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密機械工程學

精密機械工程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姚其槐 著
圖書標籤:
  • 精密機械工程
  • 機械工程
  • 製造工程
  • 精密儀器
  • 機械設計
  • 控製工程
  • 自動化
  • 測量技術
  • 微納技術
  • 工程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機械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11517894
版次:1
商品編碼:11829753
品牌:機工齣版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精密機械工程學》以涉及機械設計、加工與運用的精密機械工程學為主題,在這一相對狹窄的內容範圍上進行整理歸納與總結提升。全書分成三部分內容:一是概論篇,介紹一些在技術上相對基礎而敏感的話題,以及一些與市場變化前沿密切相關的精華內容;二是理論篇,精密二字應該包含精細、精確、精良、精華和周密、縝密、緻密、機密等多層次的內容,不僅僅是零部件尺寸上的精密入微,更要圍繞人們實現精良産品的中心目標展開討論,力求建立理論思路清晰明瞭的體係;三是經驗篇,把經驗總結齣來,記錄下來,運用公開。本書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機械原理、機械零件、機械加工工藝及其設備等教科書,而是一本側重於機械設計與加工的、並為其提供基礎和共性綜閤知識的輔助教材,一本聯係市場變化與産業前沿信息的參考書,以及一本促進機械産業升級創新的專業基礎書。
  本書適閤機械大類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員,以及從事機械設計、汽車設計等相關人員閱讀。

作者簡介

  姚其槐,1966年畢業於廣西大學機械係。1982年獲中國機械工程師證書。1987年東渡日本留學,1991年獲日本鬆榖研究所自動化技術裝置設計技術者證書。曆任多傢日本著名企業開發部長、技術部長和顧問,曾經任職過的大學、企業包括東海大學、東京農工大學、西鐵城、橫河電機、富士電機等。
  專攻M&E;(機械、材料、製造&電子工學、裝置、工學)工程,在流體機械、動力工程、精密繞綫機、微型電機、工業自動化和海洋構造物、納米基因工程等領域,先後完成60餘項已産業化的重要成果。獨立完成的日本國特許廳發明專利第3707027號,被收入《2002年度MEMS技術報告書》。
  1998年獲上海市“齣國留學人員來滬投資享受優惠資格認定證書”,並在上海成立企業。2010年創立北京星鏇世紀科技有限公司,任技術總裁,已申請數十項發明專利,其中過半數發明專利在中國已經獲得授權,部分發明專利獲得美國、日本等國傢授權。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總論
第1篇概論篇
第1章目標設計過程(IDP:innovation design process)8
第2章機械設計的基礎13
第3章機械設計、裝配和調整的係統均衡對稱原理19
第4章機器人——高意義上的自動化精密機器28
第5章機械與腦科學37
第6章實現高精度和高效率的精密定位機構設計62
第7章彈性係統剛度鏈原理88
第8章滾動軸承的新動嚮103
第2篇理論篇
第1章緒論130
1.1實現高精確度運動130
1.2精密量、正確量、微細131
1.3為什麼要高精度132
1.4現在的技術水平133
第2章高精度化的基本評價項目136
2.1基本評價項目136
2.2測定原理137
2.3評價項目的測定140
2.4評價項目的關係145
第3章信息量小的公理147
3.1概念化147
3.2實體化148
3.3評價148
3.4過去的評價法149
3.5信息計算法150
3.6滿足度函數152
3.7評價實例153
3.8少幾何要素公理155
第4章機能獨立性的原理156
4.1理論156
4.2應用實例157
第5章綜閤設計的原理163
5.1理論163
5.2應用實例164
第6章間隙為零的原理172
6.1理論172
6.2間隙為零的約束運動機構(彈性支持法)172
6.3拘束173
第7章理論上的阿貝原理178
7.1理論178
7.2適用阿貝原理的實例179
7.3激光乾涉計的利用181
第8章柔度原理184
8.1理論184
8.2柔度和斷麵利用率184
8.3力綫的短化186
8.4用預壓的方法使柔度小化187
8.5靜壓運動約束的柔度小化189
8.6柔度鏈概念193
第9章熱變形小化原理195
9.1理論195
9.2熱源分離195
9.3防止熱移動196
9.4零膨脹的材料198
9.5對稱性的效果200
第10章運動圓滑化的原理201
10.1理論201
10.2導軌的種類201
10.3長滑颱204
10.4抵抗力重心207
10.5平衡重物207
10.6爬行滑動(麯棍球杆滑動)208
10.7往復運動209
10.8直綫運動和麯綫運動上的速度與方嚮210
第11章輔正原理211
11.1理論211
11.2輔正法的分類211
11.3理論計算法212
11.4靜的模特法213
11.5動的模特法216
11.6反饋控製法217
第12章過濾效果的原理222
12.1理論222
12.2過濾要素的實例223
第13章縮小原理229
13.1理論229
13.2縮小機構的實例229
13.3擴大原理231
第14章加工精度的上限原理232
14.1理論232
14.2尺寸精度的上限值232
14.3形狀精度的上限值233
14.4加工麵錶麵粗糙度的上限值233
14.5加工變質層的上限值234
第15章要素技術的上限原理235
15.1理論235
15.2實現高精度平麵的技術235
15.3實現高精度長度的技術237
15.4實現高精度圓柱的技術237
15.5實現高精度圓周分割的技術238
15.6實現高精度球、球麵的技術238
第16章加工單位的原理240
16.1理論240
16.2加工單位和加工精度240
16.3小加工單位的加工方法實例242
16.4強製加工和加工單位的原理243
第17章母性原理244
17.1強製加工和母性原理244
17.2展成法和成形工具法245
17.3強製加工法的高精度化245
第18章研磨拋壓的原理248
18.1選擇壓力加工法和研磨拋壓的原理248
18.2研磨249
18.3拋光加工與超精加工251
18.4機械化學拋光253
18.5滾壓加工253
第19章能量加工異方性原理255
19.1能量加工和異方性原理255
19.2物理的能量加工256
19.3物理化學的能量加工258
19.4電氣化學的能量加工259
19.5化學的能量加工259
19.6熱的能量加工262
19.7加工精度263
19.8放電加工的後續研磨加工原理264
19.9去毛刺技術原理264
第20章加工上的阿貝原理266
20.1理論266
20.2實例266
第21章被削材原理269
21.1理論269
21.2被削材的均質性269
21.3被削材的穩定性271
21.4量塊的加工實例271
第22章無變形支承的原理273
22.1理論273
22.2無變形支承的實例274
第23章多階段加工的原理277
23.1理論277
23.2形狀誤差和柔度277
23.3磨粒加工與前壓誤差279
23.4加工變質層280
第24章組裝加工的原理282
24.1理論282
24.2自切282
24.3偶件法284
第25章滾動軸承裝配精度進化原理286
25.1多聯軸承的高精度裝配方法286
25.2高精度機械要素母件進化原理289
第26章金屬組織對尺寸精度和力學性能的影響原理290
第3篇經驗篇
定則1:溫度上升10℃壽命減半定則296
1.1定則成立的根據296
1.2忽視該定則的危害298
1.3定則使用注意事項298
1.4定則使用效果298
定則2:配閤間隙1/5000優化定則299
2.1定則成立的根據299
2.2忽視定則的危害300
2.3定則使用注意事項301
2.4定則使用效果301
定則3:硬度對疲勞強度的比為18的定則301
3.1定則成立的根據302
3.2忽視定則的危害302
3.3定則使用注意事項303
3.4定則使用效果303
定則4:切口0.5mm疲勞強度減半定則303
4.1定則成立的根據304
4.2忽視定則的危害304
4.3定則使用注意事項305
4.4定則使用效果305
定則5:抗拉強度與衝擊強度成反比定則305
5.1定則成立的根據305
5.2忽視定則的危害307
5.3定則使用注意事項307
5.4定則使用效果307
定則6:疲勞強度大45HRC定則308
6.1定則成立的根據308
6.2忽視定則的危害309
6.3定則使用注意事項309
6.4定則使用效果309
定則7:耐疲勞錶麵精加工有效定則309
7.1定則成立的根據310
7.2忽視定則的危害310
7.3定則使用注意事項310
7.4定則使用效果311
定則8:抗拉強度與疲勞強度之比45定則311
8.1定則成立的根據311
8.2忽視定則的危害312
8.3定則使用注意事項312
8.4定則使用效果313
定則9:腐蝕下的疲勞無抵抗定則313
9.1定則成立的根據313
9.2忽視定則的危害314
9.3定則使用注意事項314
9.4定則使用效果314
定則10:C增加提高硬度有效定則314
10.1定則成立的根據314
10.2忽視定則的危害315
10.3定則使用注意事項316
10.4定則使用效果316
定則11:-60℃耐衝擊無抵抗定則316
11.1定則成立的根據316
11.2忽視定則的危害317
11.3定則使用注意事項318
11.4定則使用效果318
定則12:衝擊強度與淬火深度的比例定則318
12.1定則成立的根據318
12.2忽視定則的危害319
12.3定則使用注意事項319
12.4定則使用效果320
定則13:低溫時熱處理淬火程度對衝擊強度的影響定則320
13.1定則成立的根據320
13.2忽視定則的危害321
13.3定則使用注意事項322
13.4定則使用效果322
定則14:硬度對抗拉強度的HBW×31%+18定則322
14.1定則成立的根據322
14.2忽視定則的危害323
14.3定則使用注意事項323
14.4定則使用效果324
定則15:高錳鋼的低溫耐衝擊有效定則324
15.1定則成立的根據324
15.2如果不瞭解這個經驗定則時可能齣現的問題325
15.3在設計時對本經驗定則適用上的注意要點325
15.4本經驗定則適用時的效果325
定則16:中壓、中速接觸時的耐磨C0.9定則326
16.1定則成立的根據326
16.2如果不瞭解這個經驗定則時可能齣現的問題327
16.3在設計時對本經驗定則適用上的注意要點327
16.4本經驗定則適用時效果327
定則17:高壓低速接觸時為保證耐磨性而要避免使用碳的質量分數為0.9%的鋼材定則328
17.1定則成立的根據328
17.2如果不瞭解這個經驗定則時可能齣現的問題329
17.3在設計時對本經驗定則適用上的注意要點329
17.4本經驗定則適用時的效果329
定則18:高壓高速接觸時含碳量與耐磨性的有效定則329
18.1定則成立的根據330
18.2如果不瞭解這個經驗定則時可能齣現的問題330
18.3在設計時對本經驗定則適用上的注意要點331
18.4本經驗定則適用時的效果331
定則19:有切口的零件材料的迴火溫度與疲勞強度的關聯定則331
19.1定則成立的根據331
19.2如果不瞭解這個經驗定則時可能齣現的問題332
19.3在設計時對本經驗定則適用上的注意要點333
19.4本經驗定則適用時的效果333
定則20:迴火溫度與衝擊強度的有關定則333
20.1定則成立的根據334
20.2如果不瞭解這個經驗定則時可能齣現的問題334
20.3在設計時對本經驗定則適用上的注意要點335
20.4本經驗定則適用時的效果335
定則21:抗拉強度與切削錶麵缺口敏感度比例定則335
21.1定則成立的根據335
21.2如果不瞭解這個經驗定則時可能齣現的問題336
21.3在設計時對本經驗定則適用上的注意要點337
21.4本經驗定則適用時的效果337
定則22:為確保耐衝擊而迴避C0.7以上的定則337
22.1定則成立的根據338
22.2如果不瞭解這個經驗定則時可能齣現的問題338
22.3在設計時對本經驗定則適用上的注意要點339
22.4本經驗定則適用時的效果339
定則23:鋼闆拉伸限界比為2以下的定則339
23.1定則成立的根據339
23.2如果不瞭解這個經驗定則時可能齣現的問題340
23.3在設計時對本經驗定則適用上的注意要點341
23.4本經驗定則適用時的效果341
定則24:衝壓成形切斷時抗張力確保定則341
24.1定則成立的根據341
24.2如果不瞭解這個經驗定則時可能齣現的問題343
24.3在設計時對本經驗定則適用上的注意要點343
24.4本經驗定則適用時的效果344
定則25:成形切斷時的飛邊與配閤間隙的關係定則344
25.1定則成立的根據344
25.2如果不瞭解這個經驗定則時可能齣現的問題345
25.3在設計時對本經驗定則適用上的注意要點346
25.4本經驗定則適用時的效果346
定則26:衝孔成形模具刀口輪廓綫的過渡圓角半徑R與闆材厚度t的比值R/t大於0.25的定則346
26.1定則成立的根據346
26.2如果不瞭解這個經驗定則時可能齣現的問題347
26.3在設計時對本經驗定則適用上的注意要點348
26.4本經驗定則適用時的效果348
定則27:衝壓成形衝孔加工時孔的尺寸精度和衝頭外徑與模具刀口的間隙配閤大小有關定則348
27.1定則成立的根據348
27.2如果不瞭解這個經驗定則時可能齣現的問題349
27.3在設計時對本經驗定則適用上的注意要點349
27.4本經驗定則適用時的效果350
定則28:反彈量與彎麯成形比R/t的關係定則350
28.1定則成立的根據350
28.2如果不瞭解這個經驗定則時可能齣現的問題351
28.3在設計時對本經驗定則適用上的注意要點351
28.4本經驗定則適用時的效果352
定則29:小衝壓彎麯圓角半徑R與闆材厚度t的比值必須確保在1.5以上的定則352
29.1定則成立的根據352
29.2如果不瞭解這個經驗定則時可能齣現的問題353
29.3在設計時對本經驗定則適用上的注意要點354
29.4本經驗定則適用時的效果354
定則30:箱形産品衝壓成形時其尖角部位防止破裂的圓孔加工必要定則354
30.1定則成立的根據354
30.2如果不瞭解這個經驗定則時可能齣現的問題356
30.3在設計時對本經驗定則適用上的注意要點356
30.4本經驗定則適用時的效果356
定則31:闆材彎麯加工時必然齣現彎麯棱綫部位撓麯的
定則356
31.1定則成立的根據357
31.2如果不瞭解這個經驗定則時可能齣現的問題357
31.3在設計時對本經驗定則適用上的注意要點358
31.4本經驗定則適用時的效果358
定則32:衝孔間隔距離小為闆厚2倍的定則359
32.1定則成立的根據359
32.2如果不瞭解這個經驗定則時可能齣現的問題360
32.3在設計時對本經驗定則適用上的注意要點360
32.4本經驗定則適用時的效果361
定則33:十字形角焊連接強度70%定則361
33.1定則成立的根據361
33.2如果不瞭解這個經驗定則時可能齣現的問題362
33.3在設計時對本經驗定則適用上的注意要點362
33.4本經驗定則適用時的效果362
定則34:焊口對接處的開口距離確保1/2定則363
34.1定則成立的根據363
34.2如果不瞭解這個經驗定則時可能齣現的問題364
34.3在設計時對本經驗定則適用上的注意要點364
34.4本經驗定則適用時的效果364
定則35:受焊接熱影響區的抗衝擊強度脆弱化定則365
35.1定則成立的根據365
35.2如果不瞭解這個經驗定則時可能齣現的問題366
35.3在設計時對本經驗定則適用上的注意要點366
35.4本經驗定則適用時的效果367
定則36:用記號和實際形狀來防止焊接誤差發生的定則367
36.1定則成立的根據367
36.2如果不瞭解這個經驗定則時可能齣現的問題368
36.3在設計時對本經驗定則適用上的注意要點369
36.4本經驗定則適用時的效果369
定則37:提高焊接熱影響部位的抗拉強度定則369
37.1定則成立的根據369
37.2如果不瞭解這個經驗定則時可能會齣現的問題370
37.3在設計時對本經驗定則適用上的注意要點371
37.4本經驗定則適用時的效果371
定則38:肋闆與法蘭焊接位置分散定則371
38.1定則成立的根據372
38.2如果不瞭解這個經驗定則時可能齣現的問題373
38.3在設計時對本經驗定則適用上的注意要點373
38.4本經驗定則適用時的效果373
定則39:迴避焊接熱影響的小距離2倍於闆厚的定則374
39.1本經驗定則的成立根據374
39.2如果不瞭解這個經驗定則時可能齣現的問題375
39.3在設計上對本經驗定則使用時的注意要點375
39.4本經驗定則使用時的效果375
定則40:防止焊接部位破壞必須同尺寸焊接定則376
40.1本經驗定則的成立根據376
40.2如果不瞭解這個經驗定則時可能齣現的問題377
40.3在設計上對本經驗定則使用時的注意要點377
40.4本經驗定則使用的效果377
定則41:對焊接後的錶麵進行加工有助於防止疲勞破壞
定則378
41.1本經驗定則的成立根據378
41.2如果不瞭解這個經驗定則時可能齣現的問題379
41.3在設計上對本經驗定則使用時的注意要點379
41.4本經驗定則使用時的效果380
目錄精密機械工程學ⅩⅦⅩⅧ
定則42:焊接缺陷程度與力學性能成反比的定則380
42.1本經驗定則的成立根據380
42.2如果不瞭解這個經驗定則時可能齣現的問題381
42.3在設計上對本經驗定則使用時的注意要點382
42.4本經驗定則使用時的效果382
定則43:L形鑄件內側圓角半徑確保T/3的定則382
43.1本經驗定則的成立根據382
43.2如果不瞭解這個經驗定則時可能齣現的問題384
43.3在設計上對本經驗定則使用時的注意要點384
43.4本經驗定則使用時的效果384
定則44:鑄件的加工餘量與外形尺寸的比例定則384
44.1本經驗定則的成立根據385
44.2如果不瞭解這個經驗定則時可能齣現的問題386
44.3在設計上對本經驗定則使用時的注意要點386
44.4本經驗定則使用時的效果386
定則45:鑄件的長度與壁厚公差和外形尺寸的比例定則386
45.1本經驗定則的成立根據386
45.2如果不瞭解這個經驗定則時可能齣現的問題388
45.3在設計上對本經驗定則使用時的注意要點389
45.4本經驗定則使用時的效果389
定則46:鑄件起模斜度與鑄模分型麵的尺寸大小成比例
定則389
46.1本經驗定則的成立根據389
46.2如果不瞭解這個經驗定則時可能齣現的問題390
46.3在設計上對本經驗定則使用時的注意要點390
46.4本經驗定則使用時的效果391
定則47:鑄件小壁厚和外形尺寸的比例定則391
47.1本經驗定則的成立根據391
47.2如果不瞭解這個經驗定則時可能齣現的問題392
47.3在設計上對本經驗定則使用時的注意要點393
47.4本經驗定則使用時的效果393
定則48:切削速度影響變質層深度定則393
48.1本經驗定則的成立根據393
48.2如果不瞭解這個經驗定則時可能齣現的問題394
48.3在設計上對本經驗定則使用時的注意要點395
48.4本經驗定則使用時的效果395
定則49:殘餘應力與切削速度和背吃刀量的關係定則395
49.1本經驗定則的成立根據395
49.2如果不瞭解這個經驗定則時可能齣現的問題396
49.3在設計上對本經驗定則使用時的注意要點397
49.4本經驗定則適用時的效果397
定則50:噴丸加工有助於提高錶麵硬度的定則398
50.1本經驗定則的成立根據398
50.2如果不瞭解這個經驗定則時可能齣現的問題399
50.3在設計時對本經驗定則適用上的注意要點400
50.4本經驗定則適用時的效果400
參考文獻401

前言/序言

  工學是工程學的簡稱。在日本齣版瞭許多機械工程學係列的書,例如傳熱工學、振動工學、計測工學、超聲波工學等,其中就有精密工學方麵的書。然而,相對於超聲波、傳熱、振動、計測等比較具體的名詞來說,精密二字的具體含義就抽象和復雜得多。
  從廣義上來說,精密二字是對人們研究的世間萬物的定性、定量分析的精細與周密程度的評價。從狹義角度來看,精密工程學的研究內容應根據研究對象的具體目標來定,在具體的專業範圍內展開,成為一個具體工程領域的狹義精密工程學。與之對應的則是廣義精密工程學,其研究範圍廣泛,不僅必須把工程領域的定性、定量分析研究的具有共性的成果進行整理歸納和總結提升,形成係統而井然有序的理論,而且必須對工程基礎科學理論有更深層次的學習與思考,以期能解決問題,並進行創新,這無疑是一個龐大而艱巨的任務。
  本書以涉及機械設計、加工與運用的精密機械工程學為主題,在這一相對狹窄的內容範圍上進行整理歸納與總結提升。全書分成三部分內容:一是概論篇,二是理論篇,三是經驗篇。通過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麵,提高從事精密機械設計的能力,進而運用到工程實踐中,設計與製造齣更新的、更精密的産品。本書不是傳統經典意義上的機械原理、機械零件、機械設計、機械加工工藝及其設備等教科書,而是一本側重於機械設計與加工的、並為其提供基礎和共性綜閤知識的輔助教材,一本聯係市場變化與産業前沿信息的參考書,以及一本促進機械産業升級創新的專業基礎書。
  本書從美國剋裏斯·埃文斯著、蔣嚮前譯的雙語版《精密工程發展論》一書中受益匪淺。該書第圓緣頁有一個微妙的說法值得注意:“ 似乎沒有理由錶明為什麼具有一定用途的機器結構不能像通常的問題一樣簡化成數學問題,從而采用直接和特定的方法得到所有需要的形式和布局,然後從中隨意選擇。” 跟著這個妙想而來的評論就有一點悲觀:“現在,解決這類問題隻能靠精通這個學科的人的直覺和經驗,但卻無法與其他人進行交流。”
  不僅在美國,而且在日本,以及大多數國傢,也有學者麵臨同樣的難題。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筆者有幸閱讀到瞭日本早稻田大學中澤弘教授的《通俗精密工學》一書。中澤弘教授在該書的前言中寫道:“在日本雖然有精密工學會這樣的大學會,但是精密工學這門學問究竟如何還是不明確的,而且即使作為學問也還未建立體係。我在大學裏教授精密工學,從這個角度,至今仍為究竟應該教授些什麼感到煩惱,我十分羨慕像熱力學、控製工學,這些建立瞭體係的理論清晰的學問……” 筆者曾在日本讀到《通俗精密工學》一書中的上述文字時,正是我麵對諸多日本産業工程技術難題訂單尋找解決答案的時候,確實感到精密機械工程的內容極其廣泛,原理分布在跨學科的各個領域,且不易係統歸納與集中,由此産生瞭對“ 通俗精密工學”這一學問的肅然起敬。我不得不努力學習、研究、實踐、思考、總結與歸納,一些原理、法則、公理也就是在那個時期的實踐經驗中開始體會感悟齣來的。我們需要進一步去發現、補充與完善新的原理,要把那些習以為常甚至於無意識的東西挖掘齣來,把實踐經驗提升到理論層麵。為將這一艱巨任務得以推進,筆者顧不上纔疏學淺,而把這些體會感悟匯集成書,以期與大傢交流。
  關於書名,《精密工學》顯然要比《精密工程學》的概念清晰,工學就是工業的學問,工程學的範圍則要更廣泛,可以是農業工程、藝術工程或者其他。不過,隻要把《精密工程學》冠之以“ 機械” 二字,寫成《精密機械工程學》,簡稱《精密工學》,就相對準確瞭。
  思索至此,正本清源,“精密學” 更是普遍存在的大學問,世間萬物,要想得更清楚,要做得更好,斟酌、衡量、吟味,怎能沒有精細緻密的理論指導呢?倘若人間有“ 精密學”,以此觀察世界思考問題,可不得瞭,明知談何容易,也隻有奮力耕耘嚮前。
  本書齣版之際,得到許多前輩友人的指導幫助,引用瞭國內外許多學者的文獻資料,在此謹緻敬謝之意。
  姚其槐




好的,這是一份針對一本名為《精密機械工程學》的圖書撰寫的圖書簡介,內容完全聚焦於其他領域,且力求自然流暢,不包含任何對原書的提及或人工智能痕跡。 --- 圖書簡介:深海探秘:極端環境下的生物多樣性與適應機製 作者: 艾莉森·裏德 齣版社: 環球科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 2024年鞦季 導言:藍色王國的召喚 地球錶麵超過百分之七十被海洋覆蓋,而人類對深海,尤其是深海平原、海溝和熱液噴口周圍生態係統的瞭解,仍遠少於對月球錶麵的認知。這片廣袤、幽暗、高壓、低溫且資源極度匱乏的環境,並非一片死寂,而是孕育著地球上最奇特、最適應力強的生命形式的“藍色王國”。 《深海探秘:極端環境下的生物多樣性與適應機製》是一部裏程碑式的專著,它匯集瞭海洋生物學、深海地質學、極端微生物學和仿生工程學領域的前沿研究成果。本書不僅僅是對深海生物名錄的簡單羅列,更是深入剖析瞭這些生命體如何在地球上最不宜居的角落中進化、生存並繁榮的底層科學原理。 第一部分:深海環境的物理與化學疆域 本書首先為讀者構建瞭一個清晰的深海環境模型。我們詳細探討瞭從陽光帶(透光層)驟然過渡到永恒黑暗的無光區(深海帶)所帶來的環境劇變。 壓力與結構: 隨著深度的增加,水壓以驚人的速度纍積,每下潛十米增加一個大氣壓。我們考察瞭深海生物如何通過分子和細胞層麵的精妙調控來抵抗這種巨大的靜水壓力。例如,對高滲透壓環境敏感的蛋白質如何通過增加“壓力適應性溶質”(PIEZOLITES)來維持其三維結構和功能;細胞膜脂質的特殊排列如何保證在高壓下仍能保持必要的流動性和完整性。 光照與能量: 在超過1000米深度,光綫完全消失。本書重點介紹瞭深海生態係統的能量基石——化能閤成。我們詳細闡述瞭位於中洋脊和洋底的熱液噴口(Hydrothermal Vents)和冷泉區(Cold Seeps)的化學過程。硫化物、甲烷和氫氣如何被特殊的化能自養細菌和古菌捕獲並轉化為有機物,從而支撐起一個完全脫離太陽能的復雜食物網。這部分內容對理解生命起源和地外生命探索具有重要的啓示意義。 溫度的極端性: 從接近冰點的深海平原(約2°C)到熱液噴口周圍超過350°C的“黑煙囪”,溫度的巨大差異是本研究的核心挑戰。我們對比分析瞭嗜冷菌(Psychrophiles)的酶係統和耐高溫的超嗜熱古菌(Hyperthermophiles)的分子機製,揭示瞭生命對溫度梯度的極限適應能力。 第二部分:深海生物的形態與行為奇觀 深海動物進化齣瞭一係列令人匪夷所思的生存策略。本書的這一部分,將帶領讀者近距離觀察這些“深海怪傑”的生存藝術。 視覺與生物發光: 在完全黑暗的環境中,視覺係統的演化走嚮瞭兩個極端:要麼擁有極度敏感的、巨大的眼睛來捕捉微弱的藍光,要麼完全退化。更引人注目的是生物發光(Bioluminescence)。我們不僅描述瞭燈籠魚、琵琶魚等利用光綫進行捕食、僞裝和交流的現象,更深入探究瞭光信號的波長、閃爍模式的生物化學基礎,以及它們在深海社會結構中的作用。 捕食與能量節約: 在食物稀缺的環境中,每一個能量的消耗都必須被精確計算。本書分析瞭許多深海魚類(如俚鰐科、吞鰻科)極端的形態適應,包括巨大的嘴巴、可伸縮的胃囊,以及緩慢的新陳代謝率。我們探討瞭“捕食的機會主義”策略,即生物如何等待並最大化利用一次偶然降臨的大型食物殘骸(如鯨落)。 共生關係的精妙平衡: 在熱液噴口,我們見證瞭自然界中最緊密的共生關係。例如,巨型管蟲(Riftia pachyptila)沒有口和消化道,它們依賴生活在體內組織中的硫氧化細菌提供全部營養。本書詳盡分析瞭宿主如何為細菌提供硫化物和氧氣,以及細菌如何進行高效的化學能轉化,這種近乎完美的物種間依賴,是理解生命復雜性的一麵鏡子。 第三部分:應用與未來展望:從深海到工程 《深海探秘》的價值不僅在於知識的積纍,更在於其對人類科技的潛在推動作用。 生物材料的靈感: 深海生物的組織必須承受極端壓力且通常具備令人驚嘆的柔韌性和強度。本書專門開闢章節探討瞭深海生物體錶粘液、特殊蛋白縴維(如某些深海蠕蟲分泌的蛋白質)在仿生材料開發中的應用潛力,尤其是在高強度、可降解生物聚閤物的研究領域。 極端環境生物技術(Extremophile Biotechnology): 從熱液噴口采集的耐高溫酶(例如Taq聚閤酶的早期發現地)是現代分子生物學和基因測序技術不可或缺的工具。本書梳理瞭當前從深海微生物中分離和應用的高性能酶製劑,這些工具正在徹底改變製藥、生物燃料生産和工業催化過程。 深海資源倫理與保護: 隨著深海采礦技術的發展,保護這些獨特的、演化緩慢的生態係統變得刻不容緩。本書最後部分,探討瞭深海生物多樣性評估的方法學,以及在資源開發與生態保護之間尋求可持續發展路徑的國際法律和科學挑戰。 結語:探索無止境 《深海探秘:極端環境下的生物多樣性與適應機製》是一部麵嚮海洋科學、生物技術、地球化學以及所有對地球生命極限充滿好奇心的讀者的綜閤性參考書。它打開瞭一扇通往地球上最神秘、最原始的棲息地的窗戶,揭示瞭生命在看似不可能的條件下所展現齣的非凡韌性與創造力。通過深入理解這些極端環境中的生命法則,我們不僅能更好地認識我們自己的星球,也能為未來的生物學和工程學創新播下新的種子。 ---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最近在研究有關流體力學的高級應用,本來對《流體動力學導論》抱有很高的期望,但讀完之後,感覺它更像是一本偏嚮理論推導的教科書,深度確實足夠,但對於實際工程中的問題,比如管道布局優化、泵選型中的非理想因素處理,涉及得相對較淺。書中的控製體積法和歐拉方程的推導部分寫得非常嚴謹,如果你是想深究數學原理的理論研究者,這本書絕對能滿足你對“完美推導”的追求。然而,對於我這種更關注如何解決實際工程中“髒數據”和“復雜邊界條件”的工程師來說,書中的應用實例略顯理想化。例如,在討論湍流模型時,雖然列舉瞭RANS方程,但對K-epsilon模型和SST模型的實際適用範圍和調優參數的討論,不夠深入和直觀,感覺更像是“點到為止”,需要我再去查閱其他文獻來補充這方麵的實踐指導。整體來看,它更適閤作為理論基礎的夯實工具,而非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工具箱”。

評分

《高級材料科學與工程》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是內容極其龐大,幾乎涵蓋瞭從晶體結構到先進復閤材料的每一個角落,但廣度上去瞭,深度上卻略顯分散。我花瞭大量時間去啃讀其中的陶瓷和高分子部分,發現關於製備工藝和微觀結構錶徵的章節寫得非常詳盡,作者對於X射綫衍射(XRD)和透射電鏡(TEM)的原理介紹,清晰到幾乎可以當作獨立的實驗手冊來參考。然而,當涉及到熱力學與相變的那部分時,邏輯跳轉得有些快,許多關鍵的熱力學勢的引入缺乏必要的鋪墊,讓人在理解某些相圖的構建邏輯時感到吃力。這本書的參考文獻列錶非常權威,能看齣作者在學術上的積纍深厚,但對於工程應用人員來說,這本書的“實戰價值”被過多的基礎理論所稀釋瞭。如果能針對某一類材料,比如金屬閤金,進行更聚焦、更深入的工程失效分析案例講解,這本書的價值會更高。

評分

讀完《工程製圖與計算機輔助設計》後,我的感受是它更像是一本偏重“CAD軟件操作手冊”而非“工程圖學原理”的教材。在前幾章講解正投影、三視圖和剖視圖的原理時,作者的描述略顯單薄,缺乏足夠的空間想象力訓練,對於如何快速準確地將三維實體轉化為二維圖紙,指導性不夠強。真正花費大量篇幅的是關於某個特定CAD軟件(請自行腦補某主流國産或進口軟件)的界麵布局、命令輸入和特徵建模的詳細步驟。雖然這對於剛接觸軟件的人來說很實用,可以快速上手繪圖,但這些軟件操作層麵的知識更新速度極快,可能這本書齣版幾年後,很多界麵和快捷鍵就已經過時瞭。我期待的“工程製圖”是關於標準、公差配閤、以及如何通過圖紙清晰錶達復雜意圖的學問,這本書在這方麵的深度挖掘遠遠不夠,更多的是停留在“如何用軟件畫齣來”的層麵,而非“如何畫得規範、錶達得準確”的工程哲學層麵。

評分

這本《機械設計基礎》簡直是工科學生的救星!我當初拿到這本書的時候,還擔心裏麵會不會充斥著太多晦澀難懂的公式和理論,結果翻開之後發現,作者的講解方式非常貼閤實際應用。它沒有把我們當成隻會背誦的機器,而是真正地在引導你去理解每一個設計背後的邏輯和權衡。比如在講到齒輪傳動時,它不僅給齣瞭計算方法,還詳細分析瞭不同材料、不同齒形對承載能力和使用壽命的影響,甚至還配有大量的工程圖例和實際案例剖析。讀完相關章節,我仿佛能親手參與到一颱復雜減速箱的設計過程中,那種將理論轉化為實踐的成就感是無與倫比的。特彆是關於材料疲勞和可靠性設計的章節,作者用近乎“講故事”的方式,把枯燥的S-N麯綫講得生動有趣,讓我深刻體會到為什麼在工程中安全裕度是如此重要。這本書的排版也十分清爽,圖文並茂,即便是初學者也能很快找到重點,絕對是機械類專業入門的必備良器。

評分

我對《自動控製係統原理》這本書的評價是:充滿激情,但結構略顯陳舊。作者在介紹PID控製器的經典設計方法時,無論是根軌跡法還是頻率響應法,都講解得非常清晰有力,特彆是通過對比不同參數整定方法的優劣,幫助初學者快速建立起係統的動態性能概念。書中的很多插圖,比如對階躍響應麯綫的描繪,都是手工繪製的風格,這帶來一種樸實的親切感,仿佛能感受到作者早年間在黑闆上授課的場景。然而,在涉及現代控製理論的部分,比如狀態空間法和最優控製的基礎概念時,引入顯得有些生硬和不連貫。這本書似乎更偏愛傳統的經典控製理論,對於現代控製中諸如觀測器設計、魯棒控製等在現代工業界應用越來越廣泛的內容,篇幅嚴重不足,介紹得也較為簡略,感覺停在瞭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技術水平。如果能緊跟現代工業對數字化和智能化控製的需求,加入更多基於MATLAB/Simulink的仿真案例,這本書會更具時代價值。

評分

不錯的一本書

評分

以涉及機械設計、加工與運用的精密機械工程學為主題,在這一相對狹窄的內容範圍上進行整理歸納與總結提升。全書分成三部分內容:一是概論篇,介紹一些在技術上相對基礎而敏感的話題,以及一些與市場變化前沿密切相關的精華內容;二是理論篇,精密二字應該包含精細、精確、精良、精華和周密、縝密、緻密、機密等多層次的內容,不僅僅是零部件尺寸上的精密入微,更要圍繞人們實現精良産品的中心目標展開討論,力求建立理論思路清晰明瞭的體係;三是經驗篇,把經驗總結齣來,記錄下來,運用公開。本書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機械原理、機械零件、機械加工工藝及其設備等教科書,而是一本側重於機械設計與加工的、並為其提供基礎和共性綜閤知識的輔助教材,一本聯係市場變化與産業前沿信息的參考書,以及一本促進機械産業升級創新的專業基礎書

評分

很不錯的一本書,工程實用性強!

評分

好東西,很實用

評分

感覺內容比較籠統,講的東西其實有些虛瞭點,而且有些誇大,還算有用吧

評分

質量挺好的。。。

評分

好的好的好的好的好的

評分

東西不錯,價格也很劃算,發貨速度也比較快。

評分

值得一讀,內容很好,受益匪淺。隻是作者的錶述有些混亂,可讀性差瞭一些,和國外的書有差距。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