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张曙光教授、贺卫方教授推荐阅读
★探寻近现代法政进程,给当代中国寻找历史上的同路人,并辅弼未来中国的良性转变
内容简介
本书对清末民初的法政历史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观察。以以点带面的方式,对这段历史中的政改、制宪、司法改革、法政思潮等进行了审读。作者未板起面孔掉书袋堆资料,而是以较为可读的表达方式,深入到细节中探寻历史,并提炼出诸多与当代中国法政建设适成对比的要点。
作者简介
董彦斌,山西汾阳人,法学博士、博士后,现任教于西南政法大学法学研究所,受聘研究员岗。任现职前,任中国法律服务(香港)有限公司驻京首席代表、《中国法律》执行主编、总编辑。2015年1月获首届中国影响性诉讼杰出贡献奖。
著有:
《追寻稳健宪政:民国法律家张耀曾的法政世界》(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法意”系列);
《现代法政的起源:1900—1919》(本书);
《大国立宪:立宪时刻的儒家、秩序与革命》(即出);
《宪法疏议》(即出)。
执行主编十卷本“依法治国”丛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秋即将出版)。并编《自由与宪法》(邹文海著,清华大学出版社即出)、《中国政治问题研究:梁漱溟法政文选》(梁漱溟著,法律出版社即出)。
精彩书评
董彦斌的新著《现代法政的起源:1900—1919》回放了长期被遗忘的清末民初立宪的历史故事,很有启迪和教益。本书很有故事性,可读性很强,本人读了其中精粹的6章,特向各位推荐。
——张曙光 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 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席
俗话说:“三岁看老”。人如此,制度也不例外。董彦斌的书关注人物,分析事件,以专业的视角,对于处在婴儿期的现代法政制度的种种际遇有深刻的洞察,对今日的制度建设也有丰富的启发意义。
——贺卫方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目录
帝国
反改革者:陆润庠
反改革者:樊增祥
安顿贵族
废科举:"读书人"转变记
司法改革中的法官级别
司法改革时间表
戊戌变法平反记
制宪的开启
《钦定宪法》夭折记
元年
抢夺宪法"抓手":临时约法的故事
孙中山为什么捍卫临时约法?
梁启超的宪政预言
改造同盟会
政治竞争
1912年的法律与革命
弹劾吕志伊案:民国弹劾第一案
致敬捍卫领土的先民
藏在衣服里的自由
从"偏途"到现代公务员
北洋
宋教仁与民初宪政
要"限权",还是"威权":谈袁世凯称帝
从袁世凯看威权主义
中国首个国会的诞生
威权与革命激荡下的国会命运
天坛宪草的制宪权争夺战
天坛宪草起草记
"儒家入宪"
失踪的法律家章宗祥
许世英与司法改革锐进
梁启超与司法改革倒退
知耻近乎勇:领事裁判权新议
杨荫杭公案
公民教育
五四
五四与宪法
作为法律事件的五四
从五四看宪法自由
与陈独秀论爱国书
与顾颉刚论中华民族书
张国焘版的《背影》
思想史上的孤独者
1927年的三位逝者
前言/序言
“时代来去如风,故园荒草如金”(前言)
本书主要讨论了1900—1919年的法律与政治。这段期间,中国的法政发生了重大变革。在后续岁月里,这些变革有的变成了制度传统,有的变成了思想传统,有的变成了新的制度变革的参照系,不仅影响了整个20世纪,还影响了当代,并将影响到我们能预见的未来。可以确信,从1900—1919年的法政变革开始,中国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法政。基于此,我将本书命名为《现代法政的起源》。
我曾从中国历史中找出了三个我认为的最重要的节点,三者皆与制度变革相关。第一个节点是尧时期,我称之为立国时刻。在立国时刻,中国具有中央权威的国家体制开始形成,尧创立了一套框架性、总纲性的制度,用以处理央地、神人关系和权力交接问题。第二个节点是汉初,我称之为立教时刻。在立教时刻,儒家深刻地影响了帝国,具有高度意识形态性的中央帝国体制得以确立。尽管毛泽东说“百代都行秦制度”,谭嗣同说“两千年来之政,秦政也”,但是,秦始皇帝开创的中央帝国模式,到了汉初才确立了国教合一、儒法合体的体制,进而稳固下来。汉承秦制,实际上汉又创造性地稳固了秦制。第三个节点就是清末民初,我称之为立宪时刻。立宪时刻的使命,就是要重构国民和国家的关系并重新搭建横向和纵向的政权关系,令国家所有的重大权力都受到宪法约束,以新理念重塑权力制衡,使个体成为有较大独立性的受保护的自由个体,使社会成为饱满的巨大空间。总之,立宪时刻在理想意义上迎来的,是一个减少国家监护的、公权和私权界限分明的、重新塑造的但又是依国族土壤塑造的新国。
现代法政的起源,就发生在这个立宪时刻。所以,从纵向的中国史来看,现代法政的起源具有制度上的“两千年性”,立国、立教、立宪,都是以两千年为间隔的制度变革时刻。如果我们回溯历史,看到儒家文明在中国史上光辉无限,其实,儒家正是享有这历史上的“两千年性”。现代法政在接下来的两千年里,就将发挥儒学在19世纪之前那样的作用。
而从横向来看,现代法政在中国的起源,也是世界史上的重大事件。美国建国重要,重要在一个国家和一种新制度由此诞生;法国大革命重要,重要在新的革命模式由此席卷而来。但此前,世人还没有在这个意义上来观察中国现代法政的起源,其原因无非两条:一是中国当时创立的现代法政制度,是移植的、仿制的,似乎一个制度上的后发国家,就不值得成为世界级的研究对象;二是从清末以来,百多年来,中国的国力和国内的制度建设,都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举世瞩目的程度。就像奥运会,只有像中国这样渴望被世人关注的国度,才会如此在意。但接下来,情况会有不同,因为中国这个国家,其经济总量崛起成为世界第一,迎来“中国经济再崛起”。我们回顾过去五百年的历史,总能看到强国的金牌在轮换主人,谁拿到金牌,谁就有了被他人关注的资格,有了这个资格之后,其历史尤其是现代开端的历史也才值得珍视。
所以,在横向范围内,可以预期的是,现代法政在中国的起源,百年之中将获得更多的全球性关注,成为大范围的历史课题。人们会像今天关注《大宪章》和《独立宣言》一样,来关注我们在百年前的法典。进一步说,与经济总量第一相比,中国同时期的法政制度供给并不令人满意,回溯法政起源,从而锤炼出更能匹配于亿兆斯民共同缔造的经济总量的法政制度和法政体系,也值得世人共同商量琢磨。
回溯现代法政的起源,我们无疑应当致敬百年前的先辈们,至少在于三点:其一,在现代法政的起源时刻,主事者对旧法政的变革极为系统。将那些主事者称为“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女、我国法律和政治事业的卓越领导人、杰出的改革家”亦不为过。法政的建设没有试验田,没有实验室,百年前的前辈们的系统改革,就是给我们做了一场浩大的实验,我们思考当下和未来的相关改革时,不能不审视那段历史。其二,从清末到民初,许多变革是延续的。这一点,我在本书的《1912年的法律与革命》中做了阐述。延续,而不是切断,就能做到制度上的深耕。其三,变革何其难哉,如何因应国情而不是生硬移植,如何突破阻力而又平和推进,如何面对危局而又受命不迁,既需要变革者的智慧,也需要勇气和耐力。当然,他们的许多变革和建构还是失败了,然而失败的故事是好看的,失败者的内心,闪耀着使命感之光。历史给失败者授予勋章。
我们应当为这些先辈感到自豪,而今天,似乎有力量让人们对法政起源时分的故事不那么自豪。一方面是因为不论是中学还是大学的近代史教育,或是法科的法律史教育,都没有真正公允地书写百年前的法政前辈,以至于对现代法政起源时刻的诸多史事和制度成绩的叙述,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理论法学领域里的自说自话;另一方面是因为某些宣传性的批判,使得人们过于标签化地去看待百年前的历史,更难做到心平气和地回到历史现场来面对那些本来很鲜活的个体。
诗人顾城在小说《想象力》的结尾写了两句话:其一:“生下来就中了十面埋伏”;其二,“时代来去如风,故园荒草如金”。“生下来就中了十面埋伏”,20世纪以来,我们的环境似乎总是很艰难,但艰难之中,我们仍然要点亮光明正大的星火,而不是对混乱、错谬以至于倒退的理念和制度建构低头,一百年前如此,当代同样如此。“时代来去如风,故园荒草如金”,这启示我们不仅应该看看讲法国大革命、英国大宪章和美国司法制度的书,还应当看看讲百年前的中国大革命、中国大宪章和中国司法制度的书。
面对现代法政的起源这个大话题,我采用的是所谓以点带面的做法,也可以说还有一些故事性。我是想从过程中找到道理。至于书中一些看起来文学性的描述,例如《钦定宪法夭折记》一文,都来自相关史料,例如《汪荣宝日记》。具体内容,当然都在书里,这里不用重复。关于清末的法政光谱变迁,还可参看我即将出版的《大国立宪:立宪时刻的儒家、秩序与革命》一书。
本书当然是带着问题意识写的,这里说的问题意识就是对当代改革的观察。
本书也是带着价值情感来写的,这里说的价值情感就是对中国未来的祈福。
我们回到现代法政的起源时刻,无非是想给当代中国寻找历史上的同路人,并辅弼未来中国的良性转变。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不涉及《天下·现代法政的起源:1900—1919》这本书。 --- 《东方大航海时代:15世纪中西方的远洋探索与文明交汇》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15世纪,一个全球海洋联系开始重塑的时代。不同于传统的欧洲中心论叙事,本书将目光投向了东方,特别是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并将其置于当时全球性的航海与贸易网络之中进行考察。通过对史料的细致梳理与跨文化比较,作者揭示了这一时期中国、东南亚、南亚、东非乃至早期欧洲航海活动的复杂图景。 第一部分:盛世远航与帝国的海洋雄心 本章重点探讨明初的政治格局如何催生了郑和下西洋的庞大舰队。不同于后世对地理大发现的商业驱动,明朝的航海带有强烈的政治和礼仪色彩,旨在宣扬国威、建立朝贡体系。 书中详细描绘了宝船的建造技术、船队规模、导航工具以及船上官兵的生活状况。通过对《郑和航海图》和使团记载的解读,我们得以重构15世纪初期的印度洋航线,考察其在当时所达到的技术高度。本部分特别关注了郑和船队与沿岸地区的互动模式,探讨了这种基于“德被四方”理念的外交实践,与同期其他地区海上活动的本质区别。 第二部分:新兴的印度洋贸易格局 15世纪的印度洋并非一片宁静的内湖,而是充满活力的多元贸易网络。本部分将焦点从官方航行转向民间贸易的脉络。 书中分析了爪哇、苏门答腊、古吉拉特邦以及东非海岸的商业中心如何相互依存。香料、瓷器、纺织品和贵金属在这一区域内流动,形成了复杂的金融与物权交换体系。我们审视了马六甲、卡利卡特(Calicut)等港口城市在权力更迭中的角色,以及伊斯兰商人社群在维持贸易畅通中的关键作用。这一部分的叙述强调了技术和制度层面的创新——例如复式航行技术、信用票证的使用——如何支撑起庞大的海上商业活动。 第三部分:欧洲的萌动与信息滞后 在东方热火朝天地进行着大规模的官方远航时,欧洲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型期。本章对比了此时期的欧洲航海活动,主要集中在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早期探险努力,以及地中海贸易的持续重要性。 作者指出,尽管欧洲的航海技术在逐步积累,但在15世纪中叶,其规模和组织性远不能与东方帝国相比。通过对拜占庭陷落后信息的流传路径分析,本书探讨了欧洲如何逐渐接收到来自东方世界的零星信息,以及这些信息如何刺激了他们向西探索的欲望。这一对比并非为了评判优劣,而是为了更清晰地界定15世纪全球海上力量的真实分布状态。 第四部分:技术、文化与文明的碰撞与交融 航海活动是技术和文化的载体。本书的第四部分集中探讨了不同文明在海上相遇时产生的复杂效应。 在航海技术方面,书中有专门章节比较了中国罗盘、星盘与阿拉伯航海术的差异与融合。在文化层面,我们考察了郑和船队带去的文化影响力,以及他在访问地所产生的历史记录,这些记录为我们提供了多维度的历史视角。例如,东非海岸的中国青花瓷碎片,如何成为文化传播的实物证据。 结语:一个未竟的“大航海”时代 本书的结论部分对15世纪的航海活动进行了总结性的反思。郑和的壮举在15世纪中叶戛然而止,而欧洲的探险却在随后的几十年内迅速发展并最终主导了全球海洋。作者认为,这种历史走向并非简单的技术优劣决定,而是深层次的政治意愿、资源配置和对海洋认知差异的综合结果。本书旨在提供一个更平衡、更广阔的视角,理解那个“东方大航海时代”的辉煌与局限,及其对后世世界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 本书特色: 跨学科研究: 结合了历史学、海洋考古学、经济史学等多学科视角。 叙事创新: 突破传统的海上史叙事框架,以东方为中心进行历史重构。 详实的文献运用: 大量引用了明代官方档案、民间游记以及阿拉伯、波斯、东非地区的历史记录,力求还原历史现场的复杂性。 --- 《气候变迁与中世纪欧洲的社会转型:公元800年至1300年》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探讨中世纪欧洲气候波动如何深刻影响其社会、经济和政治结构的学术专著。作者挑战了将中世纪视为“黑暗时代”的传统观念,强调了公元9世纪到13世纪之间,特别是“中世纪暖期”(Medieval Warm Period, MWP)的出现与结束,对欧洲社会发展轨迹的决定性作用。 第一章:气候背景与历史学的新视角 本章首先梳理了利用树木年轮、冰芯、湖泊沉积物等自然科学证据重建的公元800年至1300年间的气候序列。重点分析了中世纪暖期(约公元950年至1250年)的特征——即北半球相对温暖湿润的阶段。随后,作者批判了以往将气候变化简单等同于历史事件的决定论倾向,主张将气候视为影响社会适应能力和制度变迁的“背景条件”。 第二章:暖期与农业革命的推进 本书的核心论点之一,是将中世纪暖期视为推动欧洲农业技术革新的重要外部推力。在气候适宜的背景下,北方的可耕地面积扩大,作物生长期延长。本章详细分析了重犁、三圃制等农业技术的推广如何与气候条件相互作用,导致了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粮食产量的稳定提高。通过对考古遗址和庄园文书的分析,展示了粮食盈余如何支撑了专业化劳动的发展和商业活动的复苏。 第三章:制度重塑:庄园制、城镇的兴起与王权的巩固 气候带来的生产力提升并非均匀分布,它对封建制度产生了结构性压力。本部分探讨了人口压力和资源分配如何促使庄园经济向更复杂的租佃关系转变。同时,随着农业剩余的出现,集市和城镇开始复苏,为新兴的商人阶层提供了生存空间。气候的稳定为早期王权机构(如税收系统和法律制定)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和行政需求,从而间接推动了中央集权的萌芽。 第四章:暖期末期的压力与“小冰期”的前奏 进入13世纪末,气候开始向寒冷干燥的方向转变,这标志着中世纪暖期的结束,也是“小冰期”(Little Ice Age)的前奏。本章重点研究了气候逆转对脆弱的社会结构造成的冲击。农业生产开始不稳定,早期的饥荒事件增多。这些压力被认为是加速社会矛盾激化、为14世纪大饥荒和黑死病爆发埋下伏笔的关键因素。作者分析了不同地区的社会对气候变化的适应策略(或失败)。 第五章:文化与宗教的反映 气候变化也在精神层面留下了印记。本章考察了中世纪暖期对文化产出和宗教活动的影响。例如,粮食丰裕时期对圣徒崇拜和宗教建筑(如大教堂)的投资增加;而气候恶化时,民间对灾异的恐惧和末世论思想的抬头。通过对圣人传记和教会记录的分析,本书展示了气候环境如何塑造了中世纪欧洲人的世界观。 结论:适应性与脆弱性 本书总结道,中世纪的社会转型是在气候的“窗口期”内实现的。暖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促成了欧洲从后古典时代向中世纪盛期的关键跨越。然而,这种繁荣建立在对特定气候条件的依赖之上。当气候模式发生逆转时,社会结构便暴露出了其内在的脆弱性。此研究强调了理解环境动力学对于解读历史发展的核心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