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式雕塑与绘画中的理想主义与自然主义

哥特式雕塑与绘画中的理想主义与自然主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奥] 德沃夏克 著
图书标签:
  • 哥特艺术
  • 雕塑
  • 绘画
  • 理想主义
  • 自然主义
  • 中世纪艺术
  • 艺术史
  • 西方美术
  • 哥特式风格
  • 艺术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62290
版次:1
商品编码:1179434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美术史里程碑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哥特式雕塑与绘画中的理想主义与自然主义》是德沃夏克的一部方法论著作,也是他的《作为精神史的美术史》的姊妹篇,1918年在慕尼黑一经出版便引起轰动,使他跻身于德语国家美术史家的前列。德沃夏克以此书开创了美术史领域中精神史的研究方法,从而丰富了维也纳学派的方法论。
  正是在哥特式雕塑与绘画中,德沃夏克发现,自然主义与理想主义之间的冲突,是与同时代实在论与唯名论之间的冲突相平行的。但德沃夏克并不是简单地从神学家的著述中推断出中世纪艺术的精神品质,而是认为,它们都是中世纪世界观的产物;中世纪艺术既源于这种世界观,又反映了这种世界观--基督教唯灵论。德沃夏克的思想在当时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与性,也对20世纪诸如豪泽尔、潘诺夫斯基等一大批20世纪美术史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作者简介

  德沃夏克(MaxDvorak,1874—1921),维也纳美术史学派的后起之秀,继维克霍夫和李格尔之后重要的学者。

前言/序言







雕塑中的自然之魂:从古典到巴洛克的视觉变迁 一书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自古希腊城邦时代至巴洛克盛期的西方雕塑艺术,聚焦于艺术家如何在不同历史时期处理“理想化”与“自然再现”之间的张力。我们旨在描摹一条清晰的脉络,展示雕塑语言如何从追求永恒的、超越个体的完美形态,一步步转向对瞬时情感、物质纹理和具体人物的精微捕捉。 第一部分:古典的秩序与对美的定义(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1世纪) 本部分首先回溯到古希腊古典时期的艺术哲学基础。在伯里克利时代,雕塑家们如菲狄亚斯和波留克列特斯,致力于构建一种基于数学比例和几何学的“理想美”。我们详细分析了波留克列特斯提出的“规范”(Canon),以及这种规范如何被应用于人体的描绘中,以表达城邦公民的美德和神性的和谐。重点探讨了“对立平衡”(Contrapposto)的诞生,这种姿态的革新,使得原本僵硬的雕塑获得了内在的生命感,但这种生命感仍处于严格的理性控制之下。 随后,我们将目光投向希腊化时期。随着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艺术的关注点开始从城邦的宏大叙事转向个体的情感体验。我们细致考察了《米洛的维纳斯》和《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等作品,分析了这些作品如何开始注入戏剧性的动态和对材质(如衣物的褶皱)的逼真处理,这预示着对纯粹理想的松动。 罗马雕塑的出现标志着对“自然主义”的强力回归。罗马人继承了希腊的技艺,却将其服务于政治宣传和家族纪念。本书详尽分析了罗马的“肖像头”传统。与希腊雕塑家力图消除个体特征、追求普遍性不同,罗马的元老和皇帝的半身像以其毫不留情的真实感著称——皱纹、下垂的眼袋、甚至秃顶都被精确地记录下来。这种对“真实面容”的执着,构成了古典世界中自然主义的第一个高峰。我们通过对奥古斯都胸像的分析,展示了如何在高度写实的政治肖像中,巧妙地融入了古典的理想化手法,以塑造“永恒的领袖”形象。 第二部分:中世纪的形变与精神的超越(公元4世纪—14世纪) 基督教的兴起彻底颠覆了西方艺术的关注点。本书指出,从中世纪早期(如加洛林和奥托王朝)到盛期哥特时期,雕塑的焦点从对肉体的赞美转向了对灵魂的引导。 在这一时期,理想与自然的关系被神学彻底重塑。人体比例不再受制于任何世俗的“规范”,而是服务于叙事和教义的需要。我们深入研究了罗马式大教堂的雕塑群——那些紧凑、扭曲的人物形象,它们常常被挤压在楣拱和柱头上。这些形体的“失真”并非源于技艺的倒退,而是有意识地服务于精神的表达:圣徒的消瘦是为了体现禁欲的虔诚,而地狱场景中的恶魔则被赋予了病态的、非人的形态。 中世纪盛期哥特式雕塑的演变,是本书讨论的重点之一。以沙特尔大教堂和兰斯大教堂的雕像为例,雕塑家们开始从建筑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人物形象逐渐变得圆润、衣褶的下垂也更加自然。这并非是对古典的简单回归,而是在保持宗教叙事核心的前提下,对人类情感和形态的温和探索。维纳斯形象的缺席,使得对“人性”的探索,主要在圣母和圣徒的形象中得以体现,关注点在于慈悲、痛苦和虔诚。 第三部分:文艺复兴的回归与对立的平衡(15世纪—16世纪) 文艺复兴的曙光意味着对古典价值的系统性重估。佛罗伦萨的艺术家们,如多那太罗和米开朗基罗,不仅重新发现了古典雕塑的技法(如对人体解剖的精确理解),更重要的是,他们重新确立了人作为宇宙中心的地位。 多那太罗的《大卫》标志着一个里程碑:它是西方艺术史上第一件独立的人体青铜雕像。本书详细对比了多那太罗的少年大卫与古典时期的英雄雕像,分析了如何通过对少年身体的柔和处理,将古典的理想美与文艺复兴初期对“人性”的细腻观察结合起来。 米开朗基罗的创作则将“理想主义”推向了极致,甚至超越了古典的限制。他的“神性”雕塑(如西斯廷教堂的摩西、未完成的“囚徒”系列)不再是对既有完美的复制,而是雕塑家内心“理念”的挣扎与释放。我们分析了米开朗基罗如何运用“未完成”(Non-finito)的手法,暗示了从大理石母体中解放“理想形式”的艰辛过程。他的作品展现出一种高度紧张的、内在张力,这是一种超越简单自然主义的、充满意志力的理想主义。 第四部分:风格主义的异化与巴洛克的感官冲击(16世纪后期—17世纪) 文艺复兴的和谐被风格主义(Mannerism)所打破。这一时期的艺术家,如詹波隆那,开始故意扭曲和拉长人体,以表达更复杂、更不安的精神状态。书中探讨了这种“形式的解放”如何为巴洛克的爆发奠定了基础。 巴洛克雕塑,以贝尼尼为代表,实现了对自然与理想的宏大综合。贝尼尼的《大卫》与米开朗基罗的版本形成了完美的对读:如果说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凝固了英雄出征前的意志,那么贝尼尼捕捉的则是投石瞬间的全部动态——肌肉的收缩、眼神的聚焦、衣物的飞扬。这是一种对“瞬间”的绝对捕获,是对自然主义在时间维度上的极致延伸。 本书最后分析了贝尼尼如何将雕塑与建筑、光线融为一体(如《圣特蕾莎的狂喜》)。他不仅再现了雕塑的自然形态,更利用大理石的材质特性,赋予其前所未有的光影效果和情感深度,使观众仿佛置身于神迹发生的那一刻。这种将完美形式(理想)服务于戏剧化叙事(自然经验)的技艺,标志着西方雕塑对美学张力的探索达到了一个阶段性的高潮。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跨越两千年的雕塑史的视角,理解艺术家们如何不断地调整他们在“永恒的完美”与“易逝的真实”之间的平衡点。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引人注目,封面采用了深邃的墨绿色,配以烫金的文字和一幅精美的中世纪手稿插画局部。初次翻阅时,就被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所吸引。作者在引言部分就展现出深厚的学术功底,对于文献的梳理和史料的挖掘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尤其是在探讨早期基督教艺术向罗马式过渡时期的图像学变迁,叙述得极为精炼,没有丝毫的拖泥带水,直指核心问题。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那些晦涩难懂的雕塑细节时,所采用的精确而富有画面感的语言。例如,他描述某件圣徒雕像的面部表情时,不是简单地用“悲伤”或“宁静”来概括,而是细致入微地分析了颧骨的起伏、眼睑的下垂角度,以及光线在其褶皱上的反射效果,仿佛让人真的站在了那座冰冷的石像前。全书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大量的精美黑白拓片和高清彩图穿插其中,且图片说明详实准确,这对于研究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便利。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艺术鉴赏价值都毋庸置疑,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部沉静而有力的艺术史诗。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坦率地说,需要极大的专注度和时间投入,它绝不是可以用来消遣的“咖啡桌读物”。每一页都充满了信息密度极高的论述,作者倾向于使用严谨的学术术语,这使得初读时会有些吃力。我甚至需要时不时停下来,查阅一些古老的拉丁文术语的含义,才能完全把握作者在阐述某一特定雕刻技法时的微妙之处。然而,一旦你适应了这种节奏,它带来的学术回报是巨大的。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批判性回顾前人研究成果时所表现出的那种审慎态度。他不会轻易推翻经典论断,而是通过引入新的考古发现或更精细的文本分析,对旧有的结论进行“修正”和“完善”。这种学术上的谦逊与锐气并存的写作风格,令人十分钦佩。这本书更像是一份厚重的、需要反复研读的工具书,适合在安静的书房里,伴着一杯热茶,进行深度学习和研究。

评分

读完此书的几章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处理不同地区、不同时期艺术风格的差异性上,展现出了惊人的敏感度和分析力。比如,他并没有将“哥特式”视为一个僵硬的、铁板一块的风格标签,而是巧妙地将其拆解为法兰西的“光之建筑”与德意志的“木刻传统”等多个分支进行深入对比。这种“去中心化”的研究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中世纪晚期艺术的理解边界。其中关于圣母形象演变的一章尤其精彩,作者对比了巴黎圣母院宏伟的圣母雕像与意大利地方小教堂中更为质朴、更具人间烟火气的圣母塑像,深入剖析了这种差异背后所反映的世俗生活与神学观念的细微差别。他引用了大量当时教士的布道词和贵族的私人信件作为佐证,使得对艺术作品的解读不再是孤立的图像分析,而是真正融入了当时的社会语境之中。这本书的论证逻辑层层递进,逻辑链条非常清晰,即便是初次接触该领域的新手,也能被作者清晰的思路引导,逐步领悟到复杂的艺术史脉络。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给我一种强烈的“沉浸式体验”。作者的文笔如同他所描绘的那些精美的彩绘玻璃窗,色彩丰富且结构复杂。他擅长使用长句和排比,来营造出一种史诗般的宏大叙事感。比如,在描述“天堂之门”浮雕时,作者描绘了光线如何穿透阴影,赋予了人物栩栩如生的生命力,文字本身仿佛也带有了雕塑的立体感。这种艺术性的文字表达,让原本枯燥的文物分析变得生动起来。不过,不得不承认,这种高度风格化的写作方式,也造成了一定的阅读障碍,尤其是在处理那些需要快速获取信息的时候。但对于那些真正热爱艺术史的人来说,这种文采无疑是一种享受。它不只是在“告知”你知识,更是在“感染”你,让你感受到中世纪匠人们在泥土和石头中倾注的全部心血与信仰。这本书似乎在邀请读者,放下现代的视角,真正走入那个充满虔诚与神秘的时代。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在对不同媒介的交叉分析上做得尤为出色。很多关于“哥特式”的论著往往侧重于建筑,或者孤立地看待绘画,但这本书却能将哥特式雕塑的线性和绘画的平面感、以及晚期玻璃画的色彩逻辑,放在一个统一的“视觉语言”体系下进行考察。作者花了大量篇幅讨论雕塑的“外向性”——即雕塑如何被设计来与周围的建筑空间(如飞扶壁或门楣)进行对话,以及这种对话如何影响了人物的姿态和比例。这种跨学科、跨媒介的综合分析,避免了将艺术史研究碎片化的倾向。整本书的论述脉络清晰得像是中世纪大教堂的哥特式肋拱结构,每一个支点都支撑着上方的知识穹顶。读完此书,我对中世纪艺术的理解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形象识别,而是上升到了对其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哲学和审美标准的深度认知。它成功地为读者搭建了一个理解中世纪晚期艺术观念体系的坚实框架。

评分

作者简介

评分

《空间叙事学》既全面研究了传统的以文字写成的文学文本的空间叙事问题。也深入考察了本身就被理论家们称之为“空间艺术”的图像的空间叙事问题(跨媒介),还把研究的触角伸向了历史叙事领域(跨学科),对历史叙事的空间问题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龙迪勇本人的学术修养(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收藏的书、读过的书是相当多的,而他的理论修养和文学史、艺术史方面的学识在同行中也经常被传为美谈),也是他能够在如此宽阔的锋面上游刃有余的条件:只有把这个似乎形而下的问题哲学化、抽象化,才有可能潜到别人未敢到达的根源涌发的大海深处。还不错。龙迪勇,江西宜春人,1972年出生,文学博士,文艺学、艺术学博士后,先后就学于四川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现为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鄱阳湖学刊》主编、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中国叙事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叙事学会副秘书长。主要从事叙事学和文艺学基础理论研究,主持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级课题多项,论著获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多项。在《文艺理论研究》、《思想战线》等CS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以及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等选刊转载。近年来所从事的空间叙事研究,拓展了叙事学研究的领域,是国内最早提出建构“空间叙事学”的学者。龙迪勇,1972年出生,文学博士,文艺学、艺术学博士后,先后就学于四川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现为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鄱阳湖学刊》主编、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中国叙事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叙事学会副秘书长。主要从事叙事学和文艺学基础理论研究,主持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级课题多项,论著获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多项。在《文艺理论研究》、《思想战线》等CS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以及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等选刊转载。近年来所从事的空间叙事研究,拓展了叙事学研究的领域,是国内最早提出建构“空间叙事学”的学者。不错的图书。

评分

给导师买的,活动很给力啊

评分

好书,值得购买!

评分

好书,一直心仪已久,这次做活动终于低价拿到,高兴!

评分

《空间叙事学》既全面研究了传统的以文字写成的文学文本的空间叙事问题。也深入考察了本身就被理论家们称之为“空间艺术”的图像的空间叙事问题(跨媒介),还把研究的触角伸向了历史叙事领域(跨学科),对历史叙事的空间问题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龙迪勇本人的学术修养(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收藏的书、读过的书是相当多的,而他的理论修养和文学史、艺术史方面的学识在同行中也经常被传为美谈),也是他能够在如此宽阔的锋面上游刃有余的条件:只有把这个似乎形而下的问题哲学化、抽象化,才有可能潜到别人未敢到达的根源涌发的大海深处。还不错。龙迪勇,江西宜春人,1972年出生,文学博士,文艺学、艺术学博士后,先后就学于四川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现为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鄱阳湖学刊》主编、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中国叙事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叙事学会副秘书长。主要从事叙事学和文艺学基础理论研究,主持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级课题多项,论著获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多项。在《文艺理论研究》、《思想战线》等CS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以及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等选刊转载。近年来所从事的空间叙事研究,拓展了叙事学研究的领域,是国内最早提出建构“空间叙事学”的学者。龙迪勇,1972年出生,文学博士,文艺学、艺术学博士后,先后就学于四川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现为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鄱阳湖学刊》主编、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中国叙事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叙事学会副秘书长。主要从事叙事学和文艺学基础理论研究,主持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级课题多项,论著获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多项。在《文艺理论研究》、《思想战线》等CS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以及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等选刊转载。近年来所从事的空间叙事研究,拓展了叙事学研究的领域,是国内最早提出建构“空间叙事学”的学者。不错的图书。

评分

《哥特式雕塑与绘画中的理想主义与自然主义》是德沃夏克的一部方法论著作,也是他的《作为精神史的美术史》的姊妹篇,1918年在慕尼黑一经出版便引起轰动,使他跻身于德语国家美术史家的前列。德沃夏克以此书开创了美术史领域中精神史的研究方法,从而丰富了维也纳学派的方法论。

评分

不太好,观点颇为不同意

评分

不要亂翻譯名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