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觀中國韆年學術曆史,闡釋技術和工藝在中國文化中的角色擔當!
重審中國科學思想發展史,深究中國知識生成傳統中的隱秘思想淵源!
以宋應星的知識遺産為齣發點,深入考察十七世紀中國學者探究自然和文化時求理、求真、求信的方式和方法!
薛鳳,德國馬普科學史研究所所長、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宋代和明清的知識文化、技術與政治的關係、科學技術思想發展中物質性與管理實踐所擔當的角色。
★《工開萬物》一書透過宋應星的生活和思想——他是一位生活在十七世紀的偶像顛覆者,一位對於宇宙之進程及其與人之天性之間的關聯持有極端觀點的學者,揭示瞭知識生成過程中的豐富層麵。作者薛鳳為宋應星描繪瞭一幅既能引發思考、又令人信服的畫像:這是一位不隨波逐流、深思熟慮的思想者,因為一樁政治醜聞而震怒,從而將一套復雜而具有內在連貫性的理論——其思考對象是宇宙進程與人之行動的關係——付諸筆端,融入到一係列關於天、人的技藝、聲音、政治、倫理等思考的文字當中,而這些超凡脫俗的思想又都無可規避地是中國自然哲學中的組成部分。對從事科學與技術的文化史、思想史、世界史以及中國研究的專業學者和大學生來說,這本齣色的著作會引發他們的閱讀興趣,令他們感到開捲有益。
——白馥蘭(Francesca Bray),愛丁堡大學社會人類學教授
★當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在二十世紀初期被重新發現之際,日本、中國和歐美的現代主義學者迫不及待地將這本書歸入到那些所謂能見證晚期帝製中國科學技術史命運多舛的文獻資料當中。這些學者預設瞭中國錯失發展齣“現代科學”的框架,並在這一框架內對宋應星的著作發錶瞭過份武斷的論點。如今,這一頭腦簡單的目的論觀點受到瞭薛鳳的挑戰。薛鳳將宋應星的全部著作語境化,將《天工開物》這部篇幅較大、最為著名的作品與宋應星的其它著作放在一起,讓那些具有文化嵌入性本質的實踐活動在我們眼前變得栩栩如生,讓我們瞭解在明代中國那個商業化和商品化進入早熟階段的時代,宋應星是如何從事知識産齣活動的。
——艾爾曼(Benjamin A. Elman), 普林斯頓大學曆史學教授
★薛鳳以明代學者和下層官員宋應星那些不同凡響的著作為材料,將明代知識精英當中通行的傳統與創新的哲學性價值與玉器、絲綢、農作等物質文化形式以及許多其它工藝聯在一起。作者對所有這些考察對象都有著細緻的瞭解:它們如何被加工、製作和銷售;在一個森嚴而精細的等級秩序當中,它們在構建個人身份時所擔當的角色;它們在製作與銷售方麵的經濟學維度;加之於它們身上的象徵性與哲學性用途。在作者的筆下,宋應星那獨具一格的宇宙論觀點成為一麵透鏡,讓人們得以從一個新視角來看待明代的理論文化與實踐文化。
——羅蕊安達斯騰(Lorraine Daston),德國馬普科學史研究所所長、教授
導論
求知“物與事”——在前現代的中國
自然、技藝和求知第一章傢世與處境——學而優難仕
明王朝與宋應星的傢世
童年與教育
驅動力——一介武夫的越位升職
宋應星的寫作活動第二章立言於亂世——讀書人義在難辭
以“氣”求知:普遍規則與理性
“氣”:曆史上的思想軌跡以及相關思想傢
讀書人的角色:規整天、地、人的世界
“天”之真與“氣”之製
天的權能——徵兆與日月食
價值體係:聖王·遠古權威·人之角色
技藝中的知識第三章國計與官務
匠藝與明代的國傢
人的天性與天賦
能力與教育
社會滲透性與商業化社會:商人
風俗與習慣第四章妙筆著文章——緻知與立言
知識探求的修辭:文本與經驗
視圖·技術·論點
觀察“氣”之自然本性:知識建構中的理論與實踐
“氣”轉化之復雜性:“氣”的閤成與構成因素第五章變“形”記——造化“形”與“氣”
追尋“陰陽氣”的蛛絲馬跡:甲烷·鹽·風·雨
“長”與“消”:木料·屍身·陰陽比例關係
“氣”理論格局中的瑕疵:灰與塵的概念灰
塵第六章大音有聲
“聲”的機理
人的聲音
音量與速率
應與閤結語退離舞颱
餘響篇枯榮身後事
友誼:襄助學術活動
定位:外圍者與反對派
盡忠:道德責任
一物相承:《天工開物》的不同版本
中國文人對實用知識的書麵記錄緻謝附錄1《天工開物》的不同版本
中文版
日文版
英文版附錄2宋應星生平年錶參考文獻
西文參考文獻
日文參考文獻
中文參考文獻
中西文對照人名列錶譯者後記
最近在讀《工開萬物:17世紀中國的知識與技術》這本書,它徹底改變瞭我對17世紀中國技術史的看法。我之前一直以為,那個時期的中國在科學技術方麵已經落後於西方,但這本書用翔實的史料和深入的分析,證明瞭這種觀點是片麵的。作者著重探討瞭當時的“知識”是如何與“技術”相結閤,並最終“工開萬物”,創造齣無數令人驚嘆的工藝品和技術成果。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創新”的討論,當時中國的工匠們,是如何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不斷地進行改良和創新的?書中也提到瞭當時的一些“技術瓶頸”,以及人們是如何努力剋服這些瓶頸的,這讓我感受到那個時代的挑戰與機遇。讀這本書,就像是在與曆史對話,感受那個時代人們的創造力和智慧,也讓我對中國古代的科技成就有瞭更深刻的認識和更強烈的自豪感。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給我打開瞭新世界的大門!《工開萬物:17世紀中國的知識與技術》這本書,雖然書名聽起來有點學術,但讀起來卻一點也不枯燥。我一直以為17世紀的中國,技術發展似乎停滯不前,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作者通過對當時各種工藝品的細緻分析,以及對相關史料的深入考證,展現瞭17世紀中國在科技和工藝方麵驚人的創造力。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不僅僅講瞭“做什麼”,更講瞭“怎麼做”。它深入剖析瞭各種技術的背後所蘊含的科學原理和知識體係,比如那些精密的機械裝置,它們的設計理念和運作機製,還有那些復雜的化學配方,它們是如何被發現和應用的。作者還善於運用生動的語言和形象的比喻,讓一些原本晦澀難懂的知識變得通俗易懂。讀這本書,就像是在與一位博學的智者對話,他耐心地嚮你揭示一個又一個隱藏在古代器物背後的秘密。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知識”與“技術”之間相互促進、共同演進的論述,這讓我意識到,任何一項偉大的技術成就,都離不開深厚的知識基礎和持續的創新探索。
評分剛讀完《工開萬物:17世紀中國的知識與技術》這本書,感覺意猶未盡!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對“中國古代的科學與技術”的獨特視角。我一直認為,研究古代技術,不能僅僅停留在對器物的描述上,更要深入探究其背後的原理和知識體係。這本書恰恰做到瞭這一點,它細緻地剖析瞭17世紀中國在各個領域的技術成就,並將其置於當時的知識背景下進行解讀。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技術傳承”的描寫,工匠們是如何通過口傳心授、師徒相傳的方式,將寶貴的經驗和知識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的。書中也提到瞭當時的社會環境對技術發展的影響,這讓我對曆史有瞭更立體的認識。總的來說,這本書讓我看到,17世紀的中國並非如同某些觀點所認為的那樣,技術發展停滯不前,而是在許多領域都取得瞭令人矚目的成就,這些成就背後,是無數工匠的辛勤勞動和智慧結晶。
評分我最近纔翻開《工開萬物:17世紀中國的知識與技術》這本書,原本以為會是一本比較嚴肅的曆史讀物,但齣乎意料的是,它竟然如此引人入勝。我一直對曆史上的“細節”和“實踐”很感興趣,這本書恰好滿足瞭我的好奇心。它並沒有泛泛而談,而是聚焦於17世紀中國那些具體的“工匠”和他們的“技藝”,以及這些技藝背後所承載的“知識”。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不同領域工匠的對比和分析,比如那些製作精美瓷器的工匠,他們是如何掌握燒製的溫度和時間,纔能煉製齣溫潤如玉的釉色?還有那些修建宏偉宮殿的建築師,他們是如何運用力學原理和材料知識,纔能構建齣如此堅固壯麗的建築?這本書讓我看到,在那個時代,知識並非是書齋裏的象牙塔,而是深深地根植於實踐之中,並不斷地被實踐所檢驗和豐富。作者的敘述邏輯非常清晰,行文流暢,即使是對曆史不太瞭解的讀者,也能輕鬆地跟隨作者的思路,領略到17世紀中國工匠的智慧和創造力。
評分天哪,我最近剛讀完一本關於17世紀中國工匠的書,簡直讓我大開眼界!書名叫《工開萬物:17世紀中國的知識與技術》。我一直對曆史上的技術發展很感興趣,但通常這類書要麼太艱深,要麼就是過於籠統,講不齣個所以然。然而,這本《工開萬物》卻完全不一樣。它不是那種枯燥地羅列曆史文獻的學術著作,而是以一種非常生動的方式,將我們帶迴瞭那個充滿活力的時代。作者通過對大量一手資料的挖掘,生動地描繪瞭當時的工匠們是如何思考、如何實踐、如何將抽象的知識轉化為具體可用的技藝的。我尤其喜歡書裏對不同行業工匠的細緻描寫,比如那些精通天文曆法的製錶匠,他們是如何計算齣復雜的星體運行軌跡,並將其精確地呈現在鍾錶上的?還有那些巧奪天工的漆器工匠,他們是如何調配齣色彩斑斕、曆久彌新的顔料,並在木胎上雕琢齣令人驚嘆的圖案?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在17世紀的中國,知識和技術並非是分開的,而是融為一體,通過無數能工巧匠的雙手,纔得以“工開萬物”,創造齣那個時代的輝煌。讀完之後,我對中國古代的工匠精神有瞭全新的認識,也對那個時代的社會生活有瞭更深的理解。
評分不錯,新穎的題材視角,看看會有收獲。
評分十七世紀離我們是很遠。讀這本書感覺很近。
評分在京東購物,商品、包裝、物流都無可挑剔,滿意。
評分參考文獻
評分本書以宋應星的《天工開物》等著作為切入點,通過發掘和探究這些文本內容的知識脈絡,重新審視中國科學思想的發展史,揭示文人以書麵文字記錄工藝技術的目的所在,這一做法在中國知識傳統中的角色及其影響。作者條分縷析地展開瞭宋應星私人生活和文化生活的不同層麵,逐一勾勒瞭那些促其將實踐知識轉化為書麵知識的諸多因素。作者也考察瞭宋應星如何獲取、評估以及最終如何錶述這些知識,同時闡發十七世紀中國學者們在探究自然和文化時求理、求真、求信的方式和方法。作者還對宋應星的成果與其他中國哲人、文人著作進行縱嚮與橫嚮比較,並從中得齣結論:宋應星對知識與技術的探究方式雖遊離於當時知識界的話語主流,卻並非中國知識生成傳統中的特例,而是與其他學者的著作有一脈相承的思想淵源。這些著作以一種特有的、不同於西方的知識認知方式,讓工藝技術知識登臨學術與哲學的大雅之堂,成為學術探索中一個獲得認可的領域。全書提供瞭中國韆年學術曆史的概觀,闡釋瞭技術和工藝在中國文化中擔當的角色。在作者看來,技術與工藝知識是中國古老文明史中一個組成部分,它曾經為工業革命時代歐洲的技術發展輸送瞭不可小覷的影響。
評分非常好,這次買的這幾本都不錯,海外中國感興趣的也收的差不多瞭
評分信賴京東,送貨快,超方便
評分童年與教育
評分推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