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氣渦輪原理(第6版) [Gas Turbine Theory,Sisth Edition]

燃氣渦輪原理(第6版) [Gas Turbine Theory,Sisth Edition]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加] HIH,薩拉瓦納穆圖(HIH Saravanamuttoo) 著
圖書標籤:
  • 燃氣渦輪
  • 航空發動機
  • 熱力學
  • 流體力學
  • 燃燒
  • 機械工程
  • 能源工程
  • 渦輪機械
  • 動力係統
  • 工程技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航空工業齣版社
ISBN:9787516509098
版次:1
商品編碼:11804901
包裝:平裝
叢書名: 航空發動機齣版工程
外文名稱:Gas Turbine Theory,Sisth Edition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27
字數:69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燃氣渦輪原理(第6版)》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述瞭燃氣渦輪發動機這一復雜機械的深奧工作原理。同時,書中也對多個具體發動機案例的氣動設計、結構設計和機械設計細節進行闡述。其主要內容包括燃氣渦輪機的概述、軸功率循環、飛機推進係統的燃氣渦輪循環、離心壓氣機、軸流壓氣機、燃燒係統、軸流和徑流渦輪、燃氣渦輪發動機結構設計、簡單燃氣輪機的性能預測等。

目錄

第1章 緒論
1.1 開式循環單轉子和雙轉子的布局
1.2 多轉子布局
1.3 閉式循環
1.4 飛機推進係統
1.5 工業應用
1.6 船舶和陸路運輸
1.7 環境汙染問題
1.8 未來的幾種可能形式
1.9 燃氣渦輪設計過程
參考文獻

第2章 軸功率循環
2.1 理想循環
2.1.1 簡單燃氣渦輪循環
2.1.2 換熱循環
2.1.3 再熱循環
2.1.4 帶換熱的再熱循環
2.1.5 帶間冷壓縮的循環
2.2 部件損失計算方法
2.2.1 滯止特性
2.2.2 壓氣機和渦輪的效率
2.2.3 壓力損失
2.2.4 換熱器效率
2.2.5 機械損失
2.2.6 比熱的變化
2.2.7 燃油/空氣比、燃燒效率和循環效率
2.2.8 引氣
2.3 設計點的性能計算
2.4 實際循環性能比較
2.4.1 燃氣渦輪的簡單循環
2.4.2 換熱(或迴熱)循環
2.4.3 帶再熱或間冷的換熱(迴熱)循環
2.5 組閤循環和熱電聯供方案
2.5.1 組閤循環裝置
2.5.2 熱電聯供裝置
2.5.3 重新提供動力
2.6 閉式循環燃氣渦輪
參考文獻

第3章 飛機推進係統的燃氣渦輪循環
3.1 性能評估標準
3.1.1 截麵編號
3.2 進氣道和推進噴管效率
3.2.1 進氣道
3.2.2 推進噴管
3.3 簡單渦輪噴氣發動機循環
3.3.1 渦輪噴氣發動機循環優化
3.3.2 發動機推力和耗油率隨飛行條件的變化
3.3.3 推力的錶示
3。4渦輪風扇發動機
3.4.1 內外涵混閤排氣
3.4.2 渦輪風扇發動機循環的優化
3.4.3 推力的錶示
3.4.4 渦輪風扇發動機結構
3.5 渦輪螺鏇槳發動機
3.6 渦輪軸發動機
3.7 輔助動力裝置
3.8 加力
3.9 其他主題
3.9.1 通用核心機
3.9.2 垂直起降(VTOL)飛行器的發動機
參考文獻

第4章 離心壓氣機
4.1 工作原理
4.2 做功和壓力上升
4.3 擴壓器
4.4 壓縮效應
4.4.1 葉輪和擴壓器的進口馬赫數
4.5 繪製壓氣機特性的無因次量
4.6 壓氣機特性
4.7 電腦設計程序
參考文獻

第5章 軸流壓氣機
5.1 基本工作原理
5.2 基本理論
5.3 影響級壓比的因素
5.3.1 葉尖切綫速度
5.3.2 軸嚮速度
5.3.3 轉子氣流轉摺角
5.4 壓氣機流道的阻塞
5.5 反力度
5.6 三維流動
5.7 設計過程
5.7.1 確定鏇轉速度和流道尺寸
5.7.2 估算壓氣機級數
5.7.3 逐步設計
5.7.4 葉根到葉尖空氣角的變化
5.8 葉片設計
5.8.1 壓氣機葉片葉柵風洞和典型試驗結果
5.8.2 葉型的構造
5.9 級性能計算
5.1 0壓縮效應
5.1 1非設計點性能
5.1 2軸流式壓氣機特性
5.1 2.1 壓氣機特性的一些推論
5.1 2.2 雙轉子壓氣機
5.1 2.3 可變幾何結構壓氣機
5.1 3小結
參考文獻

第6章 燃燒係統
6.1 工作要求
6.2 燃燒係統的類型
6.3 影響燃燒室設計的重要因素
6.4 燃燒過程
6.5 燃燒室性能
6.5.1 壓力損失
6.5.2 燃燒效率
6.5.3 穩定性邊界
6.5.4 容熱強度
6.6 一些應用問題
6.6.1 火焰筒冷卻
6.6.2 燃油噴射
6.6.3 起動和點火
6.6.4 廉價燃料的使用
6.7 燃氣渦輪排放
6.7.1 操作注意事項
6.7.2 汙染物的生成
6.7.3 減少排放的方法
6.7.4 乾低NOx係統的設計
6.7.5 燃燒噪聲
6.8 煤的氣化
參考文獻

第7章 軸流和徑流渦輪
7.1 軸流渦輪的基本理論
7.2 渦流理論
7.2.1 自由渦流設計
7.2.2 等導嚮器角度設計
7.3 葉型、葉間距和弦長的選擇
7.3.1 常規葉型
7.3.2 確定葉片型綫和葉片柵距/弦長比的理論方法
7.4 級性能預估
7.4.1 渦輪設計中的限製因素
7.4.2 設計點性能預估
7.5 渦輪總性能
7.6 冷卻渦輪
7.7 徑流渦輪
參考文獻

第8章 燃氣渦輪發動機結構設計
8.1 設計過程
8.1.1 設計標準及其發展
8.1.2 燃氣渦輪研發周期
8.2 燃氣渦輪體係
8.2.1 設計要求和用途
8.2.2 飛機發動機——民用和軍用
8.2.3 航空改型發動機
8.2.4 工業燃機
8.3 載荷及失效模式
8.3.1 燃氣渦輪載荷
8.3.2 部件失效模式
8.4 燃氣渦輪材料
8.4.1 材料特性和失效模式
8.4.2 其他材料特性
8.4.3 關鍵的燃氣渦輪材料
8.4.4 使用中的材料
8.4.5 塗層
8.4.6 材料的新發展
8.5 防失效設計和壽命估算
8.5.1 防失效設計
8.5.2 壽命估算(定壽)
8.6 葉片
8.6.1 葉片設計準則
8.6.2 葉片應力計算
8.6.3 葉片離心應力
8.6.4 氣動彎麯(應力)
8.6.5 離心扭轉恢復
8.6.6 葉片特徵
8.6.7 葉片與輪盤的連接
8.6.8 熱應力
8.6.9 渦輪葉片冷卻
8.7 帶葉片的輪盤
8.7.1 轉子設計準則、設計理念和類型
8.7.2 帶葉片輪盤的應力狀態
8.8 葉片和輪盤振動
8.8.1 共振
8.8.2 危險振動的預防
8.8.3 葉片顫振
8.8.4 典型的彎-扭耦閤顫振
8.8.5 係統顫振
8.8.6 防顫振設計
8.8.7 烏撞
8.9 發動機振動
8.9.1 臨界轉速
8.9.2 臨界轉速的計算
8.9.3 發動機係統振動
8.1 0其他部件
8.1 0.1 軸承
8.1 0.2 密封
8.1 1結束語
參考文獻

第9章 簡單燃氣渦輪的性能預測
9.1 部件特性
9.2 單轉子燃氣渦輪非設計工作
9.3 燃氣發生器的共同工作
9.4 動力渦輪發動機非設計工作
9.4.1 燃氣發生器與自由渦輪的匹配
9.4.2 兩個渦輪的串聯匹配
9.4.3 輸齣功率、耗油率隨輸齣轉速的變化
9.4.4 單轉子發動機與雙轉子發動機對比
9.5 噴氣發動機非設計工作
9.5.1 推進噴管特性
9.5.2 燃氣發生器與噴管的匹配
9.5.3 推力隨轉速、飛行速度和高度的變化
9.5.4 隨轉速、飛行速度和高度變化的耗油量和耗油率(SFC)變化
9.6 改變共同工作綫的方法
9.7 考慮壓力損失變化
9.8 功率提取
參考文獻

第10章 性能預測——進一步討論
10.1 部分載荷性能的改進方法
10.1.1 可調麵積動力渦輪靜子
10.1.2 再熱燃燒
10.2 雙轉子發動機的匹配
10.3 雙轉子發動機特性的一些說明
10.3.1 轉子轉速的氣動耦閤
10.3.2 可調麵積推進噴管的影響
10.3.3 以恒定的低壓轉速工作
10.3.4 性能描述
10.4 渦扇發動機的匹配步驟
10.5 燃氣輪機的瞬態特性
10.5.1 瞬態性能預測
10.5.2 單轉子發動機與自由渦輪發動機對比
10.5.3 雙轉子發動機瞬態工作綫
10.5.4 瞬態響應仿真
10.6 性能惡化
10.7 控製係統原理
參考文獻

附錄A 關於氣體動力學的一些注解
A.1 壓縮作用(定性處理)
A.2 管道中理想空氣的穩態一維可壓縮流基本公式
A.3 可變麵積管道裏的等熵流動
A.4 恒定麵積、換熱管道中的無摩擦流
A.5 恒定麵積、帶摩擦管道中的絕熱流
A.6 平麵正激波
A.7 斜激波
A.8 二維超聲速等熵膨脹和壓縮
附錄A 參考文獻
附錄B 問題
附錄B 參考文獻
補充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先進復閤材料結構設計與製造的專業技術書籍的詳細簡介: --- 先進復閤材料結構設計與製造:理論、方法與應用 作者: [此處留空,模擬專業書籍的署名結構] 版次: 2024年第一版 ISBN: [此處留空,模擬標準圖書信息] 字數: 約 450,000 字(包含豐富的圖錶和案例分析) --- 圖書概述 《先進復閤材料結構設計與製造:理論、方法與應用》是一本全麵、深入且麵嚮工程實踐的權威專著。本書係統地闡述瞭高性能縴維增強復閤材料(FRPs)在航空航天、汽車、土木工程、海洋工程以及高端裝備製造等領域中,從材料本構關係到復雜結構件的成型、連接、損傷評估及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先進技術。 本書的核心目標是為材料工程師、結構設計師、製造工程師以及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提供一個從微觀到宏觀,從理論推導到工程實現的完整技術框架。它不僅涵蓋瞭復閤材料力學與分析的基礎知識,更著重探討瞭當前行業前沿,如增材製造(3D打印)復閤材料、智能復閤材料係統以及考慮環境耦閤效應的可靠性評估方法。 內容結構與核心特色 本書共分為八個主要部分,邏輯清晰地串聯瞭復閤材料結構工程的各個關鍵環節: 第一部分:復閤材料基礎與本構理論(Materials Fundamentals and Constitutive Theory) 本部分奠定瞭理解高性能復閤材料行為的理論基礎。 微觀結構與增強體特性: 深入探討碳縴維、芳綸縴維、玻璃縴維等不同增強體與聚閤物基體、陶瓷基體、金屬基體之間的界麵作用機製。重點分析縴維/基體相互作用對宏觀力學性能的影響。 經典層閤闆理論(CLT)的擴展: 詳細推導並分析瞭基於經典層閤闆理論(CLT)、一階剪切變形理論(FSDT)和三階剪切變形理論(TSDT)的應力-應變關係。特彆關注瞭對厚闆和復雜鋪層結構進行精確分析的數學模型。 非綫性與損傷本構模型: 引入瞭考慮材料損傷演化(如基體開裂、縴維/基體脫粘、縴維斷裂)的連續介質損傷力學(CDM)模型,以及粘彈性、粘塑性行為的描述方法,為動態和長期性能預測提供工具。 第二部分:結構分析與仿真技術(Structural Analysis and Simulation Techniques) 本部分聚焦於復閤材料結構的數值模擬方法,特彆是有限元分析(FEA)的特定應用。 鋪層設計與優化: 闡述瞭如何利用先進的拓撲優化和自由尺寸優化方法,結閤氣動/載荷約束,設計齣輕量化且滿足特定剛度、強度要求的鋪層角度和厚度分布。 局部效應分析: 詳細分析瞭復閤材料結構中關鍵的局部問題,如孔隙、開孔、邊緣效應和層間剪切應力集中問題。介紹瞭貼片加筋、嵌套結構等局部增強設計的工程方法。 多尺度分析(MSA): 講解瞭如何通過精細的微觀尺度模型(如RVE分析)來預測材料的有效性能,並將這些結果傳遞到宏觀結構分析中,實現分析的準確性和效率的平衡。 第三部分:先進成型工藝與製造控製(Advanced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and Process Control) 該部分是本書的工程核心,詳細介紹瞭現代復閤材料製造技術的挑戰與解決方案。 熱壓罐(Autoclave)與預浸料工藝: 深入分析瞭預浸料鋪放、固化過程中的溫度場、壓力場和樹脂流動行為。重點討論瞭固化動力學模型在優化工藝窗口中的應用,以消除孔隙和未固化缺陷。 樹脂傳遞模塑(RTM/VaRTM): 詳述瞭縴維預成型體滲透率的測試方法與建模,以及注射壓力、速率控製對最終結構均勻性的影響。對於復雜三維結構件的灌注缺陷預測和控製提供瞭實用指導。 自動化與增材製造: 專門章節探討瞭縴維增強熱塑性復閤材料的直接能量沉積(DED)技術,以及連續縴維增強熱塑性復閤材料的拉絲纏繞(Tape Laying)和機器人鋪放技術(ATL)。討論瞭層間粘接質量控製和製造殘餘應力的管理。 第四部分:連接、裝配與界麵工程(Joining, Assembly, and Interface Engineering) 復閤材料結構件的連接是結構效率的關鍵瓶頸。 機械連接設計: 詳細分析瞭螺栓連接中的應力分布、尺寸效應和疲勞性能。對比瞭濕法連接(Wet Layup)與乾法連接(Bolted/Bonded Hybrid)的優劣,並提供瞭疲勞壽命預測的經驗公式。 膠接技術: 深入探討瞭結構膠的選擇(環氧樹脂、聚氨酯等)和界麵處理技術(如等離子活化、化學處理)。分析瞭膠接接頭在不同溫度和濕熱環境下的長期可靠性。 第五部分:損傷評估與結構健康監測(Damage Assessment and SHM) 保障結構安全運行的技術手段。 非破壞性檢測(NDT): 總結瞭超聲波C掃描、熱成像、聲發射(AE)技術在復閤材料缺陷識彆(如孔隙、分層、裂紋)中的應用標準和信號解釋方法。 損傷容限設計: 闡述瞭如何基於關鍵平麵理論和能量釋放率方法,設計具有固有損傷容限的結構體係,特彆是針對衝擊載荷和疲勞載荷。 SHM係統集成: 介紹瞭植入式傳感器(如光縴布拉格光柵FBG、壓電傳感器PZT)在實時監測應變、溫度和損傷萌生方麵的技術路綫和數據處理方法。 第六部分:熱耦閤效應與環境耐久性(Thermo-Coupling and Environmental Durability) 針對航空航天和新能源領域對環境適應性的要求。 濕熱老化: 深入分析瞭水分吸收對聚閤物基體玻璃化轉變溫度(Tg)、力學性能和蠕變行為的影響機製,並提供瞭加速老化試驗設計規範。 熱-機械-化學(TMC)耦閤分析: 針對高超音速飛行器或深冷儲能設備,本書提供瞭考慮溫度梯度和化學反應的復雜應力分析模型。 第七部分:可靠性、壽命預測與規範(Reliability, Life Prediction, and Codes) 麵嚮實際工程應用的設計規範和方法論。 概率壽命預測: 引入瞭Weibull分布、濛特卡洛模擬等統計方法,用於評估結構在隨機載荷和材料不確定性下的失效概率。 規範對標: 詳細解讀瞭主要的國際設計規範(如FAA、EASA、ASTM D30 相關的標準),幫助讀者理解從理論到規範的轉化過程。 第八部分:特定應用案例分析(Case Studies in Specific Applications) 通過分析多個復雜工程實例,鞏固所學知識。 高承載機翼結構設計: 涉及大尺寸鋪層、三維網格結構與金屬連接件的詳細設計流程。 壓力容器與儲罐: 聚焦於縴維纏繞工藝(Filament Winding)的應力分析與工藝控製。 汽車輕量化車身: 探討瞭熱塑性復閤材料在快速成型和可迴收性方麵的挑戰與機遇。 本書的讀者對象 本書是為以下專業人士量身打造的: 1. 高校研究生及科研人員: 作為復閤材料力學、結構工程、材料科學專業的高階教材或核心參考書。 2. 航空航天結構工程師: 適用於參與新型飛行器、火箭結構件研發與認證的工程師。 3. 高端製造企業的設計與工藝人員: 特彆是從事風電葉片、高性能壓力管道、體育器材等先進復閤材料産品開發的技術人員。 通過對理論的嚴謹論述和對工程實踐的充分關注,《先進復閤材料結構設計與製造》旨在成為推動我國高性能結構工程技術進步的重要理論基石與實用工具手冊。

用戶評價

評分

從閱讀體驗上說,這本第六版在圖文排版和術語一緻性方麵做得相當齣色,這對於一本涉及大量專業名詞和復雜公式的書籍來說是莫大的加分項。盡管內容涉及如此多的高級主題,但作者的敘述風格保持瞭一種恰到好處的學術嚴謹性與可讀性之間的平衡。它不像某些純理論著作那樣晦澀難懂,也不像某些入門手冊那樣流於錶麵。章節之間的邏輯遞進非常自然,從基礎的流體動力學過渡到熱力學性能評估,再到具體的結構和製造考慮,形成瞭一個完整的知識閉環。對於新進入燃氣輪機領域的學生或工程師而言,這本書提供瞭一個堅實的知識框架;對於有經驗的專業人士來說,它也是一個極好的、能夠隨時查閱和深化理解的權威參考源,確保瞭我們對行業內最新標準的認知同步。

評分

作為一名緻力於流體力學和傳熱學研究的學者,我對本書中對渦輪葉片氣動設計和冷卻技術部分的評價極高。第六版在這方麵的內容更新和深化,確實體現瞭近些年來的工程前沿進展。作者對三維流動的數值模擬結果的解讀,以及如何將這些復雜的計算流體力學(CFD)洞察轉化為可操作的葉型設計參數,非常具有啓發性。尤其是關於高載荷、高效率葉柵的邊界層分離控製策略,以及先進冷卻技術,如衝擊冷卻、氣膜冷卻和內部對流冷卻的詳細對比和性能評估,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我特彆欣賞作者在介紹這些復雜技術時,始終保持瞭一種清晰的邏輯鏈條,從熱力學驅動力齣發,逐步過渡到具體的幾何形狀和材料限製。這使得讀者不僅能“知道”如何設計,更能“理解”為何要這樣設計,為未來進行新型渦輪的研發工作奠定瞭堅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

評分

這部關於燃氣渦輪原理的第六版著作,從我個人的角度來看,無疑是一部結構嚴謹、內容詳實的專業典籍。初次翻閱時,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對基本熱力學循環,尤其是布雷頓循環的深入剖析。作者並沒有停留在教科書式的概念介紹上,而是花瞭大量篇幅,用清晰的圖錶和嚴謹的數學模型,展示瞭不同工況下循環效率的微小變化是如何受到組件性能、特彆是壓氣機和渦輪膨脹比的影響。那些關於進口條件、排氣溫度與功耗之間復雜關係的討論,對我理解現代航空發動機和地麵發電用燃氣輪機的設計權衡至關重要。書中對各種修正循環,如再生循環、中間冷卻和迴熱的詳盡闡述,更是讓我領略到工程師們如何通過巧妙的係統集成來突破標準布雷頓循環的理論限製,以追求更高的熱效率和更低的燃料消耗率。這種從理論基石到實際工程應用的無縫銜接,使得這本書成為我案頭不可或缺的參考資料,每當遇到復雜的性能分析問題時,總能從中找到係統的解決思路和可靠的數據支持。

評分

我以一個老工程師的眼光來看待這部著作,它最大的價值在於其對工程經驗的係統性提煉。雖然現代設計越來越依賴復雜的軟件工具,但這本書始終強調基本物理原理的指導作用,這在快速迭代的項目中至關重要。書中關於材料選擇與耐久性分析的部分,雖然篇幅相對精簡,但其對高溫閤金、陶瓷基復閤材料在極端工作環境下的應力-疲勞-蠕變行為的概述,足以提醒工程師設計的邊界在哪裏。例如,書中對輪緣和葉片根部應力集中的分析案例,清晰地展示瞭結構完整性如何製約著熱力學性能的提升空間。這種對設計限製的清醒認識,遠比單純的性能指標堆砌要寶貴得多。它教會讀者敬畏物理規律,並在追求極限性能的同時,確保係統的長期可靠性,這纔是真正成熟的工程思維。

評分

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著實令人稱奇,它似乎涵蓋瞭從最基礎的零部件特性到最前沿的係統集成挑戰的方方麵麵。除瞭核心的空氣動力學和熱力學內容外,關於壓氣機喘振和葉片振動的章節也令我受益匪淺。作者用非常直觀的方式解釋瞭這些看似棘手的動態不穩定性是如何産生的,從流動的非穩定特性到係統反饋機製,描述得絲絲入扣。對於壓氣機特性的“馬蹄形”圖的解讀,以及如何通過進氣道設計和葉片角度調整來拓寬穩定工作範圍,這些都是實際操作中至關重要的知識點。此外,書中對燃燒室設計中汙染物(NOx和CO)生成與控製的討論,也顯示齣作者對當前環保法規和可持續發展趨勢的深刻理解。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如何讓機器轉起來”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如何讓機器更高效、更清潔地運行”的指南,體現瞭現代工程設計的多目標優化思想。

評分

書的質量很不錯,快遞給力,同事們都很滿意。

評分

盜版圖書

評分

涉及的很詳細 值得擁有

評分

太深奧,壓在枕頭下慢慢細品

評分

比盜版書稍好一點,書質量有些差!

評分

很好

評分

是我想要的書,書本厚厚的,紙張質量也挺好,字跡清晰

評分

紙質不錯,配圖豐富生動,物美價廉,值得購買?

評分

自營就是快,給力,快遞小哥責任心強,提前聯係,方案靠譜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