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庶昌全集(套装1-8册)

黎庶昌全集(套装1-8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黎庶昌 著,黎铎,龙先绪 校
图书标签:
  • 黎庶昌
  • 近现代史
  • 史学
  • 传记
  • 文化史
  • 地方史
  • 史料
  • 学术著作
  • 中国近代史
  • 史学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62213
版次:1
商品编码:11801648
包装:精装
丛书名: 遵义沙滩文化典籍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84
套装数量:8
字数:45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黎庶昌为晚清重要文化名人,一生著作二十余种。本书是一部经过今人严格整理而又相对完善的黎庶昌全集。

目录

总序
前言
第一册
拙尊园诗
拙尊园丛稿
丁亥入都纪程
西洋杂志
奉使英伦记
黎莼斋先生信稿
黎庶昌遣札
日本国会图书馆藏黎庶昌手札
第二册
曾文正公年谱
遵义沙滩黎氏家谱
全黔国故颂(卷一至卷七)
第三册
全黔国故颂(卷八至卷二十三)
第四册
烊柯故事(卷一至卷十四)
第五册
烊柯故事(卷十五至卷二十)
宋本广韵校札
春秋左传杜注校勘记
黎星使议集合编
第六册
续古文辞类纂(卷一至卷十二)
第七册
续古文辞类纂(卷十二至卷二十三)
第八册
续古文辞类纂(卷二十四至卷二十八)
拙尊园存书目
拙尊园书目
黎庶昌诗文辑逸
附录一 传记祭文像赞
附录二 黎庶昌年谱简编
附录三 古泉书录解题

精彩书摘

  《黎庶昌全集(套装1-8册)》:
  君讳祥芝,字善徵,晚多须髯,又号拙髯,独山莫氏。先世居江南上元,明弘治中有名先者,征贵州都匀苗,留守家焉,四传至云衢,迁独山州兔场,遂焉独山人,君高祖也。曾祖嘉能。祖强,附生。考讳与俦,嘉庆己未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四川盐源知县,遵义府学教授,皆赠通议大夫。曾祖妣氏昊、氏周。祖妣氏邱、氏萧、氏张。妣氏唐、氏李,皆淑人。君兄弟九人,居齿最少,诸昆仲多用学行显,独君以才能为士论所推。自咸丰初年,从巡抚韩公超剿灭桐梓贼杨龙喜於葛彰司,声誉顿起,众往往指目莫九为异才,堪任军旅矣。初以县丞候补湖南,曾文正公之起兵,挈君东下蔷曰令登山了望,绘图以定攻守之策。咸丰十年,楚军合围安庆,文正与胡文忠公檄署怀宁县事,假石牌为治所。公私孑立,而大兵开濠置垒,日役数干人画贝君应付,羽书徵发,局门成市,君佐军抚民,事办无扰。当是时,文正方以气节励天下,士皆争自策磨,君位置尤峻,不肯讪体於人,为己i者所中,诬以贪墨事,文正奏劾君。既而知其枉,复奏白君,以县丞降补,檄筅山内粮台,数年翕和众军,调饥饷渴,经费至数百万,无毛发欺侵。金陵平,以劳擢两阶。君为人强毅精敏,天性长於吏职,雅善折狱,他人数十百言不能得其情者,君=云一已中窍要。尤喜摧抑强宗,虽谤怨羹沸不止。尝以三一事」名斋,日不生事、不畏事、能了事。其自负若此。初任六合,历署高邮、上元、通州,两涖江宁,调补上海,屡以海运保擢知府,加三品街,升太仓直隶州,在任候补。袁榆生者,文正公壻也。金陵平後,君觅坊口巨馆一区,置报销局,袁纳贿,率亲兵数十直入堂上阻挠,诈称己寓。君壮声呵折,立笞亲兵数百,袁大沮。文正公闻之,嘉其勇敢不惑。高邮生员马某者,积恶讼棍也,操刀笔数十年,破人财无算,历官皆不能洽。君遣役逮捕,穷籍其奸猾状,即日下狱,论如律,一州尽惊。总督马端敏公新贻,初任两江,其庖人索供应,诟县仆,值君衙参,命予杖。司合者出左袒,君笞庖人墀下毕,锁还县基明发合并治。端敏使弟来谢,良久乃释。同洽九年,金陵譌言奸拐迷人,民间无故相惊恐,各以十字架木布列街衢,道无行者。君出巡视,鞭作俑者一人,风使解撤,一日而市廛复安。已而盗杀端敏,城中再扰乱,君系盗县狱,外慑羣小,内钩致狱辞,百官就询,数月不决,朝廷遣大臣驰传诣洽,卒从君初谶定议。某商设盐肆金陵,苦售不广,请於巡道孙公衣言,集酱园数百家,稽缸派额,孙公题其说,君抗言病民,不可,持之坚宙(孙公大忤,而议卒不行。孙公故舆君兄子偬徵君友善者也。上海东北近郭尽租界,惟南市自成一境,富商郁氏有地居市尾,英人重利,啗得之,为辟地自广计,君亟白大府,就筹二万金值还,而以其地建海运局,由是南北二市截然分明,二十年无敢越尺寸。县民程宗宦诉人杀其弟於涂,遣刃刻名金某,逮金至,则朴愿不能语。君察宗窖貌狠戾,腕束重帛,解视拒伤宛然,笑谓之日:杀人者,汝也。
  ……

前言/序言


《黎庶昌全集》(套装1-8册) 卷一:溯源者 本书收录了黎庶昌早期的诗文、日记及书信。在这些珍贵的文献中,我们得以窥见这位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在青少年时期的成长轨迹与思想萌芽。从他家学渊源的教育背景,到初步接触中西方文化的冲击,再到参与乡试、科举的经历,都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 黎庶昌早年的诗歌,虽然带着些许青涩,却已显露出其不俗的才情和对家国命运的深切关怀。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对社会现实的观察,以及对个人前途的憧憬。他的日记,则如同一幅幅生动的写实画卷,记录了他日常生活的点滴,情感世界的起伏,以及他对人生的思考。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他对亲友的真挚情感,对师长的恭敬之心,以及面对困境时的坚韧与乐观。 书信部分,则展现了黎庶昌与同时代文人墨客、官场同僚的交往。这些信件不仅是私人情谊的流露,更是了解当时社会人情风貌、政治生态的重要窗口。通过他的笔触,我们可以触摸到那个时代的脉搏,感受到时代的变迁。 《溯源者》犹如一把钥匙,开启了我们认识黎庶昌的旅程,让我们深入了解他性格的形成、思想的塑造,为理解他后来在政治舞台上的作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卷二:砥砺行 本卷聚焦于黎庶昌早期仕途的探索与磨砺。收录了他初入官场时的奏疏、公文、以及与上级、同僚的往来信函。在这一时期,他经历了官场的复杂与挑战,也展现了他勤勉务实、力求进取的精神。 奏疏和公文,清晰地勾勒出黎庶昌作为一名年轻官员,在不同岗位上所承担的职责与解决的问题。无论是地方民政、经济建设,还是司法审判,他都认真对待,力求公正。通过这些文字,我们可以看到他如何学习和实践为官之道,如何在错综复杂的体制内寻求突破。 与上级和同僚的往来信函,则更为生动地展现了他在官场中的人际关系和处事哲学。他善于沟通,尊重前辈,也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在信件中,他时常流露出对国家兴衰的忧虑,对民生疾苦的同情,以及对实现抱负的渴望。 《砥砺行》不仅记录了黎庶昌在仕途上的初露锋芒,更展现了他作为一名官员的成长与成熟。在那个充满变数的年代,他如何在风雨中站稳脚跟,如何在挑战中不断学习,都将在本卷中得到深刻的呈现。 卷三:觉醒者 随着西方列强的步步紧逼,中国社会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本卷收录了黎庶昌在这一时期撰写的论述文章、奏议以及相关的调研报告。这些文字深刻地反映了他对时代危机的敏锐洞察,以及对国家出路的深沉思考。 在这些文章中,黎庶昌不再仅仅满足于处理日常政务,而是开始对中国的政治体制、经济模式、军事力量以及教育制度进行深刻的反思。他开始接触和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和技术,并试图将其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为国家寻找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他以犀利的笔触,剖析了清末政治的腐败与低效,指出了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性,并强调了发展实业、增强国力的紧迫性。他的一些观点,在当时可以说是相当超前,甚至带有革命性的色彩。 《觉醒者》标志着黎庶昌思想上的重大转变。他从一个传统的士大夫,逐渐走向了一个具有近代意识的改革者。他的思考,不仅代表了他个人的觉醒,也折射出那个时代无数仁人志士对国家命运的探索与呐喊。 卷四:变革图 本卷集中展现了黎庶昌在推动社会变革方面所做的努力与实践。收录了他参与的各项改革的方案、奏折、以及相关的政策文件。从他开始积极倡导并参与洋务运动,到后来在地方推行一系列新政,都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洋务运动期间,他积极引进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和工业生产方式,为筹建近代海军、发展近代工业贡献了力量。他深知“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重要性,并身体力行地将其付诸实践。 在地方任职期间,他更是大力推行教育改革,创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式人才。他还注重发展经济,鼓励农商,改善民生。他的一些改革措施,虽然在当时面临诸多阻力,但其前瞻性和积极意义不言而喻。 《变革图》不仅记录了黎庶昌在具体改革实践中的成就,也展现了他面对阻力和困难时的智慧与勇气。他试图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为古老的中国注入新的活力,实现国家的富强与进步。 卷五:战与和 本卷聚焦于黎庶昌在处理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外交事件和军事冲突中的角色与贡献。收录了他与外国使团的往来信件、谈判记录、以及他撰写的关于国际局势的分析报告。 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黎庶昌既展现了中国外交官的智慧与坚韧,也体现了他对国家主权的维护。他与列强进行周旋,力求在不利的国际环境中为国家争取最大利益。 在一些军事冲突中,他积极参与谋划,提出战略建议,并在实际作战中给予支持。他对军事的理解,既有传统的韬略,也开始融入近代军事思想。 《战与和》生动地展现了黎庶昌在充满挑战的国际舞台上的复杂斗争。他如何在维护国家尊严的同时,寻求和平发展的道路,以及如何在必要时刻展现国家的军事力量,都将在本卷中得到 detailed 的呈现。 卷六:民生情 本卷深入探讨了黎庶昌对普通民众的关怀与他在改善民生方面的努力。收录了他关于赈灾、济贫、兴修水利、以及发展农业生产的奏折、报告和相关政策。 黎庶昌深知“民为邦本”的道理,他始终将改善民生作为施政的重要目标。在灾荒时期,他积极组织救灾,安抚灾民,努力恢复生产。在日常治理中,他关注农业生产,兴修水利,提高粮食产量,努力减轻人民的负担。 他还注重对弱势群体的关怀,通过各种方式救助贫困人口,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他的一些惠民政策,虽然在当时受到条件限制,但其出发点和实践意义都值得肯定。 《民生情》展现了黎庶昌作为一名官员,对普通民众的深厚情怀。他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家,更是一个心系百姓、关注民生的实干家。 卷七:思想录 本卷汇集了黎庶昌晚年撰写的哲学、史学、以及对未来社会的思考。在经历了人生的跌宕起伏和时代的巨变后,他的思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哲学方面,他开始深入探讨人生的意义、道德的准则,以及如何看待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他试图在传统哲学的基础上,融入新的思想元素,形成自己独特的哲学体系。 在史学方面,他对中国历史的进程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试图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为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 更重要的是,他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大胆的设想。他关注科学技术的进步,关注教育的普及,关注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他的一些关于未来社会的美好愿景,即使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启发意义。 《思想录》是他思想境界的集中体现,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智者的深度思考和对人类命运的关怀。 卷八:遗泽远 本卷是《黎庶昌全集》的收官之作,收录了黎庶昌晚年的一些回忆录、以及后人对他评价和研究的文献。通过这些文献,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认识黎庶昌的一生,以及他对中国近代史的深远影响。 回忆录部分,黎庶昌以一种平和的笔触,回顾了他一生中的重要事件和感悟。他反思自己的功过得失,也表达了对后人的期望。 后人评价部分,汇集了同时代人、晚辈以及后世学者对黎庶昌的评价。这些评价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黎庶昌的复杂性和多面性。有对其政治才能的赞赏,有对其改革精神的肯定,也有对其局限性的分析。 研究文献部分,则对黎庶昌的生平、思想、以及他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理解黎庶昌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刻的认识。 《遗泽远》是对黎庶昌一生功绩的总结,也是对他精神遗产的传承。它告诉我们,黎庶昌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人物,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他的探索与奋斗,将继续激励着后人。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对古代诗词歌赋也有涉猎的读者,我必须称赞一下这套书中收录的黎庶昌先生的文学作品部分。虽然他以政论和经史之学闻名,但其诗文功力同样不容小觑。他的律诗,格律严谨,意境开阔,往往在描绘山河壮丽的同时,寄托着对国是艰难的隐忧。有一种风格我尤其喜欢,他擅长用典故,但典故的使用非常自然,像是浑然天成,而不是生硬的堆砌。阅读这些诗文时,我体会到了一种“文以载道”的重量感,他的每一句创作似乎都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紧密相连,没有一字是闲笔。这套全集将他的政论、史学与文学作品并置,使得我们可以全面地理解他思想体系的构建过程,看到不同文体之间是如何相互印证、互相影响的。这对于想要深入研究一位传统士人全貌的读者来说,是不可多得的宝藏。

评分

翻开这套书的其中一本,我立刻被那种带着浓重时代烙印的叙事风格吸引住了。这不像某些现代学术著作那样冰冷、客观得像一台机器,黎庶昌先生的笔触是带着温度和情感的,尤其是在描述家乡风物和民间疾苦时,那种真挚的关怀跃然纸上。我特别喜欢他描述江南水乡的那些片段,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个烟雨迷蒙、诗意盎然却又暗含辛酸的社会图景。这使得他的全集不仅仅是政治、外交文献的集合,更像是一幅生动的晚清社会风情画卷。我一个非专业人士读起来也毫无压力,文白夹杂的程度把握得恰到好处,既保留了古典韵味,又不至于晦涩难懂。每次读累了,就翻到那些描绘自然景色的地方歇歇眼,感觉身心都得到了洗涤。这套书的排版设计也值得称赞,字号舒适,留白得当,阅读体验极佳,让人愿意长时间沉浸其中,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全集”这种体量望而生畏,总觉得会是艰深晦涩、难以消化的“硬骨头”。然而,实际阅读下来,我的担忧完全是多余的。我发现黎庶昌先生的行文逻辑极其清晰,即便是讨论那些晦涩的儒家义理或官场规则,他也能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将其阐释清楚。这套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收录了他一生的作品,更在于它成了一个了解晚清官僚体系运作的绝佳窗口。我尤其注意到了他对于地方治理的思考,他提出的“因地制宜”的策略,在今天看来,依然有其借鉴意义。这套书的编纂质量也反映了出版社的专业态度,校对得非常仔细,几乎没发现明显的错误,这对于阅读历史文献来说至关重要,避免了因版本错误而导致的理解偏差。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中国传统士人如何应对近代化挑战感兴趣的读者,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来自内部的视角。

评分

这套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其中收录的私人信札和部分未刊日记。这部分内容,简直就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人物内心世界的秘道。通过那些日常的往来和私下的记录,我们得以窥见一个“公众人物”光环背后,一个普通人(尽管是位高权重的普通人)的焦虑、抱负与无奈。比如,有一封信中他提及自己对孩子教育的担忧,以及在朝中进退两难的苦闷,这些细节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他的立体认知,不再是教科书上那个扁平的“某某大臣”形象。这种“去神化”的阅读体验,是任何官方文集都难以提供的。而且,这些私人文字的语言风格更加鲜活、口语化,读起来节奏感很强,就像是坐在他身边听他倾诉一般。对于研究人物性格发展和心理历程的学者来说,这几册简直是无价之宝。

评分

这套《黎庶昌全集》真是让我这个历史爱好者眼前一亮,尤其是那几本关于晚清政治风云的论述,写得实在入木三分。我记得我最近在读其中一本关于中法战争时期外交策略的部分,黎先生的分析角度非常独特,他不仅仅关注表面上的军事部署和条约签订,而是深入挖掘了当时朝堂内部派系的角力以及士大夫阶层对于“天朝上国”观念的松动与挣扎。他的文字功底深厚,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将复杂的历史事件梳理得井井有条,丝毫没有那种堆砌史料的枯燥感。特别是他对比了洋务派和清流派在应对外部挑战时的思维定势,让我对理解那个时代精英阶层的困境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读起来,仿佛能听到那些故纸堆里沉睡的辩论声,感受到历史洪流冲击下个体命运的无力与挣扎。这本书的装帧也很考究,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很有分量,让人觉得物有所值,是对这位重要历史人物思想遗产的尊重。我打算接下来细细研读他关于经济改革的设想,看看在那个内忧外患的时代,是否有真正可行的“良方妙药”被提出过。

评分

质量不错,值得信赖。

评分

不错的书。君讳祥芝,字善徵,晚多须髯,又号拙髯,独山莫氏。先世居江南上元,明弘治中有名先者,征贵州都匀苗,留守家焉,四传至云衢,迁独山州兔场,遂焉独山人,君高祖也。曾祖嘉能。祖强,附生。考讳与俦,嘉庆己未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四川盐源知县,遵义府学教授,皆赠通议大夫。曾祖妣氏昊、氏周。祖妣氏邱、氏萧、氏张。妣氏唐、氏李,皆淑人。君兄弟九人,居齿最少,诸昆仲多用学行显,独君以才能为士论所推。自咸丰初年,从巡抚韩公超剿灭桐梓贼杨龙喜於葛彰司,声誉顿起,众往往指目莫九为异才,堪任军旅矣。

评分

装订及印刷都很好,纸张稍薄,装帧典雅,价格还可以,包装不错,原箱外加一纸箱,外观无任何磕碰损坏,京东客服服务水准一流,总之,非常满意。

评分

趁着618特价购一套。

评分

装订及印刷都很好,纸张稍薄,装帧典雅,价格还可以,包装不错,原箱外加一纸箱,外观无任何磕碰损坏,京东客服服务水准一流,总之,非常满意。

评分

不错的书。君讳祥芝,字善徵,晚多须髯,又号拙髯,独山莫氏。先世居江南上元,明弘治中有名先者,征贵州都匀苗,留守家焉,四传至云衢,迁独山州兔场,遂焉独山人,君高祖也。曾祖嘉能。祖强,附生。考讳与俦,嘉庆己未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四川盐源知县,遵义府学教授,皆赠通议大夫。曾祖妣氏昊、氏周。祖妣氏邱、氏萧、氏张。妣氏唐、氏李,皆淑人。君兄弟九人,居齿最少,诸昆仲多用学行显,独君以才能为士论所推。自咸丰初年,从巡抚韩公超剿灭桐梓贼杨龙喜於葛彰司,声誉顿起,众往往指目莫九为异才,堪任军旅矣。

评分

非常不错的一部书,含有大量的近代史资料。

评分

不错的书。君讳祥芝,字善徵,晚多须髯,又号拙髯,独山莫氏。先世居江南上元,明弘治中有名先者,征贵州都匀苗,留守家焉,四传至云衢,迁独山州兔场,遂焉独山人,君高祖也。曾祖嘉能。祖强,附生。考讳与俦,嘉庆己未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四川盐源知县,遵义府学教授,皆赠通议大夫。曾祖妣氏昊、氏周。祖妣氏邱、氏萧、氏张。妣氏唐、氏李,皆淑人。君兄弟九人,居齿最少,诸昆仲多用学行显,独君以才能为士论所推。自咸丰初年,从巡抚韩公超剿灭桐梓贼杨龙喜於葛彰司,声誉顿起,众往往指目莫九为异才,堪任军旅矣。

评分

名家名作,黎庶昌集之大成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