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密机械工程学

精密机械工程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姚其槐 著
图书标签:
  • 精密机械工程
  • 机械工程
  • 制造工程
  • 精密仪器
  • 机械设计
  • 控制工程
  • 自动化
  • 测量技术
  • 微纳技术
  • 工程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17894
版次:1
商品编码:11829753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精密机械工程学》以涉及机械设计、加工与运用的精密机械工程学为主题,在这一相对狭窄的内容范围上进行整理归纳与总结提升。全书分成三部分内容:一是概论篇,介绍一些在技术上相对基础而敏感的话题,以及一些与市场变化前沿密切相关的精华内容;二是理论篇,精密二字应该包含精细、精确、精良、精华和周密、缜密、致密、机密等多层次的内容,不仅仅是零部件尺寸上的精密入微,更要围绕人们实现精良产品的中心目标展开讨论,力求建立理论思路清晰明了的体系;三是经验篇,把经验总结出来,记录下来,运用公开。本书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机械原理、机械零件、机械加工工艺及其设备等教科书,而是一本侧重于机械设计与加工的、并为其提供基础和共性综合知识的辅助教材,一本联系市场变化与产业前沿信息的参考书,以及一本促进机械产业升级创新的专业基础书。
  本书适合机械大类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以及从事机械设计、汽车设计等相关人员阅读。

作者简介

  姚其槐,1966年毕业于广西大学机械系。1982年获中国机械工程师证书。1987年东渡日本留学,1991年获日本松谷研究所自动化技术装置设计技术者证书。历任多家日本著名企业开发部长、技术部长和顾问,曾经任职过的大学、企业包括东海大学、东京农工大学、西铁城、横河电机、富士电机等。
  专攻M&E;(机械、材料、制造&电子工学、装置、工学)工程,在流体机械、动力工程、精密绕线机、微型电机、工业自动化和海洋构造物、纳米基因工程等领域,先后完成60余项已产业化的重要成果。独立完成的日本国特许厅发明专利第3707027号,被收入《2002年度MEMS技术报告书》。
  1998年获上海市“出国留学人员来沪投资享受优惠资格认定证书”,并在上海成立企业。2010年创立北京星旋世纪科技有限公司,任技术总裁,已申请数十项发明专利,其中过半数发明专利在中国已经获得授权,部分发明专利获得美国、日本等国家授权。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总论
第1篇概论篇
第1章目标设计过程(IDP:innovation design process)8
第2章机械设计的基础13
第3章机械设计、装配和调整的系统均衡对称原理19
第4章机器人——高意义上的自动化精密机器28
第5章机械与脑科学37
第6章实现高精度和高效率的精密定位机构设计62
第7章弹性系统刚度链原理88
第8章滚动轴承的新动向103
第2篇理论篇
第1章绪论130
1.1实现高精确度运动130
1.2精密量、正确量、微细131
1.3为什么要高精度132
1.4现在的技术水平133
第2章高精度化的基本评价项目136
2.1基本评价项目136
2.2测定原理137
2.3评价项目的测定140
2.4评价项目的关系145
第3章信息量小的公理147
3.1概念化147
3.2实体化148
3.3评价148
3.4过去的评价法149
3.5信息计算法150
3.6满足度函数152
3.7评价实例153
3.8少几何要素公理155
第4章机能独立性的原理156
4.1理论156
4.2应用实例157
第5章综合设计的原理163
5.1理论163
5.2应用实例164
第6章间隙为零的原理172
6.1理论172
6.2间隙为零的约束运动机构(弹性支持法)172
6.3拘束173
第7章理论上的阿贝原理178
7.1理论178
7.2适用阿贝原理的实例179
7.3激光干涉计的利用181
第8章柔度原理184
8.1理论184
8.2柔度和断面利用率184
8.3力线的短化186
8.4用预压的方法使柔度小化187
8.5静压运动约束的柔度小化189
8.6柔度链概念193
第9章热变形小化原理195
9.1理论195
9.2热源分离195
9.3防止热移动196
9.4零膨胀的材料198
9.5对称性的效果200
第10章运动圆滑化的原理201
10.1理论201
10.2导轨的种类201
10.3长滑台204
10.4抵抗力重心207
10.5平衡重物207
10.6爬行滑动(曲棍球杆滑动)208
10.7往复运动209
10.8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上的速度与方向210
第11章辅正原理211
11.1理论211
11.2辅正法的分类211
11.3理论计算法212
11.4静的模特法213
11.5动的模特法216
11.6反馈控制法217
第12章过滤效果的原理222
12.1理论222
12.2过滤要素的实例223
第13章缩小原理229
13.1理论229
13.2缩小机构的实例229
13.3扩大原理231
第14章加工精度的上限原理232
14.1理论232
14.2尺寸精度的上限值232
14.3形状精度的上限值233
14.4加工面表面粗糙度的上限值233
14.5加工变质层的上限值234
第15章要素技术的上限原理235
15.1理论235
15.2实现高精度平面的技术235
15.3实现高精度长度的技术237
15.4实现高精度圆柱的技术237
15.5实现高精度圆周分割的技术238
15.6实现高精度球、球面的技术238
第16章加工单位的原理240
16.1理论240
16.2加工单位和加工精度240
16.3小加工单位的加工方法实例242
16.4强制加工和加工单位的原理243
第17章母性原理244
17.1强制加工和母性原理244
17.2展成法和成形工具法245
17.3强制加工法的高精度化245
第18章研磨抛压的原理248
18.1选择压力加工法和研磨抛压的原理248
18.2研磨249
18.3抛光加工与超精加工251
18.4机械化学抛光253
18.5滚压加工253
第19章能量加工异方性原理255
19.1能量加工和异方性原理255
19.2物理的能量加工256
19.3物理化学的能量加工258
19.4电气化学的能量加工259
19.5化学的能量加工259
19.6热的能量加工262
19.7加工精度263
19.8放电加工的后续研磨加工原理264
19.9去毛刺技术原理264
第20章加工上的阿贝原理266
20.1理论266
20.2实例266
第21章被削材原理269
21.1理论269
21.2被削材的均质性269
21.3被削材的稳定性271
21.4量块的加工实例271
第22章无变形支承的原理273
22.1理论273
22.2无变形支承的实例274
第23章多阶段加工的原理277
23.1理论277
23.2形状误差和柔度277
23.3磨粒加工与前压误差279
23.4加工变质层280
第24章组装加工的原理282
24.1理论282
24.2自切282
24.3偶件法284
第25章滚动轴承装配精度进化原理286
25.1多联轴承的高精度装配方法286
25.2高精度机械要素母件进化原理289
第26章金属组织对尺寸精度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原理290
第3篇经验篇
定则1:温度上升10℃寿命减半定则296
1.1定则成立的根据296
1.2忽视该定则的危害298
1.3定则使用注意事项298
1.4定则使用效果298
定则2:配合间隙1/5000优化定则299
2.1定则成立的根据299
2.2忽视定则的危害300
2.3定则使用注意事项301
2.4定则使用效果301
定则3:硬度对疲劳强度的比为18的定则301
3.1定则成立的根据302
3.2忽视定则的危害302
3.3定则使用注意事项303
3.4定则使用效果303
定则4:切口0.5mm疲劳强度减半定则303
4.1定则成立的根据304
4.2忽视定则的危害304
4.3定则使用注意事项305
4.4定则使用效果305
定则5:抗拉强度与冲击强度成反比定则305
5.1定则成立的根据305
5.2忽视定则的危害307
5.3定则使用注意事项307
5.4定则使用效果307
定则6:疲劳强度大45HRC定则308
6.1定则成立的根据308
6.2忽视定则的危害309
6.3定则使用注意事项309
6.4定则使用效果309
定则7:耐疲劳表面精加工有效定则309
7.1定则成立的根据310
7.2忽视定则的危害310
7.3定则使用注意事项310
7.4定则使用效果311
定则8:抗拉强度与疲劳强度之比45定则311
8.1定则成立的根据311
8.2忽视定则的危害312
8.3定则使用注意事项312
8.4定则使用效果313
定则9:腐蚀下的疲劳无抵抗定则313
9.1定则成立的根据313
9.2忽视定则的危害314
9.3定则使用注意事项314
9.4定则使用效果314
定则10:C增加提高硬度有效定则314
10.1定则成立的根据314
10.2忽视定则的危害315
10.3定则使用注意事项316
10.4定则使用效果316
定则11:-60℃耐冲击无抵抗定则316
11.1定则成立的根据316
11.2忽视定则的危害317
11.3定则使用注意事项318
11.4定则使用效果318
定则12:冲击强度与淬火深度的比例定则318
12.1定则成立的根据318
12.2忽视定则的危害319
12.3定则使用注意事项319
12.4定则使用效果320
定则13:低温时热处理淬火程度对冲击强度的影响定则320
13.1定则成立的根据320
13.2忽视定则的危害321
13.3定则使用注意事项322
13.4定则使用效果322
定则14:硬度对抗拉强度的HBW×31%+18定则322
14.1定则成立的根据322
14.2忽视定则的危害323
14.3定则使用注意事项323
14.4定则使用效果324
定则15:高锰钢的低温耐冲击有效定则324
15.1定则成立的根据324
15.2如果不了解这个经验定则时可能出现的问题325
15.3在设计时对本经验定则适用上的注意要点325
15.4本经验定则适用时的效果325
定则16:中压、中速接触时的耐磨C0.9定则326
16.1定则成立的根据326
16.2如果不了解这个经验定则时可能出现的问题327
16.3在设计时对本经验定则适用上的注意要点327
16.4本经验定则适用时效果327
定则17:高压低速接触时为保证耐磨性而要避免使用碳的质量分数为0.9%的钢材定则328
17.1定则成立的根据328
17.2如果不了解这个经验定则时可能出现的问题329
17.3在设计时对本经验定则适用上的注意要点329
17.4本经验定则适用时的效果329
定则18:高压高速接触时含碳量与耐磨性的有效定则329
18.1定则成立的根据330
18.2如果不了解这个经验定则时可能出现的问题330
18.3在设计时对本经验定则适用上的注意要点331
18.4本经验定则适用时的效果331
定则19:有切口的零件材料的回火温度与疲劳强度的关联定则331
19.1定则成立的根据331
19.2如果不了解这个经验定则时可能出现的问题332
19.3在设计时对本经验定则适用上的注意要点333
19.4本经验定则适用时的效果333
定则20:回火温度与冲击强度的有关定则333
20.1定则成立的根据334
20.2如果不了解这个经验定则时可能出现的问题334
20.3在设计时对本经验定则适用上的注意要点335
20.4本经验定则适用时的效果335
定则21:抗拉强度与切削表面缺口敏感度比例定则335
21.1定则成立的根据335
21.2如果不了解这个经验定则时可能出现的问题336
21.3在设计时对本经验定则适用上的注意要点337
21.4本经验定则适用时的效果337
定则22:为确保耐冲击而回避C0.7以上的定则337
22.1定则成立的根据338
22.2如果不了解这个经验定则时可能出现的问题338
22.3在设计时对本经验定则适用上的注意要点339
22.4本经验定则适用时的效果339
定则23:钢板拉伸限界比为2以下的定则339
23.1定则成立的根据339
23.2如果不了解这个经验定则时可能出现的问题340
23.3在设计时对本经验定则适用上的注意要点341
23.4本经验定则适用时的效果341
定则24:冲压成形切断时抗张力确保定则341
24.1定则成立的根据341
24.2如果不了解这个经验定则时可能出现的问题343
24.3在设计时对本经验定则适用上的注意要点343
24.4本经验定则适用时的效果344
定则25:成形切断时的飞边与配合间隙的关系定则344
25.1定则成立的根据344
25.2如果不了解这个经验定则时可能出现的问题345
25.3在设计时对本经验定则适用上的注意要点346
25.4本经验定则适用时的效果346
定则26:冲孔成形模具刀口轮廓线的过渡圆角半径R与板材厚度t的比值R/t大于0.25的定则346
26.1定则成立的根据346
26.2如果不了解这个经验定则时可能出现的问题347
26.3在设计时对本经验定则适用上的注意要点348
26.4本经验定则适用时的效果348
定则27:冲压成形冲孔加工时孔的尺寸精度和冲头外径与模具刀口的间隙配合大小有关定则348
27.1定则成立的根据348
27.2如果不了解这个经验定则时可能出现的问题349
27.3在设计时对本经验定则适用上的注意要点349
27.4本经验定则适用时的效果350
定则28:反弹量与弯曲成形比R/t的关系定则350
28.1定则成立的根据350
28.2如果不了解这个经验定则时可能出现的问题351
28.3在设计时对本经验定则适用上的注意要点351
28.4本经验定则适用时的效果352
定则29:小冲压弯曲圆角半径R与板材厚度t的比值必须确保在1.5以上的定则352
29.1定则成立的根据352
29.2如果不了解这个经验定则时可能出现的问题353
29.3在设计时对本经验定则适用上的注意要点354
29.4本经验定则适用时的效果354
定则30:箱形产品冲压成形时其尖角部位防止破裂的圆孔加工必要定则354
30.1定则成立的根据354
30.2如果不了解这个经验定则时可能出现的问题356
30.3在设计时对本经验定则适用上的注意要点356
30.4本经验定则适用时的效果356
定则31:板材弯曲加工时必然出现弯曲棱线部位挠曲的
定则356
31.1定则成立的根据357
31.2如果不了解这个经验定则时可能出现的问题357
31.3在设计时对本经验定则适用上的注意要点358
31.4本经验定则适用时的效果358
定则32:冲孔间隔距离小为板厚2倍的定则359
32.1定则成立的根据359
32.2如果不了解这个经验定则时可能出现的问题360
32.3在设计时对本经验定则适用上的注意要点360
32.4本经验定则适用时的效果361
定则33:十字形角焊连接强度70%定则361
33.1定则成立的根据361
33.2如果不了解这个经验定则时可能出现的问题362
33.3在设计时对本经验定则适用上的注意要点362
33.4本经验定则适用时的效果362
定则34:焊口对接处的开口距离确保1/2定则363
34.1定则成立的根据363
34.2如果不了解这个经验定则时可能出现的问题364
34.3在设计时对本经验定则适用上的注意要点364
34.4本经验定则适用时的效果364
定则35:受焊接热影响区的抗冲击强度脆弱化定则365
35.1定则成立的根据365
35.2如果不了解这个经验定则时可能出现的问题366
35.3在设计时对本经验定则适用上的注意要点366
35.4本经验定则适用时的效果367
定则36:用记号和实际形状来防止焊接误差发生的定则367
36.1定则成立的根据367
36.2如果不了解这个经验定则时可能出现的问题368
36.3在设计时对本经验定则适用上的注意要点369
36.4本经验定则适用时的效果369
定则37:提高焊接热影响部位的抗拉强度定则369
37.1定则成立的根据369
37.2如果不了解这个经验定则时可能会出现的问题370
37.3在设计时对本经验定则适用上的注意要点371
37.4本经验定则适用时的效果371
定则38:肋板与法兰焊接位置分散定则371
38.1定则成立的根据372
38.2如果不了解这个经验定则时可能出现的问题373
38.3在设计时对本经验定则适用上的注意要点373
38.4本经验定则适用时的效果373
定则39:回避焊接热影响的小距离2倍于板厚的定则374
39.1本经验定则的成立根据374
39.2如果不了解这个经验定则时可能出现的问题375
39.3在设计上对本经验定则使用时的注意要点375
39.4本经验定则使用时的效果375
定则40:防止焊接部位破坏必须同尺寸焊接定则376
40.1本经验定则的成立根据376
40.2如果不了解这个经验定则时可能出现的问题377
40.3在设计上对本经验定则使用时的注意要点377
40.4本经验定则使用的效果377
定则41:对焊接后的表面进行加工有助于防止疲劳破坏
定则378
41.1本经验定则的成立根据378
41.2如果不了解这个经验定则时可能出现的问题379
41.3在设计上对本经验定则使用时的注意要点379
41.4本经验定则使用时的效果380
目录精密机械工程学ⅩⅦⅩⅧ
定则42:焊接缺陷程度与力学性能成反比的定则380
42.1本经验定则的成立根据380
42.2如果不了解这个经验定则时可能出现的问题381
42.3在设计上对本经验定则使用时的注意要点382
42.4本经验定则使用时的效果382
定则43:L形铸件内侧圆角半径确保T/3的定则382
43.1本经验定则的成立根据382
43.2如果不了解这个经验定则时可能出现的问题384
43.3在设计上对本经验定则使用时的注意要点384
43.4本经验定则使用时的效果384
定则44:铸件的加工余量与外形尺寸的比例定则384
44.1本经验定则的成立根据385
44.2如果不了解这个经验定则时可能出现的问题386
44.3在设计上对本经验定则使用时的注意要点386
44.4本经验定则使用时的效果386
定则45:铸件的长度与壁厚公差和外形尺寸的比例定则386
45.1本经验定则的成立根据386
45.2如果不了解这个经验定则时可能出现的问题388
45.3在设计上对本经验定则使用时的注意要点389
45.4本经验定则使用时的效果389
定则46:铸件起模斜度与铸模分型面的尺寸大小成比例
定则389
46.1本经验定则的成立根据389
46.2如果不了解这个经验定则时可能出现的问题390
46.3在设计上对本经验定则使用时的注意要点390
46.4本经验定则使用时的效果391
定则47:铸件小壁厚和外形尺寸的比例定则391
47.1本经验定则的成立根据391
47.2如果不了解这个经验定则时可能出现的问题392
47.3在设计上对本经验定则使用时的注意要点393
47.4本经验定则使用时的效果393
定则48:切削速度影响变质层深度定则393
48.1本经验定则的成立根据393
48.2如果不了解这个经验定则时可能出现的问题394
48.3在设计上对本经验定则使用时的注意要点395
48.4本经验定则使用时的效果395
定则49:残余应力与切削速度和背吃刀量的关系定则395
49.1本经验定则的成立根据395
49.2如果不了解这个经验定则时可能出现的问题396
49.3在设计上对本经验定则使用时的注意要点397
49.4本经验定则适用时的效果397
定则50:喷丸加工有助于提高表面硬度的定则398
50.1本经验定则的成立根据398
50.2如果不了解这个经验定则时可能出现的问题399
50.3在设计时对本经验定则适用上的注意要点400
50.4本经验定则适用时的效果400
参考文献401

前言/序言

  工学是工程学的简称。在日本出版了许多机械工程学系列的书,例如传热工学、振动工学、计测工学、超声波工学等,其中就有精密工学方面的书。然而,相对于超声波、传热、振动、计测等比较具体的名词来说,精密二字的具体含义就抽象和复杂得多。
  从广义上来说,精密二字是对人们研究的世间万物的定性、定量分析的精细与周密程度的评价。从狭义角度来看,精密工程学的研究内容应根据研究对象的具体目标来定,在具体的专业范围内展开,成为一个具体工程领域的狭义精密工程学。与之对应的则是广义精密工程学,其研究范围广泛,不仅必须把工程领域的定性、定量分析研究的具有共性的成果进行整理归纳和总结提升,形成系统而井然有序的理论,而且必须对工程基础科学理论有更深层次的学习与思考,以期能解决问题,并进行创新,这无疑是一个庞大而艰巨的任务。
  本书以涉及机械设计、加工与运用的精密机械工程学为主题,在这一相对狭窄的内容范围上进行整理归纳与总结提升。全书分成三部分内容:一是概论篇,二是理论篇,三是经验篇。通过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提高从事精密机械设计的能力,进而运用到工程实践中,设计与制造出更新的、更精密的产品。本书不是传统经典意义上的机械原理、机械零件、机械设计、机械加工工艺及其设备等教科书,而是一本侧重于机械设计与加工的、并为其提供基础和共性综合知识的辅助教材,一本联系市场变化与产业前沿信息的参考书,以及一本促进机械产业升级创新的专业基础书。
  本书从美国克里斯·埃文斯著、蒋向前译的双语版《精密工程发展论》一书中受益匪浅。该书第圆缘页有一个微妙的说法值得注意:“ 似乎没有理由表明为什么具有一定用途的机器结构不能像通常的问题一样简化成数学问题,从而采用直接和特定的方法得到所有需要的形式和布局,然后从中随意选择。” 跟着这个妙想而来的评论就有一点悲观:“现在,解决这类问题只能靠精通这个学科的人的直觉和经验,但却无法与其他人进行交流。”
  不仅在美国,而且在日本,以及大多数国家,也有学者面临同样的难题。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笔者有幸阅读到了日本早稻田大学中泽弘教授的《通俗精密工学》一书。中泽弘教授在该书的前言中写道:“在日本虽然有精密工学会这样的大学会,但是精密工学这门学问究竟如何还是不明确的,而且即使作为学问也还未建立体系。我在大学里教授精密工学,从这个角度,至今仍为究竟应该教授些什么感到烦恼,我十分羡慕像热力学、控制工学,这些建立了体系的理论清晰的学问……” 笔者曾在日本读到《通俗精密工学》一书中的上述文字时,正是我面对诸多日本产业工程技术难题订单寻找解决答案的时候,确实感到精密机械工程的内容极其广泛,原理分布在跨学科的各个领域,且不易系统归纳与集中,由此产生了对“ 通俗精密工学”这一学问的肃然起敬。我不得不努力学习、研究、实践、思考、总结与归纳,一些原理、法则、公理也就是在那个时期的实践经验中开始体会感悟出来的。我们需要进一步去发现、补充与完善新的原理,要把那些习以为常甚至于无意识的东西挖掘出来,把实践经验提升到理论层面。为将这一艰巨任务得以推进,笔者顾不上才疏学浅,而把这些体会感悟汇集成书,以期与大家交流。
  关于书名,《精密工学》显然要比《精密工程学》的概念清晰,工学就是工业的学问,工程学的范围则要更广泛,可以是农业工程、艺术工程或者其他。不过,只要把《精密工程学》冠之以“ 机械” 二字,写成《精密机械工程学》,简称《精密工学》,就相对准确了。
  思索至此,正本清源,“精密学” 更是普遍存在的大学问,世间万物,要想得更清楚,要做得更好,斟酌、衡量、吟味,怎能没有精细致密的理论指导呢?倘若人间有“ 精密学”,以此观察世界思考问题,可不得了,明知谈何容易,也只有奋力耕耘向前。
  本书出版之际,得到许多前辈友人的指导帮助,引用了国内外许多学者的文献资料,在此谨致敬谢之意。
  姚其槐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一本名为《精密机械工程学》的图书撰写的图书简介,内容完全聚焦于其他领域,且力求自然流畅,不包含任何对原书的提及或人工智能痕迹。 --- 图书简介:深海探秘:极端环境下的生物多样性与适应机制 作者: 艾莉森·里德 出版社: 环球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年秋季 导言:蓝色王国的召唤 地球表面超过百分之七十被海洋覆盖,而人类对深海,尤其是深海平原、海沟和热液喷口周围生态系统的了解,仍远少于对月球表面的认知。这片广袤、幽暗、高压、低温且资源极度匮乏的环境,并非一片死寂,而是孕育着地球上最奇特、最适应力强的生命形式的“蓝色王国”。 《深海探秘:极端环境下的生物多样性与适应机制》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专著,它汇集了海洋生物学、深海地质学、极端微生物学和仿生工程学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本书不仅仅是对深海生物名录的简单罗列,更是深入剖析了这些生命体如何在地球上最不宜居的角落中进化、生存并繁荣的底层科学原理。 第一部分:深海环境的物理与化学疆域 本书首先为读者构建了一个清晰的深海环境模型。我们详细探讨了从阳光带(透光层)骤然过渡到永恒黑暗的无光区(深海带)所带来的环境剧变。 压力与结构: 随着深度的增加,水压以惊人的速度累积,每下潜十米增加一个大气压。我们考察了深海生物如何通过分子和细胞层面的精妙调控来抵抗这种巨大的静水压力。例如,对高渗透压环境敏感的蛋白质如何通过增加“压力适应性溶质”(PIEZOLITES)来维持其三维结构和功能;细胞膜脂质的特殊排列如何保证在高压下仍能保持必要的流动性和完整性。 光照与能量: 在超过1000米深度,光线完全消失。本书重点介绍了深海生态系统的能量基石——化能合成。我们详细阐述了位于中洋脊和洋底的热液喷口(Hydrothermal Vents)和冷泉区(Cold Seeps)的化学过程。硫化物、甲烷和氢气如何被特殊的化能自养细菌和古菌捕获并转化为有机物,从而支撑起一个完全脱离太阳能的复杂食物网。这部分内容对理解生命起源和地外生命探索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温度的极端性: 从接近冰点的深海平原(约2°C)到热液喷口周围超过350°C的“黑烟囱”,温度的巨大差异是本研究的核心挑战。我们对比分析了嗜冷菌(Psychrophiles)的酶系统和耐高温的超嗜热古菌(Hyperthermophiles)的分子机制,揭示了生命对温度梯度的极限适应能力。 第二部分:深海生物的形态与行为奇观 深海动物进化出了一系列令人匪夷所思的生存策略。本书的这一部分,将带领读者近距离观察这些“深海怪杰”的生存艺术。 视觉与生物发光: 在完全黑暗的环境中,视觉系统的演化走向了两个极端:要么拥有极度敏感的、巨大的眼睛来捕捉微弱的蓝光,要么完全退化。更引人注目的是生物发光(Bioluminescence)。我们不仅描述了灯笼鱼、琵琶鱼等利用光线进行捕食、伪装和交流的现象,更深入探究了光信号的波长、闪烁模式的生物化学基础,以及它们在深海社会结构中的作用。 捕食与能量节约: 在食物稀缺的环境中,每一个能量的消耗都必须被精确计算。本书分析了许多深海鱼类(如俚鳄科、吞鳗科)极端的形态适应,包括巨大的嘴巴、可伸缩的胃囊,以及缓慢的新陈代谢率。我们探讨了“捕食的机会主义”策略,即生物如何等待并最大化利用一次偶然降临的大型食物残骸(如鲸落)。 共生关系的精妙平衡: 在热液喷口,我们见证了自然界中最紧密的共生关系。例如,巨型管虫(Riftia pachyptila)没有口和消化道,它们依赖生活在体内组织中的硫氧化细菌提供全部营养。本书详尽分析了宿主如何为细菌提供硫化物和氧气,以及细菌如何进行高效的化学能转化,这种近乎完美的物种间依赖,是理解生命复杂性的一面镜子。 第三部分:应用与未来展望:从深海到工程 《深海探秘》的价值不仅在于知识的积累,更在于其对人类科技的潜在推动作用。 生物材料的灵感: 深海生物的组织必须承受极端压力且通常具备令人惊叹的柔韧性和强度。本书专门开辟章节探讨了深海生物体表粘液、特殊蛋白纤维(如某些深海蠕虫分泌的蛋白质)在仿生材料开发中的应用潜力,尤其是在高强度、可降解生物聚合物的研究领域。 极端环境生物技术(Extremophile Biotechnology): 从热液喷口采集的耐高温酶(例如Taq聚合酶的早期发现地)是现代分子生物学和基因测序技术不可或缺的工具。本书梳理了当前从深海微生物中分离和应用的高性能酶制剂,这些工具正在彻底改变制药、生物燃料生产和工业催化过程。 深海资源伦理与保护: 随着深海采矿技术的发展,保护这些独特的、演化缓慢的生态系统变得刻不容缓。本书最后部分,探讨了深海生物多样性评估的方法学,以及在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之间寻求可持续发展路径的国际法律和科学挑战。 结语:探索无止境 《深海探秘:极端环境下的生物多样性与适应机制》是一部面向海洋科学、生物技术、地球化学以及所有对地球生命极限充满好奇心的读者的综合性参考书。它打开了一扇通往地球上最神秘、最原始的栖息地的窗户,揭示了生命在看似不可能的条件下所展现出的非凡韧性与创造力。通过深入理解这些极端环境中的生命法则,我们不仅能更好地认识我们自己的星球,也能为未来的生物学和工程学创新播下新的种子。 ---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工程制图与计算机辅助设计》后,我的感受是它更像是一本偏重“CAD软件操作手册”而非“工程图学原理”的教材。在前几章讲解正投影、三视图和剖视图的原理时,作者的描述略显单薄,缺乏足够的空间想象力训练,对于如何快速准确地将三维实体转化为二维图纸,指导性不够强。真正花费大量篇幅的是关于某个特定CAD软件(请自行脑补某主流国产或进口软件)的界面布局、命令输入和特征建模的详细步骤。虽然这对于刚接触软件的人来说很实用,可以快速上手绘图,但这些软件操作层面的知识更新速度极快,可能这本书出版几年后,很多界面和快捷键就已经过时了。我期待的“工程制图”是关于标准、公差配合、以及如何通过图纸清晰表达复杂意图的学问,这本书在这方面的深度挖掘远远不够,更多的是停留在“如何用软件画出来”的层面,而非“如何画得规范、表达得准确”的工程哲学层面。

评分

《高级材料科学与工程》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内容极其庞大,几乎涵盖了从晶体结构到先进复合材料的每一个角落,但广度上去了,深度上却略显分散。我花了大量时间去啃读其中的陶瓷和高分子部分,发现关于制备工艺和微观结构表征的章节写得非常详尽,作者对于X射线衍射(XRD)和透射电镜(TEM)的原理介绍,清晰到几乎可以当作独立的实验手册来参考。然而,当涉及到热力学与相变的那部分时,逻辑跳转得有些快,许多关键的热力学势的引入缺乏必要的铺垫,让人在理解某些相图的构建逻辑时感到吃力。这本书的参考文献列表非常权威,能看出作者在学术上的积累深厚,但对于工程应用人员来说,这本书的“实战价值”被过多的基础理论所稀释了。如果能针对某一类材料,比如金属合金,进行更聚焦、更深入的工程失效分析案例讲解,这本书的价值会更高。

评分

我对《自动控制系统原理》这本书的评价是:充满激情,但结构略显陈旧。作者在介绍PID控制器的经典设计方法时,无论是根轨迹法还是频率响应法,都讲解得非常清晰有力,特别是通过对比不同参数整定方法的优劣,帮助初学者快速建立起系统的动态性能概念。书中的很多插图,比如对阶跃响应曲线的描绘,都是手工绘制的风格,这带来一种朴实的亲切感,仿佛能感受到作者早年间在黑板上授课的场景。然而,在涉及现代控制理论的部分,比如状态空间法和最优控制的基础概念时,引入显得有些生硬和不连贯。这本书似乎更偏爱传统的经典控制理论,对于现代控制中诸如观测器设计、鲁棒控制等在现代工业界应用越来越广泛的内容,篇幅严重不足,介绍得也较为简略,感觉停在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技术水平。如果能紧跟现代工业对数字化和智能化控制的需求,加入更多基于MATLAB/Simulink的仿真案例,这本书会更具时代价值。

评分

我最近在研究有关流体力学的高级应用,本来对《流体动力学导论》抱有很高的期望,但读完之后,感觉它更像是一本偏向理论推导的教科书,深度确实足够,但对于实际工程中的问题,比如管道布局优化、泵选型中的非理想因素处理,涉及得相对较浅。书中的控制体积法和欧拉方程的推导部分写得非常严谨,如果你是想深究数学原理的理论研究者,这本书绝对能满足你对“完美推导”的追求。然而,对于我这种更关注如何解决实际工程中“脏数据”和“复杂边界条件”的工程师来说,书中的应用实例略显理想化。例如,在讨论湍流模型时,虽然列举了RANS方程,但对K-epsilon模型和SST模型的实际适用范围和调优参数的讨论,不够深入和直观,感觉更像是“点到为止”,需要我再去查阅其他文献来补充这方面的实践指导。整体来看,它更适合作为理论基础的夯实工具,而非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具箱”。

评分

这本《机械设计基础》简直是工科学生的救星!我当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还担心里面会不会充斥着太多晦涩难懂的公式和理论,结果翻开之后发现,作者的讲解方式非常贴合实际应用。它没有把我们当成只会背诵的机器,而是真正地在引导你去理解每一个设计背后的逻辑和权衡。比如在讲到齿轮传动时,它不仅给出了计算方法,还详细分析了不同材料、不同齿形对承载能力和使用寿命的影响,甚至还配有大量的工程图例和实际案例剖析。读完相关章节,我仿佛能亲手参与到一台复杂减速箱的设计过程中,那种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特别是关于材料疲劳和可靠性设计的章节,作者用近乎“讲故事”的方式,把枯燥的S-N曲线讲得生动有趣,让我深刻体会到为什么在工程中安全裕度是如此重要。这本书的排版也十分清爽,图文并茂,即便是初学者也能很快找到重点,绝对是机械类专业入门的必备良器。

评分

很好

评分

正版图书 质量可靠 性价比高!

评分

涨姿势!

评分

送货很快,买书很方便!书有点偏理论

评分

感觉内容比较笼统,讲的东西其实有些虚了点,而且有些夸大,还算有用吧

评分

内容还可以,茶余饭后看看挺好

评分

内容大多点到而止。

评分

很好的经验总结,理论不多,有些错字翻译

评分

不错,多学多益,有空就看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