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新闻》、NHK电视台等日本多家主流媒体报道。
★瑞典格林伦纪念大奖的国际评委这样评价他:荒井良二的绘画,为沉闷的社会带来了“诗意”、“自由”和“幻想”。他尊重儿童的想法,并在作品中真正体现儿童的观点。
★敬佩他的同行这样评价他:荒井良二是一位崭新、大胆、自由奔放,拥有独特“发光体”的绘本画家。
★喜欢他的读者这样评价他:荒井良二的作品散发着温馨,富有幽默感和大胆的气息,无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都爱他。
天亮了,上午、中午、下午,接着日暮降临,然后是深夜。这不是平凡、枯燥无味的一天,实际上是非常值得珍视的一天,说是常见的奇迹也可以。在东北太平洋沿岸发生大地震之后,我才清楚地知道,这每一天都是不可代替的一天。雨滴落下来,拉开了绘本的序幕,能把这样记录下珍贵一天的绘本交到大家的手上,我感觉很开心。—长田弘
和长田弘一起创作绘本的时候,始终在独特的紧张感和兴奋感中继续着绘画。祈祷能还原出想要的树的样子、天空的样子。也希望这样的画面,能融入到诗的语言中,融入到读者的心中。这本书是2011年日本大地震和核泄露发生的那一年出版的,具有重大的意义。希望它成为一本像树一样可以呼吸的绘本。—荒井良二
长田弘创造的透明的语言沙粒,荒井良二描绘的一幅幅自然精灵的画面,共同构成这本优美的绘本。打开书,自然景色就铺呈开来。“渐渐的,光变成金色,渐渐的,水变成银色。”“渐渐的,静谧的暮色降临,群山的轮廓,在天空中清晰浮现。”明暗色调交替,天空的变化、时间的推移,就缓缓渗透出来。
一个诗意、自由,同时又很写实的世界。奔放不羁的油彩画面带给读者艺术的熏陶,富于哲思的诗句让人咀嚼生活中不同的心情和体悟。一本描绘“司空见惯的奇迹之瞬间”的绘本,感受简单寻常的一天里无可替代的幸福。
〔日〕长田弘,1939年出生于日本福岛县,早稻田大学毕业。日本作家、诗人,作品曾获每日出版文化奖、桑原武夫学艺奖、讲谈社出版文化奖等。代表作有儿童散文诗集《深呼吸的必要》,绘本《天空的绘本》《森林的绘本》等。2015年5月,因病去世。
〔日〕荒井良二,1956年出生于日本山形县,日本大学艺术学部美术教育科毕业。1997年因绘本《撒谎的月亮》获第四十六届小学馆儿童出版文化奖,1999年因绘本《谜一样的旅程》获博洛尼亚国际儿童书展特别奖,2000年《森林的绘本》获讲谈社出版文化奖绘本奖。2005年获瑞典少年儿童文学奖之阿斯特丽德?林格伦纪念文学奖。此外,绘本作品还有《天空的绘本》《太阳风琴》等。
★打开绘本,感觉就像眺望广阔的天空。心中有种想要飞翔的冲动,不由自主地感叹:“啊,明亮的天空。”很难遇到有如此体验的绘本,想要认真体会生活过的每一天。绘本中描绘的从叶子上滴落的闪闪发光的水珠,以及宝藏一样的夜空,都让人忍不住想要紧紧地抓住那些幸福的时光。
——矶崎园子,日本绘本导航网站主编
★艺术对任何人来说都需要一位“引领者”,尤其是小孩子。但“引领者”不一定是指一位善于讲解的老师,优秀的通俗艺术品往往是“引领者”,欣赏这类作品就是一次高效的学习过程。当我看到《天空的绘本》时,发现这就是本油画欣赏教材。
——姬炤华,绘本作家、艺术推广人、中国童书榜评委
★因为震灾,许多东西都失去了。之后的每天都生活在对看不见的辐射的恐慌中。无意间读了《天空的绘本》,里面美丽的诗句和绘画真像是自然的赞歌,将经历灾难后人们那种漂浮的心,重新充实了起来。对于大人和孩子都有很好的治愈效果,是一本让人振奋的绘本。
——日本5岁孩子的妈妈
★一本唤起美丽回忆的绘本,和女儿一起读了很多遍。累的时候,和孩子一起远眺天空,把自己托付给慢慢流逝的时间。起初觉得里面的画有点复杂,但孩子居然是喜欢的,看到天空不断变化的样子,感觉非常兴奋好奇。大人读了也觉得精神振奋,合上书,会在心里描绘晴朗天空的样子。
——6岁女孩的妈妈
这本厚厚的画册拿在手里,那种纸张本身的质感就让人觉得温暖,不是那种光滑刺手的铜版纸,而是带着一点点粗粝感的环保纸张,翻开扉页,第一眼看到的不是具体的故事画面,而是一片宁静的、深邃的蓝,像极了夏日午后,天空最高处那种让人心安的颜色。我试着让家里的那个小家伙(他刚好四岁,精力旺盛得像个小陀螺)自己去探索,结果出乎意料,他没有立刻去翻找那些鲜艳的、充满动感的图画,而是手指轻轻摩挲着那些留白的空间,偶尔会问:“妈妈,这里面是不是藏着云朵的秘密?” 这种“绘本”的定位很准确,它不像那种情节驱动的睡前故事书,更像是一个邀请,邀请孩子去观察,去感受。我注意到,插画师在处理光影的过渡上极其细腻,即便是描绘同一片天空,早晨的淡金色、正午的纯粹白、傍晚的橘红渐变,那种色彩的层次感,即便是我们大人看,也会被触动。它没有用太多的文字去束缚想象力的翅膀,更多的留白和恰到好处的点缀,让孩子成了故事的共同创作者。每次读完,我都会故意把书合上,然后问他:“你刚才在天上看到了什么?” 他的回答总是五花八门,有说是看到了巨大的棉花糖,有说是看到了正在飞翔的超级英雄的披风,这说明这本书成功地激发了他们最纯粹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最奇妙的一点在于,它似乎拥有一种“变色龙”的特质,每次阅读时的体验都截然不同,这完全取决于翻阅者的心境。上周,我在工作压力极大、心情烦躁的时候翻开它,我看到的那些大片的留白和柔和的过渡色,竟然起到了类似冥想的效果,那是一种视觉上的“呼吸空间”。而今天,当我带着一个充满好奇心、精力充沛的早晨醒来时,再去翻看那些关于“光线穿透薄雾”的画面,我立刻能感受到那种充满希望和活力的“动感”。这说明这本书的构图和色彩运用,已经超越了简单的“图画”范畴,进入了更接近于“氛围营造”的艺术境界。它没有固定的叙事线索,所以它能完美地匹配任何情绪背景,成为孩子情绪的反射镜。这比那些明确告诉孩子“这个是高兴,那个是难过”的书籍要高明得多,它在培养孩子自我感知和情绪调适的能力。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翻阅者内心此刻正仰望的天空。
评分我是在给幼儿园的活动室挑选绘本的时候偶然发现这个系列的,当时的目标是寻找能够帮助孩子们建立“时间感”和“天气感知”的视觉材料。这套书给我的震撼在于它的“极简主义美学”。市面上很多针对这个年龄段的图画书,为了抓住注意力,画面往往堆砌了过多的元素,色彩浓烈得有些刺眼。但《天空的绘本》完全反其道而行之。它似乎在教导我们,真正的美在于事物本身的形态和光线的变化。比如,它用寥寥几笔勾勒出暴风雨来临前低垂的乌云边缘,那种压迫感和厚重感,不需要任何恐怖的元素去渲染,仅仅是颜色的饱和度和形状的堆叠,就足以让孩子感受到自然界的力量。我特别喜欢其中几页对“夜晚”的描绘,不是那种俗套的星星点点,而是那种深蓝到近乎黑色的背景上,月亮散发出的那种清冷、带着微微蓝光的晕圈。这让我想起以前读过的一些哲学小文,关于“虚无”和“存在”的辩证关系,当然,这些概念对孩子来说太抽象了,但这种画面给予他们的直观感受,或许就是对世界深层次秩序的初步感知。它不是在讲一个故事,它是在展示一种“存在”的方式。
评分作为一个有轻微强迫症的家长,我对书籍的装帧和耐久度是相当看重的,尤其要面对三岁到六岁这个“破坏力测试阶段”。这本画册的装订质量堪称典范。书脊的处理非常平整,即使被反复地、粗暴地对折(是的,我见过孩子尝试把书完全合拢成一个球),它依然能够保持形状,没有出现任何书页松动或脱胶的迹象。纸张的厚度恰到好处,既能承载水彩或蜡笔可能会渗透的“视觉重量”,又不会厚重到让年幼的孩子难以翻动。更不用说它的尺寸设计,刚好能被小小的手掌握住,有一种沉甸甸的“拥有感”。我发现,很多孩子喜欢对那些“看起来很结实”的书产生一种近乎敬畏的保护欲,他们反而会更小心地对待它们。这本书显然属于后者。它传递出的信号是:这本书很重要,它值得被认真对待。这种潜移默化的引导,比任何说教都来得有效。它不仅是一本视觉艺术品,更是一件耐用的“阅读工具”。
评分关于这本画册的教育意义,我最欣赏的是它对“抽象概念具象化”的处理技巧。比如“风”这个几乎无法捕捉的元素,书中是通过描绘树叶的动态、水面的涟漪,甚至是通过天空色彩的流动感来暗示的。它没有画出一团扭曲的空气,而是通过“影响”来展示“原因”。再比如“距离感”,有几页描绘了远方的山峦和近处的草地,那种透视法的运用非常克制,恰到好处地给出了空间纵深感,但又保持了儿童画的稚拙感,避免了过于写实的僵硬。这对于培养孩子的空间逻辑思维非常有帮助。我甚至发现,在陪孩子玩积木或者搭乐高的时候,他会下意识地模仿书里那种层次分明的构图方式来搭建他的“天空城堡”。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看”的层面,它已经渗透到了孩子“建构世界”的基础思维模式中。它用最纯粹的视觉语言,构建了一个关于自然现象和空间感知的初级模型。
评分比较适合大一点的孩子或者心思细腻一点的孩子,我家快4岁男娃还在尝试从每幅图中发现小东西:蝴蝶、兔子之类的,对整个场景感受不深,打算等夏天下大雨带他体会体会。
评分好棒?????!!!!!
评分一本很好的图书,孩子很喜欢
评分包子曰:买书不是为了看书,是一种情怀,是一种信仰。所以,明知看不完,还要继续买!
评分刚收到就看起来了,不错的
评分很美的绘本,自己囤着看
评分为儿子买的,他很喜欢
评分不同天气的天空变化,画风有些乱,感觉宝宝不是特别喜欢
评分好赞好赞好赞好赞好赞好赞好赞好赞好赞好赞好赞好赞好赞好赞好赞好赞好赞好赞好赞好赞好赞好赞好赞好赞好赞好赞好赞好赞好赞好赞好赞好赞好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