、昆仑等一大批国产油品在市场整体份额上具有绝对优势,而美孚、壳牌、加德士、BP等国际知名品牌占据了高端油市场的较高份额。
  伴随着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润滑油脂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世界润滑油基础油正由APIⅠI类向APIⅡ/Ⅲ类转变,基础油生产正向加氢技术发展。预计到2005年,全球加氢基础油量将占基础油总量的10%左右。润滑油脂的添加剂也由过去的以单剂为主,逐步过渡到以复合剂为主,同时要求对环境友好。在润滑油脂的生产过程中,电子计算机被广泛采用,如DCS系统。但是,总体上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我国润滑油脂的生产技术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如生产规模偏小,生产厂家分散,产品质量档次偏低,自主的研发能力不足。中国的润滑油脂生产面临的正是这样一个大环境。
  石油是一种对国民经济有重要影响的战略资源,现在,我国已成为石油的纯进口国。这就更要求国内润滑油脂的生产厂商,努力开发生产出高质量、低消耗的润滑新材料,使宝贵的资源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提高国内润滑油脂产品的制造水平,有必要编写一部能够反映当今润滑油脂生产最新技术方面的书籍,将国内外最新的科技成果归纳起来,以适应润滑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需要。所以,特编写这部《润滑油脂生产技术》。希望本书能为国内润滑油脂生产企业产品质量的改进、生产技术水平的进步,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对国内外润滑油脂生产技术的了解还不够深入,书中难免有各种各样的错误,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精密机械润滑技术手册》 内容概述: 本书是一部面向机械工程师、维护技术人员以及相关行业研究人员的实用性工具书,深入剖析了精密机械在复杂工况下的润滑需求与解决方案。全书围绕“精密”二字展开,系统性地介绍了各类精密机械设备,如高精度机床、半导体制造设备、航空航天仪器、精密测量仪表等,在其运行过程中对润滑提出的独特挑战。 核心内容详述: 1. 精密机械的润滑基础理论与挑战: 摩擦学基础(Friction and Wear Fundamentals): 详细阐述了精密机械中摩擦与磨损的微观机理,包括粘着磨损、磨粒磨损、疲劳磨损、腐蚀磨损等,并重点分析了在纳米级、微米级精度要求下,这些磨损形式对设备性能和寿命的潜在影响。 流体动力润滑(Hydrodynamic Lubrication): 深入讲解了流体动力润滑的形成机理,包括雷诺方程及其在不同几何形状和运动条件下的简化应用。特别关注了在低速、重载或变载荷工况下,如何通过优化润滑剂粘度、几何设计等参数,实现有效的液体动压润滑膜,避免金属间的直接接触。 弹流润滑(Elastohydrodynamic Lubrication, EHL): 针对精密机械中常见的齿轮传动、轴承等关键部件,系统阐述了弹流润滑的理论,包括弹性变形对润滑膜厚度的影响,以及在极高接触压力下EHL膜的形成与失效机制。 边界润滑与极压润滑(Boundary and Extreme Pressure Lubrication): 探讨了在润滑膜不足以完全分离接触表面的情况下,润滑剂中的极性添加剂如何吸附在金属表面形成保护层,提供边界润滑和极压润滑能力。详细介绍了极压添加剂的作用机理,以及在极端工况下如何选择合适的极压润滑剂。 润滑剂在精密机械中的特殊要求: 指出精密机械对润滑剂在稳定性、兼容性、挥发性、氧化性、抗泡性、抗静电性、低摩擦系数、高承载能力、良好的密封性能以及对精密部件材料(如特种合金、陶瓷、塑料)的兼容性等方面有着远超通用机械的苛刻要求。 2. 精密机械常用润滑剂的选型与特性: 基础油(Base Oils): 详细介绍了矿物油、合成烃类(PAO)、酯类、聚醚类、硅油、氟醚油等多种基础油的化学结构、物理性质、热稳定性、氧化稳定性、粘温性能、低温柔韧性等,并分析了它们在不同精密机械应用中的优劣势。 添加剂(Additives): 系统梳理了抗氧化剂、抗磨剂、极压剂、防锈剂、防锈剂、抗泡剂、粘度指数改进剂、倾点降低剂、表面活性剂、固态润滑剂(如PTFE, MoS2, 石墨)等关键添加剂的种类、作用机理及其在配方中的协同效应。 润滑脂(Greases): 重点介绍了适用于精密机械的润滑脂,包括增稠剂(皂基、非皂基)的特性,以及针对精密轴承、滑轨、齿轮等部件的特殊润滑脂配方设计,如低噪音、低摩擦、长寿命、耐高低温、防尘、防腐蚀等特性的润滑脂。 特种润滑剂(Specialty Lubricants): 深入探讨了适用于真空环境、超净环境、高温或低温极端环境、腐蚀性介质环境的特种润滑剂,如真空润滑脂、食品级润滑剂、生物可降解润滑剂等。 3. 精密机械关键部件的润滑技术: 精密轴承的润滑: 针对滚动轴承、滑动轴承、直线轴承、回转支撑等,详述了润滑脂的填充量、重润滑周期、给脂方式,以及对润滑油粘度、抗磨性能、抗氧化性的具体要求。特别关注了低噪音、低振动轴承的润滑技术。 精密齿轮传动的润滑: 介绍了各种类型精密齿轮(斜齿轮、蜗轮蜗杆、行星齿轮等)的润滑方法,包括油润滑、脂润滑、喷射润滑等,以及对润滑剂的粘度、极压性能、抗齿面剥离性能的要求。 精密导轨与丝杠的润滑: 探讨了直线导轨、交叉滚子导轨、滚珠丝杠、谐波减速器等部件的润滑技术,重点分析了低摩擦、高精度定位、长寿命润滑脂的选型与应用,以及润滑剂在防止爬行、确保运动平稳性方面的作用。 精密仪器与光学设备的润滑: 针对相机、显微镜、望远镜、医疗器械中的精密部件,介绍了低挥发性、低气味、对光学材料无腐蚀、长效润滑的润滑脂和润滑油的应用。 4. 润滑剂的性能测试与失效分析: 常用润滑剂性能测试方法: 详细介绍各类润滑剂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测试方法,如粘度测试、闪点/燃点测试、滴点测试、氧化安定性测试、极压性能测试(四球机)、磨损测试、防锈试验、水洗试验、挥发性测试等。 精密机械润滑失效模式与原因分析: 探讨了润滑剂老化、氧化、污染、流失、选型不当、用量不足或过多等导致的润滑失效,以及如何通过现场检查、油品分析、磨损痕迹分析等方法,诊断润滑系统存在的问题。 润滑剂的维护与管理: 提供了润滑剂的储存、取用、更换周期、设备润滑点管理、润滑记录等实用管理建议。 5. 前沿与未来发展趋势: 纳米润滑技术(Nanotechnology in Lubrication): 介绍了纳米颗粒(如纳米二氧化硅、纳米氧化锌、碳纳米管)作为新型润滑添加剂,在提高润滑性能、降低摩擦磨损方面的研究进展。 智能润滑系统(Smart Lubrication Systems): 探讨了基于传感器技术的在线监测、预测性维护与自动化润滑系统。 绿色环保润滑剂(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Lubricants): 关注生物基润滑剂、易生物降解润滑剂的开发与应用。 本书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和图表数据,为读者提供了一套系统、深入、实用的精密机械润滑技术解决方案,旨在帮助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精密机械的润滑奥秘,从而提高设备性能、延长使用寿命,降低维护成本。

用户评价

评分

《润滑油脂生产技术》这本书的“安全与环保”章节,让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工业从业者,肩负的责任远不止于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它强调了在润滑脂的生产、储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相关的安全法规和环保要求。书中详细介绍了在生产过程中,如何有效控制有害物质的排放,比如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重金属等,并介绍了各种环保型润滑脂的开发和应用,比如生物降解润滑脂、低毒性润滑脂等。 它还强调了在操作过程中,如何做好个人防护,比如佩戴防护眼镜、手套、口罩等,以避免接触有害物质,保护自身的健康。对于废弃润滑脂的处理,书中也提出了相关的指导和建议,比如如何进行分类收集、回收利用,以及如何进行无害化处理,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一个负责任的企业,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更要承担起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在追求高性能润滑脂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可能造成的影响,并且需要积极寻求更环保、更可持续的解决方案。这是一种“道义上的提升”,让我更加敬畏这个行业,也更加明白我的工作不仅仅是技术活,更是一种对社会负责任的实践。

评分

《润滑油脂生产技术》这本书的“特定应用领域润滑脂”章节,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制的。作为一个在汽车维修领域工作的技术人员,我每天接触到的各种设备和零部件,对润滑脂的要求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我常常会遇到一些非常特殊的需求,比如耐极高/低温、耐腐蚀、绝缘性、食品级等等,而这些需求,往往不是通用型润滑脂能够满足的。这本书,恰恰在这方面提供了非常详尽的解决方案。它详细介绍了在汽车、航空航天、冶金、化工、食品加工等不同行业中,对润滑脂的具体要求,以及如何根据这些要求,设计和生产出专门的润滑脂产品。 例如,在汽车领域,书中详细阐述了发动机润滑脂、底盘润滑脂、轮毂轴承润滑脂等不同部位对润滑脂的性能需求,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稠化剂和添加剂来满足这些需求。对于航空航天领域,它介绍了对润滑脂的极低挥发性、高稳定性、以及在极端温度和真空环境下的工作能力的要求,并探讨了如何通过采用全氟聚醚(PFPE)等特种基础油来满足这些苛刻的条件。书中还提到了食品级润滑脂的生产要求,比如必须使用符合法规的原料,并且生产过程需要符合严格的卫生标准,以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和无毒性。这些内容,让我深刻体会到,润滑脂的应用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领域,每一种特定的应用都凝聚了大量的研究和技术积累。这本书让我打开了眼界,也让我看到了更多专业化的发展方向。

评分

《润滑油脂生产技术》这本书的“新材料与新技术在润滑油脂生产中的应用”章节,让我看到了润滑脂技术的前沿动态。作为一名身处实践一线的人,我总是希望能了解最新的技术发展,以便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这个需求。它介绍了近年来在润滑脂领域涌现出的各种新材料和新技术,比如新型稠化剂的开发,如聚脲稠化剂、有机改性粘土稠化剂等,它们在耐高温、抗剪切稳定性和抗水性方面都有显著的优势。 书中还提到了纳米材料在润滑脂中的应用,比如纳米颗粒作为抗磨剂或自修复剂,能够显著提升润滑脂的减摩抗磨性能。对于基础油方面,它介绍了合成基础油,如聚α烯烃(PAO)、酯类、硅油等的优势,以及它们如何在不同应用中发挥独特的性能。此外,书中还探讨了智能润滑脂的研发方向,即能够根据实际工况自动调整润滑性能,或者能够进行自我诊断和预警的润滑脂。这些内容,让我对润滑脂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激发了我对新技术的学习和探索的兴趣。它让我明白,润滑脂技术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中,以满足日益严苛的应用需求。

评分

《润滑油脂生产技术》这本书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概念”部分,虽然听起来有些枯燥,但对于我这样想深入理解润滑脂的人来说,却至关重要。我之前一直觉得,我对润滑脂的理解,更多的是停留在“经验主义”层面,知道什么能用,什么不能用,但对于“为什么”的解释,总觉得有些模糊。这本书,则像是一本“润滑脂百科全书”,从最基础的化学、物理原理讲起,为我构建了一个坚实的知识体系。它详细解释了表面张力、粘附力、润滑膜的形成机理,以及流变学在润滑脂中的应用。 我特别喜欢它关于“润滑机理”的阐述,不仅仅是简单地讲“减少摩擦”,而是深入到分子层面,解释了基础油如何在两个运动表面之间形成一层薄膜,以及稠化剂如何起到“油库”的作用,在需要时释放基础油。书中还介绍了润滑脂的“自愈性”和“抗挤出性”,以及这些性能是如何与稠化剂的结构和性质相关的。对于“老化”和“失效”的机理,书中也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比如氧化、水解、热分解等,并解释了不同类型润滑脂在不同失效机理下的表现差异。这些基础理论知识,让我在面对各种润滑问题时,能够更冷静地分析原因,找到更有效的解决方案。它让我明白,润滑不仅仅是物理上的滑动,更是一个复杂的化学和物理过程的综合体现。

评分

读到《润滑油脂生产技术》这本书的“生产工艺”部分,我彻底被震撼了。在此之前,我对润滑脂的生产过程,脑海中只有一个模糊的“搅拌、混合、包装”的印象,总觉得它是一个相对简单的工业流程。然而,这本书则把我带入了一个复杂而精密的工业制造世界。它详细地介绍了不同类型润滑脂的生产工艺,从皂化反应的精确控制,到基础油和稠化剂的充分分散,再到添加剂的均匀掺入,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科学的严谨性和技术的挑战性。我尤其对“皂化反应”这一部分印象深刻。书中详细讲解了金属皂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以及影响反应速率、产物纯度的关键因素,比如反应温度、pH值、反应时间等等。它还提到了不同稠化剂的制备方法,例如,锂基润滑脂的锂皂化过程,是如何通过控制锂离子与脂肪酸的比例,以及反应条件,来形成稳定且具有优异性能的锂皂稠化剂。这让我意识到,生产高性能润滑脂,远非简单的物理混合,而是涉及精密的化学反应和物理过程的调控。 书中还对搅拌、均质、冷却、包装等工艺环节进行了深入的解析。例如,在搅拌环节,它阐述了不同类型搅拌器的选择,以及搅拌速度、搅拌时间对润滑脂组织结构形成的影响。它解释了为什么需要特殊的均质设备,以确保稠化剂颗粒在基础油中的均匀分散,从而形成稳定的膏状结构。对于冷却过程,书中也提到了如何通过精确的温度控制,来避免润滑脂出现分油或结构破坏。这些细节的描述,让我对润滑脂的生产过程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开始明白,为什么不同厂家生产的同一种类型的润滑脂,在性能上会有细微的差别,这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他们在生产工艺上的精益求精。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工业生产的魅力,也让我对那些默默在幕后辛勤付出的工程师们充满了敬意。

评分

《润滑油脂生产技术》这本书的“添加剂的应用与开发”部分,可以说是我最期待的章节之一。一直以来,我都觉得基础油和稠化剂是润滑脂的骨架,而添加剂则像是赋予润滑脂“超能力”的魔法师。但是,对于这些“魔法师”究竟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如何选择和搭配它们,我一直处于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这本书,则为我揭开了添加剂的神秘面纱。它非常系统地介绍了各种常见添加剂的功能,比如抗氧化剂、抗磨剂、极压剂、防锈剂、抗泡剂等等,并且详细解释了它们的作用机理。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添加剂的名称和功能,而是深入探讨了不同类型添加剂之间的协同作用和潜在的拮抗作用。比如,抗氧化剂如何延缓基础油的老化,而抗磨剂又如何在金属表面形成保护膜,减少磨损。书中还提到了添加剂的复配技术,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精确地选择和优化添加剂的种类和用量,以达到最佳的润滑效果。例如,在高温高负荷的工况下,需要复合型的极压添加剂,而在易产生泡沫的机械中,则需要高效的抗泡剂。书中还对一些新型添加剂的开发趋势进行了展望,这让我对润滑脂技术的未来发展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这本书让我明白,润滑脂的性能提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添加剂技术的创新和应用。这对于我来说,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思维方式的启发,让我能够更主动地去思考,如何通过优化添加剂的使用,来提升我工作中遇到的各种润滑难题。

评分

《润滑油脂生产技术》这本书的“包装与储存”章节,虽然看似是生产流程的末端,但它在确保产品质量和延长使用寿命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之前总觉得,只要生产出来合格的产品,然后装起来卖掉就可以了,但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包装和储存的细节,往往决定了产品的最终表现。书中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的包装材料,比如钢桶、塑料桶、软管、筒装等,以及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包括密封性、耐腐蚀性、阻隔性等。 它还强调了包装设计的重要性,例如,如何设计合理的包装,以便于产品的取用、携带和储存,减少在运输和使用过程中的损耗。对于储存条件,书中也提出了非常明确的指导,比如温度、湿度、避光等要求,并且解释了为什么这些条件对于保持润滑脂的性能至关重要。例如,过高的温度可能导致基础油挥发,稠化剂分解,从而使润滑脂变质;而潮湿的环境则容易引起润滑脂的水解或生锈。书中还提到了不同类型润滑脂的储存寿命,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储存管理,来最大限度地延长产品的使用期限。这让我意识到,即使是生产出再好的润滑脂,如果储存不当,也会大大影响其性能,甚至导致报废。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在润滑脂的生产和应用过程中同样适用。

评分

《润滑油脂生产技术》这本书的“润滑脂的经济性分析与市场趋势”章节,为我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视野。作为一名技术人员,我以往更多地关注产品的性能和技术细节,而对产品的成本和市场方面了解不多。这本书,则将技术与经济联系了起来,让我看到了润滑脂行业的发展规律和未来走向。它详细分析了润滑脂生产的成本构成,包括原料成本、生产工艺成本、研发成本、营销成本等等,并探讨了如何通过优化工艺、提高生产效率来降低成本,从而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书中还对全球和中国润滑脂市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包括市场规模、细分市场、主要品牌、以及影响市场发展的关键因素,比如宏观经济、行业政策、技术创新等。它还提到了随着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对高性能、特种润滑脂的需求正在不断增长,这为润滑脂行业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是相互促进的,只有深入了解市场需求,才能更好地指导技术研发,生产出更具市场竞争力的产品。这对于我来说,不仅是经济知识的补充,更是职业发展的启发。

评分

《润滑油脂生产技术》这本书的“质量控制”章节,绝对是本书的点睛之笔。在我看来,再好的原料、再先进的工艺,如果缺乏有效的质量控制,生产出来的产品也只能是“差不多”。而这本书,恰恰在这方面给了我极大的启迪。它不仅仅是列举了一些常用的检测项目,比如针入度、滴点、氧化安定性等等,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些检测项目背后的原理,以及它们与润滑脂实际使用性能之间的关联。例如,对于“针入度”,我之前只知道它代表了润滑脂的软硬程度,但书中详细解释了它是如何通过测量润滑脂在规定温度下,一定重量的标准针头 Penetration 的深度来确定的,并且阐述了影响针入度的关键因素,如稠化剂的类型和浓度、基础油的粘度、以及制备过程中的温度等。 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介绍了许多先进的检测技术和设备,比如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用于分析稠化剂的相变特性,摩擦磨损试验机用于模拟实际工况下的润滑性能评估。这些技术的介绍,让我看到了现代质量控制的科学性和精密性。它不再是简单地“闭着眼睛”检测,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准的科学手段,来全面评估润滑脂的各项性能。书中还强调了批次稳定性、产品一致性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从原料入库到成品出厂,全程进行监控。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一个优秀的润滑脂产品,背后一定有一套严谨而科学的质量控制体系在支撑。对于我这个一线技术人员来说,了解这些质量控制的原理和方法,有助于我更好地理解产品数据,更准确地判断润滑脂的适用性,也能在日常工作中,对润滑脂的失效原因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评分

这本书,名为《润滑油脂生产技术》,拿到手的时候,我其实是带着一种既期待又有点忐忑的心情的。我是一名在汽车维修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技术人员,日常工作中与润滑油脂打交道的频率之高,简直可以称得上是形影不离。然而,我一直觉得自己在“为什么”和“怎么做”的深层逻辑上,还有很多欠缺。我见过各种品牌、各种型号的润滑脂,也知道不同工况下应该选用哪种,但对于它们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其中的化学原理,以及生产过程中有哪些关键的技术环节,我一直以来都只能停留在模糊的认知层面。 拿到《润滑油脂生产技术》这本书,我的第一个想法就是,这下有机会填补我知识的空白了。翻开目录,看到里面涵盖了基础理论、原料选择、生产工艺、质量控制、应用拓展等等,我心里就一阵窃喜。我立刻被“基础理论”那一章吸引了过去。这一章对我来说太重要了,它详细地阐述了润滑脂的基本组成,比如基础油、稠化剂、添加剂各自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是如何协同作用来发挥润滑功能的。我之前只是知道有这些成分,但对于它们各自的化学性质、选择的标准、以及它们在不同配方中是如何调整以适应不同需求的,却是一窍不通。书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大量的图示和表格,将这些复杂的概念一一拆解,让我茅塞顿开。例如,对于稠化剂,我以前只知道有锂基、钙基、铝基等等,但它们各自的耐温性、耐水性、机械稳定性究竟有哪些差异,以及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差异,这本书都给出了非常详尽的解释。它不仅讲了“是什么”,更深入地剖析了“为什么是这样”,这对于我这样的实践者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我开始理解,为什么在高温环境下,某些润滑脂会失效,为什么在潮湿环境中,有些润滑脂会“水解”变质。这些知识层面的理解,让我在日后的工作中,能够更精准地选择和判断润滑脂的适用性,而不仅仅是凭经验或者标签上的说明。

评分

相当的不错,对我写报告帮助挺大的

评分

不错的图书,以后买书就这里了,赞一个!

评分

很不错,很划算,我喜欢

评分

太老了技术资料!不知道从那里翻出来的!太烂了!不好!只能多给星星!才能评论!什么社会呀!!!!!!

评分

都是互相抄来抄去的,没什么新东西和实质

评分

正在研究,有点难懂........................

评分

很不错,很划算,我喜欢

评分

王先会适合在闲暇时看对心理调节蛮有用淡淡的美好夹杂在娓娓道来的言语中一如既往的喜欢这个得慢慢品味才知道其中的情感有多细腻润滑油脂生产技术,书正在看很陶冶心绪这货到的很及时,当真是温故而知新淡淡的情怀在还年轻的时候读能让浮躁的心安静下来文字很优美情感也很动人写到人心坎里去了值得马上上初中的女儿阅读量激增适合这个暑假读思感很让人心动喜欢她细腻的文笔读过她的文章后会感觉怅然心会有不忍,但更多的是让人更想认认真真地过每一天,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人、每一道风景,她教会了我发现生命中那些被忽略的美好印刷纸质都不错她的书犹如一坛老酒不会随着岁月变迁而变质或脱节于这个时代在安静的环境下静静地阅读可以体会到很多东西呢润滑油脂生产技术介绍了21世纪初期国内润滑油脂生产技术及发展状况。其内容包括润滑油脂基础油和添加剂的最新水平,重点阐述润滑油脂的生产工艺、生产设备以及操作条件和注意事项,另外还对润滑油脂的评定分析方法以及生产管理方法进行了适当的论述。书后还附有润滑油脂生产原料及设备的生产供应商资料。润滑油脂生产技术可供从事润滑油脂生产、科研、应用及营销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参考使用。,一本像朋友一样静静地倾听你的苦恼,并通过睿智的寥寥数语引导你发现自己获取自己人生答案的书第一章润滑油脂基础油润滑油脂的主要组成部分——基础油,既是润滑油脂添加剂的载体,同时也是润滑的主体。润滑油性能能否正常发挥,基础油的品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基础油是润滑油脂的主要组成部分,所占比例随润滑油脂的品种和质量不同而异,一般都在70%。99%的范围之内。其品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成品润滑油脂的好坏。按来源不同,基础油一般又可分成矿油型基础油和合成型基础油两大类。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加强,具有生物降解性的绿色基础油有了一定发展。第一节矿物型基础油矿物型基础油是指天然原油经过常减压蒸馏和一系列精制处理而得到的基础油,目前是润滑油脂基础油的主要部分。世界润滑油基础油正由Ⅰ类向Ⅱ/Ⅲ类转变,基础油生产正向加氢技术发展。加氢技术生产的润滑油基础油,硫、氮及芳烃含量低,粘度指数高,热氧化安定性好,挥发性低,换油期长。世界润滑油加氢基础油的需求正逐步增长。1.1石油和石油炼制工业1.1.1石油的组成、分类和性质1.石油组成石油又称原油,是从地下深处开采出来的棕黑色可燃性粘稠液体,它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的混合物。石油在常温下是液体烃类,其中含有蜡、沥青等固体成分。石油主要由碳、氢两者种元素组成,包括烃类和非烃两类化合物。烃类化合物主要为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等烃类非烃类化合物有含硫、氧、氮的化合物,以及少量金属的硫

评分

工作需要买的书,京东真是不错!价格便宜服务好。想不到京东还有这样的专业书,真是太好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